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icacy of Spinal Pia Mater Incision and Laminoplasty Combined with Internal Fixation for Old Spinal Cord Injury 被引量:4
1
作者 Gen-long Jiao Zhi-zhong Li +2 位作者 Ming Tan Yong-qin Pan Zhi-gang Zhou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2年第3期134-140,共7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incising spinal pia mater to relieve pressure and unilateral open-door laminoplasty with internal screw fixation for treatment of the dated spinal cord injury. Methods Fr...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incising spinal pia mater to relieve pressure and unilateral open-door laminoplasty with internal screw fixation for treatment of the dated spinal cord injury. Methods From March, 2009 to July, 2010, 16 cases with chronic cervical cord injury underwent spinal dura mater incision and unilateral open-door laminoplasty with internal screw fixation. Nerve functions of preand postoperation were evaluated by Frankel classification and th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scale. The improvement rate of JOA score at the indicated time was recorded. Results Postoperative Frankel classification rating of 16 patients improved obviously. JOA scores at the 1st month, 3rd month, 6th month, and 12th month after surgery were 7.9±2.3, 8.5±1.6, 8.9±2.1, and 12.4±2.5, respec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at prior to surgery (5.5±0.6). At the end of follow-up period, JOA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re-treatment (P<0.05). The recovery was relatively rapid during the first 3 months following the surgery, then entered a platform period. Conclusion It is effective for patients with dated spinal cord injury to undergo spinal decompression and laminoplas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al pia mater DECOMPRESSION LAMINOPLASTY old spinal cord injury
下载PDF
EFFECTS OF ELECTRO ACUPUNCTURE AND TWIRLING REINFORCING-REDUCING MANIPULATIONS ON VOLUME OF MICROCIRCULATORY BLOOD FLOW IN CEREBRAL PIA MATER
2
作者 史仁华 姬广臣 +2 位作者 赵鲁鸣 王世军 董军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20-224,共5页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EA) and routine acupuncture with twirling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anipulation of the needle (RA) both at Zusanli point (St 36) on volume of microcirculatory blood flow in the cerebral ...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EA) and routine acupuncture with twirling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anipulation of the needle (RA) both at Zusanli point (St 36) on volume of microcirculatory blood flow in the cerebral pia mater were observed by fenestration of the cranial bone and laser Doppler microcirculatory blood flow analyser.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RA and EA could increase the volume of microcirculatory blood flow in the cerebral pia mater; and that the increase in the EA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at in RA group. This suggests that a moderate and effective stimulation is a key to the production of a regulative effect on the org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ACUPUNCTURE Acupuncture Therapy Animals Blood Flow Velocity Comparative Study Female Male MICROCIRCULATION pia mater RABBITS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全文增补中
产前MRI诊断胎儿软脑膜动静脉瘘1例
3
作者 曹一民 伊泽茜 +3 位作者 郑健雄 张成烨 高铎 周立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59-960,共2页
孕妇28岁,孕1产0,孕26周产前超声筛查提示胎儿颅内发育异常;既往无特殊病史及家族史。胎儿超声:颅内见团状不规则无回声区,脑实质结构混杂,脑沟回显示不清,CDFI见无回声区内充满彩色血流信号(图1A)。胎儿MRI:快速反转恢复运动抑制序列(f... 孕妇28岁,孕1产0,孕26周产前超声筛查提示胎儿颅内发育异常;既往无特殊病史及家族史。胎儿超声:颅内见团状不规则无回声区,脑实质结构混杂,脑沟回显示不清,CDFI见无回声区内充满彩色血流信号(图1A)。胎儿MRI:快速反转恢复运动抑制序列(fast inversion recovery motion insensitive, FIRM)图像见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斑片状出血,主要见于侧脑室旁生发基质,左侧为著,呈T1高信号(图1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软脑膜 产前诊断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8
4
作者 赵燕 李南云 +3 位作者 周晓军 陈忠豪 吴波 马恒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 :探讨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及预后。方法 :报道 2例罕见的椎管内软脊膜黑色素细胞瘤(0 0 5 % ) ,并结合国内外文献中报道的 5 8例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进行讨论。结果 :2例均为女性 ,分别为 14岁和 4 6岁 ,... 目的 :探讨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及预后。方法 :报道 2例罕见的椎管内软脊膜黑色素细胞瘤(0 0 5 % ) ,并结合国内外文献中报道的 5 8例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进行讨论。结果 :2例均为女性 ,分别为 14岁和 4 6岁 ,肿瘤均发生于脊髓软脊膜 ,大体上呈黑色 ,包膜完整。光镜下见瘤细胞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混合而成 ,细胞无异型 ,大部分瘤细胞质内含有多量黑色素颗粒 ,核分裂象无或偶见 (0~ 1个 / 10HPF) ,无出血坏死。免疫表型HMB4 5和S 10 0蛋白呈阳性表达。 1例颈髓单发者全切除术后生存 14个月 ,无肿瘤复发。另 1例开始为颈髓单发性 ,全切除术后 12年复发 ,为颈、胸髓多发性 ,再次行肿瘤部分切除术。结论 :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生物学行为相对良性 ,好发于后颅凹及脊髓的软脑脊膜 ,具有明确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有助于本瘤与其他黑色素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早期完全切除有望治愈或减少复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肿瘤 黑色素细胞瘤 软脑脊膜 病理
下载PDF
缺血后处理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软脑膜微循环 被引量:14
5
作者 姚树桐 刘秀华 +2 位作者 汤旭明 孙胜 王家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1-455,共5页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I-postC)对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I/R、I-postC及缺血预处理(IPC)组,采用颈动脉引流法建立大鼠全脑I/R损伤模型,于实验结束时观...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I-postC)对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I/R、I-postC及缺血预处理(IPC)组,采用颈动脉引流法建立大鼠全脑I/R损伤模型,于实验结束时观测软脑膜微循环和脑表面血流量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含量,试剂盒测定脑组织髓过氧化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免疫印记法检测脑组织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和NF-κBp65的表达。结果:(1)I-postC明显改善微循环血流状态,减轻I/R所致的细动静脉收缩和脑表面血流量降低(均P<0.05),且脑组织VE-cadherin量减少程度较I/R组减轻(P<0.05);(2)与I/R组比较,I-postC组血浆sICAM-1含量、脑组织MPO活性和MDA含量降低(P<0.05或P<0.01),SOD活性增高(P<0.05),且脑组织NF-κBp65表达下调(P<0.05)。结论:I-postC可改善脑I/R大鼠软脑膜微循环,其机制与抑制ICAM-1介导的中性粒细胞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后处理 再灌注损伤 软脑膜微循环 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实验高压电烧伤软脑膜微循环动态变化和意义 被引量:14
6
作者 柯家祥 张庆富 +3 位作者 王青 王佳哲 张景 张海华 《中国微循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9,i001-i002,共7页
目的通过研究高压电烧伤后动物软脑膜微循环的变化 ,探讨高压电对机体脑微循环的影响 ,为临床防治高压电脑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复制家兔高压电烧伤模型 ,用WX -9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视频图像分析系统 ,观察软脑膜微血管形态、微血管流... 目的通过研究高压电烧伤后动物软脑膜微循环的变化 ,探讨高压电对机体脑微循环的影响 ,为临床防治高压电脑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复制家兔高压电烧伤模型 ,用WX -9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视频图像分析系统 ,观察软脑膜微血管形态、微血管流态及微血管周围状态的变化 ,应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电烧伤(A、B)组软脑膜微血管形态、微血管流态及微血管周围状态各时相均发生变化 ,观察各时相高压电对微动脉和微静脉、毛细血管管径均有影响 (P<0.01),对微静脉血流速度亦有影响(P<0.01)。脑血流灌流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显著(P<0.01)。结论高压电烧伤能引起家兔软脑膜微循环发生病理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电 烧伤 软脑膜 微循环 家兔
下载PDF
软脑膜微循环研究中闭合式颅窗法的应用与体会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世军 史仁华 +2 位作者 姬广臣 赵鲁鸣 董军 《微循环学杂志》 1997年第4期21-23,共3页
软脑膜微循环研究中闭合式颅窗法的应用与体会1王世军2史仁华2姬广臣2赵鲁鸣2董军2近年来,国内外微循环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一方面表现为微循环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传统的临床及实验动物的微循环观测水平有了较大... 软脑膜微循环研究中闭合式颅窗法的应用与体会1王世军2史仁华2姬广臣2赵鲁鸣2董军2近年来,国内外微循环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一方面表现为微循环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传统的临床及实验动物的微循环观测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如微循环的观察仪器由于内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 软脑膜微循环 闭合式颅窗法
下载PDF
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 被引量:4
8
作者 晋薇 黄玺瑞 +1 位作者 王琼 桂秋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27-534,共8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与结果男性患儿,5岁9个月,临床表现为严重脑积水伴抽搐发作2次;头部MRI显示,双侧侧脑室明显增宽,提示脑积水,并出现双侧小脑上沟散在斑片样异常略高信号影;脊椎MR... 目的探讨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与结果男性患儿,5岁9个月,临床表现为严重脑积水伴抽搐发作2次;头部MRI显示,双侧侧脑室明显增宽,提示脑积水,并出现双侧小脑上沟散在斑片样异常略高信号影;脊椎MRI显示,T5~7水平脊髓增粗,可见髓内异常略高信号影;增强扫描可见脑干表面、双侧小脑半球表面脑膜、全脊膜和部分硬脊膜、马尾神经增厚并强化征象。遂行胸髓病变探查切除术+椎管重建术,术中可见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半透明胶冻样异常组织增生,堵塞蛛网膜下隙。组织学形态,低或中等密度的形态单一的少突胶质细胞样肿瘤细胞,在软脑膜内呈弥漫性或巢团样生长,未见坏死和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胞核表达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胞质表达突触素、微管相关蛋白-2和S-100蛋白,Ki-67抗原标记指数为4%~10%。荧光原位杂交显示单独1p杂合性缺失。最终诊断为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患者共住院22 d,出院后3个月死亡。结论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4版修订版新增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的诊断,但未予明确分级,目前国内尚无报道。由于该病较为少见且极易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炎症性病变相混淆,因此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神经胶质 神经元 软脑脊膜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下载PDF
人参皂甙Rg_1对脑缺血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冬梅 许逸 +1 位作者 傅万玉 潘鑫鑫 《微循环学杂志》 1999年第1期8-11,共4页
采用大鼠开放式颅骨开窗法和微循环显微电视放大系统观察不同剂量(10、20、40mg/kg)的人参皂甙Rg1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引起的软脑膜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人参皂甙Rg1能明显改善MCAO引起... 采用大鼠开放式颅骨开窗法和微循环显微电视放大系统观察不同剂量(10、20、40mg/kg)的人参皂甙Rg1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引起的软脑膜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人参皂甙Rg1能明显改善MCAO引起的软脑膜微血管收缩、血流减慢,与缺血后用药前相比微动脉直径与血流速度分别增加10.72%和59.34%;而微静脉二者则分别增加12.57%和67.91%。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大于60min。随着剂量增加(10、20、40mg/kg),效应也呈增加趋势,但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提示人参皂甙Rg1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脑缺血微循环异常,增加脑组织的血液供给,减轻脑组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软脑膜 微循环 人参皂甙
下载PDF
软脑膜侧支循环与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英 刘贝贝 李继梅 《中国医刊》 CAS 2017年第7期28-33,共6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M1段闭塞的脑梗死患者头颈部CT血管成像所见软脑膜动脉吻合(leptomeningeal anastomosis,LMA)程度与Willis环侧支循环情况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软脑膜侧支循环建立和临床预后的因素。方...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M1段闭塞的脑梗死患者头颈部CT血管成像所见软脑膜动脉吻合(leptomeningeal anastomosis,LMA)程度与Willis环侧支循环情况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软脑膜侧支循环建立和临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经头颈部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确诊的88例单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前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1)根据CTA成像对软脑膜侧支循环进行评分,再根据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即侧支循环好组(软脑膜侧支评分为2~3分)和侧支循环差组(软脑膜侧支评分为0~1分)。评估所有患者的Willis环状态(无交通支开放计0分,前循环开放者计1分,病灶侧后循环开放者计2分,前后交通均开放者计3分),比较两组患者Willis环状态的差异,分析Willis侧支开放情况与软脑膜评分之间关系。(2)根据出院时m RS评分将88例患者分为两组,即预后良好组(m RS评分0~1分)和预后不良组(m RS评分≥2分)。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软脑膜侧支吻合的关系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88例患者年龄范围为39~79岁,平均(67.4±11.0)岁;男72例,平均年龄(67.0±10.9)岁,女16例,平均年龄(68.9±11.5)岁。侧支循环好组共49例,男38例,女11例;侧支循环差组共39例,男34例,女5例。预后良好组共57例,男47例,女10例;预后不良组共31例,男25例,女6例。(1)侧支循环好组的患者中,无交通支开放9例,前交通支开放10例,后交通支开放14例,前后交通支均开放16例;侧支循环差组中,无交通支开放15例,前交通支开放7例,后交通支开放10例,前后交通支均开放7例。卡方检验显示两组Willis环开放情况差异有显著性(P<0.05)。(2)对软脑膜侧支循环差组与侧支循环好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软脑膜侧支循环差组有卒中家族史的比例以及入院时体温、血糖水平较高(P=0.015、0.025、0.029),而侧支循环好组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及m RS评分相对更低(P=0.042、0.039),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单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LMA评分与Willis环开放呈正相关,即Willis环开放越完全,LMA评分越高,侧支循环越好。软脑膜侧支循环建立良好的前循环梗死患者其短期预后较好;影响软脑膜侧支循环建立的因素包括卒中家族史、入院时体温和血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闭塞 急性脑梗死 软脑膜侧支循环 影响因素 预后
下载PDF
缺氧对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白细胞流变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钢 高钰琪 刘福玉 《微循环学杂志》 2007年第4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急、慢性缺氧对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白细胞流变性的影响。方法:低压氧舱模拟大鼠急、慢性缺氧模型,开放式颅骨窗、活体显微镜观察和图像处理系统分析其白细胞的流变性。结果:急性缺氧大鼠白细胞沿血管壁滚动个数明显增多(P<0.0... 目的:探讨急、慢性缺氧对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白细胞流变性的影响。方法:低压氧舱模拟大鼠急、慢性缺氧模型,开放式颅骨窗、活体显微镜观察和图像处理系统分析其白细胞的流变性。结果:急性缺氧大鼠白细胞沿血管壁滚动个数明显增多(P<0.05),与血管壁发生粘附数目显著增加(P<0.05),白细胞-内皮细胞接触时间(TLECT)明显延长(P<0.05);慢性缺氧大鼠白细胞粘附数目减少和TLECT缩短比较明显。结论:急性缺氧使白细胞流变性显著改变,可能是导致缺氧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慢性缺氧可使白细胞流变性一定程度恢复,对研究习服适应可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流变特性 软脑膜微循环 白细胞活化 高原脑水肿 大鼠 缺氧 脑微循环障碍 内皮细胞粘附
下载PDF
内皮素对失血性休克鼠脑微循环的影响及尼莫地平、川芎嗪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育英 马金城 +1 位作者 刘汇波 田牛 《微循环学杂志》 1994年第1期7-9,F002,共4页
利用大鼠颅骨开窗观察脑软膜微循环的方法研究了内皮素(ET-1)从10-7~10-10M对脑软膜微循环的影响以及失血性休克时脑软膜对ET-1的反应性。并用10-7M造成失血性休克后脑血管痉挛的模型,观察尼莫地平、川芎嗪... 利用大鼠颅骨开窗观察脑软膜微循环的方法研究了内皮素(ET-1)从10-7~10-10M对脑软膜微循环的影响以及失血性休克时脑软膜对ET-1的反应性。并用10-7M造成失血性休克后脑血管痉挛的模型,观察尼莫地平、川芎嗪、654-2内对皮素引起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10-9、10-8、10-7M三种浓度ET-1可使脑软膜小动脉、细动脉强烈收缩,收缩率分别为27.7%、16.8%、78.5%,其收缩强度与ET-1的浓度有关。对静脉的作用不明显。10-10MET-1可使细动脉轻度扩张。出血性休克时,脑软膜血流明显减慢,小动脉、细动脉管径对ET-1的收缩作用更敏感,脑组织血流明显减少。尼莫地平具有较好的拮抗EL-1引起脑软膜动脉的收缩和改善局部微循环的作用。川芎嗪也能拮抗ET-1引起脑软膜动脉的收缩,但作用较尼莫地平弱。654-2不能缓解ET-1对脑软膜动脉的收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 失血性休克 尼莫地平 脑微循环 治疗作用 川芎嗪 缩血管作用 Miller 心血管系统 1989年 活性物质 神经系统 哺乳动物 调节作用 心脑血管 作用机制 多肽类 高血压
下载PDF
皮质热凝家猫大脑皮质引起的病理学改变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建军 刘建民 +2 位作者 周晓平 洪波 许奕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60-762,共3页
目的 :探讨皮质热凝治疗功能区癫的安全性。方法 :以不同的功率、持续时间及时间间隔热凝猫脑运动区皮质 ,观察猫行为学改变 ,并于热凝后 1 h、3 d、1周、1个月、3个月后观察脑皮质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主要病理改变表现为一弧形带 ... 目的 :探讨皮质热凝治疗功能区癫的安全性。方法 :以不同的功率、持续时间及时间间隔热凝猫脑运动区皮质 ,观察猫行为学改变 ,并于热凝后 1 h、3 d、1周、1个月、3个月后观察脑皮质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主要病理改变表现为一弧形带 ,急性期神经元呈缺血性改变 ,慢性期为胶质增生。 结论 :适当功率的皮质热凝可有效地破坏皮质的水平纤维 ,但不影响皮质的主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皮质 电凝法 软脑脊膜 动物行为病理学 癫痫 热凝治疗
下载PDF
七十味珍珠丸对兔球结膜及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陈秋红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7-189,共3页
目的 :观察 70味珍珠丸对兔球结膜及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首先观测正常兔眼球结膜微循环 ,再 ig70味珍珠丸7d,观察药后球结膜及软脑膜微循环的改变。然后局部滴注肾上腺素 ,造成微循环障碍 ,记录微循环障碍开始时间及各指标的变... 目的 :观察 70味珍珠丸对兔球结膜及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首先观测正常兔眼球结膜微循环 ,再 ig70味珍珠丸7d,观察药后球结膜及软脑膜微循环的改变。然后局部滴注肾上腺素 ,造成微循环障碍 ,记录微循环障碍开始时间及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70味珍珠丸能改善局部滴注肾上腺素造成的球结膜及软脑膜微循环障碍 ,延缓微循环异变的开始时间 ,可扩张毛细血管管径 ,增加网点 ,改善血液流态 ,与对照组比较 P<0 .0 5。结论 :70味珍珠丸能改善脑部微循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十味珍珠丸 球结膜 软脑膜 微循环
下载PDF
康脑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韩敏 薛茜 +1 位作者 邹玉安 张静 《中国微循环》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 探讨康脑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的干预作用.方法 大鼠分为2组,干预组每日以康脑液灌胃,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连续18 d后,采用颈动脉引流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活体显微电视录像技术,观察软脑膜微循环变化... 目的 探讨康脑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的干预作用.方法 大鼠分为2组,干预组每日以康脑液灌胃,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连续18 d后,采用颈动脉引流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活体显微电视录像技术,观察软脑膜微循环变化,并以田牛氏加权积分法对流态进行分析.结果 ①康脑液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时软脑膜微血流的流态:造模前微血流速度快,细动脉为线流,细静脉为线粒流,无红细胞聚集,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模型组微血流速度显著变慢(P〈0.01),多为粒流及粒缓流,重度红细胞聚集;微动脉血流明显减少,再灌注后渗出明显.康脑液组微血流速度也变慢,但流态变化较轻(P〈0.05),多为线粒流及粒线流,红细胞聚集及渗出也较轻,其流态积分值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0.01).②康脑液可拮抗脑缺血再灌注时微血管口径的收缩:造模后模型组微血管立即收缩,细动脉以脑缺血15~30 min及再灌注后15~120 min、细静脉以脑缺血15 min收缩显著(P〈0.05~0.01),而康脑液组微血管口径变化不明显(P〉0.05).两组比较,康脑液组软脑膜微血管口径缩窄明显较轻(P〈0.05~0.01).③康脑液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时毛细血管的关闭:造模后虽两组毛细血管交点计数均减少(P〈0.01),但模型组可见毛细血管大量关闭,而康脑液组毛细血管交点数显著多于模型组(P〈0.05~0.01).结论 康脑液能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软脑膜微循环障碍,表现为对脑缺血再灌注时的微血流变慢、红细胞聚集、微血管口径缩窄及毛细血管关闭具有很好的干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软脑膜 微循环 康脑液
下载PDF
蝮蛇抗栓酶对沙鼠脑缺血软脑膜微循环的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蔺世龙 刘景昌 +2 位作者 辛佩珠 周扣珍 方以群 《微循环学杂志》 1994年第2期13-15,56,共4页
通过对沙鼠软脑膜微循环指标观测、脑组织细胞Na,K-ATP酶活性测定以及大脑神经细胞组织病理学以及透射电镜观察,探讨了蝮蛇抗栓酶对动物急性脑缺血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蝮蛇抗栓酶对缺血性脑损伤不但具有溶纤、解聚、抗凝作... 通过对沙鼠软脑膜微循环指标观测、脑组织细胞Na,K-ATP酶活性测定以及大脑神经细胞组织病理学以及透射电镜观察,探讨了蝮蛇抗栓酶对动物急性脑缺血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蝮蛇抗栓酶对缺血性脑损伤不但具有溶纤、解聚、抗凝作用,而且还能使脑膜细动脉、静脉血流增快,直接改善循环血流动力,使已梗塞的血栓凝块松解,减少微血管内红细胞、血小板的沉积,从而促进微循环再通。同时,蝮蛇抗栓酶还能降低脑缺血时微血管通透性,渗出减少。预先注射蝮蛇抗栓酶可使脑缺血动物的脑膜细动、静脉血流保持在较快水平,减轻大脑细胞Na,K-ATP酶失活程度,并且对脑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提示蝮蛇抗栓酶对脑缺血损伤从器官到细胞不同层次均具有良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蝮蛇抗栓酶 沙鼠 脑缺血 软脑膜 微循环
下载PDF
多处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宗惠 赵全军 +5 位作者 李士月 于新 刘锐 杜吉祥 林鸿 于雪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2年第4期210-215,共6页
目的 总结多处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multiple subpial transection,MST)与其他术式联合应用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方法 19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部分性发作者81例,全面性发作者114例。根据手术前脑电图、SPECT、PET、CT及MR定位检查,结... 目的 总结多处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multiple subpial transection,MST)与其他术式联合应用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方法 19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部分性发作者81例,全面性发作者114例。根据手术前脑电图、SPECT、PET、CT及MR定位检查,结合术中皮层电极脑电图探测结果,划出致痫灶地域图,于显微镜下先行致痫灶及颞叶基底部切除或胼胝体切开;而后对周围或广泛性棘波发放区施行多处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最后经皮层电极脑电图探查显示病变区癫痫样波形完全消失即完成手术。结果 195例患者,行大脑半球广泛单纯性MST者39例(20.00%);大脑半球表面蛛网膜粘连带切除减压+MST者21例(10.78%);颞尖部及颞叶基底部切除+颞叶新皮质MST者39例(20.00%);大脑半球局限性病变及致痫带切除+广泛性MST者50例(25.64%);病灶周边局限性MST者16例(8.21%);胼胝体前2/3切开+双额叶前部MST者30例(15.38%)。无一例发生手术死亡,亦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80例患者,优45例(56.25%),良20例(25.00%),中9例(11.25%),差6例(7.50%);有效率为92.50%,显效率为81.25%。结论 联合应用MST与致痫灶切除、颞叶内基底区切除或胼胝体切开是治疗难治性癫痫患者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处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 治疗 难治性癫痫 软脑脊膜 颞叶 胼胝体 颅骨切开术 癫痫 MST 疗效
下载PDF
局部点滴肾上腺素制造软脑膜微循环障碍模型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家才 涂晋文 陈克进 《微循环学杂志》 1994年第4期29-30,T001,共3页
采取局部点滴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的方法制造大鼠软脑膜微循环障碍模型,以人工脑脊液作对照进行了观察并对模型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 局部点滴 肾上腺素 制造 软脑膜微循环障碍模型 动物模型
下载PDF
针刺颞穴对家兔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杰芳 李焕英 冼志红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 1993年第1期14-15,共2页
本文以软脑膜微循环为指标,用直接观察的方法观察了实验性软脑膜微循环障碍家兔针刺颞穴前后软脑膜微循环的变化,并与足三里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颞穴组家兔电针前后软脑膜微循环有明显改变,足三里组变化不显著。本文认为,针刺对软脑膜... 本文以软脑膜微循环为指标,用直接观察的方法观察了实验性软脑膜微循环障碍家兔针刺颞穴前后软脑膜微循环的变化,并与足三里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颞穴组家兔电针前后软脑膜微循环有明显改变,足三里组变化不显著。本文认为,针刺对软脑膜微循环有改善作用,但存在穴位相对特异性作用,头部颞穴的作用似乎优于体穴足三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脑脊膜 微循环 头针疗法 颞穴 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康脑液对脑缺血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
20
作者 韩敏 邹玉安 +3 位作者 薛茜 张静 张玉平 杜舒婷 《微循环学杂志》 2006年第2期21-23,共3页
脑血管病是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相当大的比例。脑微循环障碍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发病环节之一,改善脑微循环障碍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措施。为此,我们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自制了复方制剂康脑... 脑血管病是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相当大的比例。脑微循环障碍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发病环节之一,改善脑微循环障碍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措施。为此,我们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自制了复方制剂康脑液,观察其对大鼠脑缺血软脑膜微循环障碍的干预作用,为临床开发利用中药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脑膜微循环 康脑液 缺血大鼠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微循环障碍 大鼠脑缺血 死亡原因 复方制剂 干预作用 开发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