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旅游艺术地理研究:内涵、框架与新方向 被引量:1
1
作者 孙佼佼 郭英之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90,共12页
艺术不仅是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有力工具,也推动目的地实现新的地方生产,由此引发的旅游艺术地理议题产生了巨大的理论需求,亟待学术探索。文章首先厘清广义与狭义的艺术地理研究,剖析其时空观,提出旅游研究与实践中的艺术地理现象,阐释... 艺术不仅是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有力工具,也推动目的地实现新的地方生产,由此引发的旅游艺术地理议题产生了巨大的理论需求,亟待学术探索。文章首先厘清广义与狭义的艺术地理研究,剖析其时空观,提出旅游研究与实践中的艺术地理现象,阐释旅游、艺术、地理三者的逻辑关系,分析旅游艺术地理的内涵,建构包含艺术旅游、旅游艺术、艺术联合旅游促进地方生产的主题框架。在此框架下,文章辨析了艺术旅游(以艺术体验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与旅游艺术(具有艺术性的旅游行为及其衍生品)的概念;厘清旅游艺术的3个主题,即旅游作为艺术行为而产生的地理活动现象、旅游引发的仪式艺术作为一种地理文化现象,以及旅游地图艺术作为一种研究工具;阐述艺术联合旅游对地方生产的促进。最后,文章提出旅游艺术地理研究新趋势,包括基于地方艺术的旅游产业创意开发、旅游及其艺术形式带动地方振兴以及旅游艺术的数字化空间与工具。理论层面,文章一方面为旅游研究引入了一个创新且系统的艺术地理框架,另一方面为艺术地理研究提供了来自旅游领域的重要理论构成;实践层面,文章以艺术为切入口,为目的地创造个体体验、创新旅游发展模式、促进地方生产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研究 艺术地理 旅游艺术 艺术旅游 地方生产
下载PDF
大运河空间建设与民俗艺术传承的互动关系及逻辑——基于空间与地方的理论视域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娜 章利华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40,共11页
作为“空间”的大运河是一个兼具地理与自然、社会与文化、精神与记忆的凝聚性概念,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需要立足于当代运河空间建设。大运河沿线民俗艺术乃是空间化与在地化交融的结果,作为“地方”的表征指涉运河民众的日常... 作为“空间”的大运河是一个兼具地理与自然、社会与文化、精神与记忆的凝聚性概念,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需要立足于当代运河空间建设。大运河沿线民俗艺术乃是空间化与在地化交融的结果,作为“地方”的表征指涉运河民众的日常,凝聚运河文化记忆,并建构运河文化认同。在当代运河空间生产的过程中,地方内生性的民俗艺术从原生空间进入资本、权力、话语所塑造的建构空间,面临着去地方化的问题,阻碍其作为“恋地情结”发挥记忆、认同作用。为此,既要推动运河文化的边界拓展、现代转化、重构创新,也要注意运河民俗艺术传承的地方性逻辑及其地方意义表达,不能以“空间”剥夺“地方”,而是要在两者的互构与共生中构建一种容纳地方性的运河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地方” 民俗艺术 运河空间建设
下载PDF
身份认同对民族旅游演艺地方性感知和地方认同的影响:居民与游客的主客身份调节实证
3
作者 刘小同 杨汀 文彤 《旅游论坛》 2024年第5期27-39,共13页
民族旅游演艺的地方性感知和地方认同构建具有主体性,身份认同是表征主体性的基本维度,不同个体的身份认同是否会影响其对民族旅游演艺的地方性感知及对民族旅游地的地方认同、其影响效果在不同身份群体中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无定论。... 民族旅游演艺的地方性感知和地方认同构建具有主体性,身份认同是表征主体性的基本维度,不同个体的身份认同是否会影响其对民族旅游演艺的地方性感知及对民族旅游地的地方认同、其影响效果在不同身份群体中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无定论。研究以恩施女儿城为案例地,基于对居民与游客的369份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方法,探索身份认同与旅游演艺地方性感知和地方认同的关系及其在主客身份上的差异。研究发现:身份认同对民族旅游演艺地方性感知及地方认同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民族旅游演艺地方性感知在身份认同与地方认同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主客身份对三者关系具有显著调节效应,即相比外地游客,本地居民的身份认同对旅游演艺地方性感知及地方认同的影响更显著,民族旅游演艺地方性感知对地方认同的促进作用也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旅游演艺 身份认同 地方性感知 地方认同 主客身份
下载PDF
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周剑云姓名和籍贯考证——兼论其艺术批评观念(1912~1931)
4
作者 王序 陈德琥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56-162,共7页
周剑云是早期中国电影界的拓荒者,为回应目前学界关于周剑云姓名和籍贯存在的争议,本文采用微观史的视角对其早期的从艺经历进行考证。周剑云原名周钧,曾用“江潮”和“亚父”为艺名进行演出,其籍贯为安徽省的合肥市,而非歙县。针对过... 周剑云是早期中国电影界的拓荒者,为回应目前学界关于周剑云姓名和籍贯存在的争议,本文采用微观史的视角对其早期的从艺经历进行考证。周剑云原名周钧,曾用“江潮”和“亚父”为艺名进行演出,其籍贯为安徽省的合肥市,而非歙县。针对过去学界对其艺术活动的研究路径相对狭窄的情况,本文通过梳理分析,意在重溯周剑云的艺术批评观,这不仅可以衍思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间的过往纠葛,也能管窥早期民营电影人在艺术实践和理论拓展上为自身定位的尝试与探索。1912年~1931年间,周剑云先后围绕戏剧、新剧和电影等艺术门类著书立说,对这些艺术实绩的回望,既是对中国早期电影史的又一次探微钩沉,也是中国电影学派建构的内在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剑云 姓名 籍贯 艺术批评观念
下载PDF
艺术介入与地方创生共生发展模式与路径探赜
5
作者 江凌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7-148,共12页
艺术介入与地方创生所构成的共生系统以艺术家、地方居民、地方政府、企业、游客等主体作为共生单元,根据“在地化”实践可划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三种共生模式,其发展逻辑包含生态、场景、文化、产业、体验五个... 艺术介入与地方创生所构成的共生系统以艺术家、地方居民、地方政府、企业、游客等主体作为共生单元,根据“在地化”实践可划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三种共生模式,其发展逻辑包含生态、场景、文化、产业、体验五个维度,五维一体,共同维系艺术介入与地方创生之间的共生系统。在具体实践路径中,艺术介入与地方创生共生发展需要积极引导多方主体参与,提升共生单元的黏合度和参与度;完善艺术介入与地方创生的精细化服务平台,构建人—地强关系;深耕地方特色文化,避免乡村文化同质化现象;扩大社会化传播途径,营造正向共生环境;数字化赋能互惠共生模式,促进艺术介入与地方创生共生发展;注重艺术介入的“在地化”,保护地方文化特性,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共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艺术介入 地方创生 共生关系 共生发展 艺术乡建
下载PDF
场所的介入:乡村美术馆的再营造
6
作者 丁子成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1期107-108,共2页
乡村振兴作为近些年炙手可热的话题,一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乡村美术馆的建设成为文化振兴的新途径,以艺术介入乡村的方式来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但是针对目前乡村美术馆的发展现状而言,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文章以场所... 乡村振兴作为近些年炙手可热的话题,一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乡村美术馆的建设成为文化振兴的新途径,以艺术介入乡村的方式来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但是针对目前乡村美术馆的发展现状而言,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文章以场所现象学为研究视角,从空间和特性两个角度对乡村美术馆进行场所重塑,旨在为乡村美术馆空间营造提出适宜的设计方法和概念设想,推动乡村美术馆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发展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美术馆 场所现象学 在地性
下载PDF
柔性密度下的高校空间设计策略
7
作者 谢德萍 《城市建筑》 2024年第5期218-222,共5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不是拘泥于传统,根据功能和等级划分的学校,而是一个从形态上有助于思想传播的场所。方案采用了柔性密度下横向线性交织的空间组织方式,而非垂直空间组织方式;打造了一个既有机又有序的“艺术村落组团...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不是拘泥于传统,根据功能和等级划分的学校,而是一个从形态上有助于思想传播的场所。方案采用了柔性密度下横向线性交织的空间组织方式,而非垂直空间组织方式;打造了一个既有机又有序的“艺术村落组团”。在设计创作中,从协调与周边建筑关系入手,顺延新旧教学群落的轴线关系,营造柔性密度下“一川两岸”的空间形态,塑造成一个三维流动空间;在内部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室外空间、多元化的共享空间。同时,呼应外部的物理环境,顺延各种环境的颜色到立面上,形成多彩的、富有国际性的建筑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一川两岸 流动空间 艺术村落 剖切 多彩校园
下载PDF
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地方感知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丁山 吴冬蕾 曹磊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3-117,共5页
地方感知是人们对特定地域的真实感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文章尝试厘清城市景观设计中地方感知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主体构架,阐述目前相关的研究角度及研究成果等,并进一步论述在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地方感知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关键词 城市景观 环境艺术设计 地方感知 途径 方法 意义
下载PDF
环境艺术中空间与场所探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傅立宪 尹洪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0-134,共5页
在环境艺术中,空间与场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空间相对抽象,且具有开阔、自由的特点,而场所则相对具体,其性质也更加封闭、安全和稳固;场所具有空间性,但空间未必具有场所性。因此,场所比空间具有更加丰富的意义和特性。纵观环境艺... 在环境艺术中,空间与场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空间相对抽象,且具有开阔、自由的特点,而场所则相对具体,其性质也更加封闭、安全和稳固;场所具有空间性,但空间未必具有场所性。因此,场所比空间具有更加丰富的意义和特性。纵观环境艺术的发展,不同时期艺术界对待空间和场所的理解及侧重是有所不同的,传统视域下的环境艺术强调场所的意义,而现代则更注重空间的分析。空间与场所存在着对立和冲突,具体表现为自由与家园、园林景观与现代建筑、现代主义与后现代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艺术 空间 场所
下载PDF
关于环境的艺术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顾孟潮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5-36,共2页
扼要解读环境艺术概念、性质、特点、价值观念的变迁,以及环境艺术在中国的崛起与发展、提高设计水平要点等。环境艺术是人与周围的居住环境相互作用的艺术,它具有场所性、关系性、对话性和生态性特征,这一观念的形成经历了6个阶段,即... 扼要解读环境艺术概念、性质、特点、价值观念的变迁,以及环境艺术在中国的崛起与发展、提高设计水平要点等。环境艺术是人与周围的居住环境相互作用的艺术,它具有场所性、关系性、对话性和生态性特征,这一观念的形成经历了6个阶段,即实用价值观、艺术价值观、空间价值观、机器价值观、环境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这里的变迁并非是后一个阶段代替前一个阶段,而是逐渐走向全面、深刻、复杂,达到综合整合认识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环境艺术 场所艺术 关系艺术 对话艺术 生态艺术
下载PDF
再论唐诗地名的使用艺术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成武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8-111,共4页
唐诗的富于情味,与诗人艺术地使用地名有关。唐诗优秀作品中的地名,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密切相关,是作者艺术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或用于开拓诗境,壮大气象;或用来暗寓行踪;或借地名中包含的历史故事、风俗习惯、神话传说... 唐诗的富于情味,与诗人艺术地使用地名有关。唐诗优秀作品中的地名,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密切相关,是作者艺术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或用于开拓诗境,壮大气象;或用来暗寓行踪;或借地名中包含的历史故事、风俗习惯、神话传说来丰满形象,深化情感;或寓人于地,委婉寄情;或借用地名字面上的光感、色感、形态感,与作者的情绪相互辉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地名 艺术
下载PDF
晋祠古祠建筑群浅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程文娟 王金平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0-83,共4页
从晋祠的环境与选址、晋祠的形成、空间布局与建筑组成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对晋祠的环境从历史形成、地理地质的角度进行深究;对晋祠的空间布局以祭祀的角度,从整体到个体,再到整体的研究方法进行阐述。晋祠古祠庙建筑的研究分析无疑是对... 从晋祠的环境与选址、晋祠的形成、空间布局与建筑组成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对晋祠的环境从历史形成、地理地质的角度进行深究;对晋祠的空间布局以祭祀的角度,从整体到个体,再到整体的研究方法进行阐述。晋祠古祠庙建筑的研究分析无疑是对祭祀文化和祭祀建筑的一次深入挖掘。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的人们根据地形、风水、气候三个因素对环境进行选址;以山门-水镜台-献殿-正殿的空间序列进行对祖先的祭祀礼仪。力求从祭祀建筑中更深入地了解建筑所传递给人们的庄重、神圣的祭祀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晋祠 环境选址 空间布局 园林艺术
下载PDF
人性化设计原则在环境陶艺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亚红 洪震颐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81-82,75,共3页
场所理论是诺伯格·舒尔茨将现象学理论引入到建筑领域的结果,是建筑现象学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是场所理论提倡的中心议题,是场所理论中重要的设计原则。环境陶艺是一种具有无限潜力的公共艺术,而场所理论中的人性化设计原则是一... 场所理论是诺伯格·舒尔茨将现象学理论引入到建筑领域的结果,是建筑现象学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是场所理论提倡的中心议题,是场所理论中重要的设计原则。环境陶艺是一种具有无限潜力的公共艺术,而场所理论中的人性化设计原则是一门不断完善发展的建筑设计原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建筑和环境陶艺都属于公共艺术范畴,它们之间在设计过程中必然会有着许多相同或形似之处。本文试图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等几个方面来分别了解它们对建筑设计的作用,进而将其引入到环境陶艺设计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理论 人性化设计原则 环境陶艺
下载PDF
空间蒙太奇 被引量:21
14
作者 陆邵明 王伯伟 《世界建筑》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20-125,共6页
空间设计与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设计)通常不只是关心单个的空间场景,若干空间场景ABCD之间的结构编排:彼此空间的前后关系,即哪些先说、哪些后说等等,就如同在文学中段落与段落的前后关系、句子与句子的组织、词与词的连接。... 空间设计与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设计)通常不只是关心单个的空间场景,若干空间场景ABCD之间的结构编排:彼此空间的前后关系,即哪些先说、哪些后说等等,就如同在文学中段落与段落的前后关系、句子与句子的组织、词与词的连接。本文关注的是借用影视剧作中的蒙太奇手法来巧妙编排空间的结构顺序,来改变空间体验历程,提升空间的意义;并探讨怎样的空间蒙太奇手法,让空间主题的表现最有力,更具感染力,更具张力,有助于场所感的建立,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空间体验的曲折性、丰富性与趣味性,更好地突出了空间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蒙太奇 体验 艺术感染力 场所感
下载PDF
地方性、地方感与艺术民族志创新 被引量:12
15
作者 孟凡行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29,共9页
进入20世纪,艺术开始祛魅,目前学界对艺术的理解已进展到艺术界的层次。不同于艺术哲学和美学,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建构要基于田野调查和民族志书写。在对具体的艺术田野研究中,要重点注意对地方性和地方感的双重挖掘。前者更多是通过对地... 进入20世纪,艺术开始祛魅,目前学界对艺术的理解已进展到艺术界的层次。不同于艺术哲学和美学,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建构要基于田野调查和民族志书写。在对具体的艺术田野研究中,要重点注意对地方性和地方感的双重挖掘。前者更多是通过对地方艺术界的结构和功能、艺术的法则等的研究,阐明作为艺术界一般规律的各种人文关系,为艺术民族志夯实社会和文化层。后者则更多是通过对艺术的能动性、艺术界中人的情感、感受等的考察,阐明作为艺术界特殊规律的各种人文关系,为艺术民族志建构艺术层和意义层。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感知识浑融共成艺术民族志,两者的结合,特别是地方感的视角,为艺术民族志和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突破提供了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界 艺术民族志 艺术人类学 地方性 地方感
下载PDF
转型期侗歌传承场域的多维走向与价值位移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泽忠 韦芳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6-153,共8页
田野调查发现,传统意义上的侗歌艺术传承场域聚合要素的规整性特征,一是离不开"民间性",二是彰显"神圣性";而转型期由于传承渠道的多样性,传承活动中的聚合要素发生了趋势性变化:一是对传统意义上所持守的"民... 田野调查发现,传统意义上的侗歌艺术传承场域聚合要素的规整性特征,一是离不开"民间性",二是彰显"神圣性";而转型期由于传承渠道的多样性,传承活动中的聚合要素发生了趋势性变化:一是对传统意义上所持守的"民间性"及"神圣性"若即若离,二是急迫地向现代性"精英化"与"世俗化"演进。文章从"民间性与精英性"、"神圣性与世俗性"和"民间精英化与神圣世俗化"等维度,对"同质叠加与异质同构"、"超越性与诗意性的追求衍化为对现实性与世俗性的关注"和"衍化模式的交叉性与互渗性"等传承模式特征进行梳理,分析认为:其一,衍化模式的多维走向,使处于本体性源头、具有规整侗歌品质与品格特质的经典性歌论"饭养身/歌养心"发生了价值位移;其二,这是一个颇具现代性变化特征的"场所化"与"去场所化"(Non—places)转换过程所带来的演变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歌艺术 传承模式 “养心”论 场所化 去场所化
下载PDF
论公共艺术方式构建的场所交互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温洋 霍丹 《建筑与文化》 2016年第11期212-213,共2页
公共艺术是建立在公共空间基础之上,以平等、自由、共享等观念来进行艺术实践的方式。其交互关系是由景观、装置、雕塑等艺术形式为载体,通过互动参与等方式,建立的公共交互行为。行为是构成场所的必要因素,而交往互动的行为又是场所精... 公共艺术是建立在公共空间基础之上,以平等、自由、共享等观念来进行艺术实践的方式。其交互关系是由景观、装置、雕塑等艺术形式为载体,通过互动参与等方式,建立的公共交互行为。行为是构成场所的必要因素,而交往互动的行为又是场所精神的重要组成和来源。公共艺术在公共交互关系方面有独特的吸引力和手段,能为场所营造提供独特的路径和方法。集中表现在文化的生动再现,场所精神的叙事性,社会活动的趣味吸引等方面。以公共艺术的观念介入的场所营造,具体以交互的空间形式、艺术介质、艺术视觉、艺术体验、场所文化等方面来构建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 交互关系 场所营造
下载PDF
艺术介入乡村记忆场所活化研究——以浙江富阳文村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霍珺 武永宁 《设计艺术研究》 2023年第1期11-15,24,共6页
艺术介入为乡村记忆场所活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乡村发展、记忆保存和传承、重拾乡村文化自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浙江富阳文村为例,对文村艺术介入建设情况进行了梳理,从场所与记忆两个层面出发,对艺术介入下的记忆场所进行认知... 艺术介入为乡村记忆场所活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乡村发展、记忆保存和传承、重拾乡村文化自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浙江富阳文村为例,对文村艺术介入建设情况进行了梳理,从场所与记忆两个层面出发,对艺术介入下的记忆场所进行认知,并分析了艺术介入为记忆场所带来的变化与影响,最终提出通过建筑的艺术同构与重构以延续历史记忆、公共空间场所的艺术嵌入与连接以激发生活记忆、记忆事件的艺术再现与策划以提升文化认同的记忆场所活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介入 乡村记忆场所 活化 文村
下载PDF
“展示”还是“显现”? 阅读矶崎新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当代美术馆 被引量:5
19
作者 范凌 《时代建筑》 2009年第1期128-135,共8页
如果展场不再是"展示"展品的被动容器,而是"艺术"显现/发生的环境,那么在当代语境下将如何打开阅读美术馆的线索?文章试图从这个角度对日本建筑师矶崎新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当代美术馆进行阅读。
关键词 展品/展场 艺术场所/场所艺术/艺 术发生存在/再现 展示/显现 白盒子张力 胶体 塑性 复兴 先锋派 当代艺术/现代艺术
下载PDF
《徐霞客游记》地名命名艺术 被引量:3
20
作者 谢智香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3期62-64,68,共4页
《徐霞客游记》作为一部对地名学有重要贡献的著作,记载了数以万计的地名。文章从《徐霞客游记》所记地名使用修辞的命名艺术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 《徐霞客游记》 地名 命名艺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