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弹力带抗阻训练对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肌力水平和运动耐力的影响
1
作者 李民 丰谢华 +4 位作者 李爱 杨剑峰 杜文文 史荣芬 张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5期611-615,共5页
目的 探讨弹力带抗阻训练对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肌力水平、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06—2022-12在南京市江宁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对... 目的 探讨弹力带抗阻训练对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肌力水平、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06—2022-12在南京市江宁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给常规运动指导治疗,试验组加用弹力带抗阻训练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肌力水平、峰值摄氧量(VO_(2)peak)、无氧阈值(AT)、6 min步行距离、步态参数及Barthel指数、平衡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85%,高于对照组的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下肢肌力评分低于对照组[(1.40±0.23)分比(1.98±0.63)分],Fugl Meyer运动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29.87±3.58)分比(24.15±3.7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VO_(2)peak、AT及6 min步行距离分别为(20.42±1.71)m L/(min·kg)、(13.89±1.01)mL/(min·kg)、(140.56±23.78)m,均高于对照组的(18.46±1.23)m L/(min·kg)、(13.02±1.21)mL/(min·kg)、(116.58±29.61)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步长、步速、步频及单支撑相水平分别为(36.87±4.71)cm、(57.78±7.23)cm/s、(69.31±5.41)step/s、(31.05±3.01)%,均高于对照组的(31.52±3.67)cm、(52.84±6.09)cm/s、(63.05±6.08)step/s、(27.21±3.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Barthel指数、平衡功能评分分别为(78.61±5.61)分、(41.15±2.3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7.59±6.13)分、(32.56±5.4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弹力带抗阻训练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可有效改善肌力水平、运动耐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弹力带抗阻训练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肌力水平 运动耐力
下载PDF
头针联合三维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2
作者 杨影 汪富 +5 位作者 贺飞 丁彬 周伟 孙珊 蒋志明 张辽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666-1670,1735,共6页
目的 探讨头针联合三维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2年6月—2023年6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 目的 探讨头针联合三维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2年6月—2023年6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三维步态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头针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步态分析参数、改良Asworth肌张力量表评分、徒手肌力评定量表(MMT)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运动学参数、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步速、步频、跨步长、步长、步宽及MMT评分、MBI评分均明显增高,最大髋关节屈曲角度、最大膝关节屈曲角度、最大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角度均明显增大,双侧大脑中动脉最大峰值流速(Vs)、平均流速(Vm)均明显加快,且观察组上述各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步态周期、双支撑时间、Asworth评分、血管阻力指数(RI)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3%(28/30)比70.0%(21/30),P<0.05]。结论 头针联合三维步态分析训练系统能够明显提高脑梗死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肌张力、肌力及生活能力,并能明显改善脑血流动力学,从而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头针 三维步态分析训练系统 下肢肌张力 脑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IPC对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
3
作者 潘化杰 刘爱贤 +2 位作者 甄巧霞 杨杰 杨傲然 《西部医学》 2024年第5期728-733,共6页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对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本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住院的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对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本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住院的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IPC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两组均在治疗3月后进行效果评价,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凝血-纤溶系统指标、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下肢腘静脉、股静脉、髂外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m)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IPC可有效改善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及下肢血液流动速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纠正血液高凝状态,降低DVT发生率,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机器人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脑损伤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改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段茜 张林 刘文颖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4期472-476,共5页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近年来,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新的无创神经调控治疗技术应用于改善脑卒中下肢步态平衡障碍,受到了广泛关注。该文对tDCS改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近年来,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新的无创神经调控治疗技术应用于改善脑卒中下肢步态平衡障碍,受到了广泛关注。该文对tDCS改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下载PDF
个性化护理配合心理疏导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运动功能及睡眠的影响
5
作者 廖宝丹 曾文颖 陈涌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643-645,共3页
目的:探析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中个性化护理配合术前系统性心理疏导对下肢运动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 目的:探析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中个性化护理配合术前系统性心理疏导对下肢运动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术中个性化护理配合术前系统性心理疏导。对比2组患者睡眠质量、下肢运动功能以及疼痛评分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睡眠深度、入睡时间、觉醒次数、觉醒时间比例、整体睡眠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护理后,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均高于干预前(均P<0.05),且观察组的下肢运动功能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2组患者疼痛评分均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个性化护理配合心理疏导可以减轻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疼痛感,提高睡眠质量,促进下肢运动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护理 心理疏导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 运动功能 疼痛 睡眠质量 入睡时间 睡眠深度
下载PDF
分析康复训练结合针灸对治疗早期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
6
作者 宋国昌 蓝敏 《中外医疗》 2024年第9期189-192,共4页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早期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8年7月—2023年7月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52例早期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探讨组采取康复训练结合...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早期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8年7月—2023年7月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52例早期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探讨组采取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常态组采取常规针灸治疗,每组26例。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偏瘫运动功能量表(Brunnstrom)、步态评估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of Gait,FMA)及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unction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FCA)、步态情况(步速、步频)。结果探讨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Brunnstrom、FMA及F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探讨组Brunnstrom、FMA及FCA评分(4.02±0.28)、(79.23±0.51)、(92.61±1.52)分,高于常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7、112.696、30.076,P均<0.05)。治疗前,两组步态情况对比常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探讨组步速、步频均优于常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期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利用针灸、康复组训练治疗,有利于减轻患者肌肉痉挛,提高四肢的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组训练 治疗 针灸 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联合常规训练对严重烧伤后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患者影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7
作者 孙阳阳 张亚妮 +4 位作者 卢迎 赵海洋 陈媛 焦晓春 周琴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5期876-880,886,共6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联合常规训练对严重烧伤后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的严重烧伤后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表...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联合常规训练对严重烧伤后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的严重烧伤后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常规训练干预)和研究组(49例,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联合常规训练干预),比较两组下肢运动能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结果: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干预4个月左右步长差降低,10 m步行测试、起立行走测试用时缩短,步频、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LE)评分升高,稳定时间(TS)、多姿势下稳定测试(PS)降低,稳定极限(LoS)、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升高,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分级更优(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干预后左右步长差更低,10 m步行测试、起立行走测试用时更短,步频、FMA-LE评分更高,TS、PS更低,LoS、BBS评分更高,FAC分级更优(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联合常规训练应用于严重烧伤后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患者,可提高下肢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 常规训练 严重烧伤 下肢运动障碍 平衡功能障碍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护理对老年烧伤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影响
8
作者 刘颖维 周多 +2 位作者 曹洁 王立娜 周琴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4期554-558,共5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护理对治疗烧伤后下肢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90例烧伤后下肢功能障碍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行常规训练护理)和研究...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护理对治疗烧伤后下肢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90例烧伤后下肢功能障碍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行常规训练护理)和研究组(45例,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步态参数、步行能力、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结果:与训练前相比,两组患者训练2个月后步长、步速、步频、6 min步行测试(6MWT)距离、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级、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量表(FMA-LE)评分均升高,且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各项指标更优。结论: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护理应用于治疗烧伤后下肢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可提高步行能力,改善平衡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 护理 烧伤 下肢功能障碍 老年患者 步行能力
下载PDF
头针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洪天 魏凯 +3 位作者 刘杰 张洪丽 顾晨丛 王利春 《老年医学研究》 2023年第1期67-71,共5页
脑卒中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是存在严重运动功能障碍,而头针是降低脑卒中患者致残的有效方法之一。研究表明,头针单独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可以改善相关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头针联合其他治疗方案,比如头针联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 脑卒中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是存在严重运动功能障碍,而头针是降低脑卒中患者致残的有效方法之一。研究表明,头针单独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可以改善相关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头针联合其他治疗方案,比如头针联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重复经颅磁刺激、镜像疗法、康复训练Bobath技术、康复机器人、平衡仪、悬吊运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头针联合传统治疗技术(中药治疗、八段锦、体针),以及特色头针疗法(互动式头针、久留针、双侧头针),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针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镜像疗法
下载PDF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应用于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艳艳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6期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应用于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东莞市康复医院2020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61例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 目的:探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应用于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东莞市康复医院2020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61例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3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训练,观察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态情况及步行能力。结果: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各维度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步频、步速快于对照组,步行周期、支撑相时长、摆动相时长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衡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步行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应用于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有助于加强平衡功能,改善步态,提高步行能力,促进下肢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 康复训练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在急性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楠 刘绪涛 谢豪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6期1755-1758,共4页
目的评价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在急性脑卒中(ACS)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青岛市中医医院收治的ACS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康复方案不... 目的评价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在急性脑卒中(ACS)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青岛市中医医院收治的ACS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康复方案不同分为tDCS组和联合组,各42例。tDCS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功能锻炼+tDCS治疗,联合组在tDCS组基础上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采用中国人卒中量表(CSS)评定神经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评定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评定平衡功能,采用巴氏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估生存质量,并比较两组的患者满意度。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48%,显著高于tDCS组(6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74,P<0.05)。治疗后,两组FMA-L、BBS、BI和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CSS、TUGT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而联合组FMA-L、BBS、BI和SS-QOL量表评分分别为(28.86±3.47)、(44.84±6.31)、(72.26±8.67)、(183.34±25.06)分,均高于tDCS组[(23.10±5.11)、(39.06±7.28)、(61.80±8.31)、(161.25±33.84)分],CSS、TUGT分别为(9.75±2.16)、(19.29±8.50)分,均低于tDCS组[(15.08±2.71)、(26.13±11.5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满意度为92.86%,明显高于tDCS组(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82,P<0.05)。结论tDCS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治疗ACS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神经、运动、平衡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经颅直流电刺激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 疗效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程序化下肢训练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12
作者 李溦 王烨 +3 位作者 李楠 于美庆 高穆榕 杨傲然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3年第10期1037-1041,共5页
目的 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程序化下肢训练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招募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 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程序化下肢训练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招募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程序化下肢训练。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骨代谢指标、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离床时间、部分负重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65%vs 18.60%;χ^(2)=4.074,P=0.044)。在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Harri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骨钙素(OC)和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水平高于对照组,Ⅰ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CTX)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程序化下肢训练有助于促进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和运动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骨代谢指标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 程序化下肢训练 股骨转子间骨折 老年患者 运动功能 骨代谢
下载PDF
早期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运动功能康复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苏铁柱 姚美琪 《商洛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75-79,共5页
探索早期护理干预对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选取陕西省某市某医院自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治疗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患者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患... 探索早期护理干预对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选取陕西省某市某医院自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治疗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患者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应用FMA及ADL为评价指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全面的评价。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FMA与ADL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的肌肉力量、步行功能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运动和生活功能,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护理干预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下肢运动功能 康复效果
下载PDF
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镜像疗法和综合康复治疗疗效比较 被引量:6
14
作者 蒋苹 王海燕 +1 位作者 赵志军 李小丽 《武警医学》 CAS 2017年第11期1135-1138,共4页
目的比较镜像疗法和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03至2016-09来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康复理疗科做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6例,根据excel表格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采用镜像疗法治疗组(镜像疗法组,43例... 目的比较镜像疗法和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03至2016-09来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康复理疗科做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6例,根据excel表格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采用镜像疗法治疗组(镜像疗法组,43例)和综合康复治疗组(综合康复组,43例),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MBI评分、神经功能损伤评分、Brunnstrom分级以及FAC分级。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镜像疗法组治疗后FMA评分(23.46±5.09)、MBI评分(46.97±6.77)显著高于综合康复组FMA评分(18.77±4.17)、MBI评分(39.87±5.52)(P<0.05)。镜像疗法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9.81±2.31)显著低于综合康复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18.97±3.56)(P<0.05),治疗后镜像疗法组Brunnstrom分级和FAC分级显著优于综合康复组(P<0.05)。结论镜像疗法是治疗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能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疗法 脑卒中 下肢功能障碍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坐位振动训练对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雪萍 闻一鸣 孟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8-124,共7页
将采用实验法,对20名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中老年男性,经过BODY GREEN轮椅振动训练台为期8周的振动训练后,通过WIN-POD静态平衡仪检测(睁眼、闭眼双足站立),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探讨坐位振动训练对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者的平衡功能影响... 将采用实验法,对20名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中老年男性,经过BODY GREEN轮椅振动训练台为期8周的振动训练后,通过WIN-POD静态平衡仪检测(睁眼、闭眼双足站立),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探讨坐位振动训练对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者的平衡功能影响.结果:静态平衡闭眼双足站立的指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动态平衡在TUGT和6MWT的测试为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10m步行测试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坐位振动训练中老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者的前庭功能和动作协调能力上有显著提高,表明坐位振动训练对平衡功能改善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振动训练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者 平衡功能
下载PDF
温针灸配合股直肌神经入肌点推拿点按疗法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勇 邢英茹 +1 位作者 田飞 吴琳娜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13期82-86,共5页
目的 探讨温针灸配合股直肌神经入肌点推拿点按疗法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17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59)和对照组(n=58),... 目的 探讨温针灸配合股直肌神经入肌点推拿点按疗法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17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59)和对照组(n=58),在接受常规治疗和康复干预的基础上,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观察组接受温针灸配合股直肌神经入肌点推拿点按疗法,连续治疗16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情况、股直肌平均肌电值(AEMG)、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SIA运动功能评分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股直肌AEMG、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SIA运动功能评分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股直肌AEMG及ADL、SS-QOL评分显著提升,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针灸配合股直肌神经入肌点推拿点按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能够明显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提升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针灸 股直肌神经入肌点推拿点按疗法 中风偏瘫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虚拟环境康复训练结合高低频转换听觉-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下肢功能、睡眠质量及康复积极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罗宏丹 姚乐乐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34期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虚拟环境康复训练结合高低频转换听觉-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虚拟环境康复训练结合高低频转换听觉-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虚拟环境康复训练结合高低频转换听觉-运动训练。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积极举动、康复护理配合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放弃举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环境康复训练结合高低频转换听觉-运动训练干预在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效果显著,有利于促进下肢功能恢复,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康复积极性,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环境康复训练 高低频转换听觉-运动训练 脑卒中 下肢功能障碍
下载PDF
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康复设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二宁 邹任玲 +1 位作者 卢旭华 王海滨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20年第1期100-103,共4页
脊髓损伤是导致瘫痪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常伴有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重建步行能力是帮助脊髓损伤患者重返社会的有效措施。我们总结了目前步态康复训练设备和辅助行走设备在帮助脊髓损伤患者重建步行能... 脊髓损伤是导致瘫痪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常伴有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重建步行能力是帮助脊髓损伤患者重返社会的有效措施。我们总结了目前步态康复训练设备和辅助行走设备在帮助脊髓损伤患者重建步行能力中的应用情况,并对今后的发展作出展望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下肢康复机器人 步态康复训练设备 辅助行走设备
下载PDF
程序康复法治疗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史春青 余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1年第24期34-35,共2页
目的探讨程序康复法对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40例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内外科的常规处理,康复组为在此基础上行程序康复法。结果康复组膝伸、踝背伸肌力恢复明显优于对... 目的探讨程序康复法对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40例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内外科的常规处理,康复组为在此基础上行程序康复法。结果康复组膝伸、踝背伸肌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住院天数亦少于对照组,康复组:(50.5±2.1)d,对照组(66.5±4.6)d。结论程序康复法对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康复法 下肢运动障碍 周围神经病变
下载PDF
针刺结合棍棒操对痉挛性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黄海军 王勇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第11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棍棒操对痉挛性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72例患儿按照入院顺序,通过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棍棒操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治疗观察患儿3个...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棍棒操对痉挛性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72例患儿按照入院顺序,通过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棍棒操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治疗观察患儿3个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达到77.8%,观察组达到97.2%,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经过治疗,观察组、对照组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为(71.93±8.24)分和(59.28±11.42)分,都明显高于治疗前的(45.22±9.42)分和(45.11±10.49)分(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经过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痉挛评分与智力发育评分都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的痉挛评分与智力发育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棍棒操在痉挛性脑瘫患儿的应用能缓解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改善患儿的痉挛状态,提高智力发育,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棍棒操 痉挛性脑瘫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智力发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