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刚果盆地西南缘Inkisi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对地层时代及物源的约束
1
作者 靳立杰 张洪瑞 +6 位作者 罗迪柯 贾鹏飞 高继雷 李春稼 王子圣 刘伟 周永刚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529,共15页
Inkisi组是泛非运动之后刚果盆地最早的沉积地层之一。确定Inkisi组地层时代、物源及恢复构造演化过程,对研究刚果盆地的演化具有重要地质意义。本文通过对Inkisi组碎屑锆石进行U-Pb年代学研究,深入探讨了其形成时代,对泛非运动进行了约... Inkisi组是泛非运动之后刚果盆地最早的沉积地层之一。确定Inkisi组地层时代、物源及恢复构造演化过程,对研究刚果盆地的演化具有重要地质意义。本文通过对Inkisi组碎屑锆石进行U-Pb年代学研究,深入探讨了其形成时代,对泛非运动进行了约束,并进一步探讨了其物源。研究发现,Inkisi组下段与上段碎屑锆石最小年龄分别为526±6 Ma和534±14 Ma,最年轻的4颗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532±9.4 Ma,由此限定了Inkisi组的最大沉积时代。因此将其时代划归早寒武世,并将其从新元古界Xisto-Gresoso群解体。另外,Inkisi组岩石并未发生变质变形,也说明其形成于泛非运动之后。碎屑锆石年龄谱结果显示,Inkisi组碎屑锆石的年龄变化范围较广,整体呈现五个年龄峰值:>2800 Ma、2800~2400 Ma、2100~1750 Ma、1500~900 Ma、850~500 Ma。通过将年龄峰值及周围地质体进行对比,认为西刚果造山带、卡赛克拉通、安哥拉克拉通是其主要的物源,卢弗里安构造带等是其次要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kisi组 碎屑锆石年代学 地层时代 物源 泛非运动 刚果盆地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文站和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时空变化及其差异 被引量:4
2
作者 赵梓琨 孙文义 +3 位作者 穆兴民 宋小燕 赵广举 高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31,共8页
黄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深入理解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水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目前大多研究将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作为基础,以此反映黄河流域的蒸发格局及其变化规律,忽略了水文站蒸发皿... 黄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深入理解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水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目前大多研究将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作为基础,以此反映黄河流域的蒸发格局及其变化规律,忽略了水文站蒸发皿蒸发量的重要参考价值。基于黄河流域51个水文站及其邻近55个气象站1975—2018年蒸发皿蒸发量观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黄河流域及其8个二级水资源分区水文站和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的差异、变化趋势与空间格局,并通过Spearman秩相关方法分析影响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主控气象因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文站蒸发皿蒸发量普遍低于相邻的气象站,水文站多年平均蒸发皿蒸发量为866.2 mm,气象站为1 021.0 mm,水文站蒸发皿蒸发量比气象站平均低15.2%。黄河流域整体年均蒸发皿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水文站、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率分别为-1.2、-1.9 mm/a。水文站和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在空间格局上变化相对一致,“蒸发悖论”主要存在于流域中下游,在流域上游龙羊峡以上区间、龙羊峡至兰州区间主要呈上升趋势,流域中下游主要呈下降趋势。驱动黄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主控因素不同,气温的上升和相对湿度的下降是流域上游龙羊峡以上区间、龙羊峡至兰州区间蒸发皿蒸发量上升的主要原因,而日照时数的减少和风速的下降是流域中下游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皿蒸发量 气象站 水文站 主控因素 黄河流域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蒸发皿蒸发量变化(1961-2007年)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岳坦 李小雁 +3 位作者 崔步礼 伊万娟 张强 孙久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16-624,共9页
采用单调趋势的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M-K)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1961-2007年20cm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7a来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蒸发皿蒸发量平均每年减少... 采用单调趋势的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M-K)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1961-2007年20cm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7a来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蒸发皿蒸发量平均每年减少4.47mm,各季节的蒸发皿蒸发量除秋季变化不显著外,其它各季以0.55-1.83mm/a的速率减小,其中春季减幅最大,其次是夏季,冬季减幅最小;日照时数的减少导致了气温日较差变小和空气饱和差的减小,是造成该研究区域蒸发皿蒸发量减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蒸发皿蒸发量 影响因素 变化特征
下载PDF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 被引量:28
4
作者 张兴洲 马志红 《地质与资源》 CAS 2010年第3期191-196,共6页
黑龙江省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基底由佳木斯地块和完达山地体复合而成.佳木斯地块以加里东期变质岩及花岗岩为主,东缘发育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大陆边缘沉积.完达山地体在中-晚侏罗世就位在佳木斯地块东缘,并在早白垩世早期逆冲到佳木斯地块... 黑龙江省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基底由佳木斯地块和完达山地体复合而成.佳木斯地块以加里东期变质岩及花岗岩为主,东缘发育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大陆边缘沉积.完达山地体在中-晚侏罗世就位在佳木斯地块东缘,并在早白垩世早期逆冲到佳木斯地块之上,形成具有前陆盆地性质的大三江盆地.大三江盆地在早白垩世晚期遭受逆冲、走滑构造改造.敦密断裂以北的诸多盆地均属大三江盆地改造后的残余盆地.这些残余盆地和完达山地体之下可能存在隐伏的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大陆边缘沉积.三江盆地东部是古近纪断陷的主要发育区,可能存在一与佳依地堑平行的深断陷.隐伏的大陆边缘沉积和断陷是值得重视的油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生代盆地 大三江盆地 黑龙江省东部
下载PDF
新疆二叠纪泛准噶尔超级湖盆之商榷 被引量:2
5
作者 唐晓川 卢苗安 +1 位作者 付志方 刑卫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15-1116,共2页
Permian deposits are main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current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e Junggar and Turpan-Hami (Tuha) basin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is directly concerned with petroleum potential evaluation in th... Permian deposits are main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current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e Junggar and Turpan-Hami (Tuha) basin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is directly concerned with petroleum potential evaluation in the region. Analysis of the total amount of global organic carbon, size of the lake basins and organic geochemistry of crude oil and source rocks shows that there exists no megalake basin in this region but only a large inland lake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sub-bas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二叠纪 湖盆 新疆 油气勘探潜力 吐哈盆地 暗色泥岩 油气资源
下载PDF
黄河流域近40年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53
6
作者 徐宗学 和宛琳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1,共6页
本文对黄河流域内58个站点1960-2001年逐月20cm口径的蒸发皿蒸发量数据进行统计检 验,并时检验结果进行了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黄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大部分地区呈现出明显 的下降趋势,时间上以典型月4月和7月下降幅度最为明显,地... 本文对黄河流域内58个站点1960-2001年逐月20cm口径的蒸发皿蒸发量数据进行统计检 验,并时检验结果进行了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黄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大部分地区呈现出明显 的下降趋势,时间上以典型月4月和7月下降幅度最为明显,地域上以三花干流区间和伊洛河流域地 区下降幅度为最大;本文采用的两种检验方法得到的结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另外,本文对黄河流域 1970-2001年蒸发量分布规律也进行了简要分析,得出整个黄河流域的年平均蒸发量分布规律是从东 北部向西南部地区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蒸发皿蒸发量 趋势分析
下载PDF
渭河流域气温与蒸发量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29
7
作者 和宛琳 徐宗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2-106,共5页
应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方法,根据渭河流域19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蒸发量资料,分析了渭河流域1958—1999年年平均气温和蒸发量的时空分布及其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渭河流域近40年来气温逐渐升高,空间上表现为从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增... 应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方法,根据渭河流域19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蒸发量资料,分析了渭河流域1958—1999年年平均气温和蒸发量的时空分布及其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渭河流域近40年来气温逐渐升高,空间上表现为从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增加的分布规律.蒸发量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少,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从北部向南部逐渐减少的分布规律,近40年来渭河流域年平均蒸发量Mann-Kendall倾斜度β等值线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初步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渭河流域近几十年气温高的地区蒸发量反而小,气温低的地区蒸发量大,其原因和机制值得人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气温 蒸发皿蒸发量 时空分布 趋势分析
下载PDF
泾河流域温度与器皿蒸发量时空特征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25
8
作者 王佩 邱国玉 +2 位作者 尹婧 熊育久 谢芳 《干旱气象》 2008年第1期17-22,共6页
利用泾河流域周边14个气象站点1957~2002年逐日温度、器皿蒸发数据,分析了近45 a来气温、器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Mann-Kendall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泾河流域气温变化趋势与同期我国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均温存在显著变暖的总趋势... 利用泾河流域周边14个气象站点1957~2002年逐日温度、器皿蒸发数据,分析了近45 a来气温、器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Mann-Kendall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泾河流域气温变化趋势与同期我国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均温存在显著变暖的总趋势,增温率为0.29℃/10 a。流域北部气候变暖趋势高于流域南部,变暖的季节主要是秋冬季节。年器皿蒸发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倾向率为-39.3 mm/10 a,在空间上变率表现为流域南部、北部减少趋势明显,中部变化趋势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河流域 气温 器皿蒸发 时空变化 趋势分析
下载PDF
滇池流域蒸发量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吉文娟 杨晓鹏 张加云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1-639,共9页
利用滇池流域5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月的20cm口径蒸发皿蒸发量观测资料,分析了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动力因子(风速)、热力因子(平均气温、平均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水分因子(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水汽压)和其他... 利用滇池流域5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月的20cm口径蒸发皿蒸发量观测资料,分析了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动力因子(风速)、热力因子(平均气温、平均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水分因子(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水汽压)和其他因子(总云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结合楚雄气象站同期的蒸发皿蒸发量年际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滇池流域年际蒸发皿蒸发量存在2~4年为主的周期变化特征;近50年滇池流域年、春季和夏季蒸发皿蒸发量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流域中部及以北大部地区蒸发皿蒸发量的下降趋势较昆明气象站周边及流域的南部地区明显;滇池流域与楚雄地区年、春、秋和冬季的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基本相似,但夏季蒸发量变化差异较大;与相关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滇池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与热力因子、动力因子呈正相关,与水分因子、其他因子呈负相关,其中平均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水汽压和平均风速的影响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蒸发皿蒸发量 气候变化 影响因子
下载PDF
东江流域实际蒸发量与蒸发皿蒸发量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0
10
作者 谢平 陈晓宏 +1 位作者 王兆礼 谢毅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0-277,共8页
利用东江流域1956-2003年的水文、气象资料,用趋势线分析、集对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对年实际蒸发量和年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相同与相异之处。结果表明:实际蒸发量与蒸发皿蒸发量都有减少的趋... 利用东江流域1956-2003年的水文、气象资料,用趋势线分析、集对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对年实际蒸发量和年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相同与相异之处。结果表明:实际蒸发量与蒸发皿蒸发量都有减少的趋势,但蒸发皿蒸发量减少的趋势显著,实际蒸发量减少的趋势不显著;两者都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最小值;实际蒸发量与蒸发皿蒸发量存在不确定相关关系和弱的负相关关系。温度与实际蒸发量、蒸发皿蒸发量都为不确定相关关系;风速与蒸发皿蒸发量为正相关,与实际蒸发量为不确定相关关系;随降水量的变化,两种蒸发量的变化相反,即一个增加而另一个减小;随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线分析与集对分析都反映出两者有相反的变化,通过年景分析,随日照时数的增加,蒸发皿蒸发量增加,实际蒸发量先增加后减小。年日照时数偏多、降水量偏少时,蒸发皿蒸发量显著偏多;年日照时数为中等、降水量偏多时,实际蒸发量最大,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发量 蒸发皿蒸发量 气象因子 东江流域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郝学宁 李岳坦 李滨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1期19405-19409,共5页
[目的]研究青海湖流域1961~2007年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青海湖流域1961~2007年20 cm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近47年来,青海湖流域的蒸发皿蒸发量... [目的]研究青海湖流域1961~2007年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青海湖流域1961~2007年20 cm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近47年来,青海湖流域的蒸发皿蒸发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倾向率为-47.75 mm/10a。各季节的蒸发量除秋季没有变化外,其他各季以7.33~19.57 mm/10a的速率减小,其中春季减幅最大,冬季减幅最小;就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而言,青海湖流域各站的年蒸发皿蒸发量除刚察站外,其他各站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减幅为32.36~75.63 mm/10a。蒸发皿蒸发量的减少幅度随着经度的增加而减少。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夏季降水量显著增加,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速率比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速率大,导致气温日较差减小,对蒸发也会产生影响。[结论]该研究对更好地了解青海湖流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该区域的水资源管理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蒸发皿蒸发量 影响因素 变化特征
下载PDF
新疆内陆河泛流域水利发展探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宁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共5页
文中阐述了新疆水利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指出了新疆水利发展的泛流域化特征,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与环境保护等角度分析了新疆水利发展的动因,探讨了新疆内陆河泛流域化的水利发展态势,提出了内陆河泛流域的水资源调控体系建设、节水型社... 文中阐述了新疆水利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指出了新疆水利发展的泛流域化特征,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与环境保护等角度分析了新疆水利发展的动因,探讨了新疆内陆河泛流域化的水利发展态势,提出了内陆河泛流域的水资源调控体系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水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及国际河流开发等新疆水利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水利 内陆河 泛流域 水利发展
下载PDF
1961-2003年间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被引量:83
13
作者 郭华 姜彤 +2 位作者 王国杰 苏布达 王艳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43-451,共9页
本文利用1961-2003年间鄱阳湖流域14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观测数据和8个主要水文站的流量数据,研究该时段内鄱阳湖流域的气候变化趋势、突变及其空间分布的差异.研究表明,鄱阳潮流域气温和降水均在1990年发生突变,继而呈... 本文利用1961-2003年间鄱阳湖流域14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观测数据和8个主要水文站的流量数据,研究该时段内鄱阳湖流域的气候变化趋势、突变及其空间分布的差异.研究表明,鄱阳潮流域气温和降水均在1990年发生突变,继而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在季节变化上,冬季平均气温在1986年发生突变,增温显著;夏季降水量和夏季暴雨频率均在1992年发生突变增加,暴雨频率增加是夏季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蒸发皿蒸发量和参照蒸散量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该变化在夏季尤为明显.上述变化趋势均以1990s最为显著,这与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空间分布上,饶河水系、信江水系和赣江下游等气候变化更为显著.笔者认为,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在长江流域中比较突出.该流域1990s暖湿气候在加强;气温的升高、降水量和暴雨频率的增加以及蒸发量的下降强化了五河流量的增加趋势,由此可大致判定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与洪涝灾害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这可为理解气候变化在该流域的响应和预测该流域未来可能的洪涝灾害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流域 气温 降水量 蒸发量 流量 气候变化 突变 空间分布 长江流域
下载PDF
40kaBP来亚非季风演化趋势及青藏高原泛湖期 被引量:16
14
作者 贾玉连 施雅风 +2 位作者 马春梅 申洪源 吴敬禄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29-840,共12页
基于18个黄土/古土壤序列(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与27个湖泊沉积序列(青藏高原、新疆、云南与赤道非洲及其以北的非洲季风区)对比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印度季风区与非洲季风区40 ka以来的区域环境演变特征.结果显示:上述区域在对应岁差周期... 基于18个黄土/古土壤序列(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与27个湖泊沉积序列(青藏高原、新疆、云南与赤道非洲及其以北的非洲季风区)对比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印度季风区与非洲季风区40 ka以来的区域环境演变特征.结果显示:上述区域在对应岁差周期的高太阳辐射阶段,也就是40~24 kaBP与14~4 kaBP分别经历了一次环境湿润期,而在末次冰期最盛期,除中国云南、青藏高原及新疆部分地区外,其他地区则较为干燥.青藏高原及其北侧的新疆区,40~24 kaBP比14~4 kaBP气候更为湿润,湖泊呈现40 ka以来的最高最大湖面,高原进入一次泛湖期.而非洲区及黄土高原,则与此相反;14~4 kaBP气候比40~24 kaBP更为湿润、适宜,湖面更高,成壤作用更强.40~24 kaBP,印度季风强盛,加强了对高原的水汽与潜热输送,同时,由于北方冰盖的存在,西风气流则相对南移,增加了对高原的影响,两种气流交互作用引起的强降水,可能是造成湖泊显著扩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印度季风 季风演化 季风区 东亚季风 强降水 岁差周期 BP 新疆 非洲
下载PDF
昆仑多岛弧盆系及泛华夏大陆的增生 被引量:15
15
作者 尹福光 潘桂棠 李兴振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2-28,共7页
自从Rodinia超大陆在晚元古代解体之后,冈瓦纳大陆群与泛华夏大陆群间从晚元古代至中生代始终存在一大洋-特提斯洋。从早古生代至中生代,特提斯洋分三个阶段向泛华夏陆块群俯冲,形成了弧后扩张、弧陆碰撞和弧前增生。弧后盆地扩张到达... 自从Rodinia超大陆在晚元古代解体之后,冈瓦纳大陆群与泛华夏大陆群间从晚元古代至中生代始终存在一大洋-特提斯洋。从早古生代至中生代,特提斯洋分三个阶段向泛华夏陆块群俯冲,形成了弧后扩张、弧陆碰撞和弧前增生。弧后盆地扩张到达小洋盆,出现蛇绿混杂岩。由于早期大陆边缘已向南发生了增生,继后的弧后扩张和前锋弧的位置也就相应地向南迁移了。因而蛇绿岩带、岩浆岩带会出现多条,且从北向南时代有从老变新的趋势。由于陆缘向南裂离,并到达高纬度位置,或者如洋岛的生成,随着洋壳的消减速、俯冲,高纬度的沉积体向低纬度的不断增生,这样就出现了生物的冷暖型混生。且从泛华夏陆块群或从冈瓦纳大陆群裂离的块体不能越过大洋中脊拼合在另一大陆块体上。因此,泛华夏大陆的西南缘-昆仑带只是在弧后海底扩张、弧-弧碰撞、弧-陆碰撞的多岛弧造山作用、向南不断增生过程中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岛弧盆系 泛华夏大陆 大陆增生 造山作用 早古生代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西昌—渡口—牟定地带二维地壳结构的爆炸地震研究 被引量:27
16
作者 尹周勋 熊绍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51-458,共8页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84年在攀西地区进行综合地球物理考察期间,所取得的西昌—渡口—牟定地带爆炸地震资料,进行了二维射线追踪处理,得到该地带的二维地壳结构和速度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带地壳平均速度为6.25km/s,...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84年在攀西地区进行综合地球物理考察期间,所取得的西昌—渡口—牟定地带爆炸地震资料,进行了二维射线追踪处理,得到该地带的二维地壳结构和速度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带地壳平均速度为6.25km/s,地壳厚度为55km.但在永仁—渡口一带的地壳厚度为52km,地幔有上隆的趋势.浅层结构清楚地勾画出了该地带内的盆地和断裂的构造,结合该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和矿产的分布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爆炸 地震 西昌渡口
下载PDF
云南盘龙河流域53年来蒸发量变化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平 程清平 王倩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286-291,共6页
利用盘龙河流域1961—2013年蒸发皿蒸发量观测资料,分析了盘龙河流域蒸发量的变化特点及其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53年来蒸发量呈十分显著的减少趋势,其变化速率为-23.90 mm/10 a,53年来减少了126.7 mm,各季蒸发量与年变化趋势一致,... 利用盘龙河流域1961—2013年蒸发皿蒸发量观测资料,分析了盘龙河流域蒸发量的变化特点及其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53年来蒸发量呈十分显著的减少趋势,其变化速率为-23.90 mm/10 a,53年来减少了126.7 mm,各季蒸发量与年变化趋势一致,均呈减少趋势;2)年蒸发量与春季、雨季呈显著的突变减少趋势;3)秋季5 a、冬季6 a的变化周期十分显著;4)R/S分析法与均生函数预测模型预测结果具有一致性,预示着盘龙河流域未来蒸发量将可能仍呈显著的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龙河流域 蒸发量 变化特征 预测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1960~2009年参考蒸散量与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18
作者 赵福年 赵铭 +1 位作者 王莺 张鹏飞 《干旱气象》 2014年第4期560-568,共9页
以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点1960~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为基础,从估算模型和统计角度计算分析了该流域参考蒸散量及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过去50 a石羊河流域蒸散发呈增加趋势,个别站点达极显著水平(p<0.01),... 以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点1960~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为基础,从估算模型和统计角度计算分析了该流域参考蒸散量及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过去50 a石羊河流域蒸散发呈增加趋势,个别站点达极显著水平(p<0.01),1960~2009年和1970~2009年不同时段的选择对分析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估算模型理论分析认为桑斯威特法计算的参考蒸散量变率主要由气温决定,蒸发皿蒸发量和彭曼蒙蒂斯公式计算的参考蒸散量变化则是辐射、气温、风速及空气饱和差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相关分析和突变检验的分析结果验证了上述结论,并得出过去50 a石羊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和彭曼蒙蒂斯公式计算的参考蒸散量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空气饱和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蒸散量 蒸发皿蒸发量 石羊河流域 彭曼蒙蒂斯公式 桑斯威特法
下载PDF
湘江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婷婷 章新平 +2 位作者 吴华武 申林 郭丽香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5-42,共8页
利用1960—2006年湘江流域内44个气象观测站蒸发皿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相关系数分析法,以及反距离权重插值来分析湘江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湘江流域年蒸发皿蒸发量在47年间以21.29 mm/10a速率... 利用1960—2006年湘江流域内44个气象观测站蒸发皿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相关系数分析法,以及反距离权重插值来分析湘江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湘江流域年蒸发皿蒸发量在47年间以21.29 mm/10a速率显著减少,通过了90%信度检验;且有75%的站点蒸发皿蒸发量下降趋势显著。从季节变化来看,蒸发皿蒸发量的下降趋势主要在夏季,以15.58 mm/10a的速率显著下降,并通过了99%信度检验。从空间分布来看,湘江流域蒸发皿蒸发量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且下游地区减少趋势最显著。流域饱和差的减小及风速的显著下降导致大部分站点蒸发皿蒸发量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皿蒸发量 变化趋势 原因分析 湘江流域
下载PDF
两广云开大山—十万大山地区盆山耦合构造演化——兼论华南若干区域构造问题 被引量:39
20
作者 丘元禧 梁新权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0-347,共8页
云开大山自泛华夏造山作用以来就成为褶皱带和相对隆起区,现今的十万人山及其前身则同时成为前缘凹陷或前陆盆地,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盆山耦合系统。整个盆山耦合系统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如下阶段: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第一幕(郁南运动)形成... 云开大山自泛华夏造山作用以来就成为褶皱带和相对隆起区,现今的十万人山及其前身则同时成为前缘凹陷或前陆盆地,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盆山耦合系统。整个盆山耦合系统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如下阶段: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第一幕(郁南运动)形成云开复式背斜带,古博白前缘凹陷形成于其东南侧。第二幕(北流运动)使云开复式背斜向西北推进,前陆盆地亦向西北侧迁移。第三幕(广西运动)使云开大山继续褶皱隆起,早印支运动(东吴运动)使钦防海槽褶皱成山,并在其北西侧形成前陆盆地。晚印支运动,广西大容山地区褶皱隆起,此时的前陆盆地已迁移至现今十万大山的东南边缘,奠定了十万大山盆地现今构造轮廓的基础。进入燕山期,随着桂东南逆冲推覆构造前缘不断地向NW方向扩展,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的前陆盆地也不断地向 NW方向迁移。进入新生代喜马拉雅期,本区的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即由原来的NW—S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变为NE— SW挤压构造应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云开大山—十万大山地区 盆山耦合 泛华夏造山作用 印支造山作用 喜马拉雅造山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