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blation of C/SiC-HfC composite prepared by precursor infiltration and pyrolysis in plasma wind tunnel 被引量:9
1
作者 Liuyang DUAN Lei LUO +1 位作者 Liping LIU Yiguang WANG 《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 SCIE CSCD 2020年第3期393-402,共10页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silicon carbide-hafnium carbide(C/SiC-HfC)composite was prepared by precursor infiltration and pyrolysis process.Then,ablation behavior of C/SiC-HfC was evaluated in plasma wind tunnel.It was 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silicon carbide-hafnium carbide(C/SiC-HfC)composite was prepared by precursor infiltration and pyrolysis process.Then,ablation behavior of C/SiC-HfC was evaluated in plasma wind tunnel.It was found that oxide layer formed during ablatio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surface temperature.Formation of dense HfO2 SiO2 layer under low heat flux led to stable surface temperature.Silica(SiO2)on the surface was gradually consumed when heat flux increased,resulting in conversion of HfO2-SiO2 on the surface to HfO2.Converted HfO2 with high catalytic cofficient absorbed more energy,causing gradual increase in the surface temperature.Formed oxide layer was destroyed at high heat flux and high stagnation point pressure.After carbon fiber lost the protection of HfO2-SiO2 layer,it burned immediately,leading to surface temperature ju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iC-HfC composite precursor infilration and pyrolysis ablation plasma wind tunnel
原文传递
Response of Silicon Nitride Ceramics under High-enthalpy Plasma Flows
2
作者 管甲锁 成来飞 WANG Yaohui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8年第4期828-835,共8页
Silicon nitride ceramics were prepared by means of a hot-press sintering method. The ablation behavior was studied by plasma wind tunnel tests. The data suggested that, under low heat flux and stagnation pressure cond... Silicon nitride ceramics were prepared by means of a hot-press sintering method. The ablation behavior was studied by plasma wind tunnel tests. The data suggested that, under low heat flux and stagnation pressure conditions, the ablation process was controlled by the atomic oxidation of Si3N4, leading to the elimination of Si3N4. By contrast, the erosion was mainly produced by the decomposition of Si3N4under high heat flux and stagnation pressure conditions. Under these conditions, a fraction of Si phase, formed upon decomposition of Si3N4, was volatilized. The remained Si had melted due to high temperatures and scoured away from stagnation point area, generating mushroom-shaped s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icon nitride plasma wind tunnel ablation
下载PDF
Air Plasma Mitigation of Shock Wave 被引量:2
3
作者 Spencer P. Kuo 《Advances in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年第2期59-69,共11页
Shock wave is a detri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sonic aircrafts;it increases flow drag as well as surface heating from additional friction;it also initiates sonic boom on the ground which precludes supersonic jet... Shock wave is a detri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sonic aircrafts;it increases flow drag as well as surface heating from additional friction;it also initiates sonic boom on the ground which precludes supersonic jetliner to fly overland. A shock wave mitigation technique is demonstrated by experiments conducted in a Mach 2.5 wind tunnel. Non-thermal air plasma generated symmetrically in front of a wind tunnel model and upstream of the shock, by on-board 60 Hz periodic electric arc discharge, works as a plasma deflector, it deflects incoming flow to transform the shock from a well-defined attached shock into a highly curved shock structure. In a sequence with increasing discharge intensity, the transformed curve shock increases shock angle and moves upstream to become detached with increasing standoff distance from the model. It becomes diffusive and disappears near the peak of the discharge. The flow deflection increases the equivalent cone angle of the model, which in essence, reduces the equivalent Mach number of the incoming flow, manifesting the reduction of the shock wave drag on the cone. When this equivalent cone angle exceeds a critical angle, the shock becomes detached and fades away. This shock wave mitigation technique helps drag reduction as well as eliminates sonic bo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ck Wave Mitigation Electric Discharge Air plasma Deflector SHADOWGRAPH Drag Reduction wind tunnel Charge Transfer
下载PDF
基于微秒脉冲激励的飞翼模型等离子体流动控制试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牛中国 梁华 蒋甲利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7-256,共10页
为了改善飞翼布局的大迎角气动特性,采用飞翼全模和半模分别在低速和跨声速风洞中开展了微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试验研究。通过流动显示和测力的试验方法研究了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主要作用机制和激励频率与激励电压等... 为了改善飞翼布局的大迎角气动特性,采用飞翼全模和半模分别在低速和跨声速风洞中开展了微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试验研究。通过流动显示和测力的试验方法研究了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主要作用机制和激励频率与激励电压等对飞翼模型失速特性的影响规律,验证了微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从低速到亚声速的有效性,有效的试验最高马赫数Ma达到0.6、雷诺数Re达到3.05×10^(6)。试验研究表明:微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通过非定常微尺度压缩波扰动的形式作用于翼面流场,通过频率耦合机制减弱模型的前缘分离涡、抑制翼面的流动分离;无量纲频率F^(+)是影响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效果的重要参数;在低速风洞试验风速V=30 m/s时,无量纲频率F^(+)=0.35~1.06的控制效果较好,可将模型的最大升力系数提高25%以上、失速迎角推迟4°;在跨声速风洞试验马赫数Ma=0.6时,无量纲频率F^(+)=0.22和F^(+)=0.44的控制效果较好,可将模型的最大升力系数分别提高4.72%、4.77%,失速迎角分别推迟2°、1°;激励电压越高激励强度越大、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力学 流动控制 风洞试验 流动分离 等离子体 飞翼
下载PDF
Shock Wave Mitigation by Air Plasma Deflector
5
作者 Spencer P. Kuo 《Advances in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年第4期71-88,共18页
When the spacecraft flies much faster than the sound speed (~1200 km/h), the airflow disturbances deflected forward from the spacecraft cannot get away from the spacecraft and form a shock wave in front of it. Shock w... When the spacecraft flies much faster than the sound speed (~1200 km/h), the airflow disturbances deflected forward from the spacecraft cannot get away from the spacecraft and form a shock wave in front of it. Shock waves have been a detri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sonic aircrafts, which have to overcome high wave drag and surface heating from additional friction. Shock wave also produces sonic booms. The noise issue raises environmental concerns, which have precluded routine supersonic flight over land. Therefore, mitigation of shock wave is essential to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sonic aircrafts. A plasma mitigation technique is studied. A theory is presented to show that shock wave structure can be modified via flow deflection. Symmetrical deflection evades the need of exchanging the transverse momentum between the flow and the deflector.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lasma generated in front of the model can effectively deflect the incoming flow. A non-thermal air plasma, generated by on-board 60 Hz periodic electric arc discharge in front of a wind tunnel model, was applied as a plasma deflector for shock wave mitigation technique.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a Mach 2.5 wind tunn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ir plasma was generated symmetrically in front of the wind tunnel model. With increasing discharge intensity, the plasma deflector transforms the shock from a welldefined attached shock into a highly curved shock structure with increasing standoff distance from the model;this curved shock has increased shock angle and also appears in increasingly diffused form. In the decay of the discharge intensity, the shock front is first transformed back to a well-defined curve shock, which moves downstream to become a perturbed oblique shock;the baseline shock front then reappears as the discharge is reduced to low level again.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confirm the theory. The steady of the incoming flow during the discharge cycle is manifested by the repeat of the baseline shock fro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ck Wave MITIGATION Electric DISCHARGE Air plasma DEFLECTOR SHADOWGRAPH Drag Reduction wind tunnel Charge Transfer
下载PDF
静电探针在高频等离子体风洞中的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潘德贤 蒋刚 +3 位作者 王国林 马昊军 刘丽萍 罗杰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2-77,共6页
为了在高频等离子体风洞上开展高超声速飞行器等离子体鞘层的电磁特性研究,研制了一套适用于高频等离子体风洞测试环境的静电探针诊断系统,这是国内第一次采用静电探针对高频等离子体风洞的流场参数进行诊断。该系统具有偏置电压可调、... 为了在高频等离子体风洞上开展高超声速飞行器等离子体鞘层的电磁特性研究,研制了一套适用于高频等离子体风洞测试环境的静电探针诊断系统,这是国内第一次采用静电探针对高频等离子体风洞的流场参数进行诊断。该系统具有偏置电压可调、抗干扰能力强、探针性能稳定、高速数据采集等特点。采用该系统对高频等离子体风洞在不同运行功率、不同气体流量下流场核心区域的电子数密度进行了诊断,对相同运行功率和相同流量条件下流场电子数密度沿射流径向的分布进行了测试,并研究了电子数密度随高频等离子体风洞运行功率和气体流量的变化规律。并将诊断结果与网络分析仪微波测量法的数据进行了比对。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很好地满足风洞流场参数的诊断,能够为风洞流场数值建模以及等离子体鞘层电磁特性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探针 高频等离子体风洞 电子密度 流场诊断 电磁特性
下载PDF
高温气流中材料表面催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林烈 吴彬 吴承康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07-413,共7页
分析了在高温气流中材料表面催化复合反应的基本过程及它和各种因素的关系 ,同时简述了用于研究材料表面催化特性的实验设备 高频感应等离子体风洞。文中给出了在高频感应等离子体风洞中测得的三种材料的催化复合系数γ及催化复合反应... 分析了在高温气流中材料表面催化复合反应的基本过程及它和各种因素的关系 ,同时简述了用于研究材料表面催化特性的实验设备 高频感应等离子体风洞。文中给出了在高频感应等离子体风洞中测得的三种材料的催化复合系数γ及催化复合反应速率常数kw,并对催化材料的选择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表面催化特性 高频感应等离子体 防热材料 高温气流 飞行器 涂层
下载PDF
改性C/C复合材料快速制备与抗烧蚀性能考核 被引量:3
8
作者 张虹 白宏德 +2 位作者 白书欣 叶益聪 朱利安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25,共6页
采用液相浸渍法结合反应熔渗法快速制备改性C/C复合材料,研究其微观组织及在氧乙炔焰和高频等离子体风洞环境中的烧蚀行为。结果表明:改性C/C复合材料主要含有Hf C,Zr C,Ta C等高熔点陶瓷改性相,其密度为3.83 g/cm3,开孔率仅为4.71%。... 采用液相浸渍法结合反应熔渗法快速制备改性C/C复合材料,研究其微观组织及在氧乙炔焰和高频等离子体风洞环境中的烧蚀行为。结果表明:改性C/C复合材料主要含有Hf C,Zr C,Ta C等高熔点陶瓷改性相,其密度为3.83 g/cm3,开孔率仅为4.71%。氧乙炔焰烧蚀360 s后,改性C/C复合材料表面形成一层主要由Hf O2,Zr O2,Ta2O5组成的致密氧化物层,材料的线烧蚀率为0.005 18 mm/s。使用高频等离子体风洞考核改性C/C复合材料球头模型,在热流量3.5 MW/m2、驻点温度2293℃的条件下考核180 s后,模型表面生成致密光滑的氧化物保护层,与基体结合牢固,模型形状及尺寸无明显改变,去掉氧化物后测得其线烧蚀率为0.001 72 m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C/C复合材料 抗烧蚀 氧乙炔焰 高频等离子体风洞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对NACA0015翼型流动控制的PIV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万波 黄勇 +3 位作者 黄宗波 张鑫 王勋年 沈志洪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共5页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技术,研究了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对NA-CA0015翼型表面流动分离的控制特性。通过风洞实验,研究了电极电压、电极位置和布置方式等参数对翼型分离控制的影响规律,并初步分析了等离...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技术,研究了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对NA-CA0015翼型表面流动分离的控制特性。通过风洞实验,研究了电极电压、电极位置和布置方式等参数对翼型分离控制的影响规律,并初步分析了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机理。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激励在失速迎角附近可以有效抑制翼型的流动分离,实现气流的完全再附着;在来流速度为20m/s时,将气流再附着的迎角提高了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等离子体 流动控制 粒子图像测速 风洞实验
下载PDF
等离子体激励用于两段翼型增升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万波 章荣平 +4 位作者 黄宗波 黄勇 王勋年 沈志洪 张鑫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4-68,共5页
在NACA23018两段翼型上安装等离子体激励器,通过风洞测力和丝线流态试验,研究了等离子体对翼型最大升力和失速迎角的影响。研究表明,等离子体激励可以显著地增加NACA23018两段翼型的最大升力系数和失速迎角,来流风速20m/s时,最大升力系... 在NACA23018两段翼型上安装等离子体激励器,通过风洞测力和丝线流态试验,研究了等离子体对翼型最大升力和失速迎角的影响。研究表明,等离子体激励可以显著地增加NACA23018两段翼型的最大升力系数和失速迎角,来流风速20m/s时,最大升力系数增加52%,失速迎角增加12.4°。等离子体激励和前缘缝翼的作用类似,并且可以和后缘增升装置配合使用,在运输类飞机设计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两段翼型 风洞试验 增升
下载PDF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试验与仿真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正农 王鹏 张学文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6-95,共10页
采用数值模拟与风洞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当来流风速为7 m/s、湍流度小于10%时,在4种不同方向的等离子体射流激励下,低矮房屋平屋面上流动分离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施加顺风向等离子体激励,能减小屋面的平均风压系数和极值风压系数;... 采用数值模拟与风洞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当来流风速为7 m/s、湍流度小于10%时,在4种不同方向的等离子体射流激励下,低矮房屋平屋面上流动分离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施加顺风向等离子体激励,能减小屋面的平均风压系数和极值风压系数;施加逆风向等离子体激励,能增大屋面前檐的平均风压系数和极值风压系数,同时减小屋面中部及后檐的平均风压系数和极值风压系数;施加引起由中间射向两边的等离子体激励,能增大屋面前檐的平均风压系数和极值风压系数,能减小屋面后檐的平均风压系数和极值风压系数;施加引起由两边射向中间的等离子体激励,能减小屋面前檐以及屋面后檐的平均风压系数,同时能增大屋面中间的平均风压系数和极值风压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控制 等离子体 风洞试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等离子体对翼型流动分离控制历程的PIV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勇 王万波 +3 位作者 黄宗波 张鑫 王勋年 沈志洪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3-27,共5页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技术,研究了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对NA-CA0015翼型表面流动分离的控制特性及控制效果随时间历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激励电压存在一个阈值,当电压小于阈值时,控制无效或效果不明...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技术,研究了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对NA-CA0015翼型表面流动分离的控制特性及控制效果随时间历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激励电压存在一个阈值,当电压小于阈值时,控制无效或效果不明显;当电压接近阈值时,控制表现出不稳定性并最终趋于稳定;当电压大于阈值时,控制效果稳定且显著,气流能够很好地重附在翼型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等离子体 流动控制 粒子图像测速仪 风洞试验
下载PDF
高速风洞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实验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峰 高超 +1 位作者 郑博睿 王玉帅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31,44,共6页
针对开展等离子体高速流动控制研究的技术需求,通过专用模型及实验机构设计、绝缘密封走线、多层电磁屏蔽等技术手段,建立了一套适用于高速风洞的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系统,提出了等离子体高速流动控制风洞实验的技术规范和运行策略,并初步... 针对开展等离子体高速流动控制研究的技术需求,通过专用模型及实验机构设计、绝缘密封走线、多层电磁屏蔽等技术手段,建立了一套适用于高速风洞的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系统,提出了等离子体高速流动控制风洞实验的技术规范和运行策略,并初步探索了等离子体激励对二元翼型绕流的控制规律。采用该技术后,解决了高压电缆的绝缘、密封走线问题,模型与实验机构的感应电压减小90%以上。风洞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系统运行稳定,实验数据可靠,等离子体激励对Ma=0.2的流动可实现有效控制;施加等离子体激励后,NACA0012翼型的流动分离明显减弱,升力增大,阻力减小,临界失速迎角增大2°,最大升力系数增大4%,总体气动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实验 流动控制 等离子体 高速风洞 实验技术
下载PDF
非烧蚀型防热材料烧蚀性能初步试验研究(英文)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初平 孟松鹤 +1 位作者 杜百合 王国林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0-53,69,共5页
介绍了在CARDC等离子体风洞中开展的非烧蚀型防热材料超高温陶瓷(UHTC)的试验研究结果。对Ф20mm平头圆柱体试验模型,采用亚声速驻点试验技术,在驻点热流478 W/cm2,气流焓值27.9MJ/kg,环境压力18kPa条件下,分别对代号C(15、10)型、Y型、... 介绍了在CARDC等离子体风洞中开展的非烧蚀型防热材料超高温陶瓷(UHTC)的试验研究结果。对Ф20mm平头圆柱体试验模型,采用亚声速驻点试验技术,在驻点热流478 W/cm2,气流焓值27.9MJ/kg,环境压力18kPa条件下,分别对代号C(15、10)型、Y型、S(30、15、10)型3种材料模型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模型试验前后的长度变化、质量变化以及模型表面温度进行了测量,初步分析了模型的表观变化、抗氧化特性和表面辐射特性。结果表明:Y型模型试验前后表观变化不大,表面温度达到1930℃;S型模型表面生成一层薄氧化层,稳定情形下模型表面温度达到1964℃;C型模型表面烧蚀严重,模型表面温度达到2462℃,防热性能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温陶瓷 等离子体风洞 烧蚀试验
下载PDF
等离子体环量控制翼型增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冯立好 王晋军 Choi Kwing-So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15-821,共7页
利用等离子体激励器发展了新型的环量增升技术,并对二维NACA0012翼型绕流实施控制.由于NACA0012翼型为尖后缘构型,环量增升装置由2个非对称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构成.一个等离子体激励器贴附于翼型吸力面靠近后缘处,其诱导的壁... 利用等离子体激励器发展了新型的环量增升技术,并对二维NACA0012翼型绕流实施控制.由于NACA0012翼型为尖后缘构型,环量增升装置由2个非对称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构成.一个等离子体激励器贴附于翼型吸力面靠近后缘处,其诱导的壁面射流沿来流方向指向下游;另一个等离子体激励器贴附于翼型压力面靠近后缘处,其诱导的壁面射流与来流方向相反指向上游.在风洞中通过时间解析二维PIV系统对翼型绕流流场进行了测量,基于翼型弦长的雷诺数Re=20000.结果表明在等离子体激励器的控制下,翼型压力面靠近后缘处可以形成一个定常回流区,从而起到虚拟气动外形的作用,因此翼型吸力面的流场得到加速,压力面的流场得到减速,使得翼型压力面的吸力以及压力面的压力都得到增加,进而增加了翼型的环量.风洞天平测力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该环量增升技术的有效性.在整个攻角范围内,施加控制的翼型的升力系数相比没有控制的工况有明显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环量控制 翼型 风洞实验 PIV流场测量 气动特性
下载PDF
飞翼布局飞行器等离子体激励滚转操控试验 被引量:4
16
作者 姚军锴 何海波 +3 位作者 周丹杰 何承军 史志伟 杜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01-708,共8页
飞翼布局飞行器采用多个气动舵面共同作用来控制飞行,常规气动舵面的结构复杂,在大迎角时由于流动分离,舵面操纵效率显著降低。等离子体激励器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和响应快等优势,常被用在流动控制上。本文利用激励器抑制单侧翼面流动... 飞翼布局飞行器采用多个气动舵面共同作用来控制飞行,常规气动舵面的结构复杂,在大迎角时由于流动分离,舵面操纵效率显著降低。等离子体激励器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和响应快等优势,常被用在流动控制上。本文利用激励器抑制单侧翼面流动分离产生不对称的气动力,对飞翼布局飞行器滚转通道的控制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了激励器在飞行器上的最优布置位置和最佳控制参数,并和常规副翼舵面滚转操控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布置于内翼、中翼前缘的等离子体激励器能够获得最佳的滚转控制效果;激励器调制频率对飞行器滚转控制效果的影响较大,而激励电压对滚转控制效果的影响较小;与常规副翼相比,等离子体激励器在大迎角时对滚转通道的操控效果优于副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激励器 飞翼布局 风洞试验 滚转操控 流动控制
下载PDF
国外等离子体流动控制风洞试验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战培国 胥家常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0-104,共5页
等离子体是一种由大量电子、离子和中性粒子组成且总体上呈中性的物质聚集体,它不同于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而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等离子体在航空航天器隐身、降噪、推进及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应用一直是国外发达国家的重点研究领域... 等离子体是一种由大量电子、离子和中性粒子组成且总体上呈中性的物质聚集体,它不同于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而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等离子体在航空航天器隐身、降噪、推进及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应用一直是国外发达国家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归纳总结了国外研究的主要等离子体风洞形式和等离子体发生器形式;探讨了低、跨、超声速风洞模型上等离子体的作用机理和产生的现象,介绍了在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方面开展的风洞实验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风洞 等离子体发生器 风洞试验技术
下载PDF
飞翼模型纵向气动特性等离子体流动控制试验 被引量:2
18
作者 牛中国 许相辉 +2 位作者 王建锋 蒋甲利 梁华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7-178,共12页
为了改善大展弦比飞翼模型纵向操纵性和稳定性,在低速风洞中开展了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的试验研究.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获取了等离子体对翼面流场的影响.采用静态测力技术获取了等离子体对模型气动力和升降舵舵效的影响.采用虚拟飞行... 为了改善大展弦比飞翼模型纵向操纵性和稳定性,在低速风洞中开展了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的试验研究.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获取了等离子体对翼面流场的影响.采用静态测力技术获取了等离子体对模型气动力和升降舵舵效的影响.采用虚拟飞行试验技术获取了等离子体对俯仰角和俯仰角速度时间历程的影响.通过对粒子图像测速和测力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等离子体能够抑制翼面流动分离,阻止气动中心前移,改善模型的大迎角纵向气动特性.通过分析不同舵偏角的测力数据,来流风速V=50 m/s时等离子体能够改善飞翼模型大迎角的升降舵舵效,在不同舵偏角时均使模型的最大升力系数提高约0.1、失速迎角推迟4°以上.通过分析虚拟飞行试验结果,等离子体能够将模型的临界俯仰角提高3.6°,能够改善飞翼模型的纵向飞行稳定性和操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流动控制 飞翼 风洞试验
下载PDF
多道扫描探针系统在电弧风洞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曹金祥 赵红波 +4 位作者 林毅君 张嘉祥 王洁霞 董永晖 陈光荣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3-87,共5页
介绍了一种用于诊断电弧风洞等离子体参数的多道扫描探针系统。使用该系统研究了FD04风洞空流场的等离子体特性。利用CTW理论分析了探针数据,实时给出了流场电子温度和密度的空间分布。实验表明,空流场的电子温度分布基本是均... 介绍了一种用于诊断电弧风洞等离子体参数的多道扫描探针系统。使用该系统研究了FD04风洞空流场的等离子体特性。利用CTW理论分析了探针数据,实时给出了流场电子温度和密度的空间分布。实验表明,空流场的电子温度分布基本是均匀的;电子密度分布与流场结构紧密相关,电子密度变化范围在3倍之内;随着流场焓值的不同分布,电子密度也随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 等离子体诊断 高超声速流动 探针 电弧
下载PDF
飞翼模型微秒脉冲等离子体控制低速风洞试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牛中国 胡秋琦 +3 位作者 梁华 刘捷 许相辉 蒋甲利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816-2826,共11页
为改善飞翼模型低速、大迎角气动特性,在试验段截面为4.5m×3.5m的低速生产型风洞中开展了大展弦比飞翼模型微秒脉冲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试验研究,所用的飞翼模型展长为2.4m,展弦比为5.79,试验研究采用了测力和PIV (Particle Image V... 为改善飞翼模型低速、大迎角气动特性,在试验段截面为4.5m×3.5m的低速生产型风洞中开展了大展弦比飞翼模型微秒脉冲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试验研究,所用的飞翼模型展长为2.4m,展弦比为5.79,试验研究采用了测力和PIV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两种试验方法。通过测力试验研究了等离子体激励位置和激励频率对飞翼模型失速特性的影响,通过PIV流动显示试验给出了等离子体对翼面流场结构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等离子体控制能显著改善大展弦比飞翼模型低速大迎角下的气动特性,激励位置和激励频率对流动控制效果具有较大影响;等离子体激励位置在机翼前缘驻点附近、激励频率为100Hz时控制效果最好;试验风速V=70m/s (Re=2.61×10^6),等离子体激励的峰峰值电压为10kV时飞翼模型的最大升力系数提高20.51%,失速迎角推迟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控制 等离子体 飞翼 流动分离 风洞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