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监护室获得性感染与传播机制研究 被引量:168
1
作者 李革 卢仙娥 +3 位作者 邓济苏 王从容 曹何 余显书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6期404-406,共3页
目的 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重症监护病室 (CIU)获得性感染的发生。方法 对某教学医院 7个 ICU中住ICU时间 48h以上的 2 83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 ;并用质粒图谱及质粒限制性内切酶图谱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感染及环境分离... 目的 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重症监护病室 (CIU)获得性感染的发生。方法 对某教学医院 7个 ICU中住ICU时间 48h以上的 2 83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 ;并用质粒图谱及质粒限制性内切酶图谱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感染及环境分离株进行分析。结果  ICU获得性感染 83例 ,感染率 2 9.33% ;感染优势菌为铜绿假单胞菌 2 7.72 %、鲍曼不动杆菌 18.81%、金黄色葡萄球菌 10 .89%、大肠埃希菌 6 .93%和真菌 11.88%。结论 患者之间交叉感染是 ICU获得性感染的主要传播机制 ;污染的氧气管、气管插管、呼吸机雾化器、导尿管、床旁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医院感染 传播机制 质粒
下载PDF
猪干扰素-γ哺乳动物细胞重组表达质粒作为疫苗佐剂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环境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蒙学莲 景志忠 +5 位作者 房永祥 窦永喜 陈国华 贾怀杰 段凤云 才学鹏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89-294,共6页
重组表达质粒作为免疫佐剂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必须解决其对机体和生物环境释放的安全性问题。本研究以pcDNA3.1/IFN-γ重组表达质粒作为免疫佐剂进行试验,探讨了其在小鼠体内组织的分布和生物安全性。将pcDNA3.1/IFN-γ重组表达质粒经肌... 重组表达质粒作为免疫佐剂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必须解决其对机体和生物环境释放的安全性问题。本研究以pcDNA3.1/IFN-γ重组表达质粒作为免疫佐剂进行试验,探讨了其在小鼠体内组织的分布和生物安全性。将pcDNA3.1/IFN-γ重组表达质粒经肌肉途径免疫小鼠,免疫后不同时间迫杀,并取各种组织抽提基因组DNA:一是利用PCR技术检测其在组织内的分布及与细胞基因组发生整合的可能性;二是以PCR技术检测免疫动物现场环境样品,监测pcDNA3.1/IFN-γ重组表达质粒中的猪IFN-γ基因、CMV启动子基因和抗性基因是否转移和扩散到环境细菌中。结果表明,免疫24h后在小鼠的各组织中仅注射部位肌肉存在重组表达质粒,免疫5d后仅有1只小鼠注射部位肌肉和血液中存在重组表达质粒,免疫15d后所有动物的各组织中无重组表达质粒存在;同时未发现pcDNA3.1/IFN-γ重组表达质粒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和转化到环境其他细菌中。因此,认为pcDNA3.1/IFN-γ重组表达质粒对动物和环境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表达质粒 生物安全性 组织分布 基因组整合 转移和扩散
下载PDF
阴沟肠杆菌AmpC β-内酰胺酶由诱导型转变为组成型的机制
3
作者 涂婉 赵虎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9-193,共5页
目的研究质粒传播和ampD基因突变两种机制对阴沟肠杆菌AmpC β-内酰胺酶由诱导型转变为组成型的影响作用和比率。方法收集医院感染患者标本,将诱导型阴沟肠杆菌和其转变后的组成型阴沟肠杆菌分为一组。对每组细菌的质粒ampC基因和染色质... 目的研究质粒传播和ampD基因突变两种机制对阴沟肠杆菌AmpC β-内酰胺酶由诱导型转变为组成型的影响作用和比率。方法收集医院感染患者标本,将诱导型阴沟肠杆菌和其转变后的组成型阴沟肠杆菌分为一组。对每组细菌的质粒ampC基因和染色质ampD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和序列比对。结果195例感染拟似诱导型阴沟肠杆菌患者中,25例(12.82%)的菌株转变为组成型。其中,10组菌株的阳性转变为单纯的质粒传播所致,10组为单纯的ampD基因突变所致,1组既有质粒传播又存在ampD基因突变,另外4组则两者全无。12株转变的组成型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存在有意义的突变位点,其中7株存在移码突变,另外5株为点突变。结论阴沟肠杆菌由诱导型转变为组成型已经达到较高的比率,质粒传播和染色质突变均为引起这种转变的重要原因。质粒介导的AmpC酶已经跨种、跨区域传播,染色质ampD基因的突变率也远远高于其自然突变率,这两种机制均应在临床医疗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CΒ-内酰胺酶 组成型 质粒传播 染色质突变 ampD基因
下载PDF
牛源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发生共转移 被引量:1
4
作者 佟盼盼 张凌 +5 位作者 谢金鑫 张萌萌 唐雪林 张毅 夏利宁 苏战强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20-825,共6页
为探究牛源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的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是否发生共转移,本研究采用PCR方法对29株牛源非O157 STEC利用"Top six"血清群筛查、系统进化分群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31.03%(9/29)STEC为O145血清群;系... 为探究牛源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的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是否发生共转移,本研究采用PCR方法对29株牛源非O157 STEC利用"Top six"血清群筛查、系统进化分群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31.03%(9/29)STEC为O145血清群;系统进化分群以A群为主(68.97%);75.86%(22/29)STEC的毒力基因谱为stx1a+stx2a+ehxA。采用K-B法测定STEC的抗生素敏感性,通过PCR及测序检测耐药基因bla TEM、bla CTX、bla SHV、tetA、tetE、tetG、sulI、cmlAI、aadAI和aac(3)-IV,利用多重PCR方法对耐药菌进行质粒分型、接合试验确认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是否发生水平转移。结果显示,29株STEC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氨曲南的耐药率在13.79%~27.59%,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在6.90%~10.34%。共检测出8株耐药菌(27.59%),且均呈多重耐药表型,对4~13种抗生素耐药。8株耐药菌均携带四环素耐药基因tetA(未检测出其他耐药基因)和质粒incA/C并可转移至受体菌E. coli J53,其中6株可将毒力基因stx1a、stx2a和ehxA共转移至E. coli J53。以上结果表明牛源非O157 STEC存在较严重的耐药情况。本研究首次揭示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在非O157 STEC中发生共转移,为进一步研究二者共转移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O157 STEC 耐药性 毒力 质粒 传播
下载PDF
猪白介素-4重组表达质粒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环境释放安全性
5
作者 蒙学莲 景志忠 +5 位作者 房永祥 窦永喜 陈国华 贾怀杰 段凤云 才学鹏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46-550,共5页
为了探讨pcDNA3.1/IL-4重组表达质粒作为疫苗佐剂进入临床应用的生物安全性,本试验就pcDNA3.1/IL-4重组表达质粒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和环境释放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将pcDNA3.1/IL-4重组表达质粒经肌肉途径免疫BALB/c小鼠,免疫后不同时... 为了探讨pcDNA3.1/IL-4重组表达质粒作为疫苗佐剂进入临床应用的生物安全性,本试验就pcDNA3.1/IL-4重组表达质粒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和环境释放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将pcDNA3.1/IL-4重组表达质粒经肌肉途径免疫BALB/c小鼠,免疫后不同时间剖杀动物并摘取各种组织,抽提基因组DNA。利用PCR技术分析其在组织内的分布及与细胞基因组发生整合的可能性,同时检测了免疫动物现场环境,以监测pcDNA3.1/IL-4重组表达质粒上的猪IL-4基因、CMV启动子基因和抗性基因是否在环境细菌中发生转移和扩散。结果表明,免疫后1d在3/3小鼠各组织中仅注射部位肌肉存在重组表达质粒,免疫后5d仅有1/3小鼠于注射部位肌肉中存在重组表达质粒,免疫后15d所有小鼠的各组织中无重组表达质粒存在;未发现pcDNA3.1/IL-4重组表达质粒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和转化到环境其他细菌中。因此,认为pcDNA3.1/IL-4重组表达质粒对动物和环境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白介素-4 小鼠 重组表达质粒 生物安全性 组织分布 基因组整合 转移和扩散
下载PDF
mcr-1介导多黏菌素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赵菲菲 吕晓菊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61-1068,共8页
随着细菌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多黏菌素作为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最后防线而被重新重视。然而,近来发现质粒上存在的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可介导耐药性在菌株间的水平转移。mcr-1发现后,有越来越多关于mcr-1的研究和报道。本文... 随着细菌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多黏菌素作为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最后防线而被重新重视。然而,近来发现质粒上存在的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可介导耐药性在菌株间的水平转移。mcr-1发现后,有越来越多关于mcr-1的研究和报道。本文对mcr-1的结构、全球流行情况、耐药机制、传播机制及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希望通过对该基因的了解为相关科研人员和临床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抗菌药物耐药性提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黏菌素 mcr-1 质粒 肠杆菌科 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