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ay-Microbe Interactions and Implication for Remediation of Inorganic Contaminants
1
作者 DONG Hailiang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8-18,共1页
Mineral–microbe interactions indirectly affect the geochemical fluxes and biogeochemical cycling of a large number of elements. Among them are toxic heavy metals (e.g. chromium), radionuclides (uranium and technetium... Mineral–microbe interactions indirectly affect the geochemical fluxes and biogeochemical cycling of a large number of elements. Among them are toxic heavy metals (e.g. chromium), radionuclides (uranium and technetium), and nitrogen. Heavy metals and radionuclides enter the environment from various sources such as mining activity, nuclear weapons production, metallurgical and chemical industries. Other metals, such as lead, arsenic, antimony, and cadmium, are enriched in certain environments by either natural or anthropogenic processes. Because many of these metals and radionuclides are carcinogens, their release into the environment and their fate cause intense scientific and public concern and are the subject of substantial research. Nitrate enters the environment largely through agricultural activity. Human health risks from nitrate uptake from drinking water supplies run the gamut from increased cancer risk to birth de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y-microbe interactions INORGANIC CONTAMINANTS clay-associated Fe(Ⅱ)
下载PDF
Ferruginous Microspherules in Bauxite at Maochang, Guizhou Province, China: Products of Microbe-Pyrite Interaction? 被引量:2
2
作者 ZHOU Yuefei WANG Rucheng +1 位作者 LU Jianjun LI Yili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4期604-609,共6页
The Maochang bauxite in Guizhou Provin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luminum ore deposits in southwestern China. Ferruginous spherules, measuring about a few microns across, were found in the transitional layer of the de... The Maochang bauxite in Guizhou Provin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luminum ore deposits in southwestern China. Ferruginous spherules, measuring about a few microns across, were found in the transitional layer of the deposit. The EDS and XRD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crospherules are composed mostly of iron (hydr)oxide minerals (goethite) with only weak presence of aluminum and silicon. Occasionally, some pyrite micrograins with dissolved surface are found associated with goethite within the spherules. It is thus suggested that microspherules are linked to pyrite oxidization. It is also thought that microbial activities contribute not only to pyrite oxidization, but also to ball-like assemblage of the iron (hydr)oxides. The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ferruginous microspherules is also believed to be important in studying geomicrobiology of baux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UXITE ferruginous microspherules microbe-pyrite interaction Maochang GUIZHOU
下载PDF
A murine model of tuberculosis/type 2 diabetes comorbidity for investigating the microbiome,metabolome and associated immune parameters 被引量:4
3
作者 Harindra D.Sathkumara Janet L.Eaton +3 位作者 Matt A.Field Brenda L.Govan Natkunam Ketheesan Andreas Kupz 《Animal Models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CSCD 2021年第2期181-188,共8页
Tuberculosis(TB)is one of the deadliest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he world.The meta-bolic disease type 2 diabetes(T2D)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risk of developing ac-tive TB.Effective new TB vaccine candidates and nov... Tuberculosis(TB)is one of the deadliest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he world.The meta-bolic disease type 2 diabetes(T2D)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risk of developing ac-tive TB.Effective new TB vaccine candidates and novel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are required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 TB eradication.Recen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microbiota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how the host responds to infection,in-jury and neoplastic changes.Animal models that closely reflect human physiology are crucial in assessing new treatments and to decipher the underlying immunological defects responsible for increased TB susceptibility in comorbid patients.In this study,using a diet-induced murine T2D model that reflects the etiopathogenesis of clinical T2D and increased TB susceptibility,we investigated how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may impact the development of T2D,and how the gut microbial composition changes following a very low-dose aerosol infection with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Our data revealed a substantial intestinal microbiota dysbiosis in T2D mice compared to non-diabetic animals.The observed differences were comparable to previous clini-cal reports in TB patients,in which it was shown that Mtb infection causes rapid loss of microbial diversity.Furthermore,diversity index and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es demonstrated distinct clustering of Mtb-infected non-diabetic mice vs.Mtb-infected T2D mice.Our findings support a broad applicability of T2D mice as a tractable small animal model for studying distinct immune parameters,microbiota and the immune-metabolome of TB/T2D comorbidity.This model may also enable answers to be found to critical outstanding questions about targeted interventions of the gut mi-crobiota and the gut-lung ax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t microbiota host microbe interaction infectious diseases TUBERCULOSIS type 2 diabetes
下载PDF
Implications of carbon catabolite repression fo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被引量:2
4
作者 Theophile Franzino Hasna Boubakri +5 位作者 Tomislav Cernava Danis Abrouk Wafa Achouak Sylvie Reverchon William Nasser Feth el Zahar Haichar 《Plant Communications》 SCIE 2022年第2期13-33,共21页
Carbon catabolite repression(CCR)plays a key role in many physiological and adaptive responses in a broad range of microorganisms that are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eukaryotic hosts.When a mixture of different carbon s... Carbon catabolite repression(CCR)plays a key role in many physiological and adaptive responses in a broad range of microorganisms that are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eukaryotic hosts.When a mixture of different carbon sources is available,CCR,a global regulatory mechanism,inhibits the expression and activity of cellular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utilization of secondary carbon sources in the presence of the preferred carbon source.CCR is known to be executed by completely different mechanisms in different bacteria,yeast,and fungi.In addition to regulating catabolic genes,CCR also appears to play a key role in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involved in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Here,we present a detailed overview of CCR mechanisms in various bacteria.We highlight the role of CCR in beneficial as well as deleterious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based on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In addition,we explore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known regulatory mechanisms within bacterial genomes retrieved from public repositories and within metatranscriptomes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plant rhizospheres.By integrating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and performing targeted meta-analyses,we argue that CCR-regulated substrate use preferences of microorganisms should be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trait involved in prevailing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catabolite repression CCR carbon utilization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 RHIZOSPHERE substrate-use preferences
原文传递
The Role of the Plasma Membrane H+-ATPase in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被引量:10
5
作者 James Mitch Elmore Gitta Coaker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416-427,共12页
Plasma membrane (PM) H+-ATPases are the primary pumps responsibl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ellular mem- brane potential in plants. In addition to regulating basic aspects of plant cell function, these enzymes cont... Plasma membrane (PM) H+-ATPases are the primary pumps responsibl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ellular mem- brane potential in plants. In addition to regulating basic aspects of plant cell function, these enzymes contribute to sig- naling events in response to diverse environmental stimuli. Here, we focus on the roles of the PM H+-ATPase during plant- pathogen interactions. PM H+-ATPases are dynamically regulated during plant immune responses and recent quantitative proteomics studies suggest complex spatial and temporal modulation of PM H+-ATPase activity during early pathogen recognition events. Additional data indicate that PM H+-ATPases cooperate with the plant immune signaling protein RIN4 to regulate stomatal apertures during bacterial invasion of leaf tissue. Furthermore, pathogens have evolved mechanisms to manipulate PM H+-ATPase activity during infection. Thus, these ubiquitous plant enzymes contribute to plant immune responses and are targeted by pathogens to increase plant suscepti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n channels ion transport defense responses disease responses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原文传递
黏土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6
作者 董海良 曾强 +12 位作者 刘邓 盛益之 刘晓磊 刘源 胡景龙 李扬 夏庆银 李润洁 胡大福 张冬磊 张文慧 郭东毅 张晓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7-485,共19页
黏土矿物与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共存。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环境中的能量流动与元素循环。黏土矿物能够给微生物提供物理或化学保护,提高微生物对外界胁迫和干扰的抵抗能力。黏土矿物同时还能给微生物提供营养元素,促进其新陈代... 黏土矿物与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共存。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环境中的能量流动与元素循环。黏土矿物能够给微生物提供物理或化学保护,提高微生物对外界胁迫和干扰的抵抗能力。黏土矿物同时还能给微生物提供营养元素,促进其新陈代谢过程。黏土矿物中的结构铁是微生物铁氧化还原循环的重要电子供/受体。在氧化还原的环境中,多种铁还原/铁氧化细菌可以通过还原氧化黏土矿物中的结构Fe(Ⅲ)/Fe(Ⅱ),进而获得能量进行生长。在氧化还原过程中,微生物也可以通过溶解、转化、沉淀等作用改变黏土矿物的晶格结构及物相,或是产生新的次生矿物。黏土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在碳、氮、硅、磷等重要生命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黏土矿物可以通过吸附有机碳,降低有机碳的生物可利用性,减缓其矿化速率。在氧化还原波动的环境中,黏土矿物还可以通过活化分子氧,产生强氧化性自由基氧化降解有机质,提高其生物可利用性。黏土矿物还会吸附生物胞外酶,影响胞外酶降解有机质的效率。微生物通过耦合黏土矿物中铁氧化与硝酸盐还原,铁还原与氨氧化等过程影响氮循环。黏土矿物对磷的吸附以及风化过程中硅的释放影响着微生物的代谢活性。黏土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在重金属固化稳定、有机污染物降解、杀死病原菌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微生物 相互作用 元素循环 能量 电子传递 氧化还原 环境治理
下载PDF
不同比例黄铁矿对嗜酸微生物-辉锑矿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王艺蓉 陈璐 +5 位作者 刘红昌 周雨行 聂珍媛 陈宇新 陈豪 夏金兰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3,共13页
针对辉锑矿(Sb_2S_3)的嗜酸微生物溶解过程,研究不同比例黄铁矿(FeS_2)对嗜酸微生物-辉锑矿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门水平丰度最高的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主要的锑耐受菌;属水平丰度最高的为嗜酸硫杆菌属(Acidith... 针对辉锑矿(Sb_2S_3)的嗜酸微生物溶解过程,研究不同比例黄铁矿(FeS_2)对嗜酸微生物-辉锑矿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门水平丰度最高的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主要的锑耐受菌;属水平丰度最高的为嗜酸硫杆菌属(Acidithiobacillus),是酸性矿山环境的代表性优势属。SEM-EDS结果表明,微生物作用体系中,Sb_2S_3∶FeS_2为1∶1和1∶2时,矿物残渣表面发现较多腐蚀坑及细微颗粒,且Sb_2S_3∶FeS_2为1∶1时矿物界面反应更强。XRD和XPS结果表明,FeS_2促进了嗜酸微生物对Sb_2S_3的氧化分解及硫的氧化。Tafel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结果表明,Sb_2S_3∶FeS_2为1∶1时微生物作用体系腐蚀电流密度最大,电荷转移阻抗最小。结果对理解锑矿区锑的迁移转化和环境归趋,进一步促进锑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锑矿 黄铁矿 嗜酸微生物 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机制与重金属固定效应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洵 赖潘民旺 +2 位作者 张敏 张超 郭军康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7-392,共16页
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是地表中最基本的地球化学过程,影响着重金属的迁移转化与生态效应.重金属胁迫下,微生物演化出了一系列适应机制,改变着矿物的表面反应活性,而矿物反过来刺激着微生物的分泌活动.在两者的协同作用下实现了对重金属... 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是地表中最基本的地球化学过程,影响着重金属的迁移转化与生态效应.重金属胁迫下,微生物演化出了一系列适应机制,改变着矿物的表面反应活性,而矿物反过来刺激着微生物的分泌活动.在两者的协同作用下实现了对重金属的钝化.本文综述了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机制,并重点总结了微生物-硅酸盐矿物、微生物-铁矿物体系中微生物和矿物的协同作用对重金属的固定机制.微生物与矿物之间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生物力学和生物化学作用.一些真菌、放线菌能利用菌丝沿着矿物晶面、解理、裂缝和晶界,在纳米尺度上对矿物进行穿插、挤压、剥蚀等生物力学作用,甚至形成矿物隧道化.而大多数微生物主要通过分泌铁载体、有机酸以及氧化还原作用改造矿物.两者相互作用改变着矿物表面及微生物活性,影响着重金属的形态.微生物-硅酸盐矿物体系主要通过提高固有活性位点利用率,增加额外吸附位点,改变与重金属的作用方式,影响矿物或微生物内部分散性,破坏矿物的结构,改变微生物的分泌活动等方式实现重金属的钝化.而微生物-铁矿物体系则主要通过加速电子转移的方式促进变价金属向低毒或无毒形态转变.期望本综述能为微生物-矿物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矿物 重金属 环境修复 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
下载PDF
作物-内生微生物响应CO_(2)浓度升高与干旱胁迫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9
作者 刘雨佳 张鹏 +4 位作者 李书鑫 刘磊 姜淼 李向楠 刘海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31-1340,共10页
全球变暖、二氧化碳(CO_(2))浓度升高和局部地区干旱加剧等环境变化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造成的影响日趋明显。内生微生物是一类与宿主植物形成互利共生机制的微生物,由于其长期生活在植物体的特殊环境中,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具有... 全球变暖、二氧化碳(CO_(2))浓度升高和局部地区干旱加剧等环境变化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造成的影响日趋明显。内生微生物是一类与宿主植物形成互利共生机制的微生物,由于其长期生活在植物体的特殊环境中,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具有重要作用,两者的共生关系会直接影响作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本文主要综述作物-内生微生物共生系统及其在CO_(2)和干旱胁迫下对作物生理过程的调控,探讨了作物内生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以及促生效果、抑菌作用、抗逆能力,并重点关注了作物-内生微生物系统如何提高环境的耐受特性。具体而言,内生微生物可以通过提高宿主的气孔调节能力、增加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等方式,帮助作物适应CO_(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从而减小环境变化对作物生长的负面影响,提高作物产量。此外,内生微生物还可以激活宿主的防御系统,提高其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从而减轻病害对作物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关注作物-内生微生物共生系统在不断升高的CO_(2)浓度和干旱复合胁迫下的响应机制,以提高作物对极端环境变化的抗性,为作物抗逆性育种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升高 干旱胁迫 内生微生物 群落多样性 互作效应
下载PDF
铀元素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进展
10
作者 夏庆银 刘龙成 牛玉清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3-488,共6页
铀元素是地球上广泛分布的放射性重金属元素之一,其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受到多种微生物的调控。重点综述了微生物在铀元素形态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包括还原固定、非还原固定、氧化迁移及非氧化迁移。通过自然环境中铀元素-微生物之间相... 铀元素是地球上广泛分布的放射性重金属元素之一,其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受到多种微生物的调控。重点综述了微生物在铀元素形态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包括还原固定、非还原固定、氧化迁移及非氧化迁移。通过自然环境中铀元素-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探讨,分析了铀元素的迁移、转化和富集机制,从而为铀矿资源勘探开发、放射性含铀废料安全处置及重金属铀污染防治修复提供指导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元素 微生物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
下载PDF
基于基因编辑技术研究特定基因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1
作者 阮浩龙 王宁 +1 位作者 于鸿浩 岳鹏鹏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11期44-49,共6页
基因编辑是一种能够精确修改基因组的技术,它为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利用锌指核酸酶(ZFNs)、转录激活类效应核酸酶(TALENs)、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等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操作目标基因,实现在小鼠模型中敲除、... 基因编辑是一种能够精确修改基因组的技术,它为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利用锌指核酸酶(ZFNs)、转录激活类效应核酸酶(TALENs)、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等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操作目标基因,实现在小鼠模型中敲除、插入或修改特定基因,用以研究其对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探索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理解这些相互作用对宿主健康的影响。近期的研究发现,小鼠基因编辑对其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有了重要进展。特定基因的敲除能够导致微生物组成的改变,进而影响宿主的代谢、免疫和疾病风险。这些研究揭示了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为理解肠道微生物学和宿主健康的关键因素提供了重要线索。未来,进一步研究小鼠基因组编辑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将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和预防措施,以维护宿主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编辑 特定基因 小鼠模型 肠道微生物 相互作用
下载PDF
芽胞杆菌生物防治作用机理与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4
12
作者 马佳 李颖 +5 位作者 胡栋 彭杰丽 贾楠 张翠绵 王旭 王占武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39-648,共10页
芽胞杆菌Bacillus spp.是国际上应用非常普遍的生防细菌,一直是当今土壤微生物学和微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国内外已完成多个芽胞杆菌菌株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工作。本文从芽胞杆菌的次生代谢与抑菌作用、生物膜与竞争作用、植物-芽胞... 芽胞杆菌Bacillus spp.是国际上应用非常普遍的生防细菌,一直是当今土壤微生物学和微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国内外已完成多个芽胞杆菌菌株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工作。本文从芽胞杆菌的次生代谢与抑菌作用、生物膜与竞争作用、植物-芽胞杆菌-病原菌互作与诱导植物抗性三方面概括性地综述了芽胞杆菌的生防机制。通过芽胞杆菌功能拓展的分子改良,可以提高植物抗病性,并就生防芽胞杆菌剂的商业化生产及在农业上的应用作了探讨。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芽胞杆菌应用基础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进一步实现芽胞杆菌的产业化及其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胞杆菌 生物防治 植物病害 微生物互作分子模式
下载PDF
植物根际沉积与土壤微生物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57
13
作者 艾超 孙静文 +3 位作者 王秀斌 梁国庆 何萍 周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43-1351,共9页
【目的】活跃的根际微生物被喻为植物的第二套基因组,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植物通过根际碳沉积影响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作为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根际碳沉积是连接大气、植物和土... 【目的】活跃的根际微生物被喻为植物的第二套基因组,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植物通过根际碳沉积影响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作为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根际碳沉积是连接大气、植物和土壤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纽带;因此,理解根际碳沉积在根际微生态中的作用对于提高植物抗逆性,增加作物产量,调控根际养分循环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主要进展】本文就近年来关于根际微生物领域的研究成果,重点综述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和组学研究;根际碳沉积的组成和产生机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形成机制;根际微生物在促进作物养分吸收、提高作物抗逆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以及气候变化和长期施肥对植物-微生物互作关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1)植物根际沉积物原位收集方法和检测技术的改进和发展;2)稳定同位素探针与分子生态学技术的结合,将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分析根际界面中微生物的活性与功能;3)高通量测序、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等新技术的引入势必使根际微生物学研究发生革命性的变化;4)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壤肥力改变,例如全球变暖、CO2浓度升高和长期施用化肥,根际沉积物在植物-土壤-微生物中的分配与调节机制,以及这种环境选择压力下植物如何诱导根际促生菌发挥更大作用。希望通过平衡作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实现作物的高产高效,促进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沉积 根际微生物 碳分配 宏基因组学 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
下载PDF
氮素添加和刈割对内蒙古弃耕草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刘碧荣 王常慧 +1 位作者 张丽华 董宽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6335-6343,共9页
以内蒙古多伦县恢复生态学试验示范研究站弃耕10余年的草地为研究对象,于2006年起分别设置对照、氮素添加、刈割和氮素添加+刈割4种处理,每种处理6次重复,研究弃耕草地氮素添加和刈割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地上生... 以内蒙古多伦县恢复生态学试验示范研究站弃耕10余年的草地为研究对象,于2006年起分别设置对照、氮素添加、刈割和氮素添加+刈割4种处理,每种处理6次重复,研究弃耕草地氮素添加和刈割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地上生产力的动态变化,分析弃耕草地土壤氮矿化对植被恢复的响应,为当地草地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实验结果表明:1氮素添加显著增加了植物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和土壤无机氮库,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115%和196%,同时显著提高了土壤总硝化速率;但是氮素添加对总氨化速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微生物呼吸(MR)以及呼吸熵(q CO2)均无显著影响;2总氨化速率和硝化速率对刈割处理的响应均不显著,但是刈割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MR(P<0.05);3氮素添加+刈割处理5—7a后,土壤总氨化和硝化速率均无显著变化;但是氮素添加+刈割处理显著增加了ANPP、土壤无机氮库和q CO2,同时显著降低了MBC和MBC/MBN。这说明在弃耕草地适应性管理中,氮素添加可以显著提高草地生产力,但是长期的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氮的转化是否有利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添加 刈割 草地 微生物 氮转化 交互作用 恢复
下载PDF
微生物吞吐开采稠油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 牧 杨 红 +6 位作者 刘宏伟 边芳霞 刘思贤 黄兆海 刁虎欣 刘如林 梁凤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8-162,共5页
对包括辽河油田齐108 块在内的中质稠油油藏中分离出的多种微生物进行了驯化培养、生理活性研究、采油性能评价及采油机理分析,筛选出了适合齐108 块稠油油藏的菌种 L H5 ,在齐108 块3 口稠油井上进行了2 —3 轮次、... 对包括辽河油田齐108 块在内的中质稠油油藏中分离出的多种微生物进行了驯化培养、生理活性研究、采油性能评价及采油机理分析,筛选出了适合齐108 块稠油油藏的菌种 L H5 ,在齐108 块3 口稠油井上进行了2 —3 轮次、8 井次微生物吞吐试验,效果良好,投入产出比大于1∶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微生物吞吐 稠油油藏 石油开采
下载PDF
调节C/N及添加菌剂与木酢液对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7
16
作者 张强 孙向阳 +3 位作者 任忠秀 张骅 郝利峰 魏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90-998,共9页
为探究C/N、菌剂、木酢液三因子及菌剂与木酢液交互作用对堆肥腐熟效果的影响,寻求最佳堆肥效果的因子水平组合。本研究以园林绿化废弃物为主要原料,通过L9(34)正交设计,以鸡粪为C/N调理剂,菌剂和木酢液为添加剂进行堆肥试验,分析比较... 为探究C/N、菌剂、木酢液三因子及菌剂与木酢液交互作用对堆肥腐熟效果的影响,寻求最佳堆肥效果的因子水平组合。本研究以园林绿化废弃物为主要原料,通过L9(34)正交设计,以鸡粪为C/N调理剂,菌剂和木酢液为添加剂进行堆肥试验,分析比较了各处理堆肥过程中温度、总有机碳、全氮、C/N、pH值、EC值、堆体体积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以种子发芽率试验测定堆肥效果。结果表明,调节C/N比和添加适量菌剂与木酢液均能促使堆肥初温上升,高温期提前并延长,堆肥积温提高,发酵周期缩短,总有机碳降解量和总氮相对含量增加。适当调节C/N和添加适量菌剂均有利于堆肥pH值升高,防止EC值过高,而添加木酢液能明显降低堆肥pH与EC值。C/N、菌剂、木酢液、菌剂与木酢液交互作用对堆肥发芽指数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影响效果表现为C/N>菌剂>木酢液。因素效应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C/N为30效果最好,0.4%菌剂与稀释500倍木酢液的交互作用最大,稀释50倍的木酢液对堆肥微生物活性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见,基于种子发芽指数的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适宜参数组合为C/N 30+0.4%菌剂+稀释500倍木酢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 碳氮比 菌剂 木酢液 交互作用 种子发芽指数
下载PDF
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金属相互作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唐翔宇 吕伯升 吴文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8-30,共3页
阐述了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金属相互作用的3种基本形式,即胞内相互作用,胞表相互作用和胞外相互作用;论述了微生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有毒金属的迁移和循环模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水生生态系统 微生物-金属 相互作用 迁移
下载PDF
植物化感作用类型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85
18
作者 王建花 陈婷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73-1183,共11页
本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不同植物化感作用类型及其作用机制和在农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植物化感作用包括化感偏害作用、自毒作用、自促作用和互惠作用。植物化感偏害作用是由植物根系分泌物介导下的植物与特异微生物共同作... 本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不同植物化感作用类型及其作用机制和在农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植物化感作用包括化感偏害作用、自毒作用、自促作用和互惠作用。植物化感偏害作用是由植物根系分泌物介导下的植物与特异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植物化感偏害作用控制田间杂草是一项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并已在水稻化感抑草研究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植物化感自毒作用(作物连作障碍)是造成作物产量降低、生长状况变差、品质变差、病虫害频发的现象。药用植物,特别是以根部入药的药用植物中,连作障碍表现更为突出。近年来研究结果认为根系分泌物生态效应的间接作用及土壤微生物区系功能紊乱是导致植物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因此,改善土壤生长环境,恢复和修复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平衡,增强生态系统机能是克服作物连作障碍的关键。植物化感自促作用(连作促进作用)是在植物根系分泌物促进下,根际土壤微生物之间此消彼长,有益微生物之间互利协作,土壤肥力和营养补给能力明显改善,从而增强植物根系抗性,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结果。牛膝的连作促进作用明显,有学者试图通过牛膝与其他不耐连作药用植物间作套种或轮作,实现药用植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植物间的正相互作用(互惠作用)是作物间套种系统超产和养分等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机制,根系分泌物在介导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的有利互作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后作者强调指出,存在于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的宏基因组组成是决定植物能否健康生长的关键。深入研究存在于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体外基因组的组成与演化机制,将成为借用现代合成生物学原理与技术,定向控制植物根际生物学过程,促进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优先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化感作用类型 化感作用方式与机制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 生态农业技术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中微生物对原油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武平仓 巨全义 +2 位作者 李成龙 陈小可 王小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62-365,共4页
长庆油田采用美国NPC公司的商品微生物,分两次在32口井上进行了116井次的微生物单井吞吐采油试验,效果显著。通过测定微生物处理前后油井产出的原油组成(含蜡量和烃组成)和物性(凝固点、粘度)、原油伴生水中有机酸含量和... 长庆油田采用美国NPC公司的商品微生物,分两次在32口井上进行了116井次的微生物单井吞吐采油试验,效果显著。通过测定微生物处理前后油井产出的原油组成(含蜡量和烃组成)和物性(凝固点、粘度)、原油伴生水中有机酸含量和水的表面张力等的变化,以及在室内将油井产出的含水原油与微生物混合培养后测定生成气体的组成,研究了微生物对原油的作用:产生C6以下气态烃、少量CO2、N2和H2,使原油轻质化,产生有机酸和其他表面活性物质。本文报告了此项研究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微生物采油 现场试验 油田 原油
下载PDF
铝和氟对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交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傅绍光 刘鹏 +2 位作者 罗虹 谢忠雷 徐根娣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3期332-337,共6页
采用土培法比较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铝、氟胁迫及交互作用对2种不同基因型茶树——白茶和智仁早茶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水平的Al或F处理对2种茶树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的生长繁殖以及呼吸强度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高水平... 采用土培法比较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铝、氟胁迫及交互作用对2种不同基因型茶树——白茶和智仁早茶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水平的Al或F处理对2种茶树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的生长繁殖以及呼吸强度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高水平的Al或F处理对这些微生物则表现为明显的抑制作用;高水平的Al或F处理对真菌表现为促进生长的作用.统计分析显示,Al和F在茶树根际土壤中存在交互作用,对不同微生物的影响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根际微生物 交互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