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lacial reconstruction and periglacial dynamics at the end of Late Pleistocene on the surface of Cofre de Perote volcano,México:a climatological retrospective 被引量:1
1
作者 Victor SOTO Hugo DELGADO-GRANADOS +1 位作者 Carlos M.WELSH Kenji YOSHIKAW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9期2453-2467,共15页
Despite being within the intertropical region of the planet,the Mexican territory still has glacier-covered mountains.In recent decades,important advances have been made in studies on glaciology and periglacial enviro... Despite being within the intertropical region of the planet,the Mexican territory still has glacier-covered mountains.In recent decades,important advances have been made in studies on glaciology and periglacial environment in Mexico both for current and past conditions.However,in spite of Cofre de Perote volcano(4200 m a.s.l.)being a strategically located mountain,it has not yet been studied in regards to the glacial and periglacial processes;in fact,those dynamics have modified the mountain massifs in the past.To complement the series of studies on glacial history in the high mountain environment of México,this study reconstructs the glacial cover and the periglacial environment of the volcano surface during the final stage of the Late Pleistocene based on climatic retrospective and through the identification of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The findings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a large glacier(ice cap)that covered the northern,western,and southern slopes of the mountain;while in the eastern sector there were two small glaciers,one being of cirque type,and the other of valley type.The current temperature conditions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permanent ice bodies;at the same time,it was found that the periglacial blockfields of the slopes is a legacy of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that prevailed at the end of Late Pleist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fre de Perote Glacial cover periglacial environment Climatic retrospective Palaeoclimatic modelling
下载PDF
北京西山古山洪堆积——马兰砾石形成环境及年代 被引量:9
2
作者 卢演俦 魏兰英 +2 位作者 尹金辉 尹功明 赵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11-620,共10页
在北京西山永定河支流清水河流域构成马兰台、燕家台、梁家台和青龙涧小台等台地的砾石堆积物可称之为马兰砾石。其岩性、岩相、地形和地貌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显示出山洪泥石流沉积的特征。释光和1 4 C测年结果表明 ,马兰砾石形成于约 3... 在北京西山永定河支流清水河流域构成马兰台、燕家台、梁家台和青龙涧小台等台地的砾石堆积物可称之为马兰砾石。其岩性、岩相、地形和地貌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显示出山洪泥石流沉积的特征。释光和1 4 C测年结果表明 ,马兰砾石形成于约 30kaB .P .至约1 3kaB .P .,覆盖在马兰砾石之上的全新世复合古土壤发育于约 8kaB .P .至约 2 .5kaB .P .。马兰砾石上部及上覆古土壤的植物硅酸体组合反映 ,马兰砾石堆积时期研究区可能发育着以藜科、蒿属等草本植物为主的干旱 -半干旱草原植被 ;而全新世古土壤发育时期出现了森林或草原 -森林植被。马兰台、燕家台、梁家台和青龙涧小台等台地应是末次冰期盛冰阶冰缘气候环境中暴雨山洪事件的稀性泥石流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兰砾石年代 冰缘环境 古山洪泥石流堆积 全新世 古土壤 古环境
下载PDF
高山冰缘植物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刘艳红 安黎哲 +4 位作者 张满效 陈拓 徐世健 刘光琇 王勋陵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08-614,共7页
以乌鲁木齐河源区22种主要高山冰缘植物花期叶片为实验材料,分析了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多数高山冰缘植物积累大量游离中性氨基酸,总游离氨基酸以脯氨酸(Pro)、苏氨酸(Thr)、天门冬氨酸(Asp)、丙氨酸(Ala)和谷氨酸(Glu)为主要成分.... 以乌鲁木齐河源区22种主要高山冰缘植物花期叶片为实验材料,分析了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多数高山冰缘植物积累大量游离中性氨基酸,总游离氨基酸以脯氨酸(Pro)、苏氨酸(Thr)、天门冬氨酸(Asp)、丙氨酸(Ala)和谷氨酸(Glu)为主要成分.同一植被带不同植物积累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和水平不同,如高山离子芥(Chorisporabungeana)的游离Pro含量占其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的百分比均高出雪莲、黄花夏至草和黄头小甘菊13倍多,含量差异明显.3个植被带植物总游离氨基酸、Pro和中性氨基酸的平均含量,高山流石堆植被高于高山垫状植被和高山草甸植被,高山垫状植被总游离氨基酸和中性氨基酸含量高于高山草甸植被.高山冰缘植物积累不同种类和不同含量水平的游离氨基酸是对严酷环境的一种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冰缘植物 游离氨基酸 脯氨酸 环境适应
下载PDF
北京西山的冰缘期和更新世自然环境 被引量:14
4
作者 郭旭东 严富华 金增信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59-167,共9页
根据已发现的若干古冰缘现象,北京西山可以划分为6次更新世冰缘期。在冰缘期期间,地表气温比现今低12—15℃;冬季固体降水量比现今大;多年冻土深度达-3—20m以上;自然环境为稀树草原或冻原。中国东部冰缘区南界达38°N。
关键词 冰缘 更新世 自然环境
下载PDF
黄山第四纪泥砾沉积物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周秉根 李刚 +1 位作者 王结贵 潘玲玲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60-365,共6页
黄山第四纪泥砾沉积物的砾石组构特征表明,砾石AB面和A轴都倾向上游,倾角较大;沉积物粒度特征表明,频率曲线呈双峰式,累积曲线平缓,δ_1介于1.4—2.0之间,Sk_1在0左右摆动,趋向正偏态,Kg在0.678—0.788之间。上述特征反映出沉积物不是... 黄山第四纪泥砾沉积物的砾石组构特征表明,砾石AB面和A轴都倾向上游,倾角较大;沉积物粒度特征表明,频率曲线呈双峰式,累积曲线平缓,δ_1介于1.4—2.0之间,Sk_1在0左右摆动,趋向正偏态,Kg在0.678—0.788之间。上述特征反映出沉积物不是流水或冰川作用形成。通过综合分析,得到该类沉积物是经过季风型冰缘环境作用后的季风型间冰缘期的泥石流沉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泥砾 沉积物 成因 泥石流
下载PDF
冰缘风沙地貌与沉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李馨 李孝泽 +1 位作者 易朝路 朱志勇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9-210,共12页
冰缘风沙地貌与沉积是在冰缘寒冷干旱气候环境中,伴有冰川或冻融作用影响,主要由风沙作用形成的荒漠地貌.现代冰缘荒漠主要分布于南、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及中低纬度的高海拔地区,部分温带沙漠也有古冰缘荒漠沉积分布.冰缘沙丘的规模一... 冰缘风沙地貌与沉积是在冰缘寒冷干旱气候环境中,伴有冰川或冻融作用影响,主要由风沙作用形成的荒漠地貌.现代冰缘荒漠主要分布于南、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及中低纬度的高海拔地区,部分温带沙漠也有古冰缘荒漠沉积分布.冰缘沙丘的规模一般较小,沙丘沉积富含腐殖质及冰粒,并兼具冻融和积雪层理构造等,砂的化学及物理成熟度较低.冰缘风沙沉积往往与邻近的其它沉积相伴生,如黄土、冰川、湖泊、海洋甚至火山碎屑,因而可参与区域气候、环境,尤其是古环流的恢复与重建,也可为研究温带荒漠在冰期时的演化提供参考.目前在冰缘沙漠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在确定冰缘荒漠的原因过程方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更多工作有待进行.青藏高原腹地的普若岗日冰缘沙丘与戈壁,是我国典型的冰缘荒漠地貌与沉积,研究其地貌与环境过程,对丰富我国沙漠学研究内容和了解晚第四纪高原腹地气候、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缘沙漠环境 风沙地貌与沉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多年冻土与寒区环境考察和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7
作者 常晓丽 金会军 +6 位作者 何瑞霞 杨思忠 于少鹏 吕兰芝 郭东信 王绍令 康兴成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6-182,共7页
由于东北地区最近150a来的显著气候变暖和清朝开禁政策以来强烈的人为活动影响,东北地区冻土和寒区环境已经产生了显著变化.由于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增多和许多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及其寒区水文、生态环境的显著、急速恶化,继20世纪50—6... 由于东北地区最近150a来的显著气候变暖和清朝开禁政策以来强烈的人为活动影响,东北地区冻土和寒区环境已经产生了显著变化.由于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增多和许多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及其寒区水文、生态环境的显著、急速恶化,继20世纪50—60年代大规模经济开发时的冻土研究高潮之后,东北地区冻土和寒区环境问题再次成为国人关注的重要问题.为研究中国-俄罗斯原油管道工程(漠河-大庆段)的气候变化与冻土退化对管道工程地基基础长期稳定性的影响问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2007年7—8月组织了“大兴安岭多年冻土与环境”科学考察,考察的主要区域涉及大兴安岭西坡从漠河(不连续多年冻土区)至阿尔山(多年冻土南界和下界附近)以及东坡从漠河、大杨树(零星岛状多年冻土区)至嫩江平原北部大庆附近(季节冻土区).考察中发现多处重要古冻土遗迹和重新研究了乌玛和伊图里河不活动冰楔群,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以研究第四纪,特别是全新世以来,多年冻土和寒区环境演化和变化.考察过程中,对大兴安岭(漠河-黄岗梁)和长白山的针叶林优势种(兴安松和章子松)树木年轮进行了系统采样,以详细研究小冰期晚期以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考察结果表明:最近50a来,受显著气候变暖和强烈人类活动影响,东北多年冻土已经产生显著退化,南界有较大幅度(40~120km)北移.根据最新预测表明,在未来50~100a气候变暖情景下,多年冻土将继续退化,但面积上的变化将较慢.这可能归结于东北地区较好的地表覆被条件和丰富的地下冰、雪盖减少,以及可能显著增强的西伯利亚-蒙古冷高压在冬季形成的强大、稳定和广泛的大气逆温层结对兴安-贝加尔型冻土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兴安-贝加尔型冻土 寒区环境演化冰缘现象 不活动冰楔群 砂(土)楔
下载PDF
天山高山冰缘环境中岩石漆的形貌、成分和成因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傅海荣 刘耕年 +1 位作者 魏遐 张小咏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9-434,共6页
在乌鲁木齐河源海拔3800m以上的空冰斗内发育有黑色富Mn型岩石漆。运用特征元素浓度线扫描对岩石漆表面成分进行了分析,并探寻了岩石漆与下伏基岩在成因上的关系;电镜扫描实验发现典型的葡萄状一半葡萄状一片状的表面微形态序列。实验... 在乌鲁木齐河源海拔3800m以上的空冰斗内发育有黑色富Mn型岩石漆。运用特征元素浓度线扫描对岩石漆表面成分进行了分析,并探寻了岩石漆与下伏基岩在成因上的关系;电镜扫描实验发现典型的葡萄状一半葡萄状一片状的表面微形态序列。实验结果显示,岩石漆的物质成分不可能来源于下伏基岩,而是外部来源;粘土矿物在岩石漆形成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岩石漆表面出现蜂窝状的溶蚀孔洞,可能是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及河谷后峡地区工业生产造成的酸性污染物传递到河源区对岩石漆化学腐蚀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缘环境 乌鲁木齐河源 空冰斗 岩石漆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冬给措纳湖湖区冰缘环境探讨 被引量:4
9
作者 罗栋梁 金会军 +1 位作者 杨思忠 Bernd Wünnerman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35-940,共6页
冬给措纳湖位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东北部,湖区高寒沼泽、冰缘环境、冻土分布及其演化在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有其自身特点.为探讨冬给措纳湖湖区冻土分布及冰缘环境,2009年5月9—26日,对冬给措纳湖进行了考察,发现冻融草丘、冻胀丘遗迹... 冬给措纳湖位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东北部,湖区高寒沼泽、冰缘环境、冻土分布及其演化在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有其自身特点.为探讨冬给措纳湖湖区冻土分布及冰缘环境,2009年5月9—26日,对冬给措纳湖进行了考察,发现冻融草丘、冻胀丘遗迹、寒冻裂缝、热融洼地、古冻融褶皱等现代冰缘及古冰缘现象在湖区普遍存在.湖东、西岸的沼泽湿地中,热喀斯特发育明显,形成热融洼地和冻融草丘.湖北岸阶地及草场中存在零星和岛状冻土,经钎探表明,当时融化深度为0.3~0.8m,0.4m深度处冻土有胶结冰发育.湖东冲积平原的沼泽湿地中,冻融草丘和热融洼地存在;冻胀丘遗迹、寒冻裂缝在沼泽湿地边缘泥炭覆盖地存在.湖北岸二级阶地剖面发现古冻融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给措纳湖 冰缘环境 岛状冻土 泥炭丘遗迹 冻融褶皱 冻融草丘
下载PDF
再论青藏高原苔原:地球第三极地理极性之确认 被引量:12
10
作者 孙广友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97-105,共9页
青藏高原是否存在苔原,关系到地球是否有地理意义的第三极——高极,因此其是全球地理科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给出苔原定义的基础上,拟定了由5个要素组成的苔原环境指标组合。这5个要素分别是7月平均气温为0℃~10℃;位于冰盖或冰川外围... 青藏高原是否存在苔原,关系到地球是否有地理意义的第三极——高极,因此其是全球地理科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给出苔原定义的基础上,拟定了由5个要素组成的苔原环境指标组合。这5个要素分别是7月平均气温为0℃~10℃;位于冰盖或冰川外围的冰缘区,寒冻强烈;存在多年冻土;土壤为寒冻土;植被无林。青藏高原7月平均气温介于0℃~10℃的范围约占高原面积的50.4%,为129.64×104 km2;在此范围内,山谷冰川广泛分布,现代冰缘环境典型,寒冻过程强烈;连续多年冻土占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的72.5%,土壤为寒冻土,且冰沼土发育;植被因海拔高度突破森林线而无林,仅有小灌丛、草类及苔藓等;因此,判定青藏高原存在苔原。青藏高原沼泽湿地植物多特有种,冻胀泥炭丘普遍,与多边形土等形成冻胀组合,构成沼泽苔原。高原外围山地发育山地苔原,中部发育高原苔原。青藏高原具有山原性质,因此有世界唯一的山原苔原,表现出苔原的多样性。中国除长白山、阿尔泰山和天山以外不存在苔原的传统观点是不正确的,青藏高原苔原才是中国苔原的南缘。高原苔原的发现将从地理环境上确认青藏高原全球第三极的地理极性,这对深化高原环境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原 青藏高原 多年冻土 冰缘环境 沼泽 判定指标
下载PDF
黄山第四纪泥砾沉积物分形结构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周秉根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2-94,共3页
黄山第四纪泥砾沉积物粒度组成的分维值介于2.708~2.753之间,非常接近古泥石流堆积物粒度组成的典型分维值2.75。结合沉积特征,表明该类沉积物属第四纪间冰缘环境下的稀性泥石流沉积,其形成过程与季风型冰缘环境有关... 黄山第四纪泥砾沉积物粒度组成的分维值介于2.708~2.753之间,非常接近古泥石流堆积物粒度组成的典型分维值2.75。结合沉积特征,表明该类沉积物属第四纪间冰缘环境下的稀性泥石流沉积,其形成过程与季风型冰缘环境有关,是两种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砾沉积物 第四纪 黄山 分形结构 沉积环境
下载PDF
贺兰山西侧紫泥湖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冰缘地貌过程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7
12
作者 单鹏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28-433,共6页
紫泥湖地区座落在贺兰山西边45km处,海拔高度约1200m,区域地形呈现向北“V”字形开口的箕状洼地,其上生长旱生植被群落,沿自南而北流的沟谷阶地上发育了冻融褶皱、冰楔和砂楔等冰缘地貌类型和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年平均气温末次冰期早... 紫泥湖地区座落在贺兰山西边45km处,海拔高度约1200m,区域地形呈现向北“V”字形开口的箕状洼地,其上生长旱生植被群落,沿自南而北流的沟谷阶地上发育了冻融褶皱、冰楔和砂楔等冰缘地貌类型和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年平均气温末次冰期早期(55—35ka B P)较今低10.5-12.5℃,末次冰期盛期(20—15ka B P)较今低12.5-13.7℃,早全新世(9.5—8.0kaB P)较今低9.5—10.5℃;降雨状况逐渐向更干燥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缘地貌 环境变化 紫泥湖地区 晚更新世
下载PDF
北京西山灵岳寺古冰川沉积物何在?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旭东 严富华 麦学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30-37,共8页
北京西山灵岳寺附近的第四纪沉积物不是真正的古冰川沉积物。该处山腰凹地中一套以粗大砾石为主的混杂堆积是较典型的复式稀性泥石流堆积体,其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前,而不是晚更新世末期产物。所谓晚更新世末期的冰川堆积体和冰蚀地貌,实... 北京西山灵岳寺附近的第四纪沉积物不是真正的古冰川沉积物。该处山腰凹地中一套以粗大砾石为主的混杂堆积是较典型的复式稀性泥石流堆积体,其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前,而不是晚更新世末期产物。所谓晚更新世末期的冰川堆积体和冰蚀地貌,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晚更新世时期,北京西山地区属冰缘环境,而非冰川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古孢粉 冰缘环境 更新世
下载PDF
中国第四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冰缘环境 被引量:1
14
作者 崔之久 宋长青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8,共8页
本文根据古植被、古动物的间接标志以及冰缘现象等直接标志为依据,认为把我国晚更新世多年冻土南界划到北纬39—40°最为合适。进入全新世中国北方的气候出现过明显的波动和干湿变化,在高温期时气温较现在高1—2℃,在小冰期气温较... 本文根据古植被、古动物的间接标志以及冰缘现象等直接标志为依据,认为把我国晚更新世多年冻土南界划到北纬39—40°最为合适。进入全新世中国北方的气候出现过明显的波动和干湿变化,在高温期时气温较现在高1—2℃,在小冰期气温较现在低2.0—2.5℃。这些变化对植被和动物的生存、迁移以及人类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此外,多年冻土下限和雪线高度与现代相比有明显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冰缘环境 石线 多年冻土 第四纪
下载PDF
黄山第四纪冰缘地貌特征与古环境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周秉根 《安徽师大学报》 1992年第1期68-74,共7页
黄山残留的第四纪冰缘地貌类型多样,有些类型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残留冰缘地貌的分布和地貌组合特征,结合古地理环境的分析,得出黄山第四纪冰期时,是属于我国东部海洋性高度冰缘区。
关键词 黄山 第四纪 冰期 季风型 冰缘环境
下载PDF
黄山第四纪泥砾沉积物分形结构特征与成因机制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秉根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80-182,共3页
黄山第四纪泥砾沉积物粒度组成的分维值介于2708~2735之间,非常接近古泥石流堆积物粒度组成的典型分维值275.结合沉积特征,表明该沉积物属第四纪间冰缘环境下的稀性泥石流沉积。
关键词 第四纪 泥砾沉积物 分形结构 成因机制
下载PDF
中国北方气候楔状体的发育特征及气候意义(英文)
17
作者 宋长青 崔之久 刘耕年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1996年第1期12-16,共5页
气候楔状体是由于气候原因造成的在地层中保存的楔状沉积物。其形态、规模、沉积物质特征各异。在中国北方、气候楔状体分布的南界大致在37°30′N,西界为107°20′E左右,在此以北、以东广泛发育着不同类型的气候楔状体。换言之... 气候楔状体是由于气候原因造成的在地层中保存的楔状沉积物。其形态、规模、沉积物质特征各异。在中国北方、气候楔状体分布的南界大致在37°30′N,西界为107°20′E左右,在此以北、以东广泛发育着不同类型的气候楔状体。换言之,在这个区域内气候楔状体存在形态上和沉积特征上的差异。根据楔状体的充填物质特征可将中国东北、华北气候楔分为三类:1、冰楔;2、冰楔假形;3、砂(土)楔。三者都是不同气候作用的产物,同时存在着时间上的继承性。一般认为,气候楔状体的形成在年平均气温低于-5℃的地区.在相对湿冷的环境下利于冰楔和冰楔假形的形成;相反在相对干冷的环境下利于形成砂(土)楔。在中国东北、华北以上三种类型的楔状体在空间上存在着东西差异。大兴安岭以东冰楔、土楔分布较多,以西砂楔为主。楔状体类型的空间差异反映出中国北方在晚更新世晚期东部湿冷而西部干寒的气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缘环境 气候楔状体 沉积特征
下载PDF
黄山地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理华 《宿州师专学报》 2003年第4期68-71,82,共5页
黄山是世界名山。由于其科学研究上的典型性,从20世纪30年代来,黄山地学研究一直是我国地理科学研究的热点。地理学界从不同角度研究了黄山的自然环境、人文和旅游等方面的问题,取得了许多成果,对科学认识黄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 黄山是世界名山。由于其科学研究上的典型性,从20世纪30年代来,黄山地学研究一直是我国地理科学研究的热点。地理学界从不同角度研究了黄山的自然环境、人文和旅游等方面的问题,取得了许多成果,对科学认识黄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近年来黄山地学研究的进展,重点总结了黄山山地的形成机制研究、黄山古冰川研究、黄山旅游地理研究等热点问题,文中提出的建议对黄山地学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地学研究 综述 成因机制 冰缘环境 旅游
下载PDF
黄山现代季节性冻土与第四纪多年冻土的推算
19
作者 周秉根 潘玲玲 《安徽师大学报》 1993年第3期45-53,共9页
本文根据黄山南北麓——黟县、太平县的现代气温与地温资料,求出其相关系数,建立气温与0cm、5cm、10cm、15cm和20cm深地温的一元回归方程。利用回归方程计算黄山不同高度不同深度的现代地温值,并推算现代季节性冻土的深度和冻结期。根... 本文根据黄山南北麓——黟县、太平县的现代气温与地温资料,求出其相关系数,建立气温与0cm、5cm、10cm、15cm和20cm深地温的一元回归方程。利用回归方程计算黄山不同高度不同深度的现代地温值,并推算现代季节性冻土的深度和冻结期。根据第四纪冰期时气温约降幅求出当时黄山各日平均气温值,在假定这一地区气温与地温相关关系不变的情况下,用回归方程求出当时不同深度的地温值。用第四纪冰期时一月份的地温及深度值,拟定出深度——地温对数曲线方程,并用其求出不同地点的最大冻结深度。根据推算结果,第四纪冰期时黄山有岛状多年冻土分布,属季风型冰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 季节性 冻土 第四纪
下载PDF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climate-driven rockfall occurrence in high alpine slopes: the Bessanese glacial basin, Western Italian Alps 被引量:3
20
作者 VIANI Cristina CHIARLE Marta +4 位作者 PARANUNZIO Roberta MERLONE Andrea MUSACCHIO Chiara COPPA Graziano NIGRELLI Guido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11期2591-2610,共20页
Rockfalls ar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instability processes in high mountains.They represent a relevant issue,both for the risks they represent for(infra)structures and frequentation,and for their potential role as ter... Rockfalls ar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instability processes in high mountains.They represent a relevant issue,both for the risks they represent for(infra)structures and frequentation,and for their potential role as terrestrial indicators of climate change.This study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e growing topic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slope instability at the basin scale.The selected study area is the Bessanese glacial basin(Western Italian Alps)which,since 2016,has been specifically equipped,monitored and investigated for this purpose.In order to provide a broader context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cent rockfall events and associated climate conditions,a cross-temporal and integrated approach has been adopted.For this purpose,geomorphological investigations(last 100 years),local climate(last 30 years)and near-surface rock/air temperatures analyses,have been carried out.First research outcomes show that rockfalls occurred in two different geomorphological positions:on rock slopes in permafrost condition,facing from NW to NE and/or along the glacier margins,on rock slopes uncovered by the ice in the last decades.Seasonal thaw of the active layer and/or glacier debutressing can be deemed responsible for slope failure preparation.With regard to timing,almost all dated rock falls occurred in summer.For the July events,initiation may have been caused by a combination of rapid snow melt and enhanced seasonal thaw of the active layer due to anomalous high temperatures,and rainfall.August events are,instead,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positive temperature anomaly on the quarterly scale,and they can be ascribed to the rapid and/or in depth thaw of the permafrost active layer.According to our findings,we can expect that in the Bessanese glacierized basin,as in similar high mountain areas,climate change will cause an increase of slope instability in the future.To fasten knowledge deepening,we highlight the need for a growth of a network of high elevation experimental sites at the basin scale,and the definition of shared methodological and measurement standards,that would allow a more rapid and effective comparison of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FALLS Climate change Air and rock temperature periglacial environment Western Italian Alp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