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sm of Silurian Hydrocarbon Pool Formation in the Tarim Basin 被引量:2
1
作者 Liu Luofu Chen Yuanzhuang +9 位作者 Chen Lixin Pang Xiongqi Xie Qilai Huo Hong Zhao Suping Li Chao Li Shuangwen Guo Yongqiang Zhao Yande Li Ya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4期1-16,共16页
There are three formation stages of Silurian hydrocarbon pools in the Tarim Basin. The widely distributed asphaltic sandstones in the Tazhong (central Tarim) and Tabei (northern Tarim) areas are the results of des... There are three formation stages of Silurian hydrocarbon pools in the Tarim Basin. The widely distributed asphaltic sandstones in the Tazhong (central Tarim) and Tabei (northern Tarim) areas are the results of destruction of hydrocarbon pools formed in the first-stage, and the asphaltic sandstones around the Awati Sag were formed in the second-stage. 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reflected by the residual dry asphalts could represent the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s in the Silurian paleo-pools, while the present movable oil in the Silurian reservoirs is related to the iater-stage (the third-stag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gas pool stage of pool formation petroleum migration mechanism of pool formation model of pool formation SILURIAN Tarim Basin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Petroleum System in Xihu Depression,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被引量:2
2
作者 Ye Jiaren L■ Delin 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 ,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Gu Huirong Planning & Designing Institute, Shanghai Offshore Petroleum Bureau, Shanghai 200120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1年第4期343-350,共8页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petroleum syste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troleum geology, the Xihu depress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is divided into four petroleum systems: the Pinghu Formation as source ro...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petroleum syste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troleum geology, the Xihu depress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is divided into four petroleum systems: the Pinghu Formation as source rock and the Huagang Formation as reservoir rock, the Huagang Formation as source rock and reservoir rock, the Paleocene as source rock and the burial-hill as reservoir rock, and the Miocene as source rock and reservoir rock. The system with the Pinghu Formation as source rock and the Huagang Formation as reservoir rock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n the depression, which has high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accumulation efficiency 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object to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t pres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hu depression petroleum system geological element pool-forming process evaluation.
下载PDF
Types, Evolution and Pool-Controlling Significance of Pool Fluid Sources in Superimposed Basins:A Case Study from Paleozoic and Mesozoic in South 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思煌 梅廉夫 +2 位作者 袁彩萍 马永生 郭彤楼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7年第1期49-59,共11页
Having multiple tectonic evolution stages, South China belongs to a superimposed basin in nature. Most marine gas pools became secondary pools. The pool fluid sources serve as the principal pool-controlling factors. O... Having multiple tectonic evolution stages, South China belongs to a superimposed basin in nature. Most marine gas pools became secondary pools. The pool fluid sources serve as the principal pool-controlling factors. On the basis of eight typical petroleum pools, the type, evolution in time-space, and the controlling of petroleum distribution of pool fluid sources a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main types of pool fluid sources include hydrocarbon, generated primarily and secondly from source rocks, gas cracked from crude oil, gas dissolved in water, inorganic gas, and mixed gases. In terms of evolution, the primary hydrocarbon was predominant prior to Indosinian; during Indosinian to Yenshanian the secondary gas includes gas cracked from crude oil, gas generated secondarily, gas dissolved in water, and inorganic gas dominated; during Yenshanian to Himalayan the most fluid sources were mixed gases. Controlled by pool fluid sources, the pools with mixed gas sources distributed mainly in Upper Yangtze block, especially Sichuan (四川) basin; the pools with primary hydrocarbon sources distributed in paleo-uplifts such as Jiangnan (江南), but most of these pools became fossil pools; the pools with secondary hydrocarbon source distributed in the areas covered by Cretaceous and Eogene in Middle-Lower Yangtze blocks, and Chuxiong (楚雄), Shiwandashan (十万大山), and Nanpanjiang (南盘江) basins; the pools with inorganic gas source mainly formed and distributed in tensional structure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imposed basins pool fluid sources pool-forming dynamics tectonic evolution petroleum distribution marine strata South China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异常低压成因研究现状 被引量:21
4
作者 高岗 刚文哲 +2 位作者 范泓澈 桑廷义 聂朝强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11-315,共5页
从不同地质因素入手,分析了含油气盆地异常低压的形成机理,认为各种机理在形成异常低压时的作用范围和程度明显不同:由地壳垂向抬升作用引起的地层抬升和上覆地层的剥蚀及其导致的地层温度降低是低压形成的重要区域因素,尤其是在垂向构... 从不同地质因素入手,分析了含油气盆地异常低压的形成机理,认为各种机理在形成异常低压时的作用范围和程度明显不同:由地壳垂向抬升作用引起的地层抬升和上覆地层的剥蚀及其导致的地层温度降低是低压形成的重要区域因素,尤其是在垂向构造活动较为频繁的盆地;轻烃扩散对油气藏内压力的降低具有一定作用;流体密度差产生的低压与区域性地层倾斜有关,是深盆气藏压力降低的原因之一;低水位承压面主要在浅部流体压力系统起作用,对深部流体压力系统的作用微弱;渗吸、储层物性差异与地层水化学作用对实际异常低压的形成意义不大;地下流体采出出现于油气藏开采之后的阶段,不是原始地层异常低压的原因。指出在对不同含油气盆地的异常低压进行解释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 异常低压 构造运动 扩散作用 油气藏
下载PDF
论油气系统与油气系统动力学 被引量:12
5
作者 吴冲龙 王燮培 +6 位作者 何光玉 李绍虎 毛小平 杨甲明 吴景富 何大为 潘明太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04-611,共8页
“油气系统”实际上就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 .这个概念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学与系统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是石油地质学家从系统科学角度所看到的、研究对象与抽象模型相复合的、具有层次结构的新型地质实体 .因此 ,它应当适合于整个油气地质... “油气系统”实际上就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 .这个概念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学与系统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是石油地质学家从系统科学角度所看到的、研究对象与抽象模型相复合的、具有层次结构的新型地质实体 .因此 ,它应当适合于整个油气地质单元序列 ,而不应当被局限于某一个层次的单元中 .“油气系统”的研究方法 ,应当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方法 .考虑到油气成藏过程存在非线性特点 ,以及当前盆地模拟和油气成藏模拟普遍存在的缺陷 ,尝试引进系统动力学的思路与方法 ,提出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并阐述了它的基本原理 ,初步建立了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方法体系 .系统动力学模拟的结果可提供对盆地和凹陷进行资源预测、评价的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系统 系统动力学 油气成藏动力学 模拟 盆地系统动力学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天然气成藏动力学初探 被引量:68
6
作者 刘树根 徐国盛 +3 位作者 徐国强 雍自权 李国蓉 李巨初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23-330,共8页
四川叠合盆地是我国主要的天然气区之一。天然气成藏动力学是今后四川盆地天然气地质和勘探研究的重要内容。可将川西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视为一个完整的含气高压封存箱。川东地区在纵向剖面上存在两个压力封存箱,第一个压力异常带(下... 四川叠合盆地是我国主要的天然气区之一。天然气成藏动力学是今后四川盆地天然气地质和勘探研究的重要内容。可将川西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视为一个完整的含气高压封存箱。川东地区在纵向剖面上存在两个压力封存箱,第一个压力异常带(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叠系)为上部流体高压封存箱,第二个高压异常带(志留系)为下部流体高压封存箱,石炭系位于两个压力封存箱之间。生烃增压为上列封存箱内主要的升压机制。川西地区致密碎屑岩储层和川东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初次运移排烃方式主要为垂向排烃,并且是在异常古高压驱使下通过封存箱破裂产生的混相涌流完成的。异常古高压是促使川西地区须家河组须二段和须四段储层流体调整并使天然气聚集成藏的动力。浮力和水动力(成藏动力)控制了川东地区天然气的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动力学 天然气 压力封存箱 油气藏
下载PDF
东营凹陷博兴地区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被引量:20
7
作者 蒋有录 翟庆龙 +1 位作者 荣启宏 谭丽娟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14,36,共5页
对东营凹陷博兴地区与凹陷中北部的油气成藏特点、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处在凹陷西南边缘的特殊位置 ,其成藏条件不如北部地区 ,纵向上油气主要富集于沙四、沙三层段中 ,平面上主要富集于正向构造带中... 对东营凹陷博兴地区与凹陷中北部的油气成藏特点、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处在凹陷西南边缘的特殊位置 ,其成藏条件不如北部地区 ,纵向上油气主要富集于沙四、沙三层段中 ,平面上主要富集于正向构造带中。油气的富集层位具有东、北部深且相对富油 ,西、南部浅且相对富气的特点 ;天然气主要富集于凹陷边缘外环带。油气藏类型具一定的展布规律。区域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运移的指向 ,油气源条件制约着油气的富集程度 ,断层和生储盖配置控制了油气的纵向运移和富集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博兴地区 油气富集 控制因素 成藏条件
下载PDF
西藏措勤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王纪祥 陈清华 任拥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2期312-316,共5页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对措勤盆地的油气生成、储集、运移、圈闭等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盆地中发育的主要烃源岩有7套,岩石类型主要为灰岩,储集层主要为各种灰岩和砂岩;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型式主要为自生自储自盖式及互层式生储盖组合;野...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对措勤盆地的油气生成、储集、运移、圈闭等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盆地中发育的主要烃源岩有7套,岩石类型主要为灰岩,储集层主要为各种灰岩和砂岩;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型式主要为自生自储自盖式及互层式生储盖组合;野外调查发现的油气苗及微观包裹体的研究均证实了盆地内油气运移过程的发生;推测盆地内主要的圈闭及油气藏类型为背斜及断层遮挡油气藏,K2 R构造层主要发育完整的背斜油气藏,J K1构造层主要发育被断层复杂化的背斜油气藏;建议将主要目的层放在较新的构造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措勤盆地 成藏条件 生储盖组合 成藏模式
下载PDF
从华南板块构造演化探讨中国南方油气藏分布的规律性 被引量:15
9
作者 刘树根 罗志立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4-30,7,共7页
从华南板块在盆地的形成上、断裂发育的时代上和褶皱变质的时空展布上的有序性 ,探讨中国南方的成盆和成烃条件 ;从加里东、印支、燕山三次地壳变形作用及其对前期构造的改造和叠加 ,探讨南方油气藏的保存条件。在华南板块上 ,成盆和成... 从华南板块在盆地的形成上、断裂发育的时代上和褶皱变质的时空展布上的有序性 ,探讨中国南方的成盆和成烃条件 ;从加里东、印支、燕山三次地壳变形作用及其对前期构造的改造和叠加 ,探讨南方油气藏的保存条件。在华南板块上 ,成盆和成烃条件从西向东有序性的发展 ,而改造和破坏成藏条件的地壳运动又从东向西推进 ,显示出异常复杂情况 ,并最终控制了扬子古板块内油气藏从东向西分布的规律性 ,即从江南隆起西缘的下古生界古油藏向川中和川西地区分布的上三叠统气藏和侏罗系油藏展布的特征。这种从东向西在空间上油气分布的宏观规律性的认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板块 扬子古板块 构造演化 油气藏分布规律
下载PDF
中国南方典型气(油)藏控藏模式探讨 被引量:13
10
作者 徐思煌 马永生 +2 位作者 梅廉夫 袁彩萍 郭彤楼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4,共6页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油气藏大多属于次生油气藏。油气藏的改造与分布主要由各级控藏要素控制。一级控藏要素为成藏流体源,二级为成藏与改造期次,三级包括保存条件及圈闭类型等。基于南方二级控藏要素建立了10种二级控...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油气藏大多属于次生油气藏。油气藏的改造与分布主要由各级控藏要素控制。一级控藏要素为成藏流体源,二级为成藏与改造期次,三级包括保存条件及圈闭类型等。基于南方二级控藏要素建立了10种二级控藏模式,其中原生烃原生聚集、二次生烃原生聚集、无机成因气原生聚集和混源多期次生聚集等4种已被勘探证实,分别以典型实例命名为“沔31井型”、“朱家墩型”、“黄桥型”和“四川型”。南方8个典型油气藏的三级控藏模式平面展布特征表明:“四川型”主要分布于上扬子区,“沔31井型”以江南隆起周缘为主,“朱家墩型”主要在中下扬子区,“黄桥型”的分布与张性构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藏要素 成藏流体源 油气保存条件 控藏模式 天然气 中国南方
下载PDF
油气成藏期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1
作者 高岗 黄志龙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61-666,共6页
综述了油气成藏期的研究方法,认为综合分析法是今后油气成藏期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不同研究方法的原理和研究对象的不同,把油气成藏期的研究方法分为构造演化史法、烃源岩演化史法、油气藏饱和压力法、储集层成岩作用法、储集层有... 综述了油气成藏期的研究方法,认为综合分析法是今后油气成藏期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不同研究方法的原理和研究对象的不同,把油气成藏期的研究方法分为构造演化史法、烃源岩演化史法、油气藏饱和压力法、储集层成岩作用法、储集层有机岩石学法和油藏地球化学法等;各种方法中又有几种或多种分析手段;各种方法均是从不同的侧面阐明油气的成藏期次,各有优缺点;在进行具体成藏期研究时,各种方法应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进行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成藏期 流体包裹体 油气地球化学
下载PDF
黔中隆起下组合古油藏和残余油气藏 被引量:31
12
作者 赵泽恒 张桂权 薛秀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9-42,共4页
通过对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地区典型古油藏和残余油气藏的石油地质主要特征、埋藏史、热史与成藏条件等进行分析研究,明确了古油藏和残余油气藏的含义,探讨了古油藏和残余油气藏的油气成藏模式和油气成藏规律。进而指出:①该区油气成藏期... 通过对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地区典型古油藏和残余油气藏的石油地质主要特征、埋藏史、热史与成藏条件等进行分析研究,明确了古油藏和残余油气藏的含义,探讨了古油藏和残余油气藏的油气成藏模式和油气成藏规律。进而指出:①该区油气成藏期以加里东期为主,加里东期古隆起是控制油气成藏的首要因素;②抬升剥蚀作用是早期油气藏被改造和破坏的控制因素,燕山—喜山期构造运动是造成该区早期油气全面被破坏的主导因素;③加里东期存在和油气演化有着良好配置关系的古圈闭和储盖组合,从而形成了众多大型加里东期古油气藏;印支—燕山期缺乏与油气演化有着良好配置关系的构造圈闭(古隆起)和储盖组合,使该区晚期成藏条件相对较为不利;④埋藏差异造成该区油气演化程度差异较大,但目前仍存在寻找油气的客观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中隆起 古油藏 残余油气藏 石油地质特征 油气藏形成 模式 规律 勘探评价
下载PDF
火成岩油气藏成藏机理探讨 被引量:3
13
作者 钱峥 李淳 +3 位作者 邱隆伟 康仁华 刘魁元 刘连启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605-611,共7页
本文以济阳坳陷罗151块火成岩油气藏为例,通过对侵入岩体围岩的生油条件、辉绿岩体储集空间及油气运移与圈闭形成的时空配置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综合岩心、地球物理及试油等方面的资料,具体阐述了罗151块火成岩油气藏的特点及成藏模式。... 本文以济阳坳陷罗151块火成岩油气藏为例,通过对侵入岩体围岩的生油条件、辉绿岩体储集空间及油气运移与圈闭形成的时空配置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综合岩心、地球物理及试油等方面的资料,具体阐述了罗151块火成岩油气藏的特点及成藏模式。研究表明,火成岩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油气储集层,形成具工业价值油气藏须具备一定的石油地质条件:充足的石油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由裂缝—孔隙系统构成的储集空间、有效的圈闭(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运移时间的相互关系、圈闭位置与油源区的空间关系)及必要的保存条件等;但由于火成岩油气藏储集空间类型复杂、成因多样,其平面及纵向储层非均质性差异极大,开展对不同类型火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成因研究,是解决减小火成岩油气藏勘探风险及合理布置开发井网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油气藏 成藏机理 侵入岩 冷凝裂缝 圈闭
下载PDF
惠民凹陷西部沙四段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黄高健 孙钰 姜在兴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40,44,共4页
从构造及沉积背景出发,分析了惠民凹陷西部沙四段油气的成藏条件。结果表明,沙四段的油源条件、储层特征、盖层条件、运移条件及圈闭都有利于成藏。洼陷边缘的阶状断层充当了良好的油源断层,形成了侧向运聚成藏模式和阶梯状运聚成藏模... 从构造及沉积背景出发,分析了惠民凹陷西部沙四段油气的成藏条件。结果表明,沙四段的油源条件、储层特征、盖层条件、运移条件及圈闭都有利于成藏。洼陷边缘的阶状断层充当了良好的油源断层,形成了侧向运聚成藏模式和阶梯状运聚成藏模式。侧向运聚成藏模式的特点是油气沿砂层进入各种孔道,向夏口断裂带侧向运移、聚集成藏;阶梯状运聚成藏模式的特点是油气沿临邑大断层向中央隆起带做侧向和垂向运移、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成藏模式 沙四段 惠民凹陷
下载PDF
油气次生成藏动力学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树林 张玉明 郭飞飞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0-585,共6页
油气次生成藏动力学主要研究从原生油气藏破坏到次生成藏的驱动力及其作用过程,并总结从原生油气藏到次生油气藏的系列成藏模式。油气次生成藏地质作用是基础,油气溢出方式、三次运移的驱动力和流动方式分析是核心,总结系列成藏模式是... 油气次生成藏动力学主要研究从原生油气藏破坏到次生成藏的驱动力及其作用过程,并总结从原生油气藏到次生油气藏的系列成藏模式。油气次生成藏地质作用是基础,油气溢出方式、三次运移的驱动力和流动方式分析是核心,总结系列成藏模式是目的。次生成藏主要有构造、水力和二者的复合3种地质作用。底部溢出的油气以浮力作用为主进行渗流,顶部溢出的油气可以是渗流,也可以是以超压作用为主的涌流。成藏模式包括跨成藏动力系统垂向成藏、成藏动力系统内侧向成藏和垂向成藏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动力学 次生油气藏 三次运移 思路
下载PDF
塔中地区地层压力结构与油气的分布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红军 黄晓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42-245,共4页
地层压力分隔化是由于沉积物在 成岩演化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如沉积 速率、沉积物类型以及成岩作用的 影响,使地层中的流体压力 梯度呈现出随深度变化不连续的一 种现象。根据地层压力梯度 的变化可以划分地层的压力结构。压力分隔化在... 地层压力分隔化是由于沉积物在 成岩演化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如沉积 速率、沉积物类型以及成岩作用的 影响,使地层中的流体压力 梯度呈现出随深度变化不连续的一 种现象。根据地层压力梯度 的变化可以划分地层的压力结构。压力分隔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油 气在地层中的聚集与分布。本文通 过对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油气藏 实例分析来说明地层压力结构对油 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结构 塔里木盆地 油气分布 地层压力
下载PDF
中国含油气盆地深层勘探的主要进展与科学问题 被引量:77
17
作者 何登发 马永生 +3 位作者 刘波 蔡勋育 张义杰 张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共12页
中国沉积盆地深层的油气勘探实践不断取得进步,提出了与之密切相关的油气地质基础科学问题,凝练与分析这些问题将为深化我国沉积盆地深层地质研究与油气勘探提供引领。近年来,我国在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砂砾岩、火山岩、变质岩与页岩气... 中国沉积盆地深层的油气勘探实践不断取得进步,提出了与之密切相关的油气地质基础科学问题,凝练与分析这些问题将为深化我国沉积盆地深层地质研究与油气勘探提供引领。近年来,我国在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砂砾岩、火山岩、变质岩与页岩气等勘探领域中发现了一系列大型油气田,油气勘探发现深度推进到7 000~8 500m,勘探前景良好。但由于沉积盆地深层经历了长期构造演化,温、压场与应力场变化大,地质结构多变,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深层油气勘探面临着一系列关键地质问题,主要包括:中国大陆的形成演化及其构造-古地理,中国小克拉通地块之上海相盆地的原型及演化,中国沉积盆地的多期改造过程与叠加地质结构,沉积盆地的成因机制与动力学演化,深层烃源岩发育、成烃机制及其演化,深层储集体的形成机制与分布,深层油气成藏机制,多期叠加、改造背景下油气聚集与分布规律,深层页岩气赋存机制与分布规律,过程导向的沉积盆地4D动态模拟。我国沉积盆地深层的油气地质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需求相比有较大差距,需要立足于中国大陆实际,在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与油气成藏动力学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期望在活动论构造-古地理、三维构造复原、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与四维动态模拟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动力学 深层 油气成藏过程 油气勘探 含油气盆地 中国
下载PDF
双序列法及其在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8
作者 郭秋麟 胡素云 +1 位作者 张庆春 王晓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0-52,共3页
在Pareto定律基础上,提出计算资源量的双序列法,继承了油藏规模序列法的使用简便、易于实现等优点,消除了其缺陷:①引入误差分析系统,使关键参数的调试更快捷、更准确;②采用双序列模型,大大拓宽了应用范围;③纳入资源分布体系,能更科... 在Pareto定律基础上,提出计算资源量的双序列法,继承了油藏规模序列法的使用简便、易于实现等优点,消除了其缺陷:①引入误差分析系统,使关键参数的调试更快捷、更准确;②采用双序列模型,大大拓宽了应用范围;③纳入资源分布体系,能更科学地表示资源量计算结果。通过在黄骅坳陷南皮凹陷kd区带的评价实例,展示了这种方法的应用过程、评价思路。评价结果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可,表明双序列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序列法 油气资源评价 油藏规模序列 模型 应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东斜坡深层成藏领域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陈刚强 阿布力米提 +2 位作者 白雷 张家浩 卞保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1-38,共8页
为深化准噶尔盆地玛湖斜坡区的油气勘探,通过分析成藏特征与有利条件,研究了东斜坡地区深层的油气成藏和勘探新领域。结果发现,二叠系/三叠系不整合界面上下是油气成藏和勘探的重要目标,其目的层系油质轻、保存条件好、存在有利相带与... 为深化准噶尔盆地玛湖斜坡区的油气勘探,通过分析成藏特征与有利条件,研究了东斜坡地区深层的油气成藏和勘探新领域。结果发现,二叠系/三叠系不整合界面上下是油气成藏和勘探的重要目标,其目的层系油质轻、保存条件好、存在有利相带与相对优质储层,因而具备形成高产的潜力,并可能主要位于扇三角洲前缘亚相。通过单井相、地震相分析和井震结合等方法,预测了有利相带的空间分布及主要发育的圈闭类型,发现有利勘探面积大,岩性—地层圈闭广泛发育,且当前勘探程度低,故勘探前景广阔,可望开辟勘探新领域,值得在下步勘探中加强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 斜坡区 深层 岩性—地层油气藏 油气成藏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石油地质特征 被引量:21
20
作者 贾进华 周东延 +2 位作者 张立平 刘泽斌 周兴熙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17,共6页
对乌什凹陷重 磁非地震资料和新老地震剖面的地层及构造特征进行了解释 ,确定了乌什凹陷的盆地结构和断裂构造格架 ,分析了中生界的地层分布特征 ,对乌什凹陷的构造区带进行了重新划分。结果表明 ,乌什凹陷构造样式在东、西向有一定差... 对乌什凹陷重 磁非地震资料和新老地震剖面的地层及构造特征进行了解释 ,确定了乌什凹陷的盆地结构和断裂构造格架 ,分析了中生界的地层分布特征 ,对乌什凹陷的构造区带进行了重新划分。结果表明 ,乌什凹陷构造样式在东、西向有一定差异 ,可分西、中、东 3个次级凹陷以及西、东 2个低梁带 ,中生界主要分布在乌什凹陷东部。对乌参 1井及邻区沉积储层研究表明 ,乌什凹陷白垩系扇三角洲相砂砾岩物源来自温宿凸起 ,与北部和东部沉积体系有较大差别。凹陷内白垩系砂岩储层发育 ,总厚度约为2 0 0~ 3 0 0m ,纵向上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在阿瓦特河剖面的侏罗系恰克马克组新发现了一套更好的湖相灰黑色泥质泥晶云岩源岩。烃源岩评价结果表明 ,侏罗系恰克马克组母质类型好 ,成熟度适中 ,生油潜力巨大 ;西部石炭 二叠系海相源岩的热演化程度高 ,有机质丰度低 ,综合评价其生油潜力相对较差。乌参 1井油气源对比和成藏研究表明 ,其油气不同源 ,天然气来自侏罗系陆相腐殖型源岩 ;原油来自侏罗系恰克马克组湖相腐泥型母质。乌参 1井为常温超高压层状富含油凝析气藏 ,其成藏机制为 :异常压力封存箱内 ,侧向运移供气 ,沿断裂或不整合面充注 ,择优富集 ,晚期成藏。综合研究结果表明 ,乌什凹陷东部低梁及其南翼陡断阶带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乌什凹陷 油气藏 石油地质特征 成藏条件 大地构造 储集层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