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阳地区汉族人群 HPA-1~5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
作者 郑婧 徐时方 +2 位作者 张亚华 洪欢山 范良敏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36期18-21,共4页
目的:研究贵阳地区汉族人群中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5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99例(糖尿病组),按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CA (+)组( n=56)和CA (-)组( n=43)两个亚组,同... 目的:研究贵阳地区汉族人群中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5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99例(糖尿病组),按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CA (+)组( n=56)和CA (-)组( n=43)两个亚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正常组,采用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序列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反应(SSP-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进行HPA基因分型。结果正常组、CA(+)组、CA(-)组三组间的HPA-1、2、3、5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正常组与糖尿病组的HPA-1、2、3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A(+)组与CA(-)组的HPA-5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吸烟、超重、血脂异常、HPA-5基因多态性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 P均<0.05)。结论 HPA-1、2、3基因多态性与贵阳地区2型糖尿病的发生可能存在相关性,HPA-5基因多态性可能是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血小板抗原 基因多态性 2型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CD62P及CD6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明谨 李雪锋 +1 位作者 胡清 朱大菊 《华中医学杂志》 2005年第4期233-234,共2页
目的探讨活化血小板CD62P、CD63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76例2型糖尿病患者(包括有微血管病变者42例,无微血管病变者34例)及3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活化血小板标志物CD62P、CD63的表达。结果2型糖尿病... 目的探讨活化血小板CD62P、CD63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76例2型糖尿病患者(包括有微血管病变者42例,无微血管病变者34例)及3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活化血小板标志物CD62P、CD63的表达。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CD62P、CD63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有微血管病变组与无微血管病变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活化血小板表达明显增高,微血管病变的发生与活化血小板的高表达有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 血小板活化 抗原 CD62P 血小板CD62P 2型糖尿病患者 CD63 临床意义 表达及 微血管病变 活化血小板
下载PDF
青岛地区汉族人群HPA-1—5,15多态性分布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焦淑贤 刘晓华 +5 位作者 迟晓云 孙旭敏 李长缨 胡彬 杨志夏 丛培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79-182,共4页
目的研究青岛地区汉族人群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5,15抗原分布多态性。方法采用PCR-SSP方法对青岛地区918名无血缘关系固定血小板无偿捐献者进行HPA1-5及HPA-15系统的基因分型.结果各被检系统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1a=0.9940,1b=0.0060,2a=... 目的研究青岛地区汉族人群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5,15抗原分布多态性。方法采用PCR-SSP方法对青岛地区918名无血缘关系固定血小板无偿捐献者进行HPA1-5及HPA-15系统的基因分型.结果各被检系统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1a=0.9940,1b=0.0060,2a=0.9319,2b=0.0681,3a=0.5822,3b=0.4178,4a=0.9897,4b=0.0104,5a=0.9804,5b=0.0196,15a=0.4913,15b=0.5087;HPA基因频率分布与国内资料比较,HPA-1与北方人群(河南),HPA-2与南方人群(四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台湾人群HPA-2,-4,与日本人群HPA-2,-3,-5,与美国黑人HPA-1,-2,-5,与白人HPA-1,-4,-5,-15分别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青岛地区汉族人群HPA分布具有本地人群特点。本组HPA数据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可以作为北方汉族人群HPA基因分布频率数据库和青岛本地化血小板供者HPA资料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血小板抗原 hpa-1 -2 -3 -4 -5 -15 基因频率 血小板供者
下载PDF
血小板抗原HPA-2基因分型熔解曲线法分析
4
作者 陈渝宁 王延伟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98-1400,共3页
目的建立熔解曲线分析法进行HPA-2基因分型,并检测大连地区汉族人群HPA-2等位基因频率。方法实时荧光PCR后用熔解曲线分析法进行HPA-2基因分型,与常规PCR-SSP方法进行比较,用熔解曲线分析法对辽宁地区155名汉族血小板捐献者的HPA-2系统... 目的建立熔解曲线分析法进行HPA-2基因分型,并检测大连地区汉族人群HPA-2等位基因频率。方法实时荧光PCR后用熔解曲线分析法进行HPA-2基因分型,与常规PCR-SSP方法进行比较,用熔解曲线分析法对辽宁地区155名汉族血小板捐献者的HPA-2系统进行基因分型,获得HPA-2等位基因分布数据,并与国内部分地区的人群进行比较。结果基因型为HPA-2aa的样本,熔解曲线呈现单一的峰型,Tm值在(85±1)℃;基因型为HPA-2ab的样本熔解曲线呈现双峰型,Tm值在(80±1)℃和(85±1)℃;基因型为HPA-2bb的样本熔解曲线呈现单一的峰型,Tm值在(80±1)℃。熔解曲线分析法基因分型结果与PCR-SSP法完全一致。大连地区汉族人群HPA-2a、HPA-2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9161,0.0838。与南京、上海、新疆地区汉族人群以及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人群均很相似(P>0.05),但与海南黎族人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熔解曲线分析法进行HPA-2基因分型具有简单、快速、准确等优点,优于常规的PCR-SSP方法;HPA-2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国内存在种族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解曲线分析法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2 基因分型
原文传递
GPⅢa PLA2、PEAR1、PTGS1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冠心病患者人群中的分布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六水 刘宪军 陈世才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2771-2774,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冠心病患者人群中与阿司匹林疗效相关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受体血小板抗原2(GPⅢa PLA2)、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PTGS1)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征。方法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中国汉族...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冠心病患者人群中与阿司匹林疗效相关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受体血小板抗原2(GPⅢa PLA2)、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PTGS1)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征。方法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中国汉族冠心病患者的GPⅢa PLA2、PEAR1、PTGS1基因型,完成相关位点等位基因检测,分析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征。结果本研究共筛选1421例,入组769例。GPⅢa PLA2位点上TT型占97.79%,TC型只占2.21%,未见CC型;PEAR1位点上GG、GA、AA型分别占40.57%、44.34%和15.08%;PTGS1位点上全部为AA型(100.00%),未见突变型。结论在中国汉族冠心病患者人群中,与阿司匹林疗效相关的GPⅢa PLA2和PTGS1基因位点上突变情况极少,均以野生型纯合子为主,而PEAR1位点上突变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中国汉族冠心病患者 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受体血小板抗原2 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 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 基因多态性 基因型分布
原文传递
多瘤病毒癌基因产物对PDGF刺激应答的影响
6
作者 于爱鸣 冈野幸雄 于秉治 《生物化学杂志》 CSCD 1997年第4期487-489,共3页
多瘤病毒癌基因产物对PDGF刺激应答的影响于爱鸣冈野幸雄*于秉治(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化教研室,沈阳110001)*(日本岐阜大学医学部生化学教室,日本岐阜500)多瘤病毒癌基因主要表达三种转化蛋白.其中,中等分... 多瘤病毒癌基因产物对PDGF刺激应答的影响于爱鸣冈野幸雄*于秉治(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化教研室,沈阳110001)*(日本岐阜大学医学部生化学教室,日本岐阜500)多瘤病毒癌基因主要表达三种转化蛋白.其中,中等分子肿瘤抗原(middles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长因子 多瘤病毒 癌基因 肿瘤
下载PDF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epothilone B on scar forma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被引量:3
7
作者 Wei Zhao Yong Chai +4 位作者 Yun Hou Da-wei Wang Jian-qiang Xing Cheng Yang Qing-min F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478-485,共8页
Scar forma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is regarded as an obstacle to axonal regeneration and functional recovery.Epothilone B provides moderate microtubule stabilization and is mainly used for anti-tumor therapy.It a... Scar forma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is regarded as an obstacle to axonal regeneration and functional recovery.Epothilone B provides moderate microtubule stabilization and is mainly used for anti-tumor therapy.It also reduces scar tissue formation and promotes axonal regenera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the microtubule-stabilizing reagent epothilone B in decreasing fibrotic scarring through its action on pericyte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A rat model of spinal cord injury was established via dorsal complete transection at the T10 vertebra.The rats received an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epothilone B(0.75 mg/kg) at 1 and 15 days post-injury in the epothilone B group or normal saline in the vehicle group.Neuron-glial antigen 2,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β,and fibronectin protein expression were dramatically lower in the epothilone B group than in the vehicle group,but β-tubulin protein expression was greater.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t the injury site was not affected by epothilone B treatment.The Basso,Beattie,and Bresnahan locomotor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epothilone B group than in the vehicle group.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epothilone B reduced the number of pericytes,inhibited extracellular matrix formation,and suppressed scar forma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spinal cord injury epothilone B PERICYTES gene expression fibrous scar Β-TUBULIN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β neuron-glial antigen 2 FIBRONECTIN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rats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Bel-2和Bax表达的动态改变
8
作者 朱海英 满晓 +2 位作者 王鹏程 侯殿龙 马英文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436-438,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组织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CD31)、Bcl-2、Bax表达的动态改变。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脑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不同时间点PECAM.1、Bcl-2、Bax在脑组...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组织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CD31)、Bcl-2、Bax表达的动态改变。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脑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不同时间点PECAM.1、Bcl-2、Bax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脑组织PECAM-1、Bcl-2、Bax的表达明显增高(均P〈0.001)。Bcl-2在闭塞后12h达到高峰,Bax在24h达高峰,PECAM-148h达高峰;至72h,三者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脑组织表达的PECAM-1、Bcl-2、Bax分别参与了脑缺血不同时期的病理生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抗原 CD31 基因 BCL-2 血小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