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性切除手术治疗腮腺混合瘤对患者面部神经和肌肉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吕大为 朱浩 +1 位作者 向媛媛 张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05-309,共5页
目的 探究区域性切除手术治疗腮腺混合瘤对患者面部神经和肌肉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治疗的113例腮腺混合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6)和... 目的 探究区域性切除手术治疗腮腺混合瘤对患者面部神经和肌肉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治疗的113例腮腺混合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6)和研究组(n=57)。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全腮腺切除术,研究组患者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解剖面神经分支数)、术后面神经损伤情况、术后面部肌肉情况、腮腺分泌功能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分别为(109.26±23.48) min、(52.16±5.98) mL、(9.41±2.49) cm、(2.19±0.35)支,均低于对照组[(146.06±23.15) min、(72.55±7.04) mL、(14.26±3.16) cm、(4.21±0.63)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面神经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5.26%、7.02%、8.77%,均低于对照组(57.14%、64.29%、98.21%),House-Back-mann面神经损伤分级评分为(1.78±0.66)分,低于对照组[(2.67±0.78)分],Portmann评分为(17.88±2.63)分,高于对照组[(13.65±3.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两组组间腮腺分泌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时,研究组患健侧腮腺分泌差值分别为15.59±5.11、16.02±5.46,均低于对照组(38.21±3.16、36.46±4.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皮下积液、Frey综合征、面瘫及面部畸形的发生率分别为3.51%、10.53%、7.02%、7.02%,均低于对照组(21.43%、32.14%、26.79%、28.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区域性切除手术对腮腺混合瘤患者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降低面部神经和肌肉功能损伤的风险,同时可以减少对腮腺功能的损害,降低并发症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混合瘤 区域性切除 全腮腺切除术 面部神经功能
下载PDF
腮腺区面神经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5
2
作者 刘靖 张秋红 +1 位作者 张春瑞 李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9-541,共3页
目的:为腮腺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5具5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头部标本上观测面神经干的长度、横径以及各个分支再分支前长度和各个分支的解剖特点。结果:颞支横径为(1.1±0.2)mm,分支有(1.7±0.8)支;颧支横径为(1.8... 目的:为腮腺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5具5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头部标本上观测面神经干的长度、横径以及各个分支再分支前长度和各个分支的解剖特点。结果:颞支横径为(1.1±0.2)mm,分支有(1.7±0.8)支;颧支横径为(1.8±0.3)mm,分支有(1.6±0.6)支,位置恒定;颊支有上下颊支型、融为一支型和一支再分型3种类型,上下颊支多位于距腮腺导管上下0.5cm以内的浅层;下颌缘支横径为(1.2±0.4)mm;颈支横径为(0.9±0.2)mm,走行长度为(2.3±0.3)cm,分支有(1.1±0.4)支。结论:面神经与腮腺区关系密切,腮腺区手术时循颊支向后追踪面神经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区 面神经 应用解剖
下载PDF
面神经颊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9
3
作者 骆耐香 曾繁余 蒋常文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9-490,共2页
目的:观测分析面神经颊支的分支类型及其与腮腺管之间的解剖关系,为腮腺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60例成人头部标本,观测面神经颊支的分支类型、行程、神经与腮腺管的位置关系。结果:面神经颊支以双干型多见(58.3%),三干型次之(28.3... 目的:观测分析面神经颊支的分支类型及其与腮腺管之间的解剖关系,为腮腺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60例成人头部标本,观测面神经颊支的分支类型、行程、神经与腮腺管的位置关系。结果:面神经颊支以双干型多见(58.3%),三干型次之(28.3%)。神经多行于腮腺管浅面(73.3%)。腮腺管走行在颊支之间的占61.7%,导管距上颊支垂直距离约4.86 mm;腮腺管走行在神经下方者占11.7%,距下颊支的垂直距离约1.71 mm;腮腺管走行在神经上方者占26.7%,距上颊支的垂直距离约2.56 mm。结论:面神经颊支多行于腮腺管浅层,与腮腺管关系十分密切,腮腺区手术时循颊支向后追踪面神经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容易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颊支 应用解剖 腮腺区 腮腺管
下载PDF
腮腺区面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的巨微解剖学特点 被引量:2
4
作者 洪丽 安高 +2 位作者 周小兵 彭田红 范松青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3-94,109,共3页
目的:通过对腮腺区面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SMAS)的解剖学特点进行研究,为临床腮腺区SMAS除皱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10侧防腐成人头部标本进行大体解剖观察,对2侧新鲜标本进行腮腺区组织学切片观察。结果:面部SMAS在面部是一层独立的... 目的:通过对腮腺区面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SMAS)的解剖学特点进行研究,为临床腮腺区SMAS除皱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10侧防腐成人头部标本进行大体解剖观察,对2侧新鲜标本进行腮腺区组织学切片观察。结果:面部SMAS在面部是一层独立的层次,与腮腺咬肌筋膜之间以SMAS下脂肪组织相隔,而面神经位于腮腺咬肌筋膜深面。结论:SMAS下脂肪组织是SMAS潜在、安全的解剖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区 浅表肌肉腱膜系统 解剖学 组织学
下载PDF
蒂在后的颈阔肌肌皮瓣修复腮腺咬肌区皮肤组织缺损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林林 刘晓霞 +2 位作者 谭伟兵 吴坚 张强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12-614,共3页
目的探讨蒂在后的颈阔肌肌皮瓣修复腮腺咬肌区皮肤组织缺损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2007年间应用蒂在后的颈阔肌肌皮瓣修复腮腺咬肌区皮肤组织缺损共计6例。并就肌皮瓣的血供、设计、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效果进行了研究。... 目的探讨蒂在后的颈阔肌肌皮瓣修复腮腺咬肌区皮肤组织缺损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2007年间应用蒂在后的颈阔肌肌皮瓣修复腮腺咬肌区皮肤组织缺损共计6例。并就肌皮瓣的血供、设计、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本组6例随访2个月~1年,皮瓣全部成活,肌皮瓣术后的色泽、质地与面部皮肤较匹配,修复容貌效果满意。结论颈阔肌肌皮瓣血运丰富,成活率高,手术操作简便,是修复腮腺咬肌区皮肤组织缺损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腮腺区 咬肌 修复外科手术
下载PDF
头颈部嗜伊红细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的CT表现 被引量:2
6
作者 郑红伟 祁佩红 +4 位作者 薛鹏 漆剑频 胡道予 夏黎明 李小明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3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嗜伊红细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的CT表现。方法对5例病理证实的头颈部嗜伊红细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3~59岁,平均病史为3.7年,血常规均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肿块均... 目的探讨头颈部嗜伊红细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的CT表现。方法对5例病理证实的头颈部嗜伊红细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3~59岁,平均病史为3.7年,血常规均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肿块均位于耳前腮腺区,部分肿块较大可达颞部皮下,均伴有颈部及(或)颌下淋巴结肿大。CT示腮腺明显肿大,浅叶为著,内见高密度病灶,与骨骼肌呈等或略低密度,呈斑片状或结节状,斑片状病灶边界尚清或欠清晰,结节病灶边界清晰;增强后病灶及肿大淋巴结均中度或明显强化,且腮腺内结节灶及肿大淋巴结多均匀强化。结论头颈部尤其腮腺区嗜伊红细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及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应首先考虑嗜伊红细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细胞肉芽肿 头颈部肿瘤 腮腺区 体层 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木村病
下载PDF
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附8例报告) 被引量:3
7
作者 常世民 柳春明 张方明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475-478,共4页
目的总结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3年期间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8例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经验。结果 8例患者中首发症状最常见为腮腺区肿物(8/8),其次是面瘫(2/8)。... 目的总结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3年期间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8例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经验。结果 8例患者中首发症状最常见为腮腺区肿物(8/8),其次是面瘫(2/8)。8例面神经鞘瘤均经手术切除治疗,手术中切断面神经总干3例(其中面神经端端吻合术1例,耳大神经移植吻合术2例)。术后1年复查,面神经端端吻合者面神经功能Ⅱ级,耳大神经移植吻合者面神经功能Ⅲ级1例,Ⅵ级1例。保留面神经完整1例,术后1年复查神经功能Ⅰ级。面神经部分中断者因断端寻找困难而未处理4例(其中颞面干中断、下颊支中断、上颊支中断、上下颊支都中断各1例),术后均出现中断神经所支配区域的面瘫症状,其中下颊支中断、上颊支中断、上下颊支都中断者术后1年复查时面瘫症状明显改善和出现其他分支的代偿。颞面干中断者术后1年复查面瘫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腮腺区面神经鞘瘤常见临床表现为腮腺区肿块和不同程度的面瘫。一旦考虑为面神经鞘瘤,应尽早手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面神经的连续性或行一期面神经功能重建,若不能行一期面神经功能重建也应尽可能在短期内行二期功能蘑建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疾病 神经鞘瘤 腮腺区
下载PDF
区域性切除术与腺体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冯桂花 冯维 申秀梅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9期920-922,共3页
目的:比较区域性切除术与传统腺体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术中各项参数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196例。其中102例采用区域性切除术,94例采用腺体浅叶及肿物切除术,随访1~... 目的:比较区域性切除术与传统腺体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术中各项参数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196例。其中102例采用区域性切除术,94例采用腺体浅叶及肿物切除术,随访1~3年,2组参数比较。结果: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Frey's综合征、腺体功能、涎瘘与积涎、耳周皮肤麻木、面瘫等方面区域性切除组优于浅叶切除组,术后复发、术中失血量无明显差异。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明显优于浅叶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切除术 腮腺 良性肿瘤
下载PDF
儿童腮腺区脉管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9
作者 尹德佩 窦训武 +3 位作者 杨素娜 刘亮 樊明月 杨代茂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659-660,共2页
目的探讨儿童腮腺区脉管瘤外科治疗的特点与技巧。方法对23例儿童腮腺区脉管瘤手术联合硬化剂注入治疗后的并发症及复发情况进行追踪观察。结果 23例儿童腮腺区脉管瘤患者中,14例淋巴管瘤患者未发现并发症及复发;9例血管瘤患者(6例海绵... 目的探讨儿童腮腺区脉管瘤外科治疗的特点与技巧。方法对23例儿童腮腺区脉管瘤手术联合硬化剂注入治疗后的并发症及复发情况进行追踪观察。结果 23例儿童腮腺区脉管瘤患者中,14例淋巴管瘤患者未发现并发症及复发;9例血管瘤患者(6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混合型血管瘤)中,仅2例患者在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所有血管瘤患者均未见复发。结论儿童腮腺区脉管瘤的治疗应以手术为主辅以硬化剂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腮腺区 脉管瘤 外科治疗
下载PDF
聚多卡醇联合阿替洛尔治疗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蕾 梁巍 +1 位作者 陈琛 张红鹏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目的探讨聚多卡醇联合阿替洛尔治疗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的疗效及其对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 2,COX-2)、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 目的探讨聚多卡醇联合阿替洛尔治疗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的疗效及其对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 2,COX-2)、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选取腮腺区血管瘤患儿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阿替洛尔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瘤内局部注射1%聚多卡醇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儿COX-2、CTGF阳性率、VEGF水平及免疫功能。结果2组患儿平均服用阿替洛尔6个月,观察组患儿平均注射1%聚多卡醇3个疗程。76例患儿均完成治疗,随访12个月无失访。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完成后观察组VEGF水平及COX-2、CTGF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IgA、IgG及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聚多卡醇联合阿替洛尔治疗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效果良好,且安全性高,具有抑制COX-2、CTGF及VEGF表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腮腺区 阿替洛尔 环氧化酶2
下载PDF
腮腺区肿块临床分析与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辉 丁越 +1 位作者 孙晓菊 陈静 《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6年第3期193-195,共3页
目的分析目前腮腺区肿块构成现状及诊疗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对自1995年至2003年住院手术且经病理确诊的120例腮腺区肿块病例,按其性质、组织类型、性别及年龄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腮腺肿瘤92例(76.67%);... 目的分析目前腮腺区肿块构成现状及诊疗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对自1995年至2003年住院手术且经病理确诊的120例腮腺区肿块病例,按其性质、组织类型、性别及年龄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腮腺肿瘤92例(76.67%);腮腺炎症15例(12.50%);瘤样病变13例(10.83%).良恶性比例为5.57∶1.00.肿瘤病例中,以多形性腺瘤为最多见,其次为Warthin瘤.腮腺肿块男女比例为1.07∶1.00,以40~69岁患病最多.腮腺区肿块临床误诊率为22.50%(27/120),均误诊为腮腺良性肿瘤.其中炎症病例占大多数.术后随访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2~5年未见复发;恶性肿瘤1例2年内复发.结论腮腺区肿块好发于中老年人,以良性肿瘤为绝大多数,临床上要注意炎性肿块与肿瘤的鉴别,可根据肿块的病理类型及部位,来确定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区肿块 病理学分类 临床分析
下载PDF
颞部W形小切口除皱术对中下面部提升及瘢痕脱发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田永静 张余光 +6 位作者 杨军 王丹茹 濮哲铭 汪希 刘天一 杨群 钱云良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目的探讨颞部W形小切口除皱术较传统切口的除皱术在对中下面部提升及术后瘢痕和脱发方面的优越性。方法本组16例患者,随机分为W形小切口除皱术A组(9例)和传统切口的除皱术B组(7例)。A组:于耳上颞部发际内行W形切口,颞浅筋膜悬吊固定,从... 目的探讨颞部W形小切口除皱术较传统切口的除皱术在对中下面部提升及术后瘢痕和脱发方面的优越性。方法本组16例患者,随机分为W形小切口除皱术A组(9例)和传统切口的除皱术B组(7例)。A组:于耳上颞部发际内行W形切口,颞浅筋膜悬吊固定,从水平30~90°方向上提升松垂的皮肤,每个V形的一条边与头皮纹平行,点状张力缝合。B组:于耳轮上头皮内行切口,悬吊颞浅筋膜和SMAS筋膜,将切口前缘头皮沿水平30~45°向后上提紧,1-0线缝合。结果随访患者2个月,A组患者的切口愈合佳,且前缘有毛发生长,隐蔽性好,鱼尾纹明显减轻,下垂的外眦角、颧部、下颊部和腮腺咬肌区皮肤有较明显的提升,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颞部W形小切口除皱术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且切口隐蔽的除皱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皱术 下颊区和腮腺咬肌区 W形切口
下载PDF
区域性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林勇 常显亭 赵献银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4年第4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区域性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3月入住本院的7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首发患者(肿瘤直径均≤3 cm),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区域性切... 目的:探讨区域性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3月入住本院的7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首发患者(肿瘤直径均≤3 cm),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区域性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年,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切口长度、平均术中出血量、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暂时性面瘫、面部畸形、涎液潴留、耳垂麻木、Frey综合征和口干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用于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肿瘤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 区域性切除术 临床应用
下载PDF
翻瓣缝扎联合平阳霉素治疗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明磊 翟素娜 +4 位作者 赵军方 乔永明 谢卫红 王海斌 尚君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1年第3期269-271,共3页
目的:探讨翻瓣瘤腔缝扎联合平阳霉素、地塞米松瘤腔内注射治疗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选择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61例,分为2组,瘤腔缝扎药物注射组41例,采用翻瓣瘤腔缝扎联合平阳霉素、地塞米松... 目的:探讨翻瓣瘤腔缝扎联合平阳霉素、地塞米松瘤腔内注射治疗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选择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61例,分为2组,瘤腔缝扎药物注射组41例,采用翻瓣瘤腔缝扎联合平阳霉素、地塞米松瘤腔内注射;单纯药物注射组20例,采用瘤腔内注射平阳霉素、地塞米松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瘤腔缝扎药物注射组疗效达Ⅲ级和Ⅳ级者为100%,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注射组(85%),P<0.05;无面瘫、组织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翻瓣瘤腔缝扎联合平阳霉素地塞米松瘤腔内注射治疗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可明显提高治愈率,手术创伤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瘤腔结扎 平阳霉素 硬化治疗 腮腺
下载PDF
小剂量平阳霉素早期干预婴幼儿腮腺血管瘤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沈时岳 邬腊梅 +3 位作者 杨宏宇 罗娟 王锋 苏铭扬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340-344,共5页
目的:评价小剂量平阳霉素多次注射治疗婴幼儿腮腺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1—2011年间行小剂量低浓度平阳霉素+地塞米松瘤内注射治疗的78例增殖早期腮腺血管瘤患儿。分别用数码照片和MRI记录治疗前、后病变的面积,随访时间为... 目的:评价小剂量平阳霉素多次注射治疗婴幼儿腮腺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1—2011年间行小剂量低浓度平阳霉素+地塞米松瘤内注射治疗的78例增殖早期腮腺血管瘤患儿。分别用数码照片和MRI记录治疗前、后病变的面积,随访时间为0.5-10 a。按初诊年龄分为4组,比较用药剂量、治疗次数和时间,以及家长满意度。应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大部分血管瘤体积明显减小,MRI检查显示瘤体组织纤维化。治愈67例(85.9%),显效11例(14.1%),总有效率为100%。仅15例出现食欲缺乏、发热和皮疹等不良反应。低年龄组治疗持续时间为(4.73±0.11)个月,注射总剂量为(2.82±0.12)mL,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家长满意度高。结论:小剂量平阳霉素多次注射治疗法对婴幼儿腮腺巨大血管瘤的疗效安全可靠。患儿接受治疗的时间越早,用药剂量越小,疗程越短,家长满意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血管瘤 腮腺 平阳霉素 小剂量
下载PDF
副腮腺区孤立性静脉畸形10例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溪 钟来平 +3 位作者 杨雯君 胡永杰 王丽珍 张陈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52-256,共5页
目的:探讨副腮腺区孤立性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方法:收集2002年至2009年收治的10例副腮腺区孤立性静脉畸形患者数据,包括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结果、外科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10例患者中,... 目的:探讨副腮腺区孤立性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方法:收集2002年至2009年收治的10例副腮腺区孤立性静脉畸形患者数据,包括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结果、外科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10例患者中,男女各5例,年龄25~70岁,平均42.8岁。病程从0.5个月~168个月不等,平均64.9个月。副腮腺区肿块大小从1.0 cm×0.8 cm^2.5 cm×2.5 cm,平均1.7 cm×1.5 cm。患者接受的影像学检查主要为超声多普勒和CT扫描。所有患者均接受不同入路下的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静脉畸形。术后随访期间(2~94个月不等,平均41.2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对于副腮腺区孤立性静脉畸形,超声多普勒、CT扫描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帮助临床诊断,手术切除效果良好,复发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畸形 副腮腺区 脉管疾病
下载PDF
保留耳大神经与腮腺筋膜的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启明 钟庄龙 +2 位作者 邓四海 钟纯 黄仁财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第13期51-53,57,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保留耳大神经与腮腺筋膜的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89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组采用传统腮腺切除术与保留耳大神经束与腮腺筋膜的后径路腮腺区域性切除术行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采用保留耳大神经与腮腺筋膜的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89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组采用传统腮腺切除术与保留耳大神经束与腮腺筋膜的后径路腮腺区域性切除术行手术治疗,对手术时间、术后局部麻木、Frey综合征、面瘫及术后复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在术后复发、手术时间、面瘫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6个月局部麻木、Frey综合征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保留耳大神经与腮腺筋膜的腮腺区域性切除术能取得与传统手术一致的疗效,但术后局部麻木、Frey综合征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术式,且局部无凹陷畸形,更大程度的符合功能性外科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留耳大神经 腮腺筋膜 腮腺区域性切除 腮腺良性肿瘤 功能性外科
下载PDF
腮腺浅叶不同区域良性肿瘤功能性切除术的探讨 被引量:4
18
作者 曹锐 黄大伟 +1 位作者 邱佳明 胡永杰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不同区域功能性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12例腮腺浅叶肿瘤患者术前临床检查配合B超或MRI检查倾向于良性肿瘤,其中72例根据不同区域采用功能性切除术,40例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随访1周...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不同区域功能性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12例腮腺浅叶肿瘤患者术前临床检查配合B超或MRI检查倾向于良性肿瘤,其中72例根据不同区域采用功能性切除术,40例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随访1周~5年,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112例良性肿瘤患者术后肿瘤均无复发,两组在Frey综合征、耳垂区麻木发生率方面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面神经功能损伤、涎漏和面部畸形的发生率方面亦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浅叶不同区域功能性切除术疗效优于腮腺浅叶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良性肿瘤 不同区域 功能性切除术 并发症
下载PDF
软木塞训练法促进腮腺咬肌区静脉畸形硬化治疗后张口受限的功能康复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敏敏 李昕 李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1年第5期746-748,共3页
目的:评价软木塞功能训练法对腮腺咬肌区静脉畸形硬化治疗后所导致的张口受限的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收集2006年8月~2010年8月在门诊手术室治疗的腮腺咬肌区静脉畸形硬化治疗后出现张口受限患者60例,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常规张口... 目的:评价软木塞功能训练法对腮腺咬肌区静脉畸形硬化治疗后所导致的张口受限的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收集2006年8月~2010年8月在门诊手术室治疗的腮腺咬肌区静脉畸形硬化治疗后出现张口受限患者60例,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常规张口训练组(对照组)30例和加用软木塞功能训练组(实验组)30例,随访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张口受限的恢复程度。结果:加用软木塞功能训炼组张口受限在4周时基本恢复,而对照组8周后才基本恢复,4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而8周时两组已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围手术期采取软木塞功能训练治疗,可以有效地缩短腮腺咬肌区静脉畸形硬化治疗后张口受限持续的时间,促进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咬肌区 静脉畸形 硬化治疗 张口受限 软木塞法
下载PDF
腮腺Warthin瘤14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林秀安 刘辉 郑雄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1年第9期1746-1747,共2页
目的:分析Warthin瘤的临床特点,探讨Warthin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近20年来收治的146例经手术治疗的Warthin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143例,女性3例,发病高峰年龄为60-70岁,占65.75%。肿瘤位于后下极者... 目的:分析Warthin瘤的临床特点,探讨Warthin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近20年来收治的146例经手术治疗的Warthin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143例,女性3例,发病高峰年龄为60-70岁,占65.75%。肿瘤位于后下极者101例,占69.18%。96.58%的患者有吸烟史,14.38%的患者有消长史。术前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82例,诊断准确率为93.90%。手术方式有腮腺区域性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术和全腮腺切除术。12例失访,其余患者随访1-20年均未见复发。结论:腮腺Warthin瘤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男性患者。在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术前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应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者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是理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 腺淋巴瘤 外科手术 区域性切除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