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doscopic papillary large balloon dilation in patients with periampullary diverticula 被引量:24
1
作者 Kook Hyun Kim Tae Nyeun Kim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41期7168-7176,共9页
AIM: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endoscopic papillary large balloon dilation(EPLBD)for bile duct stone extraction in patients with periampullary diverticula.METHODS:The records of 223 patients with larg... AIM: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endoscopic papillary large balloon dilation(EPLBD)for bile duct stone extraction in patients with periampullary diverticula.METHODS:The records of 223 patients with large common bile duct stones(≥10 mm)who underwent EPLBD(12-20 mm balloon diameter)with or without limited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from July 2006to April 2011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Of these patients,93(41.7%)had periampullary diverticula(PAD),which was categorized into three types.The clinical variables of EPLBD with limited ES(EPLBD+ES)and EPLBD alone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presence of PAD.RESULTS:Patients with PAD were significantly older than those without(75.2±8.8 years vs 69.7±10.9years,P=0.000).The rates of overall stone removal and complete stone removal in the first session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PAD and nonPAD groups,however,there was significantly less need for mechanical lithotripsy in the PAD group(3.2%vs 11.5%,P=0.026).Overall stone removal rates,complete stone removal rates in the first session and the use of mechanical lithotripsy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EPLBD+ES and EPLBD alone in patients with PAD(96.6%vs 97.1%;72.9%vs 88.2%;and 5.1%vs 0%,respectively).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respect to the rates of pancreatitis,perforation,and bleeding were observed between EPLBD+ES and EPLBD alone in the PAD group(3.4%vs 14.7%,P=0.095;0%vs 0%;and 3.4%vs 8.8%,P=0.351,respectively).CONCLUSION:EPLBD with limited ES and EPLBD alone are safe and effective modalities for common bile duct stone removal in patients with PAD,regardless of PAD sub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SCOPIC PAPILLARY large BALLOON DILATION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periampullary diverticula
下载PDF
Limited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plus large balloon dilation for choledocholithiasis with periampullary diverticula 被引量:26
2
作者 Hyung Wook Kim Dae Hwan Kang +10 位作者 Cheol Woong Choi Jong Hwan Park Jin Ho Lee Min Dae Kim Il Doo Kim Ki Tae Yoon Mong Cho Ung Bae Jeon Suk Kim Chang Won Kim Jun Woo Le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4期4335-4340,共6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limited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 plus large balloon dilation (LBD) for removing choledocholithiasis in patients with periampullary diverticula (PAD). METHODS:...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limited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 plus large balloon dilation (LBD) for removing choledocholithiasis in patients with periampullary diverticula (PAD). METHODS: A total of 139 patients with common bile duct (CBD) stones were treated with LBD (10-20 mm balloon diameter) after limited EST. Of this total, 73 patients had PAD and 66 patients did not have PAD (controls). The results of stone removal and complications wer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AD and the control groups in overall successful stone removal (94.5% vs 93.9%), stone removal in first session (69.9% vs 81.8%), mechanical lithotripsy (12.3% vs 13.6%), and complications (11.0% vs 7.6%). Clinical outcomes were also similar between the types of PAD, but the rate of stone removal in first session and the number of session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and more frequent, respectively, in type B PAD (papilla located near the diverticulum) than controls [23/38 (60.5%) vs 54/66 (81.8%), P = 0.021; and 1 (1-2) vs 1 (1-3), P = 0.037, respectively] and the frequency of pancreatiti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ype A PAD (papilla located inside or in the margin of the diverticulum) than in controls (16.1% vs 3.0%, P = 0.047). CONCLUSION: Limited EST plus LBD was an effective and safe procedure for removing choledocholithiasis in patients with PAD. However, some types of PAD should be managed with ca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Large balloon dilation CHOLEDOCHOLITHIASIS periampullary diverticula
下载PDF
单纯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在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壶腹周围憩室ERCP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邓晓晶 陈梦雅 +4 位作者 郑海伦 薛永举 赵义 王猛 燕善军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1056-1059,共4页
目的:探讨单纯气囊扩张在伴有十二指肠壶腹周围憩室(PAD)的胆管结石病人ERCP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1例经内镜逆行胆管取石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操作过程,将病人分为PAD组和非PAD组,比较2组病人的基线资料、手术指标的差... 目的:探讨单纯气囊扩张在伴有十二指肠壶腹周围憩室(PAD)的胆管结石病人ERCP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1例经内镜逆行胆管取石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操作过程,将病人分为PAD组和非PAD组,比较2组病人的基线资料、手术指标的差异;进一步将PAD组病人分为单纯气囊扩张组和括约肌切开联合气囊扩张组,比较2组的取石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301例胆管结石病人总体PAD发生率为51.2%。PAD组和非PAD组在性别、年龄、胆总管直径、结石最大径和壶腹括约肌打开方式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AD组单纯气囊扩张实施率显著高于非PAD组(P<0.05~P<0.01)。不同憩室类型病人扩张壶腹括约肌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EPBD)组应用金属夹预防性止血率显著低于括约肌切开术(EST)+EPBD组,胆总管直径大于EST+EPBD组(P<0.05~P<0.01)。结论:单纯气囊扩张在伴有PAD的ERCP胆管取石中安全有效,并显示出了简化操作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结石 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 十二指肠壶腹周围憩室 气囊扩张
下载PDF
Lemmel综合征的影像诊断价值
4
作者 庄玉宽 申美玲 王玉理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6期132-134,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Lemmel综合征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方法:收集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证实的5例Lemmel综合征患者,回顾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5例Lemmel综合征患者中,病变均为壶腹周围憩室(PAD)引起梗... 目的:探讨Lemmel综合征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方法:收集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证实的5例Lemmel综合征患者,回顾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5例Lemmel综合征患者中,病变均为壶腹周围憩室(PAD)引起梗阻性黄疸。CT表现十二指肠降段憩室并见扩张,胆总管下端受压,引起胆总管梗阻扩张,增强扫描显示憩室与十二指肠强化一致,憩室黏膜强化,憩室炎改变;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可以清楚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程度及胆总管与憩室的关系。结论:Lemmel综合征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于梗阻性黄疸病因治疗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MMEL综合征 壶腹周围憩室 计算机体层成像 胆总管
下载PDF
壶腹周围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策略 被引量:8
5
作者 李汛 朱克祥 +6 位作者 徐有信 李玉民 周文策 张磊 孟文勃 李琼 蒲小金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3-535,共3页
目的探讨壶腹周围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技术与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1989年6月~2008年8月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诊治患者6221例,其中,389例壶腹周围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接受了经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目的探讨壶腹周围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技术与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1989年6月~2008年8月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诊治患者6221例,其中,389例壶腹周围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接受了经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经内镜网篮取石术(ESR)及碎石器机械碎石及取石球囊扩张等治疗,与同时期行同样治疗的400例无壶腹周围憩室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相比较。结果 389例壶腹周围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经内镜治疗后胆总管结石取净率97.43%(379/389),内镜治疗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1例死亡。结论 ERCP治疗壶腹周围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关键是正确判断胆总管末端的走向,选择合理的切口和切开长度,根据憩室旁乳头和憩室内乳头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切开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腹周围憩室(pad) 胆总管结石 经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
下载PDF
内镜下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价值 被引量:15
6
作者 龚敏 文萍 +2 位作者 韩坚云 韩明 赖丽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13-1315,1319,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A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合并PAD患者118例,按照手术方法将其分为s EST+EPBD组(60例)和EST组(58例),比较两组的ERC...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A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合并PAD患者118例,按照手术方法将其分为s EST+EPBD组(60例)和EST组(58例),比较两组的ERCP成功率和一次性取石成功率,手术前后血清TBil和DBil水平的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s EST+EPBD组的ERCP成功率和一次性取石成功率均显著高于EST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TBil和DBil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 EST+EPBD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EST组(P<0.05)。结论对胆总管结石合并PAD患者实施内镜下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ERCP成功率和一次性取石成功率,有利于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乳头小切开术 球囊扩张术 胆总管结石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下载PDF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 被引量:11
7
作者 许君望 王淑英 +2 位作者 宋政军 张素红 孟如意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探讨诊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十二指肠乳头的关系... 目的探讨诊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十二指肠乳头的关系及其对ERCP成功率、EST及其并发症的影响。结果该组48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占所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60%(48/80)。ERCP造影成功率97.9%(47/48),47例患者中45例(95.7%)成功施行EST取石。2例EST失败,1例因结石太大网篮圈套困难,另1例因十二指肠变形,内镜难以达到理想位置取石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该组EST术中创口出血者4例均经局部内镜止血成功,术中及术后无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胆道结石发生率与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发生有关。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ERCP及EST治疗胆管结石的影响是有限的,只要操作者耐心、细心,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管结石经内镜下取石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胆总管结石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下载PDF
镇静镇痛麻醉可减少合并有壶腹周围憩室患者ERCP相关并发症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汛 朱晓亮 +7 位作者 沈亦萱 李玉民 周文策 张磊 孟文勃 王永琪 何明彦 李琼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1-444,共4页
目的探讨镇静镇痛麻醉能否减少合并有壶腹周围憩室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的相关并发症。方法选取自1989~2009年20年间经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二科ERCP诊疗中心确诊的壶腹周围憩室(PAD)患者732例为实验组,随机将同期行ERC... 目的探讨镇静镇痛麻醉能否减少合并有壶腹周围憩室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的相关并发症。方法选取自1989~2009年20年间经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二科ERCP诊疗中心确诊的壶腹周围憩室(PAD)患者732例为实验组,随机将同期行ERCP治疗但无PAD的患者750例作为对照组。自2003年开始,所有患者均于舒芬太尼+咪达唑仑+连续输注异丙酚镇静镇痛麻醉下行ERCP及治疗。比较各组患者腹痛、腹胀、恶心及呕吐等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比较各组患者术后发生胆管炎、胰腺炎、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镇静镇痛麻醉的应用,使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可减少ERCP术后胆管炎、胰腺炎、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镇静镇痛麻醉能够减少合并有PAD患者的ERCP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壶腹周围憩室(pad) 镇静镇痛麻醉 并发症
下载PDF
128层螺旋C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李筱倩 李文君 +2 位作者 吴松 闫呈新 朱建忠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年第4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MSCT后重组技术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AD)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60例经MSCT检查确诊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MSCT表现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共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64个,表现为十二指肠腔外的... 目的探讨MSCT后重组技术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AD)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60例经MSCT检查确诊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MSCT表现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共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64个,表现为十二指肠腔外的囊状突出,可呈液性囊状影、液-气囊状影及气体囊状影等,位于十二指肠降段与胰头之间。MPR重组技术从不同方位显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形态、位置及与胆总管、胰腺之间的关系。结论 MSCT及其后重组技术有助于PAD的诊断,明确PAD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PAD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胆胰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胡兆元 孙天燕 +5 位作者 吴作艳 刘杰 高小毛 李迎光 张越溪 张克宁 《医学研究杂志》 2017年第6期167-171,共5页
目的评价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小切开联合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s EST+EPBD)治疗老年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65岁以上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s EST+EPBD组(61例)与EST组(41例),比... 目的评价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小切开联合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s EST+EPBD)治疗老年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65岁以上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s EST+EPBD组(61例)与EST组(41例),比较两组的结石一次取净率、碎石器使用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s EST+EPBD组与EST组相比结石一次取净率更高(91.93%vs 78.04%,P=0.044),碎石器使用率更低(8.060%vs 21.95%,P=0.044)。结论对于PDD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治疗合并PDD的胆总管结石,可提高一次性取石成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ad)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 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
下载PDF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胰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14
11
作者 胡琼舸 蔡建庭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32-34,共3页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其临床意义日渐受到重视。现就其病因、分类,与胆胰系统疾病的关系及内在机制进行探讨,并简述其临床表现及诊治。
关键词 乳头旁憩室 胆胰疾病 胆石症
下载PDF
内镜诊治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256例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丁春生 韩大正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0-312,共3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憩室与胆道结石的关系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12年6月该院ERCP诊疗1560例,总结分析乳头旁憩室...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憩室与胆道结石的关系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12年6月该院ERCP诊疗1560例,总结分析乳头旁憩室的临床资料及对ERCP成功率、EST及其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ERCP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256例,占ERCP检查总数的16.4%(256/1 560),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195例,占76.2%(195/256)。ERCP造影成功率94.1%(241/256),实施EST188例,全部成功,内镜取石成功率85.1%(166/195)。ERCP术后并发症7.0%(18/256)。结论十二指肠憩室与胆道结石关系密切,内镜治疗是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安全、有效的首选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胆总管结实 ERCP EST
下载PDF
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的内镜治疗价值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汛 朱克祥 +6 位作者 徐有信 李玉民 周文策 张磊 孟文勃 李琼 徐冬霞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07-1209,1214,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对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该科1989年6月~2008年8月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诊治患者6 221例。其中,389例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的患者接受了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 目的探讨内镜对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该科1989年6月~2008年8月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诊治患者6 221例。其中,389例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的患者接受了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经内镜网篮取石术(ESR)及碎石器机械碎石取石术等治疗,与同时期行同样治疗的400例无壶腹周围憩室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相比较。结果 389例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的患者经内镜治疗后胆总管结石取净率为97.43%(379/389),内镜治疗后无急性重症胰腺炎,无出血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1例死亡。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及取石和碎石器机械碎石术对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是一种具有微创、取石成功率高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腹周围憩室 胆总管结石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下载PDF
壶腹周围憩室和胆道结石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汛 李玉民 +5 位作者 周文策 芦国芳 曹农 李琼 张磊 孟文勃 《消化外科》 CSCD 2002年第5期350-352,共3页
目的 探讨壶腹周围憩室(PAD)与胆道结石的关系以及内镜诊断PAD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84例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确诊合并有PAD的患者(PAD组)与同期经ERCP检查无PAD的患者(对照组)作为对照研究。胆道疾病根据病史、... 目的 探讨壶腹周围憩室(PAD)与胆道结石的关系以及内镜诊断PAD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84例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确诊合并有PAD的患者(PAD组)与同期经ERCP检查无PAD的患者(对照组)作为对照研究。胆道疾病根据病史、体征、给合实验室检查上超、CT以及ERCP等确诊。结果PAD组合并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胆总管下端括约肌功能不良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尤以胆总管结石增多为主(P<0.01)。结论PAD与胆道结石有着密切关系,PAD可能是胆道结石发生或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腹周围憩室 胆道结石 内镜 诊断 胰胆管造影
下载PDF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胰疾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桂 王剑雄 +1 位作者 孔棣 张晖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389-390,共2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AD)与胆胰疾病的关系。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我院494例行ERCP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发现PAD的状况,观察PAD的检出率及PAD与胆系结石、胰腺炎的关系。结果:494例共检出PAD103例,检出率为20.9%;PAD合并胆...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AD)与胆胰疾病的关系。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我院494例行ERCP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发现PAD的状况,观察PAD的检出率及PAD与胆系结石、胰腺炎的关系。结果:494例共检出PAD103例,检出率为20.9%;PAD合并胆系结石78例,发生率为75.7%,明显高于非PAD病例的44.3%(173/391);PAD合并胰腺炎14例,发生率为13.6%,明显高于非PAD病例的5.4%(21/391);PAD组的平均年龄为(65.2±11.6)岁,明显高于非PAD组的(53.3±15.8)岁,而且PAD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升高。PAD的检出率与性别无明显关系。结论:PAD与胆胰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PAD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胆胰疾病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下载PDF
45例老年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 被引量:4
16
作者 汪发勇 潘宏年 +1 位作者 蒋宇敏 李婷 《安徽医药》 CAS 2012年第7期958-960,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老年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1年5月45例老年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临床资料。对44例老年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和(或)...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老年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1年5月45例老年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临床资料。对44例老年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和(或)气囊扩张术,并行网篮取石或机械碎石后网篮取石。结果所有病例插管造影成功均显示胆总管结石,结石直径在0.6~3.0 cm。其中单发结石27例,2枚结石12例,三枚以上6例。网篮直接取石34例,碎石后取石7例,3例胆总管放置塑料支架,1例因乳头太小无法行切开同时结石较大转手术治疗。一次取尽结石35例,放置鼻胆管引流后二次取石6例。3例术中乳头肌切开渗血,给予电凝、局部喷洒去甲肾上腺素或气囊压迫出血停止,1例24 h后乳头切口涌血,给予钛铗止血。2例出现术后轻症胰腺炎,5例出现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给予相应处理痊愈。对其中36例随访6~12个月未见结石复发,3例放置塑料支架患者半年后结石明显变小,再次内镜治疗。结论老年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是相对安全有效,内镜治疗应根据憩室位置和结石大小选择合适的乳头切开长度,结合气囊扩张、碎石等方法,可避免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胆总管结石 内镜治疗
下载PDF
螺旋C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17
作者 龚永驰 杨小庆 +1 位作者 邵华 靳激扬 《现代医学》 2003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 评估螺旋C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PAD)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十二指肠内镜下证实的 2 1例PAD患者行螺旋CT(SCT)检查 ,分析其影像学表现 ,评估SCT对PAD的检出率及显示PAD与胆总管末端位置关系的能力。结果  2 1例SCT显示... 目的 评估螺旋C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PAD)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十二指肠内镜下证实的 2 1例PAD患者行螺旋CT(SCT)检查 ,分析其影像学表现 ,评估SCT对PAD的检出率及显示PAD与胆总管末端位置关系的能力。结果  2 1例SCT显示憩室 15例 ,检出率为 71.43 % (15 /2 1) ;显示憩室明显压迫胆胰管末端 ,从影像学上提示可能为乳头旁憩室综合征 6例 ,占 2 8.6% (6/2 1)。SCT在评判压迫程度的结果上 ,两阅片者间一致率 (Kappa值 )为 0 .3 66(Kappa一致性检验 ,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综合征 螺旋CT检查 诊断价值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下载PDF
MSCT多平面重组结合分型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综合征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阚宏 邓克学 +2 位作者 张朝强 马友章 田娜 《安徽医学》 2014年第11期1535-1538,共4页
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重组并结合分型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MPR回顾性分析32例临床确诊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综合征的CT征象,观察憩室与乳头及胆、胰管的解剖关系,结合内镜治疗特点进行分型。结果32例乳头... 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重组并结合分型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MPR回顾性分析32例临床确诊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综合征的CT征象,观察憩室与乳头及胆、胰管的解剖关系,结合内镜治疗特点进行分型。结果32例乳头旁憩室综合征中中心型23例,周围型9例。32例中合并胆总管扩张30例,胆管结石13例,急慢性胆囊炎8例,胆囊结石7例,胆囊息肉2例,急性胰腺炎2例,胆管细胞癌1例。结论 MSCT多平面重组可有效显示乳头、憩室及胆、胰管的解剖关系,为合并的胆胰疾病提供病因诊断及治疗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 乳头旁憩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结石的关系探讨(附167例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钟燕 吴艳环 +6 位作者 叶震世 郭明玉 蔡志萍 张百萌 俞可可 吴绍峰 李涌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23-25,共3页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憩室在胆结石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的167例患者,其中合并乳头憩室31例(憩室组),无合并乳头憩室136例(非憩室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胆结石的发病率、结石发生部位及结石...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憩室在胆结石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的167例患者,其中合并乳头憩室31例(憩室组),无合并乳头憩室136例(非憩室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胆结石的发病率、结石发生部位及结石成分方面的差异。结果 本组167例患者中,合并乳头憩室31例,占18.56%。憩室组平均年龄62岁,明显高于非憩室组的52岁(P<0.01),且憩室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本组发现的86例胆结石患者中24例合并十二指肠憩室,胆结石并憩室发生率27.9%;而非结石组81例中仅7例合并十二指肠憩室,占8.6%。结石组并十二指肠憩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结石组(P<0.05)。本组中乳头旁憩室胆结石发生率(100%)明显高于乳头周围型憩室者(46.2%),有显著性差异(P<0.05)。乳头旁憩室患者的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及胆囊结石,且结石成分主要为胆色素结石。结论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胆结石发病率显著增高,且主要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胆结石 逆行胰胆管造影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EPBD术与EST术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文杰 王雪峰 +3 位作者 顾钧 庄明 刘颖斌 储冰峰 《浙江临床医学》 2010年第4期350-352,共3页
目的比较内镜下气囊扩张术(EPBD)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内镜下治疗,其中38例行EPBD术,30例行EST术。结果结石取净... 目的比较内镜下气囊扩张术(EPBD)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内镜下治疗,其中38例行EPBD术,30例行EST术。结果结石取净率,EPBD术比EST术更加有效(分别为97%和81%,P=0.027);EPBD组总的并发症和胰腺炎并发症分别为5.3%和5.3%,明显低于EST组的20%和13.3%(P值分别为0.024和0.028)。结论EPBD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比EST术操作方便、简单,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胆总管结石 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