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3篇文章
< 1 2 1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Dynamics in the Eseka Alluvial Gold Mining District, Centre Region, Cameroon
1
作者 Shu Vejiline Lum-Ndob Fonge Beatrice Ambo +3 位作者 Ambe Godlove Neba Ateh Kevin Ijunghi Enerst Tata Cheo Emmanuel Suh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2024年第4期289-305,共17页
Local populations in Cameroon thrive on forest resources and the flow of ecosystem services they provide are pivotal in sustaining national economy, improving people’s lives, safeguarding biodiversity, and mitigating... Local populations in Cameroon thrive on forest resources and the flow of ecosystem services they provide are pivotal in sustaining national economy, improving people’s lives, safeguarding biodiversity, and mitigating the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e exploitation of these resources invariably leads to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land use land cover change (LULCC) in the Eseka alluvial gold mining district with the aid of Landsat imag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forest cover change, four Landsat satellite images for (1990, 2002, 2015 and 2022) were used. Ground-truthing also helped to identify the activities carried out by the local population and to determine agents, drivers and pressures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Four main land cover classes namely: forest, agricultural land, settlement/mining camps and water bodies were selected. Between 1990 and 2022, the proportion of forest decreased from 98% to 34% while those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settlement/mining camps increased from 2% to 60% and 0.54% to 6% respectively. Analysis showed ongoing deforestation with forest cover loss of ~98,263 ha in 32 years giving a cover change percentage of 63.94%. Kappa coefficient for the study period ranged from 0.92 to 0.99. Forest cover loss could be attributed to farming activities, wood extraction and alluvial gold mining activities. Economic motives notably the need to increase household income from a frequent demand for farm and wood products in neighbouring towns and the quest for gold were the main drivers of these activities. Hence, this study assesses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from the mining sector on the forest ecosystem in a bid to inform mitigation poli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 BIODIVERSITY Alluvial Gold Mining DRIVERS landsat Images Ground-Truthing MITIGATION
下载PDF
煤矿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对不同复垦模式的响应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世文 蔡慧珍 +3 位作者 张燕海 董祥林 刘俊 俞静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8-349,共12页
科学揭示不同复垦模式土壤细菌群落稳定性及其潜在互作关系对于复垦土地差异化管理及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本文以挖深垫浅、煤矸石充填和粉煤灰充填3种模式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Illumina Miseq 16S rRNA测序技术,采用方差分析... 科学揭示不同复垦模式土壤细菌群落稳定性及其潜在互作关系对于复垦土地差异化管理及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本文以挖深垫浅、煤矸石充填和粉煤灰充填3种模式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Illumina Miseq 16S rRNA测序技术,采用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性等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复垦模式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通过构建分子生态网络模型,揭示不同复垦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的稳定性及菌群间潜在互作关系,明晰对细菌群落结构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的微生物种群。结果表明:①不同复垦模式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与丰富度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均表现为挖深垫浅>煤矸石充填>粉煤灰充填;不同复垦模式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相似,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是所有模式土壤中的优势菌门,在各复垦模式土壤细菌群落中的占比之和均达70%以上。②不同复垦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的显著影响因子不同,部分优势细菌门与影响因子间的变化趋势不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挖深垫浅复垦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影响因素,pH是影响煤矸石与粉煤灰充填复垦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影响因素。③挖深垫浅复垦土壤细菌网络复杂,群落联系紧密,能更好地传递物质、能量和信息;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壤细菌网络内部节点间的连通度低,但菌群信息交换速度慢,拥有4个关键节点,网络相对稳定;粉煤灰充填复垦的土壤细菌网络规模最小,节点连通度不高,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反应快,网络稳定性最差。3种复垦模式土壤细菌群落间关系均以协同合作为主导,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壤细菌群落间的协同合作关系占比最高。本文揭示了3种不同复垦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分子生态网络差异,研究结果可为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模式的优选以及人为干预方式的选择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微生物多样性 分子生态网络 采煤沉陷区
下载PDF
高潜水位矿区土地利用和碳储量时空变化规律与预测
3
作者 徐良骥 贺震东 +2 位作者 刘潇鹏 张坤 吴满毅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5-365,共11页
高潜水位矿区采矿活动及城镇化发展会导致土地利用类型明显变化,进而影响矿区的固碳能力。采用潘谢矿区2002-2021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FLUS(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选取了采矿、社会经济和气候环境等方面数据作为驱动因子,... 高潜水位矿区采矿活动及城镇化发展会导致土地利用类型明显变化,进而影响矿区的固碳能力。采用潘谢矿区2002-2021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FLUS(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选取了采矿、社会经济和气候环境等方面数据作为驱动因子,分别预测了自然发展和生态保护两种情景下2028年土地利用变化,再结合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计算了潘谢矿区2002-2021年的历史碳储量以及2028年不同情景下的未来碳储量,并对潘谢矿区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2-2021年潘谢矿区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不断减少,湿地和建筑用地持续增加,其中耕地减少了147.93 km^(2),湿地和建筑用地分别增加了71.01 km^(2)和75.76 km^(2)。在此期间,潘谢矿区碳储量减少了1.62×10^(5)t,减少幅度为3.83%,其中在2018-2021年碳储量下降最快。(2)预测结果显示,2028年2种情景下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均为湿地和建筑用地持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但相较于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下矿区内耕地受到保护,面积有所增加,湿地和建筑用地的增长减缓。与2021年相比,自然发展情景下的碳储量减少了0.74×10^(5)t,生态保护情景下的碳储量减少了0.53×10^(5)t。研究结果表明,受采煤沉陷和城镇发展影响,沉陷湿地和建筑用地扩张导致耕地减少是碳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采取生态保护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碳储量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潜水位矿区 土地利用变化 FLUS模型 InVEST模型 碳储量
下载PDF
贵州省砂石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陈睿山 罗雅雪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57,共11页
正确认识砂石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调整砂石政策,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和制定矿区生态修复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砂石矿山为例,通过分析砂石矿山开采对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揭示砂石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正确认识砂石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调整砂石政策,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和制定矿区生态修复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砂石矿山为例,通过分析砂石矿山开采对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揭示砂石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贵州省砂石矿山开采占地共计11502.45 hm^(2),其中,占用农田4923.12 hm^(2),破坏森林面积4446.24 hm^(2);2)根据贵州省2020年砂石矿山开采现状,砂石矿区未来最适宜恢复的土地类型排序为森林>建设用地>农田;3)2010—2020年,贵州省因砂石开采损失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6.34亿元,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看,对气候调节功能影响最大,对维持养分循环服务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石开采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
下载PDF
我国关闭/废弃矿山土地资源的新能源再开发现状及展望
5
作者 郝宪杰 宋思桐 +2 位作者 唐宽旭 郭勇 丁志杰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75,共8页
矿山关闭或废弃后会产生大量的土地资源,如露天矿山的矿坑、排土场等,以及井工矿的地面广场和地面塌陷区等。土地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关闭/废弃矿山的土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然而由于这些土地资源受到了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 矿山关闭或废弃后会产生大量的土地资源,如露天矿山的矿坑、排土场等,以及井工矿的地面广场和地面塌陷区等。土地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关闭/废弃矿山的土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然而由于这些土地资源受到了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其再开发利用问题是关闭/废弃矿山面临的重要难题。针对当前对于此类土地资源开发再利用模式存在的不足,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关闭/废弃矿山土地资源与风能、光能、林业、农业、养殖业等结合开发利用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关闭/废弃矿山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体系,即土地资源的“风—林—光”新能源互补再开发模式,并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的技术性因素评价标准及改造方案体系,总结了我国当前关闭/废弃矿山土地资源再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难题,凝练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攻克的5个基础理论和5个待发展技术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建议和未来发展展望。研究表明:①关闭/废弃矿山土地资源的新能源再开发,是一个新兴的、潜力无限的、需要多领域交叉合作的新学科,其中地面资源是载体,而该载体受采矿影响后的状态是核心,新能源各个方向的应用是目的;②关闭/废弃矿山土地资源的新能源再开发一方面是实现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也是开发新能源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实现关闭/废弃矿山转型的重要举措,应在进一步完善该模式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对关闭/废弃矿山土地资源的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关闭/ 废弃矿山 土地资源 新能源开发
下载PDF
城中采煤塌陷地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研究——以山东济宁太白湖新区为例
6
作者 王志亮 李传夏 +5 位作者 尹亚军 郑国栋 张慧敏 薄怀志 卢国宏 刘康 《山东国土资源》 2024年第6期57-67,共11页
城中采煤塌陷地严重限制了城市发展,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因此,城中采煤塌陷地的生态修复与开发利用更为迫切和重要。本文利用2000—2021年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模型研究了太白湖新区采煤塌... 城中采煤塌陷地严重限制了城市发展,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因此,城中采煤塌陷地的生态修复与开发利用更为迫切和重要。本文利用2000—2021年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模型研究了太白湖新区采煤塌陷地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探讨了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采煤塌陷地土地利用以耕地和水域占优,其次是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再次之;各地类间的转移以耕地向水域转出为主,其次是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移。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ESV)呈长期显著增加后小幅回落;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幅增加,耕地价值显著减少,林地和草地价值较小;水文调节、废物处理、气候调节3项服务功能价值量相对较大;ESV高值区由西南向东南、中部、北部不断扩张,随后向中部聚集。土地利用和ESV变化主要是由城镇化建设、采煤塌陷、采煤塌陷地修复治理和政策驱动共同驱动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塌陷地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驱动分析 太白湖新区 山东济宁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上游煤矿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对固碳服务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泽民 刘博 关潇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0-201,共12页
明晰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区域碳储量的影响,是“双碳”目标背景下推进矿区低碳减排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多源数据集,使用InVEST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缓冲区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识别了1990-2020年黄河流... 明晰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区域碳储量的影响,是“双碳”目标背景下推进矿区低碳减排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多源数据集,使用InVEST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缓冲区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识别了1990-2020年黄河流域上游13个大中型煤矿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评估了不同矿区及其周边不同距离缓冲区的固碳服务能力,并对二者的关联度进行分析,旨在厘清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固碳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20年煤矿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草地、未利用地、林地和耕地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转移为主,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以288.8 hm^(2)/a的速度持续扩张.(2)1990-2020年不同时段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单一动态度均为正值,草地和未利用地则均为负值,其中2010-201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综合动态度均较高,2015-2020年则均相对较低,并且露天开采方式矿区土地利用强度远高于井工开采方式.(3)1990-2020年各矿区内单位面积年固碳量在0.7~4.1 Mg/hm^(2)之间,在时间上呈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并且在距离矿区50 km范围内,距离越远,平均单位面积年固碳量越高,影响程度逐渐下降.(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单位面积年固碳量的平均关联度从高到低表现为未利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水体.研究显示,黄河流域上游煤矿区开发过程中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的变化是矿区生态系统固碳服务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上游 煤矿区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固碳服务 缓冲区分析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的山西大同煤田地表沉降监测及时空演化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仝云霄 杨俊泉 +1 位作者 王雪 谭琨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0-183,共14页
[研究目的]地表沉降作为煤矿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安全稳定,有必要对矿区地表沉降进行快速高效监测。[研究方法]以大同煤田为例,研究使用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31景Sentinel-1影像,基于短基... [研究目的]地表沉降作为煤矿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安全稳定,有必要对矿区地表沉降进行快速高效监测。[研究方法]以大同煤田为例,研究使用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31景Sentinel-1影像,基于短基线集干涉测量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SAR,SBAS-InSAR)对地表沉降进行监测,获取大同煤田地表沉降速率和累计沉降结果,使用已有研究成果对监测结果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并分析了沉降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结果]大同煤田地表沉降分布较广,沉降总体分布趋势与大同煤田矿业管理数据的走向基本一致。沉降主要分布在大同市南郊区西部以及大同市、怀仁市和山阴县交界处,其中塔山矿地表沉降最为严重,大同煤田最大沉降速率为168.03 mm/a,最大累计沉降量为329.12 mm,总沉降面积为270.95 km^(2),且沉降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根据沉降趋势推断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地表活动相对稳定。[结论]研究表明了InSAR技术在煤矿区沉降监测的可行性,可为矿产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方法,研究结果可为煤矿区沉降监测预警、灾害防控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煤田 SBAS-InSAR 矿区沉降 地表形变监测 时空演化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三类典型生态破坏案件环境损害评估过程差异性分析
9
作者 李实 储兰 +5 位作者 刘峰 丁宁 吴钢 焦文涛 张晴 吕俊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569-7576,共8页
国家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同时,全国生态环境损害案件呈逐年递增趋势。司法和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等在判罚生态环境损害案件时,面临生态环境损害基线、实物量化、价值量化等难以确定的专业性问题,生态环境损... 国家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同时,全国生态环境损害案件呈逐年递增趋势。司法和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等在判罚生态环境损害案件时,面临生态环境损害基线、实物量化、价值量化等难以确定的专业性问题,生态环境损害鉴定不同阶段的差异性难以区分。研究按照损害程度对森林纵火和盗伐林木、违法建设和非法占地、非法采矿三类生态破坏案件进行分类讨论,统计分析了三类生态破坏案件的关键要素指标,阐明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过程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三类案件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基线选取对象上,三类案件可能涉及植被、土壤、地下水等指标的一种或多种;森林纵火和盗伐林木、违法建设和占地、非法采矿三类案件在植被破坏和土壤破坏两方面破坏程度都表现出逐渐加重的趋势,水平方向的损害范围易受周边环境影响,纵向从土壤表层向深层土壤破坏逐渐加深,恢复难度逐渐加大;在生态恢复工程选择上,除生态恢复外还需根据破坏程度额外考虑对地表建筑物或压占物清除或矿坑的回填及复垦;永久性损害或基本恢复不可实施时也可考虑其他替代性恢复方案,如认购“碳汇”等新手段。研究可为提高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 森林纵火和盗伐林木 违法建设和非法占地 非法采矿 差异性分析
下载PDF
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关键政策实施情况调查分析
10
作者 胡振琪 郭家新 +1 位作者 赵艳玲 王振 《中国土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共11页
研究目的:调查土地复垦4项关键政策的实施情况,判断政策失灵与否,并分析其失灵原因,为相关政策修订提供科学支撑。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研究结果:(1)三类受访者认为“谁损毁,谁复垦”政策不完善的比例为65.30%... 研究目的:调查土地复垦4项关键政策的实施情况,判断政策失灵与否,并分析其失灵原因,为相关政策修订提供科学支撑。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研究结果:(1)三类受访者认为“谁损毁,谁复垦”政策不完善的比例为65.30%,其中第三方不完善比例高达92.02%,同时三类受访者一致赞同应由政府牵头复垦。(2)在编制土地复垦方案方面,三类受访者表示“不完善”(49.74%)略高于“赞成”(47.01%),其中第三方不完善的比例高达89.57%;矿山企业认为方案实施率较高,但政府部门(26.74%)和第三方(3.07%)表示方案落实不力。(3)矿山企业高度赞成采矿临时用地政策,但三类受访者一致认为政策执行率低,其中“0%执行”比例中政府为22.40%、矿山企业为23.92%、第三方高达91.41%,表明该政策执行率较低,需要改革和完善。(4)三类受访者赞成“边开采、边复垦”比例为43.59%、“不完善”为53.68%,其中第三方认为不完善的比例高达77.30%;政府和矿山企业都表示执行率较好,但第三方认为执行率仅为11.65%;政府(52.80%)和矿山企业(74.41%)不了解“边采边复”技术是政策实施不力的原因之一。研究结论:(1)“谁损毁,谁复垦”、编制“土地复垦方案”、“采矿临时用地”和“边开采,边复垦”4项关键政策的总体失灵度分别为51.11%、56.92%、89.23%和50.43%,均高于50%,同时第三方认为失灵度分别为92.03%、96.93%、98.77%和88.35%,表明4项政策都需要完善和革新;(2)4项政策均受到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执行率较低,需要从综合角度进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关键政策 调查分析 矿区
下载PDF
矿山地质环境灾变与保护修复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11
作者 于洋 陈炳乾 +1 位作者 花奋奋 康建荣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共18页
矿山开采不仅会引发地表沉降、建(构)筑物损毁等安全灾害,还会造成土壤环境破坏、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环境灾害。地质环境灾害的类型和特征与采矿方法有关,并且多种地质环境灾害的发生具有耦合性。我国常采用自由垮落、支护加固和剥离排... 矿山开采不仅会引发地表沉降、建(构)筑物损毁等安全灾害,还会造成土壤环境破坏、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环境灾害。地质环境灾害的类型和特征与采矿方法有关,并且多种地质环境灾害的发生具有耦合性。我国常采用自由垮落、支护加固和剥离排土3种方法处理采区覆岩,分别形成了以长壁垮落法开采、柱式开采和露天开采为代表的3类采空区。综述了3类采区的地质灾害致灾机理、灾害链网形成机制,讨论了地质灾害监测、多灾耦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①矿区地质环境灾害主要包括工程安全灾害和生态环境灾害两大类,前者表现为地物空间位置改变引起的采动附加应力损坏各类工程体,后者反映为地物属性变化引起的生态要素缺失和物质能量流动改变;②不同地质环境灾害之间存在耦合性,一种地质环境灾害的出现可能引起一系列次生灾害,形成灾害链网,虽然变形监测、遥感等技术可用于获取地物位置、属性信息,但由于地质环境灾害成灾的复杂性以及传统单一监测预测技术手段的局限性,目前难以对地质灾害进行准确预报预测;③应整合已有的各类变形监测、遥感、传感器、工程检测等技术构建“空—天—建—地—井—人”监测技术体系,融合多源地质环境数据探明矿区物理环境场。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多学科交叉视角对矿区地质环境灾害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认为后续研究重点在于:①完善多源数据标准化工作,加强数据安全共享,构建地质环境保护“知识库”;②依托AI辅助和地质环境保护“知识库”,研究矿区多灾耦合机理,明确致灾关键因素,构建灾害链网;③基于灾害链网加强跨学科研究,融合多源数据—模型形成“透明地质条件—矿山开采设计—采动损害/物理场分布特征评价—工程安全预测评价/生态过程预测评价—工程加固维修/生态环境修复”全过程工作机制。分析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梳理矿区多灾耦合问题的研究思路,对于地质环境灾害综合保护和治理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灾害 长壁开采 柱式开采 露天开采 生态修复 绿色矿山 多学科交叉
下载PDF
黄土高原彬长矿区土壤侵蚀特征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12
作者 李朋飞 黄霖霖 +4 位作者 臧宇哲 胡晋飞 张晓晨 白晓 姚顽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8-167,共10页
黄土高原矿区煤炭产量占全国70%以上,大规模开采活动导致区域内生态环境退化与土壤侵蚀加剧。然而,当前鲜有矿区土壤侵蚀时空特征及其与环境变化关系的定量研究,限制了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进展。为了探究矿区土壤侵蚀特征及其与环... 黄土高原矿区煤炭产量占全国70%以上,大规模开采活动导致区域内生态环境退化与土壤侵蚀加剧。然而,当前鲜有矿区土壤侵蚀时空特征及其与环境变化关系的定量研究,限制了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进展。为了探究矿区土壤侵蚀特征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为黄土高原煤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指导,该研究以彬长矿区为研究区,利用修订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分别模拟了矿区全区2003—2019年及沉陷区2014—2019年土壤侵蚀速率,探究了矿区全区及沉陷区土壤侵蚀特征,定量研究了降雨、地形和植被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3—2019年间,彬长矿区土壤侵蚀速率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年份间差异较大,2003年土壤侵蚀最为严重,侵蚀速率为85.56 t/(hm~2·a),2009年侵蚀程度最低,侵蚀速率为15.54 t/(hm^(2)·a)。微度、轻度侵蚀主要分布于城区、黄土塬和河流阶地等平坦地区,其空间分布在不同年份间基本保持一致,其余侵蚀类型主要分布于煤矿开采区、沟壑区及河道周边,且侵蚀强度空间异质性较大。2)2014—2019年间矿区全区及沉陷区土壤侵蚀速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周期性变化。春秋季节土壤侵蚀强度多表现为微度、轻度侵蚀,冬季侵蚀速率接近于0,夏季土壤侵蚀速率为一年中最高,是矿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时段。3)彬长矿区土壤侵蚀速率与降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沉陷区土壤侵蚀速率与降雨量、沉陷量及植被覆盖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降雨量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子,且开采沉陷加剧了土壤侵蚀,沉陷区的沉陷量不同,土壤侵蚀程度也不同。该研究方法探明了矿区的土壤侵蚀变化规律及环境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可为黄土高原煤矿区土壤侵蚀防治和生态环境恢复提供决策支持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矿区 侵蚀 黄土高原 沉陷 环境因子 RUSLE模型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数据的关闭矿井功能性分区规划
13
作者 李浩 陈永春 +1 位作者 李兵 孙宏杰 《陕西煤炭》 2024年第6期63-69,共7页
为探究关闭矿井功能性分区规划方法,以新谢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期卫星遥感影像获取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采取热点空间聚类方法及PLUS预测模型预测2025年研究区热点区域及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发现新谢矿区水体扩张变化显著,热点区域为水... 为探究关闭矿井功能性分区规划方法,以新谢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期卫星遥感影像获取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采取热点空间聚类方法及PLUS预测模型预测2025年研究区热点区域及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发现新谢矿区水体扩张变化显著,热点区域为水体类型,耕地为不变化区域,冷点区域以林地和草地类型零星斑块状分布。基于预测结果、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布特点,将新谢矿区划分为5个功能性分区大区,分别为Ⅰ区水体和林地功能提升区、Ⅱ区塌陷水域和农业用地功能提升区、Ⅲ区水体和耕地及湿地景观用地功能提升区、Ⅳ区水体和农业用地功能提升区、Ⅴ区水体和农业用地功能提升区;并针对各功能性分区提出治理提升方案和用地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谢矿区 关闭矿井 功能性分区规划 PLUS预测模型 土地利用分析
下载PDF
隆化某矿区复垦土地再利用适宜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袁加华 《现代矿业》 CAS 2024年第1期239-242,共4页
矿区产业的建设影响了土地的利用和环境的发展,为了提高矿区复垦土地再利用适宜性分析结果的客观性,以隆化某矿区作为研究背景,通过分析矿区复垦土地的实际情况选取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因子权重,再根据评价因子权重构建出... 矿区产业的建设影响了土地的利用和环境的发展,为了提高矿区复垦土地再利用适宜性分析结果的客观性,以隆化某矿区作为研究背景,通过分析矿区复垦土地的实际情况选取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因子权重,再根据评价因子权重构建出完整的适应性分析体系。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从多个维度给出分析结果,能够对矿区复垦土地适宜性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为有效利用矿区复垦地资源提供积极的支持,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土地复垦 层次分析法 适宜性分析
下载PDF
龙王沟辉绿岩矿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捷 杨政武 +2 位作者 刘博涛 张永强 蔡彤彤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3期37-40,共4页
龙王沟辉绿岩矿为历史遗留矿山,早期开采技术水平低下,环保意识不强,造成了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问题。为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减少或避免矿山目前已形成的裸露采坑问题对当地生态环境进一步破坏的目的,对龙王沟辉绿岩矿废弃... 龙王沟辉绿岩矿为历史遗留矿山,早期开采技术水平低下,环保意识不强,造成了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问题。为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减少或避免矿山目前已形成的裸露采坑问题对当地生态环境进一步破坏的目的,对龙王沟辉绿岩矿废弃地进行了生态修复治理研究。针对项目区现状特征,提出项目治理工程措施和土地复垦措施技术方案,经比较分析确定了优选技术方案,并对生态修复工程分项进行了设计。项目实施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绿岩矿 废弃地 生态修复 地质环境
下载PDF
矿区废弃地修复树种和年限对生态修复的效果 被引量:1
16
作者 尹建波 魏月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4年第5期63-65,共3页
针对松科植物海南五针松、松科植物马尾松等矿区废弃地修复树种具备的优势,分析矿区废弃地优势树种和年限在修复矿区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和树种重金属和非重金属含量的作用。结果表明,经过21年修复的研究,区域1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系数为8... 针对松科植物海南五针松、松科植物马尾松等矿区废弃地修复树种具备的优势,分析矿区废弃地优势树种和年限在修复矿区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和树种重金属和非重金属含量的作用。结果表明,经过21年修复的研究,区域1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系数为8,显著低于修复13年的研究区域2矿地的12.33,表明研究区域1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更轻。同时,研究区域1矿地植物对土壤中的重金属修复效果好于研究区域2矿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 废弃地 修复树种 修复年限 生态修复
下载PDF
全国废弃露天矿山采矿用地分布状况与存在问题
17
作者 邢宇 王静雅 +4 位作者 杨金中 陈栋 杜晓敏 郭靖凯 宋丽聪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6,共6页
为客观获取矿山环境基础数据,采取遥感数据与多源数据相结合、计算机自动信息提取与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室内综合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开展了全国废弃露天开采矿山的采矿损毁土地、生态修复土地监测。2022年遥感监测查明:... 为客观获取矿山环境基础数据,采取遥感数据与多源数据相结合、计算机自动信息提取与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室内综合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开展了全国废弃露天开采矿山的采矿损毁土地、生态修复土地监测。2022年遥感监测查明:全国废弃露天矿山采矿用地面积约82.74万hm^(2),占全国陆域面积的0.86‰,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北省、山东省、黑龙江省等省(自治区)。其中,采矿损毁土地面积约50.74万hm^(2),生态修复面积约32.00万hm^(2),生态修复率38.68%。废弃露天矿山采矿用地占用基本农田2.63万hm^(2),占总面积的3.18%;位于生态红线内的全国废弃矿山露天采矿用地面积8.09万hm^(2),占总面积的9.77%。全国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采矿用地)吻合的废弃矿山露天采矿用地面积累计30.13万hm^(2),占总面积的36.42%。初步分析了全国废弃矿山露天采矿用地情况、废弃矿山采矿用地占用基本农田情况、生态红线内的废弃矿山采矿用地情况、废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土地等遥感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露天矿山 采矿用地 矿山生态修复 遥感监测
下载PDF
湖北省保康县黄连山磷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18
作者 杨博 李超 汪文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4年第2期27-30,共4页
湖北省保康县黄连山磷矿位于扬子准地台中段的北部、上扬子台坪鄂中褶断区西北的黄陵断穹北西缘,为宜昌磷矿田的一个较为典型的矿床,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早古生代的沉积建造,构造要素简单。本文通过黄连山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在研究矿... 湖北省保康县黄连山磷矿位于扬子准地台中段的北部、上扬子台坪鄂中褶断区西北的黄陵断穹北西缘,为宜昌磷矿田的一个较为典型的矿床,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早古生代的沉积建造,构造要素简单。本文通过黄连山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在研究矿体地质特征和矿石以及围岩特征的基础上,认为黄连山磷矿为大型磷矿,主要发育于白云岩—磷块岩建造和页岩—磷块岩建造,沉积建造特征明显,并且伴生一些含钾页岩,工业矿层产于含磷建造旋回的上部,矿床成因类型为生物化学沉积磷块岩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山磷矿 磷块岩建造 生物化学沉积
下载PDF
采煤沉陷区复垦对土壤细菌群落组装及固碳功能的影响——以东滩矿区为例
19
作者 陈浮 宋晓君 +3 位作者 董文雪 朱燕峰 尤云楠 马静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5-354,共10页
复垦能有效提升矿区生态服务功能,但复垦土壤功能重建的微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晰。厘清复垦如何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组装机制及固碳功能,对重塑矿区生态自维持能力至关重要。为此,结合零模型分析,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及q PCR芯片技术,... 复垦能有效提升矿区生态服务功能,但复垦土壤功能重建的微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晰。厘清复垦如何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组装机制及固碳功能,对重塑矿区生态自维持能力至关重要。为此,结合零模型分析,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及q PCR芯片技术,探索东滩矿区9 a、12 a、15 a和18 a等4个复垦年限土壤细菌群落组装过程及固碳功能变化。结果表明:(1)复垦和复垦时间对土壤理化和酶活性影响显著,复垦土壤pH、铵态氮(AN)、过氧化氢酶(CAT)及磷酸酶(PO)随复垦时间增长呈显著增加(P<0.05),有机碳(SOC)、有效磷(AP)、硝态氮(NN)及脲酶(UE)、β-葡萄糖苷酶(BG)、蛋白酶(PRO)则相反(P<0.05);(2)随机性过程主导了复垦土壤细菌群落的组装过程,且扩散限制的贡献最大;(3)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β-葡萄糖苷酶及过氧化氢酶与碳循环功能基因丰度有显著性相关,复垦改善土壤理化从而增强固碳功能;(4)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复垦年限增加直接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进而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装过程,这可能是导致碳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矿区复垦土壤生产力改善和固碳功能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生态修复 东部矿区 土地复垦 土壤微生物 固碳基因
下载PDF
锡盟西乌旗跃进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探究
20
作者 贺转利 何峰 +2 位作者 戴江浪 孙金艳 李敏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100,共5页
煤矿闭坑是矿山开发的最后阶段,闭坑后对周边社区的安全和环境仍然有影响,煤矿矿山生产中历史形成的采空区,不仅会引发一系列自然灾害,还会对周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研究煤矿闭坑后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 煤矿闭坑是矿山开发的最后阶段,闭坑后对周边社区的安全和环境仍然有影响,煤矿矿山生产中历史形成的采空区,不仅会引发一系列自然灾害,还会对周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研究煤矿闭坑后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锡盟西乌旗跃进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为例,分析煤矿公司原施工方案的不足,并提出相应优化改进措施,如优化露天采坑生活区、排土场等,解决因采矿工程对当地环境的破坏,更好地满足现状治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矿山地质环境 环境保护 土地复垦 锡盟西乌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