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6篇文章
< 1 2 1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atural Walls of Anatolia: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ş Kayalıkları as a structural landform (Sivas, Türkiye)
1
作者 UZUN Ali AYLAR Faruk +3 位作者 ZEYBEK Halil Ibrahim GÜRGÖZE Serkan BAHADIR Muhammet ALEMDAĞ Selçuk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7期1807-1823,共17页
The Diş Kayalıkları is one of the largest and most striking examples of crests in the world and is located between Eskidere and Boğazören villages of the İmranlı district of the Sivas province in Turkey. The cres... The Diş Kayalıkları is one of the largest and most striking examples of crests in the world and is located between Eskidere and Boğazören villages of the İmranlı district of the Sivas province in Turkey. The crests, which resemble castle walls when viewed from afar, have a real wall pattern due to the right-angled crack system of the bedrock when viewed closely. This study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Diş Kayalıkları and determining how the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Diş Kayalıkları took place and how the current formation mechanism continues. In the region, the mid-latitude continental climate prevails with cold humid winters and warm dry summers. The bedrock consists of Miocene bedded deposits of different resistance, folded by young tectonic movements. Diş Kayalıkları was formed by selective erosion of less resistant terrain around a pack of resistant rock on the steeper southern slope of an asymmetrical anticline. It has a length of 4750 m in the approximately northwest-southeast direction, a maximum height of 30 m, and a width varying between 5 and 8 m. In the present morphological appearance of the Diş Kayalıkları, it can be stated that the structure formed after the tectonic formation process was eroded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local climate and crest formation was realized. In the following process, the crest experienced a polycyclic process where different landforms were formed. There are smaller landforms such as karren, cave and rock window on Diş Kayalıkları, and macrofossil beds in some places. This highly attractive geomorphosite, unknown to wider public, should be investigated from various scientific aspects and should be brought to regional tourism by making the necessary infrastructure and promotion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landform CREST Geosite DişKayalıkları Sivas
下载PDF
Hierarchical pattern recognition of landform elements considering scale adaptation
2
作者 XU Yue-xue ZHU Hong-chun +1 位作者 LI Jin-yu ZHANG Sheng-ji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7期2003-2014,共12页
Landform elements with varying morphologies and spatial arrangements are recognized as feature indicator of landform classification and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geomorphological studies.Differential geometry method has... Landform elements with varying morphologies and spatial arrangements are recognized as feature indicator of landform classification and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geomorphological studies.Differential geometry method has been extensively applied in prior landform element research,while its efficacy in differentiating simila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remains inadequate to date.To reduce reliance on geomorphometric variables and increase awareness of landform patterns,geomorphons method was generated in previous study corresponding to specific landform reclassification map based on lookup table.Besides,to address the problem of feature similarity,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was proposed and effectively utilized for terrain recognition through the analytical strategy of fuzzy gradient features.Thus,combin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se two aspects,a hierarchical framework wa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for landform element pattern recognition considering the morphology and hierarchy factors.First,the local triplet patterns derived from geomorphons were enhanced by setting the flatness threshold,and subsequently adopted for the primary landform element recognition.Then,as geomorphic units with the same morphology possess different spatial analytical scales,the unidentified landform elements under the principle of scale adaptation were determined by calculating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entropy information.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proposed method,the sampling poin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NASADEM data and then validated against a real 3D terrain model.Quantitative results of landform element pattern recognition demonstrate that our approach can reach above 77%average accuracy.Additionally,it delineates local details more effectively than geomorphons in visual assessment,resulting in a 7%accuracy improvement in overall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landform elements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Scale adapta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下载PDF
Ground fissure development regularity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hallow buried coal seam mining with Karst landform in Jiaozi coal mine: a case study
3
作者 ZHU Heng-zho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10期3101-3120,共20页
A comprehensive study was undertaken at Jiaozi coal mine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regularity of ground fissures in shallow buried coal seam mining with Karst landform,shedding light on the development type,geogr... A comprehensive study was undertaken at Jiaozi coal mine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regularity of ground fissures in shallow buried coal seam mining with Karst landform,shedding light on the development type,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dynamic development process,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se ground fissures by employing field monitoring,numerical simulation,and theoretical analysis.Th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ground fissure development has an obvious feature of subregion,and i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opography.Tensile type,open type,and stepped type are three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ground fissure.Ground fissures emerge dynamically as the panel advances,and they typically develop with a distance of less than periodic weighting step distance in advance of panel advancing position.Ground fissures present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feature,temporary fissure has the ability of self-healing.The dynamic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round fissure with closed-distance coal seam repeated mining is expounded,and the development scale is a dynamic development stage of“closure→expansion→stabilized”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development sca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psoil deformation,the computation model considering two points movement vectors towards two directions of the gob and the ground surface is established,the development criterion considering the critical deformation value of topsoil is obtained.The mechanical model of hinged structure of inclined body is proposed to clarify the ground fissure development,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lope activity and ground fissure development is expounded.These research results fulfill the gap of ground fissures about development regularity and formation mechanism,and can contribute to ground fissur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with Karst land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st landform Shallow buried coal seam Development regularity Formation mechanism Ground fissure Repeated mining
下载PDF
江西丹霞地貌演化阶段与分布及其构造控制探讨
4
作者 姜勇彪 郭福生 +8 位作者 黎广荣 李蓉 楼法生 汪震 陈留勤 郄海满 闫罗彬 李益朝 凡秀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8,共15页
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江西省内沿区域性断裂构造发育30余个断陷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陆相碎屑岩,为丹霞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已发现的228处丹霞地貌点主要分布于江西东部武夷山北麓和西麓的红层盆地内。利用面积—高程积分法,... 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江西省内沿区域性断裂构造发育30余个断陷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陆相碎屑岩,为丹霞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已发现的228处丹霞地貌点主要分布于江西东部武夷山北麓和西麓的红层盆地内。利用面积—高程积分法,对江西省9个盆地的丹霞地貌演化阶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省内丹霞地貌景区的面积—高程HI为0.17~0.52,平均为0.38,即其演化阶段处于壮年晚期至老年早期,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由南向北,由壮年期转为老年期的趋势。该趋势可能与武夷山的构造隆升有关。构造分析显示,节理与武夷山的隆升对江西丹霞地貌演化起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1)龙虎山、九仙湖、仙岩、蛤蟆坞、赭亭山、龟峰等地发育的崖壁、一线天、巷谷、石墙、石寨、峰丛、峰林等丹霞典型景观均与节理有关。(2)流水侵蚀等外营力的作用对丹霞地貌的剥露、削平起重要作用,统计表明距离武夷山越近,丹霞地貌山峰越密集、崖壁越陡峻,指示武夷山的隆升与丹霞地貌的发育有直接关系。总体来看,江西省内的红层为丹霞地貌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武夷山的隆升控制了丹霞地貌的分布。值得注意的是,丹霞地貌区的节理构造是否与武夷山的隆升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 丹霞地貌 演化阶段 断裂构造 江西省
下载PDF
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提高冰川地貌表达维度的研究
5
作者 刘强 刘金花 +4 位作者 王磊斌 陈鑫 赵志斌 赵晓艳 李英奎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3期1087-1098,共12页
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含有重要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是鉴别冰川作用范围和性质的标志,也是冰川动力学研究的基础。冰川地貌的表达研究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冰川地貌制图方案,为冰川形成过程、冰川类型及冰川作用的动力... 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含有重要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是鉴别冰川作用范围和性质的标志,也是冰川动力学研究的基础。冰川地貌的表达研究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冰川地貌制图方案,为冰川形成过程、冰川类型及冰川作用的动力学特征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冰川地貌专题图的专业性为古冰川重建和古环境研究提供支撑的同时,也提高了非专业人士的解读难度。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地图、混合现实地图、微地图、语义地图和隐喻地图等的泛地图表达机制提供了更多维度的表达方案,在传统的空间几何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状态和读图者视角等维度,为冰川地貌表达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使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构建了卡若拉冰川西沟的交互式三维冰川地貌场景,增加了三维、动态和读图者视角等表达维度。通过前期研究工作基础(沉积物特征、测年等工作)对场景内典型的冰川地貌进行标注,将前期冰川地貌的研究认识与VR场景进行较好的对应。该场景可以720°自由变换,包含末次冰盛期-晚冰期、早全新世、新冰期、小冰期和现代冰川共40个分场景,可以激发读图者的沉浸感、交互感和构想感。VR等技术对冰川地貌进行泛地图式的更多维度表达,可以为冰川地貌教学、科普及学术交流提供良好的交互式三维冰川地貌素材,也可以辅助读者更加准确地判别冰川遗迹和认知冰川发育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地貌 虚拟现实 读图者视角 可视化维度 卡若拉冰川
下载PDF
基于井震融合的碳酸盐岩古岩溶残丘储层刻画方法
6
作者 夏国朝 刘凤和 +3 位作者 杨艳 周宗良 何雄涛 张凡磊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4年第1期62-71,共10页
北大港构造带千米桥奥陶系潜山顶部发育的碳酸盐岩古岩溶残丘作为一种重要的古地貌和油气储集单元,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有效地刻画古岩溶残丘储层对于残丘储层的油气运移聚集分析及勘探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应用地震印模法... 北大港构造带千米桥奥陶系潜山顶部发育的碳酸盐岩古岩溶残丘作为一种重要的古地貌和油气储集单元,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有效地刻画古岩溶残丘储层对于残丘储层的油气运移聚集分析及勘探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应用地震印模法对千米桥奥陶系潜山风化壳岩溶古地貌进行精细刻画,揭示该区发育5个岩溶残丘,4个岩溶沟谷,表现为山上有山的特征;同时井震融合分析认为潜山风化壳储层大多分布在风化壳面以下0~200 m范围内,主潜山各区块风化壳残余厚度差别较大,岩溶残丘之上构造高点残余厚度大。通过成像测井和常规测井曲线上异常显示识别残丘风化壳内幕发育的岩溶洞穴,主要有大溶洞和中小溶蚀孔洞两种。应用提频地震体开展正演模拟,明确优势缝洞体储层的地震反射特征,结合张量方向场裂缝定量预测技术,能精细地预测碳酸盐岩缝洞复合体储层,以指导残丘风化壳储层油气潜力目标区的评价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残丘 井震融合 古地貌恢复 张量方向场 岩溶储层
下载PDF
峨眉山玄武岩与台状山地地貌
7
作者 罗成德 孙永兴 王付军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2-57,共6页
广泛分布于云、贵、川三省的二叠纪至三叠纪的峨眉山玄武岩是我国唯一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大火成岩省。其中,晚二叠世地幔柱活动喷发形成的峨眉山玄武岩面积达26万km2,形成了风光旖旎多彩地貌,是国内潜在的宝贵旅游资源之一。其中扬子板... 广泛分布于云、贵、川三省的二叠纪至三叠纪的峨眉山玄武岩是我国唯一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大火成岩省。其中,晚二叠世地幔柱活动喷发形成的峨眉山玄武岩面积达26万km2,形成了风光旖旎多彩地貌,是国内潜在的宝贵旅游资源之一。其中扬子板块西沿陆相喷发的“厚层”以钙碱性玄武岩、致密性和杏仁状构造玄武岩为主,形成了北起瓦屋山,南到大山包独特的桌山式玄武岩和斜台式玄武岩台状山地,是国内可贵的旅游地貌资源。在此,初步揭示峨眉山玄武岩台状地貌的特征,提出峨眉山玄武岩台状地貌在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以期引起学者们对这一宝贵旅游资源的进一步研究与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玄武岩 台状山地 旅游地貌
下载PDF
声学探测技术在海上风电桩基检测中的应用
8
作者 刘云彤 吉鹏程 胡梦涛 《海洋测绘》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1,共5页
海上风机维护是保障海上风电场正常运行的重要工作,水声学海底探测方法在海上风电场运维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提出在风电桩基检测中综合使用多波束测深仪、侧扫声纳、浅地层剖面仪的联合探测作业技术,利用多波束获取全覆盖水深地形,利... 海上风机维护是保障海上风电场正常运行的重要工作,水声学海底探测方法在海上风电场运维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提出在风电桩基检测中综合使用多波束测深仪、侧扫声纳、浅地层剖面仪的联合探测作业技术,利用多波束获取全覆盖水深地形,利用侧扫声纳获取海底地貌,利用浅地层剖面仪获取海缆埋藏状态,通过对3类声纳数据综合分析,确定风电桩基及附近地形、地貌、电缆等的位置、深度、状态等信息。将该方法应用于阳江风电场故障风机抢修项目中,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实践表明:该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海上风电桩基检测等海洋工程领域,对其他海上风电场桩基检测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声学探测 海上风电桩基检测 海底地形测量 海缆路由探测 海底地貌扫测
下载PDF
汕头市礐石花岗岩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
9
作者 邱明昆 王为 +3 位作者 温小浩 陈敏 王晨 冯静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3-414,共12页
以广东汕头礐石地区景区内各类花岗岩地貌为研究对象,利用地表调查和洞穴调查,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礐石地区花岗岩的地貌特征、成因及形成年代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礐石山由燕山晚期花岗岩构成,于中更新世晚期之前就受风化作用;... 以广东汕头礐石地区景区内各类花岗岩地貌为研究对象,利用地表调查和洞穴调查,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礐石地区花岗岩的地貌特征、成因及形成年代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礐石山由燕山晚期花岗岩构成,于中更新世晚期之前就受风化作用;礐石花岗岩石节理的性质和礐石地区高温多雨的热带季风气候下产生的风化作用,是形成礐石花岗岩地貌的基本因素;礐石地区花岗岩山体主要分为石蛋山、峰林山、馒头山3种类型;洞穴可划分石核洞,崩塌洞穴,裂隙洞和龛4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地貌 控制因素 形成年代 石蛋山 礐石 汕头
下载PDF
暖湿化气候情景下喀斯特木本植物群落构建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橼锰 税伟 +3 位作者 江聪 简小枚 郭平平 朱粟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52-2463,共12页
云南喀斯特区域是滇桂黔岩溶石漠化重点治理区之一,探讨气候暖湿化下植物群落演替阶段的构建特征是生态恢复和森林管理可持续的关键。以气候暖湿化为背景,将喀斯特天坑作为天然“开顶式气室”,天坑南坡地下森林为群落演替顶极。联合系... 云南喀斯特区域是滇桂黔岩溶石漠化重点治理区之一,探讨气候暖湿化下植物群落演替阶段的构建特征是生态恢复和森林管理可持续的关键。以气候暖湿化为背景,将喀斯特天坑作为天然“开顶式气室”,天坑南坡地下森林为群落演替顶极。联合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探讨演替序列(坑外针阔混交林,坑外常绿阔叶林,坑内常绿阔叶林)的群落构建机制。结果发现:(1)演替前期植物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较弱,叶长宽比、叶面积、叶厚度和比叶面积的系统发育信号显著,但功能性状的保守性较弱;演替后期植物性状转为趋同进化,系统发育信号均不显著。(2)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系统发育多样性逐渐降低,并与物种丰富度显著正相关。(3)系统发育指数NRI(净亲缘指数)和NTI(最近种间亲缘指数)由小于0转为大于0,功能性状结构指数TraitSESMPD(标准化平均配对性状距离指数)和TraitSESMNTD(标准化平均最近相邻性状距离指数)均大于0。演替阶段的群落构建过程由生境过滤和物种间相互作用所主导。(4)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结构指数主要与土壤含水量、全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负相关。演替阶段下土壤水分和养分受限时群落趋于聚集,群落构建过程支持生态位假说。研究可为喀斯特植物群落构建机制提供新思路,可为群落结构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状 系统发育 群落构建 喀斯特
下载PDF
构造运动与地貌实验虚拟仿真设计与建设
11
作者 易层 丁树文 +3 位作者 林丽蓉 石磊 谭文峰 刘凡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7-121,134,共6页
构造运动与地貌教学内容具有时间尺度长、空间尺度大、动态演化复杂等特点,是“地质与地貌学”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虚拟仿真技术,建立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地貌类型、我国典型地貌分布和地貌物质组成4个模块,由宏观、中观到微观... 构造运动与地貌教学内容具有时间尺度长、空间尺度大、动态演化复杂等特点,是“地质与地貌学”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虚拟仿真技术,建立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地貌类型、我国典型地貌分布和地貌物质组成4个模块,由宏观、中观到微观模拟高风险、高成本、极端环境的实验,解决地质类实践教学难开展、地球深部不可见、学生难理解等问题,提升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教学 构造运动与地貌 虚拟仿真 人才培养
下载PDF
等高线形态知识与图神经网络联合作用下的黄土地貌类型识别
12
作者 孔博 艾廷华 +3 位作者 杨敏 吴昊 余华飞 肖天元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4-1164,共11页
地貌类型识别是多因素联合影响下的复杂决策问题。由于地貌区域环境的广泛性、差异性及地学要素作用的复杂性,简单地引入人工智能方法,通过典型样本监督学习并不能获得该问题的满意结果。因此,本文尝试将等高线形态知识这种测绘自然智... 地貌类型识别是多因素联合影响下的复杂决策问题。由于地貌区域环境的广泛性、差异性及地学要素作用的复杂性,简单地引入人工智能方法,通过典型样本监督学习并不能获得该问题的满意结果。因此,本文尝试将等高线形态知识这种测绘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结合,在地形形态表达规则和典型地貌类型样本训练联合驱动下,开展混合智能下黄土地貌类型识别研究,提出了整合等高线形态知识与带池化操作图神经网络(graph neural network,GNN)的地貌类型识别方法。本文方法将地貌单元的等高线建模为图结构,并将提取的等高线顶点的形态知识嵌入图节点中,采用带池化操作的GNN模型,挖掘图结构中的高层次特征和上下文信息,以识别地貌类型识别。试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在黄土地貌类型识别上的有效性:在测试数据上获得了86.1%的F 1值,比两个对比方法高出3.0%~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貌 模式识别 等高线数据 图神经网络
下载PDF
青藏高寒区隆子县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其与地形地貌关系
13
作者 吕丽花 陈俊旭 +4 位作者 胡智文 赵志芳 邵毕涛 马少杰 彭钰博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3,共8页
以青藏高寒区隆子县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高清影像,采取目视解译结合实地考察的方式,获取隆子县居民点数据,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坡向变率、地面粗糙度、高程变异系数和地貌类型8个因子,运用空间热点探测分析居民点规模分... 以青藏高寒区隆子县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高清影像,采取目视解译结合实地考察的方式,获取隆子县居民点数据,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坡向变率、地面粗糙度、高程变异系数和地貌类型8个因子,运用空间热点探测分析居民点规模分布“冷热点”,利用分布指数和信息熵探讨了隆子县居民点分布格局,通过变维分形揭示了居民点分布与地形地貌的关系.结果表明:(1)隆子县居民点分布以集群型小型居民点为主要特征,规模分布“冷热点”分异明显,热点主要分布在隆子镇,冷点主要分布在雪萨乡;(2)居民点在其分布的优势地形位上,其有序程度也相对较高.居民点在高程3 500~4 000 m,坡度小于2°,北坡坡向,地形起伏度15 m以下,坡向变率5°~10°,地面粗糙度小于1.01、高程变异系数为0.001~0.005的地形位和砂砾质冲洪积平原地貌上的有序性最强,这些地形位大多是居民点分布的优势地形位;(3)地形地貌对隆子县居民点分布及其发展影响的降序排序依次为地貌类型>高程>坡度>高程变异系数>坡向变率>坡向>地形起伏度>地面粗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点分布 地形地貌 变维分形 隆子县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地貌地区GNSS站坐标时间序列特性研究
14
作者 姚秀光 郭金城 +2 位作者 严梦琪 陈新欣 李静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5,共6页
使用GAMIT/GLOBK10.71软件解算贵州省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GZCORS)25个基准站数据,获得各站单天解坐标时间序列。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站坐标共模误差,利用谱分析法分析共模误差基本特性,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确定站点最优噪声模型... 使用GAMIT/GLOBK10.71软件解算贵州省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GZCORS)25个基准站数据,获得各站单天解坐标时间序列。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站坐标共模误差,利用谱分析法分析共模误差基本特性,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确定站点最优噪声模型及其运动速度。结果表明,GZCORS坐标序列共模误差中包含有周期项,N方向最大振幅周期分别出现在0.2周/a、1.2周/a、3.2周/a和4.2周/a;GZCORS站点最优噪声模型以WN+FN和WN+GM为主,剔除共模误差后,36%的测站分量噪声特性发生变化;剔除共模误差后,坐标时间序列噪声水平明显降低,各坐标分量速度参数的估计精度均有明显提升,其中N、E、U分量分别提高52%、56%和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时间序列分析 共模误差 噪声模型 喀斯特地貌
下载PDF
一种基于地貌—斜坡结构划分斜坡单元的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
15
作者 陈刚 程光军 +2 位作者 彭双庆 张伟 王丽萍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31-235,共5页
针对水文分析法划分斜坡单元无法揭示地质环境边界特征,不利于高精度滑坡评价问题。笔者等以涪陵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地形地貌、斜坡结构类型提出一种基于地貌—斜坡结构法划分斜坡单元的方法。从面积极差、形态指数两参数与水文分析法进... 针对水文分析法划分斜坡单元无法揭示地质环境边界特征,不利于高精度滑坡评价问题。笔者等以涪陵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地形地貌、斜坡结构类型提出一种基于地貌—斜坡结构法划分斜坡单元的方法。从面积极差、形态指数两参数与水文分析法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并选取8个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多因子综合叠加模型,对两类方法下滑坡易发性进行精度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单元 斜坡结构 易发性 地貌
下载PDF
海岸带动态演变与韧性研究进展
16
作者 朱钰 周嬴涛 +2 位作者 薛玉龙 冯曦 冯卫兵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12,共8页
海岸带作为海陆缓冲地带,长久以来发挥着保护陆域免受海洋灾害影响的重要作用。在遭受灾害带来的外界干扰时(例如风暴、海平面上升、海岸线侵蚀等),海岸带系统具备抵抗、恢复及适应该负面影响的能力,这种与变化环境相适应的能力被称为... 海岸带作为海陆缓冲地带,长久以来发挥着保护陆域免受海洋灾害影响的重要作用。在遭受灾害带来的外界干扰时(例如风暴、海平面上升、海岸线侵蚀等),海岸带系统具备抵抗、恢复及适应该负面影响的能力,这种与变化环境相适应的能力被称为海岸带韧性。然而人类文明发展以来,长期大规模的干扰活动削弱了海岸带韧性,破坏了海岸带动态演变过程中动力地貌的平衡。因此,本文从海岸带地貌演变的特征展开,总结现有的海岸带侵蚀机理研究成果,指出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目前热点的海岸带韧性与灾后恢复机理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同时结合近年来新兴研究方向指出现有研究内容的不足之处,最后展望了“海洋十年行动计划”背景下海岸带综合开发与管理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海岸带韧性 海岸地貌演变 动态平衡 海洋十年行动计划
下载PDF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地质遗迹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17
作者 魏泽昳 李向东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8-200,共13页
文章在收集详细地质遗迹野外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滇东北地区昭通市昭阳区的各种地质遗迹进行综合分类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昭阳区地质遗迹可分为西部和东部2大区片,西部为以大山包为代表的玄武岩台地,集火山岩地貌、高原湖泊和湿地为一... 文章在收集详细地质遗迹野外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滇东北地区昭通市昭阳区的各种地质遗迹进行综合分类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昭阳区地质遗迹可分为西部和东部2大区片,西部为以大山包为代表的玄武岩台地,集火山岩地貌、高原湖泊和湿地为一体;东部为以昭通山间盆地为中心的碳酸盐岩岩溶地貌,附有古生物化石景观;碳酸盐岩、泥页岩、砂岩、玄武岩等丰富的岩性及其他作为隔水岩系和含水岩系的相间分布为岩溶作用和岩溶地貌的差异奠定了基础;不同程度的断裂-褶皱形成的构造地貌是现今东、西地质遗迹分异的主控因素;地层岩性-构造地貌背景下的水文条件为塑造丰富的地质景观提供了外部动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 玄武岩台地 生物化石 岩溶地貌 滇东北地区
下载PDF
基岩地质差异对活动断层地表几何形态的控制作用——以祁连山北缘佛洞庙-红崖子断层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勇忠 李占飞 +4 位作者 任俊杰 徐锡伟 李康 程佳 康文君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8-362,共15页
全球广泛分布的活动断层是孕育地表破裂型强震的天然载体,地球科学观测揭示活动断层的先存几何结构对地震地表破裂的发育演化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目前针对活动断层地表构造变形特征与基岩地质背景关系的研究较少且仅局限于高温高压岩... 全球广泛分布的活动断层是孕育地表破裂型强震的天然载体,地球科学观测揭示活动断层的先存几何结构对地震地表破裂的发育演化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目前针对活动断层地表构造变形特征与基岩地质背景关系的研究较少且仅局限于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尺度,缺乏数百千米尺度天然活动断层结构特征的直接参考,尤其是关于活动逆冲断层的研究相对更少。不断发展的高精度对地观测技术和活动构造定量研究方法能够更加精细地刻画活动断层大尺度几何结构,清晰揭示断层多参数错断地貌特征,深化断层活动行为的定量研究。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佛洞庙-红崖子逆冲断层上长约120 km的高精度地形数据(分辨率为0.5 m),系统分析了该断层浅表错断地貌参数特征,并将其与基岩地质背景进行综合对比。研究结果揭示出断层上断错地貌参数显著变化区与断层上盘沿走向的基岩地质界限、断层分段位置以及垂直位移显著衰减区明显对应。对比断层东段和西段,佛洞庙-红崖子断层中段志留系花岗岩发育区几何结构更加粗糙且浅表变形带宽度更大,断层阶跃宽度分布沿断层的变化也更为剧烈。研究结果进一步提示基岩地质背景对逆冲断层的浅表构造变形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在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分析中也需要关注基础地质背景可能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层 错断地貌 基岩地质 构造变形
下载PDF
湘渝黔地区奥陶系红色岩溶地貌与沉积作用关系
19
作者 陈友智 姜伏伟 +3 位作者 陈颖 杨贵来 于宁 苏孝良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4-703,共10页
文章基于野外露头观测、薄片观察、牙形石研究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从沉积角度探讨了风化作用与湘渝黔地区奥陶系红色岩溶地貌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同生成岩阶段,大气氧含量的增加,浅海陆棚水底氧化,陆源碎屑中铁离子被氧化形成Fe_(2)O_... 文章基于野外露头观测、薄片观察、牙形石研究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从沉积角度探讨了风化作用与湘渝黔地区奥陶系红色岩溶地貌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同生成岩阶段,大气氧含量的增加,浅海陆棚水底氧化,陆源碎屑中铁离子被氧化形成Fe_(2)O_(3)进入沉积地层,奠定了地貌颜色;受岩相古地理的影响,早中奥陶世大湾期中上扬子地块自西向东岩相存在分带性,岩溶地貌仅出现在以武汉-松滋-松桃-黄平为中心的浅海陆棚碳酸盐岩弧形相带上;沉积微相决定碳酸盐岩孔隙大小与结构影响风化作用,岩石之间差异风化造就地貌凹凸形;米兰科维奇旋回导致牯牛潭组泥质灰岩与生物碎屑泥晶灰岩相互叠置,环潮坪型米级旋回造就出岩溶地貌的韵律性;灰岩中不溶残余物黏土矿物种类及含量暗示其沉积物源与埋藏史的差异,并影响岩层水化膨胀律和抗风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岩溶地貌 沉积作用 沉积相 野外露头 沉积旋回
下载PDF
雷琼火山区地质地貌及年代学特征
20
作者 丁冉 李霓 《内陆地震》 2024年第1期22-33,共12页
为了深入认识雷琼火山区,搜集了前人在雷琼地区所做的相关研究,对本区的火山地质地貌及年代学特征进行概述。资料显示,雷琼地区受到板块运动和地幔柱活动的共同影响,被NW、NE和EW向三组断裂带控制,火山活动强烈。在雷州半岛EW向黄坡—... 为了深入认识雷琼火山区,搜集了前人在雷琼地区所做的相关研究,对本区的火山地质地貌及年代学特征进行概述。资料显示,雷琼地区受到板块运动和地幔柱活动的共同影响,被NW、NE和EW向三组断裂带控制,火山活动强烈。在雷州半岛EW向黄坡—界炮断裂带和海南岛北部EW向王武—文教断裂带中间形成了雷琼坳陷盆地,该盆地内存在大量的基性玄武岩喷发。雷琼地区火山活动呈现多期次、多旋回、迁移性的特点,存在爆发相、喷溢相和喷溢—沉积相3种火山作用方式,形成了熔岩台地、火山锥、玛珥湖、火山穹隆和熔岩隧道等火山地貌类型。雷琼地区岩浆活动始于渐新世晚期,在更新世最为广泛,之后火山活动衰落并在全新世结束。前人用K-Ar、Ar-Ar、热释光和^(14)C等多种测年方法得到的雷琼火山区的年代学数据,结果显示区内火山岩的年龄范围在34.78~0.01 Ma之间,并将火山活动分为6个阶段: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琼火山区 火山地质 火山地貌 年代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