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新型偏转线圈的大偏转角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宏擎 王妙康 梁国恩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12-816,共5页
为了利用现有 CRT颜色逼真、分辨率高、技术成熟等优点 ,克服其体积大、笨重的不足 ,提出将两组平面主线圈和两组圆柱形辅助线圈组成一个全新的偏转线圈 ,利用这种新型偏转线圈制作成的 CRT能较大幅度减薄显像管的厚度 ,并在保证图像质... 为了利用现有 CRT颜色逼真、分辨率高、技术成熟等优点 ,克服其体积大、笨重的不足 ,提出将两组平面主线圈和两组圆柱形辅助线圈组成一个全新的偏转线圈 ,利用这种新型偏转线圈制作成的 CRT能较大幅度减薄显像管的厚度 ,并在保证图像质量前提下实现电子束的大角度偏转 .实验结果表明 ,电子束最大偏转角可达 1 2 6°以上 ,光点测试结果良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线圈 偏转线圈 偏转角 枕形失真 电子束聚焦 CRT 显示器 阴极射线管
下载PDF
基于单片机的动态聚焦打标系统设计
2
作者 李仪 张东林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35-1437,共3页
普通激光打标机由于受到F-Theta透镜直径的限制,打标平面小;系统在聚焦镜的前面加一个位置可变的扩束镜,通过单片机控制扩束镜的移动,实现三维动态聚焦,当扫描振镜将激光束扫描远离原点后,焦点仍然在工件的表面;利用分段线性插值查找表... 普通激光打标机由于受到F-Theta透镜直径的限制,打标平面小;系统在聚焦镜的前面加一个位置可变的扩束镜,通过单片机控制扩束镜的移动,实现三维动态聚焦,当扫描振镜将激光束扫描远离原点后,焦点仍然在工件的表面;利用分段线性插值查找表的方法对边缘部分的枕形失真进行校正,扩大了打标范围,在打标范围内的光斑直径变化不大,实现了小光斑、大范围的激光打标。经装机测试,打标效果好,边缘部分光斑直径只比中心大7%,达到设计指标,满足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打标机 动态聚焦 扩束镜 枕形失真 扫描振镜
下载PDF
CRT显示器件中超大角度偏转的理论研究
3
作者 孙远 李驰 +3 位作者 苏星 雷威 张晓兵 王保平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2-276,共5页
CRT具有颜色逼真、分辨率高、技术成熟等优点,为了克服其体积大、笨重的不足,增加电子束偏转角度已经成为CRT的发展趋势。本文对超大偏转角的偏转线圈进行了理论研究,优化了线圈绕线分布和校正磁铁位置,减小光栅畸变和会聚误差。最后本... CRT具有颜色逼真、分辨率高、技术成熟等优点,为了克服其体积大、笨重的不足,增加电子束偏转角度已经成为CRT的发展趋势。本文对超大偏转角的偏转线圈进行了理论研究,优化了线圈绕线分布和校正磁铁位置,减小光栅畸变和会聚误差。最后本文得到超大偏转线圈工作特性的理论极限。该研究结果可为超大偏转角CRT的研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转线圈 偏转角 枕形失真 光栅畸变 会聚误差
下载PDF
显象管延伸性失真的校正
4
作者 朱庆欢 《韶关大学学报》 1997年第2期39-48,共10页
显象管荧光屏的平面性,使图象(光栅)产生延伸性失真,即枕形失真。本文分析了显象管延伸性失真的校正原理,详细介绍了电视机中各种枕形校正电路,并进行了电路分析。
关键词 延伸性失真 失真校正 显象管
下载PDF
激光打标机聚焦性能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3
5
作者 李仪 潘佑华 陈平平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35-139,共5页
一般动态聚焦打标机在聚焦镜前加一套准直扩束系统,随扫描振镜的转动,同步调整准直扩束系统的位置,使激光束始终聚焦在打标平面上。但对更大幅面,聚焦效果不够理想,边缘部分比较模糊。为了适应更大幅面的打标,在原准直扩束系统的基础上... 一般动态聚焦打标机在聚焦镜前加一套准直扩束系统,随扫描振镜的转动,同步调整准直扩束系统的位置,使激光束始终聚焦在打标平面上。但对更大幅面,聚焦效果不够理想,边缘部分比较模糊。为了适应更大幅面的打标,在原准直扩束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动态准直扩束系统,通过优化设计准直扩束系统的运动轨迹,进一步提高了聚焦性能。经优化后的聚焦指标性能提高了20%,实现了小光斑、大范围的激光打标。同时利用多项式对扩束镜的轨迹进行拟合,提高打标速度,并利用分段线性插值查找表的方法对边缘部分的枕形失真进行校正。经装机测试,该系统打标效果好,能满足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激光打标机 动态聚焦 准直扩束系统 多项式拟合 枕形失真
原文传递
振镜扫描枕形畸变分析及校正算法
6
作者 丁宇韬 张军 +1 位作者 郭遥 陈昊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4年第13期247-252,共6页
在理论和原理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振镜在扫描过程中产生枕形畸变的具体原因,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振镜扫描系统数学模型,同时为解决枕形畸变问题,提出了一种驱动电压反向补偿的算法。该算法通过推导扫描路径与振镜旋转角度之间的关系,给出了... 在理论和原理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振镜在扫描过程中产生枕形畸变的具体原因,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振镜扫描系统数学模型,同时为解决枕形畸变问题,提出了一种驱动电压反向补偿的算法。该算法通过推导扫描路径与振镜旋转角度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中间电压补偿过程的仿真结果,并推导出振镜驱动电压反向补偿算法的校正公式,以仿真形式展示了枕形畸变的校正量。仿真和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校正枕形畸变,从而提高振镜扫描系统的准确性,并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萨如 振镜扫描 枕形畸变 电压反向补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