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疏不破注”刍议 被引量:2
1
作者 喻述君 刘精盛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77-80,共4页
韩峥嵘、张利文二位先生的《〈毛诗正义〉“疏不破注”考辨》“举证有六”得出所谓“‘疏不破注’,不是‘疏不破传’,而是‘疏不破笺’”的结论有以偏概全之嫌。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笺》“宗毛为注”而有所发展,或申明毛说,或订正其讹... 韩峥嵘、张利文二位先生的《〈毛诗正义〉“疏不破注”考辨》“举证有六”得出所谓“‘疏不破注’,不是‘疏不破传’,而是‘疏不破笺’”的结论有以偏概全之嫌。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笺》“宗毛为注”而有所发展,或申明毛说,或订正其讹,所以,正如《笺》对于《传》来说,以传承为主,《正义》对于《笺》来说也是以传承为主,皆势所必然也,并非孔颖达在整体上存心“抑毛扬郑”也。“疏不破注”只是一个大体上的说法,《正义》并非总是守成,对《传》《笺》往往有所补充,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也不乏新意新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不破注 《毛诗正义》 《传》 《笺》 训诂
下载PDF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影视经典与大众审美接受视阈的融合 被引量:1
2
作者 黄莎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3年第10期67-70,共4页
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经典影视主题,又以多维的社会文化元素、高超的影视艺术表现手段,凸显了战争中的普遍人性之美和女性之美,具有符合大众审美接受特性的显著特征,从而成为战争题材... 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经典影视主题,又以多维的社会文化元素、高超的影视艺术表现手段,凸显了战争中的普遍人性之美和女性之美,具有符合大众审美接受特性的显著特征,从而成为战争题材片中经久不衰的优秀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经典作品 大众审美接受 视阈融合
下载PDF
郭编《古代汉语》指瑕
3
作者 刘精盛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74-77,共4页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新版本中关于连词“则”的用法的解说有不当之处:第一,举例有问题;第二,第二种关系与第三种关系分开固然有道理,但教材表示“情理上的联系”的提法作为划分的标准不科学;第三,“则”从训诂上没有“原...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新版本中关于连词“则”的用法的解说有不当之处:第一,举例有问题;第二,第二种关系与第三种关系分开固然有道理,但教材表示“情理上的联系”的提法作为划分的标准不科学;第三,“则”从训诂上没有“原来已经”的意思。还存在“先秦以前的上古汉语”提法不妥当,教材部分注解存在施训不当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锡良 《古代汉语》 语法 训诂
下载PDF
《论语》何晏注训诂研究
4
作者 张劲秋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67-70,84,共5页
《论语》何晏注是对汉魏《论语》训解的一个总结,对后世的影响远胜过汉魏说《论语》其他诸家。何注既注意文字训诂,又重视经理阐释,其视角较为合理。何注主要是从词的语义系统和语境角度对词义加以训释的,此外也用本字训释通假字、以方... 《论语》何晏注是对汉魏《论语》训解的一个总结,对后世的影响远胜过汉魏说《论语》其他诸家。何注既注意文字训诂,又重视经理阐释,其视角较为合理。何注主要是从词的语义系统和语境角度对词义加以训释的,此外也用本字训释通假字、以方俗语训释通语。何注所采用的训诂术语不多,基本继承汉代学者的用法,也有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何晏注 训诂视角 训诂内容 释义体例 训诂术语
下载PDF
古曲释词的扛鼎之作——读《宋元明清曲辞通释》
5
作者 吴振清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12-16,共5页
就王学奇、王静竹所撰《宋金元明清曲辞通释》的特点进行剖析,通过大量实例,证明该书不愧中国戏曲词语词典的扛鼎之作,对作者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予以褒奖。
关键词 中国 《宋元明清曲辞通释》 戏曲词语 词语解释
下载PDF
《经传释词》“所”释发疑
6
作者 赖积船 《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61-65,共5页
《经传释词》把“所”解释为“若”、为“可” ,如果仅从句法功能角度考察 ,结论自然正确 ,如果从篇章功能角度考虑 ,则还有很多不妥之处。并且认为 ,《经传释词》解释为“若”、“可”的“所” ,都可以用泛指指示代词来解释 ,它不仅具... 《经传释词》把“所”解释为“若”、为“可” ,如果仅从句法功能角度考察 ,结论自然正确 ,如果从篇章功能角度考虑 ,则还有很多不妥之处。并且认为 ,《经传释词》解释为“若”、“可”的“所” ,都可以用泛指指示代词来解释 ,它不仅具有句法上的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传释词 句法功能 篇章功能 语义照应 主述位结构
下载PDF
论《方言笺疏》中的“古同声”
7
作者 王宝刚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30-134,共5页
清代钱绎《方言笺疏》中的“古同声”是用来沟通两个或两个以上被训词音义关系的声训法。“古同声”具体表述形式大同小异 ,但其涵义基本一致。大多数“古同声”具有比较近的语音关系。这说明钱氏运用“因声求义”这一理论武器进行训诂... 清代钱绎《方言笺疏》中的“古同声”是用来沟通两个或两个以上被训词音义关系的声训法。“古同声”具体表述形式大同小异 ,但其涵义基本一致。大多数“古同声”具有比较近的语音关系。这说明钱氏运用“因声求义”这一理论武器进行训诂实践 ,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笺疏》 训诂材料 古同声 钱绎 声训 语音关系 训诂学
下载PDF
老舍文学经典重读与散点透视
8
作者 王子罕 《写作》 2023年第5期98-106,共9页
从城市地理学角度看,《骆驼祥子》呈现了幻灭的生活与折叠的北京。它书写的是“类整体”的北京,由“祥子的北京”“刘四爷的北京”“虎妞的北京”“曹先生的北京”“小福子的北京”等各路人物的个人城市生活体验融合而成。《月牙儿》中... 从城市地理学角度看,《骆驼祥子》呈现了幻灭的生活与折叠的北京。它书写的是“类整体”的北京,由“祥子的北京”“刘四爷的北京”“虎妞的北京”“曹先生的北京”“小福子的北京”等各路人物的个人城市生活体验融合而成。《月牙儿》中的“我”一步步陷入“儿童视角”的降格,女性苦难境遇没有使“我”完成儿童心态到成人心态的过渡,反倒强化了二者间的分离界限,使其愈加困于迷惘的儿童视角。《茶馆》掌柜王利发相当懂得“看人下菜碟”,其人称称谓相当讲究,充分考量了双方的经济、权力身份。语言的流动中,基于人际关系建构的北京也处于流动之中,不断重塑为新的样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经典重读 城市地理 儿童视角降格 人称称谓
下载PDF
经典作品改编文的阅读教学策略探究——价值发现、教学考量与视角意义
9
作者 钱发华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11期63-64,共2页
教材中的经典作品的教学价值日趋受到重视,其频频被改编的现状也已成事实。从既有的文献研究发现,人们对此缺少"改了什么"的系统考察,以及"为什么改"的深层追问,而更多只是热衷于"改得怎样"的讨论和纷争... 教材中的经典作品的教学价值日趋受到重视,其频频被改编的现状也已成事实。从既有的文献研究发现,人们对此缺少"改了什么"的系统考察,以及"为什么改"的深层追问,而更多只是热衷于"改得怎样"的讨论和纷争。基于"教学"的考虑,讨论针对这样的改编"怎么办"的系统研究更属鲜见。当下文体分类教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借助文体视角,有利解读经典及改变,由此探讨经典作品改编文的阅读教学策略,具有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作品 改编文 文体视角 教学策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