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埋心不死留春色 径取庄骚慰平生——明清之际学者庄骚兼治现象刍议
1
作者
黄巧红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67-70,共4页
明末清初许多士人致力于注解《庄》《骚》,从学术史来看,是明清之际学术界讲究考经证史,提倡经世致用之学的体现;从思想内涵来看,意在借屈原以抒泄内心之隐忧并从庄生之术中寻求自我解脱之道;从他们的处世哲学上来看,他们多数选择了在...
明末清初许多士人致力于注解《庄》《骚》,从学术史来看,是明清之际学术界讲究考经证史,提倡经世致用之学的体现;从思想内涵来看,意在借屈原以抒泄内心之隐忧并从庄生之术中寻求自我解脱之道;从他们的处世哲学上来看,他们多数选择了在庄屈思想行为间的折中,这是中国文化中儒道互补精神在行为方式上的一种典型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庄屈模式
儒道互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论庄子、屈原和陶渊明的死亡观
被引量:
2
2
作者
李石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42-53,共12页
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
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屈原则以自杀的决绝行为来祭奠个体的人格理想,在决绝中又有各种痛苦、焦灼、挣扎、孤独、恐惧、哀伤、留恋等个体情感上的挣扎;陶渊明处在庄子与屈原之间,他在诗文中对于生死的描述,蕴含了十分深远的哲学思辨,但是又保留了真实生命的个体情感,他的死亡美学体现了一种更加成熟的死亡态度。中国古典对于死亡的探讨、表现,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南北朝,从庄子、屈原到陶渊明,可说是从哲学到诗,再到哲学与诗结合的过渡,体现了"道——儒道——儒道佛"的渐变融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哲学
死亡美学
庄子
屈原
陶渊明
死亡观
原文传递
题名
埋心不死留春色 径取庄骚慰平生——明清之际学者庄骚兼治现象刍议
1
作者
黄巧红
机构
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处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67-70,共4页
文摘
明末清初许多士人致力于注解《庄》《骚》,从学术史来看,是明清之际学术界讲究考经证史,提倡经世致用之学的体现;从思想内涵来看,意在借屈原以抒泄内心之隐忧并从庄生之术中寻求自我解脱之道;从他们的处世哲学上来看,他们多数选择了在庄屈思想行为间的折中,这是中国文化中儒道互补精神在行为方式上的一种典型范式。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庄屈模式
儒道互补
Keywords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patterns of chuang tzu and qu yuan
complementarity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论庄子、屈原和陶渊明的死亡观
被引量:
2
2
作者
李石
机构
暨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42-53,共12页
文摘
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屈原则以自杀的决绝行为来祭奠个体的人格理想,在决绝中又有各种痛苦、焦灼、挣扎、孤独、恐惧、哀伤、留恋等个体情感上的挣扎;陶渊明处在庄子与屈原之间,他在诗文中对于生死的描述,蕴含了十分深远的哲学思辨,但是又保留了真实生命的个体情感,他的死亡美学体现了一种更加成熟的死亡态度。中国古典对于死亡的探讨、表现,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南北朝,从庄子、屈原到陶渊明,可说是从哲学到诗,再到哲学与诗结合的过渡,体现了"道——儒道——儒道佛"的渐变融合过程。
关键词
死亡哲学
死亡美学
庄子
屈原
陶渊明
死亡观
Keywords
Death philosophy
Aesthetics
of
death
chuang
-
tzu
qu
yuan
Tao
yuan
ming
The concept
of
death
分类号
B821 [哲学宗教—伦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埋心不死留春色 径取庄骚慰平生——明清之际学者庄骚兼治现象刍议
黄巧红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论庄子、屈原和陶渊明的死亡观
李石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5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