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2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hancing manual P-phase arrival detection and automatic onset time picking in a noisy microseismic data in underground mines 被引量:4
1
作者 Mborah Charles Ge Maoch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SCD 2018年第4期683-691,共9页
Accurate detection and picking of the P-phase onset time in noisy microseismic data from underground mines remains a big challenge. Reliable P-phase onset time picking is necessary for accurate source location needed ... Accurate detection and picking of the P-phase onset time in noisy microseismic data from underground mines remains a big challenge. Reliable P-phase onset time picking is necessary for accurate source location needed for planning and rescue operations in the event of failures. In this paper, a new technique based on the discrete stationary wavelet transform (DSWT)and higher order statist!cs, is proposed for processing noisy data from underground mine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method are to (1) Improve manual detection and tPicking of P-phase onset; and (ii) provide an automatic means of detecting and picking P-phase onset me accurately. The DSWT is first used to filter the signal over several scales. The manual P-phase onset detection and picking are then obtained by computing the signal energy across selected scales with frequency bands that capture the signal of interest. The automatic P-phase onset, on the other hand, is achieved by using skewness- and kurtosis-based criterion applied to selected scales in a time-frequency domain. The method was tested using synthetic and field data from an underground limestone min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results obtained by using the short-term to long-term average (STA/LTA) ratio and that by Reference Ge et al. (2009).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hod provides a more reliable estimate of the P-phase onset arrival than the STA]LTA method when the signal to noise ratio is very low. Also,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field data matched accurately with the results from Reference Ge et al. (20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ual p-phase detection Automatic onset picking Noisy microseismic data Kurtosis Skewness
下载PDF
利用初至震相定位法测定2013年辽宁灯塔M_(S)5.1地震震源深度 被引量:1
2
作者 戴盈磊 张欣然 +2 位作者 孔祥雪 田雨佳 王姝婷 《山西地震》 2024年第1期10-16,共7页
以2009年至2022年辽宁测震台网的观测资料为基础,拟合辽宁地区小震Pg波走时曲线,得到上地壳P波速度为6.11 km/s,并构建该地区双层地壳P波速度模型。提取正式观测报告中的20个清晰Pg和9个Pn震相到时,基于初至震相定位法测定2013年辽宁灯... 以2009年至2022年辽宁测震台网的观测资料为基础,拟合辽宁地区小震Pg波走时曲线,得到上地壳P波速度为6.11 km/s,并构建该地区双层地壳P波速度模型。提取正式观测报告中的20个清晰Pg和9个Pn震相到时,基于初至震相定位法测定2013年辽宁灯塔M S5.1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8 km,初至P震相最小走时残差为0.31 s;使用考虑误差的定位算法测定震源深度为10.27 km,定位残差为0.35 s,与使用其他速度模型计算得到的震源深度基本一致,可信度较高。分析认为,灯塔M S5.1地震震源深度在11 km左右。以该深度作为主要输入参数计算其在周围产生的位移场和应变场,显示出典型的走滑地震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深度 初至P震相 速度模型
下载PDF
高质量碲镉汞双层异质结材料制备
3
作者 郝斐 折伟林 +6 位作者 杨海燕 刘兴新 胡易林 邢晓帅 刘世光 王鑫 孙浩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58-1262,共5页
本文重点介绍了富汞垂直液相外延技术,在对该技术进行研究时,提出了一种温场优化方法和一种生长方法来提升材料质量和工艺稳定性。最后介绍基于双层异质结材料采用台面结器件加工等碲镉汞探测器组件制备方法,制备中波、长波和甚长波碲... 本文重点介绍了富汞垂直液相外延技术,在对该技术进行研究时,提出了一种温场优化方法和一种生长方法来提升材料质量和工艺稳定性。最后介绍基于双层异质结材料采用台面结器件加工等碲镉汞探测器组件制备方法,制备中波、长波和甚长波碲镉汞探测器组件的进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碲镉汞 富汞垂直液相外延 p-on-n型异质结
下载PDF
B和P共掺杂石墨相氮化碳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4
作者 王圣康 肖柯 +2 位作者 赵宇 张凯朋 柴希娟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8-183,共6页
以尿素和二氰胺为前驱体,B_(2)O_(3)为B源,(NH_(4))_(2)HPO_(4)为P源,采用热缩聚法合成了B和P共掺杂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考察了硼磷掺杂对g-C_(3)N_(4)结构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BET比表面积... 以尿素和二氰胺为前驱体,B_(2)O_(3)为B源,(NH_(4))_(2)HPO_(4)为P源,采用热缩聚法合成了B和P共掺杂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考察了硼磷掺杂对g-C_(3)N_(4)结构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BET比表面积、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光(UV-Vis)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和分析,考察了其可见光下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染料的性能。结果表明:当B_(2)O_(3)掺入量为0.15g,(NH_(4))_(2)HPO_(4)掺入量为1%时,CNBP1%的光催化性能最优。这主要归因于B、P元素的电负性差异有助于强化氮化碳中内建电场强度进而促进光生电子和空穴的有效分离。相比纯CN,CNBP1%表现出松散的片状多孔结构,更窄的禁带宽度和更强的可见光吸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硼、磷共掺杂 石墨相氮化碳 亚甲基蓝
下载PDF
高效MFe_(2)O_(4)(M=Zn、Mg、Cu和Mn)尖晶石催化剂应用于费托合成
5
作者 王超 陈建刚 +3 位作者 朱华青 张文绍 白洪彬 张娟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7-676,共10页
一系列尖晶石催化剂,包括ZnFe_(2)O_(4)、MgFe_(2)O_(4)、CuFe_(2)O_(4)和MnFe_(2)O_(4)被用于费托合成反应(Fischer-Tropsch synthesis,FTS)。Zn、Mg、Cu和Mn很容易与Fe形成尖晶石。其中,在前处理和反应过程中,Zn和Mg能够显著维持尖晶... 一系列尖晶石催化剂,包括ZnFe_(2)O_(4)、MgFe_(2)O_(4)、CuFe_(2)O_(4)和MnFe_(2)O_(4)被用于费托合成反应(Fischer-Tropsch synthesis,FTS)。Zn、Mg、Cu和Mn很容易与Fe形成尖晶石。其中,在前处理和反应过程中,Zn和Mg能够显著维持尖晶石结构,使得CO转化率较低。在反应过程中,Cu和Mn有利于碳化铁的生成,导致CuFe_(2)O_(4)和MnFe_(2)O_(4)对FTS性能影响显著。C_(2)^(=)-C_(4)^(=)ZnFe_(2)O_(4)对烃分布和C_(2)−C_(4)烯/烷比影响很小。MgFe_(2)O_(4)的C_(5+)选择性较低,同时由于Mg的碱性作用,从而提高了选择性和C_(2)−C_(4)烯/烷比。Cu可以促进催化剂的碳化,从而使CuFe_(2)O_(4)具有较高的活性。同时,CuFe_(2)O_(4)可以显著提高C_(5+)选C_(2)^(=)-C_(4)^(=)择性。此外,Cu可以促进H_(2)的解离和活化,从而有利于烯烃的二次加氢,降低选择性和C_(2)−C_(4)烯/烷比。虽然Mn在反应过程中会促进催化剂的碳化,但MnFe_(2)O_(4)对碳链的长短影响很小。然而,Mn能促进少量ε-Fe_(2)C的生成,这是导C_(2)^(=)-C_(4)^(=)致MnFe_(2)O_(4)具有较高选择性和C_(2)−C_(4)烯/烷比的原因。同时,所有尖晶石催化剂都具有较低的二氧化碳选择性,符合当前的绿色环保发展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托合成 尖晶石 物相结构 C_(2)-C_(4)烯/烷比
下载PDF
大气液相中对氯甲苯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光化学反应
6
作者 赵一君 朱承驻 +1 位作者 朱梦钰 董林昌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48-1352,共5页
文章利用365nm紫外光辐照核黄素(Rf)与对氯甲苯(PCT)混合溶液,探讨对氯甲苯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在大气液相中的光化学反应。考察PCT和核黄素初始浓度、溶液初始pH值及液滴尺寸等因素对光致反应的影响,并对光致转化产物... 文章利用365nm紫外光辐照核黄素(Rf)与对氯甲苯(PCT)混合溶液,探讨对氯甲苯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在大气液相中的光化学反应。考察PCT和核黄素初始浓度、溶液初始pH值及液滴尺寸等因素对光致反应的影响,并对光致转化产物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分析结果表明:Rf经365nm紫外光激发可产生O_(2)^(-)·,PCT与O_(2)^(-)·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为2.66L/(mol·s);PCT的转化速率随Rf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而随初始pH值的增加而降低;液滴尺寸对PCT的转化速率有较大影响,光照5min时PCT液滴直径为2~3mm的转化速率是其溶液的6.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大气液相 对氯甲苯(PCT) 核黄素(Rf) 光解
下载PDF
利用环境噪声自相关研究唐海—商都台阵测线下方的莫霍面深度
7
作者 魏红谱 赵爱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68,共22页
基于唐海—商都宽频带地震台阵2006—2009年连续三年的波形记录,利用环境噪声相位自相关函数对台阵下方的莫霍面反射P波进行分析。通过对同一个台站多个时间段的自相关结果进行分组、采用两步叠加处理增加信号强度:(1)在组内进行线性叠... 基于唐海—商都宽频带地震台阵2006—2009年连续三年的波形记录,利用环境噪声相位自相关函数对台阵下方的莫霍面反射P波进行分析。通过对同一个台站多个时间段的自相关结果进行分组、采用两步叠加处理增加信号强度:(1)在组内进行线性叠加,对组间的叠加结果进行相位加权叠加;(2)基于华北地区的背景速度结构信息,在地壳平均速度5%不确定性的时窗内,根据自相关函数包络线的二阶导数最大值确定P波的莫霍面反射时间,经时间-深度转化,获得台阵下方的莫霍面深度。结果显示,莫霍面从东南向西北总体由浅变深,中间有小幅度的起伏。噪声自相关方法确定的莫霍面平均深度相较于参考的接收函数结果的偏差为0.8 km,相应的双程走时偏差约为0.3 s。以月份叠加的自相关函数结果显示,PmP信号的噪声源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自相关函数的波形特征显示华北地区的地壳-地幔转换带的速度梯度模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莫霍面深度 环境噪声 相位自相关 反射P波
下载PDF
东南极米洛半岛尖晶石-堇青石麻粒岩变质作用与年代学研究
8
作者 刘昕淑 王伟 +4 位作者 保红 龚庭楠 湛礼卿 刘晓春 赵越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7-505,共19页
东南极普里兹构造带被认为受到格林维尔期及泛非期两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分别与罗迪尼亚和冈瓦纳超大陆的演化密切相关,但对两期构造热事件的性质还存在争议。为了进一步完善该构造带的演化历史,从矿物学、岩石学、相平衡模拟、锆石年... 东南极普里兹构造带被认为受到格林维尔期及泛非期两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分别与罗迪尼亚和冈瓦纳超大陆的演化密切相关,但对两期构造热事件的性质还存在争议。为了进一步完善该构造带的演化历史,从矿物学、岩石学、相平衡模拟、锆石年代学等角度对普里兹构造带米洛半岛尖晶石-堇青石麻粒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主期矿物组合为尖晶石+堇青石+黑云母+矽线石+少量石榴子石+钾长石+钛铁矿,温压条件为870~910℃、0.64~0.69 GPa,晚期退变至810~820℃、0.49~0.53 GPa,并暗示了更高的峰期变质条件(T>910℃,P>0.69 GPa)。CL图像显示锆石具有明显的核-幔-边结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显示核部年龄主要集中在613±7 Ma到877±9 Ma,最大值916±11 Ma,比典型的格林维尔期年龄年轻。锆石边部加权平均年龄为526±8 Ma,其Th/U比值范围较大(0.06~1.23),多数Th/U比值较高(>0.1),应代表峰后冷却结晶阶段。尖晶石-堇青石麻粒岩记录了中低压/高温—超高温的变质条件,结合区域已有资料,可能具有顺时针轨迹,其变质演化历史可能反映了碰撞造山之后的伸展阶段,推测与冈瓦纳超大陆的聚合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 尖晶石-堇青石麻粒岩 P-T轨迹 高温—超高温变质 相平衡模拟
下载PDF
喂子坪秦岭杂岩麻粒岩相变沉积岩的变质作用p-T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9
作者 刘学锋 苟龙龙 +2 位作者 田智博 周峰 马椰婷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4-303,共30页
秦岭杂岩位于秦岭造山带北秦岭构造带,是研究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岩石构造单元。喂子坪地区发育有典型的秦岭杂岩,其中的混合岩是由变沉积岩经历了强烈的深熔作用形成的。本研究对其进行了岩相学、变质相平衡模拟和LA-ICP... 秦岭杂岩位于秦岭造山带北秦岭构造带,是研究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岩石构造单元。喂子坪地区发育有典型的秦岭杂岩,其中的混合岩是由变沉积岩经历了强烈的深熔作用形成的。本研究对其进行了岩相学、变质相平衡模拟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以深入揭示它们的变质温压演化特征,进而阐明它们指示的构造意义。混合岩的中色体由含石榴子石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和含石榴子石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组成。含石榴子石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只记录了峰期变质矿物组合,为镁铁闪石+石榴子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钛铁矿+熔体,而含石榴子石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记录了3个变质演化阶段,分别是早期进变质阶段(M1):黑云母+斜长石+石英;峰期变质阶段(M2):镁铁闪石+石榴子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钛铁矿+熔体;退变质阶段(M3):普通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熔体。全岩成分视剖面图模拟计算显示含石榴子石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和含石榴子石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压力峰期的变质温压条件分别为790~810℃/990~1040 MPa和840~862℃/1000~1190 MPa。含石榴子石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3组局部矿物组合域成分视剖面图模拟计算得到压力峰期后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为735~814℃/400~810 MPa、721~794℃/430~700 MPa、740~810℃/470~780 MPa。因此,本研究揭示了喂子坪地区秦岭杂岩片麻岩记录了近等温降压的p-T轨迹。LA-ICP-MS锆石U-Pb定年得到含石榴子石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和2个浅色体样品中的变质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83.2±7.0 Ma、400±3.6 Ma和406.7±7.8 Ma。结合已发表的数据,喂子坪地区变沉积岩麻粒岩相峰期变质作用和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的时代约为410~390 Ma,而约380 Ma的年龄可能代表退变质冷却到固相线的时代。片麻岩近等温降压的变质演化轨迹指示喂子坪地区秦岭杂岩的变沉积岩在下地壳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和随后的快速抬升,与碰撞造山引起的地壳增厚和随后的地壳伸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秦岭杂岩 深熔作用 相平衡模拟 近等温降压p-T轨迹
下载PDF
低温浆料球阀在芳烃装置中的首次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斌斌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4年第7期69-70,79,共3页
主要介绍了中海石油宁波大榭石化有限公司160万t/a芳烃装置结晶、制冷单元固液两相工况条件下所选用的低温浆料球阀的设计工况、结构设计特点以及该型球阀的选材、加工制造、性能试验等过程。
关键词 对二甲苯(PX) 固液两相 浆料 低温球阀
下载PDF
基于优化G-P算法求解关联维数
11
作者 方若望 何越磊 +2 位作者 李再帏 路宏遥 赵彦旭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24年第5期1270-1274,共5页
为了解决研究混沌关联维数主流算法G-P算法存在的问题,包括相空间和距离矩阵的循环构造,相关参量选取不当影响结论,Heaviside阶跃函数判断冗余等,提出改进的G-P算法。该算法在原理和重复计算上作出优化,在原矩阵的基础上操作形成后续矩... 为了解决研究混沌关联维数主流算法G-P算法存在的问题,包括相空间和距离矩阵的循环构造,相关参量选取不当影响结论,Heaviside阶跃函数判断冗余等,提出改进的G-P算法。该算法在原理和重复计算上作出优化,在原矩阵的基础上操作形成后续矩阵及对距离矩阵进行排序,避免了循环判断,大大缩减了计算周期;对相关参量取值做出决策,使结论更严谨;对双对数图像的无标度区间采用Taylor级数法确定,使其更加直观。后续以Lorenz系统数据进行实例分析,仿真的结果也证明了改进算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沌 相空间重构 关联维数 算法优化 G-P算法
下载PDF
重掺杂p型SiC晶片Ni/Al欧姆接触特性
12
作者 杨磊 程佳辉 +3 位作者 杨蕾 张泽盛 龚春生 简基康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7-424,共8页
系统研究了Al和Ni/Al两种金属体系在重掺杂p型SiC晶片上的欧姆接触特性和电学性质。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综合物性测量系统对这两种电极表面的微观结构和样品的电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真空环境下经过800℃退火后Al... 系统研究了Al和Ni/Al两种金属体系在重掺杂p型SiC晶片上的欧姆接触特性和电学性质。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综合物性测量系统对这两种电极表面的微观结构和样品的电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真空环境下经过800℃退火后Al电极可呈现出欧姆接触行为,其比接触电阻率为1.98×10^(-3)Ω·cm^(2),退火处理后Al电极与SiC在接触界面形成化合物Al_(4)C_(3),有助于提高接触界面稳定性。在Ni/Al复合体系中,当Ni金属层厚度为50 nm时,其比接触电阻率显著降低至4.013×10^(-4)Ω·cm^(2)。退火后Ni与SiC在接触界面生成的Ni_(2)Si有利于欧姆接触的形成和降低比接触电阻率。研究结果可为开发液相法生长的p型SiC晶片电子器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型SiC Ni/Al 欧姆接触 重掺杂 液相法
下载PDF
应用单台垂向记录进行区域地震事件实时检测和直达P波初动自动识别 被引量:40
13
作者 刘希强 周彦文 +2 位作者 曲均浩 石玉燕 李铂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0-271,共12页
提出一种基于直达P波信号和其它背景噪声在能量、非高斯性、非线性和偏振特性的不同而进行区域地震事件实时检测的新方法信噪综合差异特征量方法(简写为EFGLP方法),同时对比分析了应用信号的不同统计特性来精细识别震相初至的3种有效方... 提出一种基于直达P波信号和其它背景噪声在能量、非高斯性、非线性和偏振特性的不同而进行区域地震事件实时检测的新方法信噪综合差异特征量方法(简写为EFGLP方法),同时对比分析了应用信号的不同统计特性来精细识别震相初至的3种有效方法,其中的TOC-AIC方法是新提出的.应用山东数字地震波资料处理的结果表明:①与常规的STA/LTA地震事件触发算法相比,EFGLP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地震事件的错误报警率和漏报率;②与人机交互震相识别结果相比,当信噪比比较低、震相初至比较模糊时,3种震相精细识别方法中的TOC-AIC方法识别精度最高;当信噪比比较高、震相初至比较清晰时,基于VAR-AIC和TOC-AIC方法所测量得到的震相初至识别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测震台网 直达波 事件自动检测 震相自动识别
下载PDF
由初至P震相重新定位2017年九寨沟地震序列的主震与M_L≥3.0余震并分析发震构造 被引量:11
14
作者 曾宪伟 闻学泽 龙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604-4619,共16页
综合利用区域台站和流动台站(近台)的记录,基于初至P震相重新测定了2017年九寨沟序列M S7.0主震和M L≥3.0余震的震源位置,并利用较高精度的定位结果分析余震分布与地震构造的关系,解释发震断裂带的结构.获得的新认识有:(1)九寨沟主震... 综合利用区域台站和流动台站(近台)的记录,基于初至P震相重新测定了2017年九寨沟序列M S7.0主震和M L≥3.0余震的震源位置,并利用较高精度的定位结果分析余震分布与地震构造的关系,解释发震断裂带的结构.获得的新认识有:(1)九寨沟主震震源深度为16 km,位于余震带中段的南缘;余震主要分布深度为4~17 km.(2)沿余震带的走向,余震分布与主震同震位错大小的分布明显相关.余震带中段8~16 km深度存在的余震稀疏区与同震位错的高值区相吻合,应是发震断裂带主凹凸体的部位,也是主震时应变释放较充分的部位;余震带南东段10~18 km深度的余震密集区对应了同震位错的亏损区之一,三次M L≥5.0余震都发生于此;余震带西北段在5~10 km之下既缺少余震,又属同震位错的亏损区,可能与那里多条断裂的交汇或合并造成的构造复杂性有关;余震带中-北西段3~5 km深度的也缺少余震,也对应了浅部的同震位错亏损区.(3)证实了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构造为虎牙断裂带北段,同时新揭示出发震断裂带表现为由主断裂和分支断裂构成的、向上分叉的花状结构,尺度约为4.5 km宽(最大)、35 km长,主断裂朝SW陡倾.这些反映主震破裂可能不只受控于单一的断裂,而有可能是沿主断裂发生主破裂,而沿分支断裂发生次要破裂.另外,本文对发震断裂带结构的分段解释,是遵循构造地质学原理去综合震源排列、震源机制解、地表断层已知位置、相邻剖面断层解释结果等信息的分析结果,而不仅仅依据余震的密集分布进行推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初至P震相 重新定位 震源深度 发震构造
下载PDF
注气混相驱完整p—X相图模拟计算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汤勇 孙雷 +3 位作者 熊钰 郭平 王仲林 张兴林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40-43,共4页
为了对状态方程的适应性进行评价 ,以获得油气体系在临界区和两相区的相态特性。通过对油气烃类体系相平衡热力学理论模型的分析 ,建立了以摩尔质量等比关系和以体积等比关系为基础的注气过程油气烃类体系完整p—X(压力—组成 )相图的... 为了对状态方程的适应性进行评价 ,以获得油气体系在临界区和两相区的相态特性。通过对油气烃类体系相平衡热力学理论模型的分析 ,建立了以摩尔质量等比关系和以体积等比关系为基础的注气过程油气烃类体系完整p—X(压力—组成 )相图的模拟计算方法 ,并结合实验数据可以模拟计算出不同注入溶剂 (富气、干气、N2 、CO2 )的注气过程烃类体系完整 p—X相图。计算结果表明 ,所建立的方法可靠 ,能很好地描述烃类体系的相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气 混相驱 相平衡压力 P-X相图 原油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钙磷含量对TA2医用钛合金微弧氧化膜层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郝建民 夏慧慧 +2 位作者 陈宏 陈永楠 郝一鸣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4-187,共4页
在不同钙磷原子比的硅酸盐电解液中,通过微弧氧化技术在钛合金的表面制备陶瓷膜层,研究了溶液中钙磷原子比对膜层结构和成分的影响,并讨论了膜层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膜层中的元素含量与电解液中的元素含量为非线性关系;钙磷原子比为8时... 在不同钙磷原子比的硅酸盐电解液中,通过微弧氧化技术在钛合金的表面制备陶瓷膜层,研究了溶液中钙磷原子比对膜层结构和成分的影响,并讨论了膜层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膜层中的元素含量与电解液中的元素含量为非线性关系;钙磷原子比为8时,膜层中的钙磷原子比接近羟基磷灰石。此外,电解液浓度增加增大膜层表面粗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微弧氧化 陶瓷膜 钙磷原子比 膜层结构
下载PDF
加热温度对铝合金化学镀Ni-W-P合金组织及相变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天旭 蒙继龙 +1 位作者 胡永俊 饶乾阳 《金属热处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1-25,共5页
通过差示扫描热分析仪(DSC)、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等测试手段研究了6061铝合金基体化学镀Ni-W-P合金的组织及相转变行为。结果表明,Ni-W-P镀层为微晶结构,直径为(5~6)nm;200℃加热1h后,镀层仍为微晶,但有所长大,直径约为30nm... 通过差示扫描热分析仪(DSC)、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等测试手段研究了6061铝合金基体化学镀Ni-W-P合金的组织及相转变行为。结果表明,Ni-W-P镀层为微晶结构,直径为(5~6)nm;200℃加热1h后,镀层仍为微晶,但有所长大,直径约为30nm;300℃、400℃、525℃和600℃加热1h后,镀层析出Ni3P和Ni相,没有其它亚稳相析出;400℃时Ni-W-P镀层硬度达到峰值,大约为940HV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 镍钨磷合金 相转变
下载PDF
对二甲苯液相催化氧化动力学实验技术 被引量:17
18
作者 成有为 张莉 +1 位作者 谢刚 李希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2-187,共6页
 对二甲苯(PX)高温液相催化氧化是一个复杂反应过程,动力学实验研究的难点在于3个方面,即反应条件的控制,反应浆料的取样与样品的分析测试。开发了一项新颖有效的气液固三相反应实验技术,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难题。该实验技术为PX氧化动...  对二甲苯(PX)高温液相催化氧化是一个复杂反应过程,动力学实验研究的难点在于3个方面,即反应条件的控制,反应浆料的取样与样品的分析测试。开发了一项新颖有效的气液固三相反应实验技术,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难题。该实验技术为PX氧化动力学研究以及其它烃类的液相催化氧化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二甲苯 液相催化氧化 动力学 实验技术 对苯二甲酸
下载PDF
油气烃类体系完整P-T相图模拟计算 被引量:5
19
作者 汤勇 孙雷 +1 位作者 李士伦 郭平 《断块油气田》 CAS 2003年第5期54-57,共4页
通过对油气烃类体系相平衡热力学理论模型的分析 ,建立了以摩尔质量等比例关系和体积等比例关系表示的油气烃类体系完整P -T(压力 -温度 )相图的模拟计算方法。运用该原理并结合状态方程 ,模拟计算了典型的凝析油气体系、挥发油气体系... 通过对油气烃类体系相平衡热力学理论模型的分析 ,建立了以摩尔质量等比例关系和体积等比例关系表示的油气烃类体系完整P -T(压力 -温度 )相图的模拟计算方法。运用该原理并结合状态方程 ,模拟计算了典型的凝析油气体系、挥发油气体系和黑油体系的两种表现式的完整P -T相图。所得相图形态可直观地给出不同类型油气相态特征 ,不仅可为石油工业油气藏类型识别、开发阶段预测以及油气分离工艺设计等提供依据 ,而且在理论研究上还可用于评价状态方程对不同油气烃类体系的适应程度 ,检验烃类体系—状态方程模型—流体热力学参数场之间的热力学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体系 烃类 P—T相图 模拟计算 相平衡 闪蒸 泡点 露点
下载PDF
利用初至P震相测定石嘴山M_L4.4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 被引量:5
20
作者 曾宪伟 莘海亮 +1 位作者 马翀之 许晓庆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22,共10页
基于初至P震相较易辨识、读取误差小、有效震相丰富等优点,提出联合Pg与Pn震相到时数据测定震源深度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石嘴山ML4.4地震序列(11次)的震源深度计算,结果显示该地震序列的震源较浅,这也是此次有感地震震感强烈的原因之一... 基于初至P震相较易辨识、读取误差小、有效震相丰富等优点,提出联合Pg与Pn震相到时数据测定震源深度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石嘴山ML4.4地震序列(11次)的震源深度计算,结果显示该地震序列的震源较浅,这也是此次有感地震震感强烈的原因之一.然后利用初至P震相到时方法分别计算了双层和4层地壳速度模型下的震源深度,并与双差定位所得深度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利用初至P震相到时方法较双差定位方法得到的震源深度整体上一致性较好,但前者得到的震源深度较之后者略深;对于双层与4层地壳速度模型,二者的震源深度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基于可靠区域地壳速度模型下的初至P震相到时方法可以应用于震源深度的计算,并能够取得较好的结果.另外,石嘴山M_L4.4地震序列的主震深度为7—8km,最大余震深度为6km,根据银川盆地的速度成像结果可知,主震和最大余震发生于银川盆地基底下部;其余地震的震级偏小,多集中于3—5km深度,主要发生于银川盆地基底顶部或基底覆盖层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至P震相 震源深度 银川盆地 速度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