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riosteum derived stem cells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 proposals: boosting current knowledge 被引量:10
1
作者 Concetta Ferretti Monica Mattioli-Belmonte 《World Journal of Stem Cells》 SCIE CAS 2014年第3期266-277,共12页
Periosteum is a thin fibrous layer that covers most bones. It resides in a dynamic mechanically loaded environment and provides a niche for pluripotent cells and a source for molecular factors that modulate cell behav... Periosteum is a thin fibrous layer that covers most bones. It resides in a dynamic mechanically loaded environment and provides a niche for pluripotent cells and a source for molecular factors that modulate cell behaviour. Elucidating periosteum regenerative poten-tial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orthopaedics.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osteochondral tissue engineering rested on periosteum derived progenitor cells(PDPCs) and suggests upcoming research direc-tions. Periosteal cells isol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migration in the site of injury, as well as their differen-tiation, are analysed. Moreover, the role of cell mecha-nosensing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matrix organization, bone microarchitecture and bone stenght is examined. In this regard the role of periostin and its upregulation under mechanical stress in order to preserve PDPC sur-vival and bone tissue integrity is contemplated. The re-view also summarized the role of the periosteum in the field of dentistry and maxillofacial reconstruction. The involvement of microRNAs in osteoblast differentiation and in endogenous tissue repair is explored as well. Fi-nally the novel concept of a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based on the use of periosteum itself as a smart mate-rial and the realization of constructs able to mimic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features is talked out. Additionally, since periosteum can differentiate into insulin produc-ing cells it could be a suitable source in allogenic trans-plantations. That innovative applications would takeadvantage from investigations aimed to assess PDPCimmune privile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osteum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i-croRNA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BONE turn-over
下载PDF
Osteogenic potential of human periosteum-derived progenitor cells in PLGA scaffold using allogeneic serum 被引量:8
2
作者 ZHENG Yi-xiong RINGE Jochen +3 位作者 LIANG Zhong LOCH Alexander CHEN Li SITTINGER Michael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817-824,共8页
The use of periosteum-derived progenitor cells (PCs) combined with bioresorbable materials is an attractive approach for tissue engineering.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haracterize the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 The use of periosteum-derived progenitor cells (PCs) combined with bioresorbable materials is an attractive approach for tissue engineering.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haracterize the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PC in 3-dimensional (3D)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 fleeces cultured in medium containing allogeneic human serum. PCs were isolated and expanded in monolayer culture. Expanded cells of passage 3 were seeded into PLGA constructs and cultured in osteogenic me- dium for a maximum period of 28 d. Morphological, histological and cell viability analyses of three-dimensionally cultured PCs were performed to elucidate osseous synthesis and deposition of a calcified matrix. Furthermore, the mRNA expression of type I collagen, osteocalcin and osteonectin was semi-quantitively evaluated by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 tion (RT-PCR). The fibrin gel immobilization technique provided homogeneous PCs distribution in 3D PLGA constructs. Live-dead staining indicated a high viability rate of PCs inside the PLGA scaffolds. Secreted nodules of neo-bone tissue formation and the presence of matrix mineralization were confirmed by positive von Kossa staining. The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PCs was further demonstrated by the detection of type I collagen, osteocalcin and osteonectin gene expres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pport the concept that this tissue engineering method presents a promising method for creation of new bone in viv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祖细胞 骨膜 PLGA 异源血清
下载PDF
静电纺丝聚偏氟乙烯压电仿生骨膜的细胞相容性 被引量:1
3
作者 魏岁艳 曹怡静 +4 位作者 赵帅 李冬瑶 魏琴 许燕 徐国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351-2357,共7页
背景:聚偏氟乙烯具有压电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无毒性,使其成为骨膜修复合适的候选材料。目的:评价掺锌镁离子静电纺丝聚偏氟乙烯压电仿生骨膜的体外细胞毒性。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分别制备纯聚偏氟乙烯、掺锌离子聚偏氟乙烯、掺... 背景:聚偏氟乙烯具有压电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无毒性,使其成为骨膜修复合适的候选材料。目的:评价掺锌镁离子静电纺丝聚偏氟乙烯压电仿生骨膜的体外细胞毒性。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分别制备纯聚偏氟乙烯、掺锌离子聚偏氟乙烯、掺镁离子聚偏氟乙烯、掺锌镁离子聚偏氟乙烯压电仿生骨膜,依次命名为PVDF、PVDF-Zn、PVDF-Mg和PVDF-Zn-Mg,其中锌、镁离子的质量分数均为1%。将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分别与4组仿生骨膜共培养,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CD31免疫荧光染色、扫描电镜观察与CCK-8法检测仿生骨膜的细胞相容性。结果与结论:①成骨细胞:培养7 d的碱性磷酸酶染色显示,PVDF-Zn组碱性磷酸酶分泌多于其他3组。扫描电镜下可见,培养1 d时,细胞在PVDF-Mg和PVDF-Zn-Mg仿生骨膜表面得到了一定的铺展,伪足向四周伸展;到3 d时,各组细胞边缘向材料伸出伪足;到第5,7天时,细胞铺展充分、生长形态良好且牢牢地覆盖在纤维表面,细胞伪足向四周及纤维空隙中伸展。CCK-8检测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组仿生骨膜上的细胞增殖呈上升趋势,培养1,3,5,7 d的细胞相对增殖率均≥75%,细胞毒性≤1级。②血管内皮细胞:培养3 d的CD3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在各组仿生骨膜上良好地黏附和铺展,彼此连接,其中PVDF-Zn-Mg组细胞数量多于其他3组。扫描电镜下可见,培养1,3 d时,细胞开始黏附在各组纤维表面;到5 d时,细胞在纤维表面均铺展良好并伸出明显的伪足;到7 d时,PVDF-Mg、PVDF-Zn-Mg仿生骨膜上的细胞呈复层生长,并伸展伪足至纤维空隙内。CCK-8检测显示,随着时间推移,各组仿生骨膜上的细胞增殖呈下降趋势,培养1,3,5,7 d的细胞相对增殖率均≥125%,细胞毒性为0级。③结果表明:掺锌镁离子静电纺丝聚偏氟乙烯压电仿生骨膜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聚偏氟乙烯 骨缺损 仿生骨膜 细胞相容性 骨组织工程
下载PDF
骨膜成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成骨作用的放射自显影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姚振强 曾才铭 +4 位作者 唐景清 王宏帮 黄向红 杨庆周 后嘉磷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3期168-171,T009,共5页
取4只家兔胫前骨膜进行成骨细胞分离培养,用3H-TdR标记,然后回植于同一供体的皮下、耳软骨缺损处及挠骨缺损处。分别在2周和4周后处死动物,原位取材,用放射自显影方法观察种植细胞的转归。结果表明,种植的细胞在皮下转化... 取4只家兔胫前骨膜进行成骨细胞分离培养,用3H-TdR标记,然后回植于同一供体的皮下、耳软骨缺损处及挠骨缺损处。分别在2周和4周后处死动物,原位取材,用放射自显影方法观察种植细胞的转归。结果表明,种植的细胞在皮下转化为类骨组织;在软骨缺损处转化为软骨组织;而在骨缺损处则转化为典型的骨组织。提示用骨膜分离培养成骨细胞,回植体内,有可能用于骨缺损和软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细胞 放射自显影 细胞培养
下载PDF
人骨膜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贝抗胜 李康华 +5 位作者 吴强 刘建平 钟延东 杨献群 李雄 熊英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7期1329-1331,共3页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的人骨膜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探讨人骨膜细胞自体移植治疗骨不连及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常规细胞培养法行人骨膜细胞体外培养 ,观察其形态特征及超微结构 ;经皮注入体外培养的自体骨膜细胞治疗骨不连、骨缺损。结...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的人骨膜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探讨人骨膜细胞自体移植治疗骨不连及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常规细胞培养法行人骨膜细胞体外培养 ,观察其形态特征及超微结构 ;经皮注入体外培养的自体骨膜细胞治疗骨不连、骨缺损。结果 :人骨膜培养活细胞早期呈梭形 ,饱满透明 ,立体感强 ;分裂期呈立方形或短柱状 ;后期由长梭形逐渐变成宽梭和不规则形 ,分泌功能旺盛。电镜观察 :胞体呈梭形 ,膜面有少量微绒毛状突起 ,粗面内质网丰富 ,有大量异噬体等次级溶酶体 ,线粒体体积较小、基质致密有少量嵴。有原代细胞生物形态学特征。治疗骨不连、骨缺损 11处 ,治愈率为 73 % ;骨延迟愈合 4处 ,治愈率为 10 0 %。移植后均无明显全身和局部反应 ,12~ 16周达到骨性愈合。结论 :人骨膜成骨细胞可经体外培养大量增殖 ,且细胞传代进化后 ,其形态学结构与原代细胞无明显差异 ,可用于细胞移植。骨膜细胞移植能促进骨不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膜 细胞培养 骨缺损 骨不连 骨折
下载PDF
鹿茸再生及其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董振 褚文辉 +3 位作者 赵海平 刘振 王桂武 李春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4期3931-3936,共6页
背景:鹿茸是目前已知的惟一可以周期性再生的哺乳动物器官。这是一种来源于角柄骨膜并基于干细胞的再生过程。鹿茸又以角柄骨膜致敏区的干细胞作为再生基础,鹿茸及角柄骨膜中的蛋白质组,对于揭开鹿茸所具有的独特生物学活性以及再生机... 背景:鹿茸是目前已知的惟一可以周期性再生的哺乳动物器官。这是一种来源于角柄骨膜并基于干细胞的再生过程。鹿茸又以角柄骨膜致敏区的干细胞作为再生基础,鹿茸及角柄骨膜中的蛋白质组,对于揭开鹿茸所具有的独特生物学活性以及再生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综述鹿茸再生和目前鹿茸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两种主要途径与研究现状等。方法:应用计算机在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与CNKI数据库(http://www.cnki.net/)中进行检索。在PubMed数据库中的检索词为"deer antler,antler regeneration,antler proteome";在CNKI数据库中的检索词为"鹿茸再生,鹿茸蛋白质组"。将涉及到鹿茸再生组织学与形态学,鹿茸干细胞以及鹿茸蛋白质组学研究相关的文章找出来,内容无关与重复的文章排除掉,最后纳入43条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在PubMed与CNKI数据库中通过初检与筛选共找到了43篇文献。鹿茸是能够周期性再生的,并且通过组织学等相关实验表明这种再生是来源于角柄骨膜干细胞的,而角柄骨膜分为致敏区与休眠区,两者是通过与皮肤接触的紧密程度来划分的。正是致敏区骨膜与其所覆盖皮肤的相互作用才最终促使角柄骨膜干细胞发育成完整的鹿茸组织。同时,鹿茸及角柄骨膜中的蛋白质组在这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还原蛋白质谱的完整情况并进一步通过基因工程等后续手段来研究未知蛋白的功能对于了解鹿茸具有的独特生物学活性与再生作用奠定重要基础,同时对于相关蛋白质在哺乳动物器官再生中所具有的调节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干细胞 培养 鹿茸干细胞 鹿茸 角柄骨膜 再生 蛋白质组 双向电泳 色谱 质谱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自体骨膜细胞及红骨髓经皮注射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孙庆仲 闫红艳 +2 位作者 王鹏 郭文希 李正维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25-27,共3页
目的 :探讨自体骨膜细胞和红骨髓 (RBM )混合物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在 36只家兔双侧桡骨中段制备骨缺损模型 (造模同时取骨膜细胞培养、传代 ) ,分为四组 :自体骨膜细胞与红骨髓混合植入组 (A1组 :18侧 )、自体红骨髓植入组 (A2组 ... 目的 :探讨自体骨膜细胞和红骨髓 (RBM )混合物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在 36只家兔双侧桡骨中段制备骨缺损模型 (造模同时取骨膜细胞培养、传代 ) ,分为四组 :自体骨膜细胞与红骨髓混合植入组 (A1组 :18侧 )、自体红骨髓植入组 (A2组 :18侧 )、自体骨膜细胞植入组 (B1组 :18侧 )、空白对照组 (B2组 :18侧 )。在 2 ,4 ,8,12周分别进行X线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12周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A1组 8周时骨缺损基本修复 ,12周时己完全修复 ,A2 ,B1组的骨缺损在 12周时基本修复 ;生物力学测试术后 12周时的最大扭距和抗扭刚度为 :A1>B1>A2。结论 :自体骨膜细胞和红骨髓混合经皮注射到骨缺损内有较强的成骨能力 ,骨缺损修复快、质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膜细胞 红骨髓 骨缺损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兔骨膜细胞分离培养的方法改进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峻玮 陆海涛 +1 位作者 袁峰 杨宇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3523-3528,共6页
背景:近年来,骨膜作为细胞治疗的种子细胞来源,因其自身的优越性而备受关注。目的:探讨兔骨膜细胞分离培养的最佳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出兔胫骨内侧面骨膜,以Ⅱ型胶原酶消化结合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兔骨膜细胞,置于DM... 背景:近年来,骨膜作为细胞治疗的种子细胞来源,因其自身的优越性而备受关注。目的:探讨兔骨膜细胞分离培养的最佳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出兔胫骨内侧面骨膜,以Ⅱ型胶原酶消化结合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兔骨膜细胞,置于DMEM/F12完全培养基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检测骨膜细胞增殖活性,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CD90、CD105;成骨诱导培养基诱导骨膜细胞成骨分化,2周后茜素红染色检测钙结节沉积;成脂诱导培养基诱导骨膜细胞成脂分化,2周后油红O染色检测脂滴颗粒。结果与结论:(1)Ⅱ型胶原酶消化结合组织块贴壁法原代培养耗时短,提高了组织块成活率;Ⅱ型胶原酶消化结合组织块贴壁法获得的骨膜细胞纯度较高,增殖能力强,呈梭形旋涡状或平形状生长,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证实骨膜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2)结果表明,Ⅱ型胶原酶消化结合组织块贴壁法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高纯度的骨膜细胞,且增殖能力强,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膜 细胞分离 胶原酶类 细胞分化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骨细胞 骨膜细胞 分离培养 Ⅱ型胶原酶
下载PDF
动态力学信号对人骨髓基质细胞、骨膜细胞生长和成骨表达的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张超 梁国穗 +1 位作者 张颖恺 胡蕴玉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6年第1期1-4,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动态力学信号对体外分离培养的人骨髓基质细胞、骨膜细胞生长与分化特征的生物学效应。方法使用Flexcell应力系统,将频率为1Hz、振幅为5%变形、正弦波状力学信号作用于体外分离培养的正常人骨髓基质细胞和骨膜细胞,在不同时间... 目的探讨动态力学信号对体外分离培养的人骨髓基质细胞、骨膜细胞生长与分化特征的生物学效应。方法使用Flexcell应力系统,将频率为1Hz、振幅为5%变形、正弦波状力学信号作用于体外分离培养的正常人骨髓基质细胞和骨膜细胞,在不同时间段检测其对细胞DNA、总蛋白合成、碱性磷酸酶(ALP)表达和骨钙素分泌量的影响。结果动态力学刺激对人骨髓基质细胞、骨膜细胞蛋白与DNA合成无明显作用。接受力学刺激信号后骨膜细胞受维生素D3刺激后分泌骨钙素显著增加,而骨髓基质细胞则显著下降。结论动态力学信号能够促进人骨膜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这可能是其对骨的生物学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应力 骨髓基质细胞 骨膜细胞 细胞培养
下载PDF
体外培养骨膜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建平 贝抗胜 +2 位作者 吴强 钟延东 熊英辉 《现代医院》 2005年第11期20-21,共2页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骨膜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方法采用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骨膜细胞体外培养,并观察其形态特征及超微结构。结果人骨膜培养活细胞光镜下形态:早期新生细胞呈梭形,饱满透明,立体感强;分裂期呈立方形或短柱状;后期由长梭形逐...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骨膜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方法采用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骨膜细胞体外培养,并观察其形态特征及超微结构。结果人骨膜培养活细胞光镜下形态:早期新生细胞呈梭形,饱满透明,立体感强;分裂期呈立方形或短柱状;后期由长梭形逐渐变成宽梭和不规则形,分泌功能旺盛。人骨膜细胞电镜超微结构:胞体呈梭形,膜面有少量微绒毛状突起,粗面内质网丰富,有大量异噬体等次级溶酶体,线粒体体积较小、基质致密有少量嵴。具有原代细胞生物形态学特征。结论人骨膜成骨细胞可经体外培养大量增殖,且细胞传代进化后,其形态学结构与原代细胞无明显差异,可用于细胞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膜 细胞培养 人类 细胞体外培养 骨膜细胞 实验研 电镜超微结构 形态学特征 骨膜成骨细胞 细胞培养法 粗面内质网 于细胞移植
下载PDF
新西兰大白兔骨膜下组织工程骨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强 汪洋 +1 位作者 虞杰 余迎浩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10期838-840,共3页
目的:利用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基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研究其在股骨骨膜下异位成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月龄的清洁级雌性新西兰大白兔,体重3kg,取其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为成骨干细胞,扩增后接种到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颗粒中,构建的组织... 目的:利用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基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研究其在股骨骨膜下异位成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月龄的清洁级雌性新西兰大白兔,体重3kg,取其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为成骨干细胞,扩增后接种到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颗粒中,构建的组织工程骨种植到股骨骨膜下,3个月后实验动物血管内灌注凝胶墨汁,通过光学显微镜直接检测组织工程骨的血供和成骨结果。结果:16个标本中的12个植入的组织工程骨颗粒均良好固定在骨膜下并被骨膜包围,组织工程骨中有大量血管和新生骨形成,骨组织结构相对紊乱,不同于正常骨组织结构排列规则,血管分布均匀。4例取材时发现植入物游离于骨膜外,大部分材料被吸收,残留植入物体积明显小于骨膜下成骨,未见明显的骨组织形成,血供情况欠佳。股骨骨膜下组织工程骨颗粒80%贴附牢固,成骨良好,新骨内有大量血管长入。结论:组织工程骨可以在骨膜下获得良好的异位成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骨膜 干细胞 动物 实验
下载PDF
兔胫骨骨膜下注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β2促进骨膜生发层细胞增殖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荆立忠 胡跃林 +1 位作者 郭秦炜 张继英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9期848-851,共4页
目的研究向胫骨骨膜下单次注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β2后成年大白兔骨膜生发层细胞组织学的变化,探讨生长因子促进骨膜生发层细胞增殖的效果。方法 4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2只,分为3组,分别向两侧胫骨近端内侧骨膜下注射Tris溶液(对照组... 目的研究向胫骨骨膜下单次注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β2后成年大白兔骨膜生发层细胞组织学的变化,探讨生长因子促进骨膜生发层细胞增殖的效果。方法 4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2只,分为3组,分别向两侧胫骨近端内侧骨膜下注射Tris溶液(对照组)(6只)、40 ng TGFβ1(8只)、40 ng TGFβ2(8只),2个实验组均于2个相距5 mm的部位分别注射20 ng。于术后第3、5、7及10天取材。标本均进行HE染色,对生发层厚度以及细胞密度进行观察测量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不同时间点生发层厚度比较,对照组注射后各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P>0.05);注射后第5天,TGFβ1组生发层厚度(73±10)μm和TGFβ2组生发层厚度(112±13)μm较第3天明显增加;两实验组最大厚度(117±26)μm、(130±19)μm均出现在注射后第7天(P<0.05),注射后第10天与第3天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间点3组间生发层厚度比较,注射后第3天、第10天差异无显著性(P>0.05);注射后第5天、第7天TGFβ1和TGFβ2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注射后第5天TGFβ2组厚度(112±13)μm明显大于TGFβ1组(73±10)μm(P=0.017)。细胞密度比较,3组注射后不同时间点以及3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单次骨膜下注射TGFβ1和TGFβ2均能一过性促进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骨膜生发层细胞增殖。相比于TGFβ1,TGFβ2促进成年兔骨膜生发层细胞增殖效应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膜 生发层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 组织学
下载PDF
鹿茸:干细胞与其微环境相互的产物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言慧 焦晶雪 +1 位作者 李军德 李春义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7年第1期31-36,共6页
鹿茸的周期性再生是一个基于干细胞的过程,鹿茸干细胞(ASC)存在于生茸区骨膜(AP)与角柄骨膜(PP)中。本篇综述首先提出了一个假说,即紧密包裹的皮肤是ASC微环境的主要组成成分,之后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对这一假说进行了验证。通过插膜实... 鹿茸的周期性再生是一个基于干细胞的过程,鹿茸干细胞(ASC)存在于生茸区骨膜(AP)与角柄骨膜(PP)中。本篇综述首先提出了一个假说,即紧密包裹的皮肤是ASC微环境的主要组成成分,之后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对这一假说进行了验证。通过插膜实验证明ASC和其紧密包裹皮肤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鹿茸发生与再生不可或缺的,这一相互作用是通过交换游离小分子物质而实现的。AP组织的皮内移植实验表明,表皮和真皮毛乳头细胞参与了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进一步的AP组织翻转实验表明,尽管自然情况下AP的纤维层紧贴皮肤,但诱发鹿茸发生和再生的信号来源于AP组织细胞层的细胞。通过实验改变鹿茸干细胞的微环境对鹿茸的发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我们相信最终对这些相互作用分子的鉴别和分离不仅能够使我们进一步揭示鹿茸发生和再生的机制,更对再生医学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茸 角柄 鹿 干细胞 骨膜 组织相互作用
下载PDF
鹿茸发育的组织来源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鲁晓萍 王大涛 +4 位作者 孙红梅 褚文辉 赵海平 章秀婷 李春义 《特产研究》 2014年第1期61-63,共3页
本综述介绍了鹿茸发育的组织来源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阐明了鹿茸发育的组织细胞特性,进一步分析了鹿茸发育机制中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鹿茸 皮肤 骨膜 组织 干细胞
下载PDF
外源性CGRP诱导糖尿病大鼠膜性成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海英 张如玉 蔡阿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0-414,共5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对糖尿病大鼠骨膜微血管病变和膜性成骨的影响。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外源性CGRP静脉注射,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糖尿病组(DM)、CGRP干预组(CGRP),分别在5w、... 目的探讨外源性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对糖尿病大鼠骨膜微血管病变和膜性成骨的影响。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外源性CGRP静脉注射,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糖尿病组(DM)、CGRP干预组(CGRP),分别在5w、10w后观察各组大鼠骨膜微组织结构及组织计量学测定;墨汁灌注观测骨膜微血管单位面积。结果DM1骨祖细胞数较CON均增大(P<0.01),DM2骨膜厚度等均明显小于CON组(P<0.01);微血管单位面积增大,但渗透性大。CGRP骨膜厚度较DM1增多(P<0.01)。CGRP2较DM2骨膜厚度、骨祖细胞数均增大(P<0.01),微血管连续性好。结论外源性CGRP可改善糖尿病大鼠骨膜的微循环损伤,促进膜性成骨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症起到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糖尿病 骨膜 骨祖细胞 膜性成骨 微血管 墨汁灌注
下载PDF
骨膜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乳酸乙醇酸共聚物修复兔大段尺骨缺损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欣 陶周善 +1 位作者 徐祝军 谢加兵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64-869,共6页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联合骨膜修复大段兔尺骨骨缺损的研究。方法 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PLGA组、PLGA/骨膜组、MSCs/PLGA组和MSCs/...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联合骨膜修复大段兔尺骨骨缺损的研究。方法 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PLGA组、PLGA/骨膜组、MSCs/PLGA组和MSCs/PLGA/骨膜组。所有动物构建双侧尺骨中段15 mm的长度节段性骨缺损,随后PLGA组、PLGA/骨膜组、MSCs/PLGA组和MSCs/PLGA/骨膜组分别植入PLGA、PLGA/骨膜、MSCs/PLGA、MSCs/PLGA/骨膜生物材料。正常环境下饲养,在术后6 w和12 w时,对缺损区域进行大体观察、影像学及组织学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时间点MSCs/PLGA/骨膜组缺损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组,MSCs/PLGA/骨膜植入组有最高的X线评分及缺损区最多骨缺损被修复(P<0.05)。PLGA/骨膜、MSCs/PLGA组在X线评分和骨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PLGA组(P<0.05)。结论 MSCs/PLGA联合骨膜可以较好地修复大段兔尺骨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膜 骨缺损 骨再生 动物实验
下载PDF
动态力学应变对人骨膜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17
作者 张超 梁国穗 +1 位作者 张颖恺 胡蕴玉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46-550,共5页
探讨动态力学应变对体外分离培养的人骨膜细胞的生物学效应。使用F lexerce ll应力系统,将频率为1H z、振幅为5%变形、正弦波状力学应变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骨膜细胞,在不同时间段检测细胞总蛋白含量、DNA合成量、ALP活性及骨钙素分泌量... 探讨动态力学应变对体外分离培养的人骨膜细胞的生物学效应。使用F lexerce ll应力系统,将频率为1H z、振幅为5%变形、正弦波状力学应变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骨膜细胞,在不同时间段检测细胞总蛋白含量、DNA合成量、ALP活性及骨钙素分泌量,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观察动态力学应变对人骨膜细胞生长、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施加的动态力学应变对骨膜细胞的生长增殖无明显影响,但显著促进骨膜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分化。动态力学应变能够促进人骨膜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这可能是其对骨的生物学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应力 骨膜 细胞培养
下载PDF
糖尿病大鼠的骨膜反应及染料木素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海英 林冬梅 +1 位作者 王希 张趁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骨膜反应的动态演变及染料木素(Gen)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速发型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CON);糖尿病组(DM);Gen低剂量干预组(Gen Low);Gen高剂量干预组(Gen High)(30 mg·...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骨膜反应的动态演变及染料木素(Gen)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速发型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CON);糖尿病组(DM);Gen低剂量干预组(Gen Low);Gen高剂量干预组(Gen High)(30 mg·kg-1·d-1)。每天1次,灌胃给药(4.0 mg/kg)10周,每组20只。对各组大鼠骨膜作组织病理学分析及组织计量学测定;利用Van Gieson胶原纤维染色法观察胶原纤维沉积变化;墨汁灌注行边缘微血管密度测定。结果 DM组骨膜厚度等均明显小于CON组(P<0.01);微血管密度增大,但渗透性大。Gen High骨膜厚度明显减少(P<0.01)。结论糖尿病先后出现骨膜水肿、增生、退化等骨膜反应。Gen对糖尿病的骨膜反应具有改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骨膜 骨膜反应 染料木素 骨祖细胞 胶原纤维 微血管 墨汁灌注
下载PDF
人颌骨骨膜成骨细胞的体外分离与培养
19
作者 藕小平 陈伟良 +1 位作者 吴渺夷 张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年第8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人下颌骨骨膜分离培养成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切取人健康的下颌骨骨膜,用胰酶、胶原酶分步消化法分离出成骨细胞,利用差异贴附原理对分离出的细胞进行纯化,对成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与扩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增殖与黏... 目的探讨人下颌骨骨膜分离培养成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切取人健康的下颌骨骨膜,用胰酶、胶原酶分步消化法分离出成骨细胞,利用差异贴附原理对分离出的细胞进行纯化,对成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与扩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增殖与黏附情况,利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人成骨细胞Ⅰ型胶原表达来对成骨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人下颌骨骨膜成功分离出成骨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与扩增,免疫组化学方法检测出Ⅰ型胶原表达,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反应率达95%以上。结论自人下颌骨骨膜分离培养成骨细胞的方法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细胞 下颌骨 骨膜 细胞培养
下载PDF
bFGF促进骨膜细胞成骨性生长的研究
20
作者 王强 彭俊 李法年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08年第32期15-17,共3页
目的研究bFGF对骨膜细胞的成骨性生长的影响。方法手术分离大鼠骨膜,用胰酶消化法分离骨膜细胞进行元代培养稳定传代后,选择第3~5代细胞随机分成两组;细胞同步化处理后,实验组用终浓度10ug/L的bFGF刺激细胞,对照组正常培养,72h后,用[3H... 目的研究bFGF对骨膜细胞的成骨性生长的影响。方法手术分离大鼠骨膜,用胰酶消化法分离骨膜细胞进行元代培养稳定传代后,选择第3~5代细胞随机分成两组;细胞同步化处理后,实验组用终浓度10ug/L的bFGF刺激细胞,对照组正常培养,72h后,用[3H]-TDR方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状态,RT-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成骨细胞骨钙素基因的表达。结果 10ug/L的bFGF处理细胞72h后,[3H]-TDR方法检测显示细胞DNA合成水平明显上调;而成骨细胞骨钙素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也明显上调。结论 bFGF能刺激骨膜细胞的成骨性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FGF 骨膜细胞 骨钙素基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