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埋心不死留春色 径取庄骚慰平生——明清之际学者庄骚兼治现象刍议
1
作者 黄巧红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67-70,共4页
明末清初许多士人致力于注解《庄》《骚》,从学术史来看,是明清之际学术界讲究考经证史,提倡经世致用之学的体现;从思想内涵来看,意在借屈原以抒泄内心之隐忧并从庄生之术中寻求自我解脱之道;从他们的处世哲学上来看,他们多数选择了在... 明末清初许多士人致力于注解《庄》《骚》,从学术史来看,是明清之际学术界讲究考经证史,提倡经世致用之学的体现;从思想内涵来看,意在借屈原以抒泄内心之隐忧并从庄生之术中寻求自我解脱之道;从他们的处世哲学上来看,他们多数选择了在庄屈思想行为间的折中,这是中国文化中儒道互补精神在行为方式上的一种典型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庄屈模式 儒道互补
下载PDF
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论庄子、屈原和陶渊明的死亡观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石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42-53,共12页
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 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屈原则以自杀的决绝行为来祭奠个体的人格理想,在决绝中又有各种痛苦、焦灼、挣扎、孤独、恐惧、哀伤、留恋等个体情感上的挣扎;陶渊明处在庄子与屈原之间,他在诗文中对于生死的描述,蕴含了十分深远的哲学思辨,但是又保留了真实生命的个体情感,他的死亡美学体现了一种更加成熟的死亡态度。中国古典对于死亡的探讨、表现,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南北朝,从庄子、屈原到陶渊明,可说是从哲学到诗,再到哲学与诗结合的过渡,体现了"道——儒道——儒道佛"的渐变融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哲学 死亡美学 庄子 屈原 陶渊明 死亡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