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LOBAL HOPF BIFURCATION IN A DELAYED PHYTOPLANKTON-ZOOPLANKTON MODEL WITH COMPETI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Renxiang Shi Jiang Yu 《Annals of Applied Mathematics》 2017年第1期32-49,共18页
In this paper, the dynamics of a delayed phytoplankton-zooplankton model is considered. Taking the delay due to the gestation of zooplankton as param- eter, we describe the local Hopf bifurcation by center manifold th... In this paper, the dynamics of a delayed phytoplankton-zooplankton model is considered. Taking the delay due to the gestation of zooplankton as param- eter, we describe the local Hopf bifurcation by center manifold theorem and normal form, then we discuss the global existence of periodic solution. At last, some simulations are given to support our res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Hopf bifurcation normal form periodic solution com-petition phytoplankton-zooplankton
原文传递
循环水养殖池塘中浮游动植物功能群特征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向劲 吴启藩 +5 位作者 宋锐 彭治桃 李金龙 高峰 谢敏 程小飞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81-89,共9页
为研究循环水养殖模式对水生态环境的中长期影响和浮游动、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及相互作用,2018和2019年3月下旬,在湖南长沙新建的12.7 hm^(2)池塘中修建24条长22 m、宽5 m、深2.7 m的两端有推水、底部有集污设施的养殖水槽中,放养2、3... 为研究循环水养殖模式对水生态环境的中长期影响和浮游动、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及相互作用,2018和2019年3月下旬,在湖南长沙新建的12.7 hm^(2)池塘中修建24条长22 m、宽5 m、深2.7 m的两端有推水、底部有集污设施的养殖水槽中,放养2、3龄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鲤(Cyprinus carpio),密度分别为1 200 kg·hm^(-2)、600 kg·hm^(-2)、120 kg·hm^(-2)和480 kg·hm^(-2)。在水槽中设9个采样点:推水设施区、养殖水槽中和水槽下游区各3个,调查分析循环水养殖模式刚投入使用和养殖一年后水质理化因子变动规律及浮游动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显示:浮游动植物种类与功能群数量变化较小,各功能群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变化剧烈;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由功能群E(锥囊藻)、D(针杆藻)变化为功能群TD(丝状绿藻)、J(盘星藻、栅藻),演替原因为水流频繁紊动引起水层混合的空间差异;浮游动物优势功能群由功能群PSF(浮游小型滤食者)、PMF(浮游微型滤食者)变化为功能群PMF、PLF(浮游大型滤食者)及PSP(浮游小型捕食者),表现出更具生态稳定性的浮游动物大型化趋势,滤食性鱼类放养密度低是其重要原因;小体型滤食类浮游动物主要受耐富营养、带鞭毛、较小体型浮游植物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大体型滤食类浮游动物还受到附着绿藻及适应中营养生境的硅藻等促进作用;浮游植物功能群G(空球藻)、W_(1)(尖尾、梭形裸藻)和X(球粒藻、衣藻、小球藻)对捕食类浮游动物的促进作用既包括上行效应直接传导,也包括以小型滤食类浮游动物为食物链环节的间接传导;循环水养殖一年后,各点位水质的空间差异进一步加大,但该池塘仍处于轻-中污染状态,符合养殖水质标准且整体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功能群 水质评价
下载PDF
浮游生物对渭河水环境的响应机理及生态效应 被引量:1
3
作者 孙亚乔 蒋婕 +6 位作者 段磊 杨思月 周艾诗 朱思衡 曹永翔 孙佳乾 寇思飞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136,共16页
【目的】为探究浮游生物对渭河陕西段水环境的响应机理及生态效应,【方法】以渭河陕西段为研究区,于2021年4月共设置14个采样点,采集14份水样,分析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评估浮游生物群落的均匀性、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时,常用Pi... 【目的】为探究浮游生物对渭河陕西段水环境的响应机理及生态效应,【方法】以渭河陕西段为研究区,于2021年4月共设置14个采样点,采集14份水样,分析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评估浮游生物群落的均匀性、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时,常用Pielou指数、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并评价断面水环境质量;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和冗余分析(RDA)识别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群落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结果】结果表明:渭河陕西段浮游植物共有7门55种,硅藻门种类数最多(49.09%),优势种有6种;浮游动物共3门22种,轮虫占比最高(68.18%),优势种有4种;浮游植物的H′、J及d变化范围分别为1.017~4.025、0.267~0.890、0.446~1.099,浮游动物其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811~2.459、0.754~1.000、0.126~0.542;CCA分析显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空间分布变化的环境因子主要有TP、NH_(3)-N和pH;根据RD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化学需氧量(COD)和水温(WT)起到了关键作用。【结论】结论显示:渭河陕西段浮游生物指数变化显示研究区域呈现清洁—中污染状态;根据《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环境和指示生物(水域分册)》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水污染指示物种判断水环境状况,对比本研究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评价水环境质量,得出浮游动物对水质评价的响应结果更加准确。通过构建水环境-浮游生物对比判断模型,选择区域更加准确的评价指标,有助于提高浮游生物对水生态环境指示作用的准确性,进而揭示浮游生物对水生态环境的响应机理。以上结果可为渭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指标识别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水质
下载PDF
山西省册田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差异及功能群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耿志远 赵乐乐 +4 位作者 贾欣 胡雅菲 刘少贞 刘青 宋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13,共13页
为探究山西省大同市册田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差异及其功能群特征,分别于2020年10月12日,以及2021年3月27日、6月21日和9月2日共4个季节采样,对浮游生物功能群特征包括种类组成、生物量、密度、时空分布及其与水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为探究山西省大同市册田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差异及其功能群特征,分别于2020年10月12日,以及2021年3月27日、6月21日和9月2日共4个季节采样,对浮游生物功能群特征包括种类组成、生物量、密度、时空分布及其与水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63属122种,生物量、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7.31~45.69 mg/L和6 500.21~15 183.93 ind./L,浮游植物可划分为30个功能群,其中功能群N、J和W1为代表性功能群;共鉴定出主要浮游动物4个类群13属21种,生物量、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49~25.53 mg/L和2 128.90~17 699.72 ind./L,浮游动物可划分为9个功能群,其中RF、LCF为代表性功能群;秋、冬、春、夏4个季节的水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平均值分别为53.45、40.19、52.66和48.87;4个季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80~1.54和0.24~1.00,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0.17~0.32和0.08~0.32,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12.81~16.18和2.08~2.87,Simpson优势度指数(D)分别为0.40~0.77和0.10~0.54;Pearson、Mental相关分析及冗余分析显示,温度、溶解氧、磷、氮和叶绿素a等是影响册田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最重要因子。研究表明,册田水库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功能群结构、生物量及密度在季节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册田水库水质处于重污染状态,建议放养以滤食浮游生物为主的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因子 群落结构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册田水库
下载PDF
海湖湿地水体蓝藻水华期浮游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5
作者 刘泽碧 毛旭锋 +5 位作者 吴艺 宋秀华 于红妍 金鑫 杜凯 谢顺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6-957,共12页
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引发的水华在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暴发频率日益增加,对当地生态系统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为分析蓝藻水华及其生消全过程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以青海省西宁市海湖湿地为研究区,于2022年3月(水华暴发期)、4月(水华... 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引发的水华在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暴发频率日益增加,对当地生态系统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为分析蓝藻水华及其生消全过程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以青海省西宁市海湖湿地为研究区,于2022年3月(水华暴发期)、4月(水华衰退期)和5月(水华结束期)对6处监测点的浮游生物群落开展调查,通过R软件的Vegan包和rdacca.hp包对影响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3个时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94种、浮游动物4门46种;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在3个时期均为优势动物。2)浮游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呈现由上游向下游增加的趋势;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浮游植物生物量在衰退期达到最大值(63.84 mg·L^(−1)),而浮游动物生物量在结束期达到最大(6.76 mg·L^(−1))。3)Pearson相关性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浮游生物优势种在水华不同时期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在暴发期分别受TN和水温的影响显著(p<0.05),在衰退期分别受NH_(4)^(+)-N和TP的影响显著(p<0.05),而在结束期分别受pH和水温的影响显著(p<0.05)。4)基于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的水质评价结果显示,海湖湿地水体介于中污与无污之间,水质状态表现为良好。5)变差分解(VPA)和层次分割(HP)分析发现,水温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13.01%)(p<0.01),而TN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6.70%)(p>0.01)。该研究表明,蓝藻水华显著影响海湖湿地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研究结果对利用环境手段进行水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割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CCA分析 青藏高原 富营养化
下载PDF
一类种群策略调控下海洋营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Filippov模型的分岔与混沌
6
作者 刘建港 魏周超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254-259,共6页
针对种群策略调控下浮游模型的稳定性以及多种分岔与混沌现象等问题,建立了一类与海洋生态系统相关的三维营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Filippov模型。利用非光滑动力系统的定性技术,研究了子系统和滑动向量场中平衡点的稳定性和分岔集,并得... 针对种群策略调控下浮游模型的稳定性以及多种分岔与混沌现象等问题,建立了一类与海洋生态系统相关的三维营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Filippov模型。利用非光滑动力系统的定性技术,研究了子系统和滑动向量场中平衡点的稳定性和分岔集,并得到了跨临界分岔、滑动分岔等丰富行为。最终证明控制阈值参数在0.1附近时发生了倍周期分叉乃至混沌。该研究可用于海洋生态保护等实际领域,有利于促进Filippov生态系统的动力学理论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Filippov模型 非光滑动力系统 稳定性 滑动分岔 混沌
下载PDF
南亚热带典型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的嵌套结构及互作关系
7
作者 李婉璇 陈瑜 +1 位作者 林镇美 胡佳欣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124,共10页
为了解我国南亚热带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特征及驱动因素,加强水生态环境管理与保护,于2022年枯水期(3月)和丰水期(7、8月)分别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5座大中型水库采集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样品,并测定相应水体理化指标,结合零和模型及网络分析... 为了解我国南亚热带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特征及驱动因素,加强水生态环境管理与保护,于2022年枯水期(3月)和丰水期(7、8月)分别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5座大中型水库采集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样品,并测定相应水体理化指标,结合零和模型及网络分析等方法分析浮游生物的群落组成、嵌套结构、互作网络及环境影响。结果显示:(1)丰水期pH、水温和浊度显著高于枯水期,氨氮含量显著低于枯水期(P<0.05);(2)浮游植物丰水期共调查到8门299种(属)、枯水期8门274种(属),浮游动物丰水期4类群89种、枯水期4类群106种;(3)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实际分布矩阵的嵌套性指标(12.57、25.32)与随机分布矩阵(18.04±8.32、29.31±3.46)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调查水库浮游生物均表现出明显的嵌套结构,有利于群落稳定;(4)浮游生物群落间存在互作关系,且具有明显水期特征,丰水期浮游生物网络更加复杂紧密和稳定,能更加迅速应对环境干扰,丰水期浮游生物群落主要受CODMn、pH、水温、浊度影响,枯水期浮游生物群落主要受浊度、CODMn和总磷影响。控制有机物及营养盐输入、降低浊度是调控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的关键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互作关系 嵌套结构 亚热带水库
下载PDF
高邮湖浮游生物多样性分析
8
作者 沈汇超 辛玉婷 +1 位作者 彭月 王李春晓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8期1-5,共5页
于2021年对高邮湖的浮游生物多样性进行了两次采样分析,采样时间分别是3月和6月,布设了6个采样点。调查发现,高邮湖浮游植物78种,隶属于8门36科61属。绿藻门40种,占全部种类的51.3%;硅藻门16种,占全部种类的20.5%;蓝藻门8种,占全部种类... 于2021年对高邮湖的浮游生物多样性进行了两次采样分析,采样时间分别是3月和6月,布设了6个采样点。调查发现,高邮湖浮游植物78种,隶属于8门36科61属。绿藻门40种,占全部种类的51.3%;硅藻门16种,占全部种类的20.5%;蓝藻门8种,占全部种类的10.3%。浮游植物密度值为20.62×106cells/L,生物量9.96 mg/L。浮游动物55种,其中轮虫31种,占全部种类的56.4%;枝角类13种,占全部种类23.6%;桡足纲11种,占全部种类的20%。浮游动物密度为2730.2 ind./L、密度为1.21 mg/L。高邮湖浮游生物生物量和细胞密度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均表现为丰水期大于枯水期,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邮湖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生物量 密度
下载PDF
黄河流域典型山区河流水生生物群落调查评价——以大峪河为例
9
作者 张灿 梁静 +1 位作者 孔德芳 陈涛 《环境科技》 2024年第3期52-57,共6页
通过对大峪河5个点位的水生生物展开调查,鉴定出浮游植物38种,浮游动物8种,底栖动物13种,这3类水生生物密度分别为4.29×10^(5)~2.76×10^(6)cells/L,0.8~231.4 ind/L和18~200 ind/m^(2),生物量分别在0.2~1.97,0.004~0.82 mg/L... 通过对大峪河5个点位的水生生物展开调查,鉴定出浮游植物38种,浮游动物8种,底栖动物13种,这3类水生生物密度分别为4.29×10^(5)~2.76×10^(6)cells/L,0.8~231.4 ind/L和18~200 ind/m^(2),生物量分别在0.2~1.97,0.004~0.82 mg/L和0.023~1.095 g/m^(2)之间。多样性评价显示大峪河浮游植物多样性和丰富度较高,水体处于清洁状态,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多样性一般,其时空变化规律显示农业面源污染汇入、人类活动干扰及物理生境为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峪河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多样性评价
下载PDF
嘉陵江南充出境江段枯水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10
作者 龚彦超 何春 +2 位作者 李锦 罗川 任丽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50-360,共11页
为了解嘉陵江南充出境段枯水期水质状况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现状,于2022年冬季在嘉陵江南充出境江段调查了9项常规理化指标,并计算了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枯水期嘉陵江南充出境江段水质符合单指标评价Ⅱ类标准;浮游植物共126种(变种),隶... 为了解嘉陵江南充出境段枯水期水质状况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现状,于2022年冬季在嘉陵江南充出境江段调查了9项常规理化指标,并计算了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枯水期嘉陵江南充出境江段水质符合单指标评价Ⅱ类标准;浮游植物共126种(变种),隶属于7门19目33科66属,水体属于硅藻-绿藻-蓝藻型,浮游植物的总平均密度为(42.55±13.81)×10^(4)ind.·L^(-1),总平均生物量为(0.55156±0.16307)mg·L^(-1);浮游动物共37种,以轮虫为主(占48.56%),总平均密度为(47.80±14.78)ind.·L^(-1),总平均生物量为(0.16261±0.06635)mg·L^(-1);着生藻类共74种(变种),隶属于5门14目20科32属,总平均密度为(15.31±4.81)×10^(4)ind.·cm^(-2),总平均生物量为(0.28470±0.09390)mg·cm^(-2);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指数研究表明,该江段属于寡污型且处于中营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陵江 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着生藻类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Study of the Biological Quality of the Water in the Manantali Dam Reservoir: Analysis of the Fish Fauna and Plankton Communities
11
作者 Joseph Mbeur Faye Saïdou Ndao Louis Eugène Victor Sambou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 2024年第1期100-114,共15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of the Manantali dam reservoir is to investigate the biological quality of the water through inventories and analysis of the ichthyofauna and planktonic communities (zooplankton and phytoplankt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of the Manantali dam reservoir is to investigate the biological quality of the water through inventories and analysis of the ichthyofauna and planktonic communities (zooplankton and phytoplankton). Inventories of ichthyofauna and plankton communities were carried out quarterly from 2003 to 2022. The fish populations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bioindicators (species richness, diversity index, equitability index, diversification index) identified 29 species belonging to 10 families. The Cichlidae family is the most represented, while the Schilbeidae and Tetraodontioae families are less represented in terms of number of species. The species Hydrocynus forskalii and Brycinus nurse with relative abundances of 40.12% and 21.4% respectively, both from the family Alestidae, are the most abundant. The species H. forskalii has a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100%. The specific diversity index of 2.9 and the equitability index of 0.6 show an average diversity of fish species. The diversification index of 2.9 indicates a theoretical number of habitats of 2 to 3. The planktonic community is made up of zooplankton and phytoplankton. The inventory of zooplankton shows the presence of 28 zooplankton species belonging to 9 families of the three zooplankton groups Rotifera, Cladocera and Copepoda. Analysis of the frequencies of occurrence of the various taxa showe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 species of Lake Manantali are the omnipresent rotifers Keratella cochlearis, Keratella quadrata and Trichocerca chattoni. For phytoplankton, the inventories carried out show the presence of 65 species belonging to 5 families (Chlorophycees, Diatomees, Dinophycees, Chrysophycees and Cyanophycees). An analysis of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the various taxa shows that the characteristic species of Lake Manantali are Chlorophycees, with 7 species: Desmidium baileyi, Micrasterias alata, Sphaerocystis schroeteri, Spondylosium sp., Staurastrum heimii, Staurastrum subanchora, Staurodesmus wandae;Diatoms, with one species: Navicula sp. and Cyanophycees, with one species: Microcystis aerugino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NTORY Fish ZOOPLANKTON PHYTOPLANKTON Diversity Manantali
下载PDF
滦南县嘴东海域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12
作者 李金璐 李卫东 +1 位作者 张海恩 张宏祥 《河北渔业》 2024年第7期19-25,30,共8页
为探究滦南县嘴东海域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优化海水池塘养殖模式和生态调控措施,在海水池塘“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s)”多... 为探究滦南县嘴东海域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优化海水池塘养殖模式和生态调控措施,在海水池塘“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s)”多营养层次养殖期间,定期进行采样检测,将多营养层次养殖池塘与红鳍东方鲀单养池塘的水质理化因子、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下的水质理化因子优于单养模式;浮游植物的种类相同,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下的浮游植物丰度低于单养模式,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差异不大,均以硅藻门和甲藻门藻类为主,且优势度指数相对较低;就浮游动物而言,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与单养模式下的浮游动物种类相同,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下的浮游动物丰度低于单养模式,不同养殖模式下浮游动物优势种差异不大,均以节肢动物和浮游幼体为主,且优势度指数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池塘 多营养层次 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New Insights in the Biodegradability and the 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Solar Products Containing Mineral and Chemical UV-Filters on Marine Zoo- and Phytoplanktons: An in silico and in vitro Study
13
作者 Jean-Claude Hubaud Karim Mekideche +1 位作者 Jean-Eric Branka Luc Lefeuvre 《Journal of Cosmetics, Dermatological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24年第1期98-111,共14页
Background: Cosmetic formulations, and particularly solar products which contain mineral and chemical UV-filters, are often suspected of causing harmful effects on marine fauna and flora.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our ... Background: Cosmetic formulations, and particularly solar products which contain mineral and chemical UV-filters, are often suspected of causing harmful effects on marine fauna and flora.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our work in 2019 concerning the 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such formulations on corals (Seriatopora hystrix), we here provide some new information about the biodegradability and the 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these products on marine zoo- and phytoplankton. Therefore, we choose to realize in silico and in vitro studies of the biodegradability of several solar products but also to evaluate the 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these products on one phytoplankton, i.e.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and one zooplankton, i.e. Acartia tonsa, of a great importance for sea species survival (notably as sources of food). Materials and methods: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biodegradability of the tested products: One in silico method and an in vitro one. 2 solar products were involved in the in silico study which consisted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degradation factor (DF) of each ingredient of the tested formulas in order to finally obtain their estimated biodegradability percentage. Already available data concerning each ingredient coupled to a computer model developed with one of our partners were used to achieve this study. The in vitro study involved 8 formulas containing UV-filters and was led by following the OECD 301 F guidelines. Ecotoxicological studies of 7 of the formulas containing UV-filters were for their part realized by following the ISO 10253 guidelines for the experiments led with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and the ISO 14669 guidelines for the experiments led with Acartia tonsa. In these studies, the effect of each tested product on crustaceans’ mortality and algal growth inhibition was assessed. Results: The in silico study predicted that formulas containing chemical UV-filters display a high biodegradability (superior to the threshold value of 60% given by the OECD 301 F guidelines). In the in vitro part of our work, the 8 tested formulas showed a biodegradability slightly inferior to the one predicted in the in silico experiments. Therefore, in order to evaluate if these calculated biodegradability value could have significant harmful effects on zoo- or phytoplankton,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our products regarding the growth inhibition on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and the mortality on Acartia tonsa. In this last part of the study, all the tested products were classified as “non ecotoxic” following an internal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Part 4 entitled “Environmental Hazards” of Globally Harmoniz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and Labelling of Chemicals (GHS), 9<sup>th</sup> edition (2021).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are notably in line with those published by our teams in 2019 on the effects of solar cosmetic products on corals and seem to confirm that formulas containing mineral and chemical UV-filters can be daily used without displaying significant noxious effects on marine fauna and flor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Filters Chemical UV-Filter BIODEGRADABILITY ECOTOXICOLOGY in silico in vitro ZOOPLANKTON Phytoplankton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Acartia tonsa
下载PDF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 被引量:45
14
作者 张婷 马行厚 +3 位作者 王桂苹 李德亮 金斌松 秦海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8-165,共8页
为评价春季大旱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浮游生物现状,对保护区所辖8个子湖及赣江和修河部分河段的浮游生物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53属97种、浮游动物23属42种(包括原生动物13种、轮虫23种、枝角类3种和桡足类3种),其中... 为评价春季大旱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浮游生物现状,对保护区所辖8个子湖及赣江和修河部分河段的浮游生物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53属97种、浮游动物23属42种(包括原生动物13种、轮虫23种、枝角类3种和桡足类3种),其中大湖池和朱市湖是浮游生物种类数最多的2个子湖。各子湖及赣江和修河间浮游生物现存量差异较大,其变化范围分别为260—(8.18×106)cells/L(浮游植物)、3630—73173 ind./L(浮游动物),赣江以西区域的子湖和修河的浮游生物现存量显著高于赣江及其以东区域的子湖。调查水域优势度值(Y)大于0.02的浮游生物包括蓝藻1种、绿藻2种、硅藻5种、原生动物4种及轮虫5种。浮游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最大值均分别为2.41和0.96,而其丰富度指数(Dm)值均小于3。3种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表明,保护区各子湖与修河和赣江水体受污染程度较轻,除蚌湖和梅西湖外,均处于中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春季和夏季巢湖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动态分析 被引量:29
15
作者 李静 崔凯 +2 位作者 卢文轩 程云生 蒋阳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5-192,共8页
随着营养盐水平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亦发生较大改变[1,2]。巢湖是长江北岸的一个大型浅水湖泊,不断接纳来自合肥市和肥西县等地区的大量生产和生活污水,近年来出现水质急剧下降、蓝藻水华频繁暴发的情况。目... 随着营养盐水平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亦发生较大改变[1,2]。巢湖是长江北岸的一个大型浅水湖泊,不断接纳来自合肥市和肥西县等地区的大量生产和生活污水,近年来出现水质急剧下降、蓝藻水华频繁暴发的情况。目前针对其浮游生物,尤其是藻类群落结构变化,已有不少报道[3,4]。早在20世纪50年代,陆艾五[3]首次科学记载了巢湖蓝藻水华(湖靛)的主要种类,即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Kützing为主,并伴有少数鱼腥藻Anabaena。至21世纪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群落演替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不同类型湖泊夏季浮游生物多元聚类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龚珞军 张仕萍 +3 位作者 熊邦喜 刘定柱 李金忠 曹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3-50,共8页
为深入了解湖泊环境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为湖泊渔业和湖泊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于2007年夏季测定了武汉市梁子湖、斧头湖、柴泊湖、南湖和野芷湖5个养殖湖泊的浮游生物的数量和生物量。利用SPSS软件,对5个湖泊浮游植物6个门和浮游动物4个... 为深入了解湖泊环境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为湖泊渔业和湖泊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于2007年夏季测定了武汉市梁子湖、斧头湖、柴泊湖、南湖和野芷湖5个养殖湖泊的浮游生物的数量和生物量。利用SPSS软件,对5个湖泊浮游植物6个门和浮游动物4个类的数量和生物量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的结果是不相同的,其原因是两种方法的差异所致。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将有效地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分析结果表明,影响5个湖浮游生物的第1至第6个主成分分别为枝角类桡足类数量和重量因子、轮虫数量重量和绿藻门数量因子、隐藻门数量和重量因子、原生动物数量和重量因子、蓝藻门数量因子、硅藻门数量和绿藻门重量因子。使用SPSS软件,对5个湖泊13个点的浮游生物的数量和生物量予以了层次聚类法,并将5个湖泊的13个点分为5类,即梁子湖和斧头湖敞水区的3号和5号点为一类;梁子湖和斧头湖围拦养殖区的1号和4号点,以及梁子岛附近的2号点为一类;柴泊湖的6、7、8号3个点为一类;南湖原排污口附近的10号点为一类;南湖与野芷湖的其他9、11、12和13号4个点为一类。经分析认为,形成这个结果是由城市废水、生活污水和养殖生产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主成分分析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珠江口伶仃水道浮游生物及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玉 李适宇 +2 位作者 吴仁海 陈新庚 董燕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3期114-118,共5页
对珠江口伶仃水道进行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诸方面的调查,得出珠江口伶仃水道共有93种浮游藻类、30种浮游动物、27种底栖动物出现.藻类总数量分布最高为105个/L级别,浮游动物最高数量为606个/m3,底栖动物栖息密度最高为... 对珠江口伶仃水道进行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诸方面的调查,得出珠江口伶仃水道共有93种浮游藻类、30种浮游动物、27种底栖动物出现.藻类总数量分布最高为105个/L级别,浮游动物最高数量为606个/m3,底栖动物栖息密度最高为110个/m2.绝对优势种有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rm);桡足类的中华异水蚤(Acartila sinensis);软体动物类的红肉河蓝蛤(Potamocorbula rubro-muslula)等等.珠江口伶仃水道盐度较低,浮游藻类群落结构主要以淡水性群落为主,而在盐度较高样点,以咸水性藻类占优势.浮游动物、底栖动物为沿岸性水系种群及咸、淡水交汇水系的低盐群落.多样性指数为浮游藻类>浮游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伶仃水道 群落特征 浮游藻类 游动物 底栖动物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设施养殖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何京 陈晨 +3 位作者 王一农 钟硕楠 刘静 林志华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3期58-62,67,共6页
研究了后期凡纳滨对虾设施养殖29个池塘中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差异及种类多样性。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25属40种,浮游动物3门14属17种,未鉴定种类8种。其中硅藻门27种,绿藻门7种,蓝藻门4种,黄藻门1种,甲藻门1种;原生动物门... 研究了后期凡纳滨对虾设施养殖29个池塘中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差异及种类多样性。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25属40种,浮游动物3门14属17种,未鉴定种类8种。其中硅藻门27种,绿藻门7种,蓝藻门4种,黄藻门1种,甲藻门1种;原生动物门8种,轮虫类6种,枝角类3种。29个池塘浮游植物丰度6.3×102~4.4×104cell/m L,生物量12.6~882.0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0~3.17,Margalef丰富度指数范围0.56~0.95,Pielou均匀度0.19~0.90;浮游动物丰度12.6 mg/L^882.0 mg/m L,生物量1.2×102~2.7×102mg/L。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种类相对自然海区少、密度大。在相同管理模式下,池塘中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有较大差异,多样性指数也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养殖塘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多样性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高位养殖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特征 被引量:18
19
作者 高欣 景泓杰 +3 位作者 赵文 孟凡明 郭长江 刘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4-50,共7页
为研究在中国北方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海水高位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和水质特征,采用高位池养殖的常规方法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高位池的平均水温为23.45℃、p H为8.16、盐度为23.1,叶绿素含量在养殖过程中呈现先... 为研究在中国北方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海水高位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和水质特征,采用高位池养殖的常规方法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高位池的平均水温为23.45℃、p H为8.16、盐度为23.1,叶绿素含量在养殖过程中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以硅藻、裸藻和绿藻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39.58%、20.83%和18.75%,甲藻、蓝藻和隐藻只占少数;浮游植物密度平均为111×10~6cells/L,生物量平均为22.39 mg/L,密度和生物量均以绿藻和硅藻占优势,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0.46,均匀度指数(J)平均为0.13;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浮游动物密度平均为27.04ind./L,生物量平均为0.629 mg/L,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0.68,均匀度指数(J)平均为0.52;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影响浮游植物优势种的主要驱动因子为盐度、PO_4^(3-)-P、总氮、总磷、NO_2^--N、NO_3^--N,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的主要驱动因子为盐度、PO_4^(3-)-P、p H、总氮、NO_2^--N和NH_4^+-N。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高位养殖池中后期水质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浮游生物群落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海水高位池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飞云江与鳌江口海域夏、秋季环境因子与浮游生物的分布变化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述锡 孙淑艳 +2 位作者 王真良 陈淑梅 温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0-437,共8页
于2010年8和11月调查了飞云江口和鳌江口海域(27°45 ~ 27°08′N,120°05~120°09′ E)浮游动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其与主要环境因子如营养盐和悬浮物等分布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悬浮物浓... 于2010年8和11月调查了飞云江口和鳌江口海域(27°45 ~ 27°08′N,120°05~120°09′ E)浮游动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其与主要环境因子如营养盐和悬浮物等分布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悬浮物浓度由河口区域向外逐步减小,盐度和pH值则逐渐增加.8月鳌江和飞云江口部分区域溶解氧浓度较低;表层海水温度8月在调查海域中部有一带状高值区,11月在飞云江口外有一带状低值区.ρ(Chl-a)在8月较高,平均值为5.2 μg·L^-1;11月较低,平均值为0.9μg·L^-1.浮游植物丰度在8月较高,平均值为2 344.6×10^4 m^-3;11月较低,平均值为33.1×10^4 m^-3.近飞云江口区域浮游植物丰度和小型浮游动物密度较高,由河口区域向外逐渐降低.浮游植物丰度与多数环境因子相关性不高,仅在8月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河口区西太平洋潮波、陆域径流人海、沿岸流以及海域地形条件共同决定飞云江口和鳌江口的生态过程,丰水期陆域径流对近岸海域浮游生物分布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营养盐 盐度 河口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