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ment of Peat Deposits in Rwanda
1
作者 Theophile Mugerwa Olugbenga A. Ehinola +1 位作者 Ibrahim A. Oladosu Digne Rwabuhungu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0年第10期1-11,共11页
The peat deposits in Rwanda are distributed over an area of 50,000 ha and were formed about the end of last glaciations period. However Akanyaru peat is 20,000 years old and contains peat of glacial and postglacial pe... The peat deposits in Rwanda are distributed over an area of 50,000 ha and were formed about the end of last glaciations period. However Akanyaru peat is 20,000 years old and contains peat of glacial and postglacial period. The studies show that Rwanda has 155 million tons of dry peat which can generate electrical energy and this deposit is sufficient to meet country’s vast energy requirements for 30 years. Hence, it was felt necessary to map prospective locations of peat and their energy potential.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and assessment of peat to power in Rwanda show that the average <em>in-situ</em> ash content, <em>in-situ</em> moisture content and<em> in-situ</em> bulk density of the collected peat samples are 36 wt%, 70.8 wt% and 1112 kg/m<sup>3</sup> respectively. Their average thickness ranges from 0.9 to 7.8 m. In Finland, peat was used as fuel in 1996 and produced 10% of total installed capacity. Rwanda has the same operational peat power plant in Gishoma: Rusizi District generating 15 MW connected to the national electrical grid. A peat-fuelled power plant is under construction and is expected to generate 80 MW. This plant, once completed, is expected to connect 50% more households into national grid. Thus, this effort along with other projects will increase electrical power from 208 MW to 563 MW in 2024. Peat deposit is expected to generate 500 Megawatt electrical powers for 30 years. Although an effort was done to use peat as fuel, the power plant is still vulnerable to the lack of good quality of dry peat to operate and thus efforts are on to develop suitable technology for explo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t deposits Electrical Power ENERGY Rwanda
下载PDF
新疆阿尔泰山不同泥炭地记录的全新世大气粉尘信息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武政 张彦 +2 位作者 杨平 孙东耀 仝川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3-742,共10页
本文以中国西北阿尔泰山铁力沙汗和哈拉萨孜泥炭地为研究对象,结合AMS^(14)C年代框架,高分辨率测定两处泥炭地柱芯中的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分析中国西北高山区泥炭记录的全新世大气粉尘历史沉降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铁力沙汗和... 本文以中国西北阿尔泰山铁力沙汗和哈拉萨孜泥炭地为研究对象,结合AMS^(14)C年代框架,高分辨率测定两处泥炭地柱芯中的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分析中国西北高山区泥炭记录的全新世大气粉尘历史沉降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铁力沙汗和哈拉萨孜记录的全新世大气粉尘通量分别为22.74~76.92 g/(m^(2)·a)和18.60~198.38 g/(m^(2)·a)。与铁力沙汗相比,哈拉萨孜泥炭中矿物元素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表现为早全新世和早−中全新世时期粉尘通量较高,中全新世后粉尘通量较低,更能代表区域粉尘活动历史变化。阿尔泰地区泥炭记录的全新世粉尘通量高于季风区,且在中全新世后通量下降的特征,与季风区泥炭记录的高粉尘通量的结论相反。粉尘来源和气候环境是导致不同区域粉尘通量变化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中国西北干旱区粉尘源区的湿度和温度通过影响植被覆盖状况,对区域大气沉降过程产生影响,但局地环境和冻土变化差异,也会导致区域内不同载体记录的大气粉尘信息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对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区域大气环境变化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具有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阿尔泰山 泥炭 全新世 粉尘通量 大气沉降
下载PDF
泥炭沉积中植硅体对环境指示的意义——以吉林敦化泥炭剖面为例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新荣 胡克 +2 位作者 介冬梅 王东坡 刘莉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4-698,共5页
泥炭地作为环境变化的敏感带,成为当前环境气候研究的热点之一。植硅体的抗腐蚀、耐高温、个体小、产量高的特点为第四纪环境变迁的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径。相比孢粉分析而言,植硅体在提高分辨率和恢复局部区域环境方面体现了其优越性。对... 泥炭地作为环境变化的敏感带,成为当前环境气候研究的热点之一。植硅体的抗腐蚀、耐高温、个体小、产量高的特点为第四纪环境变迁的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径。相比孢粉分析而言,植硅体在提高分辨率和恢复局部区域环境方面体现了其优越性。对泥炭沉积中的植硅体进行了分析,初步证实植硅体对重建泥炭地古环境变迁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提高古气候变化的分辨率有很大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 孢粉分析 泥炭沉积 环境变迁
下载PDF
东北地区泥炭表层沉积中植硅体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新荣 胡克 +1 位作者 方石 王东坡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95-900,共6页
表土沉积物中的植硅体分析是了解第四纪沉积物中植硅体组成的重要途径,也是重建第四纪古环境的基础。对东北地区跨越3个气候带、6个地区的41处泥炭地表土中的植硅体进行提取,鉴定出东北泥炭表土中主要发育哑铃型、扇型、鞍型、方型、长... 表土沉积物中的植硅体分析是了解第四纪沉积物中植硅体组成的重要途径,也是重建第四纪古环境的基础。对东北地区跨越3个气候带、6个地区的41处泥炭地表土中的植硅体进行提取,鉴定出东北泥炭表土中主要发育哑铃型、扇型、鞍型、方型、长方型、梯型、尖型、帽型、齿型、棒型和其它等11种植硅体类型。分析显示,它们的分布与纬度、地形和温热条件具有明显关系,即哑铃型、鞍型、扇型、方型、长方型和梯型植硅体随纬度和海拔较高而含量较小,其余类型反之;较高温度条件对应扇型、哑铃型植硅体含量较高,较高湿度对应扇型植硅体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泥炭表土 植硅体 分布特征
下载PDF
雷州半岛北部晚更新世晚期气候环境变化的泥炭沉积记录 被引量:15
5
作者 钟巍 薛积彬 +4 位作者 甄治国 刘伟 郑琰明 马巧红 蔡颖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7-104,共8页
对雷州半岛北部湛江市郊屋山村和遂溪县下录村两个泥炭剖面的沉积地层和多种气候指标进行了分析,发现两个剖面呈现大致相同的变化特征,表明区域气候是影响此地区泥炭发育的重要因素。在50~30cal.kaBP期间,此地区气候表现出显著的... 对雷州半岛北部湛江市郊屋山村和遂溪县下录村两个泥炭剖面的沉积地层和多种气候指标进行了分析,发现两个剖面呈现大致相同的变化特征,表明区域气候是影响此地区泥炭发育的重要因素。在50~30cal.kaBP期间,此地区气候表现出显著的相对温暖湿润特征,且期间存在多次短尺度的波动,其中千年尺度的Heinrieh事件H3-H5在本文中有很好的揭示,其他的一些气候快速变化事件与南京葫芦洞石笋和格陵兰冰心氧同住素记录也有较好的吻合。30cal.kaBP之后,气候转向相对冷干。气候指标的红色噪声谱分析揭示出约1440a全剖面最为显著的周期,与大洋热盐环流推动的约1500a的D-O循环周期相似。雷州半岛北部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中气候变化与高纬度地区冰量以及东亚季风环流的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记录 气候变化 晚更新世晚期 雷州半岛
下载PDF
共和盆地开额泥炭剖面粒度敏感组分提取与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冰 靳鹤龄 +3 位作者 孙忠 苏志珠 赵爽 张彩霞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5-134,共10页
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全新世KE(开额)泥炭沉积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63~252μm(63~112和112~252μm)的粒度敏感组分可以作为区域冬季风强度变化的替代性指标,并据此重建了全新世共和盆地冬季风演化历... 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全新世KE(开额)泥炭沉积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63~252μm(63~112和112~252μm)的粒度敏感组分可以作为区域冬季风强度变化的替代性指标,并据此重建了全新世共和盆地冬季风演化历史。结果表明:10.0~8.5cal.kaBP冬季风逐渐减弱,8.5~7.1cal.kaBP冬季风明显增强,7.1~3.8cal.kaBP冬季风强度最低,3.8~0.5cal.kaBP冬季风波动式增强,0.5cal.kaBP以来冬季风强度迅速降低;对比研究发现,区域冬季风演变历史与青藏高原和中国东部季风区及季风边缘区不同研究载体记录的气候变化过程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同时,发现区域全新世7次明显的冬季风增强时期与极地冰心和北大西洋深海沉积记录的寒冷事件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可能说明区域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在动力机制上有着内在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敏感组分 粒级-标准偏差方法 KE泥炭剖面 全新世 共和盆地
下载PDF
东北泥炭表土沉积植硅体—气候因子转换函数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新荣 胡克 +1 位作者 方石 王东坡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76-682,共7页
根据泥炭表土植硅体分析和气候气象资料,运用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东北地区泥炭表土植硅体—气候因子转换函数;并将之用于榆树泥炭剖面的古气候参数重建中,得出近3000a来的古气候参数值,并将之暖—冷—暖—冷—暖—冷—暖7... 根据泥炭表土植硅体分析和气候气象资料,运用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东北地区泥炭表土植硅体—气候因子转换函数;并将之用于榆树泥炭剖面的古气候参数重建中,得出近3000a来的古气候参数值,并将之暖—冷—暖—冷—暖—冷—暖7个阶段。计算结果同时显示,温暖湿润的气候往往与稳定的气候系统相一致,而且古年均风速的变化可能预示着古气温、古降水变化等将随之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 泥炭沉积 转换函数 古气候 中国东北
下载PDF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雷州半岛北部泥炭腐殖化度的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4
8
作者 马巧红 钟巍 +4 位作者 薛积彬 甄治国 刘伟 郑琰明 蔡颖 《热带地理》 2008年第6期498-503,共6页
在14C测年的基础上,分析了雷州半岛北部湛江市屋山泥炭剖面和遂西县下录泥炭剖面的沉积特征及其腐殖化度、有机质含量变化,发现两个剖面在相同时段内的沉积特征和气候环境特征都比较吻合,充分证明了研究区区域的气候环境变化是控制两个... 在14C测年的基础上,分析了雷州半岛北部湛江市屋山泥炭剖面和遂西县下录泥炭剖面的沉积特征及其腐殖化度、有机质含量变化,发现两个剖面在相同时段内的沉积特征和气候环境特征都比较吻合,充分证明了研究区区域的气候环境变化是控制两个地点泥炭发育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泥炭腐殖化度敏感地记录了古气候信息,其高值指示气候相对暖湿,低值指示气候相对冷干。50―30calkaBP期间雷州半岛北部气候暖湿,30―10calkaBP期间气候则相对冷干。将其腐殖化度与格陵兰NGRIP冰芯δ18O对比发现:50―30 cal ka BP期间雷州半岛北部存在多次短尺度的气候冷干事件,其中千年尺度气候事件很好地响应了Heinrich事件H5-H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州半岛北部 泥炭 腐殖化度 晚更新世晚期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青藏东北部若尔盖高原全新世泥炭沉积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35
9
作者 孙广友 罗新正 R.E.Turner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7-181,206,共6页
用泥炭纹泥计年与14 C测年相结合的新方法 ,首次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若尔盖高原建立了系列完整、可信度佳和年尺度的高分辨率更新世末及全新世泥炭沉积年代谱 ,时间跨度为 13 6 5 5年至现在 ;阐明了若尔盖高原不同类型全新世泥炭沉积的... 用泥炭纹泥计年与14 C测年相结合的新方法 ,首次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若尔盖高原建立了系列完整、可信度佳和年尺度的高分辨率更新世末及全新世泥炭沉积年代谱 ,时间跨度为 13 6 5 5年至现在 ;阐明了若尔盖高原不同类型全新世泥炭沉积的时序和空间分异规律 ;从沉积学上证实了各期仙女木事件的存在和发生时间 ;划定全新世大暖期为距今 95 0 0~ 2 0 0 0年 ,是泥炭沉积高速期 ;计算了泥炭沉积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若尔盖高原 全新世 泥炭沉积年代学 碳同位素 沉积速率
下载PDF
敦化盆地晚全新世泥炭沉积中化学元素记录的古气候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新荣 方石 +1 位作者 胡克 王东坡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26-732,共7页
在对敦化吉祥泥炭剖面的Na、K、Mg、Ca、Fe、Cr、Mn、Sr、Ba和Pb等元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Morlet一维连续小波分析其时频变化,将剖面晚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过程分为6个阶段:公元前730年前的温暖降温期;公元前730年~公元前205年的温... 在对敦化吉祥泥炭剖面的Na、K、Mg、Ca、Fe、Cr、Mn、Sr、Ba和Pb等元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Morlet一维连续小波分析其时频变化,将剖面晚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过程分为6个阶段:公元前730年前的温暖降温期;公元前730年~公元前205年的温和湿润期;公元前205年~公元255年早期温暖湿润,之后变凉干;公元255年~公元525年气候寒冷时期;公元525年~1220年的温暖湿润时期;以及公元1220年~现在的气候波动频繁阶段。为本区泥炭古气候重建及综合对比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元素 小波变换 古气候 泥炭 晚全新世
下载PDF
淡水沼泽湿地泥炭沉积中氮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景双 于君宝 王金达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1-45,共5页
采用冬季采样 ,现场分层的方法 ,系统地研究了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中河床 河漫滩型泥炭地和谷底洼地型泥炭沉积中TN、NH+4 N和NO- 3 N的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在不同沉积层中 ,NH+4 N、NO- 3 N明显富集... 采用冬季采样 ,现场分层的方法 ,系统地研究了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中河床 河漫滩型泥炭地和谷底洼地型泥炭沉积中TN、NH+4 N和NO- 3 N的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在不同沉积层中 ,NH+4 N、NO- 3 N明显富集于Ase层 ,TN在Hi1层含量最高 .TN含量随着泥炭粒级的减小而明显增加 ,NH+4 N主要分布在粒级 0 1 49~ 0 0 74mm的泥炭机械组分中 ,NO- 3 N主要分布在粒级 0 0 3~ 0 1 49mm的泥炭机械组分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沼泽湿地 泥炭沉积 氮素分布特征
下载PDF
安塞油田延长统煤岩石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6
12
作者 薛春燕 姚素平 胡文瑄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32-636,共5页
煤的有机岩石学特征是沉积环境良好的辅助指标之一,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延长统煤和碳质泥岩的有机岩石学研究结果发现,有机岩的宏观岩石学特征、显微组分组成及其组合关系、有机质的赋存状态等能够较好地揭示煤和碳质泥岩形成的沼泽古... 煤的有机岩石学特征是沉积环境良好的辅助指标之一,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延长统煤和碳质泥岩的有机岩石学研究结果发现,有机岩的宏观岩石学特征、显微组分组成及其组合关系、有机质的赋存状态等能够较好地揭示煤和碳质泥岩形成的沼泽古地理环境和沉积场所,区分了原地堆积的陆地森林泥炭沼泽、覆水森林沼泽、芦苇沼泽及异地成因的漂浮沼泽等4种沼泽环境,从而为三叠系延长统形成时期古湖岸线的确定、演变以及沉积相带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泥炭 沼泽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海南岛红树林泥炭的海侵成因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桑树勋 刘焕杰 施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57-64,共8页
本文在海南岛全新世红树林泥炭及其含炭沉积物特征、形成环境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对比华南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得出:红树林泥炭形成于泥炭坪相;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的快速海侵为含炭沉积的形成提供了古地理背景;红树林泥... 本文在海南岛全新世红树林泥炭及其含炭沉积物特征、形成环境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对比华南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得出:红树林泥炭形成于泥炭坪相;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的快速海侵为含炭沉积的形成提供了古地理背景;红树林泥炭发育于4000a以来的海平面皮动上升时期;泥炭坪的发育主要取决于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和植物有机质的堆积速度。海南岛全新世海侵成炭的研究为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建造的解释提供了比较沉积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煤 海侵 成因 红树林 海南岛
下载PDF
若尔盖湿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模拟氮沉降增加的初期响应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艺 王春梅 +3 位作者 许可 韩金锋 杨欣桐 林嘉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4-63,共10页
为研究若尔盖高寒泥炭湿地温室气体(CO2、CH4、N2O)对氮沉降初期的响应,本研究以若尔盖高寒泥炭湿地为研究对象,设置了对照(0 kg/(hm2·a),CK)、低氮(10 kg/(hm2·a),LN)、中氮(20 kg/(hm2·a),MN)及高氮(80kg/(hm2·a)... 为研究若尔盖高寒泥炭湿地温室气体(CO2、CH4、N2O)对氮沉降初期的响应,本研究以若尔盖高寒泥炭湿地为研究对象,设置了对照(0 kg/(hm2·a),CK)、低氮(10 kg/(hm2·a),LN)、中氮(20 kg/(hm2·a),MN)及高氮(80kg/(hm2·a),HN)4个施氮水平,在生长季(5—9月)每月原位施加NH4NO3进行氮沉降模拟,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观测了温室气体(CO2、CH4、N2O)的排放通量。结果表明:CO2、CH4和N2O在高氮处理下的平均排放通量为(224.961±13.875)、(0.114±0.002)和(0.059±0.003)mg/(m2·h),在中氮处理中的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303.801±11.397)、(0.111±0.002)和(0.047±0.004)mg/(m2·h),低氮处理中的排放通量均值分别为(212.731±5.847)、(0.083±0.004)和(0.032±0.002)mg/(m2·h),均显著高出对照处理相应气体的平均排放通量(P<0.05)。不同施氮水平下的CO2、CH4和N2O的生长季累积排放均显著高出对照处理(P<0.05)。不同水平氮添加下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量与土壤NO-3-N含量增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CO2、CH4排放增量与生物量增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温室气体排放增量与土壤温湿度的增量均无显著相关性。此外,氮添加显著增加了湿地温室气体全球增温潜势(P<0.05)。研究表明,短期氮添加通过影响土壤有效氮含量和生物量,促进了泥炭湿地土壤的温室气体排放。该研究结果为预测泥炭湿地区域氮沉降可能带来的温室效应和合理保护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泥炭湿地 氮沉降 温室气体通量 全球增温潜势
下载PDF
国外大气沉降泥炭沼泽档案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国平 贾琳 +1 位作者 刘景双 王金达 《湿地科学》 CSCD 2006年第1期69-74,共6页
雨养泥炭沼泽养分补给主要源于大气降水。因为沼泽表面水的流动是缓慢并且有限的,所以沉降至其中的物质依然基本保留在原处。因此,大气颗粒物污染历史在泥炭累积时被保存。在最近20a期间,雨养泥炭沼泽被证明是痕量元素大气沉降富有意义... 雨养泥炭沼泽养分补给主要源于大气降水。因为沼泽表面水的流动是缓慢并且有限的,所以沉降至其中的物质依然基本保留在原处。因此,大气颗粒物污染历史在泥炭累积时被保存。在最近20a期间,雨养泥炭沼泽被证明是痕量元素大气沉降富有意义的档案。尤其Pb被广泛深入地研究,并且Pb在泥炭芯中的非迁移性被很好地展示,其它元素也被指明保存在泥炭芯中。国外的泥炭沼泽沉积记录研究在某些方面非常深入细致,前期工作成为后续工作的铺垫,长年的积累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利用泥炭沼泽档案,人们对历史时期的环境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在大气金属沉降的泥炭沼泽档案与泥炭地古气候反演方面;但稍显不足的是比较重视对“记录”的研究,而对“机制”的研究深度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沼泽 大气沉降档案 进展
下载PDF
云南高原泥炭土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及工程地质特性 被引量:7
16
作者 黄俊 蒋忠信 刘劲华 《铁道工程学报》 EI 1996年第2期238-247,共10页
本文探讨了云南高原泥炭上沉积环境、沉积相、微观地质特征及工程地质特性。研究表明;云南高原泥炭上主要为晚更新世以来滞水构造盆地湖沼相沉积,与一般软粘土相比,有特殊的微观地质特征和工程地质特性。是性质极差的超软弱性土。
关键词 高原泥炭土 沉积环境 沉积相 工程地质
下载PDF
东北地区泥炭表土中植硅体的形态特征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新荣 胡克 王东坡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31-836,共6页
表土沉积物中植硅体组合研究是恢复第四纪古植被、重建第四纪古环境、划分对比地层的基础。对东北地区41个地点的泥炭表土进行植硅体分析,发现东北泥炭表土中植硅体含量丰富,主要可分为哑铃型、鞍型、扇型、帽型、尖型、齿型、棒型、方... 表土沉积物中植硅体组合研究是恢复第四纪古植被、重建第四纪古环境、划分对比地层的基础。对东北地区41个地点的泥炭表土进行植硅体分析,发现东北泥炭表土中植硅体含量丰富,主要可分为哑铃型、鞍型、扇型、帽型、尖型、齿型、棒型、方型、长方型、梯型和其它11种类型。植硅体表面形态特征不一,表面纹饰多为突起或凹坑,其中哑铃型植硅体可细分为2种,扇型、齿型和棒型植硅体各分5种,帽型和尖型植硅体各分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 泥炭表土 形态特征 东北地区
下载PDF
泥炭质土不同赋存条件对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动力响应特性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胡瑞青 王士民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1-106,共6页
以昆明地铁3号线工程为依托,运用有限元动力分析研究泥炭质土不同赋存条件对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动力响应特性的影响,为泥炭质土层盾构隧道衬砌结构抗震设计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当隧道周围地层中富含泥炭质软弱夹层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 以昆明地铁3号线工程为依托,运用有限元动力分析研究泥炭质土不同赋存条件对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动力响应特性的影响,为泥炭质土层盾构隧道衬砌结构抗震设计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当隧道周围地层中富含泥炭质软弱夹层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隧道结构受力形态呈"椭圆"状,隧道结构轴力、弯矩及主应力减小幅度较大,剪力略小,其中,两侧泥炭质土夹层组合减小幅度最大,对隧道抗震最为有利;当隧道上覆和下卧泥炭质土层时,地层交界面与隧道结构的接触点产生异常的动应力集中,是隧道结构抗震的薄弱环节,因此,盾构隧道的设计、施工应充分考虑隧道结构外侧岩土体的不均匀性,以确保隧道的长期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盾构隧道 泥炭质土 赋存条件 动力响应
下载PDF
柴北缘侏罗纪煤显微组分与泥炭沉积速率 被引量:3
19
作者 鲁静 杨敏芳 +2 位作者 孙晓禹 邵龙义 张凤海 《矿业科学学报》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为了揭示侏罗纪柴达木盆地北缘泥炭聚集特征,对高泉露天矿7号煤层进行了煤岩学和频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7号煤层有机组分变化大,镜质组平均含量为49.9%,以基质镜质体(平均含量19.1%)和结构镜质体(平均含量12.1%)为主;惰质组平均含量为4... 为了揭示侏罗纪柴达木盆地北缘泥炭聚集特征,对高泉露天矿7号煤层进行了煤岩学和频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7号煤层有机组分变化大,镜质组平均含量为49.9%,以基质镜质体(平均含量19.1%)和结构镜质体(平均含量12.1%)为主;惰质组平均含量为41.1%,以半丝质体(平均含量19.3%)和碎屑惰质体(平均含量12.3%)为主;类脂组平均含量为2.8%,以孢子体(平均含量2.5%)为主。频谱分析识别出7号煤层内0.68 m、1.00 m和1.82 m三个有效厚度周期,其周期比值与泥炭地发育时期的岁差和黄赤交角周期比值相近,认为煤层V/I变化受到米兰科维奇天文周期中岁差和斜率的影响。利用MTM多窗谱分析重建了3个厚度周期的频谱信号,计算出7号煤层沉积时间约为371 ka,泥炭沉积速率约为0.2 mm/a,由于聚煤期泥炭的侵蚀和氧化等原因,该速率低于全新世全球低海拔相近纬度带的泥炭最高聚集速率(0.5~1.6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学 泥炭沉积速率 米兰科维奇 侏罗纪 柴达木
下载PDF
丽香铁路冰水沉积型泥炭土特性及工程对策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柴春阳 张广泽 胡婷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2期757-761,共5页
在中甸盆地的边缘,冰水沉积型泥炭土分布十分广泛,它是地质构造、水文、气候共同作用的产物,多分布于斜坡地带,具有独特的高原斜坡软土特征。本文依托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的工程建设,在野外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对泥炭土的沉积环境、分布... 在中甸盆地的边缘,冰水沉积型泥炭土分布十分广泛,它是地质构造、水文、气候共同作用的产物,多分布于斜坡地带,具有独特的高原斜坡软土特征。本文依托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的工程建设,在野外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对泥炭土的沉积环境、分布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泥炭土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高压缩性、富有机质等特点,工程中易引起较大的沉降及不均匀沉降、边坡失稳等问题。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工程对策。研究成果为工程方案的选择和措施的设置提供科学依据,对滇西北地区的泥炭土的工程地质勘察、设计及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水沉积 泥炭土 特性 工程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