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te Pleistocene aeolian activity in Haitan Island, Southeast China: Insights from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 of coastal dunes on marine terraces 被引量:5
1
作者 JIN Jian-hui LI Zhi-zhong +3 位作者 CHENG Yan XU Xiao-lin LI Zhi-xing LIU Xiao-ju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8期1777-1788,共12页
The 'Old Red Sand' is a type of semicemented medium-fine sandy sediment that is red(10R_4/8) or brown red(2.5YR_4/8) in colour and is found in late Quaternary deposits. The sediments have distinctive character... The 'Old Red Sand' is a type of semicemented medium-fine sandy sediment that is red(10R_4/8) or brown red(2.5YR_4/8) in colour and is found in late Quaternary deposits. The sediments hav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are a critical archive for understanding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East Asia. The ages of the late Quaternary aeolian sand dunes from Haitan Island in the coastal area of South China are still in debate. In this study, three sets of marine terrac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northern region of Haitan Island. Aeolian dune sands are well preserved on the top of these terraces. Quartz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formation ag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alaeo-dunes are deposits from the middle-late period of the Late Pleistocene(Q_3^(2-3)). The period may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100-90 ka, 70-60 ka, and 40-20 ka, in which the palaeo-dunes of the first two stages are more widespread and were formed separately during a low-sea level period of the Marine Isotope Stages 5 b and 4. Several depositional palaeo-flood event records were preserved during the last stage due to the increasing gradient of mountain gullies formed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olian activity Sediment dating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Late Pleistocen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Haitan Island
下载PDF
基岩断层面黏滑和蠕滑时岩石表层光释光信号模拟
2
作者 罗明 陈杰 +4 位作者 覃金堂 尹金辉 杨会丽 刘进峰 龚志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7-370,共14页
重建断层的黏滑(seismic slip)和蠕滑(creep)历史对于更好地了解断层活动和地震危险性评估至关重要。近年来,利用大地测量技术研究活动断层的蠕滑和黏滑过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然而,在地质历史时期(如百年尺度以上),如何判断活动断层的... 重建断层的黏滑(seismic slip)和蠕滑(creep)历史对于更好地了解断层活动和地震危险性评估至关重要。近年来,利用大地测量技术研究活动断层的蠕滑和黏滑过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然而,在地质历史时期(如百年尺度以上),如何判断活动断层的滑动方式(黏滑或蠕滑),并获取其滑动速率仍然是一项挑战。文中基于近十年来发展的岩石表层光释光测年方法,结合内蒙古狼山断裂花岗岩样品的光释光晒退参数进行理论模拟,得到了基岩正断层发生黏滑、蠕滑和崩积楔侵蚀等情形的光释光晒退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区分断层的黏滑和蠕滑,获得相应的活动期次和位移量,并且有潜力记录崩积楔侵蚀。文中还分析了该方法区分断层活动方式、期次的时间分辨率和获得位移量的空间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断层面 黏滑 蠕滑 岩石表层 光释光测年
下载PDF
北京平谷山前河流阶地发育序列、形成时代及地质意义
3
作者 王晓亮 赵元艺 +2 位作者 赵希涛 陈军典 吴文彬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9-1442,共14页
河流阶地是研究河流演化、构造运动的良好载体,虽然北京地区第四纪地质研究程度较高,但北京东部地区对河流阶地的相关研究资料较少。笔者等以北京平谷燕山山前发育的泃河、黄松峪石河、将军关石河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光释光... 河流阶地是研究河流演化、构造运动的良好载体,虽然北京地区第四纪地质研究程度较高,但北京东部地区对河流阶地的相关研究资料较少。笔者等以北京平谷燕山山前发育的泃河、黄松峪石河、将军关石河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光释光测年技术(OSL)详细划分了上述河流阶地的发育序列,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部分河流阶地的形成时代、阶地成因及河流阶地对燕山隆升的响应等地质问题,认为泃河南岸发育有3级阶地,北岸发育2级阶地;黄松峪石河最多发育有6级阶地;将军关石河发育有5级阶地。将军关石河至晚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161.7±7.7 ka BP),黄松峪石河至晚形成于晚更新世早期(121.2±5.4~100.3±4.1 ka BP),泃河至晚形成于晚更新世中期(79.4±3.3~70.8±3.4 ka BP)。泃河、黄松峪石河、将军关石河各级阶地的形成受到了古气候变化和燕山隆升的双重影响,平谷地区燕山在中更新世晚期以来,一直处于隆升的状态,晚更新世早期时隆升速率达到最大,可达0.24~0.34 mm/a,晚更新世中期时隆升速率降低,0.18~0.24 mm/a。以上成果对研究北京东部河流阶地发育特征、形成时代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燕山的隆升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光释光测年 阶地成因 隆升速率 北京平谷
下载PDF
光释光(OSL)测年技术的初步实验研究
4
作者 魏彪 贾文懿 《地质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3-96,共4页
提出了基于X射线激发的光释光测年原理,据此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利用X射线是可以激发辐射样品使其产生光释光信号的。
关键词 光释光 测年技术 X射线源 地质年代
下载PDF
核技术测年的最新发展──光释光(OSL)测年技术简介 被引量:1
5
作者 魏彪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60-67,共8页
本文对利用核辐射效应进行地质样品年代测定的最新测年技术—光释光(OSL)的测年原理及模型、OSL信号的产生机制及其光谱、OSL激发光源、测年的方法技术及特点等主要方面,作了简明的介绍,以期推动我国的核技术测年工作。
关键词 核辐射效应 核技术测年 光释光(osl) 地质样品
下载PDF
水成沉积物EM-OSL与TL释光曲线相似性研究
6
作者 梁萍 刘强 王远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80-483,共4页
基于单陷阱单复合中心(OTOR)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及采用合适的参数组,并采用R软件模拟,形成水成沉积物的指数调制光释光(EM-OSL)曲线和热释光(TL)曲线,并进一步横向比较它们的各项峰形参数,以分析它们的相似性。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基于OTO... 基于单陷阱单复合中心(OTOR)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及采用合适的参数组,并采用R软件模拟,形成水成沉积物的指数调制光释光(EM-OSL)曲线和热释光(TL)曲线,并进一步横向比较它们的各项峰形参数,以分析它们的相似性。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基于OTOR模型的条件下,水成沉积物的指数调制光释光曲线和热释光曲线的各项峰形参数极为相似,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异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数调制光释光 热释光 光释光 水成沉积物 相似性
下载PDF
RisøNaIγ谱仪在不同类型沉积物中环境剂量率的应用研究
7
作者 孙渝 王懿萱 +2 位作者 李国强 杨吉磊 赖忠平 《盐湖研究》 CAS CSCD 2023年第4期78-87,共10页
光释光测年被广泛的应用于地球科学和考古学等领域的年代学研究,而如何准确测量环境剂量率是光释光测年的关键问题之一。研究利用丹麦RisøNutech所提供的铀(U)、钍(Th)、钾(K)等标样,标定了实验室的RGS-19A型NaIγ谱仪。选择不同... 光释光测年被广泛的应用于地球科学和考古学等领域的年代学研究,而如何准确测量环境剂量率是光释光测年的关键问题之一。研究利用丹麦RisøNutech所提供的铀(U)、钍(Th)、钾(K)等标样,标定了实验室的RGS-19A型NaIγ谱仪。选择不同类型沉积物,进行了不同测量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测量时间增加,测量误差减小,在测量时间达到6 h就可满足其要求,可作为测试样品的固定测量时间;进一步对于岩性均一以及岩性不均一的36个地质样品开展了RisøNaIγ谱仪法与ICP-MS法,RisøNaIγ谱仪法与中子活化法测定环境剂量率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大部分样品两组不同方法测量结果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1σ),NaIγ谱仪与ICP-MS法及中子活化法的剂量率平均之比为1.13±0.03(n=36)。说明研究仪器测量结果是可靠的,此仪器RisøNaIγ谱仪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沉积物光释光测年的环境剂量率测量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søNaIγ谱仪 环境剂量率 光释光测年 放射性核素分析
下载PDF
Late Quaternary fluvial terrace formation in the Luan River drainage basin,north China and its possible linkages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tectonic activation 被引量:1
8
作者 Yu-chen Tian Xu-jiao Zhang +5 位作者 Zhi-qiang Yin Hai Shao Ming-xu Gu Yingying-Ding Chao Peng Xiang-ge Zhang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3年第3期395-408,共14页
The Luan Riv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water system in north-eastern Hebei Province,China and is located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of the Eastern Yan Mountains,North China Plain and Songliao Plain.The well-developed rive... The Luan Riv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water system in north-eastern Hebei Province,China and is located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of the Eastern Yan Mountains,North China Plain and Songliao Plain.The well-developed river terraces of its tributary,the Yixun River,provide excellent information for studying neotectonics and climate change.There are seven terrace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ixun River,numbered T7-T1.The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 results of 23 samples show that terraces T7-T2 formed at 111.36±5.83 ka,78.20±4.45 ka,65.29±4.15 ka,56.44±3.07 ka,40.08±2.66 ka,and 13.14±0.76 ka,respectively.A comparison with the oxygen isotope curves of deep-sea sediments reveals that the sediment formation of each terrace corresponded to cold periods of marine isotope stages MIS 4 and MIS 2 and the relatively cold periods of MIS 5e,MIS 3,and MIS 1.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the incision rate of the Yixun River has ranged from 0.371-1.740 mm/a.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7-T6,T5-T4,T4-T3,and T3-T2,the incision rate was low.However,in the two stages during which T6-T5 and T2-T1 formed(13.14±0.76 ka to 0.58±0.08 ka and 10.79±0.64 ka to 0.16±0.01 ka),these rates reached 1.554 mm/a and 1.592-1.740 mm/a,respectively.At approximately 30 ka,the activity of the Langying Fault increased,leading to footwall uplift.The river gathered in the north of Langying to form the ancient Erdaowan Lake,which resulted in the drying of the river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ixun River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without forming river deposits.In the Early Holocene,headward erosion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ixun River was enhanced,which resulted in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lake,and incised meandering formed due to increased neotectonism.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river incis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ancient lakes and incised meandering,it was inferred that there have been three periods of strong tectonism in the river basin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ver terrace Paleoclimate change Tectonic activation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 Marine isotope stage Last glacial maximum NEOTECTONICS GEOMORPHOLOGY Geological survey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Plain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初始沉积年龄及沉积演化 被引量:1
9
作者 郑思琦 林振文 +6 位作者 李出安 李冠华 庄文明 李诗颖 罗俊超 阳峰 李雨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5-156,共12页
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及年龄对研究河流三角洲沉积演化历史、古海平面变化及古地理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珠江三角洲是研究华南地区第四纪环境与气候演化的重要区域,通过对珠江三角洲河口地区的钻孔沉积物进行光释光(OSL)年龄限定,珠江三... 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及年龄对研究河流三角洲沉积演化历史、古海平面变化及古地理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珠江三角洲是研究华南地区第四纪环境与气候演化的重要区域,通过对珠江三角洲河口地区的钻孔沉积物进行光释光(OSL)年龄限定,珠江三角洲底部沉积物年龄为102.52±6.14 ka,表明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始于晚更新世。通过系统的AMS 14C和OSL测定,结合前人研究认为,珠江三角洲第四纪以来至少经历了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两次主要的海侵和一次海退事件。三角洲初次海侵开始于晚更新世早期(MIS5阶段),于晚更新世晚期(MIS2阶段晚期)发生大规模海退,之后在全新世早期(约11 kaBP,MIS1阶段)再次海侵,形成了至少3层风化黏土层。晚更新世海侵过程中海平面显著波动,其中在约40 kaBP(MIS3阶段)海平面显著降低,形成下风化黏土层;至约30 kaBP海平面上升,三角洲重新接受沉积至MIS2晚期,之后海平面大幅降低形成中、上风化黏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沉积物 AMS 14C 光释光测年(osl) 海平面变化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晚更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钻孔年代及沉积演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鹏辉 李宏卫 +4 位作者 詹伟琪 凌恳 宋盈瑾 徐晓琳 赖忠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33-335,共3页
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海的北部大陆边缘,其两套海侵—海退旋回沉积已有数十年的研究历史。已有研究大多基于14C测年,存在由于测年上限(<45 ka)导致对全新世以前地层年代框架的低估问题;而光释光(OSL)测年在珠三角的全新世以前的地层... 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海的北部大陆边缘,其两套海侵—海退旋回沉积已有数十年的研究历史。已有研究大多基于14C测年,存在由于测年上限(<45 ka)导致对全新世以前地层年代框架的低估问题;而光释光(OSL)测年在珠三角的全新世以前的地层年代已有应用,但已发表数据仍然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珠江三角洲 光释光测年 碳十四测年 沉积演化
下载PDF
释光测年技术在陶器定年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1
作者 卫俊杰 靳建辉 +1 位作者 邱俊杰 任永青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3年第4期379-394,共16页
陶器释光测年一直是环境考古领域重要的时间界定方法之一。本文通过系统整理释光技术在陶器定年上的主要研究成果,分别从技术方法和应用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梳理,以阐明其在相应领域的适用性、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应用潜力。在陶器定年... 陶器释光测年一直是环境考古领域重要的时间界定方法之一。本文通过系统整理释光技术在陶器定年上的主要研究成果,分别从技术方法和应用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梳理,以阐明其在相应领域的适用性、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应用潜力。在陶器定年的技术方法上,热释光技术最早应用于陶器测年,但也存在矿物热释光晒退效率较慢、不可重复测试和反映信息较少等问题;光释光测年技术的不断发展拓展了陶器释光测年的技术和方法,近年来相应研究比例也不断提高,但也存在部分年轻样品石英信号较弱、石英光释光信号组分比例影响等效剂量测定等问题。在实践应用上,陶器释光测年技术在世界各地遗址均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能为遗址提供绝对年代测定,以及在多学科交叉的背景下,更多地反映古人地关系演化和文化区域交流。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释光技术尤其是光释光技术在陶器测年领域的应用力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环境考古学研究;这对于进一步揭示区域古人地关系演化、文明发展历程和文化区域交流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释光 光释光 陶器 年代 人地关系
下载PDF
兰州黄河Ⅱ和Ⅲ级阶地的地层结构、年龄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24
12
作者 王萍 蒋汉朝 +1 位作者 袁道阳 刘兴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53-563,共11页
通过对兰州段黄河Ⅱ和Ⅲ级阶地剖面的地层岩性、粒度分析和光释光测年等,认为剖面中被普遍界定为河漫滩沉积的一套厚几米至几十米具水平层理的细粒砂土层是以冲、洪积与黄土互层的交互式沉积,其开始沉积的时期与气候进入冰期或冰阶相对... 通过对兰州段黄河Ⅱ和Ⅲ级阶地剖面的地层岩性、粒度分析和光释光测年等,认为剖面中被普遍界定为河漫滩沉积的一套厚几米至几十米具水平层理的细粒砂土层是以冲、洪积与黄土互层的交互式沉积,其开始沉积的时期与气候进入冰期或冰阶相对应。据此可将兰州段黄河阶地剖面地层划分为三部分,即:河流砂砾石层、加积层与风成黄土层,分析了这一地层结构的发育过程,指出沉积相的识别和划分对于阶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结构 河流阶地 环境变化 光释光年龄 兰州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 被引量:27
13
作者 陈建军 季建清 +1 位作者 龚俊峰 庆建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1-499,共9页
通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流域地貌形成响应时间域的定量估算,大峡谷与上游河道特征的对比,以及大峡谷入口处河湖阶地的沉积分析和定年研究,结合构造研究的新进展和数值地貌分析成果,系统论证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现今的... 通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流域地貌形成响应时间域的定量估算,大峡谷与上游河道特征的对比,以及大峡谷入口处河湖阶地的沉积分析和定年研究,结合构造研究的新进展和数值地貌分析成果,系统论证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现今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与大峡谷上游的河道在大峡谷形成之前分属不同的河流体系,大约在距今30kaBP前后,原属于帕隆藏布江水系支流的扎曲—直白河段因溯源侵蚀,袭夺了位于现今直白河段上游的古雅鲁藏布江水系,使得此前向南经南伊沟(纳伊普曲)流出高原的古雅鲁藏布江与帕隆藏布江合二为一,雅鲁藏布大峡谷得以贯通和强烈的侵蚀下切,形成现今著名的大峡谷和大拐弯式样的流域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大峡谷 河流袭夺 释光定年
下载PDF
第四纪沉积物光释光测年中等效剂量测定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陈杰 卢演俦 +4 位作者 魏兰英 赵华 尹功明 孙瑛杰 胡碧茹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43-452,共10页
准确地测定碎屑矿物沉积后吸收的等效剂量是第四纪沉积物释光测年中最关键的一环。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几个全新世坡积物、古土壤和黄土等样品中的石英、长石等碎屑矿物进行了测定等效剂量的对比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对于光释光测年,所... 准确地测定碎屑矿物沉积后吸收的等效剂量是第四纪沉积物释光测年中最关键的一环。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几个全新世坡积物、古土壤和黄土等样品中的石英、长石等碎屑矿物进行了测定等效剂量的对比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对于光释光测年,所有样品用再生释光法和澳大利亚滑移法获得的结果均与14 C 测年结果或已知年龄相吻合; 部分晒退法只有在光晒退时间适度,且释光强度与剂量呈线性响应时可获得可靠结果,但误差较大;附加剂量法和残留释光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测定的等效剂量通常偏大。实验还表明,可用绿光释光和红外释光两种不同的光释光测年技术对同一样品测年值进行自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沉积物 光释光测年 等效剂量测定
下载PDF
现代珠江三角洲地区QZK4孔第四纪沉积年代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陈双喜 赵信文 +5 位作者 黄长生 孙荣涛 曾敏 刘凤梅 陈雯 邵磊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29-1634,共6页
在地质环境变迁迅速的现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对于第四纪沉积的年代存在多种认识。结合南中国海的海平面变化记录,通过AMS14C和光释光测年发现,珠江三角洲腹地QZK4孔第四纪岩心底部最老年龄约为43.71ka BP。岩心记录的第四纪环境对南中国... 在地质环境变迁迅速的现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对于第四纪沉积的年代存在多种认识。结合南中国海的海平面变化记录,通过AMS14C和光释光测年发现,珠江三角洲腹地QZK4孔第四纪岩心底部最老年龄约为43.71ka BP。岩心记录的第四纪环境对南中国海海平面变化有着良好的响应:岩心下部陆相河流沉积和暴露风化层发育于末次冰期至早全新世的低海平面时期,上部滨海—河口湾沉积发育于早中全新世以来的高海平面时期。根据钻孔岩心的环境分析,推测现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的底界可能较本钻孔记录的更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第四纪 AMS^14C 光释光
下载PDF
松宗古湖——藏东南帕隆藏布江末次盛冰期发育的一个冰川堰塞湖 被引量:28
16
作者 曾庆利 杨志法 +3 位作者 袁广祥 尚彦军 张路青 赵希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5-92,共8页
青藏高原东南部帕隆藏布江松宗地区晚更新世期间发生了一次可以识别的支谷冰川阻江形成冰川堰塞湖———松宗古湖的事件。松宗滑坡处的湖相沉积剖面厚度≥88m,其中厚达18.33m并具湖相沉积代表性的连续粉质粘土层底部和顶部的光释光年龄... 青藏高原东南部帕隆藏布江松宗地区晚更新世期间发生了一次可以识别的支谷冰川阻江形成冰川堰塞湖———松宗古湖的事件。松宗滑坡处的湖相沉积剖面厚度≥88m,其中厚达18.33m并具湖相沉积代表性的连续粉质粘土层底部和顶部的光释光年龄分别为22.5±3.3kaB.P.和16.1±1.7kaB.P.,属末次盛冰期。松宗滑坡处河谷两侧冰碛台地与湖相沉积的接触关系和空间特征指示该湖相沉积与末次盛冰期董曲支谷冰川阻塞帕隆藏布江有关。湖相地层的剖面沉积特征揭示出这个冰川堰塞湖可能贯穿于整个末次盛冰期,但整个帕隆藏布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山谷冰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堰塞湖 光释光测年 末次盛冰期 松宗滑坡 帕隆藏布江 藏东南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向河流系统及其伴生古堰塞湖研究 被引量:34
17
作者 李海龙 张岳桥 李建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2-824,共13页
文章提出了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向河流系统的概念,该系统包括岷江、青衣江、大渡河、鲜水河、雅砻江等总体呈现南北走向的河段,指出南北向河流系统的形成演化具有构造和气候双重意义。晚更新世以来,南北向河流系统发生多次堵江事件,形成数... 文章提出了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向河流系统的概念,该系统包括岷江、青衣江、大渡河、鲜水河、雅砻江等总体呈现南北走向的河段,指出南北向河流系统的形成演化具有构造和气候双重意义。晚更新世以来,南北向河流系统发生多次堵江事件,形成数套堰塞湖沉积。选取岷江上游、青衣江上游、大渡河上游3个古堰塞湖进行沉积、构造及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叠溪一带于71ka左右发生了大面积堵江事件,形成了上游长约30km的堰塞湖,堰塞坝位于叠溪以南的下游河谷,沿江分布约10km;该堰塞湖持续了60ka,于11ka左右彻底溃坝。青衣江上游五龙乡古堰塞湖85ka前形成,35ka前溃坝,规模不详。大渡河上游开绕村古堰塞湖长于5km,堵江时间不明,20~17ka间溃坝,堰塞坝位于色玉村一带。依据这些古堰塞湖的沉积,构造,关键层位光释光测年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划分出青藏高原东缘晚更新世中、晚期存在85~70ka,43~30ka和20~10ka的3个构造活跃期,可对应于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δ^(18)O曲线体现出的C_(1),C_(3)和C_(4)的3次气候冷暖转变期。指出大规模堵江事件是快速的能量物质转化过程,地震释放强大内能,气候因素使得物质得以积累,深切河谷是堵江的有利场所。构造-气候耦合促使大型洪积扇发育、大规模堵江事件发生,进而改变河流动力、塑造河谷地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向河流系统 晚更新世 古堰塞湖 构造-气候耦合 光释光测年
下载PDF
释光测年的研究简史及研究现状 被引量:15
18
作者 陈淑娥 李虎侯 庞奖励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9-212,共4页
针对释光现象的研究,及其在地质和考古年代测定中的应用,将释光测年的研究历史划分为3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以前,释光测年研究的萌芽阶段;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热释光测年的研究及发展阶段;80年代中期至今,光释光测年的研究及发展阶段... 针对释光现象的研究,及其在地质和考古年代测定中的应用,将释光测年的研究历史划分为3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以前,释光测年研究的萌芽阶段;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热释光测年的研究及发展阶段;80年代中期至今,光释光测年的研究及发展阶段。最后,对释光测年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的总结,认为对释光现象产生机制的许多细节还有待深入研究,对于非线性释光生长曲线的校正及提高测年的精度,仍是测量等效剂量(De)时研究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光测年 研究历史 研究现状 热释光 光释光 地质年代测定 释光现象
下载PDF
晋豫间黄河峡谷黄土状沙丘的光释光年代学探讨 被引量:27
19
作者 杜金花 卢演俦 +1 位作者 王旭龙 康树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46-955,共10页
通过对风陵渡-三门峡晋豫间黄河峡谷的地貌考察和1:50000地形图(1970年)的分析,初步查明了黄河南岸黄土状沙丘的分布特征。选取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阌底约75m高的黄土状沙丘剖面进行了观测和取样。根据该剖面的粒度分布特点,选取中颗粒(4... 通过对风陵渡-三门峡晋豫间黄河峡谷的地貌考察和1:50000地形图(1970年)的分析,初步查明了黄河南岸黄土状沙丘的分布特征。选取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阌底约75m高的黄土状沙丘剖面进行了观测和取样。根据该剖面的粒度分布特点,选取中颗粒(40~90μm)石英进行了光释光(OSL)测年研究。采用简化SAR法测量样品的等效剂量(D_e),其中5个样品与SAR法测量的,D_e值对比,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对阌底剖面自上而下19个样品运用简化SAR法做了OSL年龄测定,其中8个还进行了4~11μm细颗粒石英简易多测片再生法(SMAR)OSL测年,两个粒级石英的OSL年龄测定值在测量误差范围内一致。初步结果表明,晋豫间黄河峡谷阌底黄土状沙丘发育不晚于距今约5.5万年前,并延续到全新世初期,风沙堆积速率在3.2万年前后曾出现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豫黄河峡谷 黄土状沙丘 光释光测年
下载PDF
黄河源区玛曲段末次冰消期古洪水事件及其光释光测年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陈莹璐 黄春长 +6 位作者 张玉柱 郭永强 周亚利 査小春 庞奖励 石彬楠 刘雯瑾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9-562,共14页
通过对黄河源区玛曲段河谷开展野外考察,在太吾若(TWR)发现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剖面。根据野外沉积学宏观特征判别,并结合粒度分布、磁化率、地球化学元素和石英颗粒微形态特征等室内实验分析测定结果,准确鉴别出TWR剖面所夹一组多层... 通过对黄河源区玛曲段河谷开展野外考察,在太吾若(TWR)发现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剖面。根据野外沉积学宏观特征判别,并结合粒度分布、磁化率、地球化学元素和石英颗粒微形态特征等室内实验分析测定结果,准确鉴别出TWR剖面所夹一组多层洪水滞流沉积物(SWD),属典型的河流洪水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下沉积的悬移质泥沙。结果表明,TWR剖面古洪水SWD和现代洪水SWD沉积学分类为沙质粉沙,现代土壤为黏土质粉沙,现代风成沙为中沙。古洪水SWD粒度自然分布频率曲线为正偏,呈单峰,主峰高且峰值集中,分选性良好。古洪水SWD和现代洪水SWD磁化率较低,介于现代土壤和现代风成沙之间,化学元素明显区别于现代土壤和现代风成沙,表明它们尚未受到风化成壤作用影响,为古洪水悬移质快速沉积形成的滞流沉积物。石英颗粒微形态特征的分析表明,古洪水SWD和现代洪水SWD石英颗粒表面分布明显的三角痕、V形坑、撞击坑和凹面等水成沉积物的典型特征,属于河流沙类型。采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光释光技术测年,证明在13.6~13.0 ka BP,黄河源地区经历了一期多次的大洪水事件,发生时段对应末次冰消期向全新世转折的时期,与欧洲和格陵兰冰芯记录末次冰消期中的Bolling/Aellrod暖期相对应,此时青藏高原地区冰川大规模消融,这期古洪水事件正是流域内冰融水大量下泄汇入黄河而形成的大洪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洪水 末次冰消期 光释光 气候变化 黄河源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