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量和蚕豆/玉米间作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李玉英 孙建好 +3 位作者 余常兵 程序 张福锁 李隆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15-823,共9页
在田间条件下于2006~2007年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N 0、75、150、2253、00 kg/hm2)蚕豆/玉米间作体系与其相应单作体系土壤无机氮的时空分布规律,旨在为河西走廊灌区蚕豆/玉米间作体系的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用土钻法采集土壤剖面样... 在田间条件下于2006~2007年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N 0、75、150、2253、00 kg/hm2)蚕豆/玉米间作体系与其相应单作体系土壤无机氮的时空分布规律,旨在为河西走廊灌区蚕豆/玉米间作体系的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用土钻法采集土壤剖面样品,CaCl2浸提,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无机氮的方法研究了施氮量和蚕豆/玉米种间相互作用对土壤无机氮时间和空间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灌漠土无机氮以NO3--N为主。蚕豆和玉米无机氮含量在蚕豆收获前种植方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蚕豆收获后至玉米收获,间作显著降低了两种作物各层无机氮含量;无机氮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蚕豆收获后间作体系0—100 cm土层无机氮累积量略高于单作体系,且0—100cm土层无机氮累积量高于100—160 cm土层;玉米收获后,间作蚕豆和玉米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在0—100 cm土层分别平均降低了51.7%和16.6%,在100—160 cm土层平均降低了42.1%和6.1%;与不施氮相比,施氮蚕豆和玉米无机氮累积量在0—100 cm土层分别平均增加了40.1%和81.5%,在100—16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69.6%和40.6%;与单作体系相比,间作体系0—100 cm和100—16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分别降低43.4%和34.1%。因此,施氮肥显著增加土壤无机氮的累积,而豆科/禾本科间作减少了土壤无机氮的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玉米间作 施氮 无机氮 灌漠土
下载PDF
陕西关中土垫旱耕人为土样区的基层分类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闫湘 常庆瑞 +1 位作者 王晓强 潘靖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7-544,共8页
选择陕西关中土垫旱耕人为土地区为样区,以该地区代表性土壤土垫旱耕人为土((土娄)土)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及查阅大量有关剖面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对土垫旱耕人为土((土娄)土)的基层分类进行了研究.研... 选择陕西关中土垫旱耕人为土地区为样区,以该地区代表性土壤土垫旱耕人为土((土娄)土)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及查阅大量有关剖面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对土垫旱耕人为土((土娄)土)的基层分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应用土壤颗粒大小级别、矿物学型和土壤温度状况等3项指标对土族进行划分,在0~160 cm的控制层段中小于2 mm的土壤平均质地,多数剖面为粘壤土,少数为壤土或砂质壤土,矿物学型属伊利石型、伊利石混合型或蛭石型,土壤温度属温性或温热土壤温度状况.土垫旱耕人为土((土娄)土)土系的控制层段拟定为从表土层上界向下160 cm,对于诊断层的底部在160 cm以下的,则从表土层至诊断层的下部边界,特征土层有肥熟表层、土垫表层、暗沃表层、耕作淀积层、粘化层、粘质层、CaCO3高度淀积层、CaCO3中度淀积层、CaCO3低度淀积层、氧化还原层和稚育层.根据样区9个典型剖面,结合关中地区土垫旱耕人为土((土娄)土)的有关研究资料,划分了土族和土系,并描述了各土系的典型特征及土系间的变异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垫旱耕人为土(蝼土) 土壤基层分类 特征土层 控制层段
下载PDF
西北地区旱田耕层土壤N_2O排放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白红英 张一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61-564,共4页
以冬小麦田耕作层原状土为研究对象,观测了小麦不同生长期、同一生长期不同温度下,耕层土壤N2O的释放特征。实验表明:温度对0~5cm土壤N2O释放的影响未达显著性差异;对0~10cm、0~15cm、0~20cm土层土壤N2O释放影响差异显著,且当温度... 以冬小麦田耕作层原状土为研究对象,观测了小麦不同生长期、同一生长期不同温度下,耕层土壤N2O的释放特征。实验表明:温度对0~5cm土壤N2O释放的影响未达显著性差异;对0~10cm、0~15cm、0~20cm土层土壤N2O释放影响差异显著,且当温度增加到30℃时,温度变化对土壤N2O释放过程的影响效应强于25℃、20℃、15℃时。耕层中,不同层次土壤N2O的排放规律不同,30℃时,N2O主要产生于5~20cm土层,且表观值以5~10cm贡献最大占43%;而25℃时,以10~20cm土层贡献率最大;而20℃、15℃时,0~5cm土层排放大于5~10cm、10~15cm、15~20cm。小麦生育期耕作层土壤N2O排放以孕穗期最大,且排放峰值提前,而小麦生长后期(开花期和成熟期),N2O排放出现低谷,且峰值推后,反应物以土壤氮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旱田 耕层土壤 N2O排放特征 冬小麦 生长发育 释放特征 生长后期 孕穗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