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7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imal models of pancreatitis: Can it be translated to human pain study? 被引量:6
1
作者 Jing-Bo Zhao Dong-Hua Liao Thomas Dahl Nisse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42期7222-7230,共9页
Chronic pancreatitis affects many individuals around the world,and the study of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leading to better treatment possibilities are important tasks.Therefore,animal models are needed to illustrate ... Chronic pancreatitis affects many individuals around the world,and the study of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leading to better treatment possibilities are important tasks.Therefore,animal models are needed to illustrate the basic study of pancreatitis.Recently,animal models of acute and chronic pancreatitis have been thoroughly reviewed,but few reviews address the important aspect on the translation of animal studies to human studies.It is well known that pancreatitis is associated with epigastric pain,but the understanding regarding to mechanisms and appropriate treatment of this pain is still unclear.Using animal models to study pancreatitis associated visceral pain is difficult,however,these types of models are a unique way to reveal the mechanisms behind pancreatitis associated visceral pain.In this review,the animal models of acute,chronic and un-common pancreatitis are briefly outlined and animal models related to pancreatitis associated visceral pain are also addre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MAL model PANCREATITIS VISCERAL pain Mechanism
下载PDF
Analgesic effect of intrathecal bumetanide is accompanied by changes in spinal sodium-potassium-chloride co-transporter 1 and potassium-chloride co-transporter 2 expression in a rat model of incisional pain 被引量:2
2
作者 Yanbing He Shiyuan Xu +1 位作者 Junjie Huang Qingjuan Go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0期1055-1062,共8页
Accumulating evidence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odium-potassium-chloride co-transporter 1 and potassium-chloride co-transporter 2 have a role in the modulation of pain transmission at the spinal level through chlorid... Accumulating evidence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odium-potassium-chloride co-transporter 1 and potassium-chloride co-transporter 2 have a role in the modulation of pain transmission at the spinal level through chloride regulation in the pain pathway and by effecting neuronal excitability and pain sensitization.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the speciifc sodium-potassium-chloride co-transporter 1 inhibitor bumetanide, and the change in spinal sodium-potassium-chloride co-transporter 1 and potassium-chloride co-transporter 2 expression in a rat model of incisional pain. Results showed that intrathecal bumetanide could decrease cumulative pain scores, and could increase thermal and mechanical pain thresholds in a rat model of incisional pain. Sodium-potassium-chloride co-transporter 1 expression in-creased in neurons from dorsal root ganglion and the deep laminae of the ipsilateral dorsal horn following incision. By contrast, potassium-chloride co-transporter 2 expression decreased in neurons of the deep laminae from the ipsilateral dorsal horn. These ifndings suggest that spinal sodium-potassium-chloride co-transporter 1 expression was up-regulated and spinal potassi-um-chloride co-transporter 2 expression was down-regulated following incision. Intrathecal bumetanide has analgesic effects on incisional pain through inhibition of sodium-potassi-um-chloride co-transporter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sodium-potassium-chloride co-transporter 1 potassium-chloride co-transporter 2 BUMETANIDE spinal cord dorsal root ganglion incision model postoperative pain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Regression Modeling of Individual-Patient Correlated Discrete Outcomes with Applications to Cancer Pain Ratings 被引量:1
3
作者 George J. Knafl Salimah H. Meghani 《Open Journal of Statistics》 2022年第4期456-485,共30页
Purpose: To formulate and demonstrate methods for regression modeling of probabilities and dispersions for individual-patient longitudinal outcomes taking on discrete numeric values. Methods: Three alternatives for mo... Purpose: To formulate and demonstrate methods for regression modeling of probabilities and dispersions for individual-patient longitudinal outcomes taking on discrete numeric values. Methods: Three alternatives for modeling of outcome probabilities are considered. Multinomial probabilities are based on different intercepts and slopes for probabilities of different outcome values. Ordinal probabilities are based on different intercepts and the same slope for probabilities of different outcome values. Censored Poisson probabilities are based on the same intercept and slope for probabilities of different outcome values. Parameters are estimated with extended linear mixed modeling maximizing a likelihood-like function based on the multivariate normal density that accounts for within-patient correlation. Formulas are provided for gradient vectors and Hessian matrices for estimating model parameters. The likelihood-like function is also used to compute cross-validation scores for alternative models and to control an adaptive modeling process for identifying possibly nonlinear functional relationships in predictors for probabilities and dispersions. Example analyses are provided of daily pain ratings for a cancer patient over a period of 97 days. Results: The censored Poisson approach is preferable for modeling these data, and presumably other data sets of this kind, because it generates a competitive model with fewer parameters in less time than the other two approaches. The generated probabilities for this model are distinctly nonlinear in time while the dispersions are distinctly nonconstant over time, demonstrating the need for adaptive modeling of such data. The analyses also address the dependence of these daily pain ratings on time and the daily numbers of pain flares. Probabilities and dispersions change differently over time for different numbers of pain flares. Conclusions: Adaptive modeling of daily pain ratings for individual cancer patient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dentify nonlinear relationships in time as well as in other predictors such as the number of pain fla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cer pain Ratings Discrete Regression Extended Linear Mixed modeling Likelihood-Like Cross-Validation Nonlinear Moderation
下载PDF
首发脑卒中患者心理痛苦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4
作者 张会 崔艳荣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5期799-804,共6页
目的调查分析首发脑卒中患者心理痛苦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心理痛苦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康复科2022年3—9月收治的242例首发脑卒中患者为对象,应用心理痛苦温度计(DT)评估患者是否存... 目的调查分析首发脑卒中患者心理痛苦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心理痛苦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康复科2022年3—9月收治的242例首发脑卒中患者为对象,应用心理痛苦温度计(DT)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明显心理痛苦,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者心理痛苦影响因素进行筛选,绘制列线图构建心理痛苦预测模型,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验证模型效果。结果242例首发脑卒中患者DT评分结果阳性(DT≥4分)检出126例,心理痛苦发生率为52.07%。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最终预测变量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卒中损伤程度、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度、功能独立性均为首发脑卒中患者心理痛苦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12(95%CI为0.705~0.943,P<0.05),灵敏度为0.871,特异度为0.825,约登指数为0.696。结论首发脑卒中患者心理痛苦发生率高,影响因素多,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有利于医护人员识别预测患者心理痛苦发生风险,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脑卒中 心理痛苦 预测模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闭环式管理模式对门诊癌痛患者的护理效果评价
5
作者 王敏 周学健 +4 位作者 吉爱军 单靖眙 张赟 刘德林 金陶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4年第1期138-145,共8页
目的探索闭环式管理模式对门诊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19年12月—2020年6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镇痛门诊首诊并使用阿片类药物(羟考酮缓释片)进行镇痛治疗的癌痛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将... 目的探索闭环式管理模式对门诊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19年12月—2020年6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镇痛门诊首诊并使用阿片类药物(羟考酮缓释片)进行镇痛治疗的癌痛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观察组接受闭环式管理模式,包括对患者首诊、复诊、定期随访、宣教、用药记录、指导等,同期疼痛门诊专科医师、药师、护士对患者制订个体化规范、合理、有效的镇痛方案及随诊计划,重点解决患者镇痛用药依从性,随诊反馈中存在的问题。两组患者均接受持续1个月的管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的服药依从率、数字评分量表(NRS)、爆发痛次数、疼痛控制满意程度,外周血β-内啡肽(β-EP)、前列腺素E-2(PGE-2)、内皮素-1(ET-1)、体质状况(KP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管理后对护理满意程度及管理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管理前,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率、NRS、爆发痛次数、β-EP、PGE-2、ET-1、KP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率、镇痛满意程度、β-EP、护理满意程度和KP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NRS、PGE-2、ET-1和不良反应发生程度均低于对照组,爆发痛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环式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门诊癌痛患者服药依从,有效控制疼痛,改善患者体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片类药物 闭环式管理模式 癌性疼痛 服药依从指数 数字评分量表 毒副作用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6
作者 梁雁冰 王云阁 艾彬彬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97-101,共5页
目的分析退行性腰椎管狭窄(DLSS)患者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分析,纳入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DLSS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 目的分析退行性腰椎管狭窄(DLSS)患者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分析,纳入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DLSS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术后下腰痛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LSS患者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发生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风险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随访3个月,86例DLSS患者行椎间孔镜术后发生下腰痛患者21例,发生率为24.42%(21/86);发生组骨质疏松、术中清理椎间隙、术后椎管内无菌性炎症、首次锻炼时间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术中清理椎间隙、术后椎管内无菌性炎症、首次接受锻炼时间均是DLSS患者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构建风险模型,验证模型显示C-index值为0.870,具有良好区分度,绘制标准曲线显示,校准曲线和Y-X直线相近,模型准确度良好;对模型预测效能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风险模型评估DLSS患者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0,95%CI为0.779~0.961,P<0.001。结论DLSS患者行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发生率较高,合并骨质疏松、术中未清理椎间隙、有术后椎管内无菌性炎症、首次接受锻炼时间延长均是DLSS患者行椎间孔镜术后发生下腰痛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风险模型对DLSS患者行椎间孔镜术后是否发生下腰痛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椎间孔镜术 术后下腰痛 危险因素 风险模型
下载PDF
易筋经特定动作“卧虎式”治疗非特异性腰背痛的结构方程建模及相关分析
7
作者 李翔 李超 +2 位作者 汤炳煌 张少伟 李天骄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9-304,共6页
目的从身体、行为、心理三方面进行多学科整体干预,阐释非特异性腰背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SLBP)的内在机制。方法收集易筋经特定动作“卧虎式”治疗NSLBP的相关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信号、三维步态分析... 目的从身体、行为、心理三方面进行多学科整体干预,阐释非特异性腰背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SLBP)的内在机制。方法收集易筋经特定动作“卧虎式”治疗NSLBP的相关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信号、三维步态分析系统信号、心理量表结论等,将收集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方法分析、建模,形成“多裂肌-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特征模型,以期阐述易筋经“卧虎式”训练治疗NSLBP的作用机制。结果NSLBP患者腰部L5~S1多裂肌sEMG信号与治疗前相比显著增加(P<0.05)。患者治疗后步幅、步频、步速、髋屈曲最大角度、膝屈曲最大角度均显著增加(P<0.05);支撑相、摆动相、踝跖屈最大角度均显著降低(P<0.05)。“卧虎式”训练前后患者SF-36评分生理、心理、精神、情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表明平均肌电(average electromyography,AEMG)、步长对于Roland-Morris评分、SF-36评分均产生0.001水平的显著影响;AEMG、步长对于Roland-Morris评分、SF-36评分产生正向的影响关系;标准化载荷系数均大于0.6,模型拟合效果良好。结论SEM模型拟合效果良好,模型结果可靠,能够多层面有效阐述易筋经特定动作“卧虎式”治疗NSLBP的作用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筋经 非特异性腰背痛 结构方程模型 步态分析 表面肌电
下载PDF
从创新扩散视角看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影响因素——基于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的实证研究
8
作者 王虎峰 张昱 +2 位作者 张琪 袁源 段蔷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37,共6页
目的:本研究在创新扩散理论视角下,分析中国胸痛中心扩散影响因素,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国内地地区31个省级行政区2014-2022年胸痛中心面板数据,以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为基本模型,创新运用空间杜宾模型,... 目的:本研究在创新扩散理论视角下,分析中国胸痛中心扩散影响因素,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国内地地区31个省级行政区2014-2022年胸痛中心面板数据,以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为基本模型,创新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定量分析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创新扩散影响因素。结果:固定效应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结果保持一致。公众需求没有对胸痛中心采用率产生显著影响,政策支持、经济水平、城镇化水平均对胸痛中心采用率产生正向影响。空间杜宾模型进一步证实了公共服务创新扩散存在邻近效应。结论:建议市县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辖区胸痛中心建设予以政策支持。采取输送技术、结对帮扶等方式,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胸痛中心建设成功率。通过学术会议、交流培训等方式改善农村地区学术信息滞后、信息茧房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 创新扩散 健康 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PDF
模拟直升机低频振动致大鼠腰痛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9
作者 刘红珍 徐洋杰 +7 位作者 赵秦 齐光辉 王海燕 李森 刘媛 谭波涛 殷樱 杨策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5,共8页
目的通过模拟直升机低频振动建立急性腰痛(acute low back pain,ALBP)模型,探讨陆军飞行人员急性腰痛的成因,为其发生机制和防护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与评估手段。方法选取48只8周龄雄性SD大鼠[体质量(200±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通过模拟直升机低频振动建立急性腰痛(acute low back pain,ALBP)模型,探讨陆军飞行人员急性腰痛的成因,为其发生机制和防护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与评估手段。方法选取48只8周龄雄性SD大鼠[体质量(200±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造模A(振动1 h)、B(振动3 h)、C(振动6 h)组和D(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连续5 d将大鼠分别暴露于10 Hz的六自由度振动台1、3和6 h。在造模前和造模后第1、4、7和14天行von Frey测试、旷场实验、转棒疲劳实验、步态分析、24 h摄食量等行为学检测;光学显微镜观察多裂肌组织学变化。结果行为学结果显示,持续性低频振动暴露大鼠缩足反射阈值降低(P<0.01)、24 h摄食量减少(P<0.01)、直立次数减少(P<0.05)、转棒跌落速度降低(P<0.05)、支撑时比较缩短(P<0.05)、足印面积减小(P<0.05)、步行速度降低(P<0.05)。多裂肌组织学显示细胞水肿,肌细胞形态紊乱且大小不一,排列不均,肌间隙细胞核增多,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聚集。结论持续低频振动环境暴露会导致大鼠腰痛相关行为学和腰部多裂肌组织学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动 急性腰痛 动物模型 疼痛相关行为学 多裂肌
下载PDF
电凝法与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在脑卒中后中枢痛研究中的应用对比
10
作者 汲晓宇 刘彤彤 +2 位作者 张传汉 祝畅 张玥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0,共7页
目的采用电凝法与线栓法分别造成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建立脑卒中后中枢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模型,探究更贴近临床的造模方法。方法选择6~8周龄(20~25g)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aive组)、电凝组(dMCAO组)... 目的采用电凝法与线栓法分别造成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建立脑卒中后中枢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模型,探究更贴近临床的造模方法。方法选择6~8周龄(20~25g)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aive组)、电凝组(dMCAO组)和线栓组(tMCAO组),进行不同造模处理。在造模后行Longa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利用TTC染色评估大脑梗死体积,通过机械性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评估小鼠的疼痛状态,旷场实验评估小鼠的运动功能。结果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和线栓组小鼠造模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均升高(均P<0.01),TTC染色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脑缺血(P<0.05,P<0.01);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和线栓组在造模后的第7、14、21、28天均表现出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痛觉过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小鼠在造模后第29天的运动功能无显著差异,而线栓组小鼠的运动功能下降(P<0.01)。结论电凝法和线栓法均可诱发脑卒中后中枢痛,但电凝法更贴近CPSP的临床表征,更具复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中枢痛 动物模型 神经病理性疼痛 大脑中动脉栓塞 脑缺血
下载PDF
肝细胞肝癌患者首次经动脉化疗栓塞术后中重度腹痛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11
作者 包建英 崔传芳 +4 位作者 林征 周卫忠 周春高 刘圣 施海彬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5-660,共6页
目的:分析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首次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后发生中重度腹痛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首次接受TACE治疗的219例HCC患... 目的:分析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首次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后发生中重度腹痛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首次接受TACE治疗的219例HCC患者。依据接受TACE治疗的时间先后顺序,按照7∶3将患者分为训练集(154例)和验证集(65例)。依据TACE术后是否发生中重度腹痛将训练集患者分为中重度腹痛组和无中重度腹痛组,比较两组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CC患者首次TACE治疗后发生中重度腹痛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法评估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对TACE术后出现中重度腹痛的预测效能。结果:训练集154例中,42例(27.3%)HCC患者TACE术后出现中重度腹痛。Logistic回归显示,肿瘤距肝包膜距离≤1 cm(P=0.001)、碘油使用量>10 mL(P <0.001)和使用无水酒精栓塞(P=0.007)是HCC患者首次TACE术后发生中重度腹痛的独立危险因素。预警模型为2.199×肿瘤距肝包膜距离+2.252×碘油使用量+1.637×使用无水酒精-3.829。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预测中重度腹痛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5和0.853。结论:肿瘤距肝包膜距离≤1 cm、碘油使用量>10 mL和使用无水酒精栓塞是HCC患者首次TACE术后发生中重度腹痛的危险因素。预测模型可为HCC患者首次TACE术后中重度腹痛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 中重度腹痛 预测模型
下载PDF
髋或膝关节置换术后急性疼痛的影响因素和预测模型
12
作者 田彦东 岳维 +2 位作者 李波 高颖 赵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9-236,共8页
目的探讨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APP)的影响因素,建立并验证预测模型。方法收集行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患者316例的临床资料,男111例,女205例,年龄≥18岁,ASAⅠ—Ⅲ级。根据是否发生APP将患者分为两组:非APP组和APP组。将患者按7... 目的探讨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APP)的影响因素,建立并验证预测模型。方法收集行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患者316例的临床资料,男111例,女205例,年龄≥18岁,ASAⅠ—Ⅲ级。根据是否发生APP将患者分为两组:非APP组和APP组。将患者按7∶3的比例随机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通过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训练集,筛选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率。在验证集中,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内部验证,采用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预测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有137例(43.4%)患者发生APP。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BMI、糖尿病史、手术时间延长、疼痛灾难化评分≥27分是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发生AP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放置引流管、术前药物预防性镇痛、术后使用镇痛泵、术后行神经阻滞镇痛是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发生APP的保护因素(P<0.05)。纳入BMI、糖尿病史、放置引流管、手术时间、疼痛灾难化评分构建预测模型,训练集的AUC为0.879(95%CI 0.836~0.922),验证集的AUC为0.819(95%CI 0.730~0.907)。Bootstrap内部验证显示,校准曲线在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DCA曲线显示,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发生APP的危险因素为高BMI、糖尿病史、手术时间延长、疼痛灾难化评分≥27分,保护因素为放置引流管、术前药物预防性镇痛、术后使用镇痛泵、术后行神经阻滞。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判别能力与临床应用性,可为预测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患者APP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置换术 术后急性疼痛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彭静仪 李宜航 +1 位作者 李正弈棋 邹望远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3,共7页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口面部神经病理性疼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特点是反复发作、骤发、骤停,呈电击样痛或刺痛。TN可由面部或口内的非伤害性刺激诱发,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洗脸、咀嚼、刷牙等动作,这严重降...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口面部神经病理性疼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特点是反复发作、骤发、骤停,呈电击样痛或刺痛。TN可由面部或口内的非伤害性刺激诱发,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洗脸、咀嚼、刷牙等动作,这严重降低了TN患者的生活质量。T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TN的发生与发展可能与三叉神经根进入区的微血管压迫有关。此外,周围神经的损伤也可能引起口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基于目前有关TN潜在病因的假说,已有多种模拟TN发病特点的动物模型,包括三叉神经根或三叉神经节慢性压迫模型、周围神经慢性损伤疼痛模型、外周炎性痛模型、中枢致痛模型等。然而,国内外尚未能建立一种公认的能完全模拟TN发病过程的动物模型。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于TN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对TN动物模型在动物品系、材料与操作方法、效果观察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探讨,以提供TN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的相关信息。未来有待开发更符合人类TN特点的动物模型,以期助力TN的基础及转化医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临床药师服务模式在癌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4
作者 李孟杰 张平 +2 位作者 史志学 辛晨 杜康彭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1期24-26,共3页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服务模式在癌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徐州市沛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癌痛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用药指导模式,观察组实施临床药师服务模式。...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服务模式在癌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徐州市沛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癌痛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用药指导模式,观察组实施临床药师服务模式。比较两组用药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疼痛控制满意度、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用药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观察组疼痛控制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高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临床药师服务模式在癌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疼痛控制满意度、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痛 服务模式 临床药师干预
下载PDF
基于MPMM护理干预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疼痛、膝关节功能和负性情绪的影响
15
作者 刘伟涛 申芳 +1 位作者 徐旭东 王双双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415-418,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曼彻斯特疼痛管理模式(MPMM)护理干预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患者疼痛、膝关节功能和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行关节镜下ACLR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实施常规护理为对照组(n=55);... 目的:探讨基于曼彻斯特疼痛管理模式(MPMM)护理干预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患者疼痛、膝关节功能和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行关节镜下ACLR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实施常规护理为对照组(n=55);实施基于MPMM护理为观察组(n=55)。两组均干预至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系统)、膝关节活动度及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的变化。结果:术后12、24及48 h,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Lysholm评分均随之上升(P<0.05),且各时间点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膝关节屈伸、内旋及外旋度数均较上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MPMM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关节镜下ACLR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减轻患者负性情绪,进而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重建 曼彻斯特疼痛管理模式 护理 疼痛 膝关节功能 负性情绪
下载PDF
肝切除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
16
作者 蔡敏 易明亮 +2 位作者 尹泓 王琼 伍静雯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3-266,共4页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后慢性疼痛(CPSP)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择期行肝切除术的患者110例,男91例,女19例,年龄≥18岁,BMI 15~30 kg/m^(2),ASAⅡ或Ⅲ级。根据术后3个月是否诊断CPSP将患者分为两组:非CPSP组和CPSP组。单...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后慢性疼痛(CPSP)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择期行肝切除术的患者110例,男91例,女19例,年龄≥18岁,BMI 15~30 kg/m^(2),ASAⅡ或Ⅲ级。根据术后3个月是否诊断CPSP将患者分为两组:非CPSP组和CPSP组。单因素分析后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切除术CPSP的影响因素。采用回归系数以及常数项构建肝切除术CPSP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采用Hosmer-Lemeshow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有42例(38%)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CPSP。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25 kg/m^(2)是发生CPSP的保护因素,手术时间≥3 h、术后1 d白细胞计数≥13×10^(9)/L、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4分是发生CPSP的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的AUC为0.86,敏感性73.8%,特异性79.4%,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提示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均较好。结论BMI≥25 kg/m^(2)是肝脏切除术发生CPSP的保护因素,手术时间≥3 h、术后1 d白细胞计数≥13×10^(9)/L、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4分是肝脏切除术发生CPSP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慢性疼痛 肝切除术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管理对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后混合痔患者疼痛、心理和康复质量的影响
17
作者 孙蕾 王在标 +1 位作者 陈文莉 陈长浩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3期166-170,共5页
目的 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管理对混合痔患者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后疼痛、心理及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采用PPH进行治疗的混合痔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 目的 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管理对混合痔患者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后疼痛、心理及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采用PPH进行治疗的混合痔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专科护理,观察组应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术后12、24 h和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7 d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表(SDS),康复质量(术后首次排尿时间和持续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持续时间、肛门创缘水肿和便血评分及便秘发生率)。结果 整体分析发现:两组VAS评分组间、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术后24、48 h的VAS评分低于术后12 h,术后48 h的VAS评分低于术后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术后12、24、48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分析发现:两组SAS、SDS评分组间、时间点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术后3、7 d的SAS、SDS评分低于术前,术后7 d的SAS、SDS评分低于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术后3、7 d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排尿时间和持续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水肿和便血评分低于对照组,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管理能够进一步减轻混合痔患者PPH术后的疼痛体验,降低焦虑和抑郁风险,改善康复质量,是一种新型优质护理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痔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跨理论模型 护理 疼痛 焦虑 抑郁 康复
下载PDF
慢性腰痛临床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
18
作者 邹梦迪 谭淏尹 +2 位作者 文雅倩 潘华峰 陈楚杰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55-360,共6页
目的 探究慢性腰痛相关致病因素,建立并验证慢性腰痛临床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慢性腰痛危险因素调查问卷,于2022年5-10月,对四川省成都市火车南站、龙州路等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760名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信息。使... 目的 探究慢性腰痛相关致病因素,建立并验证慢性腰痛临床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慢性腰痛危险因素调查问卷,于2022年5-10月,对四川省成都市火车南站、龙州路等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760名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信息。使用LASSO回归筛选潜在危险因素,以Logistic回归建立慢性腰痛临床预测模型,并验证模型准确性。通过ROC曲线、AUC值来判断模型的区分度,HL拟合优度检验、校准曲线图和计算C指数来判断模型的准确度。用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检验模型的内部稳定性,并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 760名研究对象中有慢性腰痛434人,患病率为56.8%,通过LASSO回归从27个潜在因素中筛选出7个相关因素,其中6个是慢性腰痛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区分度C指数为0.815(95%CI:0.772~0.857)、准确度C指数为0.778(95%CI:0.772~0.857)。结论 以患者年龄、工作要求、桌椅舒适度、社会支持程度、运动强度、三餐是否规律构建的慢性腰痛预测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患者慢性腰痛的患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腰痛 危险因素 临床模型 列线图
下载PDF
多学科协作教学模式在胸痛护理培训中的应用
19
作者 梁慧 徐月美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77-182,共6页
目的:将多学科协作教学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应用于胸痛护理培训并评价其效果。方法:将南昌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两个不同院区的在职护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均来自心血管内科、急诊科或CCU,2组研究对象各32例,... 目的:将多学科协作教学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应用于胸痛护理培训并评价其效果。方法:将南昌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两个不同院区的在职护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均来自心血管内科、急诊科或CCU,2组研究对象各32例,共64例。其中观察组进行基于MDT的胸痛护理培训,对照组按常规培训,观察2组培训护士首次医疗接触至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至首份心电图确诊时间、抽血到肌钙蛋白报告时间、门-球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以及急性胸痛患者在就诊期间意外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所护理患者的首次医疗接触至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至首份心电图确诊时间、抽血到肌钙蛋白报告时间、门-球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以及急性胸痛患者在就诊期间意外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MDT融入胸痛护理培训,有助于护士熟知并掌握胸痛急救处理,在急救过程中灵活应变,有效缩短胸痛患者救治中的多项重要时间;对提升高危胸痛患者救治效率、提高胸痛护士护理能力,改善胸痛患者预后,降低患者就诊期间意外不良事件发生率有重要意义,是临床可积极应用的培训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协作教学模式 胸痛 护士 培训模式 护理
下载PDF
产后慢性腰痛的预测模型建立及验证
20
作者 吴晶晶 周红 陈琪珍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2期276-280,共5页
目的构建产后慢性腰痛的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于本院生产的产妇147例为建模组,2021年4月~2022年4月生产的产妇56例为验证组。对建模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 目的构建产后慢性腰痛的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于本院生产的产妇147例为建模组,2021年4月~2022年4月生产的产妇56例为验证组。对建模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及Hosmer-Lemeshow检验验证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并在验证组中验证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建模组产后慢性腰痛41例,发生率为27.8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育次数(OR=2.860,95%CI:1.050~7.778)、分娩方式(OR=2.844,95%CI:1.279~6.321)、孕期体质量增加(OR=2.604,95%CI:1.043~6.498)、妊娠期间腰痛史(OR=3.571,95%CI:1.608~7.933)为产后慢性腰痛的影响因素(P<0.05)。据此构建产后慢性腰痛的预测模型如下:Prob=1/e^(^-Y),Y=1.806-1.051×生育次数-1.045×分娩方式-0.957×孕期体质量增加-1.273×妊娠期间腰痛史。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的敏感度为82.54%,特异度为76.19%,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31(95%CI:0.761~0.888);在验证组中验证该模型,敏感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79.37%、73.81%、0.801(95%CI:0.727~0.862),总体预测准确率为85.71%,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该模型有较好的校准度(χ^(2)=7.531,P=0.406)。结论生育次数、分娩方式、孕期体质量增加、妊娠期间腰痛史均为影响产后慢性腰痛发生的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影响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可为临床早期识别产后慢性腰痛的高风险产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产妇 腰痛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