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当代青年女性脚型结构特点及足底压力分布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郝芙蓉 冉美玲 +4 位作者 晏诗阳 晏虹 杨璐铭 伍舒闻 何有节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7-51,共5页
利用三维足部扫描系统和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35名18-27岁之间的中国当代青年女性进行足部三维扫描和足底压力测试,分析中国当代青年女性的脚型特点以及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当代青年女性脚型结构与全国成年人脚型规律间存... 利用三维足部扫描系统和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35名18-27岁之间的中国当代青年女性进行足部三维扫描和足底压力测试,分析中国当代青年女性的脚型特点以及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当代青年女性脚型结构与全国成年人脚型规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2、实验得到的当代青年女性的跖趾围长与脚长间的回归方程为"跖趾围长=98.264+0.525脚长",即脚长每增加10 mm,跖趾围长增加5.25 mm;3、脚底后跟部位和前脚掌第二跖趾、第三跖趾部位是行走过程中的主要受力区域;4、行走过程中左右脚足底压力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脚型结构 足底压力 青年女性 鞋类舒适性
下载PDF
踝关节跖屈肌肌肉肌腱形态及收缩效应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郭刚 宋吉锐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66-67,81,共3页
应用螺旋CT及体视学研究方法对普通大学生踝关节跖屈肌肌肉肌腱形态进行了较全面的测量分析,同时采用六维测力平台结合表面肌电测量仪测定最大跖屈力,探讨跖屈肌肌肉肌腱形态与收缩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小腿跖屈肌横断面积、体... 应用螺旋CT及体视学研究方法对普通大学生踝关节跖屈肌肌肉肌腱形态进行了较全面的测量分析,同时采用六维测力平台结合表面肌电测量仪测定最大跖屈力,探讨跖屈肌肌肉肌腱形态与收缩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小腿跖屈肌横断面积、体积和小腿围度与肌肉力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②小腿长、腓肠肌长、比腓肠肌肌腱长与肌力有着明显的相关;比目鱼肌长只与提踵肌力有关;③跟腱长、比跟腱长和腓肠肌肌腱长与肌力之间不具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屈肌群 肌肉形态 肌肉力量 肌电 螺旋CT
下载PDF
复杂脚底形状对机器人脚沉陷中挤土效应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徐佳炜 何钢 +2 位作者 胡鹏 刘瑞峰 朱红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930-1936,共7页
利用ABAQUS软件建立机器人脚-土壤的相互作用模型,采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rbitrary lagrangian-eulerian)方法,结合物质点追踪技术,分析机器人脚沉陷过程中脚底土壤的流动情况,通过讨论机器人脚在不同沉陷量下脚底内外侧土壤追踪点的... 利用ABAQUS软件建立机器人脚-土壤的相互作用模型,采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rbitrary lagrangian-eulerian)方法,结合物质点追踪技术,分析机器人脚沉陷过程中脚底土壤的流动情况,通过讨论机器人脚在不同沉陷量下脚底内外侧土壤追踪点的位移和密度场分布,阐述脚底内外侧土壤的挤土效应。另外,通过分析主应力矢量变化、径向应力和竖向应力分布规律,发现了沉陷过程中脚底土壤形成主应力拱,局部区域内发生应力的传递和转移,作用于拱脚处的土体竖向压应力转化为拱内土体的径向压应力;第三主应力的偏转导致局部土体在沿竖向和径向上的应力发生叠加,中轴线上分别形成了竖向和径向应力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脚底形状 沉陷 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方法 挤土效应 主应力拱 主应力偏转
下载PDF
足弓差异对动静态足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白啸天 霍洪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51-956,共6页
目的通过运动生物力学手段从动、静态两个方面评价不同足型受试者足踝功能的差异,为足踝运动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方法对65名受试者以足弓指数区分成扁平足、低弓足和正常足3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受试者静、动态足踝功能指... 目的通过运动生物力学手段从动、静态两个方面评价不同足型受试者足踝功能的差异,为足踝运动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方法对65名受试者以足弓指数区分成扁平足、低弓足和正常足3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受试者静、动态足踝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在静态足踝功能方面,正常足踝关节适应性(malleolar valgus flexibility, MVF)显著高于低弓足和扁平足(P<0.05);在纵弓适应性(arch height flexibility, AHF)上,负重对正常足的影响相比于扁平足较小(P<0.05),3组横弓适应性(transverse arch flexibility, TAF)无统计学意义。在动态足踝功能上,缓冲阶段正常足在受力偏移幅度和时间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在过渡阶段,正常足相比于低弓足和扁平足,过渡时间显著降低(P<0.05);在蹬伸阶段,正常足在蹬伸时间和蹬伸速度显著高于扁平足(P<0.05)。结论负重增加时,低弓足和扁平足后足姿势维持能力和纵弓形态维持能力相比于正常足较差;低弓足和扁平足的足弓刚性和足底弹性相比于正常足较差,正常足在行走时表现出更好的承重缓冲能力、弹性向刚性过渡能力以及蹬伸效率。系统全面的评测体系对足踝损伤风险预测、运动能力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压力 足功能 足型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足底外侧楔形垫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余庆阳 石晶 《中医正骨》 2007年第2期7-9,共3页
为探讨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有效治疗方法。将55例患者(72个患病膝关节),随机分为足底矫形垫组与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经4~6个月随访,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优良率为9.96%,有效率为82.93%;对照组优良率为6.46%,有效率为35... 为探讨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有效治疗方法。将55例患者(72个患病膝关节),随机分为足底矫形垫组与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经4~6个月随访,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优良率为9.96%,有效率为82.93%;对照组优良率为6.46%,有效率为35.48%。治疗组中X线影像分级Ⅱ级者疼痛评分及综合评分改善明显(P〈0.05),有显著性差异;Ⅲ级者有改善,但P〉0.05,无显著差异;Ⅳ级患者症状无改善。对照组Ⅱ、Ⅲ、Ⅳ级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及综合评分均无明显改变。说明足底外侧楔形垫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性关节炎/并发症 膝内翻/治疗 矫形 足底外侧楔形垫 临床研究
下载PDF
“J型针刀”对跖筋膜炎型跟痛症的治疗效果观察
6
作者 熊伟 胡淑清 +3 位作者 程凌 韦林芝 陆华龙 李松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12期8-12,共5页
目的:探讨“J型针刀”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及合作医院收治的72例跖筋膜炎型跟痛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刀治疗,治疗组采用J型针刀治疗。比较... 目的:探讨“J型针刀”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及合作医院收治的72例跖筋膜炎型跟痛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刀治疗,治疗组采用J型针刀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的AOF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后,2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且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J型针刀”治疗跖筋膜型跟痛症,有助于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疼痛,改善踝-后足部功能,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筋膜炎型跟痛症 J型针刀 有效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