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following Dynesys stabilization for lumbar disorders:A case series of mid-and long-term follow-ups 被引量:5
1
作者 Kuan-Ju Chen Chien-Ying Lai +7 位作者 Lu-Ting Chiu Wei-Sheng Huang Pang-Hsuan Hsiao Chien-Chun Chang Cheng-Jyh Lin Yuan-Shun Lo Yen-Jen Chen Hsien-Te Che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1年第35期10850-10860,共11页
BACKGROUND Radiologic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can occur after spinal surgery.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is defined a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linical symptoms corresponding to radiographic changes adja... BACKGROUND Radiologic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can occur after spinal surgery.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is defined a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linical symptoms corresponding to radiographic changes adjacent to the level of previous spinal surgery.Greater pre-existing ASDeg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result in more severe ASDis;nonetheless,whether the ASDeg status before index surgery influences the postoperative risk of revision surgery due to ASDis warrants investigation.AIM To identify possible risk factors for ASDis and verify the concept that greater preexisting ASDeg leads to more severe ASDis.METHODS Data from 21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with Dynesys stabilization from January 2006 to June 2016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ery for ASDis were categorized as group A(n=13),whereas those who did not were classified as group B(n=199).Survival analysis and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s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modified Pfirrmann grad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grade,body mass index,number of Dynesys-instrumented levels,and age.RESULTS The mean time of reoperation was 7.22(1.65–11.84)years in group A,and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6.09(0.10–12.76)years in group B.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operation risk was observed:Modified Pfirrmann grade 3 vs 4(P=0.53)or 4 vs 5(P=0.46)for the upper adjacent disc,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grade 2 vs 3 for the upper adjacent segment(P=0.66),age of<60 vs>60 years(P=0.9),body mass index<25 vs>25 kg/m2(P=0.3),and sex(P=0.8).CONCLUSION Greater preexisting upper ASDeg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ate of reoperation for ASDis after Dynesys surgery.Being overweight tended to increase reoperation risk after Dynesys surgery for ASD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Dynamic stabilization DYNESYS spinal stenosis
下载PDF
椎间植骨面积对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明阳 张大鹏 崔志栋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8期772-778,共7页
目的:研究椎间植骨面积对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术52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术后1周椎... 目的:研究椎间植骨面积对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术52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术后1周椎间植骨面积进行测量,依据测量结果中椎间植骨面积/平均终板面积进而得到植骨面积占比分为3组:椎间植骨面积不超过一侧椎弓根区域为A组17例,男9例,女8例,年龄(56.0±11.5)岁;椎间植骨面积超过一侧椎弓根但未达到对侧椎弓根为B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52.0±14.0)岁;椎间植骨面积超过对侧椎弓根为C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9.5±12.8)岁。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均行X线及CT检查,记录每次随访时椎间融合Brantigan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3组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VAS与ODI,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与术前比较,3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VAS、ODI均显著改善(P<0.05)。与术前比较,3组术后1周椎间隙高度均有所恢复;末次随访时,B、C两组椎间隙高度丢失量较少,两组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A组(P<0.05)。术后3、6个月,C组改良Brantigan评分明显高于A、B组(P<0.05);术后12个月,B、C组改良Brantigan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末次随访时,3组改良Brantiga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C组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A、B两组(P<0.05);术后6、12个月,B、C组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A组(P<0.05);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后路腰椎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可显著改善患有腰椎退行性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但随着植骨面积的占比增加,患者早期植骨融合率及融合评分均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椎间植骨 腰椎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梁雁冰 王云阁 艾彬彬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97-101,共5页
目的分析退行性腰椎管狭窄(DLSS)患者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分析,纳入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DLSS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 目的分析退行性腰椎管狭窄(DLSS)患者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分析,纳入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DLSS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术后下腰痛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LSS患者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发生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风险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随访3个月,86例DLSS患者行椎间孔镜术后发生下腰痛患者21例,发生率为24.42%(21/86);发生组骨质疏松、术中清理椎间隙、术后椎管内无菌性炎症、首次锻炼时间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术中清理椎间隙、术后椎管内无菌性炎症、首次接受锻炼时间均是DLSS患者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构建风险模型,验证模型显示C-index值为0.870,具有良好区分度,绘制标准曲线显示,校准曲线和Y-X直线相近,模型准确度良好;对模型预测效能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风险模型评估DLSS患者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0,95%CI为0.779~0.961,P<0.001。结论DLSS患者行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发生率较高,合并骨质疏松、术中未清理椎间隙、有术后椎管内无菌性炎症、首次接受锻炼时间延长均是DLSS患者行椎间孔镜术后发生下腰痛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风险模型对DLSS患者行椎间孔镜术后是否发生下腰痛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椎间孔镜术 术后下腰痛 危险因素 风险模型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UBE技术与常规PELD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4
作者 杨海波 李亚龙 安帅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3期471-475,共5页
目的 对比分析单侧双通道内镜减压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UBE)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该院2019... 目的 对比分析单侧双通道内镜减压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UBE)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该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开展脊柱内镜减压术的73例LSS患者,按不同手术方案分为两组:UBE组42例,均选择UBE减压术;PELD组31例,均选择PELD减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术后疗效和椎管减压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全部顺利完成脊柱内镜减压术,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PELD组(P<0.05)。UBE组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1例;PELD组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1年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获得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组术后1年时的优良率为92.9%,PELD组为9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硬膜囊横截面积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且UBE组患者术后的硬膜囊横截面积及其术后增加值均显著大于PELD组(P<0.05)。结论 PELD和UBE手术均是治疗LSS安全、有效的内镜下减压术式,但UBE手术减压更为彻底,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椎间孔镜 单侧双通道内镜减压术
下载PDF
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椎间孔高度恢复与疗效 被引量:5
5
作者 梁昌详 昌耘冰 +4 位作者 顾宏林 刘斌 尹东 郑晓青 黄帅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3期2065-2070,共6页
背景:近几年来国内各大医院广泛采用Coflex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的:探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并通过随访治疗后椎间孔高度的变化及内固定后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来探... 背景:近几年来国内各大医院广泛采用Coflex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的:探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并通过随访治疗后椎间孔高度的变化及内固定后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来探讨椎间孔撑开高度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行Coflex植入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及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随访患者的椎间孔的高度、椎体前缘及后缘高度。记录患者内固定治疗前、治疗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ODI及目测类比评分值。结果与结论:内固定治疗后患者的椎间隙前缘高度、椎间隙后缘高度及椎间孔高度较内固定前均有明显的增高,治疗后1周内复查的X射线平片显示椎间孔及椎间隙高度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各高度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同程度的下降。在平均内固定后26.4个月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高度较内固定前的高度仍具有显著差异。根据ODI功能评分及目测类比评分疼痛评分结果,治疗后3个月即可见患者功能明显改善,在内固定后1年左右进一步改善,腰椎功能恢复效果达到最佳,末次随访时ODI评分值与内固定后1年随访值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Coflex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轻中度腰椎管狭窄症可取的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其治疗的效果主要来自于术中对硬膜及神经根的减压,而Coflex对椎间孔高度的恢复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会逐渐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CofLEX 椎间孔高度 椎间隙高度 腰椎退变性疾病 内固定 非融合手术
下载PDF
大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与安全性
6
作者 齐佳坤 董健文 +4 位作者 刘仲宇 陈子豪 陈瑞强 杨阳 戎利民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24年第1期8-15,共8页
目的探讨大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6月至2022年1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72例单节段大通道镜下融合患者,其中腰椎滑脱症36例(滑脱组),包括退行性Ⅰ°滑脱15例、Ⅱ°滑... 目的探讨大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6月至2022年1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72例单节段大通道镜下融合患者,其中腰椎滑脱症36例(滑脱组),包括退行性Ⅰ°滑脱15例、Ⅱ°滑脱3例,峡部裂性Ⅰ°滑脱11例、Ⅱ°滑脱7例;术前不存在滑脱的腰椎退行性疾病36例(非滑脱组)。采用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痛及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术后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腰椎CT评估椎管减压情况,根据Bridwell标准评估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腰椎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1.0±13.3)个月(8~61个月)。滑脱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非滑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ODI、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滑脱组术后平均椎间隙高度(13.43 mm)高于非滑脱组(12.0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融合率相近(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大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但对于L5~S1节段峡部裂性Ⅱ°滑脱,镜下融合操作具有较高的技术挑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椎滑脱 脊柱融合术 内窥镜检查 椎管狭窄 椎间盘移位
下载PDF
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大伟 马远征 +3 位作者 朴庆佑 金荣水 薛海滨 顾苏熙 《脊柱外科杂志》 2010年第5期261-264,共4页
目的探讨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3月~2009年4月,行椎管减压、椎间融合(视椎间盘退变程度而定)联合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19例。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 目的探讨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3月~2009年4月,行椎管减压、椎间融合(视椎间盘退变程度而定)联合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19例。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9—25个月,平均16.8个月。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者VAS、ODI评分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非融合节段ROM明显减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ROM略有增加,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节段的融合率为91.6%。结论使用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它能够在提供稳定的力学环境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度,有利于缓解椎间盘退变,可能避免刚性内固定引起的邻近椎间盘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管狭窄 脊柱滑脱 椎间盘移位 减压术 外科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下载PDF
全内窥镜下后方经椎板间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 被引量:2
8
作者 雷登强 贺元 +2 位作者 阿海 韩翔 关炳瑜 《脊柱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2-15,31,共5页
目的评估全内窥镜下后方经椎板间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FE-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3月—2021年3月采用FE-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7例,记录术前和术后3 d、3个月、6个月、1年的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 目的评估全内窥镜下后方经椎板间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FE-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3月—2021年3月采用FE-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7例,记录术前和术后3 d、3个月、6个月、1年的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年评估椎间融合率。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时较术后3 d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术后血肿1例,其余患者均未发生神经或血管损伤并发症。术后1年25例患者椎间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2.6%(25/27)。结论FE-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安全有效,术后融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管狭窄 脊椎滑脱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腰臀比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疗效的影响
9
作者 席金涛 鲁齐林 +6 位作者 王小阵 汪洋 吕鹏 汪雄伟 陈龙 石震 竺义亮 《中医正骨》 2024年第4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腰臀比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2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低腰臀比组102例(男性腰臀比<0.85,女性腰臀比<0.75)、正常腰臀比组705例(男性腰臀比为0.85~0.9,女性腰臀比为0.75~0.8... 目的:探讨腰臀比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2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低腰臀比组102例(男性腰臀比<0.85,女性腰臀比<0.75)、正常腰臀比组705例(男性腰臀比为0.85~0.9,女性腰臀比为0.75~0.8)、高腰臀比组413例(男性腰臀比>0.9,女性腰臀比>0.8)。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腰背部、臀部、腿部、足部疼痛数字评分。结果:(1)一般结果。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18.8±25.6)min,(125.5±18.8)min,(139.3±26.6)min,F=11.238,P=0.001;(125.4±20.6)mL,(140.9±28.6)mL,(188.2±31.6)mL,F=14.262,P=0.035]。高腰臀比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正常腰臀比组和低腰臀比组(P=0.001,P=0.001),术中出血量多于正常腰臀比组和低腰臀比组(P=0.001,P=0.001);正常腰臀比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低腰臀比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36,P=0.117)。(2)术后1年疼痛数字评分。3组患者术后1年腰背部、臀部、腿部疼痛数字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60±0.96)分,(2.17±0.84)分,(3.27±1.10)分,F=17.901,P=0.036;(1.45±0.52)分,(1.49±0.50)分,(2.78±0.85)分,F=54.421,P=0.001;(2.09±0.70)分,(2.13±0.98)分,(2.80±1.16)分,F=6.239,P=0.003];足部疼痛数字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5±0.52)分,(1.39±0.49)分,(1.29±0.46)分,F=1.731,P=0.182]。高腰臀比组患者术后1年腰背部、臀部、腿部疼痛数字评分均高于低腰臀比组和正常腰臀比组(P=0.045,P=0.001;P=0.047,P=0.003;P=0.029,P=0.001),正常腰臀比组患者术后1年腰背部、臀部、腿部疼痛数字评分和低腰臀比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76,P=0.291,P=0.716)。(3)术后1年ODI。3组患者术后1年OD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40±6.52)%,(12.59±6.81)%,(24.28±9.83)%,F=30.502,P=0.001]。高腰臀比组患者术后1年ODI高于正常腰臀比组和低腰臀比组(P=0.001,P=0.042),低腰臀比组患者术后1年ODI高于正常腰臀比组(P=0.019)。结论:高腰臀比会增加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影响患者术后疼痛缓解和腰椎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退化 椎间盘移位 椎管狭窄 脊椎滑脱 肥胖症 腰髋比率
下载PDF
Coflex^(TM)在腰腿痛治疗中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放 张志成 文天用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0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Coflex^(TM)治疗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2月至2009年6月,采用Coflex^(TM)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和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39~60岁,平均43岁。椎管狭窄症14例,椎间盘突出症8例。手术方式分为3种:单节段... 目的初步探讨Coflex^(TM)治疗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2月至2009年6月,采用Coflex^(TM)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和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39~60岁,平均43岁。椎管狭窄症14例,椎间盘突出症8例。手术方式分为3种:单节段Coflex18例、连续双节段Coflex 2例、单节段PLIF+Coflex 2例。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疼痛视觉评分(VAS)。影像学观察指标包括X线中立位椎间隙中点、后缘高度,动力位手术节段椎体间活动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9个月,平均5.4个月。ODI分值术前平均66.2±9.1,术后降至15.3±7.5(P<0.05);VAS平均分值由术前的5.6±0.6下降到术后1.8±0.4(P<0.05)。术后未出现感染、脑脊液漏、植入物脱落等相关并发症。X线检查见手术节段椎间活动度下降(P<0.05),椎管狭窄病例椎间隙高度有所恢复(P<0.05),椎间盘突出病例椎间隙略有塌陷(P=0.053)。结论 Coflex^(TM)作为近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技术,对于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满意,可恢复椎管狭窄病例的椎间隙高度,保持一定椎间活动度,短期相关并发症较少。但由于临床应用时间短、病例数量少,其适应证的选择以及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狭窄 椎间盘突出 腰椎 动态固定 棘突间
下载PDF
新型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手术治疗伴基础疾病的腰椎退行性疾病
11
作者 贾瑞平 马添乐 +2 位作者 顾宇彤 连小峰 许国华 《脊柱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295-301,共7页
目的评估新型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手术(PTES)治疗伴基础疾病的腰椎退行性疾病(LDD)的疗效、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采用新型PTES治疗并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196例单节段LDD患者临床资... 目的评估新型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手术(PTES)治疗伴基础疾病的腰椎退行性疾病(LDD)的疗效、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采用新型PTES治疗并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196例单节段LD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89例伴基础疾病(A组),107例不伴基础疾病(B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2、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下肢疼痛程度;术前、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2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即刻下肢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在术后1、2、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后即刻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时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和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时2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伤口感染、永久性神经损伤、腹部器官损伤、大血管破裂等并发症。结论新型PTES治疗伴基础疾病的LDD安全、有效、微创,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管狭窄 内窥镜检查 外科手术 微创性
下载PDF
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辰 强晓军 +2 位作者 张大鹏 徐鹏 王静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对比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融合术组和减压术组,融合术组予以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减压术组予... 目的对比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融合术组和减压术组,融合术组予以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减压术组予以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检测2组炎症因子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变化情况、腰椎功能相关评分及疼痛评分,并统计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融合术组相比,减压术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切还原黏度、高切还原黏度水平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疼痛评分(VAS)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融合术组相比,减压术组腰椎功能(JOA)评分较高(P<0.05)。结论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效果优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促进术后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功能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症马尾神经冗余征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13
作者 邓波 李旭东 +1 位作者 罗小中 颜学亮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8期824-827,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马尾神经冗余征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16例,根据是否发生马尾神经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分为冗余组和非冗余组,其中非冗余组74例,男38例,...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马尾神经冗余征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16例,根据是否发生马尾神经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分为冗余组和非冗余组,其中非冗余组74例,男38例,女36例,年龄(62.00±10.41)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09±2.22) kg·m^(-2);最大狭窄节段分别为L_(2)-L_(3)12例,L_(3)-L_(4)38例,L_(4)-L_(5)20例,L_(5)-S_(1)4例。冗余组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63.36±8.73)岁,BMI为(22.63±2.60) kg·m^(-2);最大狭窄节段分别为L2-L33例,L3-L49例,L4-L527例,L5-S14例。仰卧位行MRI检查,观察矢状位马尾神经的走形以及形态。分析比较术前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腰椎滑脱及黄霞韧带肥厚发生率;同时测量最狭窄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椎间隙层面正中矢状径,椎体层面正中矢状径以及狭窄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11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42例患者发生RNRs,发生率为36.2%。两组性别、年龄、BMI、术前腰腿痛VAS及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持续时间、腰椎滑脱率以及黄韧带肥厚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椎间隙层面正中矢状径、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椎体层面正中矢状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椎间隙层面正中矢状径是腰椎管狭窄症马尾神经冗余征形成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神经冗余征 椎间高度 椎间孔高度 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效果
14
作者 辛士明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期85-87,共3页
目的分析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3例。观察组采用椎间孔镜技术,对照组采用骨科开放手术,比较... 目的分析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3例。观察组采用椎间孔镜技术,对照组采用骨科开放手术,比较两组疼痛程度(VAS)、腰椎功能(ODI、JOA)及总有效率。结果术前比较两组VAS、ODI、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较对照组VAS、ODI评分更低,JOA评分更高(均P<0.0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67%vs.83.72%,P=0.026)。结论与骨科开放手术比较,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能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管狭窄症 椎间孔镜技术 腰椎功能 效果
下载PDF
全可视脊柱内镜下不同入路选择性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
15
作者 郑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496-499,共4页
目的 比较全可视脊柱内镜下不同入路选择性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于周口骨科医院行全可视脊柱内镜下减压术的8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将经侧方入路的患者资料纳... 目的 比较全可视脊柱内镜下不同入路选择性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于周口骨科医院行全可视脊柱内镜下减压术的8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将经侧方入路的患者资料纳入侧方组(40例),将经椎板间入路的患者资料纳入椎板间组(48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完成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腰椎功能[改良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组术后1、3、6个月时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间组手术时间短于侧方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长于侧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ODI指数的变化幅度不同,椎板间组变化更明显;两组术后3、6个月ODI指数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ODI指数低于术后3个月(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的变化幅度不同,椎板间组变化更明显;两组术后3、6个月VAS评分均低于术后1个月(P<0.05),术后6个月VAS评分低于术后3个月(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可视脊柱内镜下经侧方及经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术应用于腰椎管狭窄症中均可取得较好效果,且具有一定安全性,但经椎板间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且患者术后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改善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选择性减压术 全可视脊柱内镜 经侧方入路 经椎板间入路
下载PDF
步态分析技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16
作者 臧法智 王建喜 +4 位作者 徐增 胡博 梁磊 吴晓东 陈华江 《脊柱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278-283,共6页
腰椎退行性疾病(LDD)包括腰椎椎管狭窄症(LSS)、腰椎滑脱症(LS)和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等,这些疾病可表现为一系列症状,如坐骨神经痛、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和下腰痛(LBP)等^([4])。LDD引起的LBP和下肢功能障碍成为日益凸显的重大卫生健... 腰椎退行性疾病(LDD)包括腰椎椎管狭窄症(LSS)、腰椎滑脱症(LS)和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等,这些疾病可表现为一系列症状,如坐骨神经痛、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和下腰痛(LBP)等^([4])。LDD引起的LBP和下肢功能障碍成为日益凸显的重大卫生健康问题,造成了巨大的临床资源消耗和社会经济负担。LBP比其他症状导致更多的整体失能,其发生率为9.4%^([1])。大多数LBP(非特异性原因除外)都有明确的病理解剖学原因^([2-3]),理论上与脊柱肌肉的生物力学损伤有关,导致步态模式效率低下^([5]),从而导致行走质量和能力下降^([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管狭窄 脊椎滑脱 腰痛 步态 综述文献
下载PDF
80岁以上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满意度的术前预测因素
17
作者 喻瑶瑶 郭蕾蕾 罗春梅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患者行椎间孔镜手术满意度的术前预测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椎间孔镜手术的126例高龄DL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2个月时的...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患者行椎间孔镜手术满意度的术前预测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椎间孔镜手术的126例高龄DL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2个月时的手术满意度将患者分为满意组(S组,87例,占69.05%)和不满意组(NS组,39例,占30.95%),观察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影响患者满意度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糖尿病、高血压、ASA分级、饮酒、Ⅰ度腰椎滑脱、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组年龄、体质量指数和吸烟、腰椎侧凸的占比均显著高于S组(P<0.05)。术后12个月,S组JOA评分、SF-8生理维度评分、SF-8心理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NS组,腰痛VAS和腿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NS组(P<0.0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和轻度腰椎侧凸(≤15°)是影响手术满意度的术前预测因素(P<0.05)。结论吸烟和轻度脊柱侧凸与高龄(≥80岁)DLSS患者椎间孔镜术后满意度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患者 腰椎管狭窄 经皮内窥镜手术 椎间孔入路 椎管减压术 患者满意度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分析
18
作者 唐骞 陈啟鸰 +4 位作者 贾祎佳 姬林松 杨再松 罗春山 陆廷盛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9期105-107,共3页
目的 分析经皮内镜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E-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退行性DLSS患者(100例)设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研究组),50例/组。对照组行后路椎体融合... 目的 分析经皮内镜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E-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退行性DLSS患者(100例)设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研究组),50例/组。对照组行后路椎体融合术治疗、研究组行PE-PLIF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手术前后脊髓功能评分(JOA)、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当日、术后第一周、术后第二周、术后第四周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低(P<0.05);术前两组JOA、OD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高于术前,ODI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OD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2.00%、18.00%。结论 对比后路椎体融合术,DLSS行PE-PLIF可取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手术操作期间所花费时间更短,能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疼痛程度,术式应用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腰椎管狭窄症 并发症 疼痛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比较
19
作者 杜壮文 欧阳帆 +1 位作者 王恩梁 曾繁宽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10-313,共4页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10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10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相关指标、腰椎功能、疼痛程度、骨代谢指标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腰痛疾患评定表(JOA)评分高于对照组,视觉疼痛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对病人创伤更小,利于恢复,安全性更高,治疗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腰椎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术后再手术原因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扬璞 海涌 +1 位作者 杨晋才 周立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14-620,共7页
目的:评价腰椎退变性疾病应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术治疗的再手术发生情况,探讨其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2007年9月~2015年7月,295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在我院接受减压及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手术。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本组... 目的:评价腰椎退变性疾病应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术治疗的再手术发生情况,探讨其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2007年9月~2015年7月,295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在我院接受减压及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手术。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本组患者术后再手术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再手术原因和处理方法,并对所有再手术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再手术效果。结果:295例患者中.再次手术患者共16例,再手术率为5.4%。所有再手术患者二次手术时间距离首次手术15.1±23.4个月(0.1-60个月)。16例再手术患者中,非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者6例(37.5%),其中切口感染2例、伤口深层血肿形成4例,均采取感染清创或血肿清除(1例因行棘突切除取出Coflex)治疗后痊愈;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者10例(62.5%),其中2例Topping—off术后患者再手术原因为融合节段内固定松动或神经根粘连,更换内固定及神经根松解后症状缓解:另8例单节段Coflex置入患者主要原因为原手术节段或邻近节段退变,接受再次探查减压、融合后症状缓解,其中1例为新发节段症状,予以减压融合后症状缓解。本组所有再手术患者中,无1例因Coflex内固定直接相关并发症(内固定移位、松动、脱出或棘突骨折)再次手术。所有再手术患者术后随访时间28.6±12.6个月(6~4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主观满意度总体优良率为93.8%。结论: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再手术原因与Coflex装置无直接相关,主要影响因素与切口感染、深层血肿及原手术或邻近节段退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突间内固定 腰椎 再手术 椎管狭窄 椎间盘退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