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施氮量和蚕豆/玉米间作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
18
1
作者
李玉英
孙建好
+3 位作者
余常兵
程序
张福锁
李隆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15-823,共9页
在田间条件下于2006~2007年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N 0、75、150、2253、00 kg/hm2)蚕豆/玉米间作体系与其相应单作体系土壤无机氮的时空分布规律,旨在为河西走廊灌区蚕豆/玉米间作体系的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用土钻法采集土壤剖面样...
在田间条件下于2006~2007年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N 0、75、150、2253、00 kg/hm2)蚕豆/玉米间作体系与其相应单作体系土壤无机氮的时空分布规律,旨在为河西走廊灌区蚕豆/玉米间作体系的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用土钻法采集土壤剖面样品,CaCl2浸提,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无机氮的方法研究了施氮量和蚕豆/玉米种间相互作用对土壤无机氮时间和空间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灌漠土无机氮以NO3--N为主。蚕豆和玉米无机氮含量在蚕豆收获前种植方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蚕豆收获后至玉米收获,间作显著降低了两种作物各层无机氮含量;无机氮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蚕豆收获后间作体系0—100 cm土层无机氮累积量略高于单作体系,且0—100cm土层无机氮累积量高于100—160 cm土层;玉米收获后,间作蚕豆和玉米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在0—100 cm土层分别平均降低了51.7%和16.6%,在100—160 cm土层平均降低了42.1%和6.1%;与不施氮相比,施氮蚕豆和玉米无机氮累积量在0—100 cm土层分别平均增加了40.1%和81.5%,在100—16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69.6%和40.6%;与单作体系相比,间作体系0—100 cm和100—16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分别降低43.4%和34.1%。因此,施氮肥显著增加土壤无机氮的累积,而豆科/禾本科间作减少了土壤无机氮的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玉米间作
施氮
无机氮
灌漠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陕西关中土垫旱耕人为土样区的基层分类研究
被引量:
23
2
作者
闫湘
常庆瑞
+1 位作者
王晓强
潘靖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7-544,共8页
选择陕西关中土垫旱耕人为土地区为样区,以该地区代表性土壤土垫旱耕人为土((土娄)土)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及查阅大量有关剖面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对土垫旱耕人为土((土娄)土)的基层分类进行了研究.研...
选择陕西关中土垫旱耕人为土地区为样区,以该地区代表性土壤土垫旱耕人为土((土娄)土)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及查阅大量有关剖面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对土垫旱耕人为土((土娄)土)的基层分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应用土壤颗粒大小级别、矿物学型和土壤温度状况等3项指标对土族进行划分,在0~160 cm的控制层段中小于2 mm的土壤平均质地,多数剖面为粘壤土,少数为壤土或砂质壤土,矿物学型属伊利石型、伊利石混合型或蛭石型,土壤温度属温性或温热土壤温度状况.土垫旱耕人为土((土娄)土)土系的控制层段拟定为从表土层上界向下160 cm,对于诊断层的底部在160 cm以下的,则从表土层至诊断层的下部边界,特征土层有肥熟表层、土垫表层、暗沃表层、耕作淀积层、粘化层、粘质层、CaCO3高度淀积层、CaCO3中度淀积层、CaCO3低度淀积层、氧化还原层和稚育层.根据样区9个典型剖面,结合关中地区土垫旱耕人为土((土娄)土)的有关研究资料,划分了土族和土系,并描述了各土系的典型特征及土系间的变异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垫旱耕人为土(蝼土)
土壤基层分类
特征土层
控制层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北地区旱田耕层土壤N_2O排放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
5
3
作者
白红英
张一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61-564,共4页
以冬小麦田耕作层原状土为研究对象,观测了小麦不同生长期、同一生长期不同温度下,耕层土壤N2O的释放特征。实验表明:温度对0~5cm土壤N2O释放的影响未达显著性差异;对0~10cm、0~15cm、0~20cm土层土壤N2O释放影响差异显著,且当温度...
以冬小麦田耕作层原状土为研究对象,观测了小麦不同生长期、同一生长期不同温度下,耕层土壤N2O的释放特征。实验表明:温度对0~5cm土壤N2O释放的影响未达显著性差异;对0~10cm、0~15cm、0~20cm土层土壤N2O释放影响差异显著,且当温度增加到30℃时,温度变化对土壤N2O释放过程的影响效应强于25℃、20℃、15℃时。耕层中,不同层次土壤N2O的排放规律不同,30℃时,N2O主要产生于5~20cm土层,且表观值以5~10cm贡献最大占43%;而25℃时,以10~20cm土层贡献率最大;而20℃、15℃时,0~5cm土层排放大于5~10cm、10~15cm、15~20cm。小麦生育期耕作层土壤N2O排放以孕穗期最大,且排放峰值提前,而小麦生长后期(开花期和成熟期),N2O排放出现低谷,且峰值推后,反应物以土壤氮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旱田
耕层土壤
N2O排放特征
冬小麦
生长发育
释放特征
生长后期
孕穗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我国南方主要酸沉降区临界负荷研究
4
作者
韩沙沙
《新疆环境保护》
2009年第1期39-42,共4页
以马尾松为指示植物,对韶关的土壤进行了长期淋溶模拟并记录其化学状态。结果发现,土壤溶液的pH值下降到4.0,BS值下降到几乎为零,有较大量的Al离子溶出。最后选取土壤溶液pH>4.0、BS>10%和[Al3+]<0.1mmol/L为临界化学指标,参...
以马尾松为指示植物,对韶关的土壤进行了长期淋溶模拟并记录其化学状态。结果发现,土壤溶液的pH值下降到4.0,BS值下降到几乎为零,有较大量的Al离子溶出。最后选取土壤溶液pH>4.0、BS>10%和[Al3+]<0.1mmol/L为临界化学指标,参考国内外应用广泛的MAGIC模型和SMART模型,确定韶关酸沉降临界负荷(S的临界负荷)为14.1keq/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
红壤
马尾松
酸沉降临界负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施氮量和蚕豆/玉米间作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
18
1
作者
李玉英
孙建好
余常兵
程序
张福锁
李隆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出处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15-823,共9页
基金
国家"973"计划项目(2006CB10020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25B09)资助
文摘
在田间条件下于2006~2007年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N 0、75、150、2253、00 kg/hm2)蚕豆/玉米间作体系与其相应单作体系土壤无机氮的时空分布规律,旨在为河西走廊灌区蚕豆/玉米间作体系的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用土钻法采集土壤剖面样品,CaCl2浸提,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无机氮的方法研究了施氮量和蚕豆/玉米种间相互作用对土壤无机氮时间和空间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灌漠土无机氮以NO3--N为主。蚕豆和玉米无机氮含量在蚕豆收获前种植方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蚕豆收获后至玉米收获,间作显著降低了两种作物各层无机氮含量;无机氮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蚕豆收获后间作体系0—100 cm土层无机氮累积量略高于单作体系,且0—100cm土层无机氮累积量高于100—160 cm土层;玉米收获后,间作蚕豆和玉米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在0—100 cm土层分别平均降低了51.7%和16.6%,在100—160 cm土层平均降低了42.1%和6.1%;与不施氮相比,施氮蚕豆和玉米无机氮累积量在0—100 cm土层分别平均增加了40.1%和81.5%,在100—16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69.6%和40.6%;与单作体系相比,间作体系0—100 cm和100—16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分别降低43.4%和34.1%。因此,施氮肥显著增加土壤无机氮的累积,而豆科/禾本科间作减少了土壤无机氮的残留。
关键词
蚕豆/玉米间作
施氮
无机氮
灌漠土
Keywords
faba bean/maize intercropping
nitrogen fertilization
inorganic nitrogen
orthic
anthrosol
soil
分类号
S643.6 [农业科学—蔬菜学]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陕西关中土垫旱耕人为土样区的基层分类研究
被引量:
23
2
作者
闫湘
常庆瑞
王晓强
潘靖平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出处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7-544,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170790)
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03157)资助
文摘
选择陕西关中土垫旱耕人为土地区为样区,以该地区代表性土壤土垫旱耕人为土((土娄)土)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及查阅大量有关剖面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对土垫旱耕人为土((土娄)土)的基层分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应用土壤颗粒大小级别、矿物学型和土壤温度状况等3项指标对土族进行划分,在0~160 cm的控制层段中小于2 mm的土壤平均质地,多数剖面为粘壤土,少数为壤土或砂质壤土,矿物学型属伊利石型、伊利石混合型或蛭石型,土壤温度属温性或温热土壤温度状况.土垫旱耕人为土((土娄)土)土系的控制层段拟定为从表土层上界向下160 cm,对于诊断层的底部在160 cm以下的,则从表土层至诊断层的下部边界,特征土层有肥熟表层、土垫表层、暗沃表层、耕作淀积层、粘化层、粘质层、CaCO3高度淀积层、CaCO3中度淀积层、CaCO3低度淀积层、氧化还原层和稚育层.根据样区9个典型剖面,结合关中地区土垫旱耕人为土((土娄)土)的有关研究资料,划分了土族和土系,并描述了各土系的典型特征及土系间的变异情况.
关键词
土垫旱耕人为土(蝼土)
土壤基层分类
特征土层
控制层段
Keywords
Earth-cumulic
orthic
Anthrosols (Lou
soil
)
Basic
soil
taxonomy
Characteristic horizon
Control section
分类号
S155.3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北地区旱田耕层土壤N_2O排放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
5
3
作者
白红英
张一平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出处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61-564,共4页
基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重点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970459)
文摘
以冬小麦田耕作层原状土为研究对象,观测了小麦不同生长期、同一生长期不同温度下,耕层土壤N2O的释放特征。实验表明:温度对0~5cm土壤N2O释放的影响未达显著性差异;对0~10cm、0~15cm、0~20cm土层土壤N2O释放影响差异显著,且当温度增加到30℃时,温度变化对土壤N2O释放过程的影响效应强于25℃、20℃、15℃时。耕层中,不同层次土壤N2O的排放规律不同,30℃时,N2O主要产生于5~20cm土层,且表观值以5~10cm贡献最大占43%;而25℃时,以10~20cm土层贡献率最大;而20℃、15℃时,0~5cm土层排放大于5~10cm、10~15cm、15~20cm。小麦生育期耕作层土壤N2O排放以孕穗期最大,且排放峰值提前,而小麦生长后期(开花期和成熟期),N2O排放出现低谷,且峰值推后,反应物以土壤氮为主。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旱田
耕层土壤
N2O排放特征
冬小麦
生长发育
释放特征
生长后期
孕穗期
Keywords
winter wheat field
untouched
soil
N 2 O flux
cultivation
soil
the
orthic
Anthrosols of Northwest Region
分类号
X17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国南方主要酸沉降区临界负荷研究
4
作者
韩沙沙
机构
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出处
《新疆环境保护》
2009年第1期39-42,共4页
文摘
以马尾松为指示植物,对韶关的土壤进行了长期淋溶模拟并记录其化学状态。结果发现,土壤溶液的pH值下降到4.0,BS值下降到几乎为零,有较大量的Al离子溶出。最后选取土壤溶液pH>4.0、BS>10%和[Al3+]<0.1mmol/L为临界化学指标,参考国内外应用广泛的MAGIC模型和SMART模型,确定韶关酸沉降临界负荷(S的临界负荷)为14.1keq/hm2.a。
关键词
南方
红壤
马尾松
酸沉降临界负荷
Keywords
Southern China
orthic soil
pinus massoniana
critical loads for acidic deposition
分类号
X517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施氮量和蚕豆/玉米间作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的影响
李玉英
孙建好
余常兵
程序
张福锁
李隆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1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陕西关中土垫旱耕人为土样区的基层分类研究
闫湘
常庆瑞
王晓强
潘靖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2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西北地区旱田耕层土壤N_2O排放特征的研究
白红英
张一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我国南方主要酸沉降区临界负荷研究
韩沙沙
《新疆环境保护》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