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溪遗址多期古洪水的气候背景与周期性
1
作者 李中轩 朱诚 +1 位作者 袁胜元 焦士兴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6,共10页
全新世时期形成的连续性古洪积层是追溯古环境信息的可靠记录。重庆市丰都县玉溪遗址存在多期连续的文化层与洪积层,但已有研究并未系统分析该遗址区的古洪水发生机制及其气候背景,并且缺乏基于多期古洪积层的周期性研究。(1)本文基于... 全新世时期形成的连续性古洪积层是追溯古环境信息的可靠记录。重庆市丰都县玉溪遗址存在多期连续的文化层与洪积层,但已有研究并未系统分析该遗址区的古洪水发生机制及其气候背景,并且缺乏基于多期古洪积层的周期性研究。(1)本文基于动物骨屑AMS ^(14)C年代数据,用Bacon程序拟合玉溪遗址剖面的沉积-年代关系,判定玉溪剖面古洪积层形成时段为约6.4 ka BP~7.3 ka BP。(2)古洪水沉积序列的粒度和端元分析结果显示,玉溪古洪积层由细粉砂-粉砂组成,表明古洪积层为溢岸憩流和滞水缓流堆积而成。(3)孢粉组合、磁化率、Rb/Sr和Si/Al比值等环境指标显示,玉溪剖面的古洪水沉积经历了早期湿热、中期温干、晚期暖湿三个阶段,其中古洪积层在温干阶段的沉积速率最大(30 cm·(100a)^(-1)),而且古洪水发生的频率亦高于湿热期。(4)古洪水沉积序列的小波功率谱分布特征表明,玉溪剖面的古洪水存在约30 a的短周期和约350 a的长周期;其长周期与区域性气候冷事件相关、短周期与ENSO事件导致的夏季风异常有关。本文提出的搬运洪积物的三种动力类型、干湿期古洪水的沉积速率差异以及古洪水泛滥的长短周期,对研究新石器早期重庆地区的人地关系和长江上游的洪水发生机制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洪水沉积 环境变迁 端元分析 古洪水周期 气候异常 玉溪遗址
下载PDF
温州朔门古港宋代文化层沉积间断及其成因探讨
2
作者 季诗雨 韦鑫 +3 位作者 郑亚玲 梁岩华 王张华 徐皓 《上海国土资源》 2024年第2期139-145,共7页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于2022年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为研究1700年以来瓯江下游地区的历史环境变迁和人地关系提供了新的素材。本研究对遗址区内从标高2.5m到-4.5m的3个剖面及1个钻孔进行了分析,依据沉积物粒度和考古文化层的分布,整...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于2022年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为研究1700年以来瓯江下游地区的历史环境变迁和人地关系提供了新的素材。本研究对遗址区内从标高2.5m到-4.5m的3个剖面及1个钻孔进行了分析,依据沉积物粒度和考古文化层的分布,整个遗址区地层自下至上可以分为4层,其中在第二层砂泥互层现象明显,与上下沉积环境差异显著,为较明显的洪水事件层。综合沉积物的AMS14C测年结果、文化层遗存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发现本次洪水事件层与两宋期间温州朔门古港遭受的一期极端洪水灾害事件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结合地层学分析、文物鉴定和历史文献验证的方式,重建了温州古港在两宋交际之时发生的环境变化及古人类响应过程,即:正常贸易活动-极端灾害侵扰-环境逐渐稳定-恢复贸易进程的四个阶段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分析 AMS14C定年 事件沉积 古水灾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paleoflood deposits archived in unit T0403 of Yuxi Site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s,China 被引量:17
3
作者 ZHU Cheng MA ChunMei +6 位作者 XU WeiFeng BAI JiuJiang ZHENG ChaoGui ZHU GuangYao WANG HuiLin CHEN Ye LU XueF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1-17,共17页
Based on the detailed analyses,multi-proxies such as AMS 14 C dating,grain size,component and morphology of heavy minerals,micromorphology of zircon,magnetic susceptibility,Rb/Sr and Hg content are used to research th... Based on the detailed analyses,multi-proxies such as AMS 14 C dating,grain size,component and morphology of heavy minerals,micromorphology of zircon,magnetic susceptibility,Rb/Sr and Hg content are used to research the paleoflood sediments archived in the Yuxi Site.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since 7.6 kaBP,at least 16 times of paleoflood with water level above Wusong Elevation 147.024 m(a.s.l.) left deposits in the Neolithic layers of unit T0403 from the Yuxi Site.The results are induc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1)The plaeoflood sediments take on great similarities with modern flood sediments in the Yuxi Site and Zhongba Site in probability cumulative curves which mainly show a pattern of 3 segments in fluvial pattern.(2)There is some resemblance between the heavy mineral components and the zircon shape characteristics of paleoflood deposits and those of modern flood deposits.(3)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values(40.44―70.10SI)are lower than those of sediments from cultural layers (59.59―188.68SI).(4)Hg values(290.71―742.51 ng/g)are lower than those of sediments from cultural layers(344.16―10518.17 ng/g).(5)Rb/Sr values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sediments from cultural layers, while those of the 4th,5th,6th,7th,8th cultural layers are high,which shows that they are inundated by paleoflood.The reason for many flood deposits existing is related to the site situated on the first terrace where the Yuxi River joins with the Yangtze River.As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plaeoflood sediments and those of the Zhongba Site,it is feasible to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paleoflood sediments based on the above poi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s UNIT T0403 of Yuxi SITE CHARACTERISTICS of paleoflood deposits probability CUMULATIVE curve of grain size shape of ZIRCON geochemistry indexes
原文传递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and research on the remains of the paleoflood of the Yuxi site 被引量:5
4
作者 BAI JiuJiang ZOU HouXi ZHU Ch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18-27,共10页
The research of the paleoflood remains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jobs in the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archaeological methods and the archaeological finds from the... The research of the paleoflood remains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jobs in the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archaeological methods and the archaeological finds from the Yuxi site,Fengdu County of Chongqing,the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ultural layers and the possible paleoflood layers from various angles,such as contents,shapes of gravels,pottery,etc.,identifies the possible paleoflood deposit layers,i.e.the paleoflood remains of the Yangtze River,and discusses the periodicity of the flo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flood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CULTURE LAYER POSSIBLE palieoflood LAYER Yuxi SITE
原文传递
Identifying paleoflood deposits archived in Zhongba Site,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of the YangtzeRiver,China 被引量:30
5
作者 ZHU Chen ZHENG Chaogui +6 位作者 MA Chunmei SUN Zhibin ZHU Guangyao WANG Huilin GAO Huazhong WANG Pengling HUANG R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21期2493-2504,共12页
Based on the principle that 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 detailed analyses, such as AMS 14C dating, grain size, component and morphology of heavy minerals, micro-morphology of zircon, Rb/Sr, magnetic susceptib... Based on the principle that 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 detailed analyses, such as AMS 14C dating, grain size, component and morphology of heavy minerals, micro-morphology of zircon, Rb/Sr,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were conducted to identify paleoflood sediments archived in Zhongba Sit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laeoflood sediments bear great similarities with modern flood sediment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probability cumulative curves mainly show a pattern of 3―4 segments; (2) grain-size distribution of suspended matter ranges between 3 and 10Ф; (3) the sediments are well-sorted, most of which are suspended matter (>50%); (4) the same species, quantity and morphology of heavy minerals; (5)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 images show that shapes of zircon are mainly oval and nearly spheral, rounded due to long-distance transport; (6) higher Rb/Sr values (0.55―0.66)than those of sediments from cultural layers (0.03―0.26); (7)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values (133.73―433.05 10-6m3/kg)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sediments from cultural layers (959.25―2442.44 10?6 m3/kg); (8) TOC (0.14%―0.33%)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sediments from cultural lay-ers (1.13%―2.95%).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except for the 1981 flood, there are at least six paleoflood events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 middle of Song Dy-nasty, the early Warring States (400BC―350BC), the West Zhou Dynasty (920BC―900BC), the Xia Dynasty (2070BC―1600BC), and the late Neolithic Age (3000BC―2300BC), respectively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扬子江 蓄水池 防洪设施 沉积物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粤北小流域河漫滩沉积物的粒度与磁性特征及其古洪水识别意义
6
作者 林悦敏 欧阳婷萍 +3 位作者 李明坤 贺辰戋 张丽容 李桑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21-1036,共16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台风和强降雨等导致的洪涝灾害频发。如何在沉积记录中有效识别洪水事件,对于查明洪水频发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粤北小流域的河漫滩沉积断面(秀丰断面)的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和磁性测量,深入分析洪水...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台风和强降雨等导致的洪涝灾害频发。如何在沉积记录中有效识别洪水事件,对于查明洪水频发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粤北小流域的河漫滩沉积断面(秀丰断面)的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和磁性测量,深入分析洪水期沉积层和平水期沉积层不同的粒度和磁学特征,试图为沉积记录的古洪水识别提供新途径。结果表明:(1)沉积物粒度组成主要为粉砂,从洪水期沉积层往平水期沉积层有变细的趋势。其中,洪水期沉积层识别出3层含砂量和平均粒径(Mz)表现为较高峰值的洪水事件记录。(2)不同沉积层中磁性矿物的组成和来源基本一致,以磁铁矿为主,含有部分赤铁矿。矿物来源除流域内母质自然风化产物外,还包含大宝山尾矿库的输入。(3)沉积物主要为悬浮沉积,前汛期持续的长期高水位有利于沉积物分选和沉积,导致处于洪水期沉积层的磁性矿物偏细;随着水动力的增强,洪水期沉积层中识别出的3个洪水事件记录中细粒磁铁矿和赤铁矿含量从河漫滩中部向顶部方向依次增加,同时磁性颗粒粒径变粗。因此,结合磁性参数与对磁性矿物组分的分析能更准确地识别洪水事件。研究区域细颗粒磁铁矿和赤铁矿对饱和等温剩磁的贡献高值叠加粗颗粒磁铁矿贡献降低的磁学特征可作为识别洪水事件及水动力加强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漫滩沉积物 粒度 磁性特征 古洪水识别 粤北小流域
下载PDF
黄河上游末次冰盛期古洪水事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7
7
作者 李长安 黄俊华 +1 位作者 张玉芬 郭广猛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6-458,共3页
洪水的发生规律是洪灾预报的前提 ,已有的人类洪水记录时间尺度 ,不足以认识和把握洪水的出现规律 .因此 ,利用地质记录延长洪水序列 ,探讨地球特征气候期的洪水特点 ,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黄河上游兰州—银川段的洪水地质记录表明 ,... 洪水的发生规律是洪灾预报的前提 ,已有的人类洪水记录时间尺度 ,不足以认识和把握洪水的出现规律 .因此 ,利用地质记录延长洪水序列 ,探讨地球特征气候期的洪水特点 ,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黄河上游兰州—银川段的洪水地质记录表明 ,在末次冰盛期的 2 0~ 18ka ,该区共发生了 10 6次大洪水漫滩事件 ,其中有 18次为多次洪峰叠加的复合型大洪水 ,洪水的发生频率达 5 3次 /ka .发生于末次冰盛期的大洪水可能属冰凌洪水 ,与末次冰盛期强烈的气候波动和不稳定有关 .这些大洪水的频发与中国西部的末次冰盛期出现的高湖面相对应 ,既不符合一般的季风气候理论 ,也不同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末次冰盛期以冷干为主的气候特点 ,表明中国西部气候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末次冰盛期 古洪水 古气候
下载PDF
同位素水文学的若干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7
8
作者 汪集旸 陈建生 +5 位作者 陆宝宏 童海滨 谭忠成 孙营营 林统 王永森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06-413,共8页
从降水径流、非饱和带水分运移、地下水来源及年龄测定、古洪水研究等方面回顾了同位素水文学研究的现状,认为同位素示踪技术可以从更微观的角度研究径流形成、流域汇流过程中的水分转换关系等;概述了河海大学近年来在同位素水文学研究... 从降水径流、非饱和带水分运移、地下水来源及年龄测定、古洪水研究等方面回顾了同位素水文学研究的现状,认为同位素示踪技术可以从更微观的角度研究径流形成、流域汇流过程中的水分转换关系等;概述了河海大学近年来在同位素水文学研究方面的相关进展,指出其研究主要包括同位素水文数学模型、平原区同位素径流组分划分试验、同位素在地下水中的应用、"引江济太"水量分配、流域氮源示踪等方面。在综述同位素水文学研究进展基础上,对当前同位素水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同位素方法在水文学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水文学 降水径流 土壤水 地下水年龄 古洪水 综述
下载PDF
江汉平原近3000年来古洪水事件的沉积记录 被引量:51
9
作者 谢远云 李长安 +1 位作者 王秋良 殷鸿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84,共4页
洪水发生规律是洪灾预报的前提,已有的历史洪水记录时间尺度不足以认识和把握洪水的出现规律。因此,利用地质记录延长洪水时间序列,从地质记录中认识洪水的发生规律,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江汉平原江陵地区的洪水地质记录表明,近3000年来... 洪水发生规律是洪灾预报的前提,已有的历史洪水记录时间尺度不足以认识和把握洪水的出现规律。因此,利用地质记录延长洪水时间序列,从地质记录中认识洪水的发生规律,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江汉平原江陵地区的洪水地质记录表明,近3000年来,该区共发生了18次特大洪水漫滩事件。这些古洪水的频发与湿冷气候相对应。功率谱分析发现古洪水漫滩事件包含26、31、36、43、52、79、110年这样的周期。分析表明江陵地区古洪水发生的驱动因子可能是太阳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江陵地区 古洪水 沉积记录
下载PDF
渭河中游全新世黄土剖面光释光测年及记录的古洪水事件 被引量:18
10
作者 王恒松 黄春长 +3 位作者 周亚利 庞奖励 查小春 顾洪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94-1004,共11页
通过对渭河流域进行广泛的考察,在中游咸阳附近一处阶地发现保存完好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里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对其进行了年代学和沉积学研究。对于采集的全新世地层样品,进行粒度、磁化率测量分析,证明所夹沉积物是典型的古洪... 通过对渭河流域进行广泛的考察,在中游咸阳附近一处阶地发现保存完好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里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对其进行了年代学和沉积学研究。对于采集的全新世地层样品,进行粒度、磁化率测量分析,证明所夹沉积物是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该层记录了古洪水事件发生的气候水文信息。应用红外后蓝光的SAR光释光测年技术,获得该剖面9个OSL年龄值,确定渭河在距今3.2~2.8ka之间为一个洪水多发时期,并建立了渭河古洪水事件的年代序列。这一结果揭示了古洪水的频发与全新世中期向晚期过渡的转折时期,气候由温湿向干旱化发展,大气系统失稳,气候变化剧烈,降水量异常变化,变率增大,是导致渭河流域特大古洪水多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古洪水事件 光释光测年 沉积物记录 渭河中游
下载PDF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长江上游古洪水记录 被引量:63
11
作者 葛兆帅 杨达源 +1 位作者 李徐生 任朝霞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5-560,共6页
长江上游三峡河段主要的古洪水记录有 :1)三峡深槽的蚀积变化 ;2 )长江阶地粗粒沉积 ;3)长江的泛滥沉积 ;4 )长江的古洪水平流沉积。不同时间跨度不同类型古洪水记录的精度有较大的差别。古洪水记录显示 ,晚更新世晚期的 4 0~ 30kaB .P... 长江上游三峡河段主要的古洪水记录有 :1)三峡深槽的蚀积变化 ;2 )长江阶地粗粒沉积 ;3)长江的泛滥沉积 ;4 )长江的古洪水平流沉积。不同时间跨度不同类型古洪水记录的精度有较大的差别。古洪水记录显示 ,晚更新世晚期的 4 0~ 30kaB .P .,长江上游大洪水比 30kaB .P .以来的长江上游大洪水大得多 ;全新世以来 ,以 3983aB .P .前后的大洪水为相对最大 ;公元 1870年大洪水为 30 0 0aB .P .以来最大洪水 ;近百年来的实测洪水以公元 1981年洪水为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晚期 长江上游 古洪水 深槽 平流沉积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1万年以来洪水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强 姜彤 +2 位作者 施雅风 苏布达 刘春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15,共5页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埋藏古树、泥炭以及海相贝壳测年资料作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地区1万年以来古洪水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洪水频繁发生的时期往往也是气候转型期。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这一地貌特征使海面变化对于...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埋藏古树、泥炭以及海相贝壳测年资料作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地区1万年以来古洪水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洪水频繁发生的时期往往也是气候转型期。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这一地貌特征使海面变化对于研究区洪水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的海面上升对长江下游河段径流的顶托作用导致河流上溯以及地面排水不畅,导致洪水发生频率加大以及洪水灾害程度的加强,以至于出现"小水大灾"的现象。长江三角洲地区古洪水发生频率与美洲地区古洪水发生频率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在大的气候变化趋势上与全球其他地区可能有着遥相关关系,既有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区域响应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 气候变化 气候转型事件 全新世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6000aBP以来长江下游地区古洪水与气候变化关系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张强 姜彤 +1 位作者 施雅风 苏布达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8-374,共7页
通过对埋藏古树、泥炭、以及海相贝壳测年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 ,结果表明 :长江下游地区 6 0 0 0aBP以来古洪水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长江下游地区地势低平这一地貌特点 ,使得海面变化对于研究区洪水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 通过对埋藏古树、泥炭、以及海相贝壳测年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 ,结果表明 :长江下游地区 6 0 0 0aBP以来古洪水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长江下游地区地势低平这一地貌特点 ,使得海面变化对于研究区洪水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的海面上升对长江下游河段径流的顶托作用导致河流上溯以及地面排水不畅 ,致使洪水发生频率加大以及洪水危害的程度加强 ,出现“小水大灾”的现象 .长江三角洲地区古洪水发生频率与美洲地区古洪水发生频率的对比研究表明 ,长江三角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在大的气候变化趋势上与全球其它地区是相似的 ,既有全球气候变化特点的同时又具有区域响应的特点 ,这对于未来研究区洪水发生的预测有着重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年资料 长江下游地区 古洪水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古洪水事件的判别标志 被引量:28
14
作者 袁胜元 赵新军 李长安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5-58,共4页
古洪水研究的关键是确定古洪水事件的识别标志。洪水可以造成古文化中断,还会在各种文物上留下洪水痕迹。山区河流古洪水产生的平流沉积在沉积层理、沉积体形状、颜色等沉积构造和粒度、分选性、矿物组合等沉积结构方面具有可识别的标... 古洪水研究的关键是确定古洪水事件的识别标志。洪水可以造成古文化中断,还会在各种文物上留下洪水痕迹。山区河流古洪水产生的平流沉积在沉积层理、沉积体形状、颜色等沉积构造和粒度、分选性、矿物组合等沉积结构方面具有可识别的标志。在洪泛平原区,对古溃口扇采用沉积学、地球物理学方法研究其沉积结构,对确定古洪水事件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古洪水所产生的埋藏古树、泥炭及沉积物中花粉的研究也有助于对古洪水事件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洪水 标志 沉积学
下载PDF
渭河L9时期(0.87~0.94Ma)古洪水事件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小丰 潘保田 +4 位作者 高红山 王勇 王均平 张慧 胡春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7-250,共4页
河流河漫滩相物质粒度的变化是指示洪水强弱的重要标志。在L9时期,渭河共发育了5.3 m的河漫滩,其主要由粘土和沙层组成。选用粒径>63μm作为指示大型洪水的指标,年代的确定通过黄土的中值粒径进行黄土古土壤的对比。研究表明在这个时... 河流河漫滩相物质粒度的变化是指示洪水强弱的重要标志。在L9时期,渭河共发育了5.3 m的河漫滩,其主要由粘土和沙层组成。选用粒径>63μm作为指示大型洪水的指标,年代的确定通过黄土的中值粒径进行黄土古土壤的对比。研究表明在这个时期,至少发生了四次较大的洪水,尤以最后一次洪水规模和强度最大,与陇西盆地记录的L9时期气候变化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洪水 粒度 河漫滩 黄土
下载PDF
黄河源区玛曲段末次冰消期古洪水事件及其光释光测年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陈莹璐 黄春长 +6 位作者 张玉柱 郭永强 周亚利 査小春 庞奖励 石彬楠 刘雯瑾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9-562,共14页
通过对黄河源区玛曲段河谷开展野外考察,在太吾若(TWR)发现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剖面。根据野外沉积学宏观特征判别,并结合粒度分布、磁化率、地球化学元素和石英颗粒微形态特征等室内实验分析测定结果,准确鉴别出TWR剖面所夹一组多层... 通过对黄河源区玛曲段河谷开展野外考察,在太吾若(TWR)发现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剖面。根据野外沉积学宏观特征判别,并结合粒度分布、磁化率、地球化学元素和石英颗粒微形态特征等室内实验分析测定结果,准确鉴别出TWR剖面所夹一组多层洪水滞流沉积物(SWD),属典型的河流洪水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下沉积的悬移质泥沙。结果表明,TWR剖面古洪水SWD和现代洪水SWD沉积学分类为沙质粉沙,现代土壤为黏土质粉沙,现代风成沙为中沙。古洪水SWD粒度自然分布频率曲线为正偏,呈单峰,主峰高且峰值集中,分选性良好。古洪水SWD和现代洪水SWD磁化率较低,介于现代土壤和现代风成沙之间,化学元素明显区别于现代土壤和现代风成沙,表明它们尚未受到风化成壤作用影响,为古洪水悬移质快速沉积形成的滞流沉积物。石英颗粒微形态特征的分析表明,古洪水SWD和现代洪水SWD石英颗粒表面分布明显的三角痕、V形坑、撞击坑和凹面等水成沉积物的典型特征,属于河流沙类型。采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光释光技术测年,证明在13.6~13.0 ka BP,黄河源地区经历了一期多次的大洪水事件,发生时段对应末次冰消期向全新世转折的时期,与欧洲和格陵兰冰芯记录末次冰消期中的Bolling/Aellrod暖期相对应,此时青藏高原地区冰川大规模消融,这期古洪水事件正是流域内冰融水大量下泄汇入黄河而形成的大洪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洪水 末次冰消期 光释光 气候变化 黄河源区
下载PDF
重庆阿蓬江涪碛口遗址近3000年来环境变化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杰 郑卓 +4 位作者 邹后曦 袁东山 王宏 罗传秀 杨士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4-565,共12页
涪碛口遗址位于黔江区两河镇高碛村,地理坐标为29°12′25″N,108°45′26″E,海拔高程399m。遗址探方共约3m,发现了东周以来的文化堆积,文化层底部测得AMS^(14)C年龄为4807±31aB.P.。对该遗址剖面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孢粉... 涪碛口遗址位于黔江区两河镇高碛村,地理坐标为29°12′25″N,108°45′26″E,海拔高程399m。遗址探方共约3m,发现了东周以来的文化堆积,文化层底部测得AMS^(14)C年龄为4807±31aB.P.。对该遗址剖面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孢粉、炭屑等古环境指标的综合研究。粒度分析结果显示,遗址地层的沉积物粒度变化较小,均以粉砂为主,粘土次之。通过与1982年特大洪水沉积特征的对比,发现两者的沉积物概率累积曲线特征基本一致,而与研究区现代河漫滩的粒度特征存在较大差别,河漫滩较粗粒的滚动组分较高,比遗址点的疑似洪水层和1982年洪水粒度偏粗。该遗址剖面共鉴定出孢子花粉34个属/科,其中木本或灌木花粉共11个科/属,结果显示,整个剖面蕨类孢子含量较高,而花粉中的草本类型较为丰富,尤其以禾本科(Poac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莎草科(Cyperaceae)、蒿属(Artemisia)为主,并且由下往上逐渐增加。乔木花粉在整个剖面中均含量较低,较常见的是栎(Quercus)、栲(Castanopsis)、松(Pinus)等。此外,根据禾本科花粉含量判断,该地水稻种植可能始于唐宋时期,而该地成为耕地应在明清以后,同时伴有十字花科等农作物花粉迅速增加。遗址剖面从老到新孢粉结果表明了森林类型的乔木植物花粉逐渐减少,而次生蕨类芒箕孢子、草本植物花粉和伴人植物花粉增多,显示出人类农业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逐渐加强的过程。同时炭屑的分析结果表明,先秦的商周时期地层中炭屑极少,反映了这一阶段可能仍属于高位河漫滩,雨季洪水淹没频繁,不利于农业生产,而唐宋时期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粗颗粒炭屑开始增加,进入明清时期炭屑总量剧增,反映了人类活动加剧的过程。记录人类活动的各文化层是在多次洪水堆积的沉积面上发生,明清以后阶地面上明显存在人类聚落和耕作的痕迹。沉积地层在人类农业等活动的改造下使沉积物的粒度组分发生部分变化,从而形成所谓的文化层和间歇层。本研究为阿蓬江流域自然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历史的深入探讨提供了新的论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蓬江 环境考古 粒度分析 孢粉 古洪水
下载PDF
古洪水研究——挖掘河流大洪水的编年史 被引量:35
18
作者 谢悦波 姜洪涛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90-394,共5页
洪水尤其是大洪水资料是国土规划、江河治理和减轻洪涝灾害措施等的依据 .然而 ,现有实测洪水仅有几十年 ,历史调查洪水也仅有数百年 ,对重要水问题工程所需要的稀遇洪水而言远远不充分 .兴起不久的古洪水研究方法可以获得河流上全新世... 洪水尤其是大洪水资料是国土规划、江河治理和减轻洪涝灾害措施等的依据 .然而 ,现有实测洪水仅有几十年 ,历史调查洪水也仅有数百年 ,对重要水问题工程所需要的稀遇洪水而言远远不充分 .兴起不久的古洪水研究方法可以获得河流上全新世以来的大洪水系列资料 ,在我国长江、黄河、海河、淮河的部分河段上得到了实际应用 ,是一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取河流上近万年来已发生过大洪水系列信息的新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洪水 实测洪水 历史调查洪水 洪水信息 设计洪水 年史 国土规划 江河治理
下载PDF
古洪水平流沉积与水位 被引量:44
19
作者 谢悦波 费宇红 沈起鹏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0-323,共4页
古洪水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古洪水信息的载体———古洪水平流沉积提供古洪水水位及流量。而如何确定古洪水沉积顶面高程与其洪峰水位的关系是河床演变学至今尚未解决的难题。经过长江、黄河、海河和淮河古洪水研究之后 ,对此问题获得了新... 古洪水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古洪水信息的载体———古洪水平流沉积提供古洪水水位及流量。而如何确定古洪水沉积顶面高程与其洪峰水位的关系是河床演变学至今尚未解决的难题。经过长江、黄河、海河和淮河古洪水研究之后 ,对此问题获得了新的认识。洪水平流沉积物尖灭点高程与其洪峰水位之间一致的关系 ,给古洪水研究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洪水 平流沉积 洪水信息载体 尖灭点 水位 流量
下载PDF
古洪水平流沉积 被引量:58
20
作者 杨达源 谢悦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9-32,共4页
古洪水研究依赖古洪水沉积获得古水文信息。古洪水平流沉积是古洪水泛滥于死水断面范围内形成的薄层细颗粒沉积。以长江三峡下段与黄河三门峡以下河段为例,古洪水平流沉积被掩埋保存在部分缓倾斜岸坡平台上,主要的识别标志,在沉积构... 古洪水研究依赖古洪水沉积获得古水文信息。古洪水平流沉积是古洪水泛滥于死水断面范围内形成的薄层细颗粒沉积。以长江三峡下段与黄河三门峡以下河段为例,古洪水平流沉积被掩埋保存在部分缓倾斜岸坡平台上,主要的识别标志,在沉积构造方面为发育微薄层理,末端翘起并尖灭,此外还具有特定的粒度结构以及多种重矿物的百分含量方面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洪水 平流沉积 洪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