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INUOUS CASTING TECHNOLOGY OF SINGLE CRYSTAL COPPER ROD 被引量:1
1
作者 Xu Zhengming, Li Jianguo and Fu Hengzhi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lidification Processing,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 P. R. China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CSCD 1998年第2期102-107,共6页
CONTINUOUSCASTINGTECHNOLOGYOFSINGLECRYSTALCOPPERROD①XuZhengming,LiJianguoandFuHengzhiStateKeyLaboratoryofSol... CONTINUOUSCASTINGTECHNOLOGYOFSINGLECRYSTALCOPPERROD①XuZhengming,LiJianguoandFuHengzhiStateKeyLaboratoryofSolidificationPro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 CRYSTAL copper rod CONTINUOUS CAST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下载PDF
Copper-organic Framework Constructed from Rod-shaped Secondary Building Units with Selective Sorption Property 被引量:1
2
作者 崔培培 崔论峰 +2 位作者 赵兴航 耿楠 孟凡花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9期1526-1531,共6页
One novel metal-organic framework [Cu2(L)(μ3-OH)]n(1, H3L = [1,1':3',1''-terphenyl]-4,4'',5'-tricarboxylic acid) has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IR and... One novel metal-organic framework [Cu2(L)(μ3-OH)]n(1, H3L = [1,1':3',1''-terphenyl]-4,4'',5'-tricarboxylic acid) has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IR and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es. Complex 1 crystallizes in orthorhombic crystal system, space group Pbca with a = 21.573(19), b = 5.404(5), c = 33.78(3) ?, C21H(12)O7Cu2, Mr = 503.39, V = 3938(6) A^3, Z = 8, Dc = 1.698 g·cm^-3, μ = 2.202 mm^-1, F(000) = 2016, 1.531〈θ〈25.009°, λ(Mo Kα) = 0.71073 A, T = 293(2) K, the final R = 0.0448 and wR = 0.1002. The structure of complex 1 is a three-dimensional(3D) framework based on infinite rod-shaped secondary building units and can be simplified as kgd topology. The gas adsorption measurements for N2, CO2, H2O, CH3OH and CH3CH2OH have been done. Fortunately, the selective sorption of CO2 over N2 was found at 195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organic framework rod-shaped secondary building units sorption property
下载PDF
Study of the Effect of Acetic Acid and Phosphate on Copper Corrosion by Immersion Tests
3
作者 Yuna Yamaguchi Kaho Sugiura +4 位作者 Toyohiro Arima Fuka Takahashi Itaru Ikeda Yutaka Yamada Osamu Sakurada 《Materials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24年第1期15-23,共9页
It was reported that hemispheric corrosion occurred in copper tubes in an acetic acid environment. When hemispheric corrosion occurred, corrosion could easily progress if water then flowed into the copper pipe, and co... It was reported that hemispheric corrosion occurred in copper tubes in an acetic acid environment. When hemispheric corrosion occurred, corrosion could easily progress if water then flowed into the copper pipe, 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needed. Therefore, we studied the copper corrosion caused by acetic acid. The present work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rrosion form of copper and acetic acid concentration using phosphorous-deoxidized copper, and reported that hemispherical corrosion was observed at acetic acid concentrations of 0.01 to 1 vol.% (0.002 to 0.2 mol·L<sup>-1</sup>) in the immersion test.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acetic acid and phosphate on copper corrosion were examined using oxygen-free copper in immersion test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hosphate in acetic acid solutions and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cetic acid and phosphate affected the corrosion of copper, resulting in different corrosion forms and corrosion prog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etic Acid PHOSPHATE oxygen-free copper Hemispherical Corrosion Ant-Nest Corrosion
下载PDF
连铸连轧铜杆生产线SCR法和Contirod法浅析
4
作者 马正强 《世界有色金属》 2024年第14期33-35,共3页
本文首先对当前主流的两种连铸连轧铜杆生产工艺进行简要阐述,其次对两款设备的不同之处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最后从多个方面阐述不同工艺对能耗指标和铜杆产品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 连铸连轧工艺 铜杆 质量 影响
下载PDF
Contirod和SCR工艺生产铜杆铸造原理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何坤鹂 《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 2012年第4期38-40,共3页
对比了Contirod双带式铸造工艺与SCR五轮轮带铸造工艺的产能和产品质量、铸造原理和工艺。分析证明,两种生产工艺的特点明显,各有优势,一旦工艺磨合均可以生产出优质的铜杆。
关键词 SCR Contirod 连续铸造原理 AMPS EMLI 光亮铜杆
下载PDF
On the direct use of recovered scrap copper and saving copper with aluminum in the Chinese cable industry
6
作者 Huang Chongqi 《Engineering Sciences》 EI 2008年第3期2-11,36,共11页
The copper consumption by the Chinese cable industry amounted to 354×104 t in 2006, taking over 70 % of the total copper consumption in China in that year. At present, making copper rod directly from recovered sc... The copper consumption by the Chinese cable industry amounted to 354×104 t in 2006, taking over 70 % of the total copper consumption in China in that year. At present, making copper rod directly from recovered scrap copper and saving copper with aluminum have become topics of general interests in the Chinese cable industry. The quality of the copper conductors in the industry is declining, resulting in sharp decrease in the rate of qualified wire and cable products. More and more copper wires are drawn from the rods made directly from scrap copper. The manufacturers know well some of the wires or rods are unqualified products though, they continue to use or produce products not complying with standards in order to make profits. Now the consumption of copper-clad-aluminum and copper-clad-steel is growing gradually. In 2006, the consumption of copper-clad-aluminum in China amounted to ca. 5×104 t. But in some applications, neither the common understanding between buyer and supplier nor the results of feasibility study are achieved in the product orientation and technical/economic feasibility in terms of saving copper with aluminum.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status-quo, problems arisen and suggestions in terms of making copper rod directly from recovered scrap copper and saving copper with aluminum, in a view to promote these two topics of general interests to go toward a virtuous cir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rap copper recovery using aluminum saving copper rod making the cable industry
下载PDF
废杂铜直接制杆产业化成套技术 被引量:1
7
作者 饶勇平 张深根 +3 位作者 林映春 丁云集 黄崇祺 欧惠 《铜业工程》 CAS 2024年第3期119-130,共12页
中国废杂铜约94%用于再生铜杆,但存在废杂铜分类回收体系及渠道不规范、制杆技术和装备落后、评估标准和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以致再生铜杆品质不高。本文针对上述难题,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支持下,通过产学研合作,历经十年,研制出废... 中国废杂铜约94%用于再生铜杆,但存在废杂铜分类回收体系及渠道不规范、制杆技术和装备落后、评估标准和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以致再生铜杆品质不高。本文针对上述难题,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支持下,通过产学研合作,历经十年,研制出废杂铜预处理系统,建立了废杂铜原料分类体系,实现了废杂铜快速除杂;集成创新了“竖炉+精炼炉+保温炉”新型冶金炉组,成功地以铜含量92%及以上的废杂铜连续生产出合格的电工用铜液(Cu+Ag≥99.90%,O<400×10^(-6)),实现了低品位废杂铜直接制杆;创新了五轮式连铸、两辊式连轧及其整个辅助系统,实现了连铸液位自动控制与冶金炉组联动控制,稳定生产出了高质量再生铜杆并建立了示范线。再生铜杆经国家电线电缆检测中心检测,主成分(Cu+Ag)≥99.90%,导电率≥100.5%IACS,氧含量<400×10^(-6),延伸率≥38%,达到了国标和行标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杂铜 再生制杆 冶金炉组 高值利用 精炼
下载PDF
我国铜杆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8
作者 杨红军 张延文 李明亮 《世界有色金属》 2024年第12期202-204,共3页
介绍了我国铜杆生产技术现状及产能分布情况,阐述了铜杆市场和消费结构状况,总结了铜杆行业特点,预测了铜杆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认为,我国铜杆的发展规模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高端铜杆的生产能力与国外先进企业仍有差距。未来铜杆行业... 介绍了我国铜杆生产技术现状及产能分布情况,阐述了铜杆市场和消费结构状况,总结了铜杆行业特点,预测了铜杆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认为,我国铜杆的发展规模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高端铜杆的生产能力与国外先进企业仍有差距。未来铜杆行业将由高速增长期换挡中低速增长期,铜杆产品也将朝向高端化产品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杆 行业现状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微合金化铜杆性能预测 被引量:1
9
作者 汤卫东 陈国平 +3 位作者 张炎涛 张达 张李娜 王英华 《江西冶金》 2024年第4期257-262,共6页
基于我国某铜厂的实际生产数据,提出了一种机器学习中XGBoost算法的微合金化铜杆性能预测方法,以实现对微合金化铜杆性能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XGBoost算法的预测精度较高,抗拉强度的最大误差为15 MPa,延伸率的最大误差为0.3%。通过对抗... 基于我国某铜厂的实际生产数据,提出了一种机器学习中XGBoost算法的微合金化铜杆性能预测方法,以实现对微合金化铜杆性能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XGBoost算法的预测精度较高,抗拉强度的最大误差为15 MPa,延伸率的最大误差为0.3%。通过对抗拉强度和延伸率模型的计算,在生产过程中,将稀土元素La含量控制在2×10^(-6)~3×10^(-6)范围内时,可将铜合金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控制在395~405 MPa和3.85%~3.90%范围内,满足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要求。经过力学性能预测并优化后的微合金化铜杆力学性能波动幅度减小,提高了铜杆产品性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合金化 铜杆 机器学习 XGBoost算法 性能预测
下载PDF
精密微细线用Φ8mm铜杆的生产技术改进和工艺参数优化
10
作者 杨红军 姬会爽 +3 位作者 邱进兵 张文展 张景桐 张延文 《铜业工程》 CAS 2024年第4期113-121,共9页
针对某公司SCR7000连铸连轧铜杆生产线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攻关精密微细线(Φ0.05 mm以下)系列新产品,实施铜原料均质化技术改进(铜原料表面处理、竖炉上料系统技术改进、加料时间改进)、铜液净化技术改进、氧含量优化、铸坯成型质量改... 针对某公司SCR7000连铸连轧铜杆生产线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攻关精密微细线(Φ0.05 mm以下)系列新产品,实施铜原料均质化技术改进(铜原料表面处理、竖炉上料系统技术改进、加料时间改进)、铜液净化技术改进、氧含量优化、铸坯成型质量改进(控制冷却强度、控制浇铸温度)和轧制工艺优化后,使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等分析表征手段对技术改进前后产品的质量进行对比,经过阴极铜板表面处理、上料系统技术改进及竖炉燃烧工艺优化后,实现了铜液的均质化、稳定化;通过采用多道次扒渣,增加扒渣频次,提高了上流槽与扒渣槽之间的密封性;通过改造下流槽、浇包结构,分别放置过滤砖,实现了铜液的进一步净化;通过将氧含量为(200~300)×10^(-6)的铜杆作为精密微细铜线用料,减少了Cu_(2)O共晶体弥散对铜杆性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将入轧工艺温度控制在830~840℃,开发的铜杆新产品生产工艺能够稳定地生产Φ0.05 mm精密微细铜线,产品得到用户的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密微细线 铜杆 铜液 均质化
下载PDF
基于XGBoost算法的铜杆性能检测研究
11
作者 张萱 高义 +3 位作者 王松兴 朱明彪 桂志平 杨卫良 《山西冶金》 CAS 2024年第8期221-223,共3页
为了对工业生产的铜杆的制备性能进行优化,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XGBoost算法的铜杆性能检测模型。以某铜厂2023年上半年的铜杆生产数据为基础,数据经过处理后提取与铜杆生产工艺相关的特征,结合XGBoost算法构建出铜杆性能检测模型。结果显... 为了对工业生产的铜杆的制备性能进行优化,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XGBoost算法的铜杆性能检测模型。以某铜厂2023年上半年的铜杆生产数据为基础,数据经过处理后提取与铜杆生产工艺相关的特征,结合XGBoost算法构建出铜杆性能检测模型。结果显示,铜杆拉伸强度真实值和检测值的最大误差约为1.1 MPa,铜杆延展性能的真实值和检测值最大误差约为0.5%,说明该模型具有极高的检测精度。利用该模型优化铜杆性能的实验中发现,向原料铜中添加w(La)为0.00018%~0.00022%时,可将铜杆的拉伸强度和延展性能分别维持在375~380 MPa和3.0%~3.2%。由此可见,构建的铜杆性能检测模型可以精确检测铜杆性能并优化生产工艺参数,同时为同类型的产品检测和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杆 检测模型 拉伸强度 延展性能 工艺参数
下载PDF
铜电解导电棒修复工艺及校直设备研发
12
作者 刘建强 《世界有色金属》 2024年第4期15-17,共3页
在铜电解过程中,不锈钢永久阴极板的导电棒会出现大量变形情况,需要修复、更换的导电棒也不断的增加。通过制定导电棒校直修复工艺,并对导电棒受力分析,研发专用设备对变形的导电棒进行校直修复。提高电流效率,改善电解铜的产品质量,提... 在铜电解过程中,不锈钢永久阴极板的导电棒会出现大量变形情况,需要修复、更换的导电棒也不断的增加。通过制定导电棒校直修复工艺,并对导电棒受力分析,研发专用设备对变形的导电棒进行校直修复。提高电流效率,改善电解铜的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减轻操作维护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公司的生产运营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电解 不锈钢阴极板 导电棒 修复工艺 校直设备
下载PDF
稀土对无氧铜杆生产工艺及产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强 张翔 +2 位作者 崔建忠 刘晓涛 杨心一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9-70,共2页
研究了微量稀土对上引法无氧铜杆生产工艺及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加入适量稀土一方面可提高上引法无氧铜杆生产工艺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可提高无氧铜杆的力学性能及电导率。
关键词 稀土 无氧铜杆 上引法 力学性能 电导率
下载PDF
氧、氢、硫含量对上引法连铸工艺过程及产品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强 崔建忠 许光明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181-184,共4页
研究了微量元素对上引法连铸生产无氧铜杆工艺过程及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O、H的影响最为显著,当S质量分数超过38×10-6,O超过8×10-5,或H超过0.8×10-6时,工艺性能变差,使铸造及拉伸过程中断杆及断线率急剧增高.S... 研究了微量元素对上引法连铸生产无氧铜杆工艺过程及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O、H的影响最为显著,当S质量分数超过38×10-6,O超过8×10-5,或H超过0.8×10-6时,工艺性能变差,使铸造及拉伸过程中断杆及断线率急剧增高.S含量取决于电解铜原料,O、H含量取决于上引法连铸的生产工艺过程.生产中应选择优质电解铜原料,并对一切与铜液接触的原辅材料和器具进行干燥或烘烤,同时应对熔化炉、保温炉、流槽进行覆盖保护和还原处理,以防止氧化和吸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引法 无氧铜杆 质量分数 断线率 吸气
下载PDF
新工艺制备半固态A356铝合金浆料 被引量:23
15
作者 刘政 毛卫民 赵振铎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7-512,共6页
提出了在电磁搅拌制备半固态A356铝合金浆料时插拔Cu棒的一个新工艺.由于在半固态铸锭轴向区域引入低温,可进一步提高电磁搅拌效果,铸锭各部位均由细小α-Al晶粒组成.该工艺还可适当提高低过热度浇注的温度而有利于实际生产.
关键词 A356合金 半固态 Cu棒搅拌 电磁搅拌
下载PDF
电解法制备纳米铜棒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积森 刘美淋 +2 位作者 孙金全 张洪云 于惠博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4-45,共2页
采用非对称交流电,在一定的电解工艺参数下制备出了纳米铜棒。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对制得的铜粉进行了表征分析,表明其为单质铜,且纯度很高、粒度分布均匀、结晶性很好。本工艺步骤简单,无需添加任何活性剂、表面改性剂等。
关键词 纳米铜棒 非对称交流电 电解
下载PDF
金川铜尾渣粉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有团 杨志强 +2 位作者 李茂辉 高谦 王永前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391-4397,共7页
将金川还原提铁后的铜尾渣粉(JCCS)分别作为胶凝材料和代替棒磨砂作为充填骨料,采用正交胶砂试验,进行活性及力学强度试验研究。利用X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分析JCCS试件的水化产物及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JCCS是一种惰性固体废... 将金川还原提铁后的铜尾渣粉(JCCS)分别作为胶凝材料和代替棒磨砂作为充填骨料,采用正交胶砂试验,进行活性及力学强度试验研究。利用X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分析JCCS试件的水化产物及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JCCS是一种惰性固体废弃物,无潜在活性;JCCS作为骨料代替棒磨砂,对早期强度不利,但有利于提高后期强度,当JCCS质量分数达30%时,3 d和7 d强度下降为0 MPa,28 d平均强度可提高24.8%;JCCS试件的水化产物主要为C-S-H凝胶和钙矾石(AFt),两者交错黏结共同构成力学强度。添加复配早强剂,能提高JCCS充填体早期强度。JCCS能代替20%的棒磨砂用于井下充填,可节约充填成本11.6元/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尾渣粉 抗压强度 棒磨砂 X线衍射 扫描电镜
下载PDF
SCR法生产电工用铜杆的组织转变过程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江海涛 徐辉 +1 位作者 蔡正旭 刘建华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0-32,共3页
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拉伸试验机分析并研究了SCR4500生产线上铜杆的组织和性能转变。结果表明,铜杆经过多道次的轧制变形,组织发生明显变化。铜杆的晶粒尺寸随着轧制过程的进行,发生了明显的细化,晶粒尺寸达到20μm;SEM组织观察... 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拉伸试验机分析并研究了SCR4500生产线上铜杆的组织和性能转变。结果表明,铜杆经过多道次的轧制变形,组织发生明显变化。铜杆的晶粒尺寸随着轧制过程的进行,发生了明显的细化,晶粒尺寸达到20μm;SEM组织观察和拉伸断口分析表明,铜杆中存在Cu2O颗粒,对铜杆的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杆 晶粒尺寸 Cu2O颗粒 SCR4500
下载PDF
铜包铝复合棒材平辊轧制宽展变形行为 被引量:7
19
作者 罗奕兵 刘新华 谢建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976-1981,共6页
对铜包铝复合棒材平辊冷轧时的金属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由圆断面至扁断面的第一道次平辊轧制中侧边以变形宽展为主;在后续道次的平辊轧制过程中,滑动宽展的影响增大,侧边变形宽展的影响减小;当压下率为13.3%~26.7%时... 对铜包铝复合棒材平辊冷轧时的金属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由圆断面至扁断面的第一道次平辊轧制中侧边以变形宽展为主;在后续道次的平辊轧制过程中,滑动宽展的影响增大,侧边变形宽展的影响减小;当压下率为13.3%~26.7%时,摩擦因数对铜包铝棒材宽展率的影响较小,而当压下率大于33.3%时,摩擦因数对宽展的影响增大;铜包铝复合棒材的最大轧制压力在轧制入口端,断面上存在一条"X"状的等效应变带。实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采用合适的轧制工艺,可获得铜包覆层分布均匀、铜铝复合界面无裂纹和分层、表面质量好的扁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包铝复合棒 有限元分析 平辊轧制 宽展
下载PDF
连续柱状晶组织纯铜室温超延展变形机理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恒 张鸿 +3 位作者 吕佳峰 林超 刘建纲 陈彦旭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426-2433,共8页
通过下引式连续定向凝固设备,调控合理的工艺参数制备出表面光洁、单一?100?取向的柱状晶铜杆。然后经室温拉拔(不经过中间热处理),表现出超延展变形。通过组织观察和性能分析,发现其塑性变形可以分为3个阶段:一般硬化阶段(ε≤4.13),... 通过下引式连续定向凝固设备,调控合理的工艺参数制备出表面光洁、单一?100?取向的柱状晶铜杆。然后经室温拉拔(不经过中间热处理),表现出超延展变形。通过组织观察和性能分析,发现其塑性变形可以分为3个阶段:一般硬化阶段(ε≤4.13),低硬化速率阶段(4.13≤ε≤10.16),部分亚微米等轴晶粒形成阶段(ε≥10.16)。每个阶段的塑性变形行为各有不同,各有其特点。研究结果全面地概括连续柱状晶组织铜杆在室温拉拔过程中的变形机理,同时也为超细铜丝的制备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杆 连续柱状晶组织 超延展变形 低硬化速率 亚微米等轴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