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arbara Longhi’s Saint Justina of Padua:Pagan Symbolism and Christian Martyrology
1
作者 Liana De Girolami Cheney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2年第9期463-499,共37页
Barbara Longhi of Ravenna(1552-1638)skillfully created small devotional altarpieces depicting holy saints with their respective attributes of martyrdom,seen in Saint Agnes of Rome(c.291-304)with an ewe,Saint Cecilia(c... Barbara Longhi of Ravenna(1552-1638)skillfully created small devotional altarpieces depicting holy saints with their respective attributes of martyrdom,seen in Saint Agnes of Rome(c.291-304)with an ewe,Saint Cecilia(c.200-235)with a portable organ,Sain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c.287-304)with a broken spiked wheel,and Saint Justina of Padua(c.3rd century)with a small sword in her chest.For their physical sacrifice,Heaven rewarded them with a palm frond as an honorific spiritual gift.Barbara included some of these saints in her paintings on the theme of holy conversation(sacra conversazione;a religious gathering with the Madonna and Child)and depicted the female saints as a single panel-solo image-for private devotion or supplicatory assistance.Most of the biographies and historicity about the lives of these saints are recounted by Jacobus de Voragine(1222-1298),Archbishop of Genoa,in his Golden Legend(Legenda Aurea,1275).This essay only comments on the iconography of one of Barbara’s female saints,Saint Justina of Padu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bara and Luca Longhi palm frond MARTYRDOM Saint Justina of Padua Christian iconography pagan symbolism
下载PDF
11—13世纪缅甸蒲甘佛塔形式特征及其源流研究
2
作者 张剑文 白嘉健 周怡 《建筑师》 CSSCI 2024年第5期52-61,共10页
11—13世纪是缅甸蒲甘王朝统治的全盛期,遗留有数量可观的佛教建筑遗存,其中以佛塔为典型代表。本文将蒲甘佛塔分为独立塔、寺上塔、散塔,并各自论述其特征,其后指出蒲甘佛塔的形式在外受到印度与锡兰的影响,在内受到缅甸骠国的影响,在... 11—13世纪是缅甸蒲甘王朝统治的全盛期,遗留有数量可观的佛教建筑遗存,其中以佛塔为典型代表。本文将蒲甘佛塔分为独立塔、寺上塔、散塔,并各自论述其特征,其后指出蒲甘佛塔的形式在外受到印度与锡兰的影响,在内受到缅甸骠国的影响,在3个世纪的发展中,又出现了支提式塔寺的嫁接形式、中心独立大塔的出现、阿奴律陀式佛塔的兴盛、神庙式塔寺的衰落等多种源流变化,最后论述了其对周边地区包括泰国与中国云南地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13世纪 蒲甘 佛塔 寺上塔 南传上座部佛教
下载PDF
异方差性的诊断方法及数据属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高辉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6,共6页
本文对异方差性检验常用方法作了总结评价,从数据角度来讨论数据属性对异方差性检验的影响.利用Breusch-Pagan检验、和White检验,通过删除异常点,影响点前后所作模型的异方差检验,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因此,这些发现表明,作异方差检验时... 本文对异方差性检验常用方法作了总结评价,从数据角度来讨论数据属性对异方差性检验的影响.利用Breusch-Pagan检验、和White检验,通过删除异常点,影响点前后所作模型的异方差检验,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因此,这些发现表明,作异方差检验时要十分关注异常数据影响诊断,这对我们进行经济建模,作模型诊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方差 Breusch-pagan检验 White检验 强影响点 数据属性 诊断方法 经济计量建模
下载PDF
拜占廷皇帝朱利安宗教政策的经济社会原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武鹏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9-33,共5页
在以往一些历史学家的著作中,拜占廷帝国皇帝朱利安在其统治时实行的尊崇多神教政策更多的归因于他的个人信仰,他也因此被冠以'背教者'之名.本文则试图从经济因素角度出发,并结合当时的拜占廷帝国内部的社会背景,对这一问题给... 在以往一些历史学家的著作中,拜占廷帝国皇帝朱利安在其统治时实行的尊崇多神教政策更多的归因于他的个人信仰,他也因此被冠以'背教者'之名.本文则试图从经济因素角度出发,并结合当时的拜占廷帝国内部的社会背景,对这一问题给出不同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占廷帝国 朱利安 宗教政策 经济原因 社会原因 基督教
下载PDF
文化“窄道”上的旅居者--评拉比·阿拉梅丁的小说《历史的天使》 被引量:2
5
作者 甘文平 张越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142-147,共6页
《历史的天使》是黎巴嫩裔美国作家拉比·阿拉梅丁的最新小说,以其表现手法奇特和思想主题深刻而受到西方读者的欢迎。该小说叙述了少数族裔主人公从中东到美国的三段特殊文化“窄道”之旅——“妓院文化启蒙”,“同性恋文化体验”... 《历史的天使》是黎巴嫩裔美国作家拉比·阿拉梅丁的最新小说,以其表现手法奇特和思想主题深刻而受到西方读者的欢迎。该小说叙述了少数族裔主人公从中东到美国的三段特殊文化“窄道”之旅——“妓院文化启蒙”,“同性恋文化体验”,“异教文化选择”。主人公的经历见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文化霸权和美国白人文化霸权的统治性以及少数族裔文化身份与命运之路的边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的天使》 妓院文化启蒙 同性恋文化体验 异教文化选择
下载PDF
古罗马帝国中后期的瘟疫与基督教的兴起 被引量:1
6
作者 姬庆红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144-148,共5页
古罗马帝国中后期,频繁爆发的瘟疫使业已危机丛生的社会局面更加动荡,而传统宗教———异教无以应对,于是社会出现了普遍的信仰危机。根据早期教会史家的记载,基督教徒在这个危机的时期,大力宣扬超越利己的教义,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社会... 古罗马帝国中后期,频繁爆发的瘟疫使业已危机丛生的社会局面更加动荡,而传统宗教———异教无以应对,于是社会出现了普遍的信仰危机。根据早期教会史家的记载,基督教徒在这个危机的时期,大力宣扬超越利己的教义,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社会救助行动。因此,基督教的影响迅速扩大,皈依者迅速增多,形成了对异教的强大挑战。从这种意义上说,帝国中后期的瘟疫为基督教的发展与壮大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加快了它战胜异教的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欧洲社会甚至人类历史的发展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罗马 瘟疫 基督教 超越利己 战胜异教
下载PDF
文化张力结构下的悲剧:对莎士比亚《李尔王》的解读 被引量:1
7
作者 郑绍楠 郭小丽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第1期33-38,共6页
文艺复兴时期,宗教信仰开始解体,异教精神迅速崛起并对那个时代的作家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莎士比亚并没有放弃以基督教的神性视野观照人性。基督教和异教精神在莎士比亚的创作中形成一种张力,它使莎士比亚悲剧具有无可比拟的深... 文艺复兴时期,宗教信仰开始解体,异教精神迅速崛起并对那个时代的作家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莎士比亚并没有放弃以基督教的神性视野观照人性。基督教和异教精神在莎士比亚的创作中形成一种张力,它使莎士比亚悲剧具有无可比拟的深度,并产生了与古希腊悲剧迥异的旨趣。这种张力在剧作《李尔王》中体现为基督上帝始终没有正面出场却处处在场,体现为剧中人的平庸与渺小、疯狂与卑鄙,以及对爱之化身毁灭的绝望和对永恒之爱的祈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异教 张力 悲剧 《李尔王》
下载PDF
《贝奥武甫》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转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德易 《临沂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86-89,共4页
作为英国民族史诗,《贝奥武甫》是日耳曼异教文化传统与新兴基督教文化共存与碰撞的结果,史诗中蕴含的双重文化内涵,以及鲜明的人性塑造,对二十世纪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贝奥武甫》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解读与转型两方面展开... 作为英国民族史诗,《贝奥武甫》是日耳曼异教文化传统与新兴基督教文化共存与碰撞的结果,史诗中蕴含的双重文化内涵,以及鲜明的人性塑造,对二十世纪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贝奥武甫》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解读与转型两方面展开探讨与分析,发现现代电影与游戏对《贝奥武甫》的改编与再次创作,体现了《贝奥武甫》现代转型的新特点,尤其是电影中对二元论的突破以及对"英雄主义"解构,使作品更具理性光芒与人性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奥武甫》 文化内涵 现代转型 异教传统 基督教精神
下载PDF
关于古罗马异教的辩驳——奥古斯丁与孟德斯鸠之争
9
作者 王双洪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1-46,共6页
思想史上的大问题总会引发不同时代的思想者的探究。生活年代相距甚远的奥古斯丁和孟德斯鸠关于罗马异教就有一场辩驳。问题的焦点表面上是异教与基督教谁应对古罗马的衰败负责,实则是宗教与城邦的关系。奥古斯丁主张借用古希腊哲学中... 思想史上的大问题总会引发不同时代的思想者的探究。生活年代相距甚远的奥古斯丁和孟德斯鸠关于罗马异教就有一场辩驳。问题的焦点表面上是异教与基督教谁应对古罗马的衰败负责,实则是宗教与城邦的关系。奥古斯丁主张借用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性因素把罗马与其本土宗教分离开来。沿此思路发展的基督教在后世造成神权对人的压抑、信仰与城邦的冲突。孟德斯鸠一方面接续理性传统,另一方面借罗马异教猛烈地抨击基督教。作为启蒙运动的先驱,他埋下了城邦去除宗教、信仰缺失的隐患。这场关于罗马异教的争论实际上有三方,古典宗教学者瓦罗隐在背后,其观点与奥古斯丁、孟德斯鸠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马异教 奥古斯丁 孟德斯坞 城邦 宗教
下载PDF
维柯的新科学成功了吗——从新科学与希伯来民族的关系出发
10
作者 李静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94-99,共6页
据说维柯的新科学在西方思想史上首次将历史做成了科学。人的历史要成为科学,需要撇开上帝的启示,否定希伯来人作为特选子民。但《新科学》却在如此紧要之处显得暧昧不清,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它的成功。仔细梳理新科学对希伯来民族的描绘,... 据说维柯的新科学在西方思想史上首次将历史做成了科学。人的历史要成为科学,需要撇开上帝的启示,否定希伯来人作为特选子民。但《新科学》却在如此紧要之处显得暧昧不清,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它的成功。仔细梳理新科学对希伯来民族的描绘,最终发现,维柯一方面以"插话"的形式述说希伯来人的特殊历史,一方面又把它当作"各民族"的部分来加以描述。作为"插话"的希伯来民族理当排除在新科学之外,而作为各民族部分的希伯来民族则与异教民族一块成功筑造了新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柯 新科学 异教民族 希伯来民族
下载PDF
当代女神运动的生态寻根
11
作者 张妮妮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84-89,共6页
20世纪当代女神运动是在基督教传统之外发现妇女灵性传统并加以当代诠释的精神运动。它不仅表达了女性主义对妇女赋权的关怀,而且也传达了她们在现代性困境中探寻出路的思考和行动。在此过程中,她们的文化寻根有着深厚的生态寻根意蕴。... 20世纪当代女神运动是在基督教传统之外发现妇女灵性传统并加以当代诠释的精神运动。它不仅表达了女性主义对妇女赋权的关怀,而且也传达了她们在现代性困境中探寻出路的思考和行动。在此过程中,她们的文化寻根有着深厚的生态寻根意蕴。这一点从女神运动的思想来源、荣耀女神的新异教实践和女神学宇宙论等方面都有充分体现。文章通过析取当代女神运动的生态内涵,以表达这场运动所反映的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观点,这就是,在西方近代以来的文化传统中,贬低女性和贬低自然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妇女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也相互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女神运动 新异教 生态女性主义 斯塔霍克 C.克里斯特
下载PDF
托马斯·阿奎那论宗教与政治
12
作者 黄忠晶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40-142,共3页
作为神学家和西方教会的代言人,阿奎那深入讨论了宗教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包括如何协调教权与王权的关系、如何对待异教徒、如何对待叛教者等。针对不同情况,他的政策也不相同,但其目的只有一个:在保持基督教国家内部稳定的前提下,打击异... 作为神学家和西方教会的代言人,阿奎那深入讨论了宗教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包括如何协调教权与王权的关系、如何对待异教徒、如何对待叛教者等。针对不同情况,他的政策也不相同,但其目的只有一个:在保持基督教国家内部稳定的前提下,打击异教力量和异端分子,维护和加强教会的势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马斯·阿奎那 教权与王权 异教徒 叛教者
下载PDF
On the Encounter of Satan and Christ in John Milton's Paradise Lost
13
作者 SHEN Ho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7年第5期528-541,共14页
In Milton's Paradise Lost, Satan is conspicuously depicted as the "mighty chief" (I 566) and "the dread commander" (I 589) of the rebel army. True to the Hebrew meaning of his name, Satan poses appropriately ... In Milton's Paradise Lost, Satan is conspicuously depicted as the "mighty chief" (I 566) and "the dread commander" (I 589) of the rebel army. True to the Hebrew meaning of his name, Satan poses appropriately as a grand "Adversary" (I 629; II 282) to "wage by force or guile eternal war" (I 121) against God. The poet has deliberately built up a parallel between Satan and Christ the Son, who is the commander-in-chief of the angelic army. With "Almighty arms / Gird on, and Sword upon [his] puissant Thigh" (VI 713-14), the Son certainly makes an impressive figure of warrior-general. Satan's stance as the "idol of majesty divine" is really extraordinary. During the War in Heaven, he does show superhuman courage and strength; his ability to change his bodily form has no doubt increased his potential as a warrior. Furthermore, he commands a highly disciplined army, surpassing by far the best troops in human history. All this seems to indicate Satan as a great hero. Even before God proclaims the Son to be raised "by merit" to the position of"second omnipotence" (III 309), Milton has already made it clear to the reader that Satan, too, is "by merit rais'd / To that bad eminence" (II 5-6). This ambivalent merit of Satan has incurred heated controversy among the critics. The present paper will set out to analyze the encounter between Satan and the Son in Paradise Lost, in an effort to determine the true meaning of hero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AN CHRIST John Milton Paradise Lost HEROISM pagan warrior Christian virtues literary tradition
下载PDF
异教神话与“年轻的浪漫主义者”
14
作者 韩斌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46-47,共2页
对基督教和上帝的极端反对使"年轻的浪漫主义者"转向异教,并认为异教的思想比基督教含有更抽象的真理,呈现出一种人本主义精神。他们在异教思想中寻找最原初文化的种子,并成功地将其吸收到诗歌创作中来。
关键词 异教 异教神话 崇敬自然 赞美性爱
下载PDF
Halloween
15
作者 张世杰 《语言教育》 1989年第5期35-36,共2页
It is a day on which many children dress up in unusual costumes.The day was originally called All Hallow’s Eve because it fell on Oc-tober 31, the eve of All Saint’s Day. The name was late shortenedto Halloween. Hal... It is a day on which many children dress up in unusual costumes.The day was originally called All Hallow’s Eve because it fell on Oc-tober 31, the eve of All Saint’s Day. The name was late shortenedto Halloween. Halloween derives from both pagan festival and Chri-stian worship. Many Halloween customs are based on beliefs of the p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STOMS DRESS FESTIVAL originally SAINT children HALLOWEEN unusual ENGAGE pagan
下载PDF
哈代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吗——论哈代矛盾的宗教观
16
作者 张建刚 《铜仁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34-36,50,共4页
哈代的宗教观是极其复杂矛盾的,一方面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宣扬了博爱、原罪、救赎等基督教义,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极端叛逆的异教徒,深受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进化向善论等异教思想的影响,猛烈地批判了基督宗教,塑造了一个个异教徒,... 哈代的宗教观是极其复杂矛盾的,一方面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宣扬了博爱、原罪、救赎等基督教义,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极端叛逆的异教徒,深受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进化向善论等异教思想的影响,猛烈地批判了基督宗教,塑造了一个个异教徒,通过他们的悲剧生活控诉了教会的陈腐和基督教思想对人性的压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宗教 博爱 救赎 原罪 异教徒 进化向善论
下载PDF
缅甸蒲甘王朝政权与教权(上座部佛教)的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段知力 钟奇峰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2-57,共6页
缅甸已被公认是上座部佛教在东南亚传播的最早和最重要的基地,上座部佛教在缅甸社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古代,上座部佛教一直同王权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政、教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关系,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缅甸封建... 缅甸已被公认是上座部佛教在东南亚传播的最早和最重要的基地,上座部佛教在缅甸社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古代,上座部佛教一直同王权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政、教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关系,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缅甸封建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本文试对缅甸蒲甘王朝时期政权与教权(上座部佛教)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番分析和探讨,理清其沿革发展的脉络,揭示缅甸蒲甘王朝时期政教关系的特点,为进一步探究缅甸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教关系作些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 蒲甘王朝 上座部佛教 政权 教权
下载PDF
论古代奥运会之“无声消亡”? 被引量:3
18
作者 约勒.法略莉 赵毅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2,21,共13页
古代奥运会究竟是被狄奥多西一世、狄奥多西二世还是君士坦丁皇帝废除的,历史学家和原始文献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并不一致。在记录了古代奥运会终结信息的切德勒诺文本中,存在着诸多无法证明的疑问。进一步的考察证明,奥运会是在狄奥多西... 古代奥运会究竟是被狄奥多西一世、狄奥多西二世还是君士坦丁皇帝废除的,历史学家和原始文献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并不一致。在记录了古代奥运会终结信息的切德勒诺文本中,存在着诸多无法证明的疑问。进一步的考察证明,奥运会是在狄奥多西一世时代随着异教被全面镇压而"无声消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奥运会 “无声消亡” 罗马法 基督教 异教 狄奥多西一世 狄奥多西二世 君士坦丁
下载PDF
新疆奇台和缅甸蒲甘硅化木的宝石学特征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月彤 权晓云 施光海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26-33,共8页
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方法及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X射线粉末衍射仪等测试手段,对中国新疆奇台及缅甸蒲甘的硅化木样品,从显微结构、宝石学及矿物学特征等方面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本次研究所测试的两地硅化木样品... 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方法及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X射线粉末衍射仪等测试手段,对中国新疆奇台及缅甸蒲甘的硅化木样品,从显微结构、宝石学及矿物学特征等方面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本次研究所测试的两地硅化木样品主要矿物组成均为石英(SiO2占总质量分数的90%以上),微晶-显微隐晶质结构,其他矿物的质量分数较低。通过对石英结晶度计算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石英颗粒形态特征观察,发现缅甸蒲甘硅化木样品的石英结晶度明显高于中国新疆奇台硅化木样品。此外,通过手标本观察、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新疆奇台硅化木样品中透明度较好的区域,石英颗粒呈放射状或为纤维状玉髓,颗粒较小;而透明度较差的区域,石英颗粒呈柱状、粒状等形态,颗粒之间结合不够紧密。缅甸蒲甘硅化木样品整体均不透明,石英颗粒呈粒状,粒度较大,尺寸在微米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化木 显微结构 新疆奇台 缅甸蒲甘
下载PDF
布勒特·哈特的华人叙事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永洪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80-86,共7页
布勒特.哈特的作品再现了十九世纪美国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使他成了“地方色彩”(Local Color)文学的代表人物。哈特的两篇作品《异教徒中国佬》和《异教徒李顽》都以中国移民为主人公,但在对待华人的态度上,哈特是自相矛盾的:他一方面... 布勒特.哈特的作品再现了十九世纪美国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使他成了“地方色彩”(Local Color)文学的代表人物。哈特的两篇作品《异教徒中国佬》和《异教徒李顽》都以中国移民为主人公,但在对待华人的态度上,哈特是自相矛盾的:他一方面谴责针对华人的暴行,同情华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另一方面,他所塑造的华人形象是歪曲、片面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反映了作者和美国大众的东方主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勒特·哈特 “异教徒” 东方主义 华人叙事 文学评论 美国 小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