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东准噶尔地区早泥盆世软舌螺的发现及其古生态和古地理意义
1
作者 黄烈斌 刘一龙 +2 位作者 纵瑞文 高丹霞 申岑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7-400,共14页
本文首次系统报道了来自中国新疆东准噶尔地区早泥盆世地层中的软舌螺化石,共计3属3种,分别为:王氏富蕴螺Fuyunotheca wangi gen.et sp.no v.,施氏纵肋螺Costulatotheca schleigeri Earp,2019和奥氏螺未定种Ottomarites sp.。其中,王氏... 本文首次系统报道了来自中国新疆东准噶尔地区早泥盆世地层中的软舌螺化石,共计3属3种,分别为:王氏富蕴螺Fuyunotheca wangi gen.et sp.no v.,施氏纵肋螺Costulatotheca schleigeri Earp,2019和奥氏螺未定种Ottomarites sp.。其中,王氏富蕴螺作为首次发现的新属种,典型特征为横切面呈扁椭圆形至亚三角形,背部膨胀,具有1条贯穿壳体的背中脊,腹部较平至微微凸起,壳体前1/3处具有横向成组的肋,整个壳体装饰着横向比纵向明显的细线。古生态学分析表明,王氏富蕴螺是一类生活在具有一定水动力的、富氧的正常浅海环境中的软舌螺。另外,笔者总结了包括新属种在内的目前所有报道过的整个泥盆纪产出的软舌螺的有效属种(不包括未定种和未定属),共计来自11个国家12个地区的14属66种,依据其古地理分布特征,认为泥盆纪的软舌螺主要分布在南半球的劳俄大陆和冈瓦纳大陆附近,其他地区仅零星出现。此次新疆东准噶尔地区软舌螺化石的发现,不仅扩大了早泥盆世软舌螺类的古地理分布范围,同时为洲际间的地层对比提供了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舌螺 早泥盆世 古生态 古地理 东准噶尔
下载PDF
西藏台错古湖沉积物中的硅藻及其古环境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家英 郑锦平 魏乐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5-302,i001-i002,共10页
根据硅藻组成、丰度及其生态特征的研究,可以恢复西藏台错古湖地区的古气候演变:在17.8~16.0kaBP经历了气候严寒期;16.0~13.9kaBP为回暖期;在11.5~10.7kaBP气候发生波动性变化,从较暖湿期到寒冷干旱的新仙女木期;在10.4~9.0kaBP气... 根据硅藻组成、丰度及其生态特征的研究,可以恢复西藏台错古湖地区的古气候演变:在17.8~16.0kaBP经历了气候严寒期;16.0~13.9kaBP为回暖期;在11.5~10.7kaBP气候发生波动性变化,从较暖湿期到寒冷干旱的新仙女木期;在10.4~9.0kaBP气候略有变化,但总体上仍处于寒冷干旱期;在9.0~8.2kaBP转为为凉干期;6.3~5.4kaBP变为暖湿期;在5.4~4.5kaBP变为温暖、干旱期。由此可以看出,该区古气候演变除有仟年级的变化周期外,还可能存在有百年的气候期。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台错古湖随着古气候的演变,经历了缓慢扩张,湖水变深,而后又缓慢萎缩,湖水变浅,直至强烈的持续干旱,导致湖泊水位的聚降,使湖泊干枯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湖 硅藻 西藏 古环境 沉积物 古气候演变 新仙女木期 更新世晚期 生态特征 变化周期 持续干旱 湖泊水位 干旱期 BP 波动性 气候期 寒冷 丰度 严寒 暖期 变浅
下载PDF
塔中隆起上奥陶统凯迪阶良里塔格组生物群及其古生态特征 被引量:27
3
作者 杨海军 王建坡 +4 位作者 黄智斌 姚小刚 张园园 马俊业 李越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9-122,共14页
塔中隆起区的良里塔格组含菌藻类微生物岩、植物类的钙藻、原生动物中的有孔虫、后生动物中的海绵、珊瑚、苔藓虫、介形类、三叶虫、腹足类、腕足动物、棘皮动物等化石门类。根据其生物成分的埋葬学特征,分为原地或近源成分占优势的群... 塔中隆起区的良里塔格组含菌藻类微生物岩、植物类的钙藻、原生动物中的有孔虫、后生动物中的海绵、珊瑚、苔藓虫、介形类、三叶虫、腹足类、腕足动物、棘皮动物等化石门类。根据其生物成分的埋葬学特征,分为原地或近源成分占优势的群落和远源异地成分占优势的组合,群落和组合的类型展布受水深、水动力、坡折带地貌等因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群 古生态 良里塔格组 凯迪阶 塔中隆起
下载PDF
六盘山地区寺口子剖面早白垩世晚期的孢粉组合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明震 戴霜 +5 位作者 张永全 苗运法 刘俊伟 黄永波 赵杰 刘学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9-108,共10页
研究白垩纪植物演替与气候变化对认识现今生态环境形成过程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在我国六盘山地区下白垩统六盘山群中发现的45属孢粉化石,探讨了孢粉组合、古生态与古气候变化特征。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为主,蕨类植物次之,前者以松... 研究白垩纪植物演替与气候变化对认识现今生态环境形成过程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在我国六盘山地区下白垩统六盘山群中发现的45属孢粉化石,探讨了孢粉组合、古生态与古气候变化特征。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为主,蕨类植物次之,前者以松柏纲松杉目占优势,以掌鳞杉(Cheirolepidiaceae)科最为繁盛,尼藤目麻黄科(Ephedraceae)和苏铁目或银杏目占有很大比例;后者以真蕨目包括海金沙科(Lygodiaceae)、莎草蕨科(Schizaeaceae)为主。表明当时植物具有比较明显的多样性,既有生长于远处高山的松杉类高大植物,又有近湖低山及湖岸一带的掌鳞杉科及蕨类植物,湖泊水体中生长着淡水藻类。孢粉植物群的这种特征揭示出该地区在早白垩世晚期气候炎热干燥,并且可以划分为116~112 Ma的气温相对较低和112~103 Ma的气温波动升高两个阶段,这种变化与全球古气候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寺口子剖面孢粉记录的气候变化与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响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古生态 古气候 早白垩世 六盘山盆地
下载PDF
浙江新昌硅化木赋存地层岩石学与古生态环境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董传万 竺国强 +1 位作者 俞仲辉 高善坤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02-208,共7页
在新昌早白垩世盆地中存在丰富的硅化木 ,它们是重要而又典型的古植物地质遗迹 .新昌硅化木赋存的地层为早白垩世馆头组 ,其岩石类型包括砾岩、岩屑长石砂岩 /长石岩屑砂岩、粘土岩 ,还有少量的礁灰岩和泥灰岩 .岩石学研究表明 ,它们形... 在新昌早白垩世盆地中存在丰富的硅化木 ,它们是重要而又典型的古植物地质遗迹 .新昌硅化木赋存的地层为早白垩世馆头组 ,其岩石类型包括砾岩、岩屑长石砂岩 /长石岩屑砂岩、粘土岩 ,还有少量的礁灰岩和泥灰岩 .岩石学研究表明 ,它们形成于干燥的快速堆积的山间盆地 ,属河湖相沉积 .新昌硅化木为南洋杉型木 ,生活在热带 -亚热带的气候条件 .结合硅化木特征与地层岩石学研究 ,探讨了新昌硅化木形成的古生态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昌盆地 早白垩世 硅化木 古生态环境 浙江 岩石学 赋存地层 生物化石
下载PDF
吉林乾安大布苏晚更新世动物群 被引量:9
6
作者 汤卓炜 刘赛红 +1 位作者 林泽蓉 刘翰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描述比较了在吉林省乾安县大布苏泡子新发现的鬣狗科化石Crocutaultima。依据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 6目 1 2科 1 8属 1 9种脊椎动物化石组合 ,结合含化石地层的孢粉分析和1 4 C测年数据推测 ,大布苏一带在晚更新世晚期曾经以草原景观为主 ... 描述比较了在吉林省乾安县大布苏泡子新发现的鬣狗科化石Crocutaultima。依据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 6目 1 2科 1 8属 1 9种脊椎动物化石组合 ,结合含化石地层的孢粉分析和1 4 C测年数据推测 ,大布苏一带在晚更新世晚期曾经以草原景观为主 ,兼有森林及荒漠 ,而且经历了从干凉草地向较潮湿凉爽的疏林或森林草原 ,直至干凉半荒漠草原环境变迁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乾安大布苏 晚更新世 动物群 古生态 脊椎动物 化石组合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古生态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17
7
作者 杨平 谢宗奎 +2 位作者 袁秀君 朱思俊 易德彬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65-173,共9页
根据多门类化石古生态和岩相、沉积构造等资料,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的古气候和沉积环境。介形类、轮藻、叶肢介、双壳类和植物等化石在地层中的产出特征反映了当时以湖沼及滨浅湖为主的沉积环境,广泛分布的植物及孢粉化石组合面... 根据多门类化石古生态和岩相、沉积构造等资料,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的古气候和沉积环境。介形类、轮藻、叶肢介、双壳类和植物等化石在地层中的产出特征反映了当时以湖沼及滨浅湖为主的沉积环境,广泛分布的植物及孢粉化石组合面貌的变化揭示出盆地北缘早、中侏罗世为热带-亚热带温湿气候,早侏罗世晚期和中侏罗世晚期古气候两度明显干热化。陆生植物与湖沼相动物化石的交替出现,反映了盆地北缘侏罗纪湖泊、沼泽与低山相间分布的古地理面貌。早侏罗世湖泊多期发育但规模较小,中侏罗世中晚期湖泊规模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侏罗纪 古生态 古气候 沉积环境 古地理
下载PDF
古炭屑与古森林火 被引量:23
8
作者 吕静 王宇飞 李承森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71-76,共6页
森林火普遍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中 ,它对自然植被系统的演替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强度和频率的森林火培育出不同类型的植被 :频繁的森林火导致草甸的形成 ,而热带雨林形成的原因之一是森林火的缺乏。古炭屑作为古森林火的遗迹 ,具有分布广... 森林火普遍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中 ,它对自然植被系统的演替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强度和频率的森林火培育出不同类型的植被 :频繁的森林火导致草甸的形成 ,而热带雨林形成的原因之一是森林火的缺乏。古炭屑作为古森林火的遗迹 ,具有分布广泛、细胞结构保存完好以及原地埋藏等特点 ,为研究古森林火发生的强度和频率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古炭屑的出现与当时的气候因素、植被类型和地理状况有密切关系 :干旱、少雨的气候常常伴随高频率森林火的发生 ,表现出古炭屑的数量增多 ;易燃物种组成的植被易发生森林火 ,古炭屑的出现也会增多 ,而耐火树种会降低森林火的强度 ,古炭屑则出现少。因此 ,从古炭屑的数量和种类的变化 ,可探讨古森林火的发生规律 ,进而推断长期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炭屑 古森林火 古植被 古生态 古地理
下载PDF
贵州南部晚石炭世一种新的生物礁类型 被引量:12
9
作者 关长庆 巩恩普 +4 位作者 张永利 孙宝亮 陈鹤 郭建华 李群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3-439,共7页
黔南晚石炭世普遍发育了一套台地相的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多种底栖生物十分繁盛,为深入开展石炭纪生物礁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几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等陆续发现了一些新型的造礁生物,其中一种重要的造礁生物是一种类似藻类的生... 黔南晚石炭世普遍发育了一套台地相的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多种底栖生物十分繁盛,为深入开展石炭纪生物礁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几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等陆续发现了一些新型的造礁生物,其中一种重要的造礁生物是一种类似藻类的生物。通过大量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工作,笔者等发现:这种生物是黔南晚石炭世的重要造礁生物类型之一,它在台地边缘生物碎屑滩上以多种生长方式构建礁体。该生物具有两种生长形式:一种是生物体呈波状延续生长,弯曲环绕,层层叠置形成不同类型的纹层或席状;另一种是生物体在纵向和横向上相互交叉,构成规则或不规则的网格状形态。这种礁体的发现,丰富了石炭纪生物礁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晚石炭世 造礁生物 古生态 生物礁
下载PDF
山东诸城早白垩世中期超大规模恐龙足迹群及其古地理与古生态 被引量:18
10
作者 许欢 柳永清 +7 位作者 旷红伟 王克柏 陈树清 张艳霞 彭楠 陈军 汪明伟 王宝红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7-488,共22页
山东诸城黄龙沟恐龙足迹产于下白垩统中部莱阳群杨家庄组,其中以兽脚类为主,同时有蜥脚类和疑似鸟脚类足迹;兽脚类足迹又可进一步区分为大型兽脚类、似跷脚龙类(Paragrallator)和东方强壮百合龙类(Corpulentapus lilasia)。足迹共组成至... 山东诸城黄龙沟恐龙足迹产于下白垩统中部莱阳群杨家庄组,其中以兽脚类为主,同时有蜥脚类和疑似鸟脚类足迹;兽脚类足迹又可进一步区分为大型兽脚类、似跷脚龙类(Paragrallator)和东方强壮百合龙类(Corpulentapus lilasia)。足迹共组成至少63条行迹,作者系统实测了其中50条,并据足迹大小指数—复步长和GAE(跷脚龙—安琪龙—实雷龙)图解给出了识别3类兽脚类足迹的经验性数值。足迹点沉积特征显示,浅湖相粉砂质泥岩和粉砂岩逐渐过渡为滨湖相砂岩。足迹层及其邻近层位波痕、泥裂发育,根据波脊线恢复的古岸线方向为东西向,波浪运动方向呈现出北至北西周期性变化,表明可能存在季节性风向变化。泥裂以及恐龙分布特征显示足迹点以S/WS为湖心方向,以N/EN为湖岸方向。似跷脚龙类和东方强壮百合龙类足迹分布区域的差异性表明东方强壮百合龙类生活区域更靠近湖岸。恐龙足迹中存在的明显叠盖现象表明足迹不是同时,而是多次活动遗迹。小型兽脚类行迹中较多近于平行的行迹体现了集群性生活习性。行进行为研究又显示兽脚类的绝大多数为快速奔跑状态,但蜥脚类等为慢行状态。兽脚类与蜥脚类、疑似鸟脚类足迹数量之比远大于正常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比也表明,早白垩世中期的胶莱盆地生存着以兽脚类为主、蜥脚类和鸟脚类为辅的恐龙动物群。早白垩世晚期,胶莱盆地以及沂沭断裂带内蜥脚类、鸟脚类恐龙以及鸟类逐渐繁盛,这与华北北部恐龙足迹所恢复的造迹恐龙动物群特征较为一致。中国北方、韩国、日本白垩纪恐龙足迹以及骨骼化石发育情况暗示,晚中生代中国北方以及东亚地区发育一个以恐龙等脊椎动物为主的大型陆地动物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诸城 早白垩世 莱阳群 恐龙足迹 古地理 古生态
下载PDF
湖北宜昌地区下奥陶统生物礁古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肖传桃 崔江利 +3 位作者 朱忠德 李相明 龚文平 胡明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0-529,共10页
宜昌地区下奥陶统主要为一套台地相碳酸盐沉积,间夹页岩,其中的特征沉积为发育有较多的生物礁。造礁生物主要有海绵类、瓶筐石类、有柄棘皮类、苔藓虫及蓝细菌和Pulchrilamina等。在下奥陶统含礁层系中识别出四种生物相:(1)壳类生物相:... 宜昌地区下奥陶统主要为一套台地相碳酸盐沉积,间夹页岩,其中的特征沉积为发育有较多的生物礁。造礁生物主要有海绵类、瓶筐石类、有柄棘皮类、苔藓虫及蓝细菌和Pulchrilamina等。在下奥陶统含礁层系中识别出四种生物相:(1)壳类生物相:发育有Tritoechia-Pelmatozans群落和Tritoechia-Pomatotrema群落;(2)礁生物相:包括Batostoma群落、Calathium-Archaeoscyphia群落、Pelmatozoans-Batostoma群落、Archeoscyphia群落和Gzlathium-Cyanobacteria群落;(3)静水生物相:发育有Acanthograptus-Dendrogptus群落和Yichangoporu群落;(4)异地生物相:产有异地埋藏群,即Nanorchis-Psilocephlina埋藏群。含礁层系存在四个海平面变化旋回,生物礁的发育明显受海平面的升降速率与容纳空间增长速率的控制。生物礁多形成于高海平面时期。由于本区的海平面在上升过程中存在多个次一级旋回,致使生物礁具有数量多、分布广以及厚度薄和规模小等特点。造礁群落存在着演替和取代两种形式,前者有利于生物礁的发育,后者则表现为礁体的衰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奥陶统 生物礁 古生态学 湖北 碳酸盐
下载PDF
广西田林浪平地区晚石炭世生物礁古生态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巩恩普 杨大勇 +1 位作者 陈晓红 关长庆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15-528,共14页
广西田林县浪平地区发育了几处黄龙期生物格架礁。这些发育在海百合碎屑滩上的礁体规模普遍不大,造礁和附礁生物种类多样,礁生物群落成熟度低,造礁方式单一,具有斑块式分布特点。浪平地区黄龙期点礁是在缺乏全球性主要后生骨架造礁动物... 广西田林县浪平地区发育了几处黄龙期生物格架礁。这些发育在海百合碎屑滩上的礁体规模普遍不大,造礁和附礁生物种类多样,礁生物群落成熟度低,造礁方式单一,具有斑块式分布特点。浪平地区黄龙期点礁是在缺乏全球性主要后生骨架造礁动物的背景下发育的,没有明显优势造礁生物出现;点礁受研究区内大规模发育的碎屑滩影响显著,成礁环境多变、高能水体与碎屑选择作用明显、固结和硬质基底分布不广泛、水体能量频繁变化与适应环境的海百合繁盛、藻类在研究区内不发育,这些使得浪平地区点礁具有典型的"碎屑滩点礁模式"特征;造礁生物的生态特点对点礁的具体面貌具有重要影响。晚石炭世碎屑滩后生动物骨架点礁的发现,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生物礁古生态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晚石炭世 生物礁 古生态
下载PDF
黔南晚石炭世造礁珊瑚Ivanovia cf.manchurica古生态特征及成礁机制探讨 被引量:14
13
作者 关长庆 巩恩普 +1 位作者 张永利 孙宝亮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8-183,i0005,共7页
黔南晚石炭世生物礁造礁生物研究主要以藻类为主,如叶状藻、管孔藻等。近几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又陆续发现一些新型的造礁生物。其中重要的一种造礁生物是Ivanoviacf.manchurica群体泡沫状珊瑚。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工作,我们认为... 黔南晚石炭世生物礁造礁生物研究主要以藻类为主,如叶状藻、管孔藻等。近几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又陆续发现一些新型的造礁生物。其中重要的一种造礁生物是Ivanoviacf.manchurica群体泡沫状珊瑚。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工作,我们认为:Ivanoviacf.manchurica是黔南晚石炭世的重要造礁生物,在晚石炭世地层中普遍发育,其古生态特征在不同环境中具有明显差异,生长方式明显不同,构成独特的生态类型。Ivanoviacf.manchurica主要有四种生长方式:覆盖式、缠绕式、包覆式和孤立分布式。其不同生长方式、古生态类型决定着是否成礁以及成礁方式和礁体规模。其中覆盖式、缠绕式两种生长类型多构成大小不一的礁体,而包覆式、孤立分布式生长类型则分布零散,成礁性不明显。Ivanoviacf.manchurica礁体的发现和造礁生物研究,丰富了晚石炭世生物礁的类型,为F/F事件后石炭纪礁体重建提供了典型实例,有助于石炭纪礁体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南 晚石炭世 群体珊瑚 古生态 成礁机制
下载PDF
华南伊迪卡拉纪宏体生物群的古地理分布及意义 被引量:10
14
作者 唐烽 高林志 王自强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4-533,共10页
伊迪卡拉纪(635—542,Ma)是前寒武纪全球大规模末次冰期(Marinoan)结束后至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一段重要的地质时期,由于受到新元古代气候和环境剧变的影响,真核生物乃至多细胞生物迅速演化、分异,出现显著的适应辐射。中... 伊迪卡拉纪(635—542,Ma)是前寒武纪全球大规模末次冰期(Marinoan)结束后至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一段重要的地质时期,由于受到新元古代气候和环境剧变的影响,真核生物乃至多细胞生物迅速演化、分异,出现显著的适应辐射。中国华南的伊迪卡拉系——震旦系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及其相当地层代表着这一特殊地史时段的沉积,地层记录完整,岩相环境多样,化石产出丰富,是深入研究伊迪卡拉(震旦)纪(Ediacaran/Sinian)地层划分及全球对比、探讨早期多细胞生物起源和辐射的理想地区之一。其中,扬子台地边缘相地层中出露丰富的宏体化石材料,分异显著,具有较为独特的组合面貌。近年取得的研究成果表明华南宏体化石群中也含有澳洲伊迪卡拉生物群和俄罗斯白海生物群的典型分子。作者总结了前人关于华南伊迪卡拉纪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成果;重点展示了近年来开始研究的贵州江口"翁会生物群"、云南"江川生物群"的宏体化石;简要记述了华南伊迪卡拉系中以"庙河生物群"为代表的若干宏体生物群的古地理位置及其宏体化石组合特征,据此提出了华南伊迪卡拉纪丰富多样的宏体生物群基本发育在扬子台地边缘碎屑岩至碳酸盐岩相的过渡带和斜坡带;各生物群宏体化石的组合面貌受沉积微相的制约,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宏体化石记录表明在这一时期,伴随着显著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不仅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比如:多细胞藻类和后生动物普遍开始出现多样化发展,为寒武纪生命的演化辐射奠定了生态基础;而且在华南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浅海生态系统,以浮游和底栖真核藻类为主的海洋初级生产者大量繁盛,尤其是丰富的多细胞藻类可能成为前寒武纪末期至寒武纪早期主要的生烃植物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伊迪卡拉(震旦)纪 宏体化石组合 岩相古地理 古生态
下载PDF
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风成砂沉积及其古地理和古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20
15
作者 许欢 柳永清 +7 位作者 旷红伟 刘燕学 彭楠 董超 薛沛霖 徐加林 陈军 刘海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30,共20页
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风成砂主要分布于鲁西蒙阴盆地上侏罗统三台组、辽西金—羊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土城子组、冀西北尚义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土城子组/后城组(原阎家窑组)、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志丹群和甘肃下白垩统河口群... 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风成砂主要分布于鲁西蒙阴盆地上侏罗统三台组、辽西金—羊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土城子组、冀西北尚义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土城子组/后城组(原阎家窑组)、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志丹群和甘肃下白垩统河口群。各地风成砂岩均具高角度大型—巨型板状、楔状交错层理及平行层理,分选较好—好,磨圆次棱角状—次圆状等沉积特征。对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风成砂赋存层位以及风成砂岩形成时代进行了对比,将风成砂主要划分为3个时期,即基末利期—贝利阿斯期、凡兰吟期—欧特里夫期和欧特里夫期—阿普特期,且从鲁西到甘肃风成砂岩形成时代逐渐变新。通过上述5个地区风成砂的古风向研究发现,当时西北风盛行,古地磁研究显示风成砂岩发育于N25°—N45°之间区域。根据当前全球风带分布特征,认为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处于西风带上,为行星风系所控制。通过对比南半球同期风成砂岩古风向研究,提出全球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均处于西风带上。结合风成砂及相应层位沉积特征、沉积环境的研究,初步推测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华北N30°以北地区为干旱寒冷气候,而N30°以南地区则干旱炎热,华北北部整体处于海拔较高的山地环境,山间盆地发育,火山活动频发。燕辽生物群与热河生物群的演替过程与风成砂沉积相耦合,体现了古地理、古环境对生物群发展的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风成砂岩 古风带 古地理 古生态 生物群
下载PDF
岭南东江流域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新发现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保生 边戈果 +5 位作者 张韦 温小浩 牛东风 杜恕环 李后信 欧先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195-1199,I0003-I0004,共7页
近年在南岭以南的广东东江流域河源地区东源县上莞镇的碧寿洞中发现较丰富的古哺乳动物牙齿化石。经鉴定为6个目5属5种,称之为碧寿动物群。根据碧寿动物群指示的古生态、化石层位、热释光测试结果和生物地层对比初步认为,该动物群与西... 近年在南岭以南的广东东江流域河源地区东源县上莞镇的碧寿洞中发现较丰富的古哺乳动物牙齿化石。经鉴定为6个目5属5种,称之为碧寿动物群。根据碧寿动物群指示的古生态、化石层位、热释光测试结果和生物地层对比初步认为,该动物群与西江流域的罗沙岩动物群一样,都属于晚更新世时期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生活在MIS5a时的间冰期,但罗沙岩动物群的时代略早,为(79.0±15)kaBP,而碧寿动物群则存在于末次冰期/末次间冰期之交的MIS5a之末叶。此动物群为广东东江流域历年首现,代表了当时的热带北缘森林草原的自然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东江流域 碧寿哺乳动物化石 古生态 地质时代
下载PDF
热河生物群的古生态与古环境——冀北、辽西叶肢介群落古生态与古环境重建 被引量:54
17
作者 王思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89-301,T003,共14页
冀北、辽西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叶肢介化石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古叶肢介群落。通过叶肢介化石埋藏学、形态功能学和现代叶肢介生活环境的研究,对古环境进行了重塑。文中论述了古群落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与地位,并着重论述了叶肢介群... 冀北、辽西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叶肢介化石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古叶肢介群落。通过叶肢介化石埋藏学、形态功能学和现代叶肢介生活环境的研究,对古环境进行了重塑。文中论述了古群落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与地位,并着重论述了叶肢介群落的演变和古环境的变化以及环境变化对群落的作用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叶肢介群落 古生态 热河生物群 晚侏罗世
下载PDF
广西南丹拉要泥盆纪礁组合剖面的古生态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柳祖汉 杨孟达 +1 位作者 刘新华 米敬奎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86-590,共5页
广西南丹拉要泥盆纪生物礁发育在台地的边缘 ,是一个礁、滩、开阔台地沉积互相交替的叠置礁。礁组合中出现 5个主要的生物群落。其中以层孔虫、床板珊瑚为主的Stromatopora Alveolites群落是最重要的造礁群落。这些群落有规律地分布在... 广西南丹拉要泥盆纪生物礁发育在台地的边缘 ,是一个礁、滩、开阔台地沉积互相交替的叠置礁。礁组合中出现 5个主要的生物群落。其中以层孔虫、床板珊瑚为主的Stromatopora Alveolites群落是最重要的造礁群落。这些群落有规律地分布在礁组合的不同部位。它们在剖面上的垂直分布显示礁组合的发育过程分成 3个大的旋回 ,其中包括 9个次一级的成礁旋回。旋回反映了海水深浅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古生态 生物礁 泥盆纪 生物群落
下载PDF
北祁连山东部早石炭世早期腕足动物群落的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6
19
作者 高金汉 王训练 乔子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93-502,共10页
北祁连山东部早石炭世早期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海水进退旋回。此期该区腕足动物的演化明显受控于相对海平面变化。生存环境的稳定性似乎是群落演替过程能否持久进行的基础。在影响生物群落演替的诸多因素中,底质性质及其稳定性最为重要,... 北祁连山东部早石炭世早期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海水进退旋回。此期该区腕足动物的演化明显受控于相对海平面变化。生存环境的稳定性似乎是群落演替过程能否持久进行的基础。在影响生物群落演替的诸多因素中,底质性质及其稳定性最为重要,其次是食物供应、海水盐度和水动力强度等。各群落在时间上相互取代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海水深度,与海平面的变化直接相关。而造成这一时期腕足动物群落横向变化的主要因素除了海水深度外,陆源碎屑供应量、海水循环性以及含盐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区早石炭世早期腕足动物群落的生态位介于BA1和BA2之间,缺乏BA3至BA5较深水群落(BA-Benthic Assemblage,底栖组合),说明该区早石炭世早期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10 m。受沉积古地理环境的制约,本区早石炭世早期BA2生态域的主要分布范围局限于东部的景泰一带,向西水体明显变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山 早石炭世 腕足动物 群落 古生态学 古地理
下载PDF
中国湖泊古生态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0
作者 羊向东 王荣 +4 位作者 董旭辉 王倩 陈旭 徐敏 张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80-1395,共16页
湖泊古生态学是古湖沼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学科,主要通过沉积记录中的各种生物化石指标分析,重建不同时空尺度的湖泊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回答生态学、全球变化和环境管理应用方面的议题.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湖泊古生态研究的发展历程,在介绍湖... 湖泊古生态学是古湖沼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学科,主要通过沉积记录中的各种生物化石指标分析,重建不同时空尺度的湖泊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回答生态学、全球变化和环境管理应用方面的议题.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湖泊古生态研究的发展历程,在介绍湖泊古生态系列指标和研究基本原理基础上,着重评述了过去20 a来我国湖泊古生态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果,包括:(1)建立了基于多种生物和生物标记化合物指标进行古气候环境要素(温度、盐度、水体总磷等)定量重建的系列转换函数模型;(2)重点揭示了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和近百年来湖泊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及其对自然和人为驱动的响应特征与机理;(3)利用古生态记录诊断了湖泊生态系统突变模式与早期信号特征,定量揭示了湖泊生物群落演替与生态系统弹性损失的关系.上述成果为湖泊环境管理和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最后对我国湖泊古生态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古生态 基本原理 古环境定量 生态环境演变 过程与机理 弹性与临界转换 展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