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筛选及血小板交叉配型在临床的应用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84例临床输注血小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输注血小板,研究组患者输注前检测血小板抗体...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筛选及血小板交叉配型在临床的应用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84例临床输注血小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输注血小板,研究组患者输注前检测血小板抗体,抗体阴性患者给予常规输注血小板,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给予血小板交叉配型后输注血小板,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输注有效率为91.4%,研究组输注有效率为95.5%,两组患者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输注后1 h及24 h CCI为9.6±1.8和7.2±1.6,对照组输注后1 h及24 h CCI为8.9±1.9和6.1±1.4,研究组输注后1 h及24 h CCI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前常规进行血小板抗体筛选,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交叉配型能够改善血小板输注效果。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血小板输注策略的输注疗效,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配型对于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临床送检血小板抗体筛查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提取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疾病种类、输血记录等,计算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率并分析其分布特点。以血小板输注后增量(the post-transfusion platelet increment,PPI)和血小板校正后增值(the 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为衡量指标,分析比较血小板抗体阳性以及不同输血策略(随机输注、交叉相合、交叉不相合)对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结果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患者61例(23.55%),且多为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其中,抗体筛查阳性组的PPI(U=18851,P=0.0720)、CCI(U=14585,P=0.0183)、血小板输注有效率(χ^(2)=5.691,P=0.017)均低于抗体筛查阴性组。61例抗体阳性患者先后共输注122次血小板,其中,交叉相合73次,交叉不相合6次,随机输注43次;交叉相合组的PPI(11 vs 4,P<0.001)、CCI(6.7 vs 0,P=0.001)中位数均明显高于随机输注组(P<0.001),且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高于随机输注组(58.6%vs 24.4%,χ^(2)=12.163,P=0.001)。对于血小板抗体阳性的血液病患者,交叉相合组的PPI(13.5 vs 0,P=0.025)、CCI(9.0 vs 0,P=0.001)中位数高于随机输注组,且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高于随机输注组(60.7%vs 29.2%,χ^(2)=5.175,P=0.023)。交叉不相合组与其余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有必要常规检测血小板抗体,且为患者提供交叉配血相合的血小板可以显著提高其血小板的输注疗效。
文摘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筛选及血小板交叉配型在临床的应用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84例临床输注血小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输注血小板,研究组患者输注前检测血小板抗体,抗体阴性患者给予常规输注血小板,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给予血小板交叉配型后输注血小板,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输注有效率为91.4%,研究组输注有效率为95.5%,两组患者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输注后1 h及24 h CCI为9.6±1.8和7.2±1.6,对照组输注后1 h及24 h CCI为8.9±1.9和6.1±1.4,研究组输注后1 h及24 h CCI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前常规进行血小板抗体筛选,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交叉配型能够改善血小板输注效果。