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浆凝块收缩功能实验方法学研究
1
作者 罗扬淦 卢姿含 +3 位作者 廖晗婧 郝逗逗 黄镘静 朱枝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71-1277,共7页
目的:探讨影响血浆凝块收缩功能的关键因素,优化血浆凝块收缩功能实验方法,以用于研究血小板功能调控和评价药物对血浆凝块收缩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依次研究不同浓度的凝血酶、Ca^(2+)以及血小板对血浆凝块收缩率的影响,优化血浆凝块... 目的:探讨影响血浆凝块收缩功能的关键因素,优化血浆凝块收缩功能实验方法,以用于研究血小板功能调控和评价药物对血浆凝块收缩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依次研究不同浓度的凝血酶、Ca^(2+)以及血小板对血浆凝块收缩率的影响,优化血浆凝块收缩检测体系。通过检测多种血小板信号通路抑制剂对血浆凝块收缩的调节作用验证该检测体系的有效性。结果:通过对凝血酶浓度、Ca^(2+)浓度和血小板浓度的优化研究,利用0.2 U/ml凝血酶处理含0.5 mmol/L Ca^(2+)以及40×10^(9)/L血小板的富血小板血浆(PRP)进行血浆凝块收缩分析。在此条件下,凝血酶处理15 min能够显著诱导血浆凝块收缩反应,处理30 min诱导的血浆凝块收缩率大于50%。利用此检测条件研究抑制剂对血浆凝块收缩的调节作用,PKC抑制剂Go 6983能够强烈抑制血浆凝块收缩反应,PI3K抑制剂Ly294002和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能够轻度抑制血浆凝块收缩反应。结论:利用0.2 U/ml凝血酶处理含0.5 mmol/L Ca^(2+)和40×10^(9)/L血小板的PRP进行血浆凝块收缩检测,可以用于研究血小板功能调控和评价药物对血浆凝块收缩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凝块收缩 凝血酶 CA^(2+) 血小板 信号通路抑制剂
下载PDF
血小板凝血活性对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预示价值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钱厚明 黄成垠 +1 位作者 徐士云 丁家华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凝血活性对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预示价值并确定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的界值。方法采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血小板凝血活性。根据病人有无出血表现,将127例血小板计数(PLT)<50×109/L的患者分... 目的探讨血小板凝血活性对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预示价值并确定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的界值。方法采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血小板凝血活性。根据病人有无出血表现,将127例血小板计数(PLT)<50×109/L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出血组37例,未出血组90例。抽取4.5ml静脉血,枸橼酸钠抗凝,进行PLT、TEG、APCT测定。结果出血组和未出血组的PLT和APCT分别为(7.9±3.6)×109/L、104.0±6.1s和(23.0±10.1)×109/L、68.4±9.4s,两者均有显著差异,P<0.01;PLT和APCT呈负相关,r=-0.7613。出血组病人(n=15)TEG的MA参数值(TEG-MA)为20.5±5.3mm,低于未出血组病人(n=20)的43.4±11.0mm,有显著差异,P<0.01。以APCT≥90s为界值,其预示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8.9%;以MA≤30mm为界值,预示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5.0%;以PLT≤20×109/L为界值,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56.7%。结论血小板凝血活性是预示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良好指标,其特异性明显优于PLT。以APCT≥90s或TEG-MA≤30mm作为血小板输注的界值可有效地预防由血小板减低引起的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凝血活性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 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性输注
下载PDF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对血小板输注疗效评价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津金 陈宝安 +11 位作者 黄成垠 李翠萍 史广耀 肖建宇 丁家华 高冲 孙耘玉 王骏 程坚 赵刚 宋慧慧 仲悦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08-111,共4页
本研究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价值,用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检测了20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APCT的变化,并与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和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输注1小... 本研究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价值,用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检测了20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APCT的变化,并与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和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输注1小时、24小时后的APCT均明显缩短,APCT由血小板输注前的(103.7±11.3)秒分别缩短为输注后1小时、24小时的(60.0±9.7)秒、(68.5±9.8)秒,(P<0.01),而正常对照的APCT为(42.0±3.4)秒;按照CCI和PPR的判断标准(输注后1小时和24小时CCI分别为<7500和<5000,PPR分别为<30%和20%为输注无效),有2例为血小板输注无效,其输注1小时、24小时的CCI值分别为7415、2966和6913、4988,PPR值分别为28.0%、11.2%和25.2%、14.1%。1例PPR均达血小板输注无效标准,而CCI值均显示血小板输注有效;2例PPR均达血小板输注无效标准,而输注1小时的CCI值表示为血小板输注有效,24小时的CCI值表示为血小板输注无效。结论:APCT可以反映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也能较全面的评估血小板的输注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 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
下载PDF
大量输血患者及时输注血浆的重要性 被引量:27
4
作者 韩杰 李春华 《四川医学》 CAS 2011年第7期1044-1046,共3页
目的观察大量输血患者及时监测凝血四项,并及时补充新鲜冷冻血浆对其各项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56例(24h内输入悬浮红细胞>10U),将仅输注悬浮红细胞未输注血浆者设为对照组,同时输注悬浮红细胞和输注血浆者设... 目的观察大量输血患者及时监测凝血四项,并及时补充新鲜冷冻血浆对其各项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56例(24h内输入悬浮红细胞>10U),将仅输注悬浮红细胞未输注血浆者设为对照组,同时输注悬浮红细胞和输注血浆者设为实验组,监测术前、输血前和输血后的凝血四项和血小板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后凝血功能均发生改变,PT、APTT、TT均较输血前延长,而FIB水平下降(P<0.01)。输血后对照组PT、APTT、TT均较对照组更长,而FIB水平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发生出血的危险明显高于实验组。结论在大量输血时,要及时进行机体凝血四项和血小板的监测,有条件的同时进血栓弹力图的监测,及时输注血浆补充凝血因子,以避免不必要的出血,提高输血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量输血 新鲜冷冻血浆 凝血功能
下载PDF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出血的风险评估 被引量:4
5
作者 何牧卿 何牧群 林晓骥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出血的风险评估。方法:2008年4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的ITP患者共128名。抽取患者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计数和APCT。将患者分为血小板计数〈30×10^9/L... 目的: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出血的风险评估。方法:2008年4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的ITP患者共128名。抽取患者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计数和APCT。将患者分为血小板计数〈30×10^9/L组和血小板计数(30~79)×10^9/L组。将APCT与Khellaf出血评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APCT预示ITP患者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及其与Khellaf出血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PCT≥90s为界点值,对预示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1.3%,假阳性率为8.69%,假阴性率为0%。在血小板计数〈30×10^9/L组中,APCT与Khellaf出血评分数值呈直线型正相关(r=0.968,P=0.013)。在血小板计数(30~79×)10^9/L组中,APCT的变化与Khellaf出血评分亦具有正相关性(r=0.764,P=0.01)。结论:APCT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评估ITP患者出血风险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 血小板计数 Khellaf出血评分系统
下载PDF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对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评估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桂玲 李静 +3 位作者 殷献录 姚伟 王景 周薇薇 《淮海医药》 CAS 2013年第6期479-480,共2页
目的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预示作用。方法将42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计数(PLT)均<50×109/L的住院患者,根据有无出血表现分为两组:出血组16例,无出血组26例。抽取患者静脉血4 ml... 目的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预示作用。方法将42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计数(PLT)均<50×109/L的住院患者,根据有无出血表现分为两组:出血组16例,无出血组26例。抽取患者静脉血4 ml,以3.8%枸橼酸钠抗凝后进行PLT和APCT测定。结果出血组和无出血组的PLT和APCT分别为(8.3±4)×109/L、(103±7.8)s,(23±12)×109/L、(70±8.5)s,出血组患者的APCT比无出血组明显延长,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APCT≥90 s为界点值,预示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敏感性100%,特异性100%;以PLT<20×109/L为界点值,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42.3%。结论 APCT是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的良好指标,其预示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特异性显著优于血小板计数,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确定为APCT≥90 s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 血小板减少 出血
下载PDF
大量输血对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梁智 方芳 《吉林医学》 CAS 2014年第4期733-735,共3页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和及时输注血浆和(或)血小板的重要性.方法:选择104例大量输血患者,分成单纯输血组、输注红细胞及输400~1 000 ml血浆组、输注红细胞及超过1 000 ml血浆组,对输注的成分血及输血前后PT、INR、APTT...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和及时输注血浆和(或)血小板的重要性.方法:选择104例大量输血患者,分成单纯输血组、输注红细胞及输400~1 000 ml血浆组、输注红细胞及超过1 000 ml血浆组,对输注的成分血及输血前后PT、INR、APTT、FIB、血小板的结果加以分析.结果:大量输血后,患者PT、INR、APTT延长,FIB、血小板下降,单纯输注红细胞患者改变最明显,其次是输红细胞及少量血浆着,输血同时输注1 000 ml以上血浆凝血机制改变最小.结论:大量输血可使凝血功能变差及血小板降低,适当输注血浆和(或)血小板可减少改变的程度,避免出血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量输血 冰冻血浆 凝血功能
下载PDF
去白细胞换血疗法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患儿血浆凝血因子、白蛋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郝明 闵青 詹志义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12期84-86,共3页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换血疗法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患儿血浆凝血因子、白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55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患儿为研究对象,采取去白细胞换血疗法治疗(160 ml/kg),比较患儿治疗前后血浆凝血因子和换血即刻血清总胆红素和白蛋白...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换血疗法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患儿血浆凝血因子、白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55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患儿为研究对象,采取去白细胞换血疗法治疗(160 ml/kg),比较患儿治疗前后血浆凝血因子和换血即刻血清总胆红素和白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患儿治疗后血浆凝血因子和白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患儿换血即刻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换血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t=7.48,P<0.05)。结论去白细胞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在保证正常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降低血浆凝血因子和白蛋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白细胞换血疗法 高胆红素 血浆凝血因子 白蛋白
下载PDF
血浆絮状物无损检测系统设计
9
作者 陈里里 廖强 +2 位作者 杨正书 胡雪 张国珍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46,共7页
检测血浆中是否含有絮状物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针对絮状物人工检测法的缺点,设计基于机器视觉技术和神经网络的血浆絮状物无损检测系统,并对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基于MATLAB平台设计系统软件以实现图像采集,并采用剪切... 检测血浆中是否含有絮状物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针对絮状物人工检测法的缺点,设计基于机器视觉技术和神经网络的血浆絮状物无损检测系统,并对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基于MATLAB平台设计系统软件以实现图像采集,并采用剪切、反色、中值滤波、灰度切割对图像进行预处理;采用fisher判别方法,结合迭代阈值分割法和标注矩阵连通区域选择法,消除气泡干扰,提取絮状物。系统通过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的识别模型,完成血浆絮状物的判别。临床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有效地检测出血浆中是否含有絮状物,具有较好的检测重复性和准确性。每袋样品从图像采集、处理到最终给出检测结果的时间不超过1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视觉 神经网络 血浆絮状物 智能无损检测 fisher判别方法
下载PDF
PE治疗重症肝炎后检验指标的改变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毕小云 杨春 张睿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6期630-631,共2页
目的探讨重症肝炎患者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前后肝功能、凝血指标的变化特征及意义。方法20例重症肝炎患者先后行血浆置换40次,于治疗前后分别取血检测肝功能〔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目的探讨重症肝炎患者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前后肝功能、凝血指标的变化特征及意义。方法20例重症肝炎患者先后行血浆置换40次,于治疗前后分别取血检测肝功能〔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电解质(K+、Na+、Cl-)、血常规(RBC、WBC、PLT),比较肝衰竭经PE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PE治疗后肝功能TBIL、DBIL、AS、ALT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明显回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解质和血常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治疗好转15例,死亡5例。结论血浆置换术是治疗重症肝炎的有效方法,能改善肝功能,缩短凝血酶原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重症肝炎 肝功能 凝血指标
下载PDF
不同温度、时间制备新鲜冰冻血浆中各种凝血因子含量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晓峰 张美萍 +7 位作者 刘自安 王洪建 陈宝友 陈书芳 冯小茹 赵敬红 冉青焕 宋晓雨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5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对不同温度、时间制备的新鲜血浆进行检测,观察FⅤ、FⅦ、FⅧ、FⅨ、FⅩ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情况,以发挥对临床血浆输注或制备冷沉淀选择原料血浆的指导作用。方法在2℃~6℃、15℃左右和室温各制备20份血浆,每一试管留取5ml,同一温... 目的对不同温度、时间制备的新鲜血浆进行检测,观察FⅤ、FⅦ、FⅧ、FⅨ、FⅩ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情况,以发挥对临床血浆输注或制备冷沉淀选择原料血浆的指导作用。方法在2℃~6℃、15℃左右和室温各制备20份血浆,每一试管留取5ml,同一温度、不同时间来源于同一份血浆,分别于6h、8h、10h、14h、18h速冻标本,并在72h内将速冻成固体的血浆与37℃水温解冻后立即运用血凝法检测各凝血因子活性。结果 2℃~6℃环境中保存的血浆在6h、8h、10h、14h、18h内Fib、FⅦ、FⅨ、FⅩ因子活性的降低不是太明显,但均在正常范围内,而FⅤ、FⅧ因子活性在6~10h也在正常范围,但在14~18h时出现低于正常值的现象。15℃左右和室温保存的血液在6~10h制备FFP中的Fib、FⅦ、FⅨ、FⅩ因子活性下降速度不明显,FⅤ、FⅧ因子随着温度升高和保存时间的延长活性下降速度明显,8~10h与6h相比,所有凝血因子水平的降低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集的血液保存在2℃~6℃环境中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优于15℃、室温情况下保存血液制备的FFP,建议血站成分科制备冷沉淀原料血浆时,最好用2℃~6℃冷藏环境6~10h内和15℃、室温环境下8h内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作为制备冷沉淀的原料血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温度 不同时间 冰冻血浆 凝血因子
下载PDF
半月板非血供区损伤的修复方案 被引量:4
12
作者 宁梓文 王旭 +5 位作者 施政良 秦艺华 王国梁 贾笛 王扬 李彦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0-426,共7页
背景:半月板在膝关节的生物力学和软骨保护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它具有减震、维持膝关节力线稳定以及减少关节软骨磨损等多种功能,但迄今为止对于半月板红-白区及白-白区损伤的手术修复一直效果不佳,若只行单纯的半月板切除术,膝关节整体... 背景:半月板在膝关节的生物力学和软骨保护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它具有减震、维持膝关节力线稳定以及减少关节软骨磨损等多种功能,但迄今为止对于半月板红-白区及白-白区损伤的手术修复一直效果不佳,若只行单纯的半月板切除术,膝关节整体力学结构的改变易导致膝关节骨关节炎进展加快,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均在尝试采用不同的方式辅助半月板损伤修复,以期改善半月板非血供区损伤的修复效果,减缓患者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进展。目的:总结近年来基础与临床上半月板的非血供区损伤的辅助修复方法,并对该领域未来发展前景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方法:采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和FMRS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2005-2021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纳入与半月板损伤修复有关的包含临床研究及组织工程研究在内的所有文献,最终对60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由于半月板特殊的解剖结构,其内侧2/3的区域存在血供较差、出现损伤后难以愈合的问题,目前辅助半月板损伤修复的方法包括:微骨折术、髌下脂肪垫粉碎术、间充质干细胞、富血小板血浆以及纤维蛋白凝块。②不同的修复方式存在其各自的优劣势,微骨折术和髌下脂肪垫粉碎术作为临床应用方法,操作简便,但其操作过程中存在造成医源性损伤、引发术后疼痛及骨关节炎的可能,进一步精细化操作避免损伤的发生是临床不可避免的话题。而间充质干细胞、富血小板血浆虽然在基础研究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其制备方法多样,运用方法不固定,且富血小板血浆在临床运用时甚至出现了完全相反的临床效果,因此,进一步研究间充质干细胞与富血小板血浆提高半月板修复潜力的机制,规范化其制备流程与运用方法仍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③纤维蛋白凝块则在临床运用上表现出了良好的结果,但目前仍缺乏更多的相关研究。④总之,目前纤维蛋白凝块技术与髌下脂肪垫粉碎术研究内容仍较少,而富血小板血浆在临床上表现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微骨折术与滑膜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运用稳定,是目前较好的辅助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月板 非血供区损伤 修复方法 再生 微骨折 间充质干细胞 富血小板血浆 纤维蛋白凝块 组织工程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多种重组细胞因子对人巨核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慧平 沈志祥 +1 位作者 钱六妹 邬维礼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170-172,共3页
为了阐明重组人类促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humanthrombopoietin,rhTPO)等重组细胞因子对人巨核祖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体外培养方法,观察了重组人类促血小板生成素对巨核祖细胞、粒-巨噬系祖细胞和红系祖细胞生长的影响,并观察... 为了阐明重组人类促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humanthrombopoietin,rhTPO)等重组细胞因子对人巨核祖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体外培养方法,观察了重组人类促血小板生成素对巨核祖细胞、粒-巨噬系祖细胞和红系祖细胞生长的影响,并观察rhTPO与IL-3、IL-6和干细胞生长因子(stemcellfactor,SCF)联合应用时对巨核祖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TPO能特异地、有效地刺激人巨核祖细胞的增殖。IL-3、IL-6和SCF对巨核祖细胞的增殖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当它们分别与TPO联合应用时,作用强度表现出叠加性.该结果显示,人巨核细胞增殖受多种造血生长因子调控,其中TPO是特异地调控人巨核祖细胞生长的一种细胞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凝块培养 巨核祖细胞增殖 重组细胞因子
下载PDF
大量输血后不输注血浆与及时输注血浆的凝血结果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巧玲 张晓云 邓文松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3年第A02期43-45,共3页
目的观察大量输血患者的凝血四项,并及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对各项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大量输血患者89例(24h内输入悬浮红细胞大于10u),将仅输注悬浮红细胞者设为对照组,同时输入悬浮细胞和血浆者设为试验组,监测患者术前、输... 目的观察大量输血患者的凝血四项,并及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对各项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大量输血患者89例(24h内输入悬浮红细胞大于10u),将仅输注悬浮红细胞者设为对照组,同时输入悬浮细胞和血浆者设为试验组,监测患者术前、输血前和输血后的凝血4项结果。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后凝血功能均发生改变,PT、APTT、TT均照输血前延长,而FIB水平下降(P〈0.01)。输血后对照组PT、APTT、TT均较试验组更延长,而FIB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发生出血的危险大于试验组。结论在大量输血时,要及时进行患者的凝血4项和血小板监测,及时输注血浆补充凝血因子,以避免不必要的出血,提高输血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量输血 新鲜冰冻血浆 凝血四项
下载PDF
红黑二丸提取物对凝血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元翠 李玉山 《中国药师》 CAS 2010年第11期1599-1600,共2页
目的:研究红黑二丸提取物对凝血系统的作用,了解其促凝血效应。方法:取小鼠和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红黑二丸组,红黑二丸组灌胃给于红黑二丸提取物l ml/100 g bw,对照组灌胃给于等体积生理盐水,qd,连续给药7 d后,分别测定小鼠出血时间(... 目的:研究红黑二丸提取物对凝血系统的作用,了解其促凝血效应。方法:取小鼠和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红黑二丸组,红黑二丸组灌胃给于红黑二丸提取物l ml/100 g bw,对照组灌胃给于等体积生理盐水,qd,连续给药7 d后,分别测定小鼠出血时间(BT)、血凝血时间(CT)、大鼠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全血浆凝块溶解时间及血小板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红黑二丸提取物能明显缩短BT,降低CT、APTT和PT。同时,红黑二丸提取物能使全血浆凝块溶解时间延长、血小板数增高。结论:红黑二丸具有明显的促凝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黑二丸提取物 凝血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下载PDF
MB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中部分有效成分的探讨 被引量:3
16
作者 盘国雄 谢中兴 李淑英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23期4-5,共2页
目的探讨经过病毒灭活的新鲜冰冻血浆中部分有效成分的质量变化。方法采集50袋新鲜血浆,分成A、B两组,分别对其进行检测,内容包括PT,TT,APTT,Fg,TP、ALB及凝血因子FⅧ、FⅤ。结果病毒灭活冰冻血浆中的TP、凝血因子FⅧ、FⅤ和Fg等的含量... 目的探讨经过病毒灭活的新鲜冰冻血浆中部分有效成分的质量变化。方法采集50袋新鲜血浆,分成A、B两组,分别对其进行检测,内容包括PT,TT,APTT,Fg,TP、ALB及凝血因子FⅧ、FⅤ。结果病毒灭活冰冻血浆中的TP、凝血因子FⅧ、FⅤ和Fg等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大都在30%以内,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结论采用MB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不影响临床应用,其利大于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灭活冰冻血浆 凝血因子 因子活性 血浆蛋白
下载PDF
不均匀流动磁流体发电机的特性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大伦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1998年第1期30-35,共6页
本文分析不均匀流动磁流体发电机实现高焓取出率的机理,述评研究进展,最后讨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不均匀流动 磁流体发电机 等离子体凝块
下载PDF
纺织基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的体外水渗透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方璇 薛雯 +5 位作者 李晓才 来兴明 邓佳惠 关国平 王璐 Guidoin Robert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2018年第1期8-14,共7页
人工血管的水渗透性是评价其植入人体之前是否需要预凝的关键指标之一。该文制备了两种孔隙率的纺织基人工血管材料。在不同压强下,分别测量了整体水渗透性、模拟血浆渗透性及抗凝全血渗透性。结果表明,随着测试时间的延长,渗透性逐渐... 人工血管的水渗透性是评价其植入人体之前是否需要预凝的关键指标之一。该文制备了两种孔隙率的纺织基人工血管材料。在不同压强下,分别测量了整体水渗透性、模拟血浆渗透性及抗凝全血渗透性。结果表明,随着测试时间的延长,渗透性逐渐减小。随着压强的增大,渗透性增大。孔隙率较小的试样,渗透性较小。同种试样在相同测试条件下,水渗透性最大,模拟血浆渗透性次之,抗凝全血渗透性最小。水渗透性与模拟血浆渗透性的比值近似等于模拟血浆和水的粘滞系数之比。水渗透性与抗凝全血渗透性之间、模拟血浆渗透性与抗凝全血渗透性之间,均存在一定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管 水渗透性 模拟血浆 纺织 预凝
下载PDF
ITP患者T细胞对巨核细胞生成作用的影响
19
作者 徐文玉 周莉莉 +3 位作者 马宝骊 胡钧培 谢文洁 王振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3期230-232,共3页
本文应用改良的血浆凝块技术和共培养系统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T细胞在体外对异体骨髓巨核细胞生成作用的影响,以探讨ITP的发病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ITP患者的T细胞当加到培养物中和靶细胞共培养时,对巨核系... 本文应用改良的血浆凝块技术和共培养系统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T细胞在体外对异体骨髓巨核细胞生成作用的影响,以探讨ITP的发病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ITP患者的T细胞当加到培养物中和靶细胞共培养时,对巨核系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的集落效应无明显的影响。其中三例PAIgG升高患者的T细胞对CFU-MK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提示ITP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除体液免疫机制外,也有细胞免疫机制参与,T细胞或其亚群对巨核系祖细胞生成抑制在ITP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P 紫癜 T细胞 巨核细胞
下载PDF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止凝血功能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森 张摇威 +1 位作者 纪少娜 尹俊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观察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血小板活化、聚集和促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40例慢性ITP患者和40例体检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观察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血小板活化、聚集和促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40例慢性ITP患者和40例体检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作为研究对象,抽取外周静脉血,分离血小板。采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血小板表达CD62P和CD63的情况。分别以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凝血酶和胶原作为诱聚剂,检测血小板的聚集率。采用凝血法检测血小板的促血浆凝固时间。结果:流式细胞学检测显示,慢性ITP患者表达CD62P的血小板百分率为(36.15±1.05)%,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6.61±0.41)%,P <0.01];慢性ITP患者表达CD63的血小板百分率为(25.88±1.52)%,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3.25±0.25)%,P <0.01]。以ADP为诱聚剂,慢性ITP患者血小板的聚集率为(89.8±5.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61.8±2.3)%,P <0.01];以凝血酶为诱聚剂,慢性ITP患者血小板的聚集率为(84.5±4.5)%,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63.7±3.5)%,P <0.01];以胶原为诱聚剂,慢性ITP患者血小板的聚集率为(79.3±2.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53.6±3.1)%,P <0.01]。慢性ITP患者血小板的促血浆凝固时间为(56.8±6.8) s,显著短于健康对照者[(87.2±0.6) s,P <0.01]。结论:慢性ITP患者的血小板呈活化状态,其聚集和促凝血功能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 活化 聚集 促血浆凝固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