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teral rectus muscle recession and the vertical palpebral fissure height: to do or not to do inter-muscular septum dissec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Mohammad Ali Abtahi Alireza Zandi +3 位作者 Eslam Mandegarfard Hamidreza Jahanbani-Ardakani Behzad Mahaki Seyed-Hossein Abtah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8年第6期1053-1055,共3页
In this study, we aimed to evaluate changes of vertical palpebral fissure height (VPFH) after unilateral lateral rectus muscle recession. Twenty-five and twenty-six patients who were candidates for lateral rectus mu... In this study, we aimed to evaluate changes of vertical palpebral fissure height (VPFH) after unilateral lateral rectus muscle recession. Twenty-five and twenty-six patients who were candidates for lateral rectus muscle recession were assigned into “with” and “without” intermuscular septum dissection study arms. The VPFH was measured at one-day before surgery and in two weeks and three months, postoperatively. Three months after surgery,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VPFH was observed in both groups (Paired t-test; P=0.005). Also, less widening of VPFH was observed in “with intermuscular septum dissection” group (Change in VPFH in “with intermuscular septum dissection” vs “without intermuscular septum dissection” groups: 0.48 mm vs 1.34 mm; ANCOVA test; P〈0.001). However, such results were not observed two weeks post-operatively (Change in VPFH in “with intermuscular septum dissection” vs “without intermuscular septum dissection” groups: -0.28 mm vs 0.28 mm; ANCOVA test; P=0.302). Intermuscular septum dissection is recommended in lateral rectus muscle recession to partially prevent the undesirable increment of VPF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muscular septum lateral rectus muscle recession vertical palpebral fissure height
下载PDF
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在知觉性外斜视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陈彦茹 张俊华 +2 位作者 翁景宁 方丽君 王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13-1216,共4页
目的观察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在知觉性外斜视手术中的远期疗效,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的知觉性外斜视病例12例。外斜视度数均〉50△,患眼固视功能差。在斜视眼行外直肌超常量... 目的观察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在知觉性外斜视手术中的远期疗效,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的知觉性外斜视病例12例。外斜视度数均〉50△,患眼固视功能差。在斜视眼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缝合于原肌止点后12.0 mm)联合内直肌缩短术(4.0~7.0 mm),观察术后眼位、眼球运动、眼面外观及视功能远期疗效。结果随访13~27个月后,12例患者术后眼位正位,眼球外转稍有受限;眼面外观良好;均获得较稳定的患眼固视能力,但未建立明确的双眼视功能。结论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稳定了后徙外直肌的位置,减少了手术肌肉条数,具有安全可行、远期疗效稳定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性斜视 外斜视 外直肌超常量后徙
下载PDF
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治疗大角度外斜视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丽坤 李宁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38-442,共5页
背景临床上矫正超过50。的大角度外斜视时往往需对3条或4条水平直肌进行手术,以避免因外直肌超长量后徙(〉7Inm)引起的眼球外转受限。但研究表明,超长量外直肌后徙可有效矫正大角度外斜视,且术后并不出现眼球明显外转受限。这个结... 背景临床上矫正超过50。的大角度外斜视时往往需对3条或4条水平直肌进行手术,以避免因外直肌超长量后徙(〉7Inm)引起的眼球外转受限。但研究表明,超长量外直肌后徙可有效矫正大角度外斜视,且术后并不出现眼球明显外转受限。这个结果仍有待临床上进行验证。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对大角度外斜视的矫正效果。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法对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的间歇性或恒定性大角度外斜视患者51例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其中29例为间歇性外斜视,22例为恒定性外斜视。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及术后眼前节、眼底、眼球运动和双眼视功能检查,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测量斜视角大小。依据病史、眼球运动、知觉状态和斜视角度数对患者行个体化手术治疗,术中结合可调整缝线技术,行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术后随访时间均超过6个月,比较术眼术前和术后眼位变化、眼球运动情况以及双眼知觉功能。结果行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者33例,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者18例。术前患者视远(5111)斜视度为-52△-120△,平均(-70.57±16.46)△;视近(33cm)斜视度为-55△—-130△,平均(-75.65±16.14)△。左眼外直肌后徙8~15mm,平均(11.17±1.67)mm,右眼外直肌后徙9~15mm,平均(11.28±1.62)mm,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3~6mm。末次随访时患者视远斜视度为+4△~-14△,平均(~3.45±4.20)△;视近斜视度为+4△~-14△,平均(-5.49±3.96)△,其中41例术后眼球正位,占80.4%,10例欠矫,未发现过矫者。32例患者术后立体视较术前改善,其中术前无立体视的27例中18例术后获得不同程度的立体视。无-例患者出现眼球运动障碍。结论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可有效治疗大角度外斜视,可减少需要手术的眼外肌数目,术后未发现眼球运动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手术 外斜视/手术 眼外肌/手术 治疗结果 双眼视 外直肌后徙 超长量 大角 度外斜视
下载PDF
外直肌超常量后徒矫治大角度外斜视42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黄爱平 喻平平 +1 位作者 张建良 袁伏秀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27-128,共2页
目的观察外直肌超常量后徒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大角度外斜视行超常量徒后外直肌(8~14mm)。结果术后 1周眼位基本正位(正位或≤5°)者32例(76%),术后随访8~16月中,眼球运动正常者34例(81%)。结论外直肌超常量 后徒术矫治大角... 目的观察外直肌超常量后徒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大角度外斜视行超常量徒后外直肌(8~14mm)。结果术后 1周眼位基本正位(正位或≤5°)者32例(76%),术后随访8~16月中,眼球运动正常者34例(81%)。结论外直肌超常量 后徒术矫治大角度外斜视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直肌超常量后徒 矫治 大角度外斜视 手术方法 术后随访
下载PDF
不同术式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及对视觉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晁小蕊 谢艳艳 +1 位作者 李权达 石荣先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16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及对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2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A组(31例,双眼内直肌缩短术)、B组(33例,双...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及对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2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A组(31例,双眼内直肌缩短术)、B组(33例,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及C组(38例,单眼内直肌缩短术+外直肌后徙术)。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后6个月,三组视远、视近的斜视度均较手术前降低,且B、C组视远、视近的斜视度均低于A组(P<0.05)。三组的矫正效果及优良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C组的矫正优良率均高于A组(P<0.01)。三组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内直肌缩短术+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优于双眼内直肌缩短术,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直肌后徙术 单眼内直肌缩短术 内直肌缩短术 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
下载PDF
单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 被引量:7
6
作者 吴其正 王晓明 +2 位作者 王利华 马鲁新 孔冬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对中、小度数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期间行单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斜视度为15^△-35^△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69例。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患儿注视6m和33c... 目的探讨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对中、小度数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期间行单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斜视度为15^△-35^△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69例。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患儿注视6m和33cm的斜视度,根据看远斜视度定量行7-10mm单眼外直肌后徙术。随访时间≥6个月。手术前后采用Worth四点灯检查中心和周边融合,采用Titmus立体视图测定立体视锐度。疗效评价标准以眼位-8^△-0^△为正位;第一眼位与侧向注视的斜视度相差≥10^△为非共同性阳性。采用X^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3d和≥6个月随访正位率分别为81%和62%,欠矫率分别为12%和36%。斜视度为30^△、35^△(外直肌后徙9.5-10mm)者欠矫率较高。术前与术后远期随访比较,具有正常中心融合和周边融合者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9,P〈0.01;X^2=14.0,P〈0.01),术后明显高于术前;具有正常立体视功能者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0,P〈0.01),术后明显高于术前。术后远期随访未见眼位非共同性阳性者。结论单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斜视度为15^△-25^△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斜视 间歇性 眼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外直肌后徒术 单眼
原文传递
对小度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孙卫锋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9-271,共3页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单眼内直肌截除术和2.5~3.0ram单眼外直肌后徙+单眼内直肌截除术对视近时斜视度在15△~25△之间的小度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0例患者行2.5~3.0mm单眼外直肌后徙+单眼内直肌截除术(...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单眼内直肌截除术和2.5~3.0ram单眼外直肌后徙+单眼内直肌截除术对视近时斜视度在15△~25△之间的小度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0例患者行2.5~3.0mm单眼外直肌后徙+单眼内直肌截除术(A组),15例患者行单纯单眼内直肌截除术(B组),术后分别比较两组患者视远和视近的斜视度以及视远和视近的斜视度的差值,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正位率、恢复双眼视例数和恢复近立体视例数。术后随访6至12个月。结果两组术前和术后视远和视近的斜视度以及视远和视近的斜视度的差值比较经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3-9.73,19〈0.05),A、B两组术后正位率、术后恢复双眼视的例数和恢复立体视例数经Xz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84~5.11,P〈0.05)。结论(1)2.5~3.0mm单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截除术和单纯单眼内直肌截除术治疗视近时斜视度15△~25△的小度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均有效。(2)在缩小视近和视远斜视度的差值、术后正位率、恢复双眼视和立体视功能方面,2.5~3.0mm单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截除术优于单纯单眼内直肌截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不足 间歇性外斜视 内直肌截除 外直肌后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