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P kinase gene STK1 is required for hyphal, conidial, and appressorial development, toxin biosynthesis, pathogenicity, and hypertonic stress response in the plant pathogenic fungus Setosphaeria turcica 被引量:7
1
作者 LI Po GONG Xiao-dong +7 位作者 JIA Hui FAN Yong-shan ZHANG Yun-feng CAO Zhi-yan HAO Zhi-min HAN Jian-min GU Shou-qin DONG Jin-g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2786-2794,共9页
The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 a key signal transduction component in the MAPK cascade pathway, regulates a variety of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in eukaryote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of the role MAPK ... The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 a key signal transduction component in the MAPK cascade pathway, regulates a variety of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in eukaryote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of the role MAPK plays in phytopathogenic fungi. In this research, we cloned the MAPK gene STK1 from the 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 pathogen Setosphaeria turcica and found that the gene shared high homology with the high osmolality glycerol (HOG) MAPK gene HOG1 of Saccharomy- ces cerevisiae. In addition, gene knockout technology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function of STKI. Gene knockout mutants (KOs) were found to have altered hyphae morphology and no conidiogenesis, though they did show similar radial growth rate compared to the wild-type strain (WT). Furthermore, microscope observations indicated that STK1 KOs did not form normal appressoria at 48 h post-inoculation on a hydrophobic surface. STK1 KOs had reduced virulence, a significantly altered 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HT)-toxin composition, and diminished pathogenicity on the leaves of susceptible inbred corn OH43. Mycelium morphology appeared to be significantly swollen and the radial growth rates of STK1 KOs declined in comparison with WT under high osmotic stress.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STK1 affects the hyphae development, conidiogenesis, and pathogenicity of S. turcica by regulating appressorium development and HT-toxin biosynthesis. Moreover, the gene appears to be involved in the hypertonic stress response in S. turc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tosphaeria turcica MAPK CONIDIOGENESIS HT-toxin pathogenICITY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Pathogenicity and Crude Toxin Activity of Rhizoctonia solani with Rice Tissue In Vitro
2
作者 Ren Shaofeng Dong Wenhan +3 位作者 Liu Lie Yue Rui Li Chengyun Yang Genhua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CAS 2017年第3期6-11,28,共7页
[ Objectives] As a traditional inoculation method of rice sheath blight, rice relative lesion height method needs rice grow to late tillering or heading stage and then inoculate in vivo, which is time-consuming and is... [ Objectives] As a traditional inoculation method of rice sheath blight, rice relative lesion height method needs rice grow to late tillering or heading stage and then inoculate in vivo, which is time-consuming and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the testing conditions, so it is urgent to search a better alternative method. [ Methods] With rice relative lesion height method ( in vivo inoculation) as the control, the pathogenicity and crude toxin activity of Rhizoctonia solani were determined by rice detached leaf sheath method and rice detached leaf method, to compare the correlation of in vivo and in vitro inoculation. [Results] Rice detached leaf method and rice detached leaf sheath method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rice relative lesion height method, and the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rice detached leaf method and rice detached leaf sheath method could reflect the pathogenicity and crude toxin activity of R. solani accurately. [ Conclusions] Rice detached leaf method and rice detached leaf sheath method are easy to operate and control testing conditions, and could be used as alternative methods to determine pathogenicity and etude toxin activity of R. solan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izoctonia solani pathogenICITY toxin activity
下载PDF
基于脾虚毒损胃络假说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防治
3
作者 王毅 刘冬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5年第1期175-178,共4页
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PLGC)是从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化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病程长、难治愈的特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伴胃黏膜病理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 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PLGC)是从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化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病程长、难治愈的特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伴胃黏膜病理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是该阶段较常见的病理变化。现代研究表明,中医药对PLGC的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具有重要延缓作用,甚至可以逆转其进展。“毒邪”贯穿于CAG病变之始终,文章基于“脾虚毒损胃络”假说,认为脾胃虚弱、痰湿瘀毒互结为CAG伴肠上皮化生的重要病机;从毒论治,将健脾解毒法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防治,可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脘痛 慢性萎缩性胃炎 毒邪 脾虚毒损胃络 肠上皮化生
下载PDF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marine killer yeast strain YF07b and cloning of the gene encoding killer toxin from the yeast 被引量:1
4
作者 WANG Xianghong CHI Zhenming LI Ji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01-108,共8页
It was found that the marine yeast strain YF07b could secrete a large amount of killer toxin against a pathogenic yeast strain WCY which could cause milky disease in Portunus trituberculcttus. The marine yeast strain ... It was found that the marine yeast strain YF07b could secrete a large amount of killer toxin against a pathogenic yeast strain WCY which could cause milky disease in Portunus trituberculcttus. The marine yeast strain YF07b was identified to be Pichia anomala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routine yeast identification and 18S rDNA and ITS sequences. The gene encoding killer toxin in the marine yeast strain YF07b was amplified by PCR technology. After sequenc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an open reading frame, consisting of 1 281 bp, encoded a presumed protein of 427 amino acids. The sequence of the cloned gene was found to have 99% match with that of the gene encoding killer toxin in Pichia anomalas strain K. A signal peptide including 17 amino acids appeared in the N-terminal domain of the killer toxin. Therefore, the mature protein consisted of 410 amino acids, its molecular mass was estimated to be 47.4 ku and its isoelctronic point was 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thogenic yeast CRAB marine killer yeast identification killer toxin gene cloning
下载PDF
从毒邪致病病机学说探讨心血管疾病防治思路
5
作者 吴辉 杨忠奇 +3 位作者 王陵军 陈洁 袁天慧 陈梓欣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23期187-192,共6页
阐述毒的中医病因学概念、毒邪致病病机的内涵及其防治思路,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重点探讨针对心血管疾病的毒邪致病病机内涵: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神经内分泌激活、代谢紊乱及炎症反应等产生的病理产物如氧自由基、... 阐述毒的中医病因学概念、毒邪致病病机的内涵及其防治思路,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重点探讨针对心血管疾病的毒邪致病病机内涵: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神经内分泌激活、代谢紊乱及炎症反应等产生的病理产物如氧自由基、血管活性物质、炎症因子等相当于内生之毒邪,心脏血管重构及其引发的靶器官损害相当于毒损心脉(包含毒损于心和毒损脉络)。基于该病机学说,认为临床可将针对毒邪的防治贯穿于防治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常见心血管疾病的全过程,遵循“未病防毒、已病祛毒、毒盛防变”的治未病原则,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各种防毒、祛毒的方法,以减少、清除毒邪的积聚并降低其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邪致病 中医病机学说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马铃薯疮痂病综合防治策略
6
作者 聂峰杰 《宁夏农林科技》 2024年第6期24-28,共5页
多年连作引起马铃薯疮痂病发生严重,而生产中缺乏抗性品种和专用防治药剂,使病害防治困难。研究从引起马铃薯疮痂病的致病链霉菌分类及致病因子特性、马铃薯抗性品种及鉴定方法、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态3个角度分析疮痂病的发生特点,... 多年连作引起马铃薯疮痂病发生严重,而生产中缺乏抗性品种和专用防治药剂,使病害防治困难。研究从引起马铃薯疮痂病的致病链霉菌分类及致病因子特性、马铃薯抗性品种及鉴定方法、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态3个角度分析疮痂病的发生特点,提出疮痂病综合防治策略,为疮痂病发生机理研究及田间综合防控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疮痂病 致病链霉菌 致病毒素 综合防治
下载PDF
从“毒”论治慢性肝病思路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玥 靳茜 +3 位作者 李硕 张嘉鑫 王刚 叶永安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5-19,共5页
中医“毒邪”理论内涵丰富,“毒”与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从“毒”论治是慢性肝病的重要治法。本文通过归纳古今文献阐释“毒”相关理论,结合临床经验认为“毒”在慢性肝病中具有偏性较强、毒性缠绵、复杂多变等致病特点,提出“... 中医“毒邪”理论内涵丰富,“毒”与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从“毒”论治是慢性肝病的重要治法。本文通过归纳古今文献阐释“毒”相关理论,结合临床经验认为“毒”在慢性肝病中具有偏性较强、毒性缠绵、复杂多变等致病特点,提出“毒使病生,毒致病进”观点,探讨从“毒”论治慢性肝病的思路,包括溯清毒源、厘清毒性、甄别毒变、扶正祛毒,以期为慢性肝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肝病 致病特点 中医病机 中医治疗
下载PDF
2株公园湖水源非O1/O139群霍乱弧菌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廖佳玮 施霁桢 +4 位作者 李金鑫 任志浩 张越 谭丽琼 苏敬良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9-57,共9页
近年来,非O1/O139群霍乱弧菌(NOVC)引起人和动物感染时有报道。本试验于2021年3月—2022年4月连续采集圆明园遗址公园湖水样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经16S rRNA序列分析和溶血性检测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并通过细胞毒性试验和小鼠感染试验对分... 近年来,非O1/O139群霍乱弧菌(NOVC)引起人和动物感染时有报道。本试验于2021年3月—2022年4月连续采集圆明园遗址公园湖水样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经16S rRNA序列分析和溶血性检测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并通过细胞毒性试验和小鼠感染试验对分离株的致病性进行检测;采用PCR方法对分离株的毒力相关基因ctxA、ctxB、tcpA、hlyA、rtxA、rtxC和chxA进行检测;通过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对分离株的chxA基因全长进行分析;通过药敏试验对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共分离鉴定出2株NOVC,NOVC分离株在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呈现明显的溶血现象;经过滤除菌的细菌培养液上清有溶细胞作用,对体外培养的Vero细胞具有极强的毒性作用,可引起细胞萎缩和脱落;分离株培养物和培养液上清经腹腔注射均可致死小鼠,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_(50))为10^(7.23)CFU。PCR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hlyA、rtxA、rtxC和chxA基因呈阳性,提示细菌的致病性可能与毒力因子的表达相关。对chxA基因的全长分析结果显示,2株分离株均可编码II型ChxA毒素,其催化域与I型毒素高度同源,但在相应区域缺失1段5个氨基酸片段(^(619)AIAKE^(62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株分离株均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和阿米卡星敏感,均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结果表明,公园水源性NOVC分离株携带多种毒力相关基因,产生溶血素等溶细胞毒素,可致死小鼠,对抗菌药呈多重耐药,对水生动物和环境的公共卫生具有潜在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O1/O139群霍乱弧菌 致病性 毒力基因 ChxA毒素
下载PDF
魏子孝教授基于“中盛藏满”理论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经验
9
作者 郑爽 黄珂 邹本良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7期141-145,共5页
糖尿病性胃轻瘫(DGP)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具有治疗难度大、症状易反复发作的特点。魏子孝教授基于“中盛藏满”理论,认为DGP以食积痰瘀、邪毒内盛为致病之标,中土失运、气机壅滞为发病之本,治疗应紧扣病机特点,结合症状表现,明辨... 糖尿病性胃轻瘫(DGP)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具有治疗难度大、症状易反复发作的特点。魏子孝教授基于“中盛藏满”理论,认为DGP以食积痰瘀、邪毒内盛为致病之标,中土失运、气机壅滞为发病之本,治疗应紧扣病机特点,结合症状表现,明辨标本虚实,分期进行论治。急性期以治标为重,强调祛除有形邪气,食邪积滞者,予消食导滞、和胃健脾;痰邪停聚者,予化痰祛湿、调畅气机;瘀邪阻络者,予活血逐瘀、行气通络。缓解期以治本为主,注重调复枢机运转,中阳不振者,法当升阳补气;胃气上逆者,予和胃降气;肝气郁结者,予疏肝理气,促进脾胃运化功能恢复。本文附验案1则,以期为DGP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胃轻瘫 “中盛藏满” 邪毒内盛 气机壅滞 名医经验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证型与遗传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王硕 覃乐荣 +6 位作者 刘军霞 郭明 谌海燕 李玲 廖俊尧 廖婧 丁晓庆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2期145-152,共8页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中医证型与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初诊MDS患者的中医证型、外周血指标、疾病分型、分子生物学情况、细胞遗传学...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中医证型与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初诊MDS患者的中医证型、外周血指标、疾病分型、分子生物学情况、细胞遗传学情况、预后情况,并探讨中医证型与其后几项之间的相关性。结果:85例MDS患者的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为主,其次为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和邪热炽盛、毒瘀阻滞证。邪热炽盛、毒瘀阻滞证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水平显著低于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患者(P<0.01),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患者的血红蛋白(HGB)水平显著低于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患者(P<0.001)。3组证型间疾病分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邪热炽盛、毒瘀阻滞证患者的疾病分型全为原始细胞增多型(EB型)。3组证型间转录调节因子1(ASXL1)基因突变率、染色质重塑和转录调控基因功能组突变率、3种预后系统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邪热炽盛、毒瘀阻滞证组转录调控基因功能组突变率和3种预后系统积分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在3个预后积分系统的较高危组中,邪热炽盛、毒瘀阻滞证患者占比均高于其他两种证型。结论:MDS病机以虚为本,临床患者以虚实夹杂证多见;邪热炽盛、毒瘀阻滞证预后较差,推测其机制可能与ASXL1基因突变、7号染色体的完全丢失和其长臂的部分缺失(-7/7q-)等遗传学情况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 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 邪热炽盛、毒瘀阻滞证 基因突变 染色体核型 预后
下载PDF
基于代谢重编程探讨浊毒致病在胃癌前病变中的科学内涵
11
作者 李坤峰 王彦刚 +1 位作者 郑金栋 谭茗月 《中医药导报》 2024年第10期132-137,共6页
代谢重编程是肿瘤生物学特性,主要表现为葡萄糖、脂质及氨基酸能量代谢流量与流向异常,贯穿于胃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其伴随的生理功能异常、营养物质过度消耗及异常代谢产物产生与浊毒致病的病机相似。以代谢重编程为切入点,探... 代谢重编程是肿瘤生物学特性,主要表现为葡萄糖、脂质及氨基酸能量代谢流量与流向异常,贯穿于胃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其伴随的生理功能异常、营养物质过度消耗及异常代谢产物产生与浊毒致病的病机相似。以代谢重编程为切入点,探讨浊毒致病在胃癌前病变中的科学内涵,为化浊解毒法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 代谢重编程 浊毒 浊毒致病
下载PDF
郭恩绵教授以湿浊毒邪论治虚劳水气病
12
作者 包帅 郭玲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4期109-113,共5页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种肾脏疾病的晚期转归,也是高血压肾损害及糖尿病肾损害的最终结局。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多见慢性虚弱综合征,可累及多个系统及脏器。在此病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疗法可延缓患者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时间,提高患者生活...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种肾脏疾病的晚期转归,也是高血压肾损害及糖尿病肾损害的最终结局。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多见慢性虚弱综合征,可累及多个系统及脏器。在此病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疗法可延缓患者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郭恩绵教授从事肾脏病临床诊疗五十余年,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具有深刻体会,郭恩绵教授根据《金匮要略》水气病及脏腑虚损证候将慢性肾功能衰竭命名为虚劳水气病,提出该病病机为“正虚毒蕴”,以脾肾亏虚为本,邪毒内蕴为标。临床以湿浊毒邪为其致病因素,且此湿浊毒邪具有毒剧、根深、内伏之特性,致此病难愈,并基于此提出解毒泄浊之法,采用多途径治疗、多脏腑同治,自拟肾衰方口服、降氮煎灌肠等方法,对虚劳水气病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治疗方案,对于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及缓解患者不适症状起到一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浊毒邪 肾衰方 降氮煎 名家经验
下载PDF
南征教授从“瘀毒”论治消渴肾衰经验
13
作者 吴浩楠 林鸣浩 南征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12期1414-1417,共4页
南征教授认为“毒损肾络,邪伏膜原”是消渴肾衰的病机关键。燥、热、湿、浊、寒、郁、瘀等诸邪胶着不解,互结为瘀毒。南征教授主张从“瘀毒”论治消渴肾衰,并制定了解毒通络,搜风导邪的治疗大法。文章将南征教授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并附... 南征教授认为“毒损肾络,邪伏膜原”是消渴肾衰的病机关键。燥、热、湿、浊、寒、郁、瘀等诸邪胶着不解,互结为瘀毒。南征教授主张从“瘀毒”论治消渴肾衰,并制定了解毒通络,搜风导邪的治疗大法。文章将南征教授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并附验案一则,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毒 消渴肾衰 毒损肾络 邪伏膜原 南征
下载PDF
从伏毒理论论治前列腺癌
14
作者 唐益文 蔡煜阳 +6 位作者 王雄 程鹏伃 周艳艳 魏永强 李铭 丁家森 高瞻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464-2467,共4页
国医大师周仲瑛提出伏毒理论,认为伏毒具有伏时不变、发时始显的特点。从病因病机来看,前列腺癌的发病可以是内外伏毒潜藏于人体,正气耗损,湿、痰、瘀等病理产物产生,复合为毒,骤起发病。此外,前列腺癌的致病特点、疾病特性均与伏毒隐... 国医大师周仲瑛提出伏毒理论,认为伏毒具有伏时不变、发时始显的特点。从病因病机来看,前列腺癌的发病可以是内外伏毒潜藏于人体,正气耗损,湿、痰、瘀等病理产物产生,复合为毒,骤起发病。此外,前列腺癌的致病特点、疾病特性均与伏毒隐伏、缠绵、暗耗、暴匿、杂合、多变的演变特征十分契合。治疗时应注重把握时机,分期论治辨标本,明确患者病情分期与伏毒性质,辨明外感伏毒与内生伏毒区别;同时中西联用、增效减毒,五脏同治、身心共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毒 前列腺癌 病因病机 致病特点 扶正 祛毒 中西联用 五脏同治
下载PDF
名中医张西俭凭脉辨毒论治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15
作者 江晓霁 唐海燕 +1 位作者 崔世奎 张西俭(指导) 《光明中医》 2024年第12期2471-2474,共4页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治疗困难,是临床较为棘手的疑难病。全国名中医张西俭教授依据其脉象特点,辨别毒邪种类性质,随证加减论治。针对痰(湿)毒、热(火)毒、瘀毒、癌毒分别采用化痰利湿解毒、清热泻火解毒、活血化瘀解毒、攻伐癌...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治疗困难,是临床较为棘手的疑难病。全国名中医张西俭教授依据其脉象特点,辨别毒邪种类性质,随证加减论治。针对痰(湿)毒、热(火)毒、瘀毒、癌毒分别采用化痰利湿解毒、清热泻火解毒、活血化瘀解毒、攻伐癌毒等治法,精心组方,取得显著疗效,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了一条经过临床验证的可行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毒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脉诊 毒邪 名医经验
下载PDF
秦祖杰教授运用壮医毒虚致病理论治疗肝脓肿临床经验
16
作者 郑玲 王成龙 +2 位作者 蒋桂江 马艳 秦祖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4期72-75,共4页
肝脓肿为外科急危重症,属中医学“肝痈”范畴,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壮医认为该病多由毒虚相因,共同作用而起病,属于“谷道毒浊病”范畴,其治疗以解毒补虚为主。此文系统介绍了广西名中医秦祖杰教授从壮医毒虚致病理论论治肝脓肿的临证经验... 肝脓肿为外科急危重症,属中医学“肝痈”范畴,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壮医认为该病多由毒虚相因,共同作用而起病,属于“谷道毒浊病”范畴,其治疗以解毒补虚为主。此文系统介绍了广西名中医秦祖杰教授从壮医毒虚致病理论论治肝脓肿的临证经验,旨在探讨以壮医理念为主导的综合策略在肝脓肿治疗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痈 肝脓肿 秦祖杰 壮医 毒虚致病 临证经验
下载PDF
河南省不同地区棉花黄萎病菌分离物致病性及其毒素致萎活性测定 被引量:13
17
作者 桑茜 袁虹霞 +2 位作者 王振跃 李洪连 汪敏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3-338,共6页
在河南省不同地区分离并鉴定33株棉花黄萎病菌分离物,并进行了致病力和粗毒素致萎活性测定。致病力结果表明,河南省棉花黄萎病菌分离物可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力类型,分别占48.5%、21.2%、30.3%。河南省同一地区内不同分离物间致病力... 在河南省不同地区分离并鉴定33株棉花黄萎病菌分离物,并进行了致病力和粗毒素致萎活性测定。致病力结果表明,河南省棉花黄萎病菌分离物可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力类型,分别占48.5%、21.2%、30.3%。河南省同一地区内不同分离物间致病力差异明显。粗毒素致萎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黄萎病菌强致病力分离物分泌的粗毒素对棉苗的致萎力较强,弱致病力分离物分泌的粗毒素对棉苗的致萎力较弱,强、中、弱3种致病力类型分离物在72h时对棉苗的平均致萎指数分别为63.82、52.38、45.83。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不同分离物粗蛋白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黄萎病菌分离物分泌的粗蛋白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且与其所致的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 大丽轮枝菌 致病力 毒素
下载PDF
冬枣黑疔病病原菌毒素致病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于丽娜 闫红飞 +3 位作者 宗淑萍 张汀 杨文香 刘大群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3-36,47,共5页
利用不同浓度的冬枣(Zizyphus jujuacv.Dongzao)黑疔病病原菌毒素提取液处理冬枣果皮组织,通过测定其对果皮组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变化、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研究该毒素在... 利用不同浓度的冬枣(Zizyphus jujuacv.Dongzao)黑疔病病原菌毒素提取液处理冬枣果皮组织,通过测定其对果皮组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变化、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研究该毒素在致病机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经毒素处理后,果皮组织浸出液的相对电导率随毒素浓度增大而增加;细胞内丙二醛含量增加,高于对照,随毒素浓度的增大而升高;细胞内CAT活性在处理9 h内低于对照,随处理时间延长呈总体下降趋势,APX、POD活性在处理中期呈下降趋势,APX活性与对照差异不明显,POD活性在中后期与对照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菌 毒素 冬枣 致病机制
下载PDF
离体筛选的水稻抗纹枯病突变体的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敖世恩 杨媚 +2 位作者 周而勋 唐倩菲 潘汝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9-41,共3页
对离体筛选的水稻抗纹枯病突变体(突变型)和未经筛选的原品种(原始型)的愈伤组织经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粗毒素处理后24 h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 对离体筛选的水稻抗纹枯病突变体(突变型)和未经筛选的原品种(原始型)的愈伤组织经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粗毒素处理后24 h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突变型的PAL、POD和PPO比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均明显高于原始型;8 h时,PAL、POD、PPO比活性和木质素含量(D280 nm)在突变型和原始型中分别为5.493 1,0.022 0、24.896 6、2.924 2 U.mg-1.m in-1和2.716 5、0.009 9、18.838 7、1.732 1;上述3种酶活性在突变型中出现波峰的时间一般在8 h,早于原始型的12 h或更迟.由此说明离体筛选的水稻抗纹枯病突变体的抗病机制与一般抗性品种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病突变体 生理生化特征 水稻纹枯病菌 病原菌毒素
下载PDF
利用胚性细胞悬浮系研究香蕉枯萎病抗性离体筛选技术 被引量:8
20
作者 徐春香 陈佳越 +2 位作者 潘晓 王泽槐 陈厚彬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86-690,F0003,共6页
以香蕉(Musa spp. AAA group)胚性细胞悬浮系(Embryogenic Cell Suspension,ECS)为试材,进行抗枯萎病离体筛选技术研究。首先测试不同的γ射线(60Co)辐射剂量对ECS植株再生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不同浓度的枯萎病病原菌毒素粗滤液(F... 以香蕉(Musa spp. AAA group)胚性细胞悬浮系(Embryogenic Cell Suspension,ECS)为试材,进行抗枯萎病离体筛选技术研究。首先测试不同的γ射线(60Co)辐射剂量对ECS植株再生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不同浓度的枯萎病病原菌毒素粗滤液(FOC)为选择压力,研究FOC对ECS植株再生能力的影响,并进行离体抗性筛选。结果表明,ECS的植株再生能力与辐射剂量之间呈负相关,半致死剂量为70~80Gy。同样地,未经辐射处理的ECS其植株再生能力也随着FOC体积分数的增加而急剧下降,但经辐射处理过的ECS其植株再生能力与CK相比成倍地增加;当FOC体积分数达到12%后,只有从经80Gy辐射后的ECS获得了再生植株。这表明ECS耐FOC的能力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辐射 病原菌毒素粗滤液(FOC) 体细胞胚发生 离体筛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