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loring petroleum inside source kitchen”: Connotation and prospects of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被引量:10
1
作者 YANG Zhi ZOU Caine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1期181-193,共13页
Based on the transitional background of the global energy structur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and investigation of key basins, the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divided int... Based on the transitional background of the global energy structur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and investigation of key basins, the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tight oil and gas, and retention and accumulated oil and gas.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the global strategic supplies of oil and gas, the key resource components in the second 150-year life cycle of the future petroleum industry, and the primary targets for "exploring petroleum inside source kitchen". The g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was proposed, and the models of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generation, expulsion and accumulation were built, and five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generation sections were identified, which may determine the actual resource potential under available technical condition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sweet sections" was investigated, that is, shale oil is mainly accumulated in the shale section that is close to the oil generation section and has higher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while the "sweet sections" of coal-bed methane(CBM) and shale gas have self-contained source and reservoir and they are absorbed in coal seams or retained in the organic-rich black shale section, so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good "sweet areas(sections)" is the key to "exploring petroleum inside source kitchen".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resources have a great potential and will experience a substantial growth for over ten world-class large "coexistence basins" of conventional-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in the future following North America, and also will be the primary contributor to oil st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growth point of natural gas production in China, with expected contribution of 15% and 30% to oil and gas, respectively, in 2030. Challenges in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s strongly recommended, and a development pilot zone can be established to strengthen technology and promote national support. The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geology is the latest progress of the "source control theory" at the stage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It will provide a new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new journey of the upstream business in the post-industry 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SHALE GAS SHALE oil coal-bed methane SWEET section SWEET area source control theory man-made oil and GAS reservoir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revolution large“coexistence basins”of conventional-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下载PDF
Ore-Search Perspective for Superlarge Gold Deposits in the Jiaolai Basin of the Jiaodong Gold Metallogenetic Domain
2
作者 张竹如 陈世桢 唐波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0年第4期289-300,共12页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gold deposits in the Jiaodong gold metallogenetic domain. The strata\|bound gold deposits are a new type, which occur in a hydrocarbon\|gold double\|source bed enriched in gold (Au 174 ng/g) a...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gold deposits in the Jiaodong gold metallogenetic domain. The strata\|bound gold deposits are a new type, which occur in a hydrocarbon\|gold double\|source bed enriched in gold (Au 174 ng/g) and organic carbon (0.007%-4.225%). At diagenetic and hydrothermal stages water and oil were simultaneously activated and the strata\|bound gold deposits were formed from interactions between water, oil and rocks. In the late Yanshanian period, gold orebodies were enriched and enlarged in response to tectonomagmatism and action of complex ore\|forming hydrothermal solutions. As a result, it is highly expected to find suparlarge gold deposits and the Yanzi area is expected to be a perspective target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成矿作用 成矿带 水-油-岩反应 山东 勘探 地质构造
下载PDF
Discovery of “Enveloping Surface of Oil and Gas Overpressure Migration” in the Songliao Basin and its bearings on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s 被引量:6
3
作者 FENG ZhiQiang ZHANG Shun FENG ZiH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12期2005-2017,共13页
The Fuyang oil layer of the Songliao Basin is a tight and low-permeability sandstone pay zone formed in the fluvial-shallow water delta environment.In the formation are mainly lithologic reservoir and tight reservoir.... The Fuyang oil layer of the Songliao Basin is a tight and low-permeability sandstone pay zone formed in the fluvial-shallow water delta environment.In the formation are mainly lithologic reservoir and tight reservoir.The lacustrine-mudstone of K2qn1 is a good source rock and also acts as a good regional cap rock.The Fuyang oil layer is a typical upper-source and lower-reservoir pattern distributed in a large area.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data, a macroscopic enveloping surface is found developed in the Fuyang oil layer, which is below K2qn1.The effective reservoirs within the enveloping surface are commonly saturated with oil, and below the enveloping surface are mainly water layers.The distance from the enveloping surface to the bottom of the source rock is usually 100-350 m and at most 550 m.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andbodies above or beneath the source rock, it is concluded that: 1) the enveloping surface is the boundary of the overpressure hydrocarbon migration; 2) the spac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ressure release beds controls the direction and the distance of the overpressure hydrocarbon migration; 3) tight oil reservoirs and lenticular oil reservoirs are mainly formed inside the envelope surface, whereas, conventional reservoirs are formed outside the envelope surface as a result of the buoyancy hydrocarbon migration.The discovery of the "overpressure hydrocarbon migration enveloping surface" and the concepts of overpressur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buoyancy hydrocarbon migration not only challenge the old notion that "hydrocarbon migrates along the faults and is distributed along fault belts" in the Fuyang oil layer of the Songliao Basin, give a new explanation to the long-distance-oil-downwards migration (hundreds of meters) and expand the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the Fuyang oil layer, and provide a rational guidance to the exploration of syncline plays, but also better categorize tight oil/gas and conventional reservoirs in all of the key elements related to hydrocarbon migration, accumulation,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oil and gas spatial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eloping surface overpressure migration buoyancy migration pressure release bed tight oil and gas Songliao Basin
原文传递
油气倒灌会发生吗?——与王永诗先生商榷
4
作者 李传亮 刘东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0-182,共13页
针对石油地质学中油气倒灌会否发生的问题,根据渗流力学的相关理论,通过理论分析深入研究了油气的运移成藏机理及地层超压的形成机理,并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运移与流动不同,流动需要压差驱动,运移不需要压差驱动,油气运移是浮力作用下... 针对石油地质学中油气倒灌会否发生的问题,根据渗流力学的相关理论,通过理论分析深入研究了油气的运移成藏机理及地层超压的形成机理,并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运移与流动不同,流动需要压差驱动,运移不需要压差驱动,油气运移是浮力作用下的离散流或滴流;2)油气可以向上运移,油气倒灌不会发生,因为缺少动力的驱动;3)室内实验没有模拟地下情况,压差大,流速高,属于油气流动,而非油气运移;4)泥岩地层为开放地层,并不存在超压,地层水通过流动可以平衡地层压力;5)油气被地层水分割包围,可以出现超压,超压部分被毛管压力所平衡;6)上生下储式并不存在,烃源岩不一定位于油气藏的正下方,侧向运移也可以实现油气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油气成藏 油气倒灌 地层超压 烃源岩 储集层 盖层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XJ-A构造古近系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
5
作者 杨沂川 马永坤 +3 位作者 周清波 魏旭旺 詹骏彦 龚鑫 《中外能源》 CAS 2024年第10期52-61,共10页
以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XJ-A构造为研究对象,在构造、地层、地震等资料以及对岩心、薄片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开展油气成藏条件和动态成藏过程研究,厘清成藏主控因素,建立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XJ-A构造古近系烃源岩有机质丰... 以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XJ-A构造为研究对象,在构造、地层、地震等资料以及对岩心、薄片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开展油气成藏条件和动态成藏过程研究,厘清成藏主控因素,建立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XJ-A构造古近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主要为Ⅱ_(1)~Ⅱ_(2)型干酪根,生油潜力较大;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砂体,多为Ⅱ类及以上级别储层,适合大规模成藏;成藏期通源断裂活动速率降低,油气在超压驱动下主要通过断层、砂体和裂缝输导运移成藏。结合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和埋藏史分析,油气充注可划分为三个期次:第一期(距今15.9~10.8Ma)为低熟原油充注期,第二期(距今10.8~5.4Ma)为成熟原油主力充注期,第三期(距今5.4~0Ma)为成熟原油混合部分天然气的充注期。在烃源岩良好、储集物性优越及超压充注的背景下,XJ-A构造古近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烃源条件、储集条件和输导条件。油气成藏模式具有“旁生侧储、下生上储、近源成藏、超压强供”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凹陷古近系 成藏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油气充注 烃源岩 超压
下载PDF
生油增压定量模型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0
6
作者 郭小文 何生 +1 位作者 郑伦举 吴珍珍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37-644,共8页
在考虑Ⅰ型干酪根烃源岩生油过程中孔隙水和油的排出、氢指数对生油的影响、生油作用产生的超压对孔隙水压缩和干酪根的压实作用、压实使石油密度变化等因素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生油增压模型,并通过生油增压物理模拟实验验证生油增压成因... 在考虑Ⅰ型干酪根烃源岩生油过程中孔隙水和油的排出、氢指数对生油的影响、生油作用产生的超压对孔隙水压缩和干酪根的压实作用、压实使石油密度变化等因素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生油增压模型,并通过生油增压物理模拟实验验证生油增压成因机制和生油增压模型。生油增压物理模拟实验结果显示Ⅰ型干酪根烃源岩生油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产生强超压,而且实测生油增压值与生油增压模型计算结果可比,说明生油作用可以成为含油气盆地产生大规模超压的一种成因机制,也验证了生油增压模型可以用于定量评价烃源岩生油增压。Ⅰ型干酪根烃源岩生油增压受烃源岩成熟度、有机碳含量、氢指数和石油残留系数(α)等多种参数影响。生油增压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氢指数和石油残留系数(α)这3个参数中以氢指数对生油增压的影响最小,石油残留系数(α)影响最大。在没有排烃之前,烃源岩生油过程中如果渗漏的油量达到生成石油总量的25%,则不能产生明显的超压,但在封闭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有机碳含量仅有0.5%的烃源岩生油作用也可以产生比较强的超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生油增压 定量模型 物理模拟实验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陆相致密油形成地质条件及富集主控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为例 被引量:108
7
作者 杨华 梁晓伟 +2 位作者 牛小兵 冯胜斌 尤源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20,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为典型陆相致密油大油区。以大量岩心分析及室内模拟实验为基础,结合盆地致密油勘探开发实际,研究长7段形成致密油大油区的地质条件和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长7段致密油具有分布范围广、烃源岩条件优越、...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为典型陆相致密油大油区。以大量岩心分析及室内模拟实验为基础,结合盆地致密油勘探开发实际,研究长7段形成致密油大油区的地质条件和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长7段致密油具有分布范围广、烃源岩条件优越、砂岩储集层致密、孔喉结构复杂、物性差、含油饱和度高、原油性质好、油藏压力系数低的特点。长7沉积期西南陡、东北缓的湖盆底形和活跃构造条件有利烃源岩及储集岩沉积与分布;广覆式分布的优质烃源岩为致密油大油区的形成提供充足油源;大规模沉积砂体为致密油大油区的形成提供储集条件;发育的构造裂缝是形成致密油的有利运移通道;盆地稳定的沉积及构造演化为致密油区提供良好保存条件。长7段致密油富集的主控因素:1有效源储配置和持续充注是致密油形成的关键因素;2密集发育的微小孔隙是致密油富集的前提;3持续强大的石油充注控制致密油富集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系 延长组 致密油 富集主控因素 源储配置 生烃增压 持续充注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陆9井油源与成藏分析 被引量:43
8
作者 王绪龙 杨海波 +2 位作者 康素芳 张越迁 贾希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13-216,共4页
根据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区域构造发展史和盆地模拟结果的地质-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确定了陆9井原油主要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的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并以后者为主,提出了西山窑组油藏为早白垩世末至第三纪异地油藏破坏后再次运聚成藏... 根据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区域构造发展史和盆地模拟结果的地质-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确定了陆9井原油主要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的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并以后者为主,提出了西山窑组油藏为早白垩世末至第三纪异地油藏破坏后再次运聚成藏,头屯河组油藏为原地中晚侏罗世风城组生成原油与早白垩世末至晚白垩世下乌尔禾组生成原油两次成藏,白垩系油藏为第三纪异地两次成藏油藏破坏后再次运聚成藏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纪 成藏 隆起 准噶尔盆地 油源 早白垩世 区域构造 油藏 原油 盆地模拟
下载PDF
东濮凹陷挥发油特性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阳 杜祥 +2 位作者 杨庆文 李琪 古习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32,共5页
东濮凹陷现已查明的文 72、文 88、文 1 3东等 3个挥发油油藏的流体性质明显不同于其它油气藏 ,不仅具有原始溶解气油比高、体积系数高、饱和压力高、饱和油压缩系数高、气体平均溶解系数高、收缩率高和饱和油密度低、流体黏度低的特性 ... 东濮凹陷现已查明的文 72、文 88、文 1 3东等 3个挥发油油藏的流体性质明显不同于其它油气藏 ,不仅具有原始溶解气油比高、体积系数高、饱和压力高、饱和油压缩系数高、气体平均溶解系数高、收缩率高和饱和油密度低、流体黏度低的特性 ,而且在化学成分、PVT特征、体积收缩特征等方面也很特殊。在形成条件方面与其它油气藏相比也有其特殊性 ,质量好、成熟良高的生油岩是油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巨厚的盐膏岩、膏泥岩或泥页岩沉积组合作盖层和侧向封堵是油藏的圈闭条件 ,埋藏深有利于高气油比流体的运移聚集 ,深部地温高有利重烃热裂解为轻烃 ,并能提高油藏的气油比 ,馆陶期以后地层未受构造运动影响 ,是保存油藏的重要条件。阐述该类油藏的开发规律认为 ,东濮凹陷寻找挥发油油藏的主要地区和层位是 :长垣断层下降盘沙三中4— 10 —沙三下 ;文东构造带北部沙三中4— 10 —沙三下1— 4;白庙—桥口构造深层沙三中—沙三下亚段以及刘庄地区沙二下亚段。图 4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挥发油 特性 挥发油油藏 勘探方向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12
10
作者 钱志 金强 +1 位作者 王锐 王圣柱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0-42,共3页
油源对比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D1井侏罗系头屯河组超压油藏原油主要来源于下伏侏罗系西山窑组烃源岩。油藏与油源的分布特征表明:生烃和成岩等多种因素产生的穿层性超压而导致的层间、层内小断裂在油气垂向运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 油源对比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D1井侏罗系头屯河组超压油藏原油主要来源于下伏侏罗系西山窑组烃源岩。油藏与油源的分布特征表明:生烃和成岩等多种因素产生的穿层性超压而导致的层间、层内小断裂在油气垂向运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超压与断裂共同控制了油气的幕式运聚成藏,此外,该区继承性鼻状构造背景,也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断裂 异常高压 成藏主控因素
下载PDF
中国新能源资源潜力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56
11
作者 李景明 王红岩 赵群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9-153,共5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常规油气的开发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缺口约2.8×108t,天然气缺口800×108m3。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煤层气、油砂、油页岩、地热、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常规油气的开发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缺口约2.8×108t,天然气缺口800×108m3。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煤层气、油砂、油页岩、地热、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已经在部分国家实现了有效开发。中国新能源资源丰富,发展新能源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分析了中国煤层气、油砂、油页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及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基础和进展;目前,中国石油已经在煤层气、燃料乙醇、地热、油砂和油页岩等新能源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为下一步新能源业务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分析认为:中国新能源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替代作用道路还很漫长,提出了"建立新理论找到新资源"、"应用新技术取得新突破"等新能源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全世界 新能源 非常规油气资源 可再生能源 现状 前景
下载PDF
榆树林油田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渗流特性 被引量:13
12
作者 石京平 向阳 +2 位作者 张丽萍 王新江 肖鲁川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90-94,共5页
通过对榆树林油田压汞资料的分析,发现该油田的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大部分与中高渗透油层的特征相似,其相对分选系数和结构系数随着渗透率的降低而增大,结构特征参数和孔喉平均半径随着渗透率的降低而减小。在毛管压力曲线上,其排驱压力高... 通过对榆树林油田压汞资料的分析,发现该油田的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大部分与中高渗透油层的特征相似,其相对分选系数和结构系数随着渗透率的降低而增大,结构特征参数和孔喉平均半径随着渗透率的降低而减小。在毛管压力曲线上,其排驱压力高,孔喉细小。由于油层的低孔、低渗特性,油、水在孔隙介质中流动,呈现了非线性渗流特征,而且随着孔隙半径和渗透率降低,非线性渗流特征越来越明显。油水两相共同渗流时,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以及共渗点饱和度均较高,而两相渗流范围较小,残余油下水相渗透率较低,最终驱油效率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林油田 微观孔隙结构 储层 渗透率 束缚水饱和度 残余油饱和度 驱油效率
下载PDF
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110
13
作者 付广 王有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5-360,共6页
为了研究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对油向下"倒灌"运移机制及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同时具备①青山口组源岩目前应具有足够大的超压;②存在连通青山口组源岩和扶杨油层的T2断... 为了研究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对油向下"倒灌"运移机制及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同时具备①青山口组源岩目前应具有足够大的超压;②存在连通青山口组源岩和扶杨油层的T2断裂2个条件,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能够在超压的作用下在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古近系沉积末期通过T2断裂向下伏扶杨油层中"倒灌"运移。利用压力封闭原理,对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距离进行了研究,得到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距离一般大于500m,而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地层厚度最大只有500m,表明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可以向下"倒灌"运移至整个扶杨油层的任何部位。目前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从上至下均含油,且已找到的油藏均分布于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能够向下"倒灌"运移分布范围内或附近,这表明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控制着油气富集层位,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分布范围控制着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藏形成与分布范围。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分布范围及其附近应是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青山口组源岩 超压 扶杨油层 “倒灌”运移 层位
下载PDF
源岩、超压和断裂空间匹配对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4
14
作者 王雅春 王胜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6-661,共6页
在综合研究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发育及排烃特征、超压及分布特征和T2源断裂及分布特征源岩、超压和断裂空间匹配关系对油成藏与分布控制作用的基础上:认为青一段源岩和其内超压空间匹配控制着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成藏分布范围,超压和T2源... 在综合研究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发育及排烃特征、超压及分布特征和T2源断裂及分布特征源岩、超压和断裂空间匹配关系对油成藏与分布控制作用的基础上:认为青一段源岩和其内超压空间匹配控制着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成藏分布范围,超压和T2源断裂配置控制着扶杨油层油聚集深度和层位,超压和T2源断裂平面配置控制着扶杨油层油聚集的部位。具体表现为:①青一段源岩生成油'倒灌'运移区内T2源断裂发育的区块使扶杨油层油富集;②青一段源岩生成油'倒灌'运移区内,距T2源断裂越近,断距越小,越有利于扶杨油层油富集;③青一段源岩生成油'倒灌'运移区内,油主要富集在T2源断裂的下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扶杨油层 青一段源岩 超压 T2源断裂 空间配置 油成藏控制作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烃源岩及油气形成特征 被引量:21
15
作者 丁安娜 惠荣耀 +1 位作者 孟仟祥 张中宁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1-18,共8页
通过对沉积相时空展布特征、烃源岩及油气形成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烃源岩划分为沼泽相和湖泊相两大类型。沼泽相烃源岩生烃组分主要为来源于高等植物的基质镜质体和壳质组,形成的油藏有齐古油田的J1b油藏;湖相... 通过对沉积相时空展布特征、烃源岩及油气形成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烃源岩划分为沼泽相和湖泊相两大类型。沼泽相烃源岩生烃组分主要为来源于高等植物的基质镜质体和壳质组,形成的油藏有齐古油田的J1b油藏;湖相烃源岩生烃组分主要为藻类体、藻无定形体、菌解无定形体、壳质组和镜质组等,主要分布在腹部漠区凹陷和阜康凹陷,为半深湖相-浅湖相沉积,有机质以Ⅱ型为主,部分偏Ⅰ型或Ⅱ型,形成了彩南油田和某些井的油气。沼泽相烃源岩生烃期Ro值为0.5%~0.9%;湖相烃源岩演化程度也普遍较低,Ro值多数在0.5%~0.8%范围。湖相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特征,明显反映了其生源构成比例和热演化程度的差异。差异成熟使轻组分早熟早排,分期排烃,明显出现低成熟和成熟两个油气生成带,前者生烃期Ro值大约为0.4%~0.7%,后者生烃期为0.8%~1.2%。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尤其是中、下侏罗统,并非均是煤系地层,因此在勘探战略上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生油层 油气生成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吐哈盆地胜北凹陷浅层油气源与成藏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延钧 陈义才 +2 位作者 张艳云 郭秀英 杨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5-410,共6页
通过原油碳同位素、轻烃和油岩生标物综合对比证实,吐哈盆地胜北凹陷浅层上侏罗统喀拉扎组—下白垩统火焰山群油气主要为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所生,同时一些地区混有中侏罗统七克台组湖相泥岩所形成的烃类。研究表明穿越中侏罗... 通过原油碳同位素、轻烃和油岩生标物综合对比证实,吐哈盆地胜北凹陷浅层上侏罗统喀拉扎组—下白垩统火焰山群油气主要为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所生,同时一些地区混有中侏罗统七克台组湖相泥岩所形成的烃类。研究表明穿越中侏罗统七克台组—上侏罗统齐古组区域盖层的断裂是浅层油气运聚成藏的关键。不同地区浅层油气运聚时期和来源方式不同,具有"分段捕获"的成藏特征。其中红南—连木沁构造带浅层油气运聚较晚,主要来源于中侏罗统已聚集油气的再分配,为次生油气藏;而胜北构造带浅层上侏罗统喀拉扎组油气运聚较早,主要捕获了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煤系早期低熟生烃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源对比 油气分段捕获 煤系地层 浅层油气藏 吐哈盆地
下载PDF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混积层系致密油成藏机理与富集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7
作者 郭迎春 宋岩 +3 位作者 方欣欣 姜振学 陈建军 郭继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66-777,共12页
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混合沉积层系中的致密油是一种重要的致密油类型,在中国及北美地区分布广、资源潜力大,研究混合层系中致密油成藏机理与富集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以酒泉盆地青西凹陷青南次凹下沟组(K_1g)混积层系为例,主要利用盆地... 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混合沉积层系中的致密油是一种重要的致密油类型,在中国及北美地区分布广、资源潜力大,研究混合层系中致密油成藏机理与富集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以酒泉盆地青西凹陷青南次凹下沟组(K_1g)混积层系为例,主要利用盆地模拟技术恢复下沟组埋藏史、热演化史及生烃史,研究异常高压形成与源储压差演化过程及相应的致密油充注孔喉下限,探讨混积层系中致密油充注渗流过程及富集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早期高热流导致K_1g^0烃源岩早期生烃(早白垩世末),K_1g^2和K_1g^3属晚期生烃(新近纪以来),K_1g^1则有早晚两期生烃过程。生油增压是青南次凹下沟组异常高压的主要因素。20 Ma以来,源储界面的剩余压力由2 MPa逐渐增大至现今的32 MPa。基于充注动力学平衡关系,计算得到源储界面充注孔喉下限可达6 nm。青南次凹下沟组混积层系致密油充注及短距离运移符合入侵逾渗方式,导致形成近源聚集和源内聚集的广泛分布的致密油。源储组合配置方式和内部构成特征是影响致密油富集程度的主要因素,源储一体、三明治型油气富集程度较下生上储型和薄互层型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注孔喉下限 生油增压 源储组合 成藏机理 致密油 青西凹陷 酒泉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条件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19
18
作者 赵孟军 曾强 张宝民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93-96,共4页
塔里木是一个既富油也富气的盆地,它发育寒武系、中上奥陶统、石炭系和三叠-侏罗系等多套烃源岩,这是油气勘探的基础,也决定了其具有多期成藏的特点。分析认为,由于晚期生成的油气经历的破坏运动较少,对于成藏更具有实际意义;早... 塔里木是一个既富油也富气的盆地,它发育寒武系、中上奥陶统、石炭系和三叠-侏罗系等多套烃源岩,这是油气勘探的基础,也决定了其具有多期成藏的特点。分析认为,由于晚期生成的油气经历的破坏运动较少,对于成藏更具有实际意义;早期形成的油藏有破坏也有保存,油气可以在深部保存的必要条件是高压低热流;盆地中发育的五套储盖组合,为大型、特大型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此外,结合具体地质条件讨论了库车油气系统、塔北地区和塔中地区的油气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质条件 塔里木盆地 油气勘探 储盖组合 上奥陶统 寒武系 塔中地区 勘探方向 成藏 油藏
下载PDF
孔雀河斜坡维马2号气藏形成机理 被引量:11
19
作者 赵增录 刘文汇 +4 位作者 杨斌谊 王普贵 付代国 严永新 张艳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6期549-551,共3页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区垂向上有古、中、新生界三套构造层序,平面上形成巴里英-普忠-群克、龙口-维马-开屏三个大的鼻隆,存在寒武系-奥陶系海相和侏罗系陆相两套有效烃源岩、发育古生界、中生界多套储盖组合,圈闭形成期与烃源岩生(排)...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区垂向上有古、中、新生界三套构造层序,平面上形成巴里英-普忠-群克、龙口-维马-开屏三个大的鼻隆,存在寒武系-奥陶系海相和侏罗系陆相两套有效烃源岩、发育古生界、中生界多套储盖组合,圈闭形成期与烃源岩生(排)烃期时空配置良好,且保存条件有利,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条件。位于孔雀河斜坡维马2号背斜构造上的孔雀1井在志留系中途测试获得天然气流,通过分析天然气的性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区天然气的形成具有多源复合、多阶段连续的特点,属腐泥型母质形成的油型气,源岩为下古生界海相沉积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层序 成藏机理 圈闭 烃源岩
下载PDF
东濮凹陷濮深8井油气与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4
20
作者 武晓玲 卢福长 +1 位作者 张云献 唐文忠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2-35,共4页
孟岗集洼陷是东濮凹陷内勘探程度最低的地区。1997年部署的濮深 8井不仅钻获商业油流 ,而且全面揭示了洼陷的地层层序。烃源岩的产烃潜力、原油特征及油气母源等研究表明 ,该区存在 3套烃源岩 :沙一段源岩为未成熟—低成熟烃源岩 ,沙三... 孟岗集洼陷是东濮凹陷内勘探程度最低的地区。1997年部署的濮深 8井不仅钻获商业油流 ,而且全面揭示了洼陷的地层层序。烃源岩的产烃潜力、原油特征及油气母源等研究表明 ,该区存在 3套烃源岩 :沙一段源岩为未成熟—低成熟烃源岩 ,沙三段源岩为成熟—高成熟烃源岩 ,二叠系源岩为高成熟烃源岩 ,生烃高峰期主要在沙三段沉积时期。濮深 8井原油是高成熟原油 ,原油母质为还原环境中形成的来自高等植物和低等水生生物的混源有机质。原油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钻探和研究表明 ,孟岗集洼陷沙三段具有较好的成烃条件 ,洼陷具有相当的资源背景 ,是值得重视的油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油气勘探 濮深8井 油气特征 烃源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