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sing Head Patch Pattern as a Reliable Biometric Character for Noninvasive Individual Recognition of an Endangered Pitviper 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 被引量:1
1
作者 Daode YANG Sikan CHEN +1 位作者 Yuanhui CHEN Yuying YAN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2013年第2期134-139,共6页
Mangshan pitviper, 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 (formerly Zhaoermia mangshanensis) is endemic to China. Unfortunately, due to the decreasing size of its wild populations, this snake has been listed as critically enda... Mangshan pitviper, 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 (formerly Zhaoermia mangshanensis) is endemic to China. Unfortunately, due to the decreasing size of its wild populations, this snake has been listed as critically endangered. Re- search carried out on the Mangshan pitviper's population ecology and captive reproduction has revealed that the unique head patch patterns of different individuals may potentially be used as a noninvasive recognition biometric character. We collected head patch pattern images of 40 individuals of P. mangshanensis between 1994 and 2011. By comparing each pitviper's head patch pattern, we found that the head patch pattern of individual snakes was different and unique. Additionally, we observed and recorded the head patch pattern characters of four adults and five juveniles before and af- ter ecdysis. Our findings confirmed that head patch patterns of Mangshan pitvipers are unique and stable, remaining un- changed after ecdysis. Thus, individuals can be quickly identified by examining the head patch pattern within a specific recognition area on the head. This method may be useful for noninvasive individual recognition in many other species that display color patch pattern variations, especially in studies of endangered species where the use of invasive marking techniques is undesir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endangered snake head patch pattern Mangshan pitviper noninvasive individualrecognition image analysis natural markings
下载PDF
Infiltration pattern beneath shrub canopy and interspace grass patches in typical steppe ecosystems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ZHANG Si-yi LI Xiao-yan +1 位作者 PENG Hai-ying ZHANG Zhi-hua 《地球环境学报》 2012年第6期1117-1125,共9页
Water is the most critical factor for controlling die vegetation pattern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Using a dye-tracing experiment,we analyzed the infiltration pattern beneath shrub canopy and interspace grass patch... Water is the most critical factor for controlling die vegetation pattern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Using a dye-tracing experiment,we analyzed the infiltration pattern beneath shrub canopy and interspace grass patches in typical steppe ecosystems.The dye coverage,uniform infiltration depth,maximum infiltration depth,total stained area and heterogeneous infiltration stained area were measured by two indices,the maximum infiltration depth index(MIDI)and heterogeneous infiltration index(HII),which were calculated by processing dye-stained photos.The MIDI and HII of soil under shrubs were 1.41±0.14 and 0.29±0.068,respectively,and larger than those of grass soil,1.26±0.14 and0.20±0.076.Using the MIDI,HII,field soil moisture and rainfall data,the infiltration depth and heterogeneous infiltration amount for 26 nature rainfall events were calculated.The results imply that water can infiltrate to a deeper layer beneath shrub canopy than beneath grass patches and that more water infiltration occurs beneath shrub canopy than beneath grass patches.These results are of prime importance for arid and semiarid ecosystems with a limited water supply due to high evaporation and low precip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iltration pattern dye-tracing SHRUB grass patches typical steppe ecosystems
下载PDF
基于Patch Analyst的北京城市公园景观格局指数评价 被引量:14
3
作者 谢军飞 李炜民 +3 位作者 李延明 郭佳 李薇 卜燕华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4-16,19,共4页
为了解2003年北京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的构成和特征,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选取了景观破碎度、最近邻点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指数与格网分析等方法,通过Patch Analyst软件对北京城八区内的公园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城八区内的公园... 为了解2003年北京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的构成和特征,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选取了景观破碎度、最近邻点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指数与格网分析等方法,通过Patch Analyst软件对北京城八区内的公园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城八区内的公园总面积较大,达到了4 380 hm2,最近邻点指数R为1.97,斑块总体趋于均匀分布,整体景观破碎度为2.65,东城区斑块的边界形状较为复杂。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西南区域公园数量和面积都较少,应适当加强其区域公园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 景观格局 patchAnalyst 北京
下载PDF
Rad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ing patch antennas with capacitive feed patch
4
作者 Kyuhoon Lee Eunhyuk Kwak Boogyoun Kim 《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 CAS 2013年第1期43-46,共4页
Ring patch antenna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ically small size as decreasing the width of the conducting portion compared to those of conventional patch antennas.In the ring patch antenna,using capacitive fee... Ring patch antenna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ically small size as decreasing the width of the conducting portion compared to those of conventional patch antennas.In the ring patch antenna,using capacitive feed method is suitable for impedance matching.The effect of the size of the feed patch on the input impedance of the square ring patch antennas are analyzed and radiation patterns of the square ring patch antennas are compared to that of a square conventional patch antenna by the simulated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ng patch antenna capacitive feed method impedance matching radiation pattern cross polarization level
下载PDF
植被格局对砒砂岩坡地降雨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婧 李龙 +3 位作者 张鹏 张尚轩 朱志卓 弥宏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934-3947,共14页
为进一步研究砒砂岩区不同雨型下植被格局对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基于野外径流小区原位观测试验与景观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坡面的植被斑块格局指数与产流产沙之间的相关关系,阐明植被格局对砒砂岩坡地降雨侵蚀的影... 为进一步研究砒砂岩区不同雨型下植被格局对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基于野外径流小区原位观测试验与景观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坡面的植被斑块格局指数与产流产沙之间的相关关系,阐明植被格局对砒砂岩坡地降雨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地区降雨可划分为3类,根据各植被坡面产流产沙能力,得出降雨侵蚀力表现为:雨型II(长历时、大雨量、大雨强)>雨型III(短历时、小雨量、中雨强)>雨型I(中历时、中雨量、小雨强)。降雨量和最大30min雨强与产流产沙量呈显著或极显著关系,相关系数0.695以上,是预测该区域水土流失的主要降雨因子。(2)各坡面水土保持能力与降雨类型有关,不同雨型下3种植被坡面减流减沙率分别达0.42%、20.8%以上,不同植被格局坡面减沙效益优于减流效益,3种植被坡面的减流能力为:雨型I>雨型III>雨型II。(3)3种植被坡面的径流泥沙模数由小到大依次为:均匀分布<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对比区域多年平均径流泥沙模数,3种植被坡面能够减少侵蚀达21.33%以上。(4)景观形状指数和分离度指数是影响坡面产流产沙的主要格局因子,相关系数分别达0.884和0.825以上。产流、产沙量与坡面植被斑块分离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景观形状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坡面产流量(Y_1)与斑块分离度(SPLIT)和景观形状指数(LSI)的关系式为Y_1=8.247SPLIT-6.605LSI+38.928,R~2=0.905。以上结果表明植被斑块间的分离度越小,形状越复杂,坡面阻力增大,抗侵蚀能力越强。研究成果可为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斑块格局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区 植被斑块 格局指数 产流产沙
下载PDF
边射波束和锥状波束可重构的微带贴片天线
6
作者 朱丽婷 郭欣 吴文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边射波束和锥状波束可重构的新型微带贴片天线,该天线在锥状波束模式下具有圆度较好、锥角可设计的优点。首先,在贴片的中间引入一排短路孔,当短路孔两侧的探针反相馈电时,贴片上两侧电流同向,辐射边射波束;而当两个探针... 本文提出了一种边射波束和锥状波束可重构的新型微带贴片天线,该天线在锥状波束模式下具有圆度较好、锥角可设计的优点。首先,在贴片的中间引入一排短路孔,当短路孔两侧的探针反相馈电时,贴片上两侧电流同向,辐射边射波束;而当两个探针同相馈电时,贴片上两侧电流反向,辐射锥状波束。接着,对短路排孔与贴片边缘之间的间距进行了优化设计,调整电流分布,从而改善锥状波束在方位面上的圆度。最后,在贴片的对角线上额外引入了四个短路孔,通过控制其位置和大小来调节固定频率下贴片的尺寸,从而设计出不同锥角的锥状波束。通过全波仿真,设计了三个边射波束和锥状波束可切换的贴片,锥状波束的锥角分别为55°、50°和45°,均具有较好的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带贴片天线 方向图可重构 锥状波束 边射波束
下载PDF
中国县域乡村人口收缩的空间识别及驱动机制:基于斑块尺度的研究
7
作者 何青松 查莹莹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52,共14页
分析县域乡村地区收缩空间格局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剖析县域内人地关系、促进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提供实证依据及科学指导。利用农村居民点的居民点图斑和高分辨率人口分布数据LandScan等具体地理信息数据,创新性地构建人口收缩指数指标,... 分析县域乡村地区收缩空间格局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剖析县域内人地关系、促进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提供实证依据及科学指导。利用农村居民点的居民点图斑和高分辨率人口分布数据LandScan等具体地理信息数据,创新性地构建人口收缩指数指标,以此来系统性检测2000—2020年我国农村居民点在斑块尺度上的人口密度动态变化情况,并全面分析全国2847个县域范围内农村居民点人口收缩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显示:收缩斑块在淮河流域突出集中,西部地区居民点以轻度收缩为主,东部沿海居民点多为重度收缩。在县域层面,乡村人口收缩现象显示出显著的地域差异性,形成了“两带多集聚区”的空间格局特征,不同行政区划类型的县(市)呈现出差异化的人口收缩特性。城镇化水平(UR)、教育服务水平(EDU)、农业机械化水平(ARG)是我国县域乡村内部收缩最显著的3个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层面,教育服务水平和农村收入水平的组合作用解释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收缩 斑块尺度 空间格局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2020年中国1 km格网耕地破碎度数据集
8
作者 张定祥 王荣彬 张嘉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2期290-299,共10页
耕地破碎度是对耕地破碎化的定量描述,破碎化不仅会影响耕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不利于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及粮食生产的规模效应。本文利用2020年度变更调查栅格数据,使用公里格网耕地破碎度计算软件,通过斑块密度指数、分离... 耕地破碎度是对耕地破碎化的定量描述,破碎化不仅会影响耕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不利于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及粮食生产的规模效应。本文利用2020年度变更调查栅格数据,使用公里格网耕地破碎度计算软件,通过斑块密度指数、分离度指数及景观耕地类型分离度指数等3种景观指标格网空间计算,得到2020年中国1 km格网耕地破碎度数据集。在耕地图斑读取、公里格网破碎度计算、对比验证等数据处理阶段均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检查和质量控制,保证了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本数据集可用于耕地资源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碎度 耕地 景观格局 斑块密度 中国
下载PDF
基于“斑块-廊道-基质”和“源-流-汇”范式景观格局分析的景观生态学工具箱原理与应用
9
作者 冯青郁 凡会会 +5 位作者 杨磊 陈利顶 黄勇 李博永 范茵琳 杨能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78-4686,共9页
景观格局的定量分析是评价其对生态过程影响的先决条件,也是生态系统规划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当前的景观格局分析软件都仅提供基于“斑块-廊道-基质”景观分析范式的格局指数计算,不包含基于“源-流-汇”的范式的指数计算。这不仅无法适... 景观格局的定量分析是评价其对生态过程影响的先决条件,也是生态系统规划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当前的景观格局分析软件都仅提供基于“斑块-廊道-基质”景观分析范式的格局指数计算,不包含基于“源-流-汇”的范式的指数计算。这不仅无法适应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发展,也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对计算场景和速率的需求。针对该问题,在研发基于“源-流-汇”的范式的指数算法的基础上,开发了景观生态学工具箱(Landscape Ecology Toolbox,LET)。不仅同时提供基于两种分析范式下的景观格局指数计算,也提供了图形用户界面和命令行两种运行方式。在对LET主要功能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将LET同现有景观分析软件在操作逻辑、景观指数计算范围、特色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对比,最后对软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工具箱 景观格局指数 “源-流-汇”范式 “斑块-廊道-基质”范式
下载PDF
中远程一体化车载雷达线阵天线的设计
10
作者 刘佳仔 张丹 杨浩然 《压电与声光》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9-403,408,共6页
该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宽带近接耦合毫米波微带阵列天线,并将其作为77~81 GHz中远程汽车雷达的专用天线。该天线阵列由微带线及一系列矩形和多边形辐射单元组成。辐射单元在微带线两侧呈周期性分布,间隔约为引导波长的1/2。为增强激励耦... 该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宽带近接耦合毫米波微带阵列天线,并将其作为77~81 GHz中远程汽车雷达的专用天线。该天线阵列由微带线及一系列矩形和多边形辐射单元组成。辐射单元在微带线两侧呈周期性分布,间隔约为引导波长的1/2。为增强激励耦合引入了矩形和多边形辐射单元,在拓宽阻抗带宽的同时,抑制了带外频率。不同辐射单元和矩形反射槽相匹配,达到波束赋形的效果,实现了平肩膀辐射方向图。通过调整辐射单元与微带线的间隔,控制辐射单元的归一化电阻。在工作频率为77~81 GHz时,阵列天线的增益超过14 dBi,阻抗带宽达到7.47%(76.5~82.4 GHz)。对实物样本进行加工及性能检测,测试表明,仿真与实测数据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7 GHz车载雷达 中程雷达(MRR) 远程雷达(LRR) 线性串联馈电贴片阵列 邻近耦合 成形辐射图
下载PDF
川西丘陵区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41
11
作者 张世熔 龚国淑 +2 位作者 邓良基 李廷轩 夏建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80-386,共7页
采用分形维数、平均斑块面积、形状指数和伸张度分析了川西不同丘陵地貌区灌溉水田、一般旱地、果园、有林地和农村居民点斑块的空间格局特征 ,并用分形维数、平均斑块面积和 Shannon- Weiner指数 3种方法研究了浅丘、中丘和高丘的综合... 采用分形维数、平均斑块面积、形状指数和伸张度分析了川西不同丘陵地貌区灌溉水田、一般旱地、果园、有林地和农村居民点斑块的空间格局特征 ,并用分形维数、平均斑块面积和 Shannon- Weiner指数 3种方法研究了浅丘、中丘和高丘的综合景观特征。结果表明 ,不同景观斑块在同一丘陵区内的格局特征不同 ,同一景观斑块在 3种丘陵区的格局也有差异。浅丘、中丘和高丘的综合景观格局特点是随着地势起伏的增加、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强度的减弱 ,分形维数增加 ,从 1 .1 865到 1 .31 2 3;斑块平均面积则依次变小 ,从 2 .2 2 0 4 hm2 减少到 1 .2 4 0 3hm2 。 3种丘陵区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分别为 1 .71 99、1 .980 2和 2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丘陵区 景观 空间格局分析 斑块 分形维数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浙江安吉山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分析 被引量:28
12
作者 蒋文伟 姜志林 +2 位作者 刘安兴 俞益武 王云珠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0-153,共4页
森林景观空间结构分析 ,是认识森林景观结构、功能动态的重要途径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选取斑块面积、斑块分维数、斑块面积变异系数及标准差、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等指标 ,分析了安吉山区森林景观的空间分... 森林景观空间结构分析 ,是认识森林景观结构、功能动态的重要途径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选取斑块面积、斑块分维数、斑块面积变异系数及标准差、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等指标 ,分析了安吉山区森林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 .从 1 985年至 1 999年显示森林斑块面积变异系数及标准差从 1 .487、 2 .373到 1 .70 0、 3.844,呈明显增大趋势 ;森林景观形状指数从 83.69到 91 .5 ,呈增大趋势 ;景观优势度从 0 .868到 0 .80 7,呈减弱趋势 ;森林景观破碎度从 9.1 5 %到 8.32 % ,呈降低趋势 .反映出由于生态公益林面积的逐年增加 ,林种结构比例的适度调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斑块 空间格局 森林景观 浙江 安吉山区 动态分析
下载PDF
荒漠绿洲边缘区泡泡刺种群对风沙干扰的响应 被引量:23
13
作者 李秋艳 赵文智1 +1 位作者 李启森 常学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484-2491,共8页
研究了位于黑河中游荒漠绿洲外缘 (荒漠与绿洲过渡带 )戈壁与沙漠两种生境下泡泡刺种群对风沙干扰的响应。结果表明 ,因风沙干扰的响应 ,泡泡刺种群以斑块状格局形式存在 ;独立灌丛沙堆的形成途径主要有 4种 :种子发育、根蘖繁殖、较大... 研究了位于黑河中游荒漠绿洲外缘 (荒漠与绿洲过渡带 )戈壁与沙漠两种生境下泡泡刺种群对风沙干扰的响应。结果表明 ,因风沙干扰的响应 ,泡泡刺种群以斑块状格局形式存在 ;独立灌丛沙堆的形成途径主要有 4种 :种子发育、根蘖繁殖、较大的沙堆退化 (生境破碎化 )和邻近沙堆的兼并。水分条件是泡泡刺种群生长的重要制约因素 ,长期对有限的水分资源竞争 ,使其大小和空间分布都形成了明显的特征。绿洲与戈壁交错带 (类似戈壁生境 )样地的泡泡刺种群的沙埋深度、种群高度、种群盖度、种群大小、生物量都小于绿洲与沙漠交错带 (类似沙漠生境 )样地的泡泡刺种群的相应的种群特征变量 ,而绿洲与戈壁交错带样地的泡泡刺种群密度却大于绿洲与沙漠交错带样地的相应的种群特征变量。绿洲与戈壁交错带样地的泡泡刺种群密度为33.3株 / m2 ,而绿洲与沙漠交错带样地的泡泡刺种群密度为 2 5 .4株 / m2 。两样地泡泡刺种群的沙埋深度、种群高度、盖度、密度及大小存在着显著差异 ,只有生物量无显著差异。两样地中泡泡刺的沙埋深度对泡泡刺种群特征的影响明显 ,无论戈壁还是沙漠生境 ,沙埋深度与种群高度、种群大小、种群生物量明显正相关。适度沙埋可以促进泡泡刺种群的生长 ,但当沙埋深度超过10 0 cm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泡泡刺 斑块格局 沙埋深度 种群特征
下载PDF
高寒退化草地甘肃臭草种群分布格局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被引量:30
14
作者 赵成章 高福元 +2 位作者 石福习 任珩 盛亚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6688-6695,共8页
植物种群对土壤水分响应的异质性是其格局形成和演变的环境基础。在石羊河上游的高寒草地,运用点格局分析法和群落调查法,研究了甘肃臭草单一优势种群斑块发育过程中的种群小尺度点格局和土壤水分特征。在4个发育阶段甘肃臭草种群的空... 植物种群对土壤水分响应的异质性是其格局形成和演变的环境基础。在石羊河上游的高寒草地,运用点格局分析法和群落调查法,研究了甘肃臭草单一优势种群斑块发育过程中的种群小尺度点格局和土壤水分特征。在4个发育阶段甘肃臭草种群的空间格局由聚集分布过渡为随即分布,土壤水分均呈现出从斑块中心向边缘增大的趋势;在斑块形成、扩散、稳定阶段,甘肃臭草斑块以类似"同心圆"的方式向周围土壤水分高的空间扩散,斑块半径由0.5m扩大至1.5m,种群的高度、密度、盖度由斑块中心向边缘递减;在衰退阶段斑块中心出现裸斑,种群的高度、密度、盖度以类似"同心圆"方式从中心向边缘逐层递增。在甘肃臭草斑块消长过程中,种群的分布格局和主要生物学特征与土壤水分之间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臭草 斑块 点格局 土壤水分 石羊河上游
下载PDF
黄河源区沙化草地区域景观特征 被引量:25
15
作者 王辉 袁宏波 +1 位作者 徐向宏 刘淑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665-1670,共6页
以黄河源区玛曲县沙化草地为对象,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景观异质性指数(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景观破碎化指数(斑块密度、分离度)、形状指数(伸长指数、分维数)3类指标,分析了黄河源区沙化草地不同景观类... 以黄河源区玛曲县沙化草地为对象,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景观异质性指数(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景观破碎化指数(斑块密度、分离度)、形状指数(伸长指数、分维数)3类指标,分析了黄河源区沙化草地不同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及景观格局现状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整体景观结构简单,局部变化复杂,自然景观仍是景观变化的主体,景观结构受草地、湿地、灌木林地等少数自然景观类型控制.区域景观斑块呈条带状分布,各景观条带差异较大,从河流阶地带到低山草地带到高山草甸带,景观斑块类型减少,景观多样性减小,景观破碎化程度减弱,景观结构呈简单化趋势.沙化景观尤其是流动沙地对景观结构的影响较大,在区域景观异质性增强及破碎化加剧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潜在沙化土地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景观的构成及变化;人工景观比沙化景观对景观结构的影响小,但其潜在变化空间较大.人工景观和沙化景观将是未来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的共同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化草地 斑块 空间格局 GIS 景观指数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被引量:181
16
作者 常学礼 邬建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25-232,共8页
用修改分维数、分维数和景观多样性指数方法,对科尔沁沙地不同沙漠化土地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划分的人工固沙区、围封保护区和流动沙丘区三种沙地景观类型中,人工固沙区景观空间格局最复杂,修改分维数Dm为1.... 用修改分维数、分维数和景观多样性指数方法,对科尔沁沙地不同沙漠化土地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划分的人工固沙区、围封保护区和流动沙丘区三种沙地景观类型中,人工固沙区景观空间格局最复杂,修改分维数Dm为1.5476;其次为围封保护区Dm为1.4975;流动沙丘景观格局最简单Dm为1.4205。在沙漠化发展过程中(从保护区景观到流沙区景观)Dm减少,景观格局趋向简单;在沙漠化逆转过程中(从流沙区景观到人工固沙区景观)Dm增大,景观格局趋向复杂。在不同的景观类型中,斑块格局因受不同的作用过程影响变化规律各异。在人工固沙区,由于人工固沙措施为主的作用过程的影响,斑块类型从固定沙丘(a)、半固定沙丘(b)、半流动沙丘(c)到流动沙丘(d),格局多样性逐渐趋向复杂(D和Dm依次增加);在围封保护区,由于受季节性放牧、樵采和植被自然恢复等过程的多重作用影响,斑块类型a和d的空间结构最为复杂,斑块修改分维数分别为1.4663和1.4435。此外,从本项研究所用的三种格局分析方法的结果来看,修改分维数Dm比分维数D和景观多样性指数H能更好地描述景观和斑块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 格局 科尔沁 沙地
下载PDF
太行山中低山区河谷内农田斑块特征及其分布格局——以河北省阜平县胭脂河主流河谷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成 武红 +3 位作者 徐化成 郑均宝 周怀军 冯长红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535-540,共6页
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调查了位于太行山中低山区的河北省阜平县胭脂河主流河谷 ,对河谷内农田斑块的特征及其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农田斑块除河流源头外贯穿整个河谷 ,从上游向下游 ,人为活动的增加使农田的比重不断增加 ... 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调查了位于太行山中低山区的河北省阜平县胭脂河主流河谷 ,对河谷内农田斑块的特征及其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农田斑块除河流源头外贯穿整个河谷 ,从上游向下游 ,人为活动的增加使农田的比重不断增加 ,导致自然景观减少 ,环境异质性降低 ,农田斑块破碎化程度减小 .胭脂河河谷总面积为 2 2 97.0 9hm2 ,构成河谷景观主体的农田有 117个斑块 ,面积为 10 2 7.78hm2 ,占河谷面积的 44 .74% .农田基本紧靠河岸分布 ,处在水分条件优越但易受洪水威胁的土地带上 .农田在河流两侧是非对称分布 ,其中左岸农田面积 5 87.5 8hm2 ,占 5 7.17% .斑块的宽度呈增加的态势 ,但变化比较大 ,基本上以狭长的特征出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地区 河谷农田 斑块特征 分布格局 中低山区 土地利用 景观生态
下载PDF
豫东平原聚落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杨慧敏 娄帆 +1 位作者 李小建 白燕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5313-5323,共11页
中国的快速城镇化必然导致聚落景观格局的变化,但目前相关研究对平原地区关注相对较少。文中选取豫东平原地区的开封、商丘、周口市,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ENVI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对该地区1972、2015年市域中观尺度上的聚落规模、聚落景... 中国的快速城镇化必然导致聚落景观格局的变化,但目前相关研究对平原地区关注相对较少。文中选取豫东平原地区的开封、商丘、周口市,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ENVI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对该地区1972、2015年市域中观尺度上的聚落规模、聚落景观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在聚落发展过程中,1972—2015年聚落斑块数量有所减少,聚落规模逐渐扩张,市域内最大聚落斑块扩张相对更为明显;对聚落斑块扩张强度的分析发现,城市市辖区及周边乡镇聚落扩张强度相对较高。(2)地区内聚落斑块空间分布表现出聚集分布特征,但该时期聚集程度有所减弱;两个年份聚落核密度分布格局大致相似,局部地区存在多核扩散现象,市域尺度上的核密度分布存在地区差异。(3)对斑块形状指数的分析发现,研究区狭长或曲折聚落斑块在空间上分散布局,整体上区域内聚落形状趋于规则。(4)随着距河流、道路距离的增加,聚落斑块总面积和数量有所减少,且道路对聚落分布仅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较大影响,距中心城市0—6km范围内聚落受中心城区发展辐射影响较大。本文的分析可为平原地区聚落景观的优化布局和聚落用地的集约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斑块 景观格局 空间分布 豫东平原地区
下载PDF
景观破碎化数量分析方法概述 被引量:80
19
作者 由畅 周永斌 于丽芬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5期146-151,共6页
概述了研究景观破碎化的数量方法,按其内容分为:Ⅰ景观要素斑块特征的破碎化;Ⅱ景观异质性破碎化;Ⅲ景观要素空间相互关系破碎化三部分进行论述,并结合其景观生态学意义提出分析方法,对研究景观破碎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斑块 破碎化 数量方法
下载PDF
放牧和围封条件下羊草碱化草地中斑块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辛晓平 杨正宇 +1 位作者 田新智 高琼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56-661,共6页
应用分形方法对松嫩平原羊草碱化草地中斑块分布格局进行定量估计 ,分析了放牧干扰和围封条件下斑块分布特征及动态。结果表明 :随放牧强度增加 ,羊草斑块的斑块化指数增大 ,斑块面积范围的上下限变小 ,分布趋于破碎化和不均匀 ,斑块分... 应用分形方法对松嫩平原羊草碱化草地中斑块分布格局进行定量估计 ,分析了放牧干扰和围封条件下斑块分布特征及动态。结果表明 :随放牧强度增加 ,羊草斑块的斑块化指数增大 ,斑块面积范围的上下限变小 ,分布趋于破碎化和不均匀 ,斑块分布格局趋于复杂 ,自相似规律发生转折的尺度增多。围封后 ,1989~ 1993年羊草斑块总面积增加 ,斑块数目减少 ,斑块化指数降低 ,1994年后羊草斑块分布格局基本稳定。羊草斑块分布的双对数曲线都在 45 m2左右发生转折 ,说明分布格局在此尺度发生尺度转换。恢复演替过程中不同尺度羊草斑块的分布格局变化趋势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分布格局 放牧干扰 恢复演替 羊草碱化草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