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earning to Live with Religious Plurality in Personhood Formation
1
作者 Siebren Miedema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4年第1期28-35,共8页
Every person has a more or less articulated worldview that I define in its most brief form as "a view on life". That might be a religious view and could be with or without a God-concept, but the religious domain for... Every person has a more or less articulated worldview that I define in its most brief form as "a view on life". That might be a religious view and could be with or without a God-concept, but the religious domain forms a sub-domain of the embracing domain of worldview. We can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organized and personal worldviews. I will argue that pedagogically speaking school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value and relevance of worldview education 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personal worldview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ir personhood formation ("Bildung"). Worldview and/or religion are part of the public and the social domain, although not undisputed, and that is why I make a plea for worldview education as part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Already in the school as an embryonic society (John Dewey) students should learn to live together with differences and this should also include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differences between worldview/religious.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research projects in the Netherlands and also from a European Commission granted project "Religion in Education" have shown that students really want to learn from and are interested in the worldview of their fellow students. They are also in favor of schools where they can meet a diversity of worldviews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Dialogue and encounter are important to them. So, worldview education as part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can foster students to learn to live peacefully toge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sonhood formation worldview education citizenship education living together diversity
下载PDF
美国堕胎与反堕胎争议的人权法分析
2
作者 张剑波 《人权法学》 2024年第3期133-151,166,167,共21页
1973年“罗伊诉韦德案”以联邦判例法形式确立了美国妇女的堕胎权。但自该案后,美国反堕胎主义者在该国各地组织了各种声势浩大的反“堕胎合法化”抗议活动,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女性堕胎,最终促使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判决否定了美国女性... 1973年“罗伊诉韦德案”以联邦判例法形式确立了美国妇女的堕胎权。但自该案后,美国反堕胎主义者在该国各地组织了各种声势浩大的反“堕胎合法化”抗议活动,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女性堕胎,最终促使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判决否定了美国女性受联邦宪法保护的堕胎权。美国妇女堕胎权宪法保障的丧失是美国堕胎与反堕胎力量持续斗争的结果,也是不同话语竞争的结果。在人权理念影响下,美国反堕胎主义者逐渐将宗教话语转化为“胎儿人格理论”“堕胎有害论”等人权话语,并获得了精英阶层的广泛支持,当胎儿生命权与妇女隐私权发生冲突时,法律更倾向于保护胎儿利益。在此影响下,各种反堕胎立法在联邦与地方不断涌现,也最终促成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1973年“罗伊诉韦德案”判例。但该案的宣判并不意味着纷争的结束,围绕堕胎权问题的争论恐将一直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堕胎权 隐私权 胎儿人格理论
下载PDF
大学生人性观与网络攻击行为: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
3
作者 任磊 秦诗睿 马虹 《校园心理》 2024年第2期104-109,共6页
目的 考察大学生人性观对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主观幸福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人性的哲学修订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对24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人性观的值得信任维度呈... 目的 考察大学生人性观对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主观幸福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人性的哲学修订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对24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人性观的值得信任维度呈正相关(r=0.403, P<0.01),与愤世嫉俗维度呈负相关(r=-0.189,P<0.01);主观幸福感与网络攻击行为呈负相关(r=-0.182, P<0.01);人性观的愤世嫉俗维度与网络攻击行为呈正相关(r=0.198, P<0.0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人性观的愤世嫉俗维度与网络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5.9%。结论 愤世嫉俗的人性观可以通过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的网络攻击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 大学 人性 主观幸福感 网络攻击行为
下载PDF
关怀的限度:养老机构认知症照护的民族志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吴心越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2-186,共25页
本文基于对养老机构的田野调查,揭示了认知症长者的生活世界和多重境遇。首先,病程发展中的“经验断连”改变了认知症长者的存在性状况,具体表现为自我连续性的断裂和主体间的沟通障碍。从家庭进入机构则使长者从原有的意义世界进一步... 本文基于对养老机构的田野调查,揭示了认知症长者的生活世界和多重境遇。首先,病程发展中的“经验断连”改变了认知症长者的存在性状况,具体表现为自我连续性的断裂和主体间的沟通障碍。从家庭进入机构则使长者从原有的意义世界进一步脱嵌。在养老机构中,照护管理体制拆解了认知症作为一个类别范畴的操作性意义,但作为污名标签的“老年痴呆”又显现于日常的符号互动过程中,这种“正常”与“异常”的辩证关系反过来影响了认知症长者的现实处境。最后,文章呈现了认知症照护中的伦理两难和权宜性实践,并指出良善的照护应当基于具体境遇下的审慎决策和实践探索。这种特殊的照护关系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格身份和主体间性的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症照护 养老机构 日常伦理 人格 主体间性
下载PDF
骨系、婚姻与人观:基于西藏屠宰户群体的田野考察 被引量:5
5
作者 邹礼跃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3年第2期97-107,155,共12页
传统上,西藏屠宰户的婚姻具有明显的区隔特征,这种独特的婚姻区隔现象和藏族传统文化的骨系观念乃至人观密切关联,骨系阶层内婚制折射出传统中的屠宰户和“吉萨越巴”(“骨系干净的人”)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现象。随着西藏的城市化进程和... 传统上,西藏屠宰户的婚姻具有明显的区隔特征,这种独特的婚姻区隔现象和藏族传统文化的骨系观念乃至人观密切关联,骨系阶层内婚制折射出传统中的屠宰户和“吉萨越巴”(“骨系干净的人”)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现象。随着西藏的城市化进程和市场经济迅速推进,藏区的流动性越来越频繁,藏人的婚姻、骨系等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当下,屠宰户和“吉萨越巴”之间的婚姻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根本原因是传统人观的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系 人观 屠宰户 婚姻 洁净
下载PDF
生熟与人观——傣族发酵酱to-nao的饮食人类学阐释 被引量:4
6
作者 张艺凡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3年第2期84-96,155,共14页
食物的选择与制作不仅体现区域的社会文化、族群生计模式,还反映族群内部的认知等深层文化逻辑。本文以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傣族为例,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关学术理论,分析傣族饮食中常见的发酵酱——豆豉(to-n... 食物的选择与制作不仅体现区域的社会文化、族群生计模式,还反映族群内部的认知等深层文化逻辑。本文以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傣族为例,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关学术理论,分析傣族饮食中常见的发酵酱——豆豉(to-nao)的制作过程、相关民间传说,解读发酵食物与傣族社会文化的联系,并进一步讨论发酵背后体现的傣族认知方式及人观。文章认为,作为一种傣族社会司空见惯的日常食物,豆豉的制作与食用,包含了傣族人对自然与社会,物性与文化的交融认知,体现了其人观的思维意涵及对阶序化社会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豆豉 生熟 傣族 人观
下载PDF
人观、对话与自觉:人类学视域下学校仪式教育的主体性转向——基于小学田野作业的反思
7
作者 王喜斌 蔡国英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3年第4期51-58,共8页
仪式本身并不重要,只有参与者的言语、行动、思想与情感与之交汇时,它才变得重要起来。实现学校仪式教育的主体性转向,揭示仪式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才能在广阔的教育生活中探求其本真意义。首先,仪式... 仪式本身并不重要,只有参与者的言语、行动、思想与情感与之交汇时,它才变得重要起来。实现学校仪式教育的主体性转向,揭示仪式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才能在广阔的教育生活中探求其本真意义。首先,仪式目的的建构,要以“人观”理念为指向,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必备品格、崇高信仰的“完整的人”;其次,仪式过程的推进,要以“对话理性”为导向,实现全体受礼者与仪式文本的对话、参与者的在场性对话以及师生的互动性对话;最后,对仪式价值本意的追求,要以“生命体验”为旨归,促进儿童“主体自觉”“生命自觉”以及“文化自觉”的培养与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教育 主体性 儿童 “人观” 对话 自觉
下载PDF
《大唐狄公案》的西方女性主义色彩
8
作者 陈贺 《天中学刊》 2023年第6期109-116,共8页
高罗佩在《大唐狄公案》中描绘中国古代女性生活面貌时融入了西方女性主义的元素。首先,高罗佩尊重中国古代社会各类女性群体,维护她们的人格。其次,高罗佩弱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贞节”束缚,塑造了大量自由开放、大胆追求爱情的女... 高罗佩在《大唐狄公案》中描绘中国古代女性生活面貌时融入了西方女性主义的元素。首先,高罗佩尊重中国古代社会各类女性群体,维护她们的人格。其次,高罗佩弱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贞节”束缚,塑造了大量自由开放、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最后,高罗佩谱写了大量具有现代性别特征的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唐狄公案》 西方女性主义 人格 贞节 现代性别特征
下载PDF
向死而生:贵州龙里吴氏五寨岩洞葬与苗族人观
9
作者 蔡威 张久瑛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3年第2期108-117,155,共11页
岩洞葬在贵州多个地区均有发现。通过对龙里吴氏五寨“静态”的果里岩洞葬及其关联的“动态”的丧葬礼俗进行“整体”的田野调查,从开路词提示的亡灵中转站煤洞和目的地幽冥世界等方面能够较好地将其文化密码抽丝剥茧,重构集体记忆“,... 岩洞葬在贵州多个地区均有发现。通过对龙里吴氏五寨“静态”的果里岩洞葬及其关联的“动态”的丧葬礼俗进行“整体”的田野调查,从开路词提示的亡灵中转站煤洞和目的地幽冥世界等方面能够较好地将其文化密码抽丝剥茧,重构集体记忆“,还原”出当地苗人孕育而诞与祖先同在、向死而生、生命循环往复的人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岩洞葬 人观 集体记忆
下载PDF
司法裁判视野下人格物类型化的实证研究——以543份裁判文书为样本
10
作者 刘永智 陈慎谦 丁聪 《镇江高专学报》 2023年第3期45-49,共5页
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人格物类型化在司法裁判中存在的问题。可依人格利益来源不同,将人格物划分为原生人格物与派生人格物,在人格物类型化的基础上完善认定标准,精准识别财产价值和精神价值,进一步限缩人格物的财产价值,并增加公序良俗为... 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人格物类型化在司法裁判中存在的问题。可依人格利益来源不同,将人格物划分为原生人格物与派生人格物,在人格物类型化的基础上完善认定标准,精准识别财产价值和精神价值,进一步限缩人格物的财产价值,并增加公序良俗为原生人格物精神价值的判断依据,完善人格物类型化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物 类型化 原生人格物 派生人格物
下载PDF
性别、年级、人格特征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崔光成 赵阿勐 陈云辉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6期607-608,共2页
以大一 (96人 )、大二 (71人 )、大三 (72人 )年级学生为被试 ,探讨了性别、年级、人格特征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系。结果 :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存在性别和年级的差异 ,从大一到大三 ,男生呈高低高的模式 ,女生则表现为高... 以大一 (96人 )、大二 (71人 )、大三 (72人 )年级学生为被试 ,探讨了性别、年级、人格特征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系。结果 :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存在性别和年级的差异 ,从大一到大三 ,男生呈高低高的模式 ,女生则表现为高低低的特点 ;2 )大学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存在着人格上的 ,外向者高于内向者 ,情绪稳定者高于情绪不稳定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同一性 人格特征 性别 年级 学生心理学
下载PDF
人体基因法益权利化保护论纲——基于“人格物”创设的视角 被引量:16
12
作者 冷传莉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9-49,共11页
人体基因是镶嵌人格利益的物,具有物质与信息的一体性、高价值性与高风险性并存的特征,并由此衍生出人格法益与财产法益的组合。然而,传统民法上人与物、主体与客体二分体系并未纳入此类新型复合法益,以致于现行民事权利体系无法适应基... 人体基因是镶嵌人格利益的物,具有物质与信息的一体性、高价值性与高风险性并存的特征,并由此衍生出人格法益与财产法益的组合。然而,传统民法上人与物、主体与客体二分体系并未纳入此类新型复合法益,以致于现行民事权利体系无法适应基因法益定位的现实需求。人格物的提出,为基因法益权利化提供了契机,其在人与物二分体系之外另辟蹊径,重构并发展民事权利的概念工具体系,尝试以新的权益类型跨领域地实现人格法益与财产法益的整合与对接,并藉由人格物权利化构建人体基因作为人格物保护的请求权基础、物权规则、人格权制度和侵权救济规则的构成体系,以积极回应基因科技所衍生之新型复合法益的规制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基因 人格物 法益权利化 法律保护
下载PDF
康德之人格性概念的形而上维度 被引量:4
13
作者 江璐 《哲学分析》 CSSCI 2019年第1期68-78,197,共12页
对康德哲学中"Person"和"Pers?nlichkeit"概念加以清晰区分是必要的。以康德文本为基础对这两个概念加以界定和阐述,目的是从关于人格性之实在性问题的探讨出发来展现它是如何为伦理学中的"义务""道... 对康德哲学中"Person"和"Pers?nlichkeit"概念加以清晰区分是必要的。以康德文本为基础对这两个概念加以界定和阐述,目的是从关于人格性之实在性问题的探讨出发来展现它是如何为伦理学中的"义务""道德"和"归责"这些核心概念提供一种形而上的奠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人格性 实践哲学 元伦理学
下载PDF
论人性尊严的宪法主体——兼论我国传统的宪法主体理论 被引量:4
14
作者 龙晟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34-38,共5页
人性尊严的宪法主体不同于其他的宪法主体理论,具有强烈的价值定向,并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人性尊严宪法主体外延因其确定标准各异而不同,既有的标准之间张力甚巨且难以适应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挑战,人格推定理论可能是一个较好的... 人性尊严的宪法主体不同于其他的宪法主体理论,具有强烈的价值定向,并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人性尊严宪法主体外延因其确定标准各异而不同,既有的标准之间张力甚巨且难以适应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挑战,人格推定理论可能是一个较好的可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主体 人性尊严 人格推定
下载PDF
征收的财产权理论基础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蕾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0-38,156,共10页
征收主要涉及三类问题:征收的正当性、征收的补偿、管制性征收的判断标准。财产权的功利主义理论、人格理论和多元价值理论从不同的角度为这些问题给出了解答,三者的答案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冲突之处。它们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征收的范围(... 征收主要涉及三类问题:征收的正当性、征收的补偿、管制性征收的判断标准。财产权的功利主义理论、人格理论和多元价值理论从不同的角度为这些问题给出了解答,三者的答案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冲突之处。它们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征收的范围(是否任何类型的财产都可以被征收)、征收补偿的标准(是否所有征收都需要以市场价格补偿)以及管制性征收的判断标准上。三种财产权理论在征收制度中均有其适用空间,可以基于实用性考量在征收制度设计中调和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征收 财产权 功效 人格 多元论
下载PDF
英美法中公共文化财产的权利变动规则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叶涛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66-170,共5页
公共文化财产是指体现某一群体共有精神文明的物品。公共文化财产的主客体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财产必须完全和权利人的同一性联系,二是该联系是一种良性关系。群体在公共文化财产上享有正当的群体性权利。在英美财产法理论中,公共文... 公共文化财产是指体现某一群体共有精神文明的物品。公共文化财产的主客体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财产必须完全和权利人的同一性联系,二是该联系是一种良性关系。群体在公共文化财产上享有正当的群体性权利。在英美财产法理论中,公共文化财产和人格财产在权利规则配置上存有不同,人格财产适用不可转让性规则,可赠予但不可交易,公共文化财产适用严格不可转让性规则,既不可交易也不可赠予。通过外部性理论和专门的分配任务可以论证公共文化财产和人格财产应适用不同权利规则。英美法的公共文化财产相关理论,对我们财产法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财产 文化财产 群体性权利 不可转让性
下载PDF
人格物在民法上的保护探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静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7期26-29,40,共5页
为应对新时代背景下财产权和人格权不断交融的趋势,对民法中传统的人的主体性和物的客体性二元论进行延伸探究,以更好地保护蕴含人格利益的物。首先阐释了人格物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格物保护的必要性。人格物保护的必要性表现... 为应对新时代背景下财产权和人格权不断交融的趋势,对民法中传统的人的主体性和物的客体性二元论进行延伸探究,以更好地保护蕴含人格利益的物。首先阐释了人格物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格物保护的必要性。人格物保护的必要性表现在司法实务的需求和一般人格权保护的延伸。最后从实体法方面,诸如人格物的现有法律保护、人格物的归属与处分,以及人格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等方面探究人格物的保护,以便更好地维护人格物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物 人格利益 一般人格权 善意取得
下载PDF
社群在知情同意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翟晓梅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4年第3期301-307,共7页
讨论了对知情同意传统模型的挑战,其挑战来源于社群论者、女权主义者、当代儒学哲学家。阐述了社群的定义与特点、类型,可以从个人视角和社会学视角对社群进行定义,介绍了根据人类基因组织委员会的《受益共享声明》对社群的分类:原住社... 讨论了对知情同意传统模型的挑战,其挑战来源于社群论者、女权主义者、当代儒学哲学家。阐述了社群的定义与特点、类型,可以从个人视角和社会学视角对社群进行定义,介绍了根据人类基因组织委员会的《受益共享声明》对社群的分类:原住社群和境遇社群,并分析了这两种类型社群的特点。论述了社群参与知情同意的过程,分析了参与的种种情况和意义、作用。并介绍了关于"社群同意"的争论以及非西方文化社群中知情同意过程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群 知情同意 人格 个体论 社群论 女权主义 儒家 伙伴关系 第三方伤害 群体伤害 传统主义 现代主义 协调 硬核 外周
下载PDF
我们所知道的董钻老师——记作物栽培学家董钻教授
19
作者 王晓光 那桂秋 +5 位作者 王琳 孙占祥 董加耕 宋书宏 苏黎 崔良基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31-137,共7页
董钻教授深谙作物栽培学,博古通今,对学科的发展有着丰富的理想。在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一边教书,一边进行作物产量生理方面的科学研究。他对作物栽培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贡献颇多。在科研方面,对高产栽培中株型... 董钻教授深谙作物栽培学,博古通今,对学科的发展有着丰富的理想。在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一边教书,一边进行作物产量生理方面的科学研究。他对作物栽培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贡献颇多。在科研方面,对高产栽培中株型和群体光合效率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研究,他以大豆高产栽培为目标,始终不渝地从事大豆产量生理研究,内容涉及大豆的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形成、光合生理、养分代谢、水分生理等,特别是在大豆株型和群体结构研究方面独树一帜,提出调控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过程的新观点、新方法。形成和推出了作物"器官平衡"的概念,对于大豆育种和高产栽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对大豆高产、超高产的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将"高产群体生理参数"概念引入作物栽培,提出栽培必须以品种为基础,栽培在于发挥品种的潜力,品种、环境、措施是作物生产的三要素。他不但在学术水平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学术道德上有很好的修养,他求真务实、坚持真理、尊重前人与提携后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钻教授 作物栽培学家 作物科学 大豆 学科建设 科研成就 治学 为人
下载PDF
作为主体与对象的高阶人工智能刑事人格性检视
20
作者 张庆立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19-25,共7页
根据有无独立意志,人工智能有高低之分;根据责任大小,高阶人工智能又存在强和超强之别。就高阶人工智能是否具有犯罪主体资格而言,目前存在肯定说与否定说的激烈争论。否定说从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出发,立足于实在法,缺乏深入的历史性考察... 根据有无独立意志,人工智能有高低之分;根据责任大小,高阶人工智能又存在强和超强之别。就高阶人工智能是否具有犯罪主体资格而言,目前存在肯定说与否定说的激烈争论。否定说从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出发,立足于实在法,缺乏深入的历史性考察和长远的前瞻性预见。如果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固有思考模式,站在未来立法完善的角度,从刑法目的这一更宏观的视角观察,无论是“自由意志”,还是“刑罚适用”,都无法排除高阶人工智能担当犯罪主体的资格。就犯罪对象而言,不能承认刑法需要保护“人工智能的生活利益”,即使从表象上看刑法保护了“人工智能的生活利益”,那也是刑法保护“人的生活利益”的投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阶人工智能 犯罪主体 犯罪对象 人格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