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on soil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of predominantly permafrost peatland in the Great Hing'an Mountains,Northeastern China 被引量:27
1
作者 Xianwei Wang Xiuzhen Li +4 位作者 Yuanman Hu Jiujun Lv Ju Sun Zongmei Li Zhifeng W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7期1057-1066,共10页
Boreal peatlands represent a large global carbon pool.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arbon mineralization,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in the permafrost peatlands of the Great Hing'an Mountains, China, were examined. ... Boreal peatlands represent a large global carbon pool.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arbon mineralization,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in the permafrost peatlands of the Great Hing'an Mountains, China, were examined. The CO2 emissions were measured during laboratory incubations of samples from four sites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5, 10, 15, and 20℃) and moisture contents (0%, 30%, 60%, 100% water holding capacity (WHC) and completely water saturated). Total carbon mineralization ranged from 15.51 to 112.92 mg C under the treatments for all sites. Carbon mineralization rates decreased with soil depth, increased with temperature, and reached the highest at 60% WHC at the same temperature. The calculated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Q10) values ranged from 1.84 to 2.51 with the soil depths and moisture. However, the valu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soil moisture and depth for all sites due to the different peat properties (P 〉 0.05). We found that the carbon mineralization could be successfully predicted as a two-compartment function with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R^2 〉 0.96) and total carbon mineralization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P 〈 0.05). Thus,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would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carbon mineralization of permafrost peatlands in the Great Hing'an Mountains, indicating that the permafrost peatlands would be sensitive to the environment change, and the permafrost peatlands would be potentially mineralized under future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at Hing'an Mountains permafrost peatland MINERALIZATION climate change
原文传递
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以来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刘锐 赵林 +3 位作者 谢远云 刘立新 吴少强 臧淑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991-8002,共12页
当前泥炭所揭示的区域古植被、古气候与环境变化相关工作已广泛开展,然而对于泥炭地本身演化的研究却很少涉及,尤其是对于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仍不清晰,阻碍了人们对这一特殊类型泥炭地历史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泥炭所揭示的区域古植被、古气候与环境变化相关工作已广泛开展,然而对于泥炭地本身演化的研究却很少涉及,尤其是对于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仍不清晰,阻碍了人们对这一特殊类型泥炭地历史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认知。为此基于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泥炭岩芯孢粉证据,利用AMS14C测年技术,重建了区域3500 cal a BP以来植被与气候历史,并与其他古气候指标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区域泥炭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500—2900 cal a BP植被以松属、喜暖乔木及水龙骨科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成为泥炭孕育期;2900—2250 cal a BP植被以松属、喜暖乔木及蒿属为主,气候温暖潮湿成为泥炭发育启动期;2250—1650 cal a BP植被以松属、桦属及水龙骨科为主,气候寒冷湿润成为泥炭发育旺盛期;1650—1150 cal a BP植被以松属和蒿属为主,气候寒冷干燥成为泥炭发育减缓和停滞期;1150—750 cal a BP阔叶林和湿地植被扩张,气候温暖湿润成为泥炭发育再次启动期,完成由富营养沼泽到中营养沼泽类型的转变;750 cal a BP至今植被以松属、桤木属及莎草科为主,气候寒冷湿润成为泥炭发育再次旺盛期,中营养沼泽开始向贫营养沼泽类型过渡。造成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的主导因素并不是地质地貌变动和人类活动,而是来自气候变化及其驱动下多年冻土环境的改变,因此气候变化才是影响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的主动力,未来多年冻土泥炭地变化取决于全球气候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孢粉 晚全新世 多年冻土 泥炭地演化 气候与环境变化
下载PDF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泥炭地无机氮动态对秋季冻融的响应 被引量:3
3
作者 焦亚青 宋立全 +2 位作者 臧淑英 孙超峰 鲁博权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7-401,共15页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泥炭地是对全球变暖响应敏感的地区之一。在全球变暖、多年冻土退化背景下,为了探明秋季冻融对多年冻土泥炭地无机氮时空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年9—11月以大兴安岭三种多年冻土泥炭地为研究对象进行野外原位实验,分...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泥炭地是对全球变暖响应敏感的地区之一。在全球变暖、多年冻土退化背景下,为了探明秋季冻融对多年冻土泥炭地无机氮时空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年9—11月以大兴安岭三种多年冻土泥炭地为研究对象进行野外原位实验,分析了秋季冻融前、中和后期多年冻土泥炭地浅层和深层土壤无机氮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浅层和深层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土壤无机氮含量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表明:多年冻土小叶章泥炭地(XY)、兴安落叶松-泥炭藓泥炭地(XA)和白毛羊胡子苔草泥炭地(BM)的土壤铵态氮(NH_(4)^(+)-N)含量变化范围:(1.00±0.00)~(20.60±0.20)mg·kg^(-1),硝态氮(NO_(3)^(-)-N)含量的变化范围:(0.02±0.01)~(14.64±1.11)mg·kg^(-1),且无机氮以土壤NH_(4)^(+)-N为主;秋季冻融后期无机氮含量明显高于前期。尽管水热交互作用对该时期无机氮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在不同冻融阶段,无机氮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在秋季冻融前、中和后期浅层无机氮动态分别与浅层温度和含水量的变化相关,但在整个秋季冻融期间BM浅层无机氮含量仅对10~20 cm含水量存在响应(R^(2)=0.344,P<0.01)。研究表明,秋季冻融期内,多年冻土泥炭地无机氮发生初步累积,且浅层环境因子对无机氮响应程度最大。本研究可补充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泥炭地秋季冻融对土壤无机氮影响研究的相关数据,并为多年冻土泥炭地响应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释放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泥炭地 无机氮 秋季冻融 温度 含水量 大兴安岭
下载PDF
大兴安岭秋季冻结期土壤水热变化对多年冻土泥炭地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孙超峰 宋立全 +2 位作者 臧淑英 焦亚青 鲁博权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02-414,共13页
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是影响可溶性有机碳(DOC)变化的重要因素。然而,多年冻土泥炭地土壤DOC变化对秋季冻结期土壤水热变化的响应尚不明确。本研究选取大兴安岭3种多年冻土泥炭地[小叶章泥炭地(CP)、兴安落叶松-泥炭藓泥炭地(LP)、白毛羊胡... 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是影响可溶性有机碳(DOC)变化的重要因素。然而,多年冻土泥炭地土壤DOC变化对秋季冻结期土壤水热变化的响应尚不明确。本研究选取大兴安岭3种多年冻土泥炭地[小叶章泥炭地(CP)、兴安落叶松-泥炭藓泥炭地(LP)、白毛羊胡子苔草泥炭地(EP)]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野外原位试验探究秋季冻结期土壤水热变化对多年冻土泥炭地土壤DOC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冻结期土壤DOC含量表现为EP>CP>LP,平均含量分别为83.99、45.75和43.13mg·L^(-1)。在秋季冻结前期3种类型多年冻土泥炭地土壤DOC含量均呈波动下降趋势,中、后期CP,LP土壤DOC变化较平缓。在秋季冻结前期,CP整体土壤DOC含量随浅层土壤温度的降低而减少;在后期CP浅层和整体土壤DOC含量随浅层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秋季冻结中期,LP浅层土壤温度升高和含水量的减少,降低了土壤DOC含量;LP整体土壤DOC的变化随着浅层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在秋季冻结后期,EP深层和整体土壤DOC含量随深层含水量增加而增加。在整个秋季冻结期,LP浅层土壤DOC主要受地表温度驱动,深层土壤DOC则主要受深层含水量的影响;整体土壤DOC则受地表温度影响较大。研究表明秋季冻结期多年冻土泥炭地土壤水热变化驱动土壤DOC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为多年冻土区碳循环和“双碳”背景下的碳排放研究提供基础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多年冻土 泥炭地 秋季冻结期 可溶性有机碳(DOC) 土壤水热
下载PDF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泥炭地土壤水可溶性有机碳夏秋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5
作者 姜静宜 孙晓新 +4 位作者 王宪伟 王淑洁 马国宝 陈宁 杜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413-2420,共8页
可溶性有机碳对泥炭地温室气体排放与碳收支评估有重要影响。然而关于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不同深度土壤水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与性质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较少。本研究选择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图强林业局)泥炭地为研究对象,分... 可溶性有机碳对泥炭地温室气体排放与碳收支评估有重要影响。然而关于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不同深度土壤水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与性质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较少。本研究选择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图强林业局)泥炭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泥炭地不同深度土壤水(地表、10 cm、20 cm、30 cm、40 cm、冻土层)DOC含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电导率、溶解氧含量、HCO_(3)^(-)含量、pH值、氧化还原电位和CO_(2)含量),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DOC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土壤水DOC含量具有显著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秋季高、夏季低,含量变化范围为55.7~188.1 mg·L^(-1);不同深度土壤水DOC含量差异显著,以冻土层最高。DOC含量与pH值、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氧化还原电位、HCO_(3)^(-)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溶解氧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CO_(2)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泥炭地土壤水溶解CO_(2)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冻土层水体CO_(2)含量最高。光谱分析显示,秋季DOC中芳香性程度均高于夏季,表明秋季DOC更稳定。本研究明确了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泥炭地土壤水DOC的夏秋季节变化特征,可为深入认知该区域泥炭地碳循环过程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泥炭地 多年冻土 可溶性有机碳 季节动态变化
原文传递
阿尔泰山多年冻土区泥炭沼泽有机碳储量估算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谌小慧 张彦 +3 位作者 武政 杨艳丽 陈昭一 刘元恭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76-886,共11页
多年冻土区泥炭是全球重要的有机碳储存库,由于不同区域泥炭厚度以及计算时采用的间隔分辨率的不同,导致对全球多年冻土区泥炭地碳储量的估算不够精确。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3处典型多年冻土区泥炭剖面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泥炭厚... 多年冻土区泥炭是全球重要的有机碳储存库,由于不同区域泥炭厚度以及计算时采用的间隔分辨率的不同,导致对全球多年冻土区泥炭地碳储量的估算不够精确。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3处典型多年冻土区泥炭剖面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泥炭厚度,估算不同分辨率(2 cm、4 cm、8 cm和16 cm)下泥炭沼泽的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揭示3处泥炭沼泽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的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分辨率估算的泥炭沼泽碳储量存在明显差异,分辨率越低,估算结果的相对精度损失越大,泥炭沼泽单位面积碳储量的评估值越高;泥炭厚度越小,其碳储量估算受分辨率的影响越大。2 cm分辨率下的估算结果表明,新疆阿尔泰山黑湖泥炭沼泽有机碳储量为3585.6 t/hm^(2),哈拉萨孜泥炭沼泽有机碳储量为2697.1 t/hm^(2),三道海子泥炭沼泽有机碳储量为734.9 t/hm^(2);与其他地区相比,阿尔泰山多年冻土区泥炭沼泽固碳潜力巨大,区域气候模式、水热条件、植被等局地因素是影响不同泥炭沼泽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沼泽 有机碳储量 分辨率精度 多年冻土区 阿尔泰山
原文传递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土壤性质与微生物呼吸活性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宪伟 孙丽 +6 位作者 杜宇 谭稳稳 宋长春 宋艳宇 郭跃东 陈宁 张豪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82-690,共9页
以大兴安岭北部黑龙江省漠河市图强林业局多年冻土区的一块泥炭地作为采样地,2012年9月3日,采集腐殖质层和0~40 cm深度土层(以10 cm厚度为一层)的样品,分析腐殖质层和土壤样品的基础理化指标、生态化学计量、养分元素和微生物呼吸活性... 以大兴安岭北部黑龙江省漠河市图强林业局多年冻土区的一块泥炭地作为采样地,2012年9月3日,采集腐殖质层和0~40 cm深度土层(以10 cm厚度为一层)的样品,分析腐殖质层和土壤样品的基础理化指标、生态化学计量、养分元素和微生物呼吸活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0~40 cm深度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都在减小,其粗灰分含量、pH、容重和钠元素含量都在增大,其镁和钾元素含量波动增大,其钙元素含量波动减小;泥炭地30~40 cm深度的粘土层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都显著小于腐殖质层和0~30 cm深度的泥炭层(p<0.05),其粗灰分含量、pH、容重、钠元素含量、镁元素含量和钾元素含量都显著大于腐殖质层和0~30 cm深度的泥炭层(p<0.05),其钙元素含量显著小于腐殖质层和0~20 cm深度的泥炭层(p<0.05);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0~30 cm深度泥炭层的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都在增大,碳钠比和碳钙比都在减小,碳镁比和碳钾比都呈单峰型变化;泥炭地腐殖质层的碳氮比、碳磷比和碳钠比都显著大于0~40 cm深度土壤(p<0.05);而30~40 cm深度的粘土层的碳氮比、碳磷比、碳钠比、碳镁比、碳钾比和碳钙比都显著小于腐殖质层和0~30 cm深度泥炭层(p<0.05);泥炭地0~40 cm深度土壤中的镁含量分别与钾含量、钙含量显著正相关(n=15,p<0.01),钾含量与钙含量显著负相关(n=15,p<0.01),表明泥炭地土壤中的养分元素的来源各异;泥炭地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相对较大和它们之间具有相关关系可能与其在历史上受到火灾干扰有关;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泥炭地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指标值相对较小,腐殖质层的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基础呼吸强度都最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的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基础呼吸强度在不断减小,但是,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利用率较大,微生物活性所需要的能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地 多年冻土 土壤 微生物呼吸活性
原文传递
大兴安岭冻土区泥炭地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室内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蒋磊 宋艳宇 +2 位作者 宋长春 任久生 王明全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4-302,共9页
2013年8月13日-10月2日,在大兴安岭冻土区,采集0-30 cm深度的土壤,通过室内模拟培养实验,分析了3种温度和添加白毛羊胡子草(Eriophorum vaginatum)根系条件下,土壤碳、氮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5℃条件下,培养50 d后,未添... 2013年8月13日-10月2日,在大兴安岭冻土区,采集0-30 cm深度的土壤,通过室内模拟培养实验,分析了3种温度和添加白毛羊胡子草(Eriophorum vaginatum)根系条件下,土壤碳、氮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5℃条件下,培养50 d后,未添加根系的土壤样品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微生物量碳含量、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蔗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分别为249-312μg/g、2 442-3 150μg/g、98.43-216μg/g、15.58-17.07μg/g、22.37-54.63 mg/(g·24 h)和1.94-2.32 mg/(g·24 h);在添加根系条件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含量都增大,土壤蔗糖酶活性增强。在10℃且未添加根系的培养条件下,其分别为396-425μg/g、1 831-2 686μg/g、107-342μg/g、18.33-20.05μg/g、23.96-50.34 mg/(g·24 h)和1.52-2.01 mg/(g·24 h);在添加根系条件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都增大,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增强。在15℃且未添加根系的培养条件下,其分别为344-397μg/g、2 510-2 751μg/g、292-577μg/g、21.08-24.78μg/g、25.55-46.29mg/(g·24 h)和1.28-2.23 mg/(g·24 h);在添加根系条件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硝态氮含量都增大,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都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地 冻土区 土壤酶活性 大兴安岭
原文传递
大兴安岭贫营养泥炭地维管束和非维管束植物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吴盼盼 石福习 +3 位作者 王宪伟 徐佳文 刘姗姗 毛瑢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76-1183,共8页
为了解北方泥炭地植物的养分状况和元素限制性,分析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典型贫营养泥炭地5类维管束植物(乔木、落叶灌木、常绿灌木、莎草、禾草)和3类非维管束植物(泥炭藓、非泥炭藓、地衣)叶片的总有机碳(TOC)、全氮(TN)、全磷(TP)浓度... 为了解北方泥炭地植物的养分状况和元素限制性,分析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典型贫营养泥炭地5类维管束植物(乔木、落叶灌木、常绿灌木、莎草、禾草)和3类非维管束植物(泥炭藓、非泥炭藓、地衣)叶片的总有机碳(TOC)、全氮(TN)、全磷(TP)浓度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物种间叶片的C、N、P浓度及化学计量比差异较大,非维管束植物叶片的C、N、P浓度低于维管束植物,而C:N和C:P比却较高,反映出较高的N、P利用效率;(2)泥炭地22种植物叶片的N:P比均小于14,说明该地区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主要受N元素的限制,其中柴桦(Betula fruticosa)、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和石蕊(Cladonia rangiferina)3个物种叶片的N:P比值更是小于6,因而更易受N限制,可能是极敏感性物种;(3)功能群间的C、N、P及化学计量各指标变异系数(CV,7.2%-54%)远高于各个功能群内部的变异系数(CV,0.9%-31.1%).上述结果意味着该区域植物普遍受到N元素的限制,且总体上非维管束植物比维管束植物具有更高的养分利用效率,这可为北方泥炭地植物群落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图2表3参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泥炭地 多年冻土 功能群 生态化学计量学 苔藓植物
原文传递
外源氮输入下大兴安岭冻土区泥炭地土壤中碳、氮含量和酶的活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程小峰 赵光影 +5 位作者 宋艳宇 陈宁 张振刚 高思齐 刘桢迪 杜宇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6-204,共9页
选择大兴安岭冻土区典型泥炭地作为实验地,从2012年开始,在连续9 a的5~9月(植物生长季),向实验地中的9块样地输入外源氮,外源氮输入水平分别为6 g/(m^(2)·a)氮、12 g/(m^(2)·a)氮和24 g/(m^(2)·a)氮;2020年8月13日,采集... 选择大兴安岭冻土区典型泥炭地作为实验地,从2012年开始,在连续9 a的5~9月(植物生长季),向实验地中的9块样地输入外源氮,外源氮输入水平分别为6 g/(m^(2)·a)氮、12 g/(m^(2)·a)氮和24 g/(m^(2)·a)氮;2020年8月13日,采集土壤样品,研究外源氮输入下实验地0~20 cm深度和20~40 cm深度土壤中碳、氮含量和酶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外源氮输入后,实验地0~40 cm深度土壤中的全碳含量无显著变化,0~20 cm深度土壤中的全氮含量显著增大,20~40 cm深度土壤中的全氮含量显著减小,当外源氮输入量为24 g/(m^(2)·a)氮时,0~20 cm深度土壤中的全磷含量显著减小;随着外源氮输入量的增大,0~40 cm深度土壤中的全磷含量逐渐减小;当外源氮输入量为12 g/(m^(2)·a)氮时,20~40 cm深度土壤中的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和0~20 cm深度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含量都显著减小;随着外源氮输入量的增大,0~40 cm深度土壤中溶解性有机氮含量逐渐增大;外源氮输入使0~40 cm深度土壤中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减小;当外源氮输入量为12 g/(m^(2)·a)氮时,0~20 cm深度土壤中蔗糖酶的活性显著增大;当外源氮输入量为24 g/(m^(2)·a)氮时,20~40 cm深度土壤中蔗糖酶的活性显著减小;当外源氮输入量为12 g/(m^(2)·a)氮时,0~40 cm深度土壤中脲酶的活性显著增大;随着外源氮输入量的增大,0~40 cm深度土壤中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逐渐减小;外源氮输入对0~40 cm深度土壤中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外源氮输入 泥炭地 冻土区 大兴安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