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自爱——兼论学校德育的应对之策 被引量:2
1
作者 广少奎 陈仁荣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36,共3页
自爱作为人珍视自我、保全自己、关注自身的愿望和情感,与他爱并行不悖,与自私有着本质的区别,责任、尊重和认识自我是构成自爱的三大要素。自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可以从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加以分析。正视自... 自爱作为人珍视自我、保全自己、关注自身的愿望和情感,与他爱并行不悖,与自私有着本质的区别,责任、尊重和认识自我是构成自爱的三大要素。自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可以从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加以分析。正视自爱、倡扬自爱、满足自爱,是当前提升德育成效的应对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爱 自私 他爱 德育
下载PDF
论爱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海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0-15,共6页
谁给我的利益较少 ,谁与我必较远 ,我对谁的爱必较少 ,我必较少地为了谁谋利益 ;谁给我的利益较多 ,谁与我必较近 ,我对谁的爱必较多 ,我必较多地为了谁谋利益。于是 ,说到底 ,我对我自己的爱必最多 ,我为了我自己谋利益必最多 :自爱必... 谁给我的利益较少 ,谁与我必较远 ,我对谁的爱必较少 ,我必较少地为了谁谋利益 ;谁给我的利益较多 ,谁与我必较近 ,我对谁的爱必较多 ,我必较多地为了谁谋利益。于是 ,说到底 ,我对我自己的爱必最多 ,我为了我自己谋利益必最多 :自爱必多于爱人、为己必多于为人。要言之 ,每个人必定恒久为自己 ,而只能偶尔为他人 :恒久者 ,多数之谓也 ,超过一半之谓也 ;偶尔者 ,少数之谓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人 自爱 爱情 母爱 性爱 友爱
下载PDF
分享中社会联结、假想观众对品牌至爱的影响——他人回应分歧性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德锋 李清 赵平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00-1013,共14页
基于分享现实理论,探讨体验分享中社会联结、假想观众对分享者本人原有品牌至爱的影响,以及他人回应分歧性对上述影响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分享品牌体验有助于构建品牌至爱,分享正面品牌体验对分享者本人的品牌至爱具有正向影响... 基于分享现实理论,探讨体验分享中社会联结、假想观众对分享者本人原有品牌至爱的影响,以及他人回应分歧性对上述影响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分享品牌体验有助于构建品牌至爱,分享正面品牌体验对分享者本人的品牌至爱具有正向影响;(2)对低社会联结或高假想观众的分享者来说,当他人回应存在分歧时,其原有品牌至爱的改变更大;(3)对高社会联结或低假想观众的分享者而言,他人回应中立和他人回应存在分歧对其原有品牌至爱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分享 品牌至爱 他人回应分歧性 社会联结 假想观众
下载PDF
论道德教育中的自爱 被引量:7
4
作者 沈嘉祺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年第2期5-12,共8页
自爱作为人的本能需要,它是爱己与爱人的立足点。他爱只能产生于自爱的前提下,因为就其产生的机制来说,它源于个体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虽然就外在行为结果来看,它指向的是他人的利益,是他爱,但就其行为结果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来说,它指向... 自爱作为人的本能需要,它是爱己与爱人的立足点。他爱只能产生于自爱的前提下,因为就其产生的机制来说,它源于个体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虽然就外在行为结果来看,它指向的是他人的利益,是他爱,但就其行为结果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来说,它指向的是自我,是自爱。自爱的发展与人的需要层次是相对应的。低层次的自爱的外在表现主要指向自己,高层次的自爱的外在表现更多扩展于他人。没有强烈的自爱,就很难表现出强烈的他爱。他爱不是自我牺牲,而是自我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爱 他爱 道德教育
下载PDF
以孔子“仁”的思想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成长 被引量:3
5
作者 路丙辉 马俊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78-82,共5页
仁是儒家价值理念的核心,强调亲亲爱人的真心,注重自立通达的善行,追求天下归仁的美景。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出现心理失调、行为失范、理想失落等现状,凸显出仁的思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应该以弘扬孔子仁的思想为路... 仁是儒家价值理念的核心,强调亲亲爱人的真心,注重自立通达的善行,追求天下归仁的美景。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出现心理失调、行为失范、理想失落等现状,凸显出仁的思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应该以弘扬孔子仁的思想为路径,以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帮助大学生用"仁"的思想构建和谐的心理环境;用"仁"的思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用"仁"的思想秉持积极的人世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人 道德现状 价值取向
下载PDF
从“爱有差等”到“推己及人”——关于儒家伦理原则的建构及反思 被引量:2
6
作者 罗亮梅 朱旺力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71-73,共3页
儒家伦理思想“爱有差等”与“推己及人”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且这两者关系正是儒家伦理原则从“礼”到“仁礼”结合的集中反映。这一伦理原则有其合理性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它本身也存在缺陷和不足。因此 ,探讨如何... 儒家伦理思想“爱有差等”与“推己及人”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且这两者关系正是儒家伦理原则从“礼”到“仁礼”结合的集中反映。这一伦理原则有其合理性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它本身也存在缺陷和不足。因此 ,探讨如何完善这一伦理原则 ,有利于提高我国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爱有差等 推己及人 伦理原则
下载PDF
对墨家“兼爱”概念的逻辑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周志荣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9-23,共5页
"兼爱"概念历来颇多争议。这大抵是由于对该概念的内涵理解不一所致。准确理解其内涵是解决争议的关键。"兼爱"概念的内涵,即"人人相爱"。"兼爱"与"博爱"并不等同,前者包含后者于其... "兼爱"概念历来颇多争议。这大抵是由于对该概念的内涵理解不一所致。准确理解其内涵是解决争议的关键。"兼爱"概念的内涵,即"人人相爱"。"兼爱"与"博爱"并不等同,前者包含后者于其中;在"被爱者"的范围上,"兼爱"还优越于儒家"仁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爱 爱人 关系
下载PDF
哲学视域中的疼 被引量:1
8
作者 贡华南 《哲学分析》 CSSCI 2021年第1期116-125,198,共11页
疼是在特定情境下的世界对人作用时产生的否定性感受,也是人所呈现出来的一种世界对人的意味。疼具有切己性、返身性。在儒家思想史上,疼曾被视作为礼、仁、良知辩护的基石。在日常生活中,疼则被拿来进行自我确证。有了疼的经验,才能理... 疼是在特定情境下的世界对人作用时产生的否定性感受,也是人所呈现出来的一种世界对人的意味。疼具有切己性、返身性。在儒家思想史上,疼曾被视作为礼、仁、良知辩护的基石。在日常生活中,疼则被拿来进行自我确证。有了疼的经验,才能理解疼的现象,才能理解人情世界。疼人者为他人疼,能暂时超越自我而心系他人,并能在疼的驱动下诉诸行动而解除他人之疼。由疼确立的关系既高尚又真切,疼与所疼乃真正的一体。由此看,与天地万物一体实在是一个不易达到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疼 疼人
下载PDF
爱、恨、仇——《八月之光》中乔与生命中女人关系的萨特式解读 被引量:1
9
作者 章艳萍 《文山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74-76,91,共4页
《八月之光》的主人公乔性格孤僻冷漠,给人留下了无情凶残的印象。然而在他的内心,也曾有过对亲情的渴望、对爱情的向往。生活对他的残酷磨炼使他失去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信心,最终成了读者眼中凶狠的杀人犯。文章从萨特"为他人... 《八月之光》的主人公乔性格孤僻冷漠,给人留下了无情凶残的印象。然而在他的内心,也曾有过对亲情的渴望、对爱情的向往。生活对他的残酷磨炼使他失去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信心,最终成了读者眼中凶狠的杀人犯。文章从萨特"为他人的存在"这个角度来分析乔与他生命中女人的关系,从而探讨他的内心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人 冷漠 憎恨 仇恨
下载PDF
全民抗击疫情的伦理审思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平 《兰州学刊》 CSSCI 2020年第6期5-12,共8页
从局部隔离到全民宅家守护家国,万众一心抗战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这一壮举无不彰显其出背后伦理的强力支撑。从最初对延长假期号召响应的、“快乐抗战”背后的“亲亲伦理”的支撑,响应全民居家抗战的“自觉奉献”背后是“家—国”一体... 从局部隔离到全民宅家守护家国,万众一心抗战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这一壮举无不彰显其出背后伦理的强力支撑。从最初对延长假期号召响应的、“快乐抗战”背后的“亲亲伦理”的支撑,响应全民居家抗战的“自觉奉献”背后是“家—国”一体伦理的支撑,认同所有小区(村落)隔离的孤岛生活的崇高牺牲背后是个人—集体和谐伦理呵护的道德选择,再到后期自愿对全世界援助、推动世界抗击新冠肺炎统一战线的构建的背后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伦理、国际主义精神的强力支撑。彰显了中华伦理文明的辉煌与价值。也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了学理性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病毒 亲亲伦理 家国伦理 集体主义 国际伦理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爱在冲突中零落——从萨特的“爱情观”解读《八月之光》中乔安娜与乔的爱情悲剧 被引量:1
11
作者 章艳萍 《文山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69-72,共4页
在小说《八月之光》中,神话王国的缔造者—威廉.福克纳将两个孤寂的灵魂巧妙地安排在一起,使他们成为异乡异地的一对恋人。这种巧妙的安排并没有使两位主人公得到真正的爱情。他们的爱在人与人的冲突中自然零落,最终演绎出一段悲剧。文... 在小说《八月之光》中,神话王国的缔造者—威廉.福克纳将两个孤寂的灵魂巧妙地安排在一起,使他们成为异乡异地的一对恋人。这种巧妙的安排并没有使两位主人公得到真正的爱情。他们的爱在人与人的冲突中自然零落,最终演绎出一段悲剧。文章借用萨特的"爱情观"来审视两位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进而挖掘隐藏于其中的警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突 觉醒 他人的存在 悲剧
下载PDF
老庄的处世情怀与人类之爱 被引量:2
12
作者 韩海泉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53-58,共6页
本文基于老庄一切顺应自然的基本观念,认为其处世理念是尚柔守静、柔弱胜强,其处世情怀博大包容;其道德法则是自爱而爱人,即通过每个个体的修身养性,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和谐文明。老庄这一积极的处世治国思想,在当今世界有其独特的现实... 本文基于老庄一切顺应自然的基本观念,认为其处世理念是尚柔守静、柔弱胜强,其处世情怀博大包容;其道德法则是自爱而爱人,即通过每个个体的修身养性,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和谐文明。老庄这一积极的处世治国思想,在当今世界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庄 尚柔守静 博大包容 自爱而爱人
下载PDF
湘云的归宿:与谁“白首双星”——曹雪芹原续后30回探佚之一 被引量:3
13
作者 丁维忠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18-24,共7页
在曹雪芹原续后30回佚稿中,关于史湘云的归宿,探佚专家们主要有二说一是湘云与宝玉结缡,一是湘云与卫若兰成婚。笔者赞同后者。理由是,“云、玉结缡”说有所失误,湘云与卫若兰结合据有可靠资料为证,卫若兰应诏戍边,获罪不归以及湘云“... 在曹雪芹原续后30回佚稿中,关于史湘云的归宿,探佚专家们主要有二说一是湘云与宝玉结缡,一是湘云与卫若兰成婚。笔者赞同后者。理由是,“云、玉结缡”说有所失误,湘云与卫若兰结合据有可靠资料为证,卫若兰应诏戍边,获罪不归以及湘云“自爱所误”等,是造成“白首双星”与湘云凄凉孤寂晚景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麒麟 白首双星 射圃 自爱所误
下载PDF
关于“亲亲互隐”、“爱有差等”的争鸣 被引量:10
14
作者 郭齐勇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共5页
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在争论孔子论“父子互隐”和孟子论舜及“爱有差等”的问题。这一争论关涉到整个儒家伦理的历史和现代价值之评判。儒家伦理是一复杂的系统,仁与义、仁与礼、仁与智等德目之间是有张力的配合;儒家的仁、义、礼、忠、敬... 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在争论孔子论“父子互隐”和孟子论舜及“爱有差等”的问题。这一争论关涉到整个儒家伦理的历史和现代价值之评判。儒家伦理是一复杂的系统,仁与义、仁与礼、仁与智等德目之间是有张力的配合;儒家的仁、义、礼、忠、敬、信等德目都是社会性、公共性的,适用于公共生活及其秩序建构的;儒家一贯强调私恩与公义、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的区别;儒家的“仁爱”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道德主体所涵道德法则(理、义)必然有绝对的普遍性,并且是“爱有差等”思想的本体论基础;“父子互隐”的思想及与之相应的法律制度,恰恰包含着对人权的尊重和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有差等 争鸣 儒家伦理 现代价值 秩序建构 公共生活 私人空间 公共领域 “仁爱” 道德法则 道德主体 法律制度 普遍性 哲学界 社会性 公共性 超越性 本体论 争论 思想 孟子 孔子 公义 必然
下载PDF
论墨家学说的当代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传棨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8-52,共5页
墨家在先秦诸子百家中与儒家并称"显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有价值的学说之一。秦汉之后,墨家学说虽遭压制和排斥,但在历代社会广大群众中仍有着很大影响。其学说中的好多主张,完全可以融入当今对被极度异化扭曲的现代性反... 墨家在先秦诸子百家中与儒家并称"显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有价值的学说之一。秦汉之后,墨家学说虽遭压制和排斥,但在历代社会广大群众中仍有着很大影响。其学说中的好多主张,完全可以融入当今对被极度异化扭曲的现代性反思中,为当代人们建构和谐现代性提供启迪和范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家学说 兼爱 相利 非攻
下载PDF
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爱的习惯》的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雪琪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69-71,共3页
以女性主义批评为切入视角,对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爱的习惯》予以观照,"爱的习惯"实为男性权力和意志的体现,透现着女性的他者化、物化以及男性的自我中心主义。遭遇爱之习惯的女性以各自的方式进行抗争,对父权话语体... 以女性主义批评为切入视角,对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爱的习惯》予以观照,"爱的习惯"实为男性权力和意志的体现,透现着女性的他者化、物化以及男性的自我中心主义。遭遇爱之习惯的女性以各自的方式进行抗争,对父权话语体系做出程度不同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的习惯》 女性他者化 女性物化 男性自我中心主义 抗争
下载PDF
女性自我与道德发展——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影片《幸福额度》 被引量:2
17
作者 郑斯扬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11-113,共3页
通过对影片《幸福额度》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分析,从金钱与女性的"他者"身份关系,"情境的氛围"对人类道德观念的影响以及打破女性化话语三个方面解读了影片所表现的女性主义思想。认为影片体现了女性主义伦理情... 通过对影片《幸福额度》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分析,从金钱与女性的"他者"身份关系,"情境的氛围"对人类道德观念的影响以及打破女性化话语三个方面解读了影片所表现的女性主义思想。认为影片体现了女性主义伦理情怀和对女性自我与道德发展问题深刻而多元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额度》 女性主义 “他者” 关怀伦理 话语
下载PDF
论歌曲《长相知》字与声“聚情散气”的共生关系 被引量:11
18
作者 曾诚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6-182,共7页
《长相知》是石夫先生根据汉乐府古辞《上邪》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字意,深切地表达女主人翁对爱情的至死不渝之情;声调,则饱含军乐、战歌中悲壮慷慨、壮怀激烈的色彩。字与声共生,把个人之情爱变为民族大爱,激发将士英勇杀敌。字"... 《长相知》是石夫先生根据汉乐府古辞《上邪》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字意,深切地表达女主人翁对爱情的至死不渝之情;声调,则饱含军乐、战歌中悲壮慷慨、壮怀激烈的色彩。字与声共生,把个人之情爱变为民族大爱,激发将士英勇杀敌。字"聚情"表义,曲调"依腔、贴调、腔随字走",高度地将字、腔、音、韵、情融合;声"散气"表情,以气息调节和美化声音,运用"拖气、换气、取气"等方式,发散情感,使声圆熟,字腔情满。故此,"聚情散气"的共生观点意在阐述该歌曲字与声、字声与气息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相知 上邪 气息 表义 表情
下载PDF
略论墨子的消费思想 被引量:4
19
作者 尹世杰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53-55,共3页
文章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出发,分析墨子强调节俭、反对铺张浪费,特别是反对封建帝王骄奢淫逸的消费生活的重要意义。也提出墨子关于消费思想方面一些片面性,如相信鬼神、不加分析地反对音乐以及消费标准过低等问题。提出... 文章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出发,分析墨子强调节俭、反对铺张浪费,特别是反对封建帝王骄奢淫逸的消费生活的重要意义。也提出墨子关于消费思想方面一些片面性,如相信鬼神、不加分析地反对音乐以及消费标准过低等问题。提出这些问题,有利于进一步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消费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节俭
下载PDF
爱:基督教的道德魅力 被引量:2
20
作者 秦建华 《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5期15-17,共3页
综观基督教的道德原则 ,爱无疑为统摄一切观念的核心与总纲。其中爱的观念中包涵两个层面 :神之爱与人之爱。基督教爱的魅力自有其价值所在。
关键词 基督教 神之爱 人之爱 道德原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