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3篇文章
< 1 2 1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cio-environment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mall mammal assemblage and Leptospira prevalence in Suburban Areas of Terengganu,Malaysia
1
作者 Mohammad Izuan Mohd Zamri Nur Juliani Shafie +3 位作者 Mohammad Ridhuan Mohd Ali Adedayo Michael Awoniyi Hernan Dario Argibay Federico Costa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SCIE CAS 2024年第9期400-407,I0002,I0003,共10页
Objective:To examine the socio-environment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assemblage of small mammals and the prevalence of Leptospira pathogen in poor suburban communities of Terengganu,Malaysia.Methods:We trapped sma... Objective:To examine the socio-environment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assemblage of small mammals and the prevalence of Leptospira pathogen in poor suburban communities of Terengganu,Malaysia.Methods:We trapped small mammals from 119 trapping points scattered around three suburban communities of Terengganu using sausage-baited live traps.On the average,we set up five traps for three nights at each sampling point during the trapping period.Kidneys of captured animals were harvested and processed for Leptospira investigation.Additionally,environmental survey was conducted at each trapping point to obtain information about possible variables supporting small mammal assemblage.We used a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ocio-environmental variables on small mammals’assemblage.Results:A total of 89 small mammals,specifically,Rattus norvegicus(n=39),Rattus rattus(n=27),Rattus exulans(n=10),Suncus murinus(n=11),and Tupaia glis(n=2)were captured from 1385 trap nights.Fourteen individuals(15.7%)of the captured animals tested positive for Leptospira bacteria using PCR detection.Results of our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showed only residences bordering vacant lots as the variabl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small mammal occurrence in the three study sites.Conclusions:Small mammal community,especially the often neglected species,could harbour and potentially contribute towards pathogenic Leptospira maintenance in the study sites.To adequately control small mammals’population and subsequent human zoonoses transmission,it is critical to advocate and promote appropriate infrastructure and suburban services,together with good hygiene practices that can reduce the animals’access to food and harbo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PTOSPIROSIS RODENTS Small mammals control suburban community Zoonotic diseases
下载PDF
ON THE SUBURBANIZATION OF BEIJING 被引量:2
2
作者 周一星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7年第3期208-219,共12页
Suburbanization is a stage of urbanization provess. The author discesses the situation of Beijing from the data of three population censuses(1964, 1982, 1990) and considers that the suburbanization in Beijing has been... Suburbanization is a stage of urbanization provess. The author discesses the situation of Beijing from the data of three population censuses(1964, 1982, 1990) and considers that the suburbanization in Beijing has been in process since 1982. During 1982-1990, population of all districts of the inner city lost 82 000 persons and in fact the permanent residents holding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lost 144 000, which is about 6. 12% of permanent residents in the inner city.Like the West, sub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happened against the macro backgrounds of improvements of transportation and loving conditions, growth of urban population moving from rural areas. But in the case of the forces that make decentralization possible, China is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In China, the levels of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 are rather low, the red middle class is not rich; only very few Chinese families families provate cars, and the inner cities still have great attraction to Chinese people. The author considers three causes of decentralization: (1) reform of urban land use system brings about migration from the core area; (2) construc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city roads reinforces this process; (3) reforms of housing system and renovation of dilapidated houses encourage outward movement. However, the process wasn’t of spontaneity of any individual but of the leadership of government and “Dan Wei” (Work Un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urbanization INNER CITY RENOVATION of OLD CITY outward MOVEMENT of population
下载PDF
Downtown Retailing Development Under Suburbanization——A Case Study of Beijing 被引量:4
3
作者 CHAI Yanwei SHEN Jie LONG Tao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7年第1期1-9,共9页
The role of retailing has diminished in the center of cities of Western countries since its heyday in the 1920s. This trend was caused by violent transformations in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locational contexts which i... The role of retailing has diminished in the center of cities of Western countries since its heyday in the 1920s. This trend was caused by violent transformations in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locational contexts which involve resi- dential suburbanization, as well as new forms of commercial development out of town. As far as transforming China is concerned, the downtown retailing center has also come to turning point of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suburbaniza- tion. Based on the survey of Beijing residents’ shopping behavior, the present research tends to making clear the actu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problem of downtown retailing center. Combining with the macro retailing environment, re- 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further discussed too.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downtown retailing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resident’s shopping activity. However, with rapid urban sprawl, retailing in urban center has been greatly threatened by booming out-of-town commerce. In the course of such spatial change, the suburbanization of resident, the prevalence of new commercial forms and the change of consumers’ life style all have exerted their own pressure on downtown retailing. But for the special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of development and the support of government policy, it will still keep its vitality of retailing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wntown retailing center consumer behavior suburbaniz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BEIJING
下载PDF
Suburbanization and Subcentering of Population in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A Nonparametric Analysis 被引量:3
4
作者 SUN Tieshan HAN Zhenhai +1 位作者 WANG Lanlan LI Guop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4期472-482,共11页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uburbanization and subcentering of population and examines the nature of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terms of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Instead of the classic...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uburbanization and subcentering of population and examines the nature of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terms of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Instead of the classic density function approach,we employ the nonparametric analysis to characteriz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population densities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and identify the suburban subcenters.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population has spread with rapid urban growth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and the compact urban form has been replaced by a more dispersed polycentric spatial distribution.However,compared with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western cities,the spatial extent of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population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is quite limited.The rapid growth of population in the near suburbs has expedited the sprawl of the central city,with a larger central agglomeration of population dominating the metropolitan area.In this sense,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is still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inuous compactness.However,our findings do provide the evidence that the city has been turning to a polycentric structure.We find significant population subcenters have emerged in the suburbs of Beijing since the 1980s.But the polycentricity emerged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is very different by nature from that observed in Western cities.The subcenters emerged are adherent to the development scheme planned for the city,so it can be referred to as the so called 'planned polycentri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urbanization population subcenters POLYCENTRICITY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下载PDF
Impacts of Suburbanization on Urban Eco-environment of Xi'an in China
5
作者 Li Junli Cao Mingming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年第4期90-94,共5页
Suburbanization in large cities i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recent decades,which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city development,whereas some side effect... Suburbanization in large cities i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recent decades,which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city development,whereas some side effects on the eco-environment appeared at the same time.This paper,taking Xi'an City in China as a case study site,analyzed the features of population suburbanization and industry suburbanization and pointed out the impacts of suburbanization on urban eco-environment.Based on the research,suggestions of countermeasures for urban planning and municipal management of Xi'an City in protecting urban eco-environment and conserving natural ecology were put forward in the e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urbanization urban environment ecological impacts COUNTERMEASURES Xi'an City
下载PDF
城郊型乡村社区老年人生活圈测度与界定——以德安县梅桥村、岳山垅村为例
6
作者 李小云 杨玉婷 程桂林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4,共7页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郊型村庄作为乡村社区的重要类型之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及配置的适老化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文章在梳理乡村老年人生活圈测度方法的基础上,以江西省德安县梅桥村、岳山垅村为例,采用调查问卷、现场踏勘、GIS、GPS等...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郊型村庄作为乡村社区的重要类型之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及配置的适老化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文章在梳理乡村老年人生活圈测度方法的基础上,以江西省德安县梅桥村、岳山垅村为例,采用调查问卷、现场踏勘、GIS、GPS等研究方法,对城郊型乡村社区老年人生活圈进行了实证测度,提出了包含邻里生活圈、日常生活圈和拓展生活圈等的圈层结构内容,以准确地刻画老年人日常性的活动轨迹、生活圈范围及相应的设施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型村庄 乡村社区 老年人生活圈 测度
下载PDF
超级中学垄断与城市内顶尖大学入学机会区域差异——基于北京市的实证研究
7
作者 吴宇川 郭丛斌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3-114,共12页
超级中学的发展壮大可能加剧城市内部顶尖大学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不利于大型城市引导人口向郊区流动。基于对某顶尖大学A北京生源调查数据(2001—2021年)的分析发现,顶尖大学入学机会在北京市存在着明显的城郊差异,位于城区的超级中学... 超级中学的发展壮大可能加剧城市内部顶尖大学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不利于大型城市引导人口向郊区流动。基于对某顶尖大学A北京生源调查数据(2001—2021年)的分析发现,顶尖大学入学机会在北京市存在着明显的城郊差异,位于城区的超级中学与首位中学近年来分别垄断了A大学约40%与超过20%的生源;超级中学垄断降低了北京市一般高中学生的顶尖大学入学机会,但这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对郊区一般高中学生顶尖大学入学可能性、顶尖大学生源密度及相对录取排名的冲击,城区一般高中所受影响并不明显。因此应该增加郊区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强化市级政府的资源统筹力度,同时也需要扩大优质高中的资源覆盖、加强郊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高中学校规划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中学 顶尖大学 入学机会 城郊差异
下载PDF
桐庐舒羽山房设计——杭州城乡融合互促中的近郊乡村建设案例
8
作者 贺勇 陈相权 陈钰凡 《城市设计》 2024年第2期44-53,共10页
一个好的建筑应该成为触媒,激活当地的文化与产业。本文以舒羽山房为典型案例,将其置于城乡融合的视野之下,探讨了经济发达地区的近郊乡村如何通过产业、人才、事件、营建等各方面的相互促进,持续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水平,推... 一个好的建筑应该成为触媒,激活当地的文化与产业。本文以舒羽山房为典型案例,将其置于城乡融合的视野之下,探讨了经济发达地区的近郊乡村如何通过产业、人才、事件、营建等各方面的相互促进,持续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水平,推进深度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羽山房 近郊乡村 城乡融合 营建策略
下载PDF
基于互联互通的市域铁路网络节点模式选择
9
作者 余攀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12,共7页
研究目的:采用系统性方法探讨互联互通条件下市域铁路网络节点模式的选择方法,以上海市域铁路网络为例,旨在实现市域铁路网络的高效运行和区域的有机连接。本文研究集中于互联互通节点的功能定位、枢纽等级、位置选择及其与近沪城市的... 研究目的:采用系统性方法探讨互联互通条件下市域铁路网络节点模式的选择方法,以上海市域铁路网络为例,旨在实现市域铁路网络的高效运行和区域的有机连接。本文研究集中于互联互通节点的功能定位、枢纽等级、位置选择及其与近沪城市的有效衔接,以期提供一种优化市域铁路网络规划和建设的科学方法。研究结论:(1)互联互通节点的合理选择和布局对于提升市域铁路网络的运行效率和区域连接性具有决定性意义;(2)互联互通节点的功能定位、枢纽等级和位置选择是实现市域铁路网络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3)通过系统性研究和分析上海市域铁路网络,提出的节点模式选择方法可为其他城市的市域铁路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运输 市域铁路 互联互通 节点模式选择 网络规划
下载PDF
市郊乡镇集市的地方营造与情感建构——以阜阳市颍州区三塔集镇为例
10
作者 刘敬杰 张富申 +2 位作者 周宇 周林波 赵欣雨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01-113,共13页
在当下城乡二元体制被打破、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地方与空间的探索方兴未艾。以市郊乡镇颍州区三塔集镇集市为例,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从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视角探究空间意义的地方营造、情感建构,特别是二者对于... 在当下城乡二元体制被打破、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地方与空间的探索方兴未艾。以市郊乡镇颍州区三塔集镇集市为例,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从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视角探究空间意义的地方营造、情感建构,特别是二者对于地方认同的作用过程。研究发现:政府是交易空间塑造的主导者,通过“逢会”这一多属性活动扩展社会空间,并在意义空间上扮演主要参与者,在多方互动中实现叠写,共同实现地方营造。政府通过文化过滤满足文化筛选需求,形成新的空间再生产,各主体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媒介景观改造着集市,结合表征与非表征空间的融合,促进地方认同,最终实现地方情感建构,在原本的物质空间延伸出具有社会文化特质的多元空间。印刻在记忆、媒体中的集市不会凋零,饱含情感和行为的互动也会在集市中得到存续,并赋予地方与空间以历史、经验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营造 情感建构 市郊乡镇 集市 三塔集镇
下载PDF
人户分离变迁视角的大城市郊区化与人口结构再分布效应研究--基于南京市的实证
11
作者 陈浩 陈友华 陈昭 《人口与社会》 2024年第2期40-53,共14页
人户分离人口是城市流动型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其特征及空间分布变迁为认识大城市郊区化趋势提供了重要视角。近20年来,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规模增长迅速,占常住人口比重逐渐提高,其中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占总人户分离人口的比重显著提高,... 人户分离人口是城市流动型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其特征及空间分布变迁为认识大城市郊区化趋势提供了重要视角。近20年来,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规模增长迅速,占常住人口比重逐渐提高,其中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占总人户分离人口的比重显著提高,其人口学特征呈现高学历化和大龄化趋势,其空间分布从核心区集聚向近郊区集聚转变。基于以上变迁特征,重新认识了南京城市郊区化的进程及其程度,发现:(1)2000—2010年期间,南京经历了核心区和近郊区人口普遍增长的快速城市化阶段,外来流动人口是此时期近郊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2)2010—2020年期间,南京进入大规模城市郊区化阶段,核心区人口减少而近郊区人口集聚度显著增强,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取代外来流动人口成为近郊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3)2020年,南京的近郊区常住人口人户分离率高达54.4%,表明南京仍处于“迁居不迁户”的“半郊区化”状态,近郊区并未成长为相对独立于核心区、功能相对完整的综合性城区。郊区化带来了不均衡的人口结构再分布效应,要关注和积极应对核心区人口流失与人口结构衰退过快、近郊区“人户分离率”过高和远郊区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 人户分离 郊区化 人口普查 人口结构再分布 城市更新
下载PDF
上海市郊区地铁站对周边地区的经济效应研究
12
作者 俞路 刘晨旭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84,共7页
以上海市外环线外的60个郊区地铁站为研究对象,探讨郊区地铁站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影响。采用夜间灯光数据,并结合断点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铁站的开通对周边地区产生显著的经济效应,这种效应具有显著的距离衰减特性。地铁站半径1... 以上海市外环线外的60个郊区地铁站为研究对象,探讨郊区地铁站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影响。采用夜间灯光数据,并结合断点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铁站的开通对周边地区产生显著的经济效应,这种效应具有显著的距离衰减特性。地铁站半径1200 m以内的区域灯光亮度显著提升,超出此范围则无明显的断点处理效应。此外,这种空间经济效应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对于距离市中心适中的地铁站,地铁开通存在显著的断点处理效应,而对于其他距离分组则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郊区地铁站 断点回归 夜间灯光亮度 距离圈层 上海市
下载PDF
市域(郊)铁路桥上无缝道岔至梁缝距离研究
13
作者 韩志刚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38,共8页
市域(郊)铁路桥梁占比高,结合车站配线设计,道岔不可避免需要设置在高架站前后的道岔连续梁上。考虑市域(郊)铁路采用的道岔型号、桥梁结构及设计荷载与高速铁路明显不同,桥上无缝道岔至梁缝距离研究相对缺乏。由于市域(郊)铁路设计速... 市域(郊)铁路桥梁占比高,结合车站配线设计,道岔不可避免需要设置在高架站前后的道岔连续梁上。考虑市域(郊)铁路采用的道岔型号、桥梁结构及设计荷载与高速铁路明显不同,桥上无缝道岔至梁缝距离研究相对缺乏。由于市域(郊)铁路设计速度比地铁高,轮轨作用力大,轮轨之间的振动和冲击对周围环境影响大,因此,桥上道岔采用跨区间无缝线路技术。基于“道岔-桥梁”相互作用原理,建立“岔-板-梁-墩”一体化12号无砟轨道、无缝道岔有限元模型,对常用的单开道岔、4.3 m线间距渡线道岔至梁缝距离开展计算分析并研究其影响规律,以道岔钢轨强度、尖轨尖端位移值、心轨尖端位移值、转辙机处基本轨与桥梁相对位移值及断缝值为限值条件,提出市域(郊)铁路桥上无缝道岔至梁缝合理距离限值。研究结果表明:桥上无缝道岔始终端距梁缝距离越大,尖轨尖端位移、心轨尖端位移和转辙机处基本轨与桥梁相对位移明显减小,道岔钢轨伸缩力和制动力计算结果差异不大;温暖地区道岔始端、终端至梁缝距离不小于10 m,寒冷地区道岔始端、终端至梁缝距离不小于18 m,相关研究成果纳入《市域(郊)铁路设计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郊)铁路 桥上无缝道岔 车站配线 无砟轨道 钢轨强度 断缝值
下载PDF
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14
作者 刘建红 陈望桂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4年第8期1-5,共5页
市域(郊)铁路是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支撑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市域(郊)铁路建设已进入加速发展的机遇期。在此背景下,文章梳理总结国外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发展经验及特征,剖析我国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发展现状及问... 市域(郊)铁路是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支撑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市域(郊)铁路建设已进入加速发展的机遇期。在此背景下,文章梳理总结国外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发展经验及特征,剖析我国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发展现状及问题,并从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建设创新及运管创新4个方面提出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创新发展策略建议,以期为促进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郊)铁路 都市圈 创新 发展 策略
下载PDF
服务效能提升视角下近郊陂塘保护性利用策略研究--以重庆黛湖沿线陂塘水系为例
15
作者 应文 郭帅辰 焦白路 《城市建筑空间》 2024年第1期106-110,共5页
陂塘水系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由于对其服务价值认识不足,近郊大量陂塘水体遭到破坏,严重危及水文生态系统安全。为破解难题,寻求积极主动的生态修复模式,以重庆黛湖沿线陂塘水系为研究对象,分... 陂塘水系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由于对其服务价值认识不足,近郊大量陂塘水体遭到破坏,严重危及水文生态系统安全。为破解难题,寻求积极主动的生态修复模式,以重庆黛湖沿线陂塘水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削减原因,从生态、游赏、经济等角度进行价值再判断,据此提出基于服务效能提升的分工合作、生态修复及功能修补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景观规划 近郊陂塘水系 服务能效
下载PDF
多规合一视角下昆明市郊野单元规划编制推进路径探析
16
作者 徐煜辉 朱佳 《中国名城》 2024年第4期17-22,共6页
郊野地区的发展影响城镇化进程与品质,加强郊野地区的规划引导是重点城乡工作之一。昆明市郊野地区的发展有实现“多规合一”、全域管控的现实需求,也面临乡村收缩、规划目标复杂多样的困境。随着郊野单元规划理论发展,我国多地开展了... 郊野地区的发展影响城镇化进程与品质,加强郊野地区的规划引导是重点城乡工作之一。昆明市郊野地区的发展有实现“多规合一”、全域管控的现实需求,也面临乡村收缩、规划目标复杂多样的困境。随着郊野单元规划理论发展,我国多地开展了郊野单元规划实践,上海、杭州、广州、武汉从各地实际出发探索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郊野单元规划路径,为昆明市的郊野单元规划编制提供了方法借鉴:从体系上理顺郊野地区各项规划关系,谋划顺畅的纵向传导机制;从实施上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手段,实现空间优化提升;从方法上开展分类引导,构建分类适用的规划引导方案;从管理上以单元为平台,实施管理制度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郊野单元规划 多规合一 国土空间规划 土地综合整治 昆明市
下载PDF
村落群景观特色识别与保护——以上海“张江—川沙”村落群为例
17
作者 寇怀云 顾玄渊 杨辰 《华中建筑》 2024年第10期126-130,共5页
村落群是村落的聚集区域,彼此邻近的村落具有相似的历史背景,共同受到一种或多种文化的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同一性,可被视为一个与自然长期互动形成的文化景观单元。以村落群为研究对象,可整体识别与保护地域景... 村落群是村落的聚集区域,彼此邻近的村落具有相似的历史背景,共同受到一种或多种文化的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同一性,可被视为一个与自然长期互动形成的文化景观单元。以村落群为研究对象,可整体识别与保护地域景观特征。从宏观到微观的层面,从地域本底特征、公共生活图景和乡土意蕴表达三个方面,搭建村落群景观特色识别与保护框架;聚焦大都市城乡融合过渡地带,以上海“张江—川沙”村落群为案例,进行实证应用。形成包含本底肌理、公共空间和乡土要素三个层级的村落群景观特色识别方法,以及刚性控制本底肌理,以场景和图则弹性引导乡土风貌的保护治理思路和方法。研究认为,村落群景观特色是涵盖完整的时空延续性的活态存续,需以现状特征结合历史演变、社会活动和社区认同来识别特色;以动态和弹性思想引导特色保护;社区共识和参与则是村落群特色维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遗产 村落群 特色 识别 保护 大都市近郊村
下载PDF
北京市郊铁路遗产京门-门大线“一线四矿”再生策略
18
作者 胡映东 和欣蕊 +1 位作者 关一立 董玉香 《新建筑》 2024年第5期20-25,共6页
京门铁路是詹天佑主持修建、与京张铁路同期完工的铁路支线之一。“一线四矿”(门大线及沿线王平、大台、木城涧和千军台四座煤矿)曾是京西“黑、白、灰”及首钢产业群的重要支撑。为了对京门-门大线进行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以遗产廊道... 京门铁路是詹天佑主持修建、与京张铁路同期完工的铁路支线之一。“一线四矿”(门大线及沿线王平、大台、木城涧和千军台四座煤矿)曾是京西“黑、白、灰”及首钢产业群的重要支撑。为了对京门-门大线进行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以遗产廊道理论及交通引导更新(TOR)理念为指导,围绕京门-门大铁路承接京西通勤与铁路文化旅游的新职能,通过沿线人地关系、产业分布、资源特色等现状调研,提出交通引领区域更新、文旅对接本土资源、设施更新轻资产重服务、塑造铁路旅游品牌四个方面的再生策略,以激活特色工业转型和京西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郊铁路遗产 京门-门大线 一线四矿 活化利用 铁路旅游
下载PDF
扬州城市森林负氧离子分布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19
作者 连经纬 邢玮 +2 位作者 万欣 葛之葳 何冬梅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7-1117,共11页
【目的】分析扬州城市森林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为了解扬州城市森林空气负氧离子资源情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托江苏扬州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以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城市森林)、茱萸... 【目的】分析扬州城市森林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为了解扬州城市森林空气负氧离子资源情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托江苏扬州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以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城市森林)、茱萸湾风景区(城市近郊森林)和润扬湿地森林公园(城市远郊森林)为研究对象,收集3个区域的2020年1—12月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和林内气象数据,比较不同季节之间负氧离子浓度的差异,分析负氧离子浓度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并利用增强回归树分析各气象因素对负氧离子浓度的贡献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气象因素对负氧离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扬州地区城市近郊森林区的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城市近郊森林区与城市远郊森林区月变化趋势较一致,峰值分别出现在4月和6月。城市近郊森林区不同季节平均负氧离子浓度表现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城市远郊森林区平均负氧离子浓度表现为夏季>冬季>春季>秋季。城市远郊森林区林内负氧离子浓度年平均值(666.87个/cm3)和郁闭度(0.80)低于城市森林区和城市近郊森林区,且森林郁闭度越高其负氧离子浓度的变异系数越小。城市森林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与风速、气压、空气温度和PM2.5存在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P<0.01,下同)相关性,城市近郊森林区和城市远郊森林区的空气负氧离子浓度与气压、风速、空气温度、空气湿度、PM2.5、光照强度等林内气象因素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选择城市远郊森林区进行气象因素对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贡献率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空气湿度在春季(38.51%)和秋季(47.58%)对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贡献最大,而PM2.5在夏季(27.87%)和冬季(38.51%)对空气负氧离子的贡献最大;空气湿度对负氧离子浓度有直接正向影响,而光照强度对负氧离子浓度有直接负向影响,风向通过改变PM2.5对负氧离子浓度产生间接影响。【结论】扬州不同区域森林的负氧离子浓度变化规律不尽相同,不同季节和时间对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有明显影响。根据不同区域的负氧离子浓度差异及其表现出的季节变化规律可制定不同的公园游览计划,建议夏季前往城市远郊森林区,春季前往城市近郊森林区游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负氧离子浓度 城市森林 气象因素 扬州
下载PDF
基于人地耦合的湖南仙岳山省级森林公园分区管理策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钢林 龙玲 《湖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73-79,共7页
为探索城市近郊保护地综合保护和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可持续的管理体系,本文以醴陵市城市近郊的湖南仙岳山省级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ASTER GDEM高程数据(N27E113)对保护地进行空间划分,运用ArcGIS中网络分析、服务区构建、空间分析、... 为探索城市近郊保护地综合保护和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可持续的管理体系,本文以醴陵市城市近郊的湖南仙岳山省级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ASTER GDEM高程数据(N27E113)对保护地进行空间划分,运用ArcGIS中网络分析、服务区构建、空间分析、重要度评价法分析园内道路、周边构筑物所带来的人类活动对保护地各区域的影响及其差异,评估保护地生态功能的服务可达性;基于人地耦合的视角,在50 m×50 m分辨率水平上,将保护地划分为5个功能区域并制定了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区施行严格封闭管理,森林资源多样性保育区适当进行人为干预保育特色物种,城市森林景观区加强多层、多季相森林景观营造,管理挑战与生境保护区应加强边界管理并划定人为活动影响预警区,有的放矢地开展定期巡视;文化旅游区应适度开发人文、自然景观,促进社区与保护地间的良性循环。本研究在实现城市近郊保护地与城市社区良性互动的基础上,针对仙岳山省级森林公园各区域空间特征、功能及其与城市的关系提出一套科学、可行的管理策略及实现路径,为城市近郊自然保护地的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郊 自然保护地 分区管理 人地耦合 仙岳山森林公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