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ty Change Before and After the Regeneration Project of the Waterfront Area Based on Industrial Heritage-A Case Study of Yangpu Waterfront (China)
1
作者 Qiuyu Yang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23年第5期53-66,共14页
This paper takes Yangpu Waterfront,a famous industrial heritage belt in Shanghai(China),as the research object,with the purpose of sorting out the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that this waterfront industrial area has exper... This paper takes Yangpu Waterfront,a famous industrial heritage belt in Shanghai(China),as the research object,with the purpose of sorting out the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that this waterfront industrial area has experienced in the past century.Tak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n both sides of the Huangpu River carried out in Shanghai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as the dividing line,Yangpu Waterfront has also been reborn after the waterfront regeneration projects that have been in full swing in recent years.This identity change is reflected in physical settings,observable activities,and meanings.The article is based on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including a part of user satisfaction evalu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front regeneration place identity Industrial heritage
下载PDF
Investigating “The Third Place” Identity among Chinese Language Students in Newcastle University
2
作者 欧阳波 《海外英语》 2016年第22期214-216,共3页
The paper investigated"The Third Place"within Chinese language students' community in the university of Newcastle(Uo N).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critical analysis has been given by comparing the behav... The paper investigated"The Third Place"within Chinese language students' community in the university of Newcastle(Uo N).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critical analysis has been given by comparing the behaviour and performance of two types of Chinese students within the community. Moreover, critical questions have arisen: Is the teacher in the language room really the best catalyst to create"The Third Place"? How should Chinese students make use of wider context to contest their native culture? The paper further described a sociocultural framework which indicates"The Third Place"should not be an isolated knowledge to be learn, but happens through constant information exchange with the outside world and socialising. Critical applications have also been given to guide how to make"The Third Place"occur within Chinese language community smooth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Third place" identity SOCIOCULTURAL framework investigation inter-culture ETC
下载PDF
On Innovative Practices Which Contribute to Preservation of the Place Identity: The Example of Yanesen, Tokyo
3
作者 Milica Muminovic Darko Radovic Jorge Almaz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3年第3期328-340,共13页
The processes of globalization, the consequences of which are evident in all comers and at all levels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 are linked to an increasing homogenization. Disciplines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 The processes of globalization, the consequences of which are evident in all comers and at all levels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 are linked to an increasing homogenization. Disciplines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contribute to that process, which is affecting the very definitions of place and identity. A desire to maintain and (re)create local identity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at increasingly global world is connected to reviving of the past or to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of history,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of the place. This paper identifies peculiar processes of cre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identity of place in the precincts of Tokyo Yanaka, Nezu and Sendagi, known as Yanesen. The authors argue that in Yanesen innovation appears as the byproduct of complex and creative responses to the threats of globalization, within a perpetual interplay of persistence and change. The paper opens a number of questions of where and how innovation in built environment can contribute to persistence of place ident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ce identity change PERSISTENCE innovation
下载PDF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Identity,Place Attachment,and Tourist Loyalty
4
作者 XU Ning-ning JI Xiao-zhen GUO Ying-zhi 《Journal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22年第1期38-50,共13页
Tourist loyal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tourist destinations’competitiveness and has a great practical meaning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destinations.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gnition-emot... Tourist loyal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tourist destinations’competitiveness and has a great practical meaning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destinations.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gnition-emotion-intention,this study takes Mount Wutai,a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as an empirical case,to conduct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identity,place attachment,and tourist loyalty,using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The results show that:First,tourist cultural identity can form an extension of behavior and has a positive direct effect on tourist loyalty.Besides,spiritual culture identity is more likely to exert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ourist loyalty.Second,cultural identity has a partial impact on place attachment,and spiritual cultural identity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place attachment.Material cultural identity is only a direct positive drive to place identity.Third,place attachment partially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identity and revisit intention.Besides,place identity has a partial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cultural identity and recommendation intention.This paper expands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tourist loyalty,verifies the direct driving effect of cultural identity on tourist revisit intention and recommendation intention,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managing cult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al identity place attachment tourist loyalty mediation effect
下载PDF
Identity, Traditions and Lack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ur
5
作者 C. Arcidiacono F. Procentese M.G. Paolill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1年第3期365-380,共16页
Place memories (traditions), transmitted through art and the stories of a community, are key el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identity, connected to specific places. In this regard the auth... Place memories (traditions), transmitted through art and the stories of a community, are key el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identity, connected to specific places. In this regard the authors examined how the representation of traditions affects place identity and in what ways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town might influence environmental forms of behaviour such as plans and projects. To this end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small town of Pagani in southern Italy, which has many ancient cultural traditions linked to specific locations and their rituals such as the festival of Our Lady of the Hens. Our contribution favours a qualitative approach in examining the data gathered and a participative methodology.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vocabulary distribution within 83 texts concerning town and its traditions, written by local citizens (52% male and 48% female) of different ages (range: 18-78) revealed a strong place identity. Narrative interviews (14) with key people were then analysed by means of grounded theory.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nservation psychology the authors finally focussed on how feelings of impotence and social distrust influence relations between citizens and their local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ditions place identity place attachment environmental behaviour community trust.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Beating and Setting-on Place
6
作者 张志奋 朱苏康 《Journal of China Textile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0年第3期39-42,共4页
In this paper,what causes the setting-on place of woven fabrics without adopting tension compensation is explained by means of experimental methods.Owing to that the main shaft speed and the beating speed of reed can ... In this paper,what causes the setting-on place of woven fabrics without adopting tension compensation is explained by means of experimental methods.Owing to that the main shaft speed and the beating speed of reed can not attain the normal values at setting-on,the warp tension and the beating force of the reed can neither reach the normal level.Therefore,the relative slippage movement of the weft against the warp during beating will be less,while the common movement of the weft together with the warp will be bigger than those at nor-mal running.As a result,the setting-on place 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OM fabric SETTING - on place BEATING SPEED main SHAFT speed.
下载PDF
基于记忆场所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共同缔造行动策略研究--以广州泮塘五约微改造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芮光晔 李睿 邢懿 《新建筑》 2023年第1期88-93,共6页
当今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社区参与势在必行。面对社区参与实践持续动力不足、参与者关注范畴与参与形式局限等问题,需要创新社区参与的行动方法与视角。文章以广州泮塘五约微改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实践为研究对象,展现社区... 当今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社区参与势在必行。面对社区参与实践持续动力不足、参与者关注范畴与参与形式局限等问题,需要创新社区参与的行动方法与视角。文章以广州泮塘五约微改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实践为研究对象,展现社区规划师亲历并观照微改造社区参与的全过程;分析记忆场所的空间再现对文化认同、社区参与及参与者“动力翻转”的积极作用。研究结论表明,记忆场所既是保持社区可持续参与动力、实现参与全过程共同缔造的行动策略,同时也是一种建构文化认同、促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动态传承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场所 文化认同 社区参与 共同缔造 广州泮塘五约
下载PDF
关于有序分拆的分部量1的几个In-place恒等式
8
作者 郭育红 马蕾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2019年第4期464-468,共5页
利用组合证明的方法研究了与正整数的有序分拆的分部量1相关的恒等式.首先给出了正整数有序分拆的分部量1有两种形式的一个恒等式.其次得到了几个关于正整数的分部量是1或者2的有序分拆数以及回文的有序分拆数的In-place恒等式.
关键词 有序分拆 分部量 1-2有序分拆 回文的有序分拆 In-place 恒等式 组合证明
下载PDF
从场所到场景:城市更新中的愿景认同与城市设计转型 被引量:1
9
作者 边兰春 卓康夫 《城市学报》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城市更新既是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特征,又是多元主体综合愿景下的实践行动,城市设计必须积极向社会-空间发展转型,在更广泛的领域回应城市更新中的多元需求。文章从愿景认同的角度,结合城市更新和城市设计思想的发展历程,从理论内涵与实... 城市更新既是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特征,又是多元主体综合愿景下的实践行动,城市设计必须积极向社会-空间发展转型,在更广泛的领域回应城市更新中的多元需求。文章从愿景认同的角度,结合城市更新和城市设计思想的发展历程,从理论内涵与实践影响两方面回溯场所与场景概念的发展,比较了场所与场景理论阐释的两种不同的人地关系,前者强调对集体聚居地的根植性认同,后者强调对群体生活方式的建构性认同。从场所到场景的思维转变,意味着城市空间的塑造正逐渐从关注场地环境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转向关注场所延续过程中承载新的价值认同和空间体验的多元化选择。文章进一步针对城市更新中的不同领域特点和城市空间类型,提出了场景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的空间演进趋势与城市设计转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 场景 城市更新 愿景认同 城市设计
下载PDF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声景对地方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左媛媛 晋美俊 史晓峰 《声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6,共9页
居民的地方情感是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声景在构建居民与居住地的情感关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文章选取太原市矿机宿舍历史文化街区和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研究对象,以居民的地方情感与声景感知为中心,将地方感划分为... 居民的地方情感是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声景在构建居民与居住地的情感关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文章选取太原市矿机宿舍历史文化街区和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研究对象,以居民的地方情感与声景感知为中心,将地方感划分为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两个维度进行研究。通过实地测量、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探究声景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声景要素方面,传统商业声的偏好度和娱乐活动声的感知频率与地方感及地方依恋呈显著正向关系,而休闲活动声的偏好度与地方认同呈显著正向关系。历史文化街区评价方面,居民对街区历史的了解程度及文化保留程度评价与地方感、地方依恋及地方认同均呈显著正向关系。研究结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声景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可以为以声景赋能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景 地方感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 地方依恋 地方认同
下载PDF
港口城市的集体记忆“码头遗产”--以上海为例 被引量:22
11
作者 陆邵明 刁嘉辉 +3 位作者 赵浩林 李钊 叶荔 汪现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9-49,共11页
拯救普遍存在于保护名录之外的富有集体记忆的历史性场所有助于维系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本文对国内外码头遗产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码头遗产是港口城市集体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新现象。论文以上... 拯救普遍存在于保护名录之外的富有集体记忆的历史性场所有助于维系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本文对国内外码头遗产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码头遗产是港口城市集体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新现象。论文以上海为例,从遗产本体与语义两个方面阐述了黄浦江沿岸的近代码头遗产的要素与价值。论文指出,这些记忆场所不仅是上海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缩影,也是海派文化与都市生活图景的独特语言,建议从建筑遗存、历史场地、设施道具与图像资料等方面进行保护与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码头遗产 可识别性 多样性 记忆场所
下载PDF
地方传奇、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以黄埔军校旧址及其参观者为中心的研究 被引量:42
12
作者 李彦辉 朱竑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21,共5页
文章在探讨地方、地方传奇、集体记忆、国家认同等概念的基础上,梳理了西方学者从地理学视角对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用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等方法,以黄埔军校旧址及其游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地方、地方传奇与游客的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 文章在探讨地方、地方传奇、集体记忆、国家认同等概念的基础上,梳理了西方学者从地理学视角对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用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等方法,以黄埔军校旧址及其游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地方、地方传奇与游客的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表明,地方及地方传奇唤起了游客的集体记忆,增强了爱国情感。而这种爱国情感正是国家认同的一部分。研究尝试把地方传奇(place myth)作为概念引入记忆地理研究领域,作为对该领域"传奇"(myth)这一概念的拓展,以期对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的丰富、文化地理研究的发展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地方传奇 集体记忆 国家认同 黄埔军校
下载PDF
大运河(北京段)传统村落居民对运河文化的认知及认同研究--以通州三个传统村落为例 被引量:11
13
作者 成志芬 唐顺英 华红莲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2期36-46,共11页
近几年,北京提出了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研究居民对于运河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情况对于运河文化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SPSS描述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对通州古运河上的三个码头、大运河(北京段)的三个因运... 近几年,北京提出了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研究居民对于运河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情况对于运河文化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SPSS描述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对通州古运河上的三个码头、大运河(北京段)的三个因运河而生的传统村落上马头村、皇木厂村、崔家楼村为案例进行研究,可以看到大运河(北京段)传统村落居民对运河文化的认知和认同状况整体较好,影响认知的主要因素为月收入、职业、文化程度,不同的因素对不同的认知内容有不同的影响。区位影响居民对运河文化的认知,即不同村落居民对运河文化认知情况存在差异。加强居民对运河文化认知及认同的重要方式有两种:加强运河文化的空间表达和加强居民对运河文化的传承。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提高居民对运河文化的认知,针对不同的认知内容,对不同月收入、职业、文化程度的居民应采取不同的措施;针对不同区位村落的居民,采取差别化的措施,加强其对运河文化的认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运河文化的空间表达、加强长辈对运河文化的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传统村落 运河文化 地方认知 地方认同
下载PDF
研学旅游的知识与社区居民的地方认同重构——以广东丹霞山自然保护地为例
14
作者 杨继荣 张朝枝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3-402,共10页
以知识生产和传播为核心的研学旅游逐渐成为自然保护地创新发展生态旅游的替代性选择,但知识如何影响参与研学旅游的社区居民的地方认同尚未得到充分关注。文章以广东丹霞山自然保护地为案例地,探讨丹霞山从观光旅游向研学旅游转型发展... 以知识生产和传播为核心的研学旅游逐渐成为自然保护地创新发展生态旅游的替代性选择,但知识如何影响参与研学旅游的社区居民的地方认同尚未得到充分关注。文章以广东丹霞山自然保护地为案例地,探讨丹霞山从观光旅游向研学旅游转型发展过程中,知识类型的转变以及社区居民的知识学习、传播对他们的地方认同产生影响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发现:1)研学旅游中的知识重新建立社区居民与地方之间的联系并产生地方认同;2)知识对于地方差异的界定与学习、传播知识的行为互动过程共同影响社区居民地方认同形成与变化,不同类型的知识界定地方差异并赋予相应的意义;3)地方认同产生于社区居民对于特定知识框架下的地方差异和地方意义的学习内化过程。知识传播过程中的身份展演实现地方认同的社会化,并产生集体层面的地方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认同 知识 身份展演 研学旅游 自然保护地 丹霞山
下载PDF
身份认同对民族旅游演艺地方性感知和地方认同的影响:居民与游客的主客身份调节实证
15
作者 刘小同 杨汀 文彤 《旅游论坛》 2024年第5期27-39,共13页
民族旅游演艺的地方性感知和地方认同构建具有主体性,身份认同是表征主体性的基本维度,不同个体的身份认同是否会影响其对民族旅游演艺的地方性感知及对民族旅游地的地方认同、其影响效果在不同身份群体中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无定论。... 民族旅游演艺的地方性感知和地方认同构建具有主体性,身份认同是表征主体性的基本维度,不同个体的身份认同是否会影响其对民族旅游演艺的地方性感知及对民族旅游地的地方认同、其影响效果在不同身份群体中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无定论。研究以恩施女儿城为案例地,基于对居民与游客的369份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方法,探索身份认同与旅游演艺地方性感知和地方认同的关系及其在主客身份上的差异。研究发现:身份认同对民族旅游演艺地方性感知及地方认同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民族旅游演艺地方性感知在身份认同与地方认同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主客身份对三者关系具有显著调节效应,即相比外地游客,本地居民的身份认同对旅游演艺地方性感知及地方认同的影响更显著,民族旅游演艺地方性感知对地方认同的促进作用也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旅游演艺 身份认同 地方性感知 地方认同 主客身份
下载PDF
城市居民感知价值、居住满意度与地方认同的关系研究--以石河子市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冶建明 刘滨谊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4-130,共7页
以石河子居民为例,利用结构方程构建“感知价值-居住满意度-地方认同”模型,讨论以居住满意度为中介变量的城市居民感知价值影响地方认同的内部机制和相关特征.结果表明,居民居住满意度的感知价值要素影响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居住环境... 以石河子居民为例,利用结构方程构建“感知价值-居住满意度-地方认同”模型,讨论以居住满意度为中介变量的城市居民感知价值影响地方认同的内部机制和相关特征.结果表明,居民居住满意度的感知价值要素影响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居住环境、邻里关系、基础设施;同时,邻里关系对于地方认同具有正向影响.由此可知,居民感知价值正向影响居住满意度,居住满意度正向影响地方认同,居住满意度为感知价值的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地方认同,说明城市居民更加关注居住满意度,印证了感知价值与地方认同存在复杂关系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知价值 居住满意度 地方认同 结构方程模型 石河子市
下载PDF
生源地实习对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17
作者 冯安婷 季冰雁 +2 位作者 虞思澄 黄迪 吴慧蕾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508-513,共6页
目的:探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生源地实习前后职业认同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208名实习阶段2019级全科医学专业学生,采用职业认同量表,在生源地实习前后分别进行“前测-后测”调查,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定向医学生实... 目的:探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生源地实习前后职业认同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208名实习阶段2019级全科医学专业学生,采用职业认同量表,在生源地实习前后分别进行“前测-后测”调查,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定向医学生实习前后职业认同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因素对定向医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结果:定向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水平中等偏高,职业认同总体得分在实习后得到提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认同各维度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实习前后,定向医学生的职业承诺水平都处于职业认同水平的末端,考研升学是降低定向生职业承诺的重要因素。有基层社区实践经历的学生职业认同高于无基层社区实践经历的学生(P<0.05),性别、生源地、定向工作地点对定向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校地协同推进定向医学生生源地实习,增加基层社区实践机会,强化定向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家乡意识和本地情感,重视定向医学生本科、研究生阶段的一体化衔接培养,总体提升定向医学生的职业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源地实习 定向医学生 职业认同
下载PDF
主客身份视角下文化遗产地亲环境行为影响机理研究
18
作者 刘方宇 吴苗苗 戴俊骋 《旅游论坛》 2024年第2期28-38,共11页
探究游客亲环境行为的形成机理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历史文化名城安阳作为案例地,基于地方依恋理论,构建了地方满意度、地方依恋、亲环境行为、游客身份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研究发现:地方满意度正向影响游客地方依... 探究游客亲环境行为的形成机理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历史文化名城安阳作为案例地,基于地方依恋理论,构建了地方满意度、地方依恋、亲环境行为、游客身份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研究发现:地方满意度正向影响游客地方依恋;游客地方依恋正向促进游客实施亲环境行为;从地方满意度到亲环境行为,需要依靠地方依恋的中介效应实现;身份对于游客的地方依恋形成存在显著影响,相较于外地游客,本地游客对地方依恋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研究构建了有别于自然遗产地的文化遗产地亲环境影响机制模型,并纳入主客身份的影响进行探讨。建议目的地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全面提升游客地方满意度,关注游客地方认同维度的培养,针对不同身份的游客采取针对性的宣传策略,提升游客的亲环境行为,促进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环境行为 地方依恋 文化遗产 主客身份
下载PDF
构建“地方感”: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情感地理逻辑
19
作者 骆娅利 陈晓彤 李旭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61-69,共9页
地方感是乡村幼儿园教师“引得来、留得住、教得好”的重要保障。从地方认同、地方依恋以及地方依赖三个维度构建地方感的分析框架,对H县15名乡村幼儿园教师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乡村幼儿园教师与地方之间缺乏情感联结,呈现出淡薄的... 地方感是乡村幼儿园教师“引得来、留得住、教得好”的重要保障。从地方认同、地方依恋以及地方依赖三个维度构建地方感的分析框架,对H县15名乡村幼儿园教师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乡村幼儿园教师与地方之间缺乏情感联结,呈现出淡薄的地方感,主要表现为:乡土归属感不足、乡村文化认同感缺失、乡土疏离感强烈、乡村教育热情淡化。地方感作为乡村幼儿园教师扎根乡村教育与厚植乡村教育情怀的根基,其重塑需要有效发挥各方合力,即培养积极个体空间,深化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地方认同;营造和谐环境空间,增进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地方依恋;建立健全政策空间,形塑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地方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感 乡村教师队伍 地方依赖 地方依恋 地方认同
下载PDF
场所精神视角下传统建筑界面形式研究——以汾城古镇为例
20
作者 郑晓丹 张勇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3期73-76,共4页
场所精神注重建筑的界面形式和精神氛围,通过对建筑场所的物化感受,把握建筑空间的精神本质。汾城古镇传统建筑在界面形式方面展现出地域性营建特征,文章通过对古镇建筑空间物质构成的挖掘,试图从现象学的角度思考古镇建筑与场所精神的... 场所精神注重建筑的界面形式和精神氛围,通过对建筑场所的物化感受,把握建筑空间的精神本质。汾城古镇传统建筑在界面形式方面展现出地域性营建特征,文章通过对古镇建筑空间物质构成的挖掘,试图从现象学的角度思考古镇建筑与场所精神的内在联系。其关联性即通过独特的界面形式获得场所认同感。因而,在传统的城镇里,建筑物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和气候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和当地人的行为、感知、记忆有关。在时间维度上,“环境—建筑—人”的多元素整体性关联,是汾城古镇带给当代传统古镇活化更新中场所氛围营造与场所精神传承的最大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汾城古镇 场所认同感 界面形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