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rgical management of large and giant intracavernous and paraclinoid aneurysms 被引量:5
1
作者 XU Bai-nan SUN Zheng-hui JIANG Jin-li WU Chen ZHOU Ding-biao YU Xin-guang LI Bao-mi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1061-1064,共4页
Background Due to their location, large and giant intracavernous and paraclinoid aneurysms remain a challenge for vascular neurosurgeons, We identified characteristics, surgical indication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of... Background Due to their location, large and giant intracavernous and paraclinoid aneurysms remain a challenge for vascular neurosurgeons, We identified characteristics, surgical indication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of large and giant intracavernous and paraclinoid aneurysms in 36 patients.Methods The pterional approach was routinely used. The cervic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was exposed for proximal control of parent vessel and retrograde suction decompression. Paraclinoid aneurysms were directly clipped, intracavernous pseudoaneurysm was repaired and the intracavernous aneurysms were trapped with extracranial-intracranial bypass of saphenous vein graft. Intraoper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and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SEP) monitoring were used to detect cerebral ischemia during the temporary occlusion of parent arteries. Microvascula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was used to assess blood flow of the parent and branch vessels. Endoscopy was helpful particularly in dealing with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posterior wall aneurysms. Postoperative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was performed in 33 of the 36 patients.Results Thirty-two paraclinoid aneurysms were directly clipped, 1 intracavernous pseudoaneurysm was repaired and the other 3 intracavernous aneurysms were trapped with revascularization. Except for two patients who died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stage, 34 patients' follow-up was 6-65 months (mean 10 months) and a Glasgow Outcome Scale score of 4 to 5 at discharge. At the 6-month follow-up examination, Rankin Outcome Scale scores were 0 to 2 in 32 patients. EEG and SSEP monitoring changed in six patients. Twelve clips were readjusted when insufficient blood flow in parent and branch vessels was detected. Three posterior wall aneurysms were clipped.Conclusions Intracavernous aneurysms not amenable to endovascular treatment should be treated surgically and surgical treatment is the first option for paraclinoid aneurysms. The temporary parent vessel occlusion, retrograde suction decompression, endoaneurysmectomy, parent vessel reconstruction, vascular anastomosis, 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and endoscopy are essential techniques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large and giant intracavernous and paraclinoid aneury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 and giant aneurysm intracavernous paraclinoid BYPASS surgical management CLIP
原文传递
海绵窦和床突周围段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8
2
作者 许百男 周定标 +9 位作者 余新光 张远征 李宝民 姜金利 卜博 孟祥辉 孙正辉 张军 张征 段国升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海绵窦和床突周围段动脉瘤的特点、分类及手术适应证和方法。方法全部采用直视手术处理动脉瘤和暴露控制载瘤动脉近远端,磨除前床突和视神经管上壁及外侧嵴,经内侧三角进入海绵窦,夹闭动脉瘤后视神经充分减压。出院时按GOS评定... 目的探讨海绵窦和床突周围段动脉瘤的特点、分类及手术适应证和方法。方法全部采用直视手术处理动脉瘤和暴露控制载瘤动脉近远端,磨除前床突和视神经管上壁及外侧嵴,经内侧三角进入海绵窦,夹闭动脉瘤后视神经充分减压。出院时按GO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18例动脉瘤全部得以夹闭,其中15例术后复查造影动脉瘤完全消失。视力视野障碍明显改善。疗效好16例,疗效差和死亡各1例。结论海绵窦动脉瘤在不适合栓塞的情况下应采取手术,而床突周围段动脉瘤则应首选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手术 海绵窦 床突周围 脑动脉瘤
下载PDF
床突旁动脉瘤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孙青 尤万春 +4 位作者 孙晓欧 邵忠 朱昀 陈罡 王中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61-566,577,共7页
目的探讨床突旁动脉瘤手术治疗以及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床突旁动脉瘤患者72例,均经头颈部CT血管成像以及DSA检查证实,其中男27例,女45例。根... 目的探讨床突旁动脉瘤手术治疗以及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床突旁动脉瘤患者72例,均经头颈部CT血管成像以及DSA检查证实,其中男27例,女45例。根据接受治疗方式的不同,将72例患者分为血管内栓塞组(38例,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以及显微外科手术组(34例,包括动脉瘤夹闭术或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动脉瘤孤立术)。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动脉瘤直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神经损伤情况、Hunt-Hess分级等。比较两组术后新发脑神经损伤、动脉瘤复发、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复发与未复发动脉瘤大小进行分析。对两组Hunt-Hess分级Ⅲ~Ⅳ级患者的年龄、动脉瘤直径及预后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1)血管内栓塞组患者年龄大于显微外科手术组[(60±10)岁比(54±10)岁,t=-2. 490],动脉瘤直径小于显微外科手术组[5(4,8) mm比9(5,16) mm,Z=3. 02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两组患者性别、视力障碍发生率及Hunt-Hess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两组患者均完成术后6个月的随访,GOS评分、术后视力好转、术后即刻新发视力损伤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血管内栓塞组动脉瘤复发率高于显微外科手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 4%(7/38)比2. 9%(1/34),χ~2=4. 350,P <0. 05]。(3)血管内栓塞组中,复发患者动脉瘤直径大于未复发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8,15) mm比5(3,7) mm,Z=-2. 356,P <0. 05]。(4)对于Hunt-Hess分级Ⅲ~Ⅳ级的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组GOS评分小于显微外科手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4)分比5(4,5)分,Z=-2. 282,P <0. 05]。结论对于床突旁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的动脉瘤复发率低于血管内栓塞,且有利于Hunt-Hess分级Ⅲ~Ⅳ级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床突旁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床突旁动脉瘤术中吲哚菁绿脑血管造影的应用(附5例报告) 被引量:6
4
作者 马驰原 吴伟 +5 位作者 史继新 王汉东 杭春华 谢伟 潘云曦 孙康健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9期400-402,共3页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脑血管造影在床突旁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 ̄8月手术治疗的5例床突旁动脉瘤,4例采用同侧翼点入路夹闭动脉瘤,另1例左侧颈内动脉-垂体上动脉瘤伴对侧后交通动脉瘤病人行...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脑血管造影在床突旁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 ̄8月手术治疗的5例床突旁动脉瘤,4例采用同侧翼点入路夹闭动脉瘤,另1例左侧颈内动脉-垂体上动脉瘤伴对侧后交通动脉瘤病人行右侧翼点入路夹闭双侧动脉瘤。术中动脉瘤夹闭后行ICG脑血管造影4例,夹闭前后均行ICG造影1例。结果ICG造影显示动脉瘤均完全夹闭,载瘤动脉通畅。3例病人术后复查DSA,均证实术中ICG造影结果。结论ICG血管造影能在术中即时发现动脉瘤是否残留,载瘤动脉是否狭窄,从而指导手术医师术中进行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造影术 床突旁动脉瘤 吲哚菁绿 监测 手术中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床突旁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缪洪平 杨云峰 +6 位作者 陈志 牛胤 蒋周阳 唐卫华 朱刚 林江凯 冯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866-1869,共4页
目的探讨床突旁动脉瘤的诊断、血管内栓塞的适应症、方法及并发证的防治。方法对40例(46个动脉瘤)床突旁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单纯微弹簧圈栓塞21例,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8例,球囊辅助微弹簧圈栓塞4例。术后进行CT、3D-CTA、... 目的探讨床突旁动脉瘤的诊断、血管内栓塞的适应症、方法及并发证的防治。方法对40例(46个动脉瘤)床突旁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单纯微弹簧圈栓塞21例,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8例,球囊辅助微弹簧圈栓塞4例。术后进行CT、3D-CTA、MRI和/或3D-DSA随访检查,观察并分析疗效。结果 33例患者(38个动脉瘤)成功栓塞,7例患者放弃治疗。随访35例患者,5例失访。3个月至2年GOS评分,5分27例,4分3例,3分1例,2分1例,1分3例。28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患者未见动脉瘤新生或再通及出血症状发生。7例未治疗的患者中,未破裂的患者4例未发生出血,破裂的患者3例均发生再次出血死亡。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床突旁动脉瘤能有效改善预后,3D-CTA、3D-DSA的应用能为床突旁动脉瘤的诊治、复查提供有效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突旁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治疗
下载PDF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2
6
作者 于加省 何跃 +4 位作者 陈如东 陈劲草 陈坚 雷霆 李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3-476,共4页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1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3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栓塞过程以及结果。其中3例辅以球囊瘤颈再塑形技术,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2例...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1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3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栓塞过程以及结果。其中3例辅以球囊瘤颈再塑形技术,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2例采用双微导管技术。结果栓塞术后即时造影显示26个动脉瘤100%栓塞;6个动脉瘤〉95%栓塞;1个动脉瘤〈95%栓塞。术中破裂1例,最后顺利致密栓塞。2例术后持续轻度头痛,1例遗留视野缺损。无死亡病例。随访2~48个月,无术后再出血病例。结论选择合适的床突旁动脉瘤病例,可以应用血管内栓塞进行相对微创且安全有效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突旁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球囊瘤颈再塑形 支架 双微导管
下载PDF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石忠松 黄正松 +1 位作者 齐铁伟 郭少雷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15-418,共4页
目的 评价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床突旁动脉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30例患者的 34个床突旁动脉瘤 ,其中破裂性动脉瘤 10个 ,未破裂性动脉瘤 2 4个。显微手术夹闭 10个动脉瘤 ,血管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 18个动脉... 目的 评价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床突旁动脉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30例患者的 34个床突旁动脉瘤 ,其中破裂性动脉瘤 10个 ,未破裂性动脉瘤 2 4个。显微手术夹闭 10个动脉瘤 ,血管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 18个动脉瘤 ,保守观察 5个动脉瘤 ,另 1个为巨大动脉肿瘤 ,患者造影后死亡。参照Al Rod han的标准 ,Ia型 6个 ,Ib型 9个 ,Ⅱ型 8个 ,Ⅲ型 6个 ,Ⅳ型 5个。从治疗后血管造影、临床结局和影像学随访评价疗效。结果 栓塞治疗 18个动脉瘤术后造影完全栓塞 14个 ,次全栓塞 4个。显微手术夹闭 10个动脉瘤 ,术后造影均完全夹闭。出院时GOS临床结局评分 ,恢复良好 2 0例 ,轻度致残 7例 ,严重致残 2例 ,1例巨大动脉瘤患者脑血管造影后突发脑疝死亡。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床突旁动脉瘤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床突旁 手术 栓塞治疗
下载PDF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华江 许民辉 +1 位作者 王昊 杨东虹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第7期389-391,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床颈内动脉突旁动脉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接受血管内治疗的104例(共112个)床突旁颈内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栓塞后即时造影显示,83个动脉瘤(74.1%)完全闭塞,16个(14.3%)瘤颈...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床颈内动脉突旁动脉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接受血管内治疗的104例(共112个)床突旁颈内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栓塞后即时造影显示,83个动脉瘤(74.1%)完全闭塞,16个(14.3%)瘤颈残留,13个(11.6%)瘤体残留。93个(83%)动脉瘤获造影随访3个月~2年,88个(94.6%)动脉瘤显示稳定或完全闭塞,5个(5.4%)复发。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2例(1.9%),无死亡病例。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床突旁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 栓塞治疗 疗效
下载PDF
经鼻蝶入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范翔 王海军 +3 位作者 初国良 樊韵平 蔡赣桥 孔凡根 《解剖学研究》 CAS 2007年第5期358-360,363,共4页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3例尸头正中矢状面切开共6侧,熟悉相关解剖结构,寻找可应用的解剖标记。另取10例完整尸头,进行显微镜下模拟手术,探索手术路径。结果①本入路可以较好地显示眼动脉和垂体上动...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3例尸头正中矢状面切开共6侧,熟悉相关解剖结构,寻找可应用的解剖标记。另取10例完整尸头,进行显微镜下模拟手术,探索手术路径。结果①本入路可以较好地显示眼动脉和垂体上动脉走行。②视神经-颈内动脉陷窝可作为蝶窦外侧壁的解剖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蝶入路 颈内动脉 床突旁动脉瘤 视神经-颈内动脉陷窝 显微外科解剖
下载PDF
突向内侧的床突旁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雅栋 史雅文 张鹏 《医学综述》 2013年第22期4192-4194,F0003,共4页
目的研究内侧型床突旁动脉瘤的特点并将之应用于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北京宣武医院收治的31例内侧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动脉瘤的解剖特点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便在最小的创面下对动脉瘤行理... 目的研究内侧型床突旁动脉瘤的特点并将之应用于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北京宣武医院收治的31例内侧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动脉瘤的解剖特点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便在最小的创面下对动脉瘤行理想的夹闭。结果 20例未磨除前床突的患者仅在打开部分视神经鞘的情况下动脉瘤得到很好的夹闭,其中仅有1例术后出现视力变差,1例患者术后3 d出现部分颞叶梗死;6例因暴露需要术中磨除前床突的患者中,术后有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动眼神经麻痹症状,1例术后出现视力变差,仅2例无明显的术后并发症;5例采用对侧翼点入路行动脉瘤夹闭的患者动脉瘤也得到很好的夹闭。结论大部分突向内侧的大中型床突旁动脉瘤可以在不磨除前床突的情况下通过跨血管得到很好的夹闭,而小型内侧型床突旁动脉瘤可以采用对侧翼点入路实行夹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突旁 动脉瘤 显微手术
下载PDF
92例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彦昊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15期118-119,共2页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184例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病例作观察对象,观察组92例使用血管内治疗,对照组92例应用传统疗法,对比组间疗效、并发症和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术后GOS...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184例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病例作观察对象,观察组92例使用血管内治疗,对照组92例应用传统疗法,对比组间疗效、并发症和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术后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和死亡病例少于对照组,P均<0.0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安全、高效的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床突旁 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对侧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英文)
12
作者 孙晓峰 阚志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4期3684-3688,共5页
目的为经对侧手术入路治疗颈内动脉(ICA)床突旁动脉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 15 例成人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经对侧额颞入路模拟进行 ICA 床突旁动脉瘤手术。暴露对侧 ICA 眼段、床段及其分支,进行解剖学观察,测量参数 A 和 B 以评... 目的为经对侧手术入路治疗颈内动脉(ICA)床突旁动脉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 15 例成人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经对侧额颞入路模拟进行 ICA 床突旁动脉瘤手术。暴露对侧 ICA 眼段、床段及其分支,进行解剖学观察,测量参数 A 和 B 以评估视交叉前池的大小。结果在所有 15 例标本(共 30 侧)上,对侧ICA 眼段和床突段及垂体上动脉均被满意暴露。在 14 例标本(共 28 侧)上暴露了对侧眼动脉(OA)起始点。参数 A 和 B 分别为(8.0±1.2)mm5.2 ̄10.4 mm 和(13.6±1.7)mm10.4 ̄17.3 mm。视交叉前池的大小对 ICA 床突段的暴露无影响,视交叉前池越小,ICA 眼段内侧面暴露的面积越少。在暴露过程中,无需牵拉视神经和 I-CA,或仅需轻微牵拉视神经。结论对侧入路适用于源自 ICA 眼段及床突段内侧面、直径较小、向内侧突出的床突旁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床突旁动脉瘤 对侧入路 显微外科解剖
下载PDF
颈内动脉床旁动脉瘤对侧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13
作者 孙晓峰 阚志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为经对侧手术入路治疗颈内动脉(ICA)床旁动脉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5例成人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经对侧额颞入路模拟进行ICA床旁动脉瘤手术。暴露对侧ICA眼段、床段及其分支,进行解剖学观察,测量参数A和B以评估视交叉前池的... 目的:为经对侧手术入路治疗颈内动脉(ICA)床旁动脉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5例成人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经对侧额颞入路模拟进行ICA床旁动脉瘤手术。暴露对侧ICA眼段、床段及其分支,进行解剖学观察,测量参数A和B以评估视交叉前池的大小。结果:在所有15例标本(共30侧)上,对侧ICA眼段和床段及垂体上动脉均被满意暴露。在14例标本(共28侧)上暴露了对侧眼动脉(OA)起始点。参数A和B分别为(8.0±1.2)mm(5.2 ̄10.4mm)和(13.6±1.7)mm(10.4 ̄17.3mm)。视交叉前池的大小对ICA床段的暴露无影响;视交叉前池越小,ICA眼段内侧面暴露的面积越少。暴露过程中无需牵拉视神经和ICA,或仅需轻微牵拉视神经。结论:对侧入路适用于直径较小的起源于ICA眼段近端及床段内侧面并向内侧突出的床旁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床旁动脉瘤 对侧入路 显微外科解剖
下载PDF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手术方法及技巧探讨
14
作者 胡小辉 黄亚波 +2 位作者 刘建刚 吴江 张世明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第5期796-797,800,共3页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ICAPA)的方法一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IcAPA28倒惠音的临床资料.分析ICAPA的手术方法和技巧结果28例ICAPA均成功夹闭,夹闭方法为瘤颈直接夹闭20例、棉片包裹辅助夹闭3N和瘤体穿刺回...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ICAPA)的方法一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IcAPA28倒惠音的临床资料.分析ICAPA的手术方法和技巧结果28例ICAPA均成功夹闭,夹闭方法为瘤颈直接夹闭20例、棉片包裹辅助夹闭3N和瘤体穿刺回抽减压夹闭或切开取栓夹闭5例术后随访1个月-5年.复查DSA或CTA提示动脉瘤均消失,无动脉瘤复发或再出血GOS评分恢复优12例、良15例、差1例。结论 手术治疗ICAPA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 手术治疗 安全有效
下载PDF
床突旁动脉瘤的手术策略及疗效 被引量:2
15
作者 束旭俊 孙正辉 +4 位作者 武琛 王芙昱 王胜宝 薛哲 王文鑫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536-539,544,共5页
目的探讨床突旁动脉瘤的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4年5月46例行手术治疗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38例,年龄22-72岁,平均50.15岁。17例动脉瘤破裂,9例罹患多发动脉瘤。眼动脉瘤22个、梭性动脉... 目的探讨床突旁动脉瘤的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4年5月46例行手术治疗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38例,年龄22-72岁,平均50.15岁。17例动脉瘤破裂,9例罹患多发动脉瘤。眼动脉瘤22个、梭性动脉瘤10个、垂体上动脉瘤8个、窝动脉瘤3个、蛇形动脉瘤1个、假性动脉瘤5个。20个动脉瘤≤5 mm,15个5~15mm,14个≥15 mm。手术策略包括直接夹闭、夹闭塑形、颅内外血管架桥、颈动脉结扎和动脉瘤包裹。根据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19个动脉瘤直接夹闭,21个夹闭塑形,颅内外架桥6个,颈动脉结扎2个,动脉瘤包裹1个。根据GOS评分,42例预后良好(GOS4~5分),3例预后差(GOS2~3分),1例死亡(GOS1分)。结论根据床突旁动脉瘤的不同特征,采用相应的策略处理动脉瘤,能提高床突旁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突旁 颅内动脉瘤 外科治疗
下载PDF
床突旁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鉴峰 张晓冬 +4 位作者 郭宗铎 徐睿 朱继 何朝晖 孙晓川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床突旁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血管内治疗疗效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1例床突旁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床突旁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血管内治疗疗效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1例床突旁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并发症、随访结果等。结果:31例患者均成功栓塞,其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8例(90.3%),单纯弹簧圈栓塞3例(9.7%),术后立即造影,完全栓塞30例(96.8%),次全栓塞1例(3.2%);31例患者出院后3-38个月门诊随访及电话随访,29例患者恢复良好,无或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患者重度残疾,1例患者死亡;25例患者出院后6-24个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随访,造影均未见动脉瘤复发再通,载瘤动脉通畅。结论:血管内治疗ICA床突旁微小动脉瘤是一种有效方法,但仍需更大样本的研究和更长期的临床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突旁 微小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疗效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床突旁动脉瘤的方法选择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际典 曹杨 +4 位作者 王清河 刘震 崔啸天 姜除寒 梁士凯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探讨床突旁动脉瘤的特点及评估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方案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外科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自2014年7月—2018年1月住院行血管内治疗的98例颅内床突旁动脉瘤(共104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及随... 目的探讨床突旁动脉瘤的特点及评估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方案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外科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自2014年7月—2018年1月住院行血管内治疗的98例颅内床突旁动脉瘤(共104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98例患者(共104个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失败2例(2个动脉瘤),余下96例(102个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成功后即时造影示:90个动脉瘤完全栓塞,4个动脉瘤有瘤颈残余,动脉瘤体残余3个。术中9例患者动脉瘤破裂出血,3例患者有支架内血栓,6例患者有弹簧圈脱逸现象。术后2例患者视物模糊,难治性头痛1例,难治性眼球后疼痛1例。术后临床随访所有患者的Rankin评分为0~5分,2例患者死亡。92例患者(98个动脉瘤)术后获影像学随访,11例动脉瘤复发患者(11个动脉瘤)接受再治疗。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破裂和未破裂的床突旁动脉瘤,新型血管内栓塞材料存在某些局限性,且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证实,传统的血管内治疗方法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案,但是由于高分流率的存在,大部分动脉瘤需要支架辅助技术,术中尽量做到致密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突旁 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方法选择 疗效
下载PDF
多种监测辅助下头颈部联合入路夹闭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欣桐 何朝晖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1-136,共6页
目的探讨多种术中监测辅助下头颈部联合入路床突旁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 目的探讨多种术中监测辅助下头颈部联合入路床突旁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多导皮层脑电图(multilobar electrocorticography,mEcoG)、多普勒血管超声、吲哚氰绿造影技术术中辅助下行头颈部联合入路床突旁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均行CTA或DSA评估夹闭效果,出院时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近期预后,并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影像学随访以评估远期预后。结果共35例患者,术中夹闭床突旁动脉瘤35个,术后经CTA或DSA证实仅1例存在瘤颈残留,余34例患者均夹闭完全。围手术期无死亡。出院时mRS评分结果,预后良好32例,约占91%,预后不良3例,约占9%。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8(12±4)个月,根据随访资料采用mRS评分,预后良好30例,占86%,预后不良5例,占14%。结论在多种术中监测手段的辅助下,经头颈部联合入路于显微镜下夹闭床突旁动脉瘤安全可行,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突旁动脉瘤 夹闭手术 头颈部联合 术中监测
下载PDF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附16例报告)
19
作者 何永垣 曹志恺 +2 位作者 郭志敏 吕建平 全伟 《当代医学》 2011年第33期3-4,共2页
目的评价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患者,均是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对手术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脑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完全夹闭。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 目的评价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患者,均是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对手术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脑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完全夹闭。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2年,格拉斯哥(GOS)评分评价其预后,优11例(GOS5分)、良5例(GOS4分)。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床突 手术
下载PDF
床突旁动脉瘤的手术夹闭治疗 被引量:6
20
作者 徐锋 林通 +5 位作者 徐强 黄磊 陈功 徐斌 顾宇翔 冷冰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1-7,11,共8页
目的探讨床突旁动脉瘤的手术夹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10月经直接手术夹闭的11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瘤改良Barami分型Ⅰa型2个,Ⅰb型3个,Ⅱ型3个,Ⅲa型2个,Ⅲb型1个。5例患者在复合手术室应用球囊辅助手... 目的探讨床突旁动脉瘤的手术夹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10月经直接手术夹闭的11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瘤改良Barami分型Ⅰa型2个,Ⅰb型3个,Ⅱ型3个,Ⅲa型2个,Ⅲb型1个。5例患者在复合手术室应用球囊辅助手术夹闭治疗。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的11个动脉瘤均术中磨除前床突后,成功夹闭动脉瘤;其中5个动脉瘤行直接夹闭,6个动脉瘤行塑形夹闭。1例患者应用Hyperform球囊临时阻断;4例患者应用Merci双腔球囊导引导管逆行抽吸颈内动脉;其中2例患者抽吸成功,瘤体明显塌陷,2例患者仅瘤壁张力减低。术后即刻DSA或CTA检查示,10个动脉瘤完全闭塞,仅1个动脉瘤瘤颈少许残留。患者术后出现视力下降1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所有患者均无言语或肢体功能障碍发生。出院时11例患者均预后良好(GOS评分4~5分)。结论床突旁动脉瘤的手术夹闭治疗方法取决于动脉瘤的分型和瘤体大小。改良Barami分型Ⅰ型动脉瘤常采用平行于载瘤动脉直接夹闭,Ⅱ、Ⅲ型动脉瘤则使用跨血管夹塑形夹闭。采用复合手术室球囊辅助逆行抽吸技术,有利于床突旁大型或巨大动脉瘤的手术夹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突旁动脉瘤 眼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