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rtical structure and dominating factors of sand body during Late Triassic Chang 9 time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Ordos Basin, NW China
1
作者 丁熊 陈景山 +5 位作者 谭秀成 林丹 赵子豪 姚泾利 邓秀芹 李元昊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405-1418,共14页
Based on a synthetic geological study of drilling, well logging and core observations, two main genetic types of Chang 9sand body in Odors Basin were recognized, which included two effects, that is, delta environment ... Based on a synthetic geological study of drilling, well logging and core observations, two main genetic types of Chang 9sand body in Odors Basin were recognized, which included two effects, that is, delta environment and tractive current effects that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uth bar, distal bar, sheet sand and other sand bodies of subaerial and subaqueous distributary channel,natural levee, flood fan and delta front, and shore-shallow lake environment and lake flow transformation effects that resul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andy beach bar, sheet sand and other sand bodies. Chang 9 sand body mainly developed five basic vertical structures, namely box shape, campaniform, infundibuliform, finger and dentoid. The vertical stacking patterns of multilayer sand body was complex, and the common shapes included box shape + box shape, campaniform + campaniform, campaniform + box shape, infundibuliform + infundibuliform, campaniform + infundibuliform, box shape + campaniform, box shape + infundibuliform,and finger + fing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major dominating factors of vertical structure of sand body,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edimentary facies and rise, fall and cycle of base level are identified as the major geological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single sand body as well as vertical stacking patterns and distribution of multistory sand bo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ical structure stacking pattern sand body Chang 9 time Ordos Basin
下载PDF
基于ANUSPLIN模型的柴达木盆地2000-2019年降水时空格局
2
作者 张文奇 赵媛媛 +2 位作者 赖宗锐 超宝 韩乐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7-748,共12页
柴达木盆地既是响应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的敏感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带,评估该区域降水时空格局对水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治理至关重要,然而盆地内部气象台站稀少且分布不均,为区域降水插值带来挑战。本文使用专业气象插值软件ANUSPLI... 柴达木盆地既是响应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的敏感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带,评估该区域降水时空格局对水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治理至关重要,然而盆地内部气象台站稀少且分布不均,为区域降水插值带来挑战。本文使用专业气象插值软件ANUSPLIN(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Spline)模型进行插值,以柴达木盆地及其周边气象台站2019年降水数据为基础,参与插值的气象台站数和9种薄盘光滑样条函数(独立变量、协变量和样条次数多种组合)为第三变量,筛选最优插值台站数和最优模型,并分析该区域2000-2019年降水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选择盆地内部及其周边共120个气象台站,三变量局部薄盘光滑样条函数(TVPTPS4)进行区域尺度降水插值精度最高,均方根误差(RTGCV)、期望真实均方误差(RTMSE)和信噪比(SNR)均达到最小值,分别小于0.6 mm、0.3 mm和0.25。(2)柴达木盆地降水量具有地域分布差异和季节性特征。年、季降水量东丰西少,具有明显的经向地带性特征;四季中夏季降水量最大,占全年总量的62.13%。(3)2000-2019年,柴达木盆地年均、季节平均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夏季降水量显著增加,最大增速达5.85 mm·a^(-1)(p<0.05),显著增加区域约占盆地总面积的42.36%。本研究结果证明AUNSPLIN模型结果能更清晰地表达出柴达木盆地降水的分布状况,对于该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ANUSPLIN模型 降水 空间格局 时间变化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中西部植被覆盖度演变特征研究
3
作者 徐佳乐 杨兴川 +4 位作者 赵文吉 杨志强 钟一雪 师乐颜 马鹏飞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08-1018,共11页
植被覆盖的动态演变能够有效地反映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为探究内蒙古中西部5个盟市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MODISNDVI数据和同期气候因子(平均气温、累计降水、平均日照时数、平均相对湿度)数据,利用Theil-Sen Med... 植被覆盖的动态演变能够有效地反映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为探究内蒙古中西部5个盟市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MODISNDVI数据和同期气候因子(平均气温、累计降水、平均日照时数、平均相对湿度)数据,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K检验、Hurst指数、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内蒙古中西部5个盟市2000-2021年植被覆盖度和气候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21年,内蒙古中西部5个盟市的平均植被覆盖度为0.321,处于较低水平;22年间,植被覆盖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为0.4%。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低覆盖度面积为53.2%,中高覆盖度和高覆盖度约占总面积的10%。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平均Sen斜率为0.004,表明植被覆盖整体呈上升趋势;植被改善区域面积达89.1%,植被退化部分占比为10.6%。Hurst指数均值为0.423。结合Sen趋势,预测出未来覆盖度以稳步增长为主,其中48.4%的区域不会发生显著的植被改善或退化现象,30.6%的区域未来以植被改善为主。研究区平均气温、累计降水量呈上升趋势,而平均日照时数和平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植被覆盖度与平均气温的关系以不显著相关为主,其中通过显著性检验(p<0.05)的正相关面积为14.7%;植被覆盖度与累计降水量的关系以正相关为主,正相关面积占比为98.1%;与平均日照时数和平均相对湿度的关系均以不显著相关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格局 气候变化 相关分析 趋势预测 归一化植被指数
下载PDF
X波段双偏振雷达物理量时间—高度剖面的重构方法改进及应用研究
4
作者 贾烁 杨洁帆 +3 位作者 雷恒池 韩辉邦 周万福 闫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8-954,共17页
如何利用现有雷达体扫数据重构反射率或其它物理量的时间—高度剖面,提高雷达体扫垂直分辨率并使其适用于云微物理结构的分析,是近几年来雷达气象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基于分辨率更高的X波段双偏振雷达体扫数据,对目前最新的柱垂... 如何利用现有雷达体扫数据重构反射率或其它物理量的时间—高度剖面,提高雷达体扫垂直分辨率并使其适用于云微物理结构的分析,是近几年来雷达气象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基于分辨率更高的X波段双偏振雷达体扫数据,对目前最新的柱垂直廓线(Columnar Vertical Profile,简称CVP)重构算法从目标区范围的选取方面进行改进,使其能够应用于水平尺度较小的局地降水云以及发展演变迅速的对流云。结果显示:对于高原地区局地降水云个例,目标区选取5 km(径向范围)×10°(方位角范围)组成的较小扇形区域,与云雷达的对比显示,改进的CVP方法重构的基本反射率(ZH)垂直廓线体现了回波的垂直结构,尤其是中高层对流泡的结构特点,相应的时间—高度序列能够较好地反映回波顶高的变化以及中高层强度逐渐减弱、低层强度逐渐增加的特点;对于华北地区发展旺盛且局地水平不均匀的对流云个例,本文改进了原始的CVP重构目标区选取方法,对高、低仰角层采用变化的径向范围并调整插值参数,改进后重构的ZH垂直廓线有效避免了低层回波水平分布相对不均匀导致的重构分层结构,显示出高、低层回波特征以及不同阶段目标区云结构的转变。进一步对比改进前后CVP方法重构建立的各偏振量时间—高度序列,改进后准确显示了个例云系微物理特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揭示了高原地区局地降水云中对流泡的形成及其播撒作用机制,华北地区对流云成熟阶段的各偏振量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扫数据 CVP 方法改进 目标区 插值参数 时间—高度序列 结构特征 微物理特征
下载PDF
基于Landsat的兴安县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研究
5
作者 李雨馨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15期63-66,共4页
本研究使用兴安县Landsat影像,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FVC),并使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研究区平均FVC在2013-2021年间呈“S”型的上升趋势,在2016年达到最大(0.754),在2019年最小(0.635),平均... 本研究使用兴安县Landsat影像,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FVC),并使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研究区平均FVC在2013-2021年间呈“S”型的上升趋势,在2016年达到最大(0.754),在2019年最小(0.635),平均FVC为0.707;(2)年平均FVC空间分布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情况,其中高等级FVC占比最多,低等级FVC占比最少;(3)研究区多年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向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兴安县 趋势分析
下载PDF
安徽省1980—2015年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6
作者 鞠森 王畅畅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4年第2期95-97,100,共4页
时间序列的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可以反映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的规律,因此,进行长时间序列的景观格局分析对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为例,基于1980—2015年共7期土地利用数据,对安徽省长时间序列的景观格局变化情况进行... 时间序列的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可以反映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的规律,因此,进行长时间序列的景观格局分析对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为例,基于1980—2015年共7期土地利用数据,对安徽省长时间序列的景观格局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1980—2015年景观破碎程度逐渐增加,景观斑块形状复杂度与不规则度不断增长,景观异质性变化程度较小。并且,安徽省北部的景观连通性整体较强,景观形状复杂程度与空间异质性较低。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安徽省景观格局的空间变化特征,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变化 景观格局指数 安徽省 时间序列
下载PDF
昭通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和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研究
7
作者 陈洪敏 刘凤莲 杨博文 《上海国土资源》 2024年第3期92-98,共7页
明晰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景观格局特征,对提高山区生态系统健康,推进山区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西南山区的昭通市为例,以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集为数据源,基于GIS技术,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标... 明晰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景观格局特征,对提高山区生态系统健康,推进山区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西南山区的昭通市为例,以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集为数据源,基于GIS技术,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迁移模型三个方法探究昭通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再利用景观格局指数从景观层级水平和景观类型水平分析景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昭通市的主要用地类型为林地、耕地和草地,建设用地增长幅度最大,其中草地的标准差椭圆方向性最不明显,耕地、林地和草地重心分布较为稳定;从景观层级水平上说,呈现出斑块数目增加,相连度减小,最大斑块分布优势减弱,破碎化程度增加,连通性降低,凝聚度降低和复杂度上升的特征;从景观类型水平上说,斑块数目、斑块密度和边缘密度最大的景观类型均为耕地,最大斑块指数、聚集度最大的景观类型均为林地,平均斑块分维数最大的景观类型为建设用地,散步与并列指数最大的景观类型为水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景观格局 演变特征 转移矩阵 标准差椭圆 重心迁移模型
下载PDF
2010年—2020年攀枝花市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分析
8
作者 王佳宁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9期53-55,共3页
用2010年—2020年GlobeLand30地表覆盖数据,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幅度和转移方向,以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来研究20年来攀枝花市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特征。经过对3年的地表覆盖数据的分析研究得出:攀枝花市主要土地类型为耕地和林地;20... 用2010年—2020年GlobeLand30地表覆盖数据,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幅度和转移方向,以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来研究20年来攀枝花市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特征。经过对3年的地表覆盖数据的分析研究得出:攀枝花市主要土地类型为耕地和林地;20年来城市扩张同时,攀枝花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地、林地减少和人造地表增加,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也以耕地、林地、草地、灌木地的相互转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 利用/覆盖 时空变化 转移矩阵 攀枝花市
下载PDF
《周易》的三种文学形态——中国轴心时代的文学精神转换
9
作者 黄玉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0-196,208,共18页
传世《周易》由三个不同时代的文献构成,即殷商时代的《易经》古歌、“殷周之变”以后的西周《易经》筮辞和属于“周秦之变”的战国《易传》文本。这是中国轴心时代观念转换的体现。与此相应,《周易》展现了三种不同的文学形态,表现了... 传世《周易》由三个不同时代的文献构成,即殷商时代的《易经》古歌、“殷周之变”以后的西周《易经》筮辞和属于“周秦之变”的战国《易传》文本。这是中国轴心时代观念转换的体现。与此相应,《周易》展现了三种不同的文学形态,表现了三种不同时代的文学精神:《易经》古歌以诗歌的形式,表现了商朝末世社会各界悲苦的文学精神;《易经》筮辞以散文的形式,表现了西周初期宗族贵族忧患的文学精神;《易传》则以韵文和散文的形式,表现了战国时期知识精英恢宏的文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文学形态 文学形式 文学精神 时代转换
下载PDF
围垦时间和利用方式对浙东海涂土壤有机碳和磷素的影响
10
作者 伍少福 石其伟 +1 位作者 顾昊男 章明奎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5-113,共9页
【目的】研究围垦海涂土壤有机碳和磷素变化特点,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方法】在浙江东部的浙北-杭州湾和浙南-乐清湾滨海平原选择不同利用方式的代表性海涂土壤(蔬菜地、果园和水田),以荒地为对照(CK),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和... 【目的】研究围垦海涂土壤有机碳和磷素变化特点,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方法】在浙江东部的浙北-杭州湾和浙南-乐清湾滨海平原选择不同利用方式的代表性海涂土壤(蔬菜地、果园和水田),以荒地为对照(CK),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和磷素组成与围垦时间和利用方式的关系。【结果】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海涂土壤pH值下降,土壤有机碳(TOC)、全磷(TOP)和有效磷量增加。围垦50 a后,浙北-杭州湾和浙南-乐清湾土壤pH值分别下降1.72~2.36和1.14~2.24,有机碳量分别增加126.46%~294.97%和130.37%~266.14%,全磷量分别增加17.66%~100.00%和39.31%~87.20%。土壤pH值从高到低表现形式为:荒地>水田>果园>蔬菜地;有机碳:水田>果园>蔬菜地>荒地;土壤全磷和有效磷:荒地<水田<果园<蔬菜地。海涂围垦利用明显增加了土壤各形态的有机碳。随着围垦利用时间的增加,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值(fPOC/TOC)先明显下降后缓慢增加的变化特点,闭蓄态颗粒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值(oPOC/TOC)逐渐增加,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值(MOC/TOC)先明显增加后又呈现缓慢下降。MOC/TOC比例:水田>果园>蔬菜地,表明水田环境更易形成相对稳定的有机碳(MOC)。颗粒态有机碳的占比(包括f POC/TOC和o POC/TOC)均为乐清湾低于杭州湾,而MOC/TOC表现为乐清湾高于杭州湾。TOC与所有形态有机碳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但TOP与各形态磷均无相关性。【结论】海涂围垦后土壤有机碳量、磷素量和形态组成可发生持续变化,pH值呈下降趋势,有机碳和磷素逐渐积累,利用方式可影响海涂土壤有机碳和磷素的积累速度,种植水稻有利于有机碳固定,种植蔬菜将增强磷素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涂 碳库 磷积累 形态组成 围垦时间 利用方式 变化规律
下载PDF
宁南山区长时间序列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11
作者 马大为 魏采用 +3 位作者 王文龙 杨娅婷 韩芬 杨阳 《宁夏农林科技》 2023年第1期33-38,71,共7页
以宁南山区为研究区域,对研究区1990—2020年各年度NDVI及植被覆盖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20年研究区的NDVI整体呈升高趋势,植被覆盖度呈现由低植被覆盖度向中高植被覆盖度演变的态势;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大部分位于研究区南部... 以宁南山区为研究区域,对研究区1990—2020年各年度NDVI及植被覆盖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20年研究区的NDVI整体呈升高趋势,植被覆盖度呈现由低植被覆盖度向中高植被覆盖度演变的态势;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大部分位于研究区南部,植被覆盖度最高的区域为六盘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时间序列 NDVI 植被覆盖度 时空分布 动态变化 宁南山区
下载PDF
1982—2012年中国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37
12
作者 刘宪锋 朱秀芳 +2 位作者 潘耀忠 李宜展 赵安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5331-5342,共12页
利用GIMMS NDVI、MODIS NDVI和气象数据,辅以趋势分析、分段回归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82—2012年我国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近30年我国植被NDVI呈缓慢增加趋势,增速为0.2%/10a;植被覆盖变化阶段性特征... 利用GIMMS NDVI、MODIS NDVI和气象数据,辅以趋势分析、分段回归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82—2012年我国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近30年我国植被NDVI呈缓慢增加趋势,增速为0.2%/10a;植被覆盖变化阶段性特征明显:即1982—1997年和1997—2012年植被覆盖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速分别为1.2%/10a和0.6%/10a,均通过显著水平0.05的检验。(2)空间上,我国陕北黄土高原、西藏中西部以及新疆准格尔盆地等地区植被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而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新疆北部的天山和阿尔泰山以及黄河源和秦巴山区等地区植被NDVI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东北地区和新疆北部山区下降尤为显著,说明近年来我国中高纬度山区植被活动呈下降趋势。(3)不同区域植被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存在差异,我国北方地区植被对气温具有较长的响应持续时间;而除云南外,南方地区植被对降水的响应时间存在1—3个月的响应时间,且随着滞后时间的延长,相关性逐渐增大。(4)我国植被覆盖增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的结果,尤其是1999年之后人类活动影响逐渐加强。而我国东北地区和新疆北部山区植被覆盖的下降可能是由于该区降水减少所致,东南沿海地区植被退化则受城市化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时滞分析 中国
下载PDF
北京山区植被盖度季节变化规律模拟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双才 孔亚平 符素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73-278,共6页
通过摄影与数字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 1999年北京山区典型植被覆盖度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 ,北京山区典型植被的覆盖度随季节都呈非线性变化 ,成熟期之前各种植被覆盖度增加较快 ,然后保持平稳 ,成熟期之后略呈减小趋... 通过摄影与数字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 1999年北京山区典型植被覆盖度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 ,北京山区典型植被的覆盖度随季节都呈非线性变化 ,成熟期之前各种植被覆盖度增加较快 ,然后保持平稳 ,成熟期之后略呈减小趋势 ;不同植被类型的植被覆盖度随季节的变化规律又有所差异 ,其中农地 ,尤其是灌溉玉米其覆盖度随季节变化最为显著 ;不同的植被类型的植被覆盖度达到鼎盛期的日期也存在很大差异 ,果树最早 ,出现在 6月初 ,非灌溉玉米最晚 ,出现在 7月下旬 ;另外 ,北京山区典型植被受干旱影响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该结果可为北京山区土壤侵蚀模型预报、水土保持规划和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山区 植被盖度 季节变化规律 土壤侵蚀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南缘植被景观格局演变与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5
14
作者 周淑琴 荆耀栋 +1 位作者 张青峰 吴发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774-3782,共9页
以1991、1999和2007年TM/E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技术提取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信息,将其按地貌分区,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植被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9年是研究区16a植被景观结构变化的转折点,植被覆盖状况前期恶化后期... 以1991、1999和2007年TM/E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技术提取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信息,将其按地貌分区,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植被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9年是研究区16a植被景观结构变化的转折点,植被覆盖状况前期恶化后期好转。1991—1999年两区极低和低级植被覆盖度占绝对优势,继续增强,风沙区55%—70%,丘陵区70%—80%。高等级比例均在5%以下,持续下滑。2007年两区的优势级别提升为低级和中级,风沙区比例55%,丘陵区70%。极低级别比例减小,风沙区40%—20%,丘陵区50%—15%。高级比例不同程度增大。(2)1999年前后植被景观格局反向演变,两区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程度不同。植被多样性和均匀度先减小后增大,等级间交替分布规律先弱后强。风沙区景观形状由复杂到简单,破碎度先增后减;丘陵区破碎度持续增大,形状变化微小。整体上来看,风沙区植被多样性高整体性好,植被均匀度指数大,交替分布规律明显,丘陵区植被格局较差。但外界对风沙区的干扰比丘陵区强烈。(3)植被景观格局演变过程中始终保持多核心模式,核心面积、形状甚至类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风沙区核心多为无植被斑块,丘陵区多为高植被覆盖度斑块。核心外围植被分布具有梯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景观格局演变 景观指数 毛乌素沙地南缘
下载PDF
三江源1982-2012年草地植被覆盖度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8
15
作者 张颖 章超斌 +2 位作者 王钊齐 杨悦 李建龙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977-1990,共14页
采用1982-2012年的多源遥感数据,结合像元二分模型,分析了三江源保护区不同时期代表性河流源区不同类型草地的植被覆盖度及其动态,并研究了草地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三江源草地覆盖度整体上呈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特征,... 采用1982-2012年的多源遥感数据,结合像元二分模型,分析了三江源保护区不同时期代表性河流源区不同类型草地的植被覆盖度及其动态,并研究了草地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三江源草地覆盖度整体上呈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特征,全区草地平均植被覆盖度为48.73%,黄河源草地覆盖度最高(65.45%),长江源最低(4.25%),草甸、高山亚高山草甸、平原草原、高山亚高山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平均植被覆盖度分别为59.86%、57.39%、39.50%、33.70%和14.13%;31年间全区草地覆盖度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为每年0.23%,黄河源区的增长速度最快(每年0.27%);整体而言,低温比干旱对三江源草地覆盖度增长的限制作用更强,草甸、高山亚高山草甸和平原草原受气温影响较大,高山亚高山草原和荒漠草原受降水影响较大,在月尺度上草地覆盖度对气温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效应,而对降水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三江源保护区成立(2001年)后,草地覆盖度的增长速度和增长面积都有所提升,全区草地覆盖度对气温的敏感度有所升高,黄河源草地覆盖度对降水的敏感度有明显下降。生态工程和草地保护措施整体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局部草地覆盖度下降趋势有所加剧,以荒漠草原最为突出,应在今后的保护工作中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覆盖度 气候变化 河流源区 草地类型 时滞效应 三江源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轨迹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黄勇 王凤友 +3 位作者 蔡体久 汪东川 王倩倩 陈文刚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4-319,共6页
对变化轨迹的目标、特征等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变化轨迹斑块的意义,通过轨迹斑块将复杂的时空动态现象用二维图谱表示出来。同时,基于变化轨迹方法,对环渤海地区土地覆盖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选取占所有发生变化面积91.25%的30种... 对变化轨迹的目标、特征等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变化轨迹斑块的意义,通过轨迹斑块将复杂的时空动态现象用二维图谱表示出来。同时,基于变化轨迹方法,对环渤海地区土地覆盖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选取占所有发生变化面积91.25%的30种主要的变化轨迹,生成变化轨迹空间分布图谱,并结合格局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耕地"属于人类干扰最为剧烈的地类,其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的流失上;(2)"耕地"向"人工表面"的转换是研究区最大的变化类型,其中2005-2010年变化面积远大于2000-2005年,占用耕地进行开发建设现象更加严重;(3)"海域"向"人工表面"的转换主要发生在2005-2010年间,主要由人工围填海造成;(4)湿地面积总体上变化不大,但其转入、转出比例均较大,证明湿地内部变化剧烈,湿地的破坏和人工湿地的补充同时进行;(5)研究区内主要变化轨迹类型大都来源于人类的开发利用活动,人类干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为研究区景观格局提供了清晰的时空动态刻画与分析,为有关部门在土地合理利用、耕地和生态用地保护等方面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轨迹分析 景观格局 格局指数 时间序列 轨迹斑块
下载PDF
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0
17
作者 刘宪锋 任志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954-1963,共10页
【目的】分析中国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情况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方法】利用GIMMS/NDVI数据,采用NDVI均值法、差值分析法以及相关分析法,对西北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进行分析。... 【目的】分析中国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情况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方法】利用GIMMS/NDVI数据,采用NDVI均值法、差值分析法以及相关分析法,对西北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植被覆盖增加的区域主要有:新疆的天山、塔里木河流域、青海的东南部、甘肃的中东部、宁夏部分地区以及陕西省等地区,植被覆盖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昆仑山、甘肃西北部以及宁夏和甘肃交界处等地。植被NDVI与年际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且与年内气温、降水量和积温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0.900和0.442。【结论】1982—2006年西北地区植被NDVI呈增加趋势,增速为0.4%/10 a,植被覆盖变化与年内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性显著,并且植被变化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存在时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气候因子 时滞性
下载PDF
生态安全条件下土地利用格局优化--以皇甫川流域为例 被引量:23
18
作者 喻锋 李晓兵 王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198-3210,共13页
在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区域生态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选择我国乃至在世界上都罕见的多沙、粗沙、强烈水土流失的黄河皇甫川流域作为研究区域,针对土壤侵蚀和生态用水这两大影响流域生态安全的关键问题,开... 在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区域生态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选择我国乃至在世界上都罕见的多沙、粗沙、强烈水土流失的黄河皇甫川流域作为研究区域,针对土壤侵蚀和生态用水这两大影响流域生态安全的关键问题,开展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土壤侵蚀3S监测、适宜植被盖度估算、土壤侵蚀情景模拟、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等方面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是导致土壤侵蚀变化的重要因素。从1987年到2015年,建筑用地、林地和灌丛面积增加,水域、沙地和裸砒砂岩面积减少,导致流域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16160.72 t km-2a-1降至9710.72 t km-2a-1。(2)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侵蚀模数密切相关并存在一定规律。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的大小顺序为:裸砒砂岩>沙地>耕地>草地>林地>灌丛,表明灌、林措施是流域植被恢复和土壤侵蚀减少的首选。(3)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格局优化有助于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水平。在优化格局下,2007年和2015年土壤侵蚀模数比优化前分别减少5469.57 t km-2a-1和5432.77 t km-2a-1,优化后2015年土壤侵蚀模数仅为4277.95 t km-2a-1,低于流域自然侵蚀临界值或允许土壤侵蚀模数5300 t km-2a-1,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成为加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土地利用 土壤侵蚀 适宜植被盖度 格局优化
下载PDF
2000—2014年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36
19
作者 彭飞 范闻捷 +1 位作者 徐希孺 刘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63-572,共10页
以呼伦贝尔草原核心区的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和鄂温克族自治旗为主要研究区,基于MODIS 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得到植被覆盖度,并结合土地覆盖分类产品,构建2000—2014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时间序列。通过时间... 以呼伦贝尔草原核心区的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和鄂温克族自治旗为主要研究区,基于MODIS 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得到植被覆盖度,并结合土地覆盖分类产品,构建2000—2014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时间序列。通过时间序列分析,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分析草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规律;同时引入覆盖度异常变化点检测算法,并结合该地区同期气象数据,进一步探讨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变化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内在驱动力关系。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在空间分布上主要表现为:从东往西依次递减,特别是研究区西南部,覆盖度最低;15年来研究区植被年际变化总体上呈现前10年下降、后5年缓慢上升的趋势。对植被覆盖度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返青期和枯萎期覆盖度的剧烈变化与温度的相关性较大,生长旺季内(7—8)月覆盖度的剧烈变化主要与降水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贝尔草原 像元二分模型 植被覆盖度(FVC) 时间序列 气象因子 植被时序变化点检测算法 相关性
下载PDF
不同时间角度下的中国霾日数时空变化格局研究(1961年~2015年) 被引量:6
20
作者 孔锋 吕丽莉 +2 位作者 方建 张黎黎 王卓妮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0-377,388,共9页
采用2 474个站点数据,从年际、月际和周际变化角度,利用线性趋势和反距离权重插值等多种方法,计算了1961年~2015年中国霾日数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1961年~2015年中国年均霾日数在波动中呈"先上升(1961年~1980年)-... 采用2 474个站点数据,从年际、月际和周际变化角度,利用线性趋势和反距离权重插值等多种方法,计算了1961年~2015年中国霾日数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1961年~2015年中国年均霾日数在波动中呈"先上升(1961年~1980年)-后平稳(1981年~2000年)-再迅速上升(2001年~2015)"的三段式变化特征.在月际尺度上,1~12月份的年均霾日数呈现出"U"型分布,且所有月份的平均霾日数均呈现增加趋势.在周际尺度上,中国年均霾日数从周一到周日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特征,但变化幅度不大.1961年~2015年中国周一到周日的平均霾日数均呈一致性增加趋势.在空间分布上,1961年~2015年中国年均霾日数变化趋势呈"东南增加显著-西北增加不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中国华北、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的年代际年均霾日数随年代推移逐渐从负距平演变为正距平.不同月份的年均霾日数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1月和12月份年均霾日数达到2.7d/a以上的地区分布较广,其它月份分布范围则相对较小.1961年~2015年周一到周日的年均霾日数超过4.5d/a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西和陕西地区.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不同星期的年均霾日数在空间分布上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天气 多时间尺度 月际变化 周变化 时空格局 城市化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