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自爱——兼论学校德育的应对之策 |
广少奎
陈仁荣
|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2
|
论爱 |
王海明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1 |
4
|
|
3
|
分享中社会联结、假想观众对品牌至爱的影响——他人回应分歧性的调节作用 |
杨德锋
李清
赵平
|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11
|
|
4
|
论道德教育中的自爱 |
沈嘉祺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
2006 |
7
|
|
5
|
以孔子“仁”的思想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成长 |
路丙辉
马俊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3
|
|
6
|
从“爱有差等”到“推己及人”——关于儒家伦理原则的建构及反思 |
罗亮梅
朱旺力
|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3 |
2
|
|
7
|
对墨家“兼爱”概念的逻辑分析 |
周志荣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3
|
|
8
|
哲学视域中的疼 |
贡华南
|
《哲学分析》
CSSCI
|
2021 |
1
|
|
9
|
爱、恨、仇——《八月之光》中乔与生命中女人关系的萨特式解读 |
章艳萍
|
《文山学院学报》
|
2012 |
1
|
|
10
|
全民抗击疫情的伦理审思 |
赵平
|
《兰州学刊》
CSSCI
|
2020 |
8
|
|
11
|
爱在冲突中零落——从萨特的“爱情观”解读《八月之光》中乔安娜与乔的爱情悲剧 |
章艳萍
|
《文山学院学报》
|
2011 |
1
|
|
12
|
老庄的处世情怀与人类之爱 |
韩海泉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2
|
|
13
|
湘云的归宿:与谁“白首双星”——曹雪芹原续后30回探佚之一 |
丁维忠
|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3
|
|
14
|
关于“亲亲互隐”、“爱有差等”的争鸣 |
郭齐勇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0
|
|
15
|
论墨家学说的当代性 |
朱传棨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16
|
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爱的习惯》的女性主义解读 |
刘雪琪
|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
2018 |
2
|
|
17
|
女性自我与道德发展——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影片《幸福额度》 |
郑斯扬
|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2
|
|
18
|
论歌曲《长相知》字与声“聚情散气”的共生关系 |
曾诚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1
|
|
19
|
略论墨子的消费思想 |
尹世杰
|
《湖南商学院学报》
|
2006 |
4
|
|
20
|
爱:基督教的道德魅力 |
秦建华
|
《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1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