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丹M盆地储集层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油藏注入史 被引量:19
1
作者 罗小平 沈忠民 +1 位作者 黄飞 林壬子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9-126,共8页
苏丹M盆地萨加隆起带Dar群稠油油藏的原油为典型的陆相盆地生成原油。m/z 191萜烷系列中,三环、四环萜烷含量较低,C29新藿烷、C30-重排藿烷含量较高,伽马蜡烷含量较低;m/z 217甾烷系列中,C27、C29重排甾烷含量高,C27、C28、C29... 苏丹M盆地萨加隆起带Dar群稠油油藏的原油为典型的陆相盆地生成原油。m/z 191萜烷系列中,三环、四环萜烷含量较低,C29新藿烷、C30-重排藿烷含量较高,伽马蜡烷含量较低;m/z 217甾烷系列中,C27、C29重排甾烷含量高,C27、C28、C29甾烷呈“V”型分布,C29甾烷4个异构体中αββ构型含量低。这些地化特征反映原油母质发育于淡水沉积的水介质,以陆源有机质与水生生物混合输入为主,原油为生油高峰之前正常成熟的原油。包裹体中油的成熟度比孔隙中油的低,母质以陆源有机质占绝对优势,包裹体中的油是陆源有机质早期低温生成的原油。A.G.组油藏充注较早,在Dar群沉积末期(距今90Ma)就有油气充注储集层,主要充注时期应该是Amal组沉积时期(距今55~80Ma),Amal组沉积期末(距今50~55Ma)的剥蚀期是Dar群稠油油藏形成的主要时期,轻组分散失是Dar群稠油油藏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注入史 储集层流体 油气包裹体 苏丹m盆地
下载PDF
苏丹M盆地高酸值原油有机酸的组成与分布 被引量:13
2
作者 程顶胜 窦立荣 +1 位作者 黎颖英 李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62-765,共4页
苏丹M盆地是苏丹乃至整个中、西非剪切带最富含油气的盆地之一,发现的原油主要为中质油(重度为20~34°APD,其次为重质油(重度小于20°API),普遍高含沥青质、高含蜡、高凝固点、高酸值、低含硫。为了给高酸值原油的储运... 苏丹M盆地是苏丹乃至整个中、西非剪切带最富含油气的盆地之一,发现的原油主要为中质油(重度为20~34°APD,其次为重质油(重度小于20°API),普遍高含沥青质、高含蜡、高凝固点、高酸值、低含硫。为了给高酸值原油的储运及加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选择M盆地Fula North-3井Bentiu组产出的典型高酸值原油样品,进行不同馏分有机酸成分解剖。结果表明,高酸值原油的有机酸主要由环烷酸组成,且主要分布在300℃以上的重质馏分中;环烷酸的分子量分布情况与馏分的沸程趋势相一致,随着馏分变重、酸值增加,环烷酸的平均分子量增大、分布变宽、碳数范围增大;环烷酸结构以一环、二环、三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 m盆地 高酸值原油 有机酸组成
下载PDF
广东长坑金银矿床成矿流体成分及来源探讨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文淮 吕万军 +1 位作者 焦养泉 李思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21-527,共7页
对广东长坑金银矿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 ,该矿床矿石中流体包裹体种类较多 ,以富气态烃包裹体与盐水溶液包裹体为主 ,包裹体相对含量统计表明 ,富气态烃包裹体占包裹体总数的大多数 ,表明成矿流体为富含气态烃的水溶液。金、银矿石均... 对广东长坑金银矿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 ,该矿床矿石中流体包裹体种类较多 ,以富气态烃包裹体与盐水溶液包裹体为主 ,包裹体相对含量统计表明 ,富气态烃包裹体占包裹体总数的大多数 ,表明成矿流体为富含气态烃的水溶液。金、银矿石均一温度测定主要集中在 16 0~ 2 6 0℃区间。单个包裹体的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证明 ,成矿流体成分与赋矿围岩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矿床 流体包裹体 拉曼光谱 有机质 成矿流体
下载PDF
含油气沉积盆地流体包裹体及应用 被引量:45
4
作者 孙樯 谢鸿森 +2 位作者 郭捷 苏根利 丁东业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42-45,共4页
近年来,(有机)流体包裹体在含油气沉积盆地分析研究中的作用日愈重要。首先论述了流体包裹体应用于盆地分析的理论基础,然后简介了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方法。最后讨论了流体包裹体在油气生成、运移及勘探、评价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含油气沉积盆地 油气生成 油气运移
下载PDF
应用有机包裹体研究天然气成藏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西部山1段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董会 李宏 +2 位作者 王志海 梁积伟 陈玉良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48-256,共9页
通过对苏里格气田西部山1段成岩作用及成岩序列研究,利用有机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和流体包裹体测试析技术,探讨苏里格气田西部山1段天然气成藏特征。研究表明苏里格气田西部山1段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和压溶作用、胶结作用、石英次生加大作... 通过对苏里格气田西部山1段成岩作用及成岩序列研究,利用有机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和流体包裹体测试析技术,探讨苏里格气田西部山1段天然气成藏特征。研究表明苏里格气田西部山1段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和压溶作用、胶结作用、石英次生加大作用、溶蚀和裂隙作用等。依据有机包裹体分布特征和包裹体物理相态特征可以识别出特征明显的2期包裹体。第一期油气包裹体主要相态为气态烃+盐水、气态烃+液态烃+盐水和气态烃+液态烃,气/液比较小,多呈串珠状定向分布在裂隙中,均一温度相对较低,温度主峰为120℃,代表了早期天然气充注作用,天然气开始形成并初次运移进入储层。第二期油气包裹体主要为纯气相和气态烃+少量盐水,气/液比较大,主要分布在溶蚀孔隙和晚期裂隙中,均一温度相对高,温度主峰为150℃,该期包裹体代表了生气高峰期天然气大规模运移成藏事件,也是研究区最重要的成藏事件。利用Tt曲线方法研究表明,苏里格西部地区山1段天然气开始运移进入储层的时间大约为170Ma(相当于中晚侏罗世),天然气规模成藏时间约为120Ma(相当于早白垩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晚古生代 有机包裹体 分析流程 包裹体组合
下载PDF
伊犁盆地南缘有机一无机流体耦合铀成矿作用 被引量:5
6
作者 丁波 刘红旭 +5 位作者 李平 王毛毛 蒋宏 张晓 潘澄雨 修晓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71-894,共24页
摘要伊犁盆地是中国西北部重要的产铀盆地,虽然前人对其成矿流体进行过较为系统的研究,但成矿流体的组分、来源等依然存在较大分歧,尤其是该区成矿流体与蚀变特征、铀成矿的内在联系研究较少。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 摘要伊犁盆地是中国西北部重要的产铀盆地,虽然前人对其成矿流体进行过较为系统的研究,但成矿流体的组分、来源等依然存在较大分歧,尤其是该区成矿流体与蚀变特征、铀成矿的内在联系研究较少。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手段对含矿层砂岩蚀变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通过分析流体包裹体特征、流体一围岩相互作用形成的蚀变矿物中稳定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及该区构造演化特征,对有机一无机流体耦合铀成矿作用进行示踪。研究表明:该区流体包裹体主要含有气烃包裹体、液烃包裹体和盐水包裹体;与砂岩型铀矿有关的蚀变类型主要有黏土化、碳酸盐化、硅化及金属矿化,其中黏土化以高岭石化为主;高岭石δ18Ov-SMOW为11.8‰~13.7‰,δDV.SMOW为-93‰—-48.3‰,与高岭石平衡流体的δ18O(水)V-SMOW为-10.3‰-5.1‰;方解石胶结物δ13Cv-PDB为-18.2‰—-7.2%0,δ18OV-PDB为-14.5‰—5.8‰,δ18OV-SMOW为15.9%0—24.9‰;黄铁矿δ34SV-CDT为-32.21‰-1.2‰。上述特征揭示,伊犁盆地南缘砂岩型铀矿成矿流体是由大气降水性质的地表水(无机)和煤系地层有机质热演化脱羧基作用产生的有机酸及伴生的CH。等还原性气体(有机)两部分组成,铀矿体与蚀变矿物皆是有机一无机流体混合及其与周围砂岩相互作用的结果,且此过程伴有微生物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盆地 有机一无机流体 蚀变特征 流体包裹体 稳定同位素 铀成矿
下载PDF
黄骅坳陷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运聚时空分布 被引量:2
7
作者 孟元林 肖丽华 +3 位作者 罗宪婴 殷秀兰 程克明 王志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49-1460,共12页
只有那些在油气运移之前或同时发育且位于油气运移区的圈闭才能形成油气藏,成为油气勘探的目标。为了确定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时空领域,本文测试了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自生伊利石K/Ar 同位素年龄... 只有那些在油气运移之前或同时发育且位于油气运移区的圈闭才能形成油气藏,成为油气勘探的目标。为了确定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时空领域,本文测试了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自生伊利石K/Ar 同位素年龄,应用盆地模拟技术分析了构造发育史、有机质热演化史、生烃史和排烃史,并对所有流体包襄体样品各期次的均一温度所对应的成藏期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得出该坳陷油气运聚的主要时期为印支期(T_3)、燕山期(K_1~K_2)和喜玛拉雅期(E_2~N_1)。不同运移时期有机包襄体的分布代表了当时油气运移的区域。印支期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骅坳陷的西南部地区,燕山期(K_1~K_2)东扩至坳陷的东边界,喜玛拉雅期(E_2~N_1)油气运聚区域达到坳陷的中部地区。黄骅坳陷奥陶系碳酸盐岩原生油气藏的勘探,应注重那些位于坳陷西南部印支期形成且表被后期构造运动破坏的古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包裹体 油气藏 油气运移 奥陶系 同位素测年 盆地模拟 成藏史 黄骅坳陷
下载PDF
焉耆盆地侏罗系包裹体与油气运聚期次的关系 被引量:9
8
作者 陈文学 李永林 +1 位作者 张辉 赵得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1-243.,共3页
焉耆盆地侏罗系砂岩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分布于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 ,其均一温度多为 10 1~ 110℃和 12 1~ 130℃ ,组分中的正构烷烃碳数呈双峰态 ,前主峰为 18或 2 0 ,后主峰为 2 6或 2 7。这些特征指示焉耆盆地在侏罗纪中晚期发... 焉耆盆地侏罗系砂岩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分布于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 ,其均一温度多为 10 1~ 110℃和 12 1~ 130℃ ,组分中的正构烷烃碳数呈双峰态 ,前主峰为 18或 2 0 ,后主峰为 2 6或 2 7。这些特征指示焉耆盆地在侏罗纪中晚期发生两次成藏作用 ,即晚侏罗世以八道湾组低成熟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为主的第一期成藏作用和侏罗纪末期以成熟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为主的第二期成藏作用。根据生烃史分析 ,该区还应存在第三纪末的油气聚集 ,但因成岩作用不活跃 ,包裹体丰度低而未检测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焉耆盆地 侏罗系 包裹体 油气运聚期次 有机流体包裹体 油气藏
下载PDF
中国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志留系多期石油充注:流体包裹体和有机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2
9
作者 潘立银 倪培 +1 位作者 欧光习 李林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1-136,共6页
Well S provides a good opportunity to investigate the petroleum filling history in Tazhong North Slope.Petrographic investigations suggest that bitumen,oil,and petroleum inclusions coexist in Silurian sandstones from ... Well S provides a good opportunity to investigate the petroleum filling history in Tazhong North Slope.Petrographic investigations suggest that bitumen,oil,and petroleum inclusions coexist in Silurian sandstones from well S,reflecting a complicated reservoir filling history in the study area.Integration of organic geochemistry and fluid inclu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ilurian reservoir has experienced three episodes of petroleum charge,that is from the late Silurian to the early Devonian,the early-middle Triassic and the Paleogene,respectively.The present-day reservoir fluids in the Silurian are the mixtures generated in multiple (at least two)episodes of petroleum charge.The oil charging into Silurian resevior in the early period had experienced considerable degradation,and was mixed with later non-degraded 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塔里木盆地 塔中北坡 志留系 多期石油充注 流体包裹体 有机地球化学 证据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有机流体活动期次划分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超 贺永红 +2 位作者 马芳侠 雷裕红 陈义国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55-664,共10页
通过对孔隙沥青荧光特征和包裹体荧光光谱特征观察,结合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有机流体活动期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为研究区孔隙沥青中炭质沥青形成的时间最早,通常占据较大的粒间孔隙、部分粒内溶蚀孔隙... 通过对孔隙沥青荧光特征和包裹体荧光光谱特征观察,结合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有机流体活动期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为研究区孔隙沥青中炭质沥青形成的时间最早,通常占据较大的粒间孔隙、部分粒内溶蚀孔隙和部分成岩裂缝;橙—黄色荧光的孔隙沥青,其形成的时间晚于炭质沥青,通常与填隙物一起充填剩余粒间孔隙、粒内溶蚀孔隙、部分构造裂缝和部分石英愈合缝内;蓝—白色荧光的孔隙沥青形成时间最晚,对前2类孔隙沥青进行改造,赋存于剩余孔隙和绝大部分的石英愈合缝。通过对不同荧光的有机流体包裹体进行定量荧光光谱分析、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和地层埋藏史的研究,认为第一期充注的原油被氧化破坏形成黑色炭质沥青,发生在侏罗纪末,地层温度约为65~70℃;第二期为橙—黄色荧光沥青代表的原油充注,发生在早白垩世早中期,对应的地层温度约为90~100℃;第三期为蓝—白色荧光沥青代表的原油充注,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地层温度约为110~1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延长组 流体包裹体 有机流体活动 荧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