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奥陶系海西晚期古岩溶特征 被引量:9
1
作者 刘存革 徐明军 +3 位作者 云露 刘永立 王胜利 罗明霞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0-285,共6页
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结合现代岩溶学,探讨了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于奇和轮南地区海西晚期古岩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于奇地区主要表现为准平原特征,发育溶沟、洼地等岩溶地貌,明显受断裂的控制,地表水系呈多期特征。于奇地区准平... 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结合现代岩溶学,探讨了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于奇和轮南地区海西晚期古岩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于奇地区主要表现为准平原特征,发育溶沟、洼地等岩溶地貌,明显受断裂的控制,地表水系呈多期特征。于奇地区准平原的形成与构造部位、地层产状、古气候和侵蚀基准面等因素密切相关。轮南地区抬升幅度较高,夷平作用不完全,仍残留部分峰丛地貌。海西早期古岩溶形成的是大型峰丛—洼地岩溶地貌,地表和地下水系较为发育,与海西晚期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于奇地区与海西晚期古岩溶作用相关的缝洞储集体主要沿断裂带分布,而轮南地区整体发育,缝洞储集体发育分布受侵蚀基准面、断裂和准平原化程度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 准平原 奥陶系 海西晚期 阿克库勒凸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地文期及其在新生代黄土和古地理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袁宝印 郭正堂 +1 位作者 乔彦松 郝青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0-307,共8页
侵蚀循环理论和地文期理论是地貌学的重要的基本理论。中国大陆在古近纪之前构造比较稳定,以低平的准平原地貌为主。白垩纪末至古近纪初,喜马拉雅运动拉开了序幕,中国的古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逐步形成了高原、高山和盆地构成的复... 侵蚀循环理论和地文期理论是地貌学的重要的基本理论。中国大陆在古近纪之前构造比较稳定,以低平的准平原地貌为主。白垩纪末至古近纪初,喜马拉雅运动拉开了序幕,中国的古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逐步形成了高原、高山和盆地构成的复杂地貌景观。侵蚀循环和地文期理论是研究上述地质历史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手段。在讨论侵蚀循环问题的一些新认识、新思考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地文期在中国新生代黄土和古地理环境研究中的意义,希望加强研究并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文期 侵蚀循环 准平原 河流均衡剖面
下载PDF
地文期与地文期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容全 邱维理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76-685,共10页
在20世纪初期至中期,地文期研究帮助解决了中国新生代地形发育和地层划分的相对时序难题。由于W.M.Davis侵蚀循环学说适用于追溯作整体抬升的高原的“构造运动、过程和阶段”发育特征,所以,如今地文期研究对取得青藏高原隆起历史证据、... 在20世纪初期至中期,地文期研究帮助解决了中国新生代地形发育和地层划分的相对时序难题。由于W.M.Davis侵蚀循环学说适用于追溯作整体抬升的高原的“构造运动、过程和阶段”发育特征,所以,如今地文期研究对取得青藏高原隆起历史证据、寻求云贵高原喀斯特发育历史与高原地文发育各阶段间的对应关系,以及重建新生代早期中国地理环境等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地球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侵蚀循环在理论和方法上应当作些相应补充和修正:侵蚀期所对应的堆积物———初始冲积、断块抬升区边缘的相关沉积,以及年代学问题等,均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文期 地文学 准平原 相关沉积 剥蚀率
下载PDF
三江并流区地貌与环境演化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明庆忠 史正涛 张虎才 《热带地理》 2006年第2期119-122,共4页
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地理环境演化既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同时又具有自己形成演化的特点,还以纵向岭谷地貌、水系形成演化等影响本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三江并流区经历了古新世中新世地表夷平准平原阶段,中新世末第四纪初的岭盆谷形成发... 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地理环境演化既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同时又具有自己形成演化的特点,还以纵向岭谷地貌、水系形成演化等影响本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三江并流区经历了古新世中新世地表夷平准平原阶段,中新世末第四纪初的岭盆谷形成发展阶段(高原发育期),更新世晚期以来的现代水系峡谷、纵向岭谷和垂向气候形成等几个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现今西南纵向岭谷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导致了生态环境的通道阻隔效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地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平面-准平原 岭盆谷发育 现代水系-纵向峡谷发展 晚新生代环境 三江并流区
下载PDF
纪念台维斯侵蚀循环、准平原学说诞生一百周年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吉均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57-163,共7页
台维斯的侵蚀循环与准平原的理论是 100 年来影响地貌学最深刻的一种学说.中国的地文期研究直接来源于台维斯的理论,虽然至今有了全新面貌,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夷平面研究对青藏高原隆升等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 台维斯的侵蚀循环与准平原的理论是 100 年来影响地貌学最深刻的一种学说.中国的地文期研究直接来源于台维斯的理论,虽然至今有了全新面貌,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夷平面研究对青藏高原隆升等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华北唐县期夷平面为例说明夷平面不同构造单元表现不同,同一夷平面是多成因的,原始高度是彼此接近的.可以用来研究新构造运动的幅度与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循环 地文期 地貌学 台维斯 准平原学说
下载PDF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岩溶涌砂来源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勐 许兆义 +1 位作者 白明洲 刘浩杰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7-31,共5页
在对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岩溶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构造部位及高程的溶洞沉积物进行分析,认为隧道揭露溶洞所富含的大量泥砂与岩溶发育旋回中遗留下的厚层夷平面沉积物有直接关系,这是当地封闭地质构造单元与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 在对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岩溶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构造部位及高程的溶洞沉积物进行分析,认为隧道揭露溶洞所富含的大量泥砂与岩溶发育旋回中遗留下的厚层夷平面沉积物有直接关系,这是当地封闭地质构造单元与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溶洞物质特征对比方法为今后预测深埋隧道溶洞沉积物质数量及物质组成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圆梁山隧道 涌砂来源 溶洞沉积物质 夷平面
下载PDF
中亚地区中生代以来的地貌巨变与岩石圈动力学 被引量:8
7
作者 王清晨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91-810,共20页
中亚地区的地貌自中生代以来发生过两次巨变:一次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另一次是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及其西侧共存的中亚准平原的兴衰。青藏高原的隆起引起了全球气候和中亚环境的巨变。对此,自80年代以来开展的国际合作已经在地质学和地球... 中亚地区的地貌自中生代以来发生过两次巨变:一次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另一次是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及其西侧共存的中亚准平原的兴衰。青藏高原的隆起引起了全球气候和中亚环境的巨变。对此,自80年代以来开展的国际合作已经在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过,在解释高原隆升—气候变化—剥蚀作用的相互关系方面仍存歧见。相比之下,中亚地区中生代的地貌巨变尚属新的研究课题。人们认识到,中亚地区在中侏罗世至新近纪曾存在一个准平原,而在中国东部则存在一个中生代高原。这一中生代地貌巨变引发出许多新的思考,如:为什么这一中生代准平原能保存长达150 Ma?中国东部高原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消失的?这两次地貌巨变及其相关的岩石圈动力学将是"TOPO-CENTRAL-ASIA"这一国际岩石圈计划项目的研究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 青藏高原 中亚准平原 中国东部高原 岩石圈动力学
下载PDF
甘肃期准平原结束时代的古地磁年龄 被引量:1
8
作者 朱俊杰 李吉钧 +1 位作者 钟巍 曹健秀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8-32,共5页
本文根据兰州烟洞沟剖面的磁性地层学研究指出,甘肃期准平原面结束时代应不晚于1.7MaB.P,代表了兰州盆地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侵蚀期.
关键词 甘肃期准平原 磁性地层学 古地磁年龄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与三江并流区新构造期划分及环境演化 被引量:6
9
作者 明庆忠 《云南地质》 2007年第4期387-396,共10页
青藏高原隆升成为高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生代环境演化的重要事件。青藏高原在新构造期上升阶段可划分为非高原-准平原时期和高原发育时期(包括低高原阶段、高高原阶段、世界屋脊阶段)。作为青藏高原东南部和东南缘的三江并流区,新... 青藏高原隆升成为高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生代环境演化的重要事件。青藏高原在新构造期上升阶段可划分为非高原-准平原时期和高原发育时期(包括低高原阶段、高高原阶段、世界屋脊阶段)。作为青藏高原东南部和东南缘的三江并流区,新构造时期上升阶段可划分为:地表夷平-准平原时期、高原雏形-岭/盆/谷形成时期、强烈抬升-高原形成期、高原裂解-纵向岭谷发育期等。各新构造期的构造运动的环境效应有所不同。经漫长的地质历史演进,形成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期准平原 高原发育和裂解 环境演变 青藏高原 三江并流区
下载PDF
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高名修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295-319,共25页
通过地球表面清、新的构造地貌与现代水文网记录,研究晚新生代年轻地壳构造运动。研究发现高原-山带-盆地排列有序形影相依的定式,与现代水文网的演化相辅相成,揭示高原边缘山带本质上就是高原边缘流水深切割的产物。论证了于晚中新世... 通过地球表面清、新的构造地貌与现代水文网记录,研究晚新生代年轻地壳构造运动。研究发现高原-山带-盆地排列有序形影相依的定式,与现代水文网的演化相辅相成,揭示高原边缘山带本质上就是高原边缘流水深切割的产物。论证了于晚中新世时期全球曾准平原化,发育了全球统一的准平原,散布全球不同高度的高原面、齐平山顶面与盆地底面时代相当可广泛对比。现代构造地貌演化始于导致晚中新世准平原面分裂解体的上新世以来,同时证明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属垂直拱曲块断差异升降构造运动,仅在某些特定部位局部派生次级不同规模的引张构造变形和层间滑动薄皮挤压构造变形。现代水文网发育经历了上新世-早更新世属盆地向心水系伴以河湖相沉积,以及中更新世以来串珠状水系与相关的河流相沉积,两套地层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明确记录了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约近70~80万年的中更新世以来,新一轮强烈的地壳的差异升降构造运动,显著的改造了已有的格局。自俄罗斯远东山地,经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至印度西北阿拉瓦利山,地球表面规模最雄伟的、分开太平洋水系与北冰洋水系的亚洲巨型分水岭的出现,标志新兴的全球现代构造地貌与水文网的形成,奠定了今日构造地貌与水文网的景观。研究表明,大陆与大洋晚中新世全球统一准平原面一脉相承,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完全可以对比。深入系统研究年轻的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不仅有实用价值,同时也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特别是为探究全球构造运动本质和地球动力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 构造地貌 准平原面 高原-山带-盆地(平原)组合 拱曲隆升 块断差异升降运动
下载PDF
华南沿海古夷平面特征及其对新构造运动的反映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珂 黄玉昆 王俊成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2年第1期11-18,共8页
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起识别古夷平面的模糊数学模型,编出了全区古夷平面高程等值线图。由资料表明:(1)华南沿海古夷平面分布严格受断裂控制,断块运动是本区新构造运动的显著特征之一;(2)断块抬升有从东往西逐渐变晚的趋势;(3)断块运动... 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起识别古夷平面的模糊数学模型,编出了全区古夷平面高程等值线图。由资料表明:(1)华南沿海古夷平面分布严格受断裂控制,断块运动是本区新构造运动的显著特征之一;(2)断块抬升有从东往西逐渐变晚的趋势;(3)断块运动受统一应力场支配,早期(渐新世—上新世)主压应力方向为NE—SW,晚期(上新世末—第四纪)则转为NW—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夷平面 准平原 新构造运动 模糊数学模型
下载PDF
论地貌波 被引量:1
12
作者 景才瑞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35-439,共5页
地貌波是指地球表面隆起的高地和凹陷的低地相间排列,总体上构成波浪状起伏的地貌形态.地球的内力作用形成巨大规模地貌波的胚胎模型,外力作用则对它进行雕琢磨刻,形成各种大小不等规模的地貌波.经过长期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地貌波是指地球表面隆起的高地和凹陷的低地相间排列,总体上构成波浪状起伏的地貌形态.地球的内力作用形成巨大规模地貌波的胚胎模型,外力作用则对它进行雕琢磨刻,形成各种大小不等规模的地貌波.经过长期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最后形成起伏不大的波浪状地貌波——准平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波 隆起山地 凹陷 内力 外力 准平原 波浪状
下载PDF
华北盆地埋藏地貌面与油气藏
13
作者 崔俊辉 吴忱 +4 位作者 陈利江 刘芳圆 赵艳霞 秦彦杰 白洁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8-61,共4页
华北盆地白垩纪以来的地层中蕴藏着8个不同尺度的地文期。每个地文期都由初期的侵蚀面—河床滞留物质、早期的粗粒物质、中—晚期的细粒物质和末期的风化壳组成。华北盆地有2个埋藏地貌面——准平原和风化壳,分别位于基底拗陷区和基底... 华北盆地白垩纪以来的地层中蕴藏着8个不同尺度的地文期。每个地文期都由初期的侵蚀面—河床滞留物质、早期的粗粒物质、中—晚期的细粒物质和末期的风化壳组成。华北盆地有2个埋藏地貌面——准平原和风化壳,分别位于基底拗陷区和基底隆起区的基岩面上。溶洞、孔洞、孔隙、裂隙十分发育的地貌面与地文期初期的侵蚀面、早期的粗粒物质堆积相互重叠的地区,为石油、天然气的储集提供了理想的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盆地 埋藏地貌面 石油天然气 地文期 准平原
下载PDF
10Gb/s光收发模块封装技术 被引量:1
14
作者 罗雁横 张瑞君 《电子与封装》 2005年第7期10-13,共4页
本文介绍了10Gb/s光收发模块的封装技术。准平面封装技术非常适合于大规模制造的老器件,已广泛应用于各类激光器和接收器中。
关键词 光收发模块 准平面 封装技术
下载PDF
THE UPLIFT PROCESS OF QING-ZANG PLATEAU
15
作者 Li Yongzhao 1, Wang Yunsheng 1,Lu Yan 2 2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 Xizang Autonomous Region, Lhasa 850000,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56-357,共2页
The uplift of Qing—Zang (Qinghai—Tibet) plateau was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 in the late Cenozoic, which deeply influenced the environments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those of China. Since the uplift is so important a... The uplift of Qing—Zang (Qinghai—Tibet) plateau was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 in the late Cenozoic, which deeply influenced the environments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those of China. Since the uplift is so important and complex that it has been become the research focus of earth science. Nevertheless, the initial time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uplift is still controversial.1\ The initial time of the uplift\;Qing\|Zang plateau is a union geological\|geomorphic unit, which is composed of several geological\|structural units. Each geological\|structural unit has itself exchange history of sea\|continent (basin\|mountain); the exchange time of the different parts differs. Therefore, the initial time of some part of the plateau is not the uplift time of the whole plateau. The plateau is the highland with high height above sea level, little relief of the top, large area and steep boundary. The plateau plane is the paleo\|peneplain, which was formed by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after the peneplanation. Therefore, the initial time of the uplift should be counted from the time that the peneplain had been fo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Zang PLATEAU UPLIFT process peneplain
下载PDF
Climatic and tectonic controls on the fluvial morphology of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被引量:6
16
作者 WANG Xianyan Jef VANDENBERGHE +1 位作者 LU Huayu Ronald VAN BALE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7年第11期1325-1340,共16页
The geo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NETP) could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reconstructing the tectonic movements of the region. And the considerable uplift and climatic changes ... The geo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NETP) could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reconstructing the tectonic movements of the region. And the considerable uplift and climatic changes at here, provide an opportunity for studying the im- pact of tectonic and monsoon climate on fluvial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sedimentary architecture of fluvial deposits. The development of peneplain-like surface and related land- scape transition from basin filling to incision indicate an intense uplift event with morphologi- cal significance at around 10-17 Ma in the NETP. After that, incision into the peneplain was not continuous but a staircase of terraces, developed as a result of climatic influences. In spite of the generally persisting uplift of the whole region, the neighbouring tectonic blocks had different uplift rates, leading to a complicated fluvial response with accumulation terraces alternating with erosion terraces at a small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 The change in fluvial activity as a response to climatic impact is reflected in the general sedimentary sequence on the terraces from high-energy (braided) channel deposits (at full glacial) to lower-energy de- posits of small channels (towards the end of the glacial), mostly separated by a rather sharp boundary from overlying flood-Ioams (at the glacial-interglacial transition) and overall soil formation (interglacial). Pronounced incision took place at the subsequent warm-cold transi- tions. In addition,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in some strongly uplifted blocks energy thresholds could be crossed to allow terrace formation as a response to small climatic fluctuations (10^3-10^4 year timescale). Although studies of morpho-tectonic and geomorphological evolu- tion of the NETP, improve understanding on the impacts of tectonic motions and monsoonal climate on fluvial processes, a number of aspects, such as the distribution and correlation of peneplain and the related morphological features, the extent and intensity of tectonic move- ments influencing the crossing of climatic thresholds, leading to terrace development, need to be studied fur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eplain Miocene uplift fluvial terraces fluvial deposit climatic impact tectonic impact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Comment on planation surface 被引量:3
17
作者 Zhiju Cui Dewen Li +1 位作者 Yongqiu Wu Gengnian Li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9年第22期2017-2022,共6页
Planation surfaces includes peneplain, pediment and etchplain, which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The double leveling surfaces theory offered by Budel can be used to explain the landforms in l... Planation surfaces includes peneplain, pediment and etchplain, which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The double leveling surfaces theory offered by Budel can be used to explain the landforms in limestone areas. According to Budel, that the residue is the upper layer of a planation surface is very important in studying the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ation SURFACE peneplain pediment etchplain.
原文传递
Development features and original altitude of a karst planation surface: Preliminary review 被引量:1
18
作者 LI Dewen GUI Zhijiu +1 位作者 ZHANG Qiang MA Baoq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1年第S1期33-38,共6页
Traditional theories of geographical cycle and pediplain cannot describe correctly the development of planation surfaces in karst regions. Authors, therefore, put forward conception of karst planation and karst planat... Traditional theories of geographical cycle and pediplain cannot describe correctly the development of planation surfaces in karst regions. Authors, therefore, put forward conception of karst planation and karst planation surface, suggesting that karst planation is another type of planation process characterized by chemical erosion and transformation. To identify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evolution features of normal landforms and those of karst landforms developed in the South China, authors suggest karst planation surfaces under simila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may reach a lower altitude and gradient ratio, in contrast with normal landform areas. This may be applied to researching on Tibetan Plateau upli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ST planation surface peneplain pediplain TIBET Plateau.
原文传递
夷平面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熊建国 李有利 张培震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8-388,共11页
夷平面占据大的地域范围,其形成跨越长时间尺度,是地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理论问题。对夷平面的3个主要类型,即准平原、山麓面和刻蚀平原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及其发展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然后基于夷平面与地层的关系,对上覆地层和... 夷平面占据大的地域范围,其形成跨越长时间尺度,是地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理论问题。对夷平面的3个主要类型,即准平原、山麓面和刻蚀平原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及其发展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然后基于夷平面与地层的关系,对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的年代学研究,以及一些综合的年代学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夷平面发育、最终形成和解体深受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在深入剖析两者各自作用后,详细阐释它们对夷平面的共同影响;最后对中国夷平面研究尤其华北地区夷平面研究的进展进行了阐述,并详细介绍了有关山西地堑系南部中条山北麓唐县面的演化过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平面 准平原 山麓面 构造运动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