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龙胆的本草考证
1
作者 杨雁 金航 +4 位作者 杨斌 王馨 马维思 金鹏程 李林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1期55-61,83,共8页
目的:研究历代典籍对滇龙胆的文献记载,对滇龙胆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滇龙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典籍,结合现代研究文献,对滇龙胆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采收加工以及品质评价进行系统的梳理、考证。结果:经考证... 目的:研究历代典籍对滇龙胆的文献记载,对滇龙胆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滇龙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典籍,结合现代研究文献,对滇龙胆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采收加工以及品质评价进行系统的梳理、考证。结果:经考证,滇龙胆始载于《滇南本草》,别名坚龙胆、龙胆草、苦草等,为龙胆科龙胆属植物,基原植物为滇龙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龙胆药材的基原植物之一;主产于云南,临沧是其道地产区;滇龙胆一般于秋冬两季采收;加工多以产地初加工为主,即将滇龙胆清洗后阴干或晒干;历代本草典籍中对其质量评价的记载非常少,以“形如枯骨”“根肥长”“脂润”“味苦”“粘牙”作为质量好坏的评价标准,现代主要以龙胆苦苷含量作为龙胆药材质量评价的主要手段之一,辅助以外观性状等的观测。结论:考证结果将为今后滇龙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龙胆 本草考证 名称 基原 产地 采收加工 品质评价
下载PDF
瓦楞子的本草考证
2
作者 王巧珍 杨森 +5 位作者 何晗 王福 胡媛 刘友平 陈鸿平 陈林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5-160,共6页
瓦楞子为常用的多基原海洋中药,药用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其基原动物为蚶科动物毛蚶Arca subcrenata Lischke、泥蚶Arca granosa Linnaeus或魁蚶Arca inflata Reeve。在查阅历代本草书籍、文献的基础上,对瓦楞子的名称... 瓦楞子为常用的多基原海洋中药,药用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其基原动物为蚶科动物毛蚶Arca subcrenata Lischke、泥蚶Arca granosa Linnaeus或魁蚶Arca inflata Reeve。在查阅历代本草书籍、文献的基础上,对瓦楞子的名称、基原、入药部位、产地分布、药性功效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以正本清源,为其深入研究提供思路。经考证,瓦楞子以“魁蛤”之名首载于《名医别录》,瓦楞子一名首见于《本草备要》。在古代蚶科多种属动物均可入药,最早以肉入药,南北朝至唐代起壳与肉均可入药,其肉名“蚶”,甘、平,为药食两用之品,清代至今所用瓦楞子多为其壳。其壳由单一药味“咸”发展为复合药味“甘、咸”,《本草求真》首次记载其“专入肝”,今认为其主入肝经,兼入肺胃二经。沿海广分布。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只收载其壳为瓦楞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楞子 本草考证 基原 入药部位 药性 功效
下载PDF
苦豆根的品种考证
3
作者 张子彦 魏天睿 +4 位作者 王建华 孟庆金 田雨宁 解红霞 李骁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5期874-880,共7页
通过查阅本草书籍及近现代文献资料,从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和功效主治等方面对苦豆根进行考证。苦豆根为豆科槐属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inn.的干燥根,主产于我国北方地区,以内蒙古、新疆为主;... 通过查阅本草书籍及近现代文献资料,从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和功效主治等方面对苦豆根进行考证。苦豆根为豆科槐属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inn.的干燥根,主产于我国北方地区,以内蒙古、新疆为主;适宜生长在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的石灰性土壤中;夏、秋季采挖,以秋季采收、质松者为佳;采收后洗净切成薄片,晒干备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菌痢、肠炎等。研究结果可为苦豆根的临床应用和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豆根 考证 基原 炮制 功效
下载PDF
荠的本草考证
4
作者 郭思妤 孙婉萍 谢明 《中医药导报》 2024年第2期181-187,202,共8页
荠菜作为药材首载于《名医别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在中国各地乡间田野均随处可见,其别名众多。荠类中存在名称混用的现象,历代本草中与荠菜混用最多的是菥蓂,荠类中的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L.)Medic.与菥蓂Thlas... 荠菜作为药材首载于《名医别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在中国各地乡间田野均随处可见,其别名众多。荠类中存在名称混用的现象,历代本草中与荠菜混用最多的是菥蓂,荠类中的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L.)Medic.与菥蓂Thlaspi arvense L.分属十字花科中的两种药用植物,从五代时期,开始有本草将荠菜子与菥蓂子混为一物,导致后续宋、明、清时期的部分本草对其原植物形态描述发生错误,将荠菜与菥蓂混淆,尤其是明代的部分本草更是将荠菜与菥蓂视为一物。对荠菜的基原进行梳理考证,为荠菜制定国家标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荠菜 菥蓂 品名 基原 本草考证
下载PDF
丹参品种、产地及栽培历史本草考证 被引量:2
5
作者 翟俊杰 左亚锋 +1 位作者 王孟虎 孟祥松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30-137,共8页
丹参为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历代本草均有记载,药用历史悠久,功效显著,具有活血止痛、宁心安神的作用,为常用活血化瘀药,临床医疗价值较高,在治疗心肌缺血、改善肝功能、保护肾脏、对抗肿瘤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查阅文献发现,近年来对... 丹参为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历代本草均有记载,药用历史悠久,功效显著,具有活血止痛、宁心安神的作用,为常用活血化瘀药,临床医疗价值较高,在治疗心肌缺血、改善肝功能、保护肾脏、对抗肿瘤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查阅文献发现,近年来对丹参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药理成分、临床等方面,鲜有从古籍文献出发对丹参品种、产地及栽培历史进行研究。通过系统查阅丹参古今文献发现,丹参近缘品种较多,在民间应用和地方入药中同属多种植物的根均作丹参用;在清代以前为野生丹参,清代以后才出现人工栽培丹参,以山东、四川丹参质量最好;各地虽有栽培,但是栽培品种混杂,品质退化严重,质量参差不齐,为此,有必要对丹参的品种、产地及栽培历史进行考证,为丹参正本清源及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品种 产地 栽培历史 本草考证
下载PDF
苎麻根本草考证
6
作者 索晓梅 孙婉萍 谢明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3期182-188,共7页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中医方剂相关记载,并结合现代《中华本草》《中药志》《中药大辞典》进行系统考证。结果发现苎麻根以“苎根”为名,首载于《名医别录》;原植物苎麻全国各地均有出产,古以“山苎”混用之;性味归经为“甘,寒。归心...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中医方剂相关记载,并结合现代《中华本草》《中药志》《中药大辞典》进行系统考证。结果发现苎麻根以“苎根”为名,首载于《名医别录》;原植物苎麻全国各地均有出产,古以“山苎”混用之;性味归经为“甘,寒。归心、肝、肾、膀胱经”;功效为清热,安胎,凉血,止血,解毒,主要治疗胎动不安,胎漏下血,消渴,湿热淋证、血热妄行所致出血证,外治痈肿疮毒等。古代苎麻根所治疾病较多,有混淆品山苎,现已区分,但苎麻叶与苎麻根依然存在混用。通过研究大量本草文献,对苎麻根的名称、产地、基原、药性、功用进行了梳理和考证,探究了苎麻根药物历史演变过程,为中药苎麻根正本清源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根 基原 药性 功用 本草考证
下载PDF
椒目的本草考证
7
作者 段禹彤 杨钧涵 +3 位作者 冉明 隋家欣 孟令杰 孙婉萍 《中国药师》 CAS 2024年第2期357-364,共8页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历代本草著作,对椒目的名称、基原产地及采收、功效主治、性味归经等方面进行综述。椒目作为药材名始载于《本草经集注》,后世也多以“椒目”作为正名;椒目为芸香科植物花椒或青椒的种子,秋季8~10月成熟时采摘,炮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历代本草著作,对椒目的名称、基原产地及采收、功效主治、性味归经等方面进行综述。椒目作为药材名始载于《本草经集注》,后世也多以“椒目”作为正名;椒目为芸香科植物花椒或青椒的种子,秋季8~10月成熟时采摘,炮制方法有净制、炒制和盐制;能利水消肿,治疗肾虚耳鸣,主治水腹胀满,无毒或小毒。本文对椒目追本溯源,考究药史,厘清椒目的中药基原性能,为椒目的临床正确使用及为国家制定该药材的中药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椒目 名称 基原采收 本草考证
下载PDF
山药产地加工本草考证和现代研究进展
8
作者 付聪 李军 +2 位作者 卢恒 王晓 李宝国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9-84,共6页
山药为药食同源类大宗中药材品种,在我国使用历史悠久,在临床和日常保健中均有广泛应用。产地加工是山药品质形成的关键技术环节,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对山药外观性状及内在质量等均有一定的影响。随着传统工艺发展和实践经验积累,山药产地... 山药为药食同源类大宗中药材品种,在我国使用历史悠久,在临床和日常保健中均有广泛应用。产地加工是山药品质形成的关键技术环节,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对山药外观性状及内在质量等均有一定的影响。随着传统工艺发展和实践经验积累,山药产地加工技术愈发成熟,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地加工工艺。但由于山药品种、产地和用途差异性的影响,目前山药产地加工缺乏标准化指导,制约了山药规范化生产,亟需寻求科学合理的产地加工方法。为此,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记载,并结合现代文献研究,对山药产地加工技术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为山药的规范化生产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 产地加工 本草考证 现代研究
下载PDF
蒙药玉簪清咽十五味散方源与方解考证
9
作者 韩九林 王美丽 拉喜那木吉拉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11期123-128,共6页
目的 为蒙药玉簪清咽十五味散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蒙医药本草古籍文献记载及现代文献规范标准,结合临床实际用药特点,对玉簪清咽十五味散的方名、基源、方解、方源进行本草考证。结果与结论 该方由15味中药材组方,始... 目的 为蒙药玉簪清咽十五味散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蒙医药本草古籍文献记载及现代文献规范标准,结合临床实际用药特点,对玉簪清咽十五味散的方名、基源、方解、方源进行本草考证。结果与结论 该方由15味中药材组方,始载于第司·桑杰嘉措《兰塔布》,属传统蒙药经典验方。单味药基源方面,诃子或金诃子、川楝子、栀子、广酸枣、肉豆蔻、苦参、甘草基源无异议;邦占即玉簪花,檀香即白檀香,竹黄即天竺黄(石灰华、石膏),沙参即北沙参,丁香即公丁香,木香即广木香,巴沙嘎即鸭嘴花,沉香即山沉香,为最佳配伍组合。药味涩、苦、辛、甘、酸分别占26.80%,67.53%,18.56%,24.23%,5.15%;药性寒、凉、平、温分别占24.74%,43.81%,17.01%,14.43%。对感冒引起的咽喉肿痛、胸满、气喘、胸肋作痛、肺热咳嗽、巴达干热等症的疗效确切,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簪清咽十五味散 基源 方解 方源 本草考证
下载PDF
经典名方中龙葵的本草考证
10
作者 胡港 俞赟丰 +2 位作者 邓羿駃 曾洁 王孟清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3期101-109,共9页
通过收集整理本草古籍和现代文献,考证经典名方中龙葵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炮制、性味、功效。经考证,历代主流均以“龙葵”为正名,尚有多个别名,多源于其形态和性味功效。龙葵的正品基原应为今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龙葵... 通过收集整理本草古籍和现代文献,考证经典名方中龙葵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炮制、性味、功效。经考证,历代主流均以“龙葵”为正名,尚有多个别名,多源于其形态和性味功效。龙葵的正品基原应为今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龙葵(Solanum nigrum),其全国均有产,常在夏秋采收,品质以茎叶色绿、带果者为佳。古代炮制多为阴干或使用鲜品,与现代较为一致,但近现代多加以切段。古今龙葵常以生品入药。古代多认为其味苦性寒且无毒,而1977年版《中国药典》载其性味苦、微甘,寒,有小毒,用于治疗疮疖肿痛、肿瘤等。古代含龙葵的方剂龙葵膏、龙葵根散、龙葵散主要用于疮疡,而人参散用于吐血;现代含龙葵的方剂白英清喉汤、软坚解毒汤、泄肺逐饮汤、山甲龙葵汤、祛瘀散结汤、龙葵苡仁汤均用于各种癌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葵 基原 炮制 性味功效 本草考证
下载PDF
金头蜈蚣的本草考证及真伪鉴别研究
11
作者 陈茂华 徐谭芳 +3 位作者 刘军锋 李艳华 昝俊峰 田莉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47-51,共5页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和近现代文献资料,对蜈蚣药材的名称、基原、道地性、品质评价、采收时间、炮制方法、真伪鉴别等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为蜈蚣药材的鉴别研究、炮制加工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蜈蚣的药用价值始载于《神农...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和近现代文献资料,对蜈蚣药材的名称、基原、道地性、品质评价、采收时间、炮制方法、真伪鉴别等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为蜈蚣药材的鉴别研究、炮制加工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蜈蚣的药用价值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据考证,历代医家所用蜈蚣的主流基原均以红头红足蜈蚣(金头蜈蚣S.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作为优质蜈蚣药材的评价标准。蜈蚣资源分布广泛,主要产区为湖北、江苏、浙江,其中湖北产蜈蚣是市场上蜈蚣药材的主要来源。蜈蚣的采收加工通常在春夏二季,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历代炮制方法主要“随病法制”,现代炮制方法以火炙为主。蜈蚣药材因其地域及品种原因长期存在混用、伪用现象,利用现代研究技术可弥补传统药材鉴别方面的不足。基于考证,建议选取金头蜈蚣为基原,对蜈蚣药材及其复方进行研究与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头蜈蚣 基原 道地 炮制 本草考证 真伪鉴别
下载PDF
东洋参本草考证
12
作者 王青卓 于宁宁 +3 位作者 于旭峰 张义敏 张思超 宋素花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13-18,共6页
东洋参多出现于清末民初本草医籍中,近现代文献多认为该药为大力参、土人参、竹节参、牛蒡等药物的别名,基原混淆不清。为正名清源,本文从名称、基原、产地、加工炮制、性味功效几方面进行考证,得出东洋参较早收录于清代《本草纲目拾遗... 东洋参多出现于清末民初本草医籍中,近现代文献多认为该药为大力参、土人参、竹节参、牛蒡等药物的别名,基原混淆不清。为正名清源,本文从名称、基原、产地、加工炮制、性味功效几方面进行考证,得出东洋参较早收录于清代《本草纲目拾遗》,因其产于日本而得名东洋参,基原植物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以日本云州、会津、信州为道地,我国东北地区亦有培植;东洋参药材经净须、煮沸、冷却、曝干等炮制工艺制成,性温、味甘微苦,功擅补气生津,可治一切津气虚损之证,清代江浙地区常作人参使用。另附辨伪,以别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洋参 本草考证 基原 辨伪 产地
下载PDF
藜芦的本草考证
13
作者 成子己 徐丽莉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2期96-104,共9页
结合历代医籍和近现代文献,对藜芦药材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历代本草记载的主流基原为百合科藜芦属植物藜芦(Veratrum nigrum L.)。藜芦别名众多,广泛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根及根茎入药,以直径大、... 结合历代医籍和近现代文献,对藜芦药材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历代本草记载的主流基原为百合科藜芦属植物藜芦(Veratrum nigrum L.)。藜芦别名众多,广泛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根及根茎入药,以直径大、外皮土黄色、质清脆、断面粉为上乘。采收时间多为每年5~8月,净制后晒干。对于藜芦性味功效认识古今记载基本一致。本研究为藜芦药材的质量控制、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本草文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芦 本草考证 基原 产地 品质评价 毒性
下载PDF
木贼本草考证
14
作者 唐佩 俞赟丰 +2 位作者 郭清 钟仪 乔江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9期122-130,共9页
木贼始载于《嘉佑本草》,此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宋代至今,木贼有“节节草”、“笔筒草”、“笔头草”等多种别名;其基原以木贼科植物木贼(Equisetum hyemale L.)为主,但仍存在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历代产地多见于今陕西省、甘肃省... 木贼始载于《嘉佑本草》,此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宋代至今,木贼有“节节草”、“笔筒草”、“笔头草”等多种别名;其基原以木贼科植物木贼(Equisetum hyemale L.)为主,但仍存在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历代产地多见于今陕西省、甘肃省境内,现广泛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宋代木贼的采收以农历“四月”为主,现多于夏秋季采挖。木贼的炮制包括“炒黑”、“去节”等,现多以“切制”为主。木贼味甘微苦、性平微温,无毒,主归肝、肺及胆经,具有发汗解肌、明目退翳、固崩止血、消积等功效,为“肝之专药”、“去翳明目要剂”,可用于目生翳障、迎风流泪、肠风下血、脱肛、喉痹、疟疾、崩漏等症。本文的考证结果不仅为木贼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安全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其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贼 产地 基原 炮制 本草考证
下载PDF
中医心烦名词源流考
15
作者 王蓉燕齐 陈嫚 +3 位作者 李澜 刘玥芸 薛哲 陈家旭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7期1300-1304,共5页
“心烦”作为中医症状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各代医家不断充实和完善其相关内容,推使其理论传承有序,日臻完善。文章通过查阅古籍中“心烦”的相关内容,并加以甄别筛选,依据历史梳理其起源及演进,并归纳其作为医学名词的含义,一... “心烦”作为中医症状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各代医家不断充实和完善其相关内容,推使其理论传承有序,日臻完善。文章通过查阅古籍中“心烦”的相关内容,并加以甄别筛选,依据历史梳理其起源及演进,并归纳其作为医学名词的含义,一是病位而言,注重位置在心脑,包含心理和精神状态;二是症状而言,指心中烦乱、不安的临床表现,既可以为主症也可是伴随症状;三是其病因多样,临床需审证求因论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烦 古籍 源流考 术语
下载PDF
中药石膏本草考证
16
作者 王倩 杨晓铭 +5 位作者 孙宇 邹葭霜 陈云 高竹 梁婷婷 顾利芳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13-117,共5页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石膏的名称、基原、产地与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及考证,以期为石膏药材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历代本草皆以石膏为正名,别名较多。命名有的与石膏的...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石膏的名称、基原、产地与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及考证,以期为石膏药材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历代本草皆以石膏为正名,别名较多。命名有的与石膏的外观性状有关如“细石”,有的与其质地有关如“软石膏”。经考证历史上存在将方解石、长石、理石、寒水石、玄精石等作石膏使用的情况。根据历代本草记载厘清了石膏及易混淆品种之间的异同,并分析考证了湖北应城石膏的道地性,品质评价多以色白、块大、质松、纵断面纤维状、具绢丝样光泽、无夹层、无杂石者为佳。石膏全年可采,一般于冬季采挖,炮制方法主要有:水飞、煅、炒、煨、煮、炙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膏 本草考证 基原 产地 品质评价 炮制方法
下载PDF
蒙药德都红花-7味散的方源考证及其现代研究进展
17
作者 阿尼苏 伊拉娜 +1 位作者 李超 巴图德力根 《基层中医药》 2024年第3期107-113,共7页
蒙药德都红花-7味散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1998年版),由红花、石膏、麻黄、紫花地丁、诃子、蓝盆花、川木通组成。本文通过查阅整理蒙医学相关著作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对蒙药德都红花-7味散进行方源考证、方解... 蒙药德都红花-7味散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1998年版),由红花、石膏、麻黄、紫花地丁、诃子、蓝盆花、川木通组成。本文通过查阅整理蒙医学相关著作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对蒙药德都红花-7味散进行方源考证、方解分析,并对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概况进行阐述。为该药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探索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都红花-7味散 方解 方源考证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下载PDF
牡丹皮的本草考证
18
作者 翟俊杰 朱伯阳 +1 位作者 孟祥松 王文建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3-119,共7页
牡丹皮为临床常用中药,自古以来受到众多医家推崇.查阅文献发现,近年来对牡丹皮的研究多集中于质量控制和药理成分等方面,鲜有从本草古籍出发对牡丹皮的名称、基原、炮制、药性及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研究.为更好地利用中药牡丹皮资源,查... 牡丹皮为临床常用中药,自古以来受到众多医家推崇.查阅文献发现,近年来对牡丹皮的研究多集中于质量控制和药理成分等方面,鲜有从本草古籍出发对牡丹皮的名称、基原、炮制、药性及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研究.为更好地利用中药牡丹皮资源,查阅本草著作,经考证发现,牡丹皮有“百两金”“白术”“鼠姑”等多个别名;牡丹皮的炮制主要有牡丹皮、酒牡丹皮与牡丹皮炭等,汉代即有“去心”之记载,明代以来,酒牡丹皮逐渐盛行,后陆续出现牡丹皮炭的记载;本草中关于牡丹皮药性和基原的记载与如今内容基本一致,关于其“味”的记载却偶有歧义,但多数本草著作均记载其味苦.牡丹皮功效主治随朝代更迭逐渐细化并增加了用药禁忌.该考证结果为牡丹皮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皮 名称 基原 炮制 药性 本草考证
下载PDF
经典名方中金银花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3
19
作者 蔡芷辰 刘训红 +2 位作者 曹宜 陈仁寿 程建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42-1248,共7页
金银花一名始载于南宋本草著作《履巉岩本草》,宋以后,金银花一名逐渐被后世延用,成为药材正名。古代金银花的品种来源复杂,自2005版《中国药典》记载忍冬Lonicera.japonica Thunb.为金银花的唯一来源。药用部位为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多... 金银花一名始载于南宋本草著作《履巉岩本草》,宋以后,金银花一名逐渐被后世延用,成为药材正名。古代金银花的品种来源复杂,自2005版《中国药典》记载忍冬Lonicera.japonica Thunb.为金银花的唯一来源。药用部位为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多用生品,炮制辅料以酒为主,山东、河南为道地产区,在头茬采收的花蕾品质更佳。基于当前考证结果,结合近现代的研究结果及资源栽培情况,《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所载3首含金银花的经典名方(即四妙勇安汤、五味消毒饮和托里消毒散)的应用和开发建议使用忍冬L.japonica Thunb.为基原,山东、河南等道地产区的生品,且优选头茬采收的二白至大白期的花蕾入药。并基于以上3首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文献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得到方剂中金银花的常用剂量和平均剂量,可作为经典名方开发时金银花的参考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金银花 本草考证 基原 药用部位 采收 剂量
下载PDF
苍术与白术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阳 赵容 +3 位作者 刘畅 吴愉 王雁男 于莹 《中医药信息》 2023年第2期18-22,共5页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研究本草中记载的苍术与白术的形态、功效、源流等以及明确区分二者的时间,从形态和功效方面探讨二者混淆的原因以及区分方法。结果验证了本草古籍《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术实为苍术,且将白术混入苍术中共同记载...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研究本草中记载的苍术与白术的形态、功效、源流等以及明确区分二者的时间,从形态和功效方面探讨二者混淆的原因以及区分方法。结果验证了本草古籍《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术实为苍术,且将白术混入苍术中共同记载。苍术与白术混用千年之久,究其原因主要是二者的形态和功效过于相似,自宋代寇宗奭之后,苍术与白术开始明确区分,并不断发展。另外,本文还验证了《神农本草经》将白术作为了苍术的来源之一,明确了历代本草中记载的苍术与白术的区别,确定了明确区分二者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术 白术 本草考证 历史溯源 道地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