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2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Business Ethics: French Philosophy and Social Theory in Relation to Ethics and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1
作者 Jacob Dahl Rendtorff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6年第2期96-102,共7页
This article gives an overview of my book French Philosophy and Social Theory. A Perspective for Ethics and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published by Springer 2014. As an extension of my earlier work on French philosophy... This article gives an overview of my book French Philosophy and Social Theory. A Perspective for Ethics and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published by Springer 2014. As an extension of my earlier work on French philosophy, this book provides an application of important concepts from contemporary French philosophy to business ethics and the ethics of organizations. Although the book covers a wide range of philosophers and philosophical movements, there is a core and deep unity of the book. This is the demonstration of how the conceptual resources of contemporary French philosophy from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day can be applied to give us new perspectives on business ethics and the ethics of organiz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nch philosophy ETHICS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business ethic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philosophy of sciences organization theory
下载PDF
Systematic Innovation,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Going Global:Some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on System for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during the “12 th Five-year Plan” Period 被引量:1
2
作者 任平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2年第3期142-156,共15页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great practice of intellectual emancipation and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has given rise to five achievements in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science innovation, opening a new era of th...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great practice of intellectual emancipation and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has given rise to five achievements in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science innovation, opening a new era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2011-2015) will witness the arrival of a new stage of systematic innovation in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nnovation in individual opinions and conclusions will develop into innovation in fi.mdamental theories, theoretical systems and methodologies; the innovation of individual disciplines and perspectives will give way to the rise of new groups of subjects and to innovation based on synthesized an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and disorderly competition will be replaced by orderly progress.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nation, the building of an innovation system and innovation capacity is as important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s in their counterpart, the natural sciences; they are like the two wings of a bird or two wheels of a cart. Our innovation plan for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hould strengthe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establish "national aims" and launch "national projects." Systematic innovati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going global constitute the basic task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novation system innovation capacity group of disciplines
原文传递
The Stabilizing Role of Material Structure in Scientific Practice
3
作者 Anna Estany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2年第6期398-410,共13页
Knowledge of the environment is essential for the survival of organisms; but those organisms have to have the capacity to stabilize such knowledge.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analyze the various strategies for stab... Knowledge of the environment is essential for the survival of organisms; but those organisms have to have the capacity to stabilize such knowledge.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analyze the various strategies for stabilizing human knowledge,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its material anchor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stabilization means. In particular, I consider how such stabilization is reflected in scientific activity and practice, and what its repercussions are for the models of science that have dominated the philosophical landscape of the 20th century. My starting hypothesis will be that the role of material anchors in stabilizing conceptual blends is analogous to that of technology in ground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 framework I adopt with regard to conceptualization is that of Fauconnier and Turner (2002) on conceptual blends. Just as technology intervenes in scientific practice in conjunction with conceptual elements, so do material anchors, which conjoin other non-material strategies of knowledge stabilization. Endowing knowledge with a material basis may be understood firstly as an element (sometimes a key element)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 and offering an explanation, and secondly as a way of providing a scientific hypothesis with empirical grounding. It is this second sense that connects with scientific experimentation and the use of instruments and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eptual blends material anchors naturalized philosophy of science social distributed cognition CONCEPTUAL social and material strategies of stabilization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scientific experimentation
下载PDF
Knowledge Community,Value Base and System Consciousness:A Reflection on Innovation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卓君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2年第3期157-170,共14页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period of 12th Five-year Plan is to promote innovation in research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order to fulfill this task, we need to grasp the logic of the knowledge community, clea...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period of 12th Five-year Plan is to promote innovation in research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order to fulfill this task, we need to grasp the logic of the knowledge community, clear up value conflicts that hinder our progress, and map the route of system change in this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knowledge community value base system consciousness
原文传递
教育强国建设 新文科何为 被引量:11
5
作者 樊丽明 申树欣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6,共7页
新文科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下,新文科肩负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国特色自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使命,必须坚持交叉融合、开放互鉴,革... 新文科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下,新文科肩负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国特色自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使命,必须坚持交叉融合、开放互鉴,革故鼎新、守正创新,培根铸魂、育人为本。如此,才能引领带动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加快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教育强国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下载PDF
巩固文化主体性,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庚香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共11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在于“中国特色”,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在于“中国自主”。中华文化主体性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在于“中国特色”,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在于“中国自主”。中华文化主体性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文化主体性基础上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特别注重“三个重构”,即重构史观,以大历史观正确认识和理解文化和文明;重构叙事体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重构话语体系,构建国内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和国际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文化主体性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的构造 被引量:6
7
作者 杨泽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共15页
构造新时代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既是为了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有关学科建设的指示精神,也是为了改变国际法在整个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不相称的状况,以及弥补我国涉外法治人才严重短缺的短板。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的构造,需... 构造新时代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既是为了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有关学科建设的指示精神,也是为了改变国际法在整个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不相称的状况,以及弥补我国涉外法治人才严重短缺的短板。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的构造,需要进一步厘清涉外法、涉外法治、对外关系法、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以及涉外法学、国际法与法学一级学科的关系。在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构造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构建国际法学一级学科专业。未来中国国际法学发展的任务主要包括:弘扬国际法治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法治保障,传播中国国际法观、提升中国国际法理念的国际影响力,提高运用国际法的能力以及补齐涉外法治的短板等。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推动国际法研究的理论创新,则成为今后中国国际法学者的应然使命。未来中国国际法学的发展方向涉及架设国际法与国内法沟通的桥梁、谨慎使用“涉外法学”名称,以及在国际法教育与研究中凸显中国的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法学 涉外法治 对外关系法 国际法治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自主知识体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坚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之“魂脉”——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与中国特色意识形态问题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韩云波 陈思思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4-160,共17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论断提出以来,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众多成就,但也存在研究持续性和稳定性不足、问题导向不够明确、“中国特色”全面形成进程缓慢等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论断提出以来,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众多成就,但也存在研究持续性和稳定性不足、问题导向不够明确、“中国特色”全面形成进程缓慢等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南和根本行动遵循。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分别形成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和文明形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魂脉”就是对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牢牢把握与坚守。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领域长期面临风险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形势与工作定位,在坚持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的基础上,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批判“非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错误思潮,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哲学社会科学、以哲学社会科学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具体的谋划和部署,包括健全党的创新理论工作体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打造全媒体主流传播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七个方面,要从广义意识形态层面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守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魂脉”,提升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国特色 意识形态 哲学社会科学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马克思主义“魂脉”
下载PDF
综合评价理论及方法在学科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邵燕霞 于会萍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学科评价作为高等教育领域教育评价的一个特殊范畴,是一个多因素综合评判问题,符合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特征。运用组合评价理论对学科进行多维多元评价是学科评价发展的趋势。本文以教育部印发的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框架为基础,结合哲... 学科评价作为高等教育领域教育评价的一个特殊范畴,是一个多因素综合评判问题,符合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特征。运用组合评价理论对学科进行多维多元评价是学科评价发展的趋势。本文以教育部印发的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框架为基础,结合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特征指标构建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三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评价法以及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将评价过程中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定性指标数据进行量化、标准化,并通过主客观组合赋权方法确定指标权重,提出了基于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BP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结合模糊思想及理论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全流程组合评价方法。本研究为组合评价理论体系在具体学科评价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充实了学科评价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评价 综合评价方法 组合评价 哲学社会科学
下载PDF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研究:历程、聚焦与反思 被引量:4
10
作者 韩云波 陈思思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7-29,共13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新时代的重要命题,通过文献综述研究发现,2003年至今的研究历程,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回信以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等标志性事件为节...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新时代的重要命题,通过文献综述研究发现,2003年至今的研究历程,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回信以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等标志性事件为节点,经历了“中国特色”的酝酿、正式概念的提出与阐释、加快着力构建与升华等研究阶段。目前学界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六个方面,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研究,以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本体研究、建构路径、“三大体系”、评价体系、期刊功能等。现有研究也存在着可持续性议题欠缺,研究内容同质化明显,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不协调,问题意识不够突出等问题。进一步研究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确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研究路径;二是直面中国当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三是深入具体学科深化、细化、精化对症下药;四是重视智库平台策划功能与学术期刊传播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献综述 学术期刊
下载PDF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兼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云波 陈思思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7,共22页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是新征程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路径,也是当前实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瓶颈突围的有效途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是新征程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路径,也是当前实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瓶颈突围的有效途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实现了夯实意识形态根基、推进体系化建构、全面凸显“中国特色”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文化建设发展规律,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成为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其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主要从指导思想、研究内容、研究队伍三个层面来把握;二是着重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要求树立问题导向、强调理论创新、开展调查研究;三是明确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旨归,即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最终指向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征程上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坚持“两个结合”,以问题议程四步骤为具体方法,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全面展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打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现实困境,加快打造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意识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载PDF
超越范式之争——文史哲法学的前提、立场与展望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9-98,共10页
文史哲是中国文化鲜明的标志性特征。笔者尝试提出的文史哲法学,既是立足于中国传统与实践,又是面向世界的具有普遍性样态的法学范式,理应成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法学目标。有别于教义法学和社科法学的研究旨趣,文史哲法... 文史哲是中国文化鲜明的标志性特征。笔者尝试提出的文史哲法学,既是立足于中国传统与实践,又是面向世界的具有普遍性样态的法学范式,理应成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法学目标。有别于教义法学和社科法学的研究旨趣,文史哲法学是一种全新视角的法学研究范式,它倡导厚植于中国的文史哲传统。其中,文学是法学素材的来源,史学是法学精神的见证,哲学则是法学价值的终极追求。文史哲法学旨在沟通中国历史传统与当下实践,侧重将文史哲作为工具和视角来研究人文与法学的互动关系,将人文价值和生活实践统一于法学研究场域之内,在保持统一性的前提下追求普遍性与实践性向度。中华法治文明在保持其独立个性、赋能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能为纾解人类的法律工具主义困境提供中国方案,促使法学脱离封闭的教条式思维模式与理论的窠臼,进而更好地为中国法学的本土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史哲法学 教义法学 社科法学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华法系
下载PDF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要求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建军 张丹琛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5-27,共13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论述,牵住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牛鼻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正确理解“自主知识体系”,关键是把握三个词,即“自主”“知识”“体系”。完成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论述,牵住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牛鼻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正确理解“自主知识体系”,关键是把握三个词,即“自主”“知识”“体系”。完成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任务,要努力实现自觉自主,从中国大地、中华文化和中国实践中汲取本土精华;注重知识转化,进行自下而上经验总结和自上而下普及转化的双向奔赴;推动体系构建,实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系统集成和拓展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自主知识体系 自觉自主 知识转化 体系构建
下载PDF
我国人才研究特征与热点态势--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分析
14
作者 王琳 黄娜 张朴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6期80-85,共6页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突出地位和作用。以1983—2023年295项国家社科基金人才研究项目为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立项数量方面,人才研究的年度立项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主要分为平稳阶段、波动增长阶...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突出地位和作用。以1983—2023年295项国家社科基金人才研究项目为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立项数量方面,人才研究的年度立项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主要分为平稳阶段、波动增长阶段、平稳增长阶段;学科分布方面,人才研究的交叉学科属性突出,广泛分布于23个基础学科中,主要集中在管理学、教育学、体育学3个学科;研究热点方面,以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重点关注高层次人才、科技人才、创新人才、后备人才、国际人才,形成了人才培养、人才体制机制、人才流动、人才评价等热点研究版块。存在研究力量区域分布不均衡、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缺、人才服务和推动人才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仍需不断调整和创新等问题。未来,国家社科基金应加大对人才项目的支持,人才研究将朝着与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解决我国人才难题等新的热点相结合的方向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人才学 多维特征 热点分析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15
作者 马费成 陈帅朴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33,共9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基于海量数据训练的模型,涵盖了丰富的社会价值和事实知识,其所展现的机器智能显著提升了各类社会生产与科学研究的效能。哲学社会科学强调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除了作为前沿技术...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基于海量数据训练的模型,涵盖了丰富的社会价值和事实知识,其所展现的机器智能显著提升了各类社会生产与科学研究的效能。哲学社会科学强调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除了作为前沿技术工具丰富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手段,其更为突出的特征是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极大扩展了研究视角和观察视域。鉴于二者融合具有释放巨大势能的潜力,首先应当剖析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提基础,在此基础上围绕赋能过程中的创新模式与核心挑战进行深入探讨,最后系统提出赋能路径的建设策略,从而厘清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赋能机理,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下载PDF
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理论指引和实现进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和指导
16
作者 戴正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7,共12页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面系统地强调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要方向;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全面加快推进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面系统地强调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要方向;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全面加快推进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报要在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内涵、精髓要义、实践要求的基础上,推进学报编辑出版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实践导向上,要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定力上,要坚守初心,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权威性和指导地位;在学术主题出版上,要引领创新,致力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在体制机制建设上,要健全编辑出版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面加强和完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领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哲学社会科学学报 编辑出版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下载PDF
国家社科基金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立项主持人性别差异研究
17
作者 谭春辉 毕慧婷 +2 位作者 李明磊 王仪雯 王晓宇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社科基金立项主持人的性别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图情档领域,这种性别差异尤为明显。文章从性别视角分析国家社科基金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立项主持人,可为科研资助体系及科研人员性别差异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政策启示,帮... 社科基金立项主持人的性别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图情档领域,这种性别差异尤为明显。文章从性别视角分析国家社科基金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立项主持人,可为科研资助体系及科研人员性别差异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政策启示,帮助激发、增强、提升女性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破解女性“高位缺席”。以角色认同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获取2000—2022年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的项目信息,在网上公开检索立项主持人的相关信息,借助信息计量、数理统计等方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显著性检验,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主持人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文章提出的从角色认同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角度探究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主持人性别差异有一定的可解释性和合理性。研究提出9个假设,5个成立,4个不成立。其结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制订帮助女性科研事业发展措施方面提供参考依据,为国家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激发女性创造活力,缩小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 性别差异 社科基金
下载PDF
毛泽东关于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思想论析
18
作者 宋月红 龚浩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8-64,共7页
毛泽东科学阐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旨归,充分吸收运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毛泽东关于建设中国哲学... 毛泽东科学阐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旨归,充分吸收运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毛泽东关于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的鲜明特质,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哲学社会科学
下载PDF
AI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传播及评价
19
作者 苏新宁 何一民 +17 位作者 杨红艳 周维东 徐继敏 刘明 彭国莉 王竹 徐亮 韩普 蒋勋 胡琳 夏琬钧 周佩 李西臣 肖磊 韩毅 王丹 唐普 刘选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12,共12页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整个人类社会,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科技创新与发展,是各行各业“新质化”的促进剂。人工智能可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高效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场景,将深刻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传播及评价的方方面面。加速人工智能在哲...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整个人类社会,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科技创新与发展,是各行各业“新质化”的促进剂。人工智能可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高效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场景,将深刻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传播及评价的方方面面。加速人工智能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传播及评价领域的深入应用,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效率,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与发展,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是当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为推进AI赋能哲学社会科学(AI4SS),2024年9月28日,由西华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协会主办,西华大学学术期刊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学术成果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承办的“AI赋能社科研究与评价天府论坛”在西华大学举行。来自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20位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研究领域出发,就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传播及评价进行了深入交流。文章为20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所作报告的主要观点。这些报告议题包括AI赋能人文社科研究方法的变革,法学、教育学、经济学、图书情报学、新闻传播等社会学科视域下的人工智能,AI辅助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伦理,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大宗商品价格风险监测、大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应用,AI赋能学术期刊出版与传播,AI赋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新模式、新平台、新场景,等等。这些议题共同描绘了一个由AI技术驱动的多学科融合与创新的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数智时代 AI4SS 哲学社会科学 学术研究 学术传播 学术评价 学术伦理 人文危机 预印本评价 知识服务 智能评价 智能外包 医疗健康 国家金融安全 高阶思维能力 法学 教育学 经济学 图书情报学 新闻传播
下载PDF
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多维研究
20
作者 朱继东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4年第6期70-76,共7页
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就要清醒认识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深刻认识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采取有... 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就要清醒认识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深刻认识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采取有力举措,用党的创新理论更好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用互联网思维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在错综复杂的网络舆论阵地中展现责任和担当;进一步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科学把握当前意识形态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集中多方面力量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这六个方面既是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关键,又是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完成好的重大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意识形态 创新理论 哲学社会科学 主流媒体 理想信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