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吉苏凹陷中─新生代背驮式前陆盆地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德伦 段吉业 +2 位作者 梁桂香 单玄龙 程新民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42-248,共7页
英吉苏中新生代凹陷是在古生代逆冲推覆构造背景之上发育起来的背驮式前陆盆地。盆地的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严格受基底参与的逆冲断层的控制。中新生代构造由北向南可划分七个带:北部斜坡带;群克─新开屏背斜带;英北向斜带;阿拉干背... 英吉苏中新生代凹陷是在古生代逆冲推覆构造背景之上发育起来的背驮式前陆盆地。盆地的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严格受基底参与的逆冲断层的控制。中新生代构造由北向南可划分七个带:北部斜坡带;群克─新开屏背斜带;英北向斜带;阿拉干背斜带;英南向斜带;古城墟斜坡带和罗布庄断凸带。叠瓦式逆冲断层、冲起构造、构造三角带、断展褶皱和披覆构造是英吉苏凹陷的主要变形样式。自三叠纪以来,不同时期的沉积中心自造山带向前陆方向迁移。 中新生界变形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是与塔里木板块南缘活动大陆边缘的板块拼贴事件和壳内拆离缩短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层 披覆构造 背驮式前陆盆地 英吉苏凹陷 成因机制 中生代 新生代
下载PDF
英吉苏凹陷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德伦 段吉业 +2 位作者 梁桂香 单玄龙 程新民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23-129,共7页
英吉苏中新生代凹陷是在古生代斜冲推覆构造背景之上发育起来的背驮式前陆盆地。盆地的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严格受基底参与的斜冲断层的控制。中新生代构造由北向南可划分7个带:北部斜坡带;群克—新开屏背斜带;英北向斜带;阿拉干背斜带;... 英吉苏中新生代凹陷是在古生代斜冲推覆构造背景之上发育起来的背驮式前陆盆地。盆地的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严格受基底参与的斜冲断层的控制。中新生代构造由北向南可划分7个带:北部斜坡带;群克—新开屏背斜带;英北向斜带;阿拉干背斜带;英南向斜带;古城墟斜坡带和罗布庄断凸带。叠瓦式逆冲断层、花状构造、构造三角带、断展褶皱和披覆构造是英吉苏凹陷的主要变形样式。自三叠纪以来,不同时期的沉积中心自造山带向前陆方向迁移。中新生界变形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是与塔里木板块南缘活动大陆边缘的板块拼贴事件和壳内拆离缩短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吉苏凹陷 古生代 中-新生代 斜冲推覆构造 盆地 沉积作用 变形作用 成因 构造特征
下载PDF
塔西南甫沙地区被动顶板双重构造和乌泊尔地区背驮盆地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3
作者 黄光明 李忠海 周永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674-1693,共20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发育被动顶板双重构造(甫沙地区)和背驮盆地(乌泊尔地区)两种明显不同的构造类型。为了探讨它们的不同成因,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开展了一系列二维数值模拟研究。采用遵循平面应变的黏弹塑性本构模型,设...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发育被动顶板双重构造(甫沙地区)和背驮盆地(乌泊尔地区)两种明显不同的构造类型。为了探讨它们的不同成因,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开展了一系列二维数值模拟研究。采用遵循平面应变的黏弹塑性本构模型,设置两个滑脱层和三个能干层。同时考虑基底沉降、同构造剥蚀和沉积,缩短速率为8mm/a,剥蚀速率为每年侵蚀基准面以上高程的3×10-7(相当于每1000m每年剥蚀0.3mm)。在基底水平的情况下,采用均一的沉降速率1.6mm/a并以填平补齐的方式进行沉积时,3.5 Ma后发育成与甫沙地区相似的被动顶板双重构造。而当模型采用中部小两端大的拱形沉降速度以及填平补齐的沉积时最终发育成背驮盆地,和乌泊尔地区地质原型接近。模拟结果表明,同构造沉积地层对褶皱冲断带的影响巨大,当沉积物大量堆积在褶皱冲断带前缘时有利于被动顶板双重构造的形成,而沉积物大量堆积在逆冲楔顶与斜坡时则更有利于背驮盆地的发生。模拟结果认为甫沙地区和乌泊尔地区都接受了填平补齐的沉积方式,但基底沉降差异造成了两者的构造样式明显不同。在小范围内(后陆至前陆小于80km),甫沙地区基底以水平方式发生沉降,褶皱冲断带前缘接受了大量沉积;而乌泊尔地区基底在挤压下发生弯曲,使得后陆发生了更大的沉降从而接受了更多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 前陆褶皱冲断带 背驮盆地 被动顶板双重构造 同构造沉积 滑脱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