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rvoir difference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in the Ke-Bai overthrust belt,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Junggar Basin,China 被引量:7
1
作者 Zhu Xiaomin Zhu Shifa +5 位作者 Xian Benzhong Chen Shuping Kuang Lichun Xue Xinke Xue Jingjing You Xinca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40-48,共9页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reservoir quality of clastic rock between the hanging wall and the foot wall of the Ke-Bai overthrust belt,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Junggar Basin, western China, which affect the effic...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reservoir quality of clastic rock between the hanging wall and the foot wall of the Ke-Bai overthrust belt,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Junggar Basin, western China, which affect the efficient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is highly mature exploration area.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thin-sections, cast thin-sections, and physical property analysis of cores, we systematically discuss the Permian-Jurassic reservoi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hanging wall and the foot wall of the Ke- Bai overthrust fault from the aspects of structural evolution, time-space distribution of the depositional system, diagenesis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rvoir quality and analyzed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reservoir properties. The overthrusting of the Ke-Bai fault directly results in different burial histories, diagenesis evolution, and porosity evolution between the hanging wall and the foot wall. The diflbrences of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re mainly embodied in buried depth, grain size, sedimentary facies, diagenetic stage, and reservoir quality.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burial history and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controlled by overthrusting are direc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servoir differences. Because of shallow burial depth of the hanging wall, the reservoir compaction is weak and primary pores are preserved well. The porosity of reservoir on the hanging wall is generally 10%-25%. The strata on the foot wall are deeply buried, and there are mainly mixed pores with the average porosity of 5%-20%. The favorable reservoir on the foot wall is generally developed near faults or in the channel sand bodies, which are usually dissolution development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unggar Basin overthrust belt reservoir differences forma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Oil source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overthrust belt in the Ke-Bai region,Junggar Basin,west China
2
作者 Liu Guangdi Gao Gang Huang Zhilong Yang Haife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31-39,共9页
The region around the Karamay-Baikouquan (Ke-Bai) overthrust belt is the richest i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Junggar Basin. Previous research has indicated that oil in the region came from the Fengcheng Forma... The region around the Karamay-Baikouquan (Ke-Bai) overthrust belt is the richest i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Junggar Basin. Previous research has indicated that oil in the region came from the Fengcheng Formation in the Mahu Depression to the northeast of the region, but the oil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Mahu Depression is remarkably uneven. Large amounts of oil have been found in the Ke-Bai overthrust belt to the west of the depression and only some small oilfield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depression. This uneven distribution revealed that the oil source of the Ke- Bai region might not be from the Mahu Depression. The oil type distribution and the oil migration pattern revealed in this paper showed that there may be another oil source under the Karamay overthrust. Based on geochemical data, the oil was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from the sterane and terpane characteristics. Type A oil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Huwan area and blocks V and VIII of the Karamay Oilfiel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region, while type B oil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Baikouquan Oilfiel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region. In addition, oil migration pathways and direction were determined by the values of diasterane / regular sterane and C30 moretane / C30 hopane ratios. It is shown that the oil of Huwan area on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overthrust was mainly charged along the overthrust fault surfaces and then migrated to the west, whereas the oil in blocks V and VIII on the foot wall of the overthrust came from the Mahu Depression in the east. As a result, there may be at least two hydrocarbon source kitchens in the study area. The hydrocarbons in the blocks V and VIII on the footwall of the overthrust belt and in the Baikouquan Oilfield mainly came from the Fengcheng Formation in the Mahu Depression, and the hydrocarbons in the Huwan area on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overthrust belt may come from another hydrocarbon source kitchen below the overthrust. This recognition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substantial exploration potential in the deep Carboniferous strata on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overthrust be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verthrust belt oil migration oil type source rock Junggar Basin
下载PDF
The geometric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blind growth fold in the overthrust belt of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frontier Longmen Mt.during Late Triassic 被引量:3
3
作者 CHEN Wei YANG KeMing +4 位作者 LI ShuBin JIAN GaoMing TANG Jin ZHAO Yiao SU Qi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8期1384-1388,共5页
The seismic profiles processed by high-resolution display that a blind growth fault-bend fold emerges in depth of seismic exploration area in Dayi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frontier Longmen Mt.This paper presents... The seismic profiles processed by high-resolution display that a blind growth fault-bend fold emerges in depth of seismic exploration area in Dayi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frontier Longmen Mt.This paper presents a detailed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to seismic section,then describes the deformed geometry related to the pre-growth strata,the growth strata and the post-growth strata on both limbs of the fold.The computer geometric simulation,based on the model of fault-bend fold,is utilized to stimulate the geometry of the blind growth fold at different sedimentation rates in Dayi.These structural features are subsequently extrac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seismic reflection section.Our research suggests that a low angle overthrust formed during Late Triassic also appears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frontier Longmen Mt.The event of structure took place at the depositional stage of a portion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fourth member of Xujiahe Formation(T3x4),which corresponds to thrusting in the northern section of the frontier Longmen Mt.However,the thrusting displacement here is smaller than one of the northern s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仿真 晚三叠世 边界 褶皱带 结构解释 断层转折褶皱 地震剖面 生长地层
原文传递
莫桑比克上利戈尼亚地区航磁、航放异常特征及钽-铌矿找矿方向 被引量:1
4
作者 滕菲 任军平 +3 位作者 张国立 苏永军 古阿雷 唐文龙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9-60,共12页
为深化莫桑比克上利戈尼亚钽−铌稀有元素成矿带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充分挖掘已有区域成果资料中隐含的找矿有利信息,笔者对所收集莫桑比克北部地区高精度航磁、航放测量网格数据进行转换处理,加强成矿弱信息提取,并在已有成果认识基础上... 为深化莫桑比克上利戈尼亚钽−铌稀有元素成矿带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充分挖掘已有区域成果资料中隐含的找矿有利信息,笔者对所收集莫桑比克北部地区高精度航磁、航放测量网格数据进行转换处理,加强成矿弱信息提取,并在已有成果认识基础上开展区内地质构造的综合推断解释,分析总结区内的航磁、航放异常展布特征及与本区伟晶岩型钽−铌矿的空间对应关系,查明区内主要控矿构造−纳玛玛逆冲推覆带的分布范围和内部断裂构造展布特征。结合区内姆艾尼大型钽铌矿床航空物探综合异常特征,对全区进行类比找矿预测,圈定钽铌矿远景区5处。研究认为,该成矿带北东向延伸被F2断裂错断,南西向断距超过20 km,引起成矿有利区的整体北西转移,追索异常找矿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钽铌矿 航磁异常 航放异常 找矿预测 纳玛玛逆冲推覆带 上利戈尼亚地区
下载PDF
前陆冲断带复杂构造地震成像技术对策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研 徐凌 陈立康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2-64,共3页
前陆冲断带复杂构造的地震成像是这一领域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表起伏大、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及地下构造复杂是制约该地区地震成像的三大难题,三者相互影响、彼此制约,但核心因素是地表的起伏。对起伏地表作叠前深度偏移是公认的有效方法,但... 前陆冲断带复杂构造的地震成像是这一领域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表起伏大、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及地下构造复杂是制约该地区地震成像的三大难题,三者相互影响、彼此制约,但核心因素是地表的起伏。对起伏地表作叠前深度偏移是公认的有效方法,但在实际地震资料处理时存在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探索静校正和深度域成像一体化解决方案,重点解决基于起伏地表的剩余静校正和从地表出发的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是前陆冲断带复杂构造地震成像的技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冲断带 地震成像 起伏地表 叠前深度偏移
下载PDF
合肥盆地逆掩冲断带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及其大地构造属性 被引量:24
6
作者 赵宗举 杨树锋 +2 位作者 周进高 竺国强 陈汉林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51-157,共7页
在大量地震剖面综合解释的基础上 ,提出华北板块与北淮阳晚加里东 -早海西期褶皱带的界线应在六安断裂 ,肥中断裂是华北陆壳型基底与其过渡壳型基底的大致分界。首次发现合肥盆地侏罗系之下存在以青白口系刘老碑组泥质岩为主滑脱层的印... 在大量地震剖面综合解释的基础上 ,提出华北板块与北淮阳晚加里东 -早海西期褶皱带的界线应在六安断裂 ,肥中断裂是华北陆壳型基底与其过渡壳型基底的大致分界。首次发现合肥盆地侏罗系之下存在以青白口系刘老碑组泥质岩为主滑脱层的印支期形成的由南向北滑脱冲断、主要卷入华北地台及其被动陆缘上元古 -古生界的完整冲断体系 ,并认为侏罗纪盆地为再生前陆盆地 ,编制了前侏罗系基岩地质图 ,为研究华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属性 逆掩冲断带 前陆盆地 合肥盆地
下载PDF
对保靖—慈利逆冲断裂带的一些认识 被引量:16
7
作者 袁照令 李大明 易顺华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9-61,共3页
以物探、地质资料为依据 ,对保靖—慈利逆冲断裂带的具体位置及推覆运动的方向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关键词 逆冲断裂带 磁性基底 地质特征 形成 演化
下载PDF
燕山板内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格局 被引量:21
8
作者 郭华 吴正文 +1 位作者 刘红旭 王润红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39-346,共8页
燕山地区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板内造山带的形成演化阶段 ,基本构造格局为一由大型逆冲推覆系统组成的构造楔形体 ,尖端指向北 ,形成于早侏罗世—早白垩世 (J1—K1)。兴隆、承德、大庙、隆化和围场等 5条主干逆掩断层及其上驮的推覆体 ... 燕山地区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板内造山带的形成演化阶段 ,基本构造格局为一由大型逆冲推覆系统组成的构造楔形体 ,尖端指向北 ,形成于早侏罗世—早白垩世 (J1—K1)。兴隆、承德、大庙、隆化和围场等 5条主干逆掩断层及其上驮的推覆体 ,在同一底界滑动拆离面上由南向北呈前展式扩展 ,造成的地壳缩短量达 4 4 1%。从造山带后端至前缘 ,褶皱形态由以箱状褶皱为主转变成以斜歪褶皱为主 ;断裂构造性质也从脆性断层转变为韧性断层 ,在造山带后缘还形成了三角带构造和突起构造。造山期后的构造变形对已形成的构造格局进行了改造和破坏 ,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逆冲推覆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格局 燕山板内造山带 逆掩断层 断裂构造 脆性断层 韧性断层
下载PDF
南秦岭山柞旬-安康地区的两次逆冲推覆和Ⅱ型造山带基本特征 被引量:14
9
作者 杨志华 朱志军 +5 位作者 王北颖 周美夫 赵太平 苏生瑞 张虹波 赵晓宁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14,共14页
界于东经 10 8°30′~ 110°,商丹带 -勉略带 (或大巴山带 )之间的山柞旬 -安康构造带是在古生代 -三叠纪南北向裂陷 -裂谷板内海相沉积盆地基础之上转化形成的 型造山带 ,它与东、西两侧的武当 -商南带、佛坪 -汉南带的组成... 界于东经 10 8°30′~ 110°,商丹带 -勉略带 (或大巴山带 )之间的山柞旬 -安康构造带是在古生代 -三叠纪南北向裂陷 -裂谷板内海相沉积盆地基础之上转化形成的 型造山带 ,它与东、西两侧的武当 -商南带、佛坪 -汉南带的组成、结构均不相同。南秦岭的山柞旬 -安康带开始从南向北以及后来再自北向南的两次逆冲推覆所形成的构造格局 ,与目前都认为该区是从北向南指向四川盆地的滑脱—逆冲式的薄皮构造模式是完全不同的。笔者还简要讨论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柞旬—安康带 结构 两次推覆 Ⅱ型造山带 南秦岭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逆冲推覆构造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曹运江 陆廷清 徐望国 《湘潭矿业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2期12-17,共6页
研究了柴北缘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发育背景、发育模式 ,平面、剖面展布特征及其分带性 ,并对主干逆冲断裂带及其间的推覆体带、逆冲席带和低应变区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同时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构造反演来研究推覆构造的发展演变模式及... 研究了柴北缘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发育背景、发育模式 ,平面、剖面展布特征及其分带性 ,并对主干逆冲断裂带及其间的推覆体带、逆冲席带和低应变区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同时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构造反演来研究推覆构造的发展演变模式及其形成机理 ,指出其逆冲叠瓦扇带和隐伏逆冲前缘带是最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图 6,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带 油气勘探目标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大别山造山带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被引量:21
11
作者 郭华 吴正文 +1 位作者 柴育成 冯明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21-129,共9页
大别山造山带为一条中生代陆内造山带 ,其构造系统是由逆冲推覆构造组成的构造楔形体 ,尖端指向南。构成逆冲系统的 4条主干逆掩断层 ,由南向北呈后展式 (上叠式 )依次扩展 ,并使基底岩系和沉积盖层同时卷入构造变形 ,形成了大型薄皮构... 大别山造山带为一条中生代陆内造山带 ,其构造系统是由逆冲推覆构造组成的构造楔形体 ,尖端指向南。构成逆冲系统的 4条主干逆掩断层 ,由南向北呈后展式 (上叠式 )依次扩展 ,并使基底岩系和沉积盖层同时卷入构造变形 ,形成了大型薄皮构造 ,造成地壳缩短量达 46 8%。大别山造山带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形成于早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 (J3 1—K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造山带 中生代 逆冲推覆 构造系统
下载PDF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逆冲推覆构造与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 被引量:35
12
作者 孙晓猛 张梅生 +3 位作者 龙胜祥 郝福江 刘鹏举 刘长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1-198,共8页
秦岭 -大别造山带北部中 -新生代逆冲推覆作用可划分出 5个期次 :即印支期 (T2 —T3 )、燕山早期 (J2 末—J3 )、燕山晚期 (K1末期 )、燕山末期 (K2 末期 )和喜马拉雅早期 (E末期 )。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是秦岭 -大别造山带北部... 秦岭 -大别造山带北部中 -新生代逆冲推覆作用可划分出 5个期次 :即印支期 (T2 —T3 )、燕山早期 (J2 末—J3 )、燕山晚期 (K1末期 )、燕山末期 (K2 末期 )和喜马拉雅早期 (E末期 )。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是秦岭 -大别造山带北部逆冲推覆构造在盆地内的延伸 ,造山带与盆地逆冲推覆构造在时间序列上具有同步耦合性 ,在空间上具有密切相关性。逆冲推覆作用不仅控制了盆地的分布轮廓、构造格局、地层发育和沉积建造 ,而且还控制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决定了盆地的性质和类型。中生代盆山构造耦合是扬子、华北两板块碰撞、陆内俯冲断离和山脉隆升与伸展坍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古近纪末期逆冲构造形成机制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的远程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造山带 中-新生代 逆冲推覆构造 合肥盆地 周口坳陷 控盆断裂 构造耦合
下载PDF
小秦岭金(钼)矿田北矿带推覆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元厚 李宗彦 +6 位作者 张孝民 钱明平 杨志强 何岳 张帅民 张力智 王建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4-254,共11页
在小秦岭北矿带桥上寨、灵湖、大湖和秦南—太阳沟等地,对金矿床的控矿构造进行了野外调查。工作结果表明,小秦岭北矿带近东西向控矿断裂从北向南的F1、F8、F7、F35、F5以及F6断裂是由长英质糜棱岩、构造碎裂岩组成的。其中糜棱岩中S-C... 在小秦岭北矿带桥上寨、灵湖、大湖和秦南—太阳沟等地,对金矿床的控矿构造进行了野外调查。工作结果表明,小秦岭北矿带近东西向控矿断裂从北向南的F1、F8、F7、F35、F5以及F6断裂是由长英质糜棱岩、构造碎裂岩组成的。其中糜棱岩中S-C组构以及构造劈理与断裂面所夹的锐角,反映了这些断裂具有逆断裂特征,它们在平面上又具有分支复合现象。因此,这些断裂为一套向南推覆的叠瓦状断裂构造体系。这些近东西向叠瓦状断裂构造控制了北矿带金矿床的形成,部分含金石英脉发生了变形,呈条带状构造,反映了断裂发生时间为123 Ma之前。晚期与小秦岭山前有关的断裂构造为正断裂,破坏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矿断裂 推覆构造 金矿床 北矿带 小秦岭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构造活动特征 被引量:10
14
作者 邱贻博 查明 +1 位作者 李振华 高卫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4,共4页
乌夏断裂带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东部,是西北缘冲断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多期的构造活动,该区形成了多期的不整合。在断裂带和外缘的隆起区地层剥蚀程度较大,活动时间的厘定比较困难。在对乌夏地区地层的沉积特征和产状分析后发... 乌夏断裂带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东部,是西北缘冲断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多期的构造活动,该区形成了多期的不整合。在断裂带和外缘的隆起区地层剥蚀程度较大,活动时间的厘定比较困难。在对乌夏地区地层的沉积特征和产状分析后发现,乌夏地区经历了早二叠世的前陆盆地发育阶段、二叠纪末的逆掩推覆、三叠纪末的构造强烈隆升、侏罗纪末期的构造微弱活动、至白垩纪的构造定形等多个阶段的演化而形成了现今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西北缘冲断带 乌夏断裂带 构造活动时期 逆掩推覆 构造隆升
下载PDF
龙门山唐王寨地区逆冲推覆体构造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宗命 胡明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3期46-70,共25页
推覆构造体系是由几条逆冲断裂带及其逆冲席、逆冲片组成,主干断层与次级断层组成叠瓦式构造。本文对研究这四条主干道冲断裂带及其间的逆冲席、前缘区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泥。模拟试验研完了推覆构造的发展演变... 推覆构造体系是由几条逆冲断裂带及其逆冲席、逆冲片组成,主干断层与次级断层组成叠瓦式构造。本文对研究这四条主干道冲断裂带及其间的逆冲席、前缘区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泥。模拟试验研完了推覆构造的发展演变及形成机制,指出其前缘三角区是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体 逆冲断裂带 逆冲席
下载PDF
库车坳陷北带逆掩断层在天然气运聚成藏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付晓飞 吕延防 +1 位作者 付广 杨晶霞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4年第3期161-165,共5页
库车坳陷北带逆掩断层按其与构造层的关系可划分为穿盐断层、盐下断层、盐上断层和盐内滑脱断层等 4类 ,其中穿盐断层、盐下断层和盐内滑脱断层对主要目的层天然气运聚成藏的影响较大。断层与烃源岩和盖层的切割关系不同 ,其在天然气运... 库车坳陷北带逆掩断层按其与构造层的关系可划分为穿盐断层、盐下断层、盐上断层和盐内滑脱断层等 4类 ,其中穿盐断层、盐下断层和盐内滑脱断层对主要目的层天然气运聚成藏的影响较大。断层与烃源岩和盖层的切割关系不同 ,其在天然气运聚成藏中的作用不同 ,因此断层组合模式是影响该地区天然气运聚成藏的关键因素。逆掩断层主要活动期与烃源岩生排气高峰期的匹配关系 ,决定了该地区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期为库车末期—西域期。构造挤压而形成的储层异常高压与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期一致 ,以及成藏期后穿盐断裂的垂向封闭 ,使得该地区许多圈闭中的天然气与异常高压共存并保存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成藏原因 库车坳陷 逆掩断层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油气前景 被引量:23
17
作者 解东宁 何明喜 +1 位作者 周立发 谢其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55,共8页
东秦岭-大别山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由南、北两支逆冲断裂组成,是联系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和南华北盆地的构造纽带。该逆冲推覆构造在走向上具有分段性,在倾向上具有分带性;即沿倾向分为前锋带、逆冲岩席带和根带;在走向上分为豫西逆冲推覆区... 东秦岭-大别山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由南、北两支逆冲断裂组成,是联系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和南华北盆地的构造纽带。该逆冲推覆构造在走向上具有分段性,在倾向上具有分带性;即沿倾向分为前锋带、逆冲岩席带和根带;在走向上分为豫西逆冲推覆区段、周口南缘逆冲推覆区段和淮南-合肥逆冲推覆区段。构造演化分为3个阶段:印支期碰撞造山阶段、燕山晚期陆内造山阶段和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早期走滑拉张阶段。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各区带烃源岩保存条件差异较大,油气显示集中分布在前锋带附近。评价前锋逆断带及前渊区(盆地/凹陷)为油气勘探最有利区带,南、北两支逆断带之间的逆冲岩席区(盆地/凹陷)为较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 构造演化 油气勘探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 南华北盆地
下载PDF
随县—枣阳地区“峰”、“窗”构造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郝杰 李曰俊 刘小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A12期70-82,共13页
在桐柏-大别碰撞造山带南部,随县—枣阳地区的板桥—耿集剖面上发育着十分典型的构造窗和飞来峰构造。构造窗出露的是扬子型震旦纪—早古生代未变质的沉积盖层。飞来峰则由传统上称作应山群的变质岩系构成。板桥—耿集“峰”、“窗”构... 在桐柏-大别碰撞造山带南部,随县—枣阳地区的板桥—耿集剖面上发育着十分典型的构造窗和飞来峰构造。构造窗出露的是扬子型震旦纪—早古生代未变质的沉积盖层。飞来峰则由传统上称作应山群的变质岩系构成。板桥—耿集“峰”、“窗”构造的确立揭示着桐柏-大别碰撞造山带南部随县—枣区大规模推覆构造的存在,并为解决该地区地层划分、对比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造山带前陆带形成历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县地区 飞来峰 构造窗 地质构造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中新生代差异构造变形 被引量:3
19
作者 汤济广 胡望水 +2 位作者 郭齐军 黄泽光 翟常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6-185,共10页
受多期非均衡造山作用以及多构造体制的叠加,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中新生代发生差异构造变形。基于区域构造动力学机制,将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分为4个期次:印支期(T2-T3)、早燕山期(J1)、中燕山期(J2-K1)和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K2-E)。通... 受多期非均衡造山作用以及多构造体制的叠加,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中新生代发生差异构造变形。基于区域构造动力学机制,将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分为4个期次:印支期(T2-T3)、早燕山期(J1)、中燕山期(J2-K1)和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K2-E)。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和地震剖面的构造解析,认为印支期-中燕山期主体变形方式为逆冲推覆作用,变形强度自东向西发生时空迁移;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为关键构造变革期,发生区域伸展变形,且以信阳-合肥盆地和灵宝-鲁山-确山-固始-肥东断裂一带伸展作用最强。平衡剖面恢复显示,印支期和中燕山期为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两期主要逆冲推覆构造发育期,其中印支期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发生于商城-潢川一带以东,而中燕山期则发生于商城-潢川一带以西。中燕山晚期(K1),受差异造山作用,研究区东西构造变形分异,东秦岭北侧发生强烈收缩变形,而大别北侧则在热隆作用下发生滑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生代 构造变形 逆冲推覆 伸展构造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油气勘探新领域探讨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毓俊 《海洋石油》 CAS 2002年第4期9-13,共5页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 ,是中国近海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的单元。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逆冲断裂下降盘 ,具有构造和缓 ,地层剥蚀弱等有利条件 。
关键词 东海 油气勘探 西湖凹陷 中央背斜带 逆冲断裂 成藏模式 可能含油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